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有哪些歷史故事
浙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有距今8000年的蕭山跨湖橋文化、距今7000年的餘姚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嘉興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餘杭良渚文化。
春秋時浙江分屬吳、越兩國。秦朝在浙江設會稽郡。
西漢時浙江分屬會稽、丹陽郡。東漢時分屬會稽、吳、丹陽郡。三國時富陽人孫權建立吳國。
隋朝時屬揚州刺史部。唐朝時浙江先後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漸成省級建制的雛形。
五代十國時臨安人錢鏐建立吳越國。宋代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
元朝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屬江浙行中書省。
明朝改元制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為浙江得名的開始,轄11府、l州、75縣,省界區域基本定型。
清朝康熙初年改為浙江省,建制至此確定,省名沿用至今,11府(地區)、63縣(州、廳)。浙江在歷史長河中,浙江人文薈萃,名人輩出,在哲學、政治、軍事、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出現了不少傑出的人物。自東漢到現代,載入史冊的浙江籍文學家逾千人,約佔全國的1/6。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兩院」院士(學部委員)中,浙江籍人士佔了近1/5。
2. 急!杭州歷史事件
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今紹興),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
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錢唐縣為臨江郡。
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四縣,屬吳州。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
隋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置為餘杭郡
隋大業六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現在的江蘇鎮江清波門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錢唐」為「錢塘」
天寶元年(742年)復名餘杭郡
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杭州
大觀元年(1107年)升為帥府
元祐四年(1089年)蘇東坡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上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
紹興八年(1138年)定行在於杭州
雍正二年(1724)、嘉慶五年(1800),浙江總督李衛、巡撫阮元先後再次疏浚西湖
光緒九年(1883),杭州有62萬餘人
光緒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戰爭中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杭州開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橋辟為日本租界。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杭州府,合並錢塘、仁和兩縣為杭縣,仍為省會所在地。
民國3年(1914)設道制,置錢塘道,道尹駐杭縣。原杭州府所轄各縣歸錢塘道管轄。
民國16年(1927)廢道制,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直屬浙江省;舊屬諸縣直屬於省。
1897年創辦通益公紗廠(杭州第一棉紡織廠前身)
1909-1914年,滬杭、杭甬鐵路相繼建成;全長1453米的錢塘江大橋於1937年竣工。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無條件收回拱宸橋日租界。
1990年初,半山區又與拱墅區合並
1996年12月12日,杭州市新設立濱江區
2001年3月12日,杭州市政府正式宣布,經國務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撤消蕭山市和餘杭市
3. 浙江的歷史
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多處,有10000-1300年代上山文化、距今8000年的跨湖橋文化、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春秋時浙江分屬吳、越兩國。秦朝在浙江設會稽郡。三國時富陽人孫權建立吳國。唐朝時浙江先後屬江南東道、兩浙道,漸成省級建制的雛形。五代十國時臨安人錢鏐建立吳越國。元代時浙江屬江浙行中書省。明初改元制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轄11府、l州、75縣,省界區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為浙江省,建制至此確定。
「浙江」是錢塘江的古稱,意為曲折的江水。唐代時,分江南東道設立兩浙道,是為「浙」字第一次成為地方政府的名稱,「浙江」之名由錢塘江流域,延伸至北起長江,南至平陽,西倚茅山、天目山,東濱大海,囊括太湖、錢塘江、甬江、靈江、甌江、飛雲江、鰲江等幾大流域的共同的政治和文化地理名稱。
這一區域在春秋戰國以前為越人聚居地,也是越國的本部,又曾被吳國佔領,後又成為楚國的一部分。秦統一中國後,即在這里設立會稽郡,屬揚州。三國時屬於東吳,兩晉南北朝時期屬於南朝。唐宋之際又相繼為兩浙道、吳越國和兩浙路的轄區,因吳越國內設13個州級行政區,故並稱「兩浙十三州」。吳越國主要范圍均為今天的浙江全境,以及上海市和福建省北部的建甌、寧德、壽光,江蘇省南部的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即為今天吳越文化和吳語的占據主導的區域。
明朝初年,設置「浙江布政使司」(初期不含太湖地區的湖州府、嘉興府),治杭州,而一些靠近福建的地區以蒼南金鄉為界,劃入福建行省。自此大致形成了延續至今的浙江省轄區域。
4. 中國各省的歷史事件!急求 不用詳細
山東省
約公元前5400年
北辛文化。遺址位於山東滕縣東南,為大汶口文化之淵源。
約公元前4000年
大汶口文化。以山東泰安縣大汶口命名,屬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
距今約4000年前
龍山文化。以濟南龍山命名,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父權制時代。是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
公元前11世紀
伯禽封於魯,建魯國,都曲阜。
公元前11世紀
姜尚建齊國,都營丘。
公元前685年
齊桓公即位,管仲相齊。
公元前684年
齊魯長勺之戰。魯勝。這是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公元前678年
齊桓公建立霸權。
公元前594年
魯國實行「初稅畝」,表明井田制度已經瓦解。
公元前590年
魯國實行「作丘甲」,即按「丘」科派兵役和軍需品。
公元前481年
田氏代齊。田成子殺齊簡公和右相簡止,從此齊國由田氏專政。
