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事件論文

歷史事件論文

發布時間:2021-02-16 13:55:26

1. 求對歷史事件看法的論文

1991年8月19日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作為這個世界上最龐大國家當時的領導人——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被認為要為這一事件負上相當重大的責任。而在戈爾巴喬夫「導致蘇聯解體的改革」中,他激進的新聞改革對這個國家產生了巨大的震動,並被認為是導致了嚴重的意識形態崩潰,成為蘇聯解體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戈爾巴喬夫新聞改革的評價
毫無疑問,戈爾巴喬夫的新聞觀念受西方影響極深——這和他多次出國的經歷以及較高的學歷都有相當的關系。戈爾巴喬夫提出的「公開性原則」無疑是新聞媒體應該追求的價值觀,而他新聞改革中最重要的三點:取消新聞審查制度、規定各種組織或公民個人都有辦報權、擴大辦報人的自主許可權,也都符合現代新聞事業的發展趨勢。
從改革初期的情況看,通過改革,蘇聯的媒體得到了群眾更多的信任和歡迎,也更貼近真實的國情——從新聞的角度看,這肯定是成功的。突破新聞禁區,新聞才變得具有價值而不僅僅是某一個政黨的宣傳工具;對於歷史問題的揭露,也符合人民知情權的要求。
從以上的分析看,戈爾巴喬夫的新聞改革無論如何都是進步的,是符合歷史潮流的,甚至是成功的。但是,為什麼仍然有這么多人認為他的改革失敗了呢?因為蘇聯解體了,蘇聯的改革失敗了,從結果出發,在意識形態的失范上,自然又追究到了新聞改革的問題上來。
然而,蘇聯的意識形態崩潰,其根源並不在新聞自由,而恰是在新聞不自由。因為過去的新聞不自由,斯大林才能肆無忌憚的犯下驚人的罪行而不擔心為人所知。因為對真相缺乏了解,國民無法真正參與到國家的事務中來,也就無法發揮社會主義人民民主的優勢。而新聞有了自由後對於過去的揭露,不過是它早就應盡的義務的補救。
應該說,蘇聯的失敗,並不在於新聞改革,而是因為過去所犯下的可怕罪行。因為已經犯下了罪行,蘇共就無法迴避其責任,作為一個政黨,被迫下台,也屬當然。另一方面,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以及獨聯體國家並未走上富強之路,其中一些甚至出現倒退,這也有政治經濟多方面的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其罪並不能歸於新聞自由。相反,我們倒可以說,即使出現了其他的倒退,在新聞事業方面,他們取得了進步。這么看來,國內一些人藉此來攻擊蘇聯的新聞改革,鼓吹「操縱輿論」,倒顯得別有用心了。

2. 中國近代史論文5000字(歷史事件歷史人物

看水滸反思農民起義
今晚看電視,畫面定格在水滸上。故事已經到了水滸的後半段---宋江招安。不經意間觸發了我的思考,宋江為什麼要招安?他為什麼不造反到底,自己做皇帝?
據說,毛主席在他晚年行將就木之時最愛看的一部書就是水滸傳,而且水滸傳能被評為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毛主席給敲得板。其實,水滸傳的可讀性並不大,相對於其他三大名著來說。毛主席之所以要敲定它為四大名著之一,我想應該是水滸傳的背後所表達的對農民起義深邃的反思,使他做出這個決定。
縱觀中國歷史,農民起義最成功的有兩次,一次是劉邦建立的漢朝,一次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而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生活在明朝,所以,他筆下的宋江招安應該滲透著對朱元璋等農民起義的許多反思。
北宋歷史上真正的宋江起義,其實不是招安,而是被一向在軍事上注重「內重外輕」的宋朝給鎮壓了下去,北宋軍隊把宋江打的無路可退,最後不得不投降了朝廷。作者施耐庵之所以要虛構宋江招安,其實,是因為他對農民起義的去路百思不得其解之後,對農民起義的方向產生的一種逆向構思。
中國的農民起義沒有一個能擺脫歷史的局限性,要麼被朝廷鎮壓,要麼成為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這些局限性不僅僅表現在它被地主們利用,我國農民忍受壓迫的底線本來是極低的,只是因為某個朝代的政治逐漸腐敗,貪污腐化盛行,剝削不斷加重,造成民不聊生;然後,老天爺再給他來個雪上加霜,這樣,才能最終激起農民們的揭竿而起。
然而,天災往往不是全國性的。比如,安徽發生天災,再加上統治者的人禍,就會激起安徽的農民起義,而同一時期江蘇的收成還過得去,雖然算不上國泰民安,但也沒有餓殍遍野,還不致激起反抗。這樣,往往會造成一個很不好的結果,安徽起義的農民們在打到江蘇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演變成「強盜」。他們到了江蘇會無惡不作,見官要殺,見民要殺,見到貧下佃民們還是要殺!這個在明末農民起義中的一支,張獻忠的胡作非為中不難看出。當然,稍微有建制,愛民一點的農民隊伍就有可能最後取得勝利,朱元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所以,在馬克思主義未產生之前,農民起義的結局都是很糟糕的,即使在起義之初那支隊伍有多麼的能夠「替天行道」,最後,也會演變成為它的頭目爭奪天下的工具。