公元前375年
田齊桓公田午繼位,為招納賢士,在臨淄城稷門外稷下建立學宮。以後,稷下學術活動空前繁榮,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354年
齊魏桂陵之戰。齊圍魏救趙,又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伏襲擊,大敗魏軍,生擒魏將龐涓。
公元前342年
馬陵之戰。齊軍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殺,從此魏國國勢衰落。
公元前279年
田單火牛陣大敗燕軍。
公元前255年
楚考烈王占據魯國。
公元前249年
楚亡魯。
公元前221年
秦滅齊。
公元前219、218、210年
秦始皇三次巡遊山東,封泰山。
公元前219年
徐福從山東登州入海東渡。
公元前154年
西漢七國之亂,膠東、膠西、膠南、淄川為其中四國。
18—22年
赤眉軍起義,反抗王莽政權的統治,後為劉秀鎮壓,失敗。
184年
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張角等犧牲後,青州成為各地黃巾軍及其他農民武裝的集結地,形成著名的青州黃巾軍。後大部分接受曹操誘降,改編為「青州兵」,在曹統一北方的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398年
燕丞相慕容德稱王建南燕,定都廣固(今山東益都西北)。
611年
王薄領導山東農民起義,後與竇建德等部匯合,形成隋末農民大起義,為推翻隋朝統治起了重大作用。
874年
王仙芝、黃巢領導農民大起義,打擊了唐王朝的統治,從此唐王朝名存實亡。
1119—1122年
北宋末年宋江起義,後失敗。
1211年
金末,楊安兒、李全等領導紅襖軍進行抗金斗爭。
1420年
唐賽兒領導明初山東農民起義。
1544—1555年
戚繼光任登州都指揮僉事,備倭抗倭。
1640—1665年
山東榆園、滿家洞、東明等地抗清斗爭。
1861年
白蓮教、宋景詩起義抗清。
1874年
清廷開辦北洋水師學堂,建旅順、威海為軍港。
1876年9月13日
英國與清政府在煙台簽訂《煙台條約》。
1886年
兗州教案。
1894年
大刀會成立。
1897年
巨野教案,德國藉此強占膠州灣。
1898年3月
德國與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
1898年7月1日
英強迫清政府簽訂《訂租威海衛專務》。
1898年11月8日
日照教案。後德出兵日照,強取津鎮(後改為津浦)鐵路修築權。
1896—1900年
初為大刀會、義和拳反對外國教會的斗爭,後義和拳改為義和團,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反帝運動。
1905—1911年
山東展開收回權利運動。
1905年
同盟會山東支部成立,徐鏡心為主盟人。
1910年
萊陽人民開展抗捐抗稅斗爭。
1911年11月23—24日
辛亥革命中,山東響應,宣布獨立。
20年世紀初—20世紀20年代
煙台近代民族工業迅速發展。
河南洛陽
夏太康遷都斟尋:夏朝前期,太康遷都斟尋其地在今洛陽市偃師境內伊、洛二水匯流處上游的二里頭村一帶。是為洛陽建城之始。
5. 舉例說明浙江歷史事實
浙江作為臨海行省,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文化悠久!浙江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適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937億立方米,按單位面積計算居全國第4位,但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2004立方米,低於全國人均水平。 浙江是我國高產綜合性農業區,茶葉、蠶絲、水產品、柑橘、竹製品等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森林覆蓋率達59.4%,居全國前列。樹種資源豐富,素有"東南植物寶庫"之稱。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123種動物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浙江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產為主。石煤、明礬石、葉蠟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築用凝灰岩等儲量居全國首位,螢石居全國第2位。 浙江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有3061個,是全國島嶼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積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島為我國第四大島。海岸線總長6486.24公里,居全國首位,其中大陸海岸線2200公里,居全國第5位。岸長水深,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290.4公里,佔全國的1/3以上,10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105.8公里。東海大陸架、盆地有著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前景。 浙江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茶之府、文物之邦、旅遊勝地"之稱。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觀800多處、水域景觀200多處、生物景觀100多處。人文景觀100多處,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特色明顯,知名度高。我們以奉化溪口為例具體說明一下! 溪口在近現代史上曾經發生幾次重大事件。清咸豐十年(1861)十一月,太平軍將領范汝增率兵數萬,自嵊縣入境。六詔、蹕駐、三石等地農民400人餘人響應,經溪口,於11月26日攻克縣城,12月9日建立農民政權。受戰火影響,溪口商業一度蕭條,玉泰鹽鋪也一度停業。 1941年4月23日,侵華日軍侵佔縣城和溪口,4月26日成立日偽監時政權-「奉化維持會」,豐鎬房占為日軍司令部。日寇守田大佐率部進入溪口,見鎮內無人,悉數搗毀全鎮水缸,鍋灶,民間財物被洗劫一空。後在鎮四周密布鐵絲網,強令往來行人只許從武嶺門及藏山大橋出入,經過崗哨逼行鞠躬禮,並限定婦女在剡溪洗滌時間,稍有不遵即遭毒打或槍殺。1945年8月日寇投降,18日撤離溪口。是年11月,據溪口鎮公所第83號呈文載,溪口淪陷1576天,計被殺217人,被抓失蹤73人,全毀半毀詳房223間,樓屋1990間,平屋1172間,被搶糧米1.5萬斤,茶葉2000餘箱,以及大批耕牛、豬、雞及實物細軟;被砍大樹4899株,竹150萬株,汽車站、醫院、公園等遭嚴重破壞。 民國時期,特別是蔣介石三次下野期間,溪口一度成為國民黨指揮中心,南京與溪口之間軍政要員頻頻往返,溪口鎮上車水馬龍,冠蓋如雲,在民國史上曾經產生過很大影響。 1949年5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21軍61師進駐溪口,溪口解放。 I am verry sorry for you!I reaaly want tudo that can you want need anser !I ....give up !I beg your pardon true ah! I really can not think of any good idea! Please forgive me. We also hope to have a knowledgeable person to provide you with a better answer! I beg your pardon true ah!
6. 浙江歷史上發生什麼大事
浙江歷史包括現今浙江省和江蘇省長江以南部分所發生的歷史。在明代以前,江蘇省長江以南部分也是浙江的一部份。
[編輯] 上古??史前時代
良渚文化時期的玉璧,是當時象徵財富及軍權的禮器。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直至新石器時代,先後出現上山文化[2]、小黃山文化[3]、跨湖橋文化[4]、河姆渡文化[5]、馬家浜文化[6]、良渚文化及馬橋文化[7]等,現時浙江省境內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
其中上山文化為21世紀新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距今約1萬年左右,其將改變人們對史前長江流域文明及稻作文明歷史的一般看法。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史前稻穀,長期被認為是古代稻作文明的代表。良渚文化距今約5000年,是新石器文化遺址的一個代表。
[編輯] 越國及越吳融合
主條目:越國
春秋時期,越國在浙江一帶興起。此時,位於北邊的吳國也迅速發展,並且比越國強盛的更快,吳國在消滅了江北的邗國(今蘇北揚州)、淮夷等國後,與兩浙的沖突激增。吳王闔閭時,以越國不協助吳國攻打楚國為由而入侵越國,結果闔閭中箭身亡。繼任吳王夫差同越王勾踐進行了20餘年的戰爭,最後越王勾踐於前473年消滅北面的強國吳國,光復兩浙,進而吞並吳國,並遷都山東琅琊。
由於受到楚國持續打擊,勾踐的子孫越王朱句被迫把國都遷回到吳國滅亡時的首都——蘇州,此後四代越王都以蘇州為都,直到楚國佔領蘇州。
越王無強時,越國發兵向北攻打齊國,向西攻打楚國,與中原各國爭勝。齊威王使說客成功說服越國不打齊國轉攻楚國,遭到楚威王的軍隊反擊,越國大敗,導致越國由盛轉衰。公元前306年,楚國佔領越國國都蘇州,在浙西設立江東郡,越國退往錢塘江以東固守。同時,浙江南部的東甌國是越國的一個封臣(見《越絕書》佚文)。
在越國和吳國長期的交往中,並且由於越國最終吞滅吳國,並統治達167年之久,越和吳的文化逐漸融為一體。
[編輯] 秦、漢時期
主條目:會稽郡
秦國滅楚國以後,旋即進入兩浙,「降越君,置會稽郡」[8],兩浙成為秦會稽郡的一部分,郡治在吳、越兩國故都吳縣(今蘇州)。
秦二世元年(前209),天下反秦。流亡江南的原楚國淮北貴族項羽在蘇州襲殺秦會稽郡太守,率領8000江東子弟起兵。劉邦建立漢朝後,兩浙仍置會稽郡。浙江東南部的東甌國在吳王劉濞叛亂以後被閩越國滅亡,後來也屬會稽郡管轄。
這一時期兩浙屬於秦帝國和漢帝國的邊陲地區,尤其在秦始皇和漢武帝時期,太湖流域和寧紹地區與嶺南等地一樣,是罪犯流放之地。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會稽郡治所遷往山陰(今紹興),蘇州成為新設的吳郡治所。
[編輯] 六朝
東漢末年,浙江曾為軍閥王朗和嚴白虎所據,後來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及其子孫策、孫權逐步統一長江下游地區。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在赤壁大勝南侵的曹操數十萬漢軍。222年,孫權受魏帝曹丕封為吳王,229年吳國正式脫離魏國獨立,浙江向為孫氏吳國領地。吳國時期,浙江境內經濟穩定發展,臨海郡永寧縣(今浙江溫州)和橫藇船屯(今浙江平陽)是當時幾個主要造船中心之一。當時浙江西部和皖南等山地仍為山越部落,與平地的兩浙人有所不同,為增加吳國人口和兵力,吳國對山越進行征撫,並且大搞屯田,以增強吳國的國力。
280年,浙江在吳降晉後轉歸晉國統治。318年,由於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晉皇室南下至前吳國故都南京,始稱東晉,此後在一系列宮廷政變後,政權經歷宋、齊、梁、陳之變遷。此後大量中原漢人貴族和士大夫南遷,也就是所謂的衣冠南渡。中原人口主要南遷在南京周圍和太湖以西。浙江(包括屬同一文化圈的太湖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尚不是這次中國人南遷的最主要的居住地,但是仍有不少北方人士補充進浙江人中。有名的包括謝氏(謝靈運等)、王氏(王羲之家族)等。
這一時期浙江屬於「揚州」。六朝西曲的「下揚州」題材就是描述浙江的富庶情形的。吳興郡(今湖州)、臨海郡(今台州)、永嘉郡(今溫州)等新的行政區劃也是那時建立的。
公元589年,在陳為隋所並後,浙江再次進入中原王朝統治時期。
[編輯] 隋唐
主條目:兩浙道
隋朝修建了大運河,將太湖流域和洛陽連接起來。武德九年唐軍進入江南,從起浙江失去了獨立的地位。貞觀元年開始,太湖流域的糧食被大批征調到北方,從此延續了1100多年。 8世紀開始,設立浙江西道節度使(駐地今蘇南鎮江)和浙江東道節度使(駐地紹興),大體延續了秦漢會稽郡的范圍。兩浙藩鎮的統治為將來吳越國獨立打下了基礎。
[編輯] 吳越國和兩宋
主條目:吳越國
主條目:兩浙路
黃巢革命徹底摧毀了唐朝腐朽的統治。軍閥董昌在鎮壓黃巢的過程中恢復了吳越的獨立,他的部將臨安人錢鏐在杭州建立了吳越國,在中原經歷五代十國紛爭的百年動盪中,吳越國保持了東南的穩定和繁榮。為兩浙成為日後中國繁庶之地奠定了基礎。吳越國時期人口達到55萬戶。
宋代錢塘江下游地圖978年,宋國大軍壓境,吳越國君臣在經過商議後為保全兩浙民生,將土地獻給北宋(960年-1127年)。北宋在浙江設立兩浙路,下設14個州:蘇州、常州、潤州、杭州、湖州、秀州(嘉興)、越州(紹興)、明州(寧波)、台州(臨海)、婺州(金華)、衢州、睦州(建德梅城)、溫州和處州(麗水)。兩浙路基本繼承了唐代的兩浙道。
當北宋滅亡以後,宋室在杭州建立南宋(1127年-1279年)今天浙江的省會杭州,當時稱做「臨安」,就成為南宋的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臨時首都)。甚至在南宋滅亡以後,馬可波羅還對這里的繁榮與美麗感到驚訝,稱這里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9][10][11]。由於兩浙多年未受戰火侵襲,這段時期的浙江,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與日俱增,並憑借糧食、茶葉和絲綢等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賦稅重地。[12]1276年,蒙古軍隊攻佔杭州,結束了杭州作為首都的年代。元朝將原來的兩浙路與南京等地合並,設立江浙行中書省,首府仍在杭州。
[編輯] 明朝