2010年11月30日晚

3. 求一篇關於中國近代史上一件重大歷史事件的小論文,500-800字,急!

論抗美援朝戰爭對現代國防建設的指導意義 內容摘要:此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二十世紀中葉我國人民為了保家衛國,中國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的跨過鴨綠江,進行了對中國戰史上的新篇章的書寫。文章藉助有關史料對此次戰爭進行簡單描述,主要對戰爭的原因,經過,及對當時的意義進行記錄。再談談此戰對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意義。同時,我也想讓大家銘記歷史,銘記那些為了我們的國家,為了我們的人民而不息犧牲生命的勇士,銘記那些在敵人的鋼槍炮火下與敵人殊死抗爭的人,銘記那些用拳頭牙齒與敵血戰的最可愛的人。 關鍵字: 抗美援朝、志願軍、美軍、戰役 一 抗美援朝的原因: (一)、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入侵朝鮮,並向朝中邊境推進、轟炸中國丹東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 。這是中國出兵朝鮮最主要的原因。 ( 二)、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對中國的國內統一戰爭進行武力干涉。 1950年6月七日杜魯門再度命令美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台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解放軍渡海進攻台灣。另外,美國對中國國內進行各方面的滲透和破壞。大有要將我新中國顛覆的企圖。因此,我們不得不戰。 ( 三)、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美軍方面,由於擔心朝鮮情報人員及破壞分子混入南逃難民,因此對成群的難民進行掃射。經公開的美軍屠殺平民行為有老根里事件,以及信川郡大屠殺。此外美國飛機還對城市及平民目標進行了轟炸。韓國軍隊方面,在韓國軍隊收復的本國領土以及隨後佔領的朝鮮城市及鄉村中組織「治安隊」、「滅共團」等組織,對朝鮮勞動黨黨員和被懷疑為親共人士的平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查和處決。 (四)、美國妄圖借朝鮮為跳板,對新中國進行更嚴重的破壞和侵略。我國領導人深悟唇亡齒寒的道理,因此決定出兵。 二:抗美援朝的經過: 二)抗美援朝期間我軍歷次的大戰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 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25日發起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 該次戰役也 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開始。其中著名的戰役 「雲山戰斗」中重創美軍"開國元勛師" 此戰,殲滅美騎兵第1師第8團和南朝鮮軍15團大部,斃傷敵2000餘人,其中美軍1800餘人,繳獲飛機4架,擊落3架,擊毀和繳獲坦克28輛、汽車170餘輛、各種火炮119門,極大地打擊了美軍的囂張氣焰,進一步堅定了志願軍的戰斗信心。第一次戰役以中國軍隊的全面告捷結束。 第二次戰役 清川江圍殲戰:最可愛的人美譽神州 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教育了幾代人的文章所講述的故事,就發生在著名的清川江圍殲戰中。清川江圍殲戰給予美第9軍以重創,粉碎了聯合國軍意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狂言,在志願軍戰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雖然第一次戰役慘敗,麥克阿瑟依然堅持中國出兵只是象徵性的,但同時他也承認「聯合國軍面臨全部被殲的危險」, 可是一次失利並不能將美國嚇倒。 11月24日,麥克阿瑟發動了對清川江以北朝軍隊的進攻,並宣稱要讓美軍士兵「回家過聖誕節」。志願軍發動了第二次戰役。 激戰中,112 師335團3連進至松骨峰後,與敵遭遇,該連立即佔領路旁高地,在毫無工事依託的陣地上,與蜂擁而至的美軍激戰5個多小時,始終未讓美軍前進一步。美軍在屢攻不下的情況下,集中數十門火炮和近20輛坦克對該連陣地猛烈轟擊,並以飛機投下了凝固汽油彈,將高地打成一片火海,步兵隨後一擁而上。3連在人員傷亡較大、糧彈殆盡的嚴峻情況下,毫不畏懼,所有能戰斗的人員,包括傷員,帶著滿身的火焰,奮勇撲向敵軍,用槍托、刺刀、石頭,甚至用牙齒與敵人展開了殊死肉搏,譜寫了一曲革命英雄主義的贊歌。後來,著名作家魏巍主要依據3連的英雄事跡,寫成了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於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3連的英雄壯舉迅速傳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從此,祖國人民把一個崇高的稱號---最可愛的人,送給了志願軍全體將士。 