在浙江省發現的明朝瓷器,收藏在華盛頓史密森尼學會。主條目: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朱元璋的明朝軍隊在1368年攻入兩浙,吞並浙西的張士誠和浙東的方國珍,佔領兩浙全部,設立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朱元璋隨後為將首都應天府(今天的南京)和他的老家鳳陽拼湊成一個新的行政區劃——南京(南直隸),將傳統上一直由浙屬的蘇州、松江等地劃予南直隸,致使自馬橋文化和越國時期以來,一直統一在一個行政區中的太湖流域被人為的分屬兩地,並被因陋就簡的沿至今日。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設立11個府、l州、75縣。
明朝時浙江是全國賦稅重地之一。此時嘉興、湖州發展為生絲的主要產地。對外貿易也極其活躍。但是朱元璋對兩浙人支持張士誠和方國珍對抗明朝向來不滿,遂對包括浙江在內的沿海實施封閉鎖國的海禁政策,使商業文明和重商傾向較明顯的浙江備受壓制。海禁嚴時更有「片板不許下海」的規定,並實行「遷海令」,沿海居民一概內遷,嚴重威脅沿海居民生計。[13]洪武十九年(1386年)舟山46島居民30000餘人被強遣入內地,次年全國唯一的海島縣昌國縣(今舟山市的前身)廢除[14]。 故有明一代沿海漁商民沖擊海禁的事件頻頻發生,到嘉靖朝時終釀成所謂的大倭患。實則倭寇之中,閩浙人比例最高。
[編輯] 清朝
主條目:浙江巡撫
清兵入浙後,於康熙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為浙江省。由於浙江曾積極抵抗清兵,滿清對江南文人採取高壓政策,野蠻的文字獄、明史案即發生於浙江,在浙江一手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呂留良開棺戮屍、捕殺曾靜等事件。
清朝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5日,英軍炮轟定海城,鴉片戰爭正式爆發。翌日城陷,定海鎮總兵葛雲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率軍抵抗後陣亡。根據戰後簽訂的中英江寧條約,寧波成為最早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1861年,太平軍從江西進入浙江省,除最南的溫州地區外全省各地都受嚴重影響。由於江浙地區是官員和紳士的主要來源地,這一地區對於儒教的信仰致使民團不斷與太平軍作戰,造成浙江全省除最南的溫州地區外,人口損失慘重,尤其是浙江西部的湖州、杭州兩府各縣,人口損失多在2/3以上,尤其武康、孝豐、安吉3縣,人口損失在96%以上。太平天國戰爭導致大批江浙人士進入上海的外國租借避難,對上海的開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平定太平天國的同時,湘軍的勢力開始在浙江迅速擴張,1861年後的多任浙江巡撫均由湘軍把持,一改過去進士出身的文人巡撫,直到葛畢氏案發生後,湘軍的力量才大為削弱。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浙江省參與東南互保,免受戰爭侵擾。
[編輯]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 浙人治浙
主條目:浙人治浙
辛亥革命以前,浙江是革命黨活動活躍的地區,浙人章太炎、徐錫麟、秋瑾、陶成章等人成立光復會,影響波及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1911年11月,杭州新軍起義,時任浙江咨議局議長湯壽潛被推舉為首任浙江都督,宣告浙江獨立。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成立,浙江省省會仍定於杭縣(原稱錢塘)。1月都督湯壽潛改任中華民國首任交通總長後,浙江各界又公推蔣尊簋為浙江都督。但在袁世凱的壓力下,蔣尊簋被迫辭去都督,袁遂任命朱瑞為浙江都督。
1916年4月12日浙江省宣布獨立,布告安民。5月,公推呂公望為浙江都督兼省長,倡導「浙人治浙」,加入反袁護國運動。省議會議長沈定一召集被袁世凱解散的省議會復會,恢復《臨時約法》,行使省議會的權力。但由於局勢動盪,呂公望無力掌控浙江政局。1917年1月,北洋政府任命楊善德帶兵來杭任浙江督軍,齊耀珊任浙江省長,浙江各界雖力拒,但終未挽回局面。
[編輯]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楊善德就任浙江督軍後,浙江省被正式納入北洋軍閥勢力范圍。楊去世後,盧永祥接任浙江督軍。楊盧2人均屬皖系軍閥。因當時的江蘇省為直系軍閥統治,所以浙江督軍節制同屬皖系的上海地區。
1924年9月,江浙戰爭爆發,屬直系軍閥的江蘇督軍齊燮元聯合江西和福建進攻皖系的盧永祥。10月戰爭結束後直系獲勝,驅逐盧永祥。浙江進入直系軍閥統治時期,督軍為孫傳芳,直至北伐戰爭結束。
清末民初時期,浙江因為資本主義萌芽和開埠較早,較早的接觸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影響並且投入到推翻清朝的統治的斗爭中,孫中山後期的革命經費大部都是浙江湖州的絲綢商人籌集和捐贈的,蔣介石就是依靠江浙財閥的勢力上台的,湖州人當時就占國民黨中常委的1/3,控制了當時的政權。浙江人還較早參與了當時上海的開發,寧波人大量移民上海,湖州人控制了當時上海大部分碼頭和租借大半房產,並建造了百樂門,和平飯店等知名建築。
[編輯]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主條目:浙江省政府
1927年2月底,北伐軍佔領浙江全境,7月27日浙江省政府正式成立,浙江開始了在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十年建設,其間多項重要基礎設施竣工。1929年,張靜江在杭州成功舉辦了第一次西湖博覽會。
[編輯] 浙江抗戰
主條目:抗日戰爭期間的浙江
抗日戰爭期間,浙江是戰爭的主戰場之一,屬於第三戰區。北部的嘉興、吳興、長興等地是前期淞滬會戰的主要戰場之一。1937年8月14日中日在杭州筧橋上空爆發八一四空戰,中國空軍在相對劣勢下,擊落日機數架,取得空戰大捷。8月下旬,浙江境內成立杭州灣北岸守備區和浙東守備區。至年底,杭州以北平原地區全面失守。為阻緩日軍行動,國民政府對浙江實行焦土政策,炸毀錢塘江大橋,形成中日隔錢塘江對峙的浙江正面戰場(共犧牲上將2名(含追贈))。
1939年3月21日,富陽抗敵自衛團奮戰三天兩夜,取得東洲保衛戰的勝利,擊退日軍偷渡錢塘江掃盪浙東的企圖。1940年1月,日軍土橋師團乘雪天渡過錢塘江,佔領蕭山。7月16日,日軍從海上進攻鎮海,威脅當時全國最重要的對外港口和抗日前哨寧波,國軍在戚家山爭奪戰中取得抗戰中的第一次反登陸海防戰大捷,是為鎮海大捷。1941年4月20日寧波淪陷。