第三次戰役 此戰著名戰役 「高陽追擊戰」 1950年12月31日黃昏,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發起第三次戰役,向聯合國軍的三八線既設防禦陣地發起猛烈進攻,並很快突破其防線向縱深發展。 此時,已連續遭受志願軍兩次戰役打擊的聯合國軍已成驚弓之鳥,對志願軍和人民軍的攻勢稍作抵抗,就倉惶逃跑,像決了堤的洪水一般„„聯合國軍被迫於1951年1月2日開始實施全線撤退,只留一部兵力在漢城以北進行掩護,繼續阻止志願軍進攻。志願軍乘勝追擊,直逼漢城,1月4日下午,志願軍攻佔漢城。 而此時杜魯門政府的另一個心患竟是自己的前方指揮官。麥克阿瑟將軍在朝鮮半島的行動很多都未得到華府的首肯,有些甚至違背了華盛頓的決策。4月11日,杜魯門最定免除麥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職務,由馬修·李奇微將軍接任。 4 第四次戰役 著名戰役 「橫城反擊戰」:天兵天將敵膽寒 李奇微,在他的回憶錄中談到一次作戰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南朝鮮軍隊在中國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往往對中共士兵懷有非常畏懼的心理,幾乎把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將„„腳踏膠底鞋的中共士兵如果突然出現在南朝鮮軍隊的陣地上,總是把許多南朝鮮士兵嚇得頭也不回地飛快逃命。他所說的這次戰斗,就是志願軍第四次戰役中著名的橫城反擊作戰。 聯合國軍重整旗鼓,於1951年1月 25日開始,集中其所有地面部隊23萬人,在空軍支援配合下,全線發起了反攻。 此時,志願軍已連續打了三次戰役,部隊減員嚴重,物資補給十分困難,剛剛進入休整。鑒於美軍的猖狂進攻,志願軍總部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決定發起第四次戰役,命令各部隊停止休整,採取西頂東反的方針,轉入防禦作戰。由於缺空現代化空軍編制,使得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沒有所謂前線與後勤的區別,整個戰線幾乎曝露於美軍的狂轟濫炸,空襲猛烈之下,只能利用夜戰突擊。戰場上缺乏新鮮果蔬,我們的志願軍普遍患有夜盲症,更不利於作戰。由於我們的後勤供應落後,志願軍的士兵只能背負五天的糧食,到了第七天彈盡糧絕,不得 不停止進攻,聯軍趁機發動「屠夫作戰」和「撕裂作戰」,志願軍在聯合國軍的立體作戰的炮火下挨打,損失異常慘重,士兵經常整營的戰死。51年3月14日,志願軍放棄漢城。 第四次戰役以失敗告終,但是志願軍仍然將聯合國軍阻滯在三八線附近,消滅聯合國軍78000多人。 第五次戰役 此戰役中著名的「 雪馬里圍殲戰」:全殲英皇家陸軍雙徽營 1951年4月22日黃昏,志願軍發起第五次戰役, 24日4時,187師將雪馬里英29旅 格羅斯特營和配屬的皇家炮兵第70連、170迫擊炮連C排和部分坦克分隊共1000餘人團團包圍。24日拂曉,雪馬里圍殲戰打響。 此時已接替麥克阿瑟升任聯合國軍司令官的李奇微,聞訊急忙飛到朝鮮前線,組織救援。 25日8時,擔負主攻任務的560團發起最後攻擊,全殲被圍之敵。至29日「禮拜攻勢」結束,聯合國軍開始發動「第二次春季攻勢」,逼進鐵原、漣川。志願軍被迫全線後撤退約40公里以勉強阻止住聯軍的進攻,美軍的彈葯量是平常五倍,被稱為「范弗 里特的彈葯量」,中國人民志願軍損失慘重。第五次戰役聯合國軍也損失了8萬多人。從此之後,雙方轉入戰略對峙。 7月10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 上甘嶺戰役:迫使美軍最後認輸 黃繼光,一個值得中國軍人驕傲的英雄。這位用胸膛堵槍眼的特級戰斗英雄,就產生於 上甘嶺戰役。為了挽救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提高談判桌上的要價,同時給參加聯合國軍 的其它國家一點勝利刺激,以便讓他們投入更多的金錢和生命,聯合國軍決定發動金化攻勢。為粉碎金化攻勢,志願軍進行了著名的上甘嶺堅守防禦作戰。 在上甘嶺這塊僅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聯合國軍先後投入了3個多師6 萬餘人、300 余門火炮、近200輛坦克,出動飛機3000餘架次,發射炮彈190多萬發,投擲炸彈 5000多枚,山石被炸成1米多厚的粉末。然而,志願軍的陣地屹然未動。這次戰役,共斃傷敵2.5萬餘人,擊落擊傷敵機274架。參與策劃這次進攻的美國軍事專家哀嘆:即使用原子彈也不能把上甘嶺的志願軍部隊全部消滅。 (一) 金城戰役:抗美援朝最後一戰 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也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和我軍歷史上惟一一次 向堅固陣地之敵發起的進攻戰役,創造了陣地進攻戰的經驗。此次戰役,志願軍火炮 和炮火的密度達到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最高水平,整個戰役消耗彈葯1.9萬噸,相當於志願軍前五次戰役消耗彈葯總和的2.2倍,充分表明志願軍的作戰能力大大增強。 1953年7月13日黃昏,志願軍撼天動地的大炮轟鳴聲拉開了戰役帷幕。西集團203師穿 插分隊先頭偵察班在副排長楊育才率領下,化裝成南朝鮮軍,通過了重重哨卡,摸到了南朝鮮首都師第1團(白虎團)團部。偵察班立即發起突然襲擊,打毀了該團的指揮系統。部署於周圍的南朝鮮軍失去了指揮,迅速潰亂。這就是後來在國內廣泛流傳的 奇襲白虎團。 志願軍的攻勢震驚了聯合國軍。聯合國軍第三任司令官克拉克親自飛臨前線督戰,並調 集了8個師的兵力,在飛機、大炮支援下全力反攻,企圖奪回失地。志願軍遂轉入防禦,與敵展開了反復的陣地爭奪戰,共擊退敵軍反撲1000 余次。7月27日,朝鮮停 戰協定簽字,金城戰役勝利結束。此戰,共殲敵5.3萬人,收復陣地160餘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戰談判。 三 抗美援朝的意義 (一)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粉碎了美國妄圖干涉朝鮮內政、並吞全朝鮮的企圖,保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獨立; 二)捍衛了新中國的安 全,美國妄圖以朝鮮為跳板來對新中國進行侵略的想法得以灰飛煙滅,保障了新中國經濟恢復和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保衛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國主義「紙老虎」的面目,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 鼓舞了世界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侵略的意志和決心; 三)打出了中國的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使中國軍隊取得了以劣勢裝備戰勝現代化裝備的敵人的寶貴經驗,加速了人民軍隊的建設。更是我們意識到要想獨立與世界民族之林必須要有強大的 國防,堅強的現代化軍隊。這對我國軍隊建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五)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有力地向世人證明了一個真理,就是毛主席所說的:「外國帝國主義欺負中國人民的時代,已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而不復存在了。」不僅如此,此戰也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和愛國情懷,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應該自豪的事情。 六)建立鞏固的國防。富國和強軍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繼續發揚我軍優良的傳統: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不畏強敵,作戰英勇,始終跟黨走,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按照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相統一的原則加強軍隊全面建設。 3:貫徹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我國始終奉行防禦戰略永遠不稱霸,永遠不侵略他國,我們的國防現代化始終為了服務人民,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捍衛國家主權,保衛國家領土完整,堅決打擊一切破壞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的行為。 4: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我們的第一要務,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努力發展經濟,將我國建設成為民富、軍強、文明、開放的國度。 5:積極進行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按信息化的要求,積極創建發展新軍事理論,大力施人才強軍的戰略工程,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繼續對我軍的體制進行改革,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為目標。