浙江淪陷後,先被編入日軍的傀儡政權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到1940年再被編入汪偽政權。
由於浙江為國民政府重要控制地和財稅來源,浙江抗戰抵抗強烈,其間日軍在浙江使用了生化武器,是日本進行細菌戰的主要受害地區之一,造成浙江人民重大傷亡。目前,在義烏和衢州分別建有細菌戰紀念展覽館,反映侵華日軍細菌戰的犯罪史實。
1945年9月4日第3戰區參謀長張世希與駐杭州的日軍第133師團參謀長樋澤一治在富陽宋殿村(今屬富陽市受降鎮)舉行洽降會談,浙江光復。
[編輯] 光復後及國共內戰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共4個兵團10個軍分兵數路進入浙江作戰。5月,溫州、杭州、寧波等浙江大陸各城相繼易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浙江省政府遷至舟山,繼續有效統治浙江沿海諸島。1950年5月,浙江省政府等駐舟山各機構及大量人員隨中華民國國軍撤退台灣,省政府因之撤銷。隨後解放軍陸續接管舟山群島。
國民政府棄守舟山後,仍保有浙江東南的大陳列島(台州列島)、一江山等島而由國民政府控制。1955年1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陷一江山島[15],國民政府見大勢已去,在美國第七艦隊的護航下,將大陳島上的軍隊和居民全部撤退至台灣,隨後更撤離南麂。浙江省至此全境易手。[16]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
國共政權交替後,如其他各省一樣,浙江也經歷了歷次政治運動,原來發達的商業文明因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而沉寂。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浙江才恢復新生。
浙江省的南部山嶺起伏,有限的耕地使得難以僅靠農業生存。鄧小平在中國實行經濟改革,給這一地區的人們帶來機遇,他們將生意做遍了全中國。通過勤奮的工作、積極進取的精神、低工資成本和放眼世界市場的眼光,浙江南部經濟迅速崛起,並涌現出全國私營經濟代表的溫州,全國航運業巨頭雲集的寧波,全球輕紡市場中心紹興及以小商品城著稱的義烏等典型,加上傳統上比較富裕的浙江北部地區。這個時期的浙江省成為中國最富裕的省份。浙江模式也成為一種發展典型。
7. 杭州的歷史大事件~急~在線等!
秦始皇過錢唐
【秦始皇過錢唐】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設會稽郡,置錢唐、餘杭、富春、海鹽(今海寧)4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
慧理首開靈隱天竺
【慧理首開靈隱天竺】東晉咸和三年(328),印度僧人慧理登靈鷲峰(今飛來峰),嘆為"中天竺靈鷲山之小嶺飛來",並指為"仙靈所隱之處",在山下創建靈隱寺。兩年後又在天竺山創建翻經院(後改法鏡寺),即下天竺。
曇超首開玉泉
【曇超首開玉泉】南齊建元年間(479~482),僧曇超在西湖仙姑山青芝塢口開山築庵。清康熙時改清漣寺,俗稱玉泉寺。
隋建杭州城
【隋建杭州城】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楊堅平陳,改錢唐郡為杭州。初治餘杭。次年,移治錢唐。隋開皇十一年(591),將杭州錢唐縣治由靈隱山下移至柳浦西(今杭州江干一帶),並依鳳凰山築城,周圍15公里左右,是為最早的杭州城。
隋開鑿江南運河
【隋開鑿江南運河】隋大業六年(610),隋煬帝楊廣鑿通江南運河,自京口(今鎮江)至杭州,800餘里。自此與江北運河相接。明清時期,由北京至杭州的大運河稱"京杭運河",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5大水系。江南運河向為運要道,對南北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杭州拱宸橋為大運河水運的起訖點。
唐改錢唐為錢塘
【唐改錢唐為錢塘】唐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淵建立唐王朝。為避國諱,4年後將錢唐改為錢塘。
首創九里松
【首創九里松】唐開元十三年(725),杭州刺史袁仁敬在洪春橋至靈隱植松九里。"九里雲松"後為"錢塘八景"之一。
李泌開六井
【李泌開六井】唐建中二年至興元元年(781~784),杭州刺史李泌開相國井、西井、方井(即四眼井)、白龜池、小方井、金牛井等六井,引西湖水入井,解決居民飲鹹水之苦。
白居易守杭
【白居易守杭】唐長慶二年(822),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任職期間,治理西湖,築堤建閘,放水灌田,並重修六井。離任時留詩:"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又因有詩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後人為紀念他,將西湖白沙堤改名"白堤"。
黃巢軍入杭州
【黃巢軍入杭州】唐乾符六年(879),黃巢於九月攻陷廣州後,十一月率20萬人從江西進入浙江,掠餘杭,入杭州,旋即離去。
錢癠築羅城
【錢癠築羅城】唐景福二年(893)七月,錢癠為鎮海軍節度使,雄踞杭州,發民夫20萬及十三都軍士,自鳳凰山築羅城,周長35公里,建有10座城門,3座水城門。
錢氏築捍海塘
【錢氏築捍海塘】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吳越王錢繳自月輪山(今六和塔)起至艮山門沿錢江築捍海塘,以防海潮。堤長二三十公里,世稱"錢氏捍海塘"或"錢氏石塘"(1985年在建造江城路立交橋時,挖至路面下5~11米深處,發現"錢氏捍海塘"遺跡,經考古發掘,柱長約6米,直徑約13~39厘米,柱後為裝滿石塊的竹籠,竹篾編織痕跡十分清晰,其後夯土,最後一排為木柱與竹編)。是年,又置撩湖兵千人,專門浚治西湖。
錢元?慈雲嶺造像
【錢元?慈雲嶺造像】五代後晉天福五年(940),吳越國王錢元在西湖慈雲嶺南坡資延寺右摩崖造彌勒、觀音、勢至佛龕和"唐僧取經"石龕。
錢弘?創建靈峰寺
【錢弘?創建靈峰寺】五代後晉開運元年至三年(944~946),吳越國王錢弘?為伏虎禪師在靈峰建鷲峰禪院。宋時改靈峰禪寺。為西湖探梅勝地之一。
吳延爽建保?塔
【吳延爽建保?塔】北宋開寶元年(968),吳越國王錢弘?被趙匡胤召到汴梁,其舅吳延爽為祝福錢弘?進京平安,特在西湖寶石山建塔,稱為保?塔。現塔為1933年重建。
錢弘?建六和塔、雷峰塔
【錢弘?建六和塔、雷峰塔】北宋開寶三年(970),吳越國王錢弘? 在錢塘江邊月輪山建六和塔,並建開化寺。北宋開寶八年(975),錢弘?為慶賀王妃黃氏生子,在西湖夕照山雷峰上建黃妃塔,俗稱雷峰塔,內藏《寶篋印經》8.4萬卷。"雷峰夕照"為"西湖十景"之一。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坍毀。1983年5月國務院在《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中批復重建。
蘇東坡兩次守杭
【蘇東坡兩次守杭】北宋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詩人蘇東坡到杭州任通判。北宋元 四年(1089)蘇東坡以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貶為杭州太守,見西湖淤塞荒蕪幾占面積之半,積葑約100公頃。乾涸時,幾至龜裂。次年上《乞開西湖》狀。4月28日開工,用工20萬,半年完工。取葑泥築長堤,架六橋,植桃柳芙蓉,人稱蘇堤。"蘇堤春曉"為西湖十景之一。湖中建三塔,即今"三潭印月",亦為"西湖十景"之一。開浚茅山、鹽橋二河,以通江湖。重修六井、南井。任期內,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北宋元六年(1091)離任時,百姓含淚送別,杭城家家有他的畫像,飲食必祝,又在西湖建祠以祀。
方臘破杭城
【方臘破杭城】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臘在睦州青溪縣(今淳安縣)起義,12月攻克睦州及遂安、壽昌、分水、桐廬等縣,又分兵兩路合攻杭州。12月29日,方臘之妹方百花血戰涌金門,破杭城,東南大震。次年2月18日退出。現鳳凰山巔有"百花點將台"遺跡。
金兵陷杭城
【金兵陷杭城】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將完顏宗弼自安吉進杭州,錢塘縣令朱蹕大戰金兵於葛嶺,後戰死天竺。尉曹金勝、祝威亦戰死松木場。趙構逃越州、明州、定海、台州到溫州。次年二月,完顏宗弼退出杭藎 蒓鴟儷僑 鍘*?
岳飛被害
【岳飛被害】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高宗趙構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12月29日,秦檜以"莫須有"罪殺害岳飛於大理寺風波亭(現浙江醫科大學內)。其子岳雲、部將張憲同時遇害。
南宋築鳳凰山禁城
【南宋築鳳凰山禁城】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南宋王朝築鳳凰山禁城,周長4.5公里。又築外城高6.7米,闊3.3米,城門13座。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開封、康王趙構逃到杭州,至南宋紹興八年(1138)定都杭州,20年間,禁城內建起大殿13座,以"堂"、"閣"、"齋"、"樓"命名的建築40餘座,亭、台20餘座。杭州內外建行宮37處和御花園17處。
慧開創黃龍洞
【慧開創黃龍洞】南宋淳 元年(1241),僧慧開自江西隆興黃龍山來杭,在黃龍洞建護國仁王禪寺。為黃龍洞首創寺院。舊"杭州四十二景"中有"黃龍積翠"。今"黃龍吐翠"為"西湖新十景"之一。
阿老丁重建鳳凰寺
【阿老丁重建鳳凰寺】南宋咸淳七年(1271),回民阿老丁重建鳳凰寺於杭州羊壩頭(現中山中路),為我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之一。
元兵進杭
【元兵進杭】南宋德 二年(1276),元世祖忽必烈派右丞相伯顏進攻杭州。2月,元兵進駐錢塘江沙灘。南宋恭帝奉表投降,南宋亡。
南宋故宮失火
【南宋故宮失火】元至元十四年(1277)十一月,改宋行在為杭州。是年,南宋皇宮因民居失火延及而焚燒殆盡。
馬可.波羅游杭州
【馬可.波羅游杭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到北京,在元世祖忽必烈處做官。至元二十一年(1284),江淮行省自揚州徙杭州,改稱江浙行中書省,馬可.波羅為樞密副使,在任3年,時時采風問俗。1294年返國後所著《馬可.波羅游記》盛稱杭州是"世界最美麗華貴之城","人處其中,自信為置身天堂"。
辛巳、壬午大火
【辛巳、壬午大火】元至正元年(1341)四月,杭州失火,自東南延至西北,近30里官民閭舍焚盪其半,總計毀官民房屋、公廨、寺觀15755間,10797戶38116人受災,燒死74人。次年(1342)杭城又大火,共燒毀民舍4萬余間,火災之甚前所未有,數百年浩繁之地,日漸凋敝。
紅巾軍進杭
【紅巾軍進杭】元至正十二年(1352),紅巾軍徐壽輝將項普略攻取杭州,於7月10日破昱嶺關,自餘杭佔領杭州。26日退出。
張士誠重建杭州城
【張士誠重建杭州城】元至正十九年(1359),張士誠割據浙西五郡,舉反元義旗。廢九曲城,重建杭州城,並發民夫20萬沿城開河,自五林港至北新橋,又南至江漲橋,闊約67米,遂成大河。
常遇春攻杭城
【常遇春攻杭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派常遇春攻杭城,圍城3月有餘,各路糧道不通,一城之人餓死十之六七。軍退,又大半死於病疫。
周新被奉為杭州城隍
【周新被奉為杭州城隍】明永樂三年(1405),廣東海南人周新調任浙江按察使。在杭平反冤獄疑案,免徵災稅,善政甚多,杭人稱"冷麵寒鐵周廉使"。1412年12月周新在京被陷害死,杭人紀念他,稱之為"城隍",在吳山建城隍廟祭祀。
於謙歸葬西湖
【於謙歸葬西湖】明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以於謙(杭州人)為兵部尚書,負責保衛京師。明景泰八年(1457)正月,英宗復辟,於謙被加以"意欲"謀逆罪殺害,是年60歲。明天順三年(1459)葬於謙於杭州西湖三台山。明成化元年(1465)於謙冤案昭雪,恢復官位名譽,謚"肅愍"、"忠肅"。杭人以為岳飛、於謙為西湖山水增添了"英氣","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創辦萬松書院
【創辦萬松書院】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參政周木在萬松嶺報恩寺舊址創辦萬松書院。清康熙時改稱敷文書院,今遺址尚存。
楊孟瑛築西湖新堤
【楊孟瑛築西湖新堤】明正德三年(1508),杭州知府楊孟瑛自2月2日起興工疏浚西湖,至9月12日完工,歷時152天,計675萬工日,拆毀田盪3481畝,耗銀28700多兩,使西湖復唐宋舊觀。並以浚湖淤泥堆築長堤6里,後稱楊公堤。
湖中二島形成