4. 中國近代史事件論文

百年來主要歷史事件
1840~1859年
鴉片戰爭 19世紀4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內號強國,法、美容等國也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更多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此時的中國處於農耕文明的晚期,政治腐敗,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思想閉塞,已呈現出衰敗的跡象,於是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目標。腐敗的社會制度最終無法抵禦新興的資本主義,1840~1842年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被打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的失敗驚醒了先進的中國人,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第二次鴉片戰爭 19世紀50年代是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代,擴大國外市場和掠奪殖民地,成為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共同願望。由於中國自然經濟的抵制,資本主義的商品傾銷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英法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更加深入,中國逐步淪為外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5. 「談談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論文,2000字

題目有點大,建議選一個歷史上爭議較多的人物,分析其被不同時代的不同評價,總結一些評價的「現實意義」。比如:李鴻章

6. 歷史事件議論文怎麼寫

首先來 要從歷史背景自方面談起

其二再講一個歷史人物在歷史方面做出的正反面對歷史的影響。因為一個歷史人物對歷史既有功也有不利的方面 所以要辯證的看 還需作出評論他的功大於過 或者過大於功 這些就需要這個人物的歷史事件談起

他的性格也很重要,他的性格對他做出的歷史事件也有影響作用。

最後 當然要總結 在你的眼裡 他的功大於過呢?還是過大於功呢。對歷史是否有推動作用

在這種文章 最重要要明白不要單方面地說他的過或者功 而要從歷史宏觀的角度辯證的分析 然後分析了他的過和功才能從宏觀的說他在歷史上是起推動作用呢還是阻礙作用

7. 關於歷史的論文(寫一個歷史任務或事件的論文)

西安事變中的多方博弈
日本人,中共,國軍,張學良,蘇共

8. 用這些歷史事件(全部用上)寫一篇歷史論文500-800字左右

中國歷史
中國從雲南元謀人到二十一世紀之間的歷史 更多義項
基本信息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文名稱
中國歷史
外文名稱
The History of China
含義
中國領土范圍內的歷史
范圍
從中華文明的產生到現在
原始社會
參見:元謀人、北京人、藍田人、山頂洞人、河姆渡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曠古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也說公孫軒轅)(公元前2717-前2599年)時期算起,至今已有約5000年的歷史了。

北京直立人的頭骨化石和復原像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從產生文字之後算起,之前的時期稱之為"史前時代"。中國歷史中有傳說"伏羲創造八卦",黃帝時期的"倉頡發明文字"等等,但都無證可

9. 中國近代歷史事件 論文

中國現代化與九一八事變後的遲滯

今天,當我們回首省視20 世紀中國的時候,發現在痛苦轉型過程中,中國現代化是伴隨著列強的入侵而發生發展,同時也因受外力的干擾和破壞,而不能正常發展。九一八中日戰爭,對20 世紀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影響,極為深重。一方面它激發了民族覺醒和民族凝聚,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遲滯。