【湖中二島形成】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杭州知府孫孟在西湖三塔中的北塔遺址建"振鷺亭",後改"清喜閣",即現湖中三島之一的"湖心亭"。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錢塘縣令聶心湯在三塔中的南塔原址,取葑泥繞潭作堤,為"放生池"。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錢塘縣令楊萬里以10年時間在放生池外築外堤,構成"島中有島,湖外有湖"的佳境,湖中"小瀛洲"自此形成。明天啟元年(1621),在"小瀛洲"南復建三塔,即今之"三潭印月",為"西湖十景"之一。
杭城內建旗營
【杭城內建旗營】清順治五年(1648),清廷決定在杭州城內圈地建"旗營",1650年正式動工,周長約4.5公里,佔地96公頃,築牆高約6米,有城門5座。內有"亭灣騎射",為清時"錢塘十八景"之一。
張煌言就義
【張煌言就義】清康熙三年(1664),民族英雄張煌言(蒼水)被俘解來杭州,農歷九月七日在杭州官巷口刑場就義,是年45歲。遺體葬於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張煌言與岳飛、於謙並稱為"西湖三傑"。
康熙題西湖十景
【康熙題西湖十景】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來杭州游西湖。以後,又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四十六年(1707)5次南巡來杭州。其間在西湖孤山築行宮,疏通市內河道涌金河(浣紗河)以通龍舟。題"西湖十景"。1701年"十景"景址刻石建碑亭。從此,南宋畫院祝穆、馬遠筆下的"西湖十景"更負盛名。
建玉帶晴虹
【建玉帶晴虹】清雍正九年(1731),李衛疏金沙港,在蘇堤第五橋(東浦橋)西築堤63丈,名金沙堤,上築三孔玉帶橋,名"玉帶晴虹",為清"錢塘十八景"之一。
乾隆六次來杭
【乾隆六次來杭】清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乾隆皇帝首次南巡,三月至杭州游西湖,至敷文書院、觀潮樓,閱兵;渡錢塘江,祭禹陵,五月返京。以後,又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5次南巡來杭州。其間題"錢塘十八景"、"行宮八景";4次至海寧閱視海塘工程、觀潮、祭海神。
建文瀾閣
【建文瀾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將原康熙行宮(西湖孤山)"聖因閣"內玉蘭堂藏書樓改建為"文瀾閣",與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並為江南三閣,各收藏《四庫全書》一部。現"文瀾閣"及藏書俱在,為江南三閣僅存者。
建阮公墩
【建阮公墩】清嘉慶五年(1800),浙江巡撫阮元疏浚西湖,歷時2年。將淤泥在西湖"湖心亭"北堆一小島,後人稱"阮公墩"。現"阮墩環碧"為"西湖新十景"之一。
林則徐協辦海防
【林則徐協辦海防】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四月十八日,林則徐被革職後以四品卿銜赴浙江軍營協辦海防事務。是日,自廣東抵杭州(富陽)。在浙江35天,協助裕謙籌謀劃策。
太平軍兩進杭城
【太平軍兩進杭城】清咸豐十年、太平天國十年(1860),忠王李秀成為解天京(南京)危局,以"圍魏援趙"之計,於3月19日攻佔杭城,24日退出。此為太平軍第一次攻佔杭州。次年,李秀成於12月29日攻佔杭城,至1864年3月20日退出杭城,守杭2年3個多月。其間,採取一系列爭取知識分子政策,在經濟上實施對城市貧民、手工業者有利的政策,促使杭州經濟、文化發展。退出後,清兵入城,縱兵大掠,姦淫婦女,搶奪財物,均謂取之於"賊"。搶劫之後,杭城81萬人僅剩7萬。
辟拱宸橋租界
【辟拱宸橋租界】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杭州開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橋辟為日租界,西沿運河塘路,南至拱宸橋腳,北至瓦窯頭,東至陸家務河,徑直3里,橫約2里,周11.2里。主權淪喪,民族蒙恥。
創辦求是書院
【創辦求是書院】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日,杭州知府林啟在蒲場巷普慈寺舊址創辦的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正式開學。此為杭州創辦近代教育的開始。光緒二十四年(1898)三月十一日,林啟在西湖金沙港辦的蠶學館開學。此為我國最早的蠶桑學校,開浙江職業教育之先河。
創西泠印社
【創西泠印社】清光緒三十年(1904)九月十九日,丁仁等人在西湖孤山西泠橋畔發起創辦研究金石學術團體。社以地名,1913年成立"西泠印社",推吳昌碩為社長。
滬杭鐵路入城
【滬杭鐵路入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滬杭鐵路設車站於杭城清泰門內,鐵路貫城而入,拆城牆數十丈。此為杭州拆城牆之始。
立秋瑾墓
【立秋瑾墓】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七月十五日,辛亥革命烈士、"鑒湖女俠"秋瑾在紹興軒亭口就義。1911年遵烈士生前遺願,葬遺體於西泠橋堍(岳飛墓東),傍建"秋社"。以後墓幾經遷徙。198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70周年),從西湖雞籠山遷秋瑾遺骸於西泠橋東堍(東南)梅花嶼頭,重建秋瑾墓。
魯迅與"木瓜之役"
【魯迅與"木瓜之役"】清宣統元年(1909)六月,魯迅自日本回國,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杭州市高級中學)任教。11月10日以魯迅為代表的進步教師反對新任監督夏震武(外號木瓜),發生"木瓜之役",夏被迫辭職。這是清末轟動全省的教師風潮。
孫中山三臨白雲庵
【孫中山三臨白雲庵】清宣統二年(1910)九月的一個晚上,孫中山曾到西湖雷峰塔下的白雲庵(當時為浙江革命的秘密總機關)。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於1913年4月再次到白雲庵,題"明禪達義"匾額。在秋社題"巾幗英雄"。1916年夏,第三次來杭。
杭州光復
【杭州光復】清宣統三年(1911)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成功。11月6日杭州"旗營"投降,杭州全城光復。1913年"旗營"歸公。7月22日開始拆除錢塘門至涌金門城垣,建馬路,辟公園。杭州城牆、城門相繼拆除建路。
建城區馬路
【建城區馬路】1918年1月,建杭州城區馬路,自旗營沿薦橋街至城站一段,由佑聖觀沿館驛後、城頭巷至上板兒巷一段,先後動工。再計劃建環湖馬路,從錢塘門起環繞西湖蘇堤、白堤至靈隱止。