從19 世紀下半葉到20 世紀初,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帝制走向急劇衰敗的階段,也是中國人探求新的生存發展模式的急迫時期,更是世界列強瘋狂刮分中國的危險期。以1839 —1842 年英國發動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為肇端,接連有1855 —1860 年英法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83 —1885 年中法之戰、1894 —1895 年中日戰爭、1900 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一系列以徹底征服大清帝國為目的的侵華戰爭,雖然都以獲勝而告終,並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取政治特權和經濟利益,但處於急劇衰敗過程中的清朝政權仍能「殘存」下來。
在分析這一現象時,發動侵略戰爭的侵略者也包括一些西方學者,總是簡單地把定性為先進與落後、開放與閉守之爭。瑪麗·B·蘭在中國現代史透視中說:「滿清政權之下的中國古老秩序是如何的堅固,又如何善於自我保存,它竟在多次的人民起義及外部打擊下又殘存了一世紀之久。然而也正是這種力量敗壞了自己,它如此緩慢地主動接受現代工業化運動以及民族主義、科學和民主,以致註定了自己的最終滅亡」〔1〕(P3) 。從一般意義上講這種結論是對的。然而,不揭示殖民主義者掠奪本質和破壞性的一面,就無法解釋中國現代化進程從1840 年以來遲滯與頓挫的原因。中國現代化遲滯與頓挫,既有自身各種反現代化與非現代化勢力的頑固抗拒〔2〕(P7) ,也遭到了外部勢力的干擾與破壞。因為,現代化「後發式」和「新發式」的國家,既需要有外力沖擊和引導,更需要和平的發展環境。列強入侵既刺激了中國現代化的發生,同時也阻礙和破了它的正常發展。
考察所有國家或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其演進方式,都是沿著器物技術層面的現代化、制度層面的現代化及思想觀念行為層面的現代化這樣三個層次來展開。無論哪一層面的推進,它都需要和平環境和制度推動。沒有和平環境和制度推動的現代化進程必然是無序和緩慢的。
在列強不斷入侵形勢下,中國全面的社會危機隨著甲午戰敗而凸顯出來,這種由列強「瓜分狂潮」引發的
民族生存危機和國家發展危機,也造成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危機。當時「從何處獲得可以與列強抗衡的能量和意識形態,便成為20 世紀中國政治家最關注的問題」〔3〕。因此,中央政府不可能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建立一個包含法律、商業和教育制度的新社會體制,以適應現代化順利快速發展。因此,中國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化進程,只依靠一些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的個人力量推動,通過各通商口岸中的洋務派官員、中外企業家的努力緩慢開展。這種現代化的進程,既不同於以英、美、法為代表的「原發式」現代化進程,一切都憑社會自然地演進,人們並不清楚演進的最終結局。也不同於那些不受外力干擾並有強有力政府行為的「後發式」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他們既看到了樣板,也看到了結局,又能吸取「原發式」的經驗教訓。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通過政府以適應現代化進程的制度體制,包括思想、法律、教育制度等來推進。處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中國看
到了現代化是必由之路,但沒有「原發式」國家的環境,更沒有像日本那樣「後發式」國家的條件。所以,19 世
紀末20 世紀初的中國現代化,只能在外力刺激和干擾下緩慢、畸形地發展。

中國現代化進程雖然緩慢和畸形,但直到九一八中日戰爭之前,它都一直堅忍不拔地向前發展。甲午中
日戰爭的結局,使許多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物質器物層面上的現代化進程,已完全不可能應付中國社會的全
面危機。戊戌變法是在這一背景下發動的,它的重要意義是改變了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理論結構,開始突
破物質與精神分離的「中體西用」的思維模式,提出既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又要學習民主制度。應當說,這
是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機和堅持現代化進程的一次認識上的飛躍。
1900 年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華民族遭受了空前的損害和屈辱,它對中國現代化進程
環境、制度逐步完善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但它也使清朝統治者們從「天朝大國」的迷夢中醒來,清朝統治者
為挽救中華民族,確切地說是為了挽救他們風雨飄搖中的封建統治,而開始主動改革。1901 年4 月21 日,
「督辦政務處」這一推行「新政」的中樞機構的設立,標志清末「新政」的正式開始,也是中國現代化由政府行為
推進的開始。因此,它是20 世紀中國的一次全方位、多層面的社會變革,其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其廣泛性與深刻性都是空前的。如在教育上廢止歷時1300 年的科舉制:在政治上預備立憲運動的推進等等。這是清王朝以其傳統的政治權威發動的一場運動,它具有改革的性質。試圖在保存現有秩序的基礎上,漸進地完成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它最終不能全部實施「新政」目標而被辛亥革命所打斷,其原因:一是從時間上講,已經失去發動這樣一場全面深刻的改革時機(第一次機會是1793 年馬戛爾尼使團來華時;第二次是洋務運動興起時;第三次是戊戌維新時) ;二是從空間上講,內憂外患的現實沒有發動這樣一場改革的環境;三是從社會基礎上講,以廣大人民群眾為基礎的各階層人民對清政權的信任度已降到極點;四是從統治者自身的條件上講,與要達到的目標應具備的眼光、素質、能力相差甚遠。因此,在不能對現實社會進行有效整合的情勢下,發動全面社會變革,最終被一場社會革命所打斷是必然的。
1911 年爆發的辛亥革命,完成了歷史所賦予的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創立民主共和政體的兩大任務,這對
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具有重大意義和影響。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辛亥革命進行過程中,是以推翻清
朝統治為直接目標,也由於他們的活動始終處在一個「有綱領而無計劃、有組織而無調度、有目標而無角色分
工、有理想而無現實感」的層次上進行的。因此出現「建設不足」的嚴重缺陷〔4〕(P22 —25) 。盡管如此,辛亥革命
兩大任務的完成,使中國現代化進程由被動型轉為主動型的意義是巨大的。特別是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革
命綱領,它既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中國第一個比較完備的現代化發展戰略藍圖,它對後來的現代化進
程影響深遠。辛亥革命打破了中國幾千年來不斷改朝換代的歷史循環怪圈,確立了一種全新的社會政治制
度。革命黨人沒能將其繪制的藍圖和全新的制度付諸實施和不斷完善,既有自身局限的原因,也有社會制約
問題。
1919 年爆發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從思想革命和文化變遷的角度看,是對辛亥革命的延伸和補課。科學與民主兩大命題的提出,表明中國現代化進程開始在思想文化層面尋求現代化發展範式。這種深層次的發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社會革命的指導思想而開始廣泛傳播,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做了准備。此後,科學、民主這兩面旗幟在引導中國現代化進程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直至今天,這兩面旗幟仍是我們認真思考和解決的深刻命題。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為20 世紀初的中國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雖然出現1916 年至1928 年的軍閥混戰時期,但現代化進程卻呈快速發展態勢。1911 年末,中國本國銀行只有16家,資本總額共約2155 萬元。1912 年至1927 年,新創辦銀行達311 家,資本總額2 億元。本國銀行在與外資和中外合辦銀行競爭中,1925 年佔到4018 %的份額〔5〕。改變了中國金融業「完全操於外國銀行及錢庄手中」的局面〔6〕(P56) 。在這期間,中國的棉紡業、麵粉業以及製造、化工、電力、礦業和交通運輸業,都有程度不同的發展,以棉紡和麵粉業發展最快。1912 年,本國僅有紗廠22 家,紗綻51 枚,1927 年增為72 家,紗綻202 萬多枚〔7〕(P182 —187) 。這一時期,促成中國現代化出現較快發展勢頭,除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在政治、文化方面的推動作用外,還有國際市場競爭需求因素和國內社會權威真空後自由度提高等諸因素。
從1927 年直到1937 年全面抗戰爆發這10 年間,國民黨實行「以黨治國」的政治模式。這種模式雖然沒=能從根本上整合中國社會,並還最終走向反面演化成現代化進程的阻礙因素而被拋棄。但主觀上推動現代化的意願是明顯的,以強力推進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適應後發展國家的中國國情,客觀上也在不同程度上和
不同層面上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在這10 年裡,國民黨在經濟特別是在財政金融方面採取一系列變革措施,這些措施雖然潛伏著發展的危機,但也促進了經濟發展。以1928 —1931 年和1914 —1919 年兩個時間段的民間工業發展相比較,後4 年平均每年新設企業165 家,新投資本6360 萬元,而被稱為「黃金時期」的前6年中,平均每年只設63 家,新投資本1430 萬元〔8〕(P435) 。這期間公路通車里程從312 萬公里增長到1116 萬公里,新建成鐵路7895 公里。1933 到1935 年的幣制改革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非常明顯,使1935至1937 年的國內工商業增長高達20 %左右。揚格評論說:「現代化的內在力量和外在力量,在1935年的幣制改革之後,都取得向前推動的巨大勢頭」。這說明在現代化各階段特別是啟動階段,在各種非經濟因素中,政治因素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1927 到1937 年的中國現代化進程,在國民黨的強力推動下是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於過於依賴權力,缺乏創新和活力,特別是「政府不與人民打成一片,而是寧願站在人民之上」所以,在推進現代化的同時,也帶來很深的政治和經濟發展危機。與國民黨依賴強力、放棄廣大鄉村、站在人民之上不同的另一現代化模式,在這一時期正在逐步形成。中國共產黨將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結合起來,確定了新的奮斗方向,從而整合了全民族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個人的奮斗目標,給中國現代化進程帶來希望。但由於共產黨只在根據地或解放區里實行,還不能影響中國現代化的整體進程。

從九一八事變到1937 年全面戰爭爆發,艱難曲折的中國現代化進程雖然也受到影響,但還不是整體的。1937 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使中國現代化進程趨於停滯。在考察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的現代化程度,當然要涉及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但工業文明是核心因素。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對中國工業文明的
打擊是深重的。
當時中國極其薄弱的工業,主要是集中在江蘇、浙江、上海等東部地區。全面戰爭爆發後,只有少數工廠倉促內遷,上海5000 多家工廠只有152 家內遷。到1940 年,各地共內遷工廠才448 家〔14〕(P87 —88) 。在搬遷過程中由於運輸困難和敵機的轟炸,很多機器沉沒失落。這是日本侵華戰爭對中國工業的有形破壞。當時蔣介石明確指示,在「平漢、粵漢線以西的地帶建立新的工業中心,以中國西部作為抗戰建國的大後方」〔8〕(P540) 。內遷工廠以四川、雲南、貴州、湘西等地為主。全面戰爭前,西部川、湘、桂、陝、甘、滇、黔七省的近代工業只佔全國工廠數的6102 % ,資本數的4121 % ,工人數的0179 %〔15〕(P165) ,而到抗戰後期的1944 年底,上述七省工業已佔國統區工廠數的88163 % ,資本數的93152 % ,工人數的85161 %〔14〕(P102) 。表面上看,東部工廠內遷給上述七省的工業發展帶來機會。但我們換位思考,恰恰是這七省的顯著變化說明對我們工業的破壞是深重的。
因為七省工業指數的變化並沒能帶動全國的發展,相反卻造成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停滯。戰時「主要工業品的產出從未超過戰前水平的12 %。棉紗、棉布和麵粉的產量分別僅占戰前的513 %、818 % 和513 %」〔16〕(P647 —648) 。日本侵華對中國工業的有形破壞,還體現在它迫使中國工業喪失了通商口岸這賴以發展的基地,使其中斷與世界市場的聯系。這對處於非常時期的中國工業影響是深重的。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更嚴重的是對已形成的有利於現代化發展的社會環境的破壞。在嚴重民族危機的形勢下,給國民黨集權帶來了客觀需要和無可爭議的合法性。在「國家至上」、「軍事第一」、「力量集中」的口號下,使軍事組織成為強大的政治力量,由此「鞏固了國家政權機構中的官僚主義結構,使它能夠利用政治強制,超經濟干預的方法,加強對國民經濟的控制。」超經濟干預的方法集中體現是利用權力資本干預經濟活動〔8〕(P529 —530) 。這種戰時統制經濟體制對於調動人力資源、經濟資源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作用。但它是以遲滯中國現代化進程為代價的。
從九一八事變到1945 年抗戰勝利,日本在14 年戰爭中給中國經濟造成的損失和破壞在人類發展史上是罕見的。據韓啟桐對抗戰6 年來(1937 —1943 年) 損失的調研,「六年來,敵軍陷我城市總達751 座。陷區戰前原轄戶口4499 萬戶,政區面積57811 萬平方市裡,耕地面積388847 萬公畝。陷區半數以上地域作過戰場,受災面積約在上述面積的70 %以上。敵機空襲省區達23 省區。在上述災區,我國所受損失,總計國幣44967571000 元,約合美金13359416000 元。」對上述統計結果,韓啟桐認為是「最低的數字,因為其中有許多有意無意的缺漏,致有多項損失都未計入。這組統計數字深刻地說明九一八事變後的14 年,是一部血與火的歷史,是日本軍國主義對華掠奪、破壞、殺戮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的血淚史和屈辱史。這段歷史對中國現代化遲滯的影響是深遠的。
中國現代化進程體現了全民族的意志和利益,它具有強大的生機與活力,是任何力量也不能扼殺的,更不能將其長期遲滯。相反卻激發了中國人現代化進程的強烈渴望和創造性潛力,促使人們對現有現代化模式的懷疑和否定。這種心理機制,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勝利,為中國現代化發展範式轉換,造成了關鍵性的契機。

10. 關於某一歷史事件的論文

論明成祖北征
摘要:
關鍵字:
論文第一節簡介明朝建立朱棣上位,引出北征。回
第一部:北答征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北征經過。
第三部:北征結果意義影響。
結尾。
參考文獻:

這里論文重點在於第一、三部分,經過不是重點,只要講清楚就可以了,論文在北征背景和影響上作出分析結論就可以了,從另一個角度插入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背景里自是從王朝內部和外部來分析了,一個個引經據典再論證論證。
影響也是,內部外部,插入些原文,插入些史學家的觀點(寫上出處的要),在加上自己的觀點,行了。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事件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