中共西湖會議
【中共西湖會議】1922年4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杭州西湖召開會議,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瞿秋白、張國燾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出席,會上討論了中國共產黨和工人運動前景。1922年8月29、30日,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舉行特別會議,史稱"西湖會議",決定有條件地接受共產國際代表關於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的意見。
雷峰塔倒坍
【雷峰塔倒坍】1924年9月25日下午1時,西湖雷峰塔倒坍。是日天氣晴朗,無風無雨,更無地震。1925年2月2日《京報副刊》載文說塔倒原因"實為塔基已被挖空"。雷峰塔遺址現為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錢塘江首建大橋
【錢塘江首建大橋】1934年8月8日,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負責設計建造的錢江大橋開工,至1937年9月26日落成,全橋長1453米。分引橋、正橋兩部分,正橋16孔,下層為鐵路橋,上層為公路橋。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橋梁。
杭州淪陷
【杭州淪陷】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大舉入侵,12月24日,日軍分三路進入杭州,杭州淪陷。至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前後達8年。
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
【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4月下旬,杭州的國民黨官員紛紛潰逃,社會一片混亂。中共杭州地下市委提出"反破壞、反遷移,保衛城市建設,迎接大軍解放"。全市工人開展護廠運動。5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杭州。5月24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
毛澤東40次到杭州
【毛澤東40次到杭州】從1953~1975年的22年間,毛澤東共40次到杭州。有一次整整住了7個月之久。在杭州寫的著名詩篇有《送瘟神》(1958年6月30日),著作有《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1963年春)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草案)在杭州誕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草案)在杭州誕生】1953年12月27日,毛澤東主席到杭州。在杭州期間,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
全面疏浚西湖
【全面疏浚西湖】1949年5月前後,西湖污泥淤塞,湖床增高,湖水平均深度為0.55米,蓄水量僅300餘萬立方米,湖底遍生水草。湖西南部更見葑蕪。自1951年起開始全面浚湖,歷時8年,於1959年竣工。耗資454萬元,共挖淤泥720.88萬立方米。湖水深度平均達到1.8米,最深處2.6米,蓄水量增至1000多萬立方米。以後由常設機構西湖水域管理處把疏浚西湖作為日常任務。
杭州城區跨江發展
【杭州城區跨江發展】199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錢塘江南岸蕭山市的浦沿鎮、長河鎮、西興鎮和餘杭市的三墩鎮、九堡鎮、下沙鄉劃入杭州,杭州城區得以跨江發展。此次區劃調整後,杭州市區面積由430平方公里擴大為683平方公里,杭州市政府在錢塘江南岸新設濱江區。
8. 論述浙江歷史上三位軍事人物和三次發生在浙江的軍事歷史事件
李舜臣(朝鮮)海戰奇才
.以十二艘戰艦擊退倭艦三百三十餘艘更是創下了世界海戰史上的一個奇跡.
隆美爾(德國)沙漠之狐.
法蘭西戰役中他率領的第七裝甲師,殲滅敵人之多,運行速度之快、挺進距離之遠都讓人無法相信.北非的戰爭,創下無數輝煌戰績.
亞歷山大(馬其頓)神話人物.
伊蘇斯一役,以四萬餘人對抗波斯大流士的十六萬人.以五千人傷亡的代價擊斃敵軍十萬.高加米拉之戰中,更是一舉打敗波斯軍20餘萬人.而自己僅傷亡數百.他的戰爭的觸角一直到達印度.
成吉思汗(中國蒙古)世界的征服者.
他的蒙古騎兵讓東方的儒家世界,歐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亞的伊斯蘭教世界全部心驚膽寒.他生平爭戰無數,滅國百餘,兵威之勝無人能及.
拿破崙(法國)整座阿爾卑斯山都在我的腳下
.差一點就成了全歐洲大皇帝的人,他讓整個歐洲都為之顫栗.是法國人心中永遠的驕傲.
古德里安(德國)坦克之父.
他是閃電戰英雄,擊潰了堅強的波蘭人,兩周之內橫掃法國.在五個月內,連戰連捷,兵鋒所指,擋者披糜,戰車直逼莫斯科城下,俘虜蘇軍幾達兩百萬人.
凱撒大帝(古羅馬)古羅馬的象徵.
他征戰高盧,他與龐培爭雄,在法薩羅一戰以弱勝強,一舉擊潰龐培.其後兵鋒指處,無人能敵.小亞細亞,北非,西班牙,一次次戰爭中,凱撒幾乎成了勝利的代名詞.
卡立德(阿拉伯)安拉之劍.
他率阿拉伯大軍在雅穆克戰役中大破東羅馬軍.使得當時另一傑出人物東羅馬皇帝希拉克悲哀地和敘利亞告別:"美麗的敘利亞,永別了!"
蘇沃洛夫(俄羅斯)俄國歷史上的第一名將.
他在俄土戰爭中屢建奇功,他在遠征義大利時大敗法軍.他是拿破崙時代唯一一個能於拿破崙相匹敵的統帥.可歷史卻遺憾地沒有能給他們正面交鋒的機會.
漢尼拔(迦太基)孤膽英雄.
與羅馬的戰爭中,他率領六萬人插入羅馬境內,孤軍奮戰,屢創奇跡.坎尼一役更是把他的生命推上的巔峰.他的名字讓人尊敬
9. 杭州的歷史故事
1、杭州烏龜洞遺址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證實五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杭州這片土地上生活,蕭山跨湖橋遺址的發掘證實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現代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餘杭良渚文化被譽為「文明的曙光」。杭州夏商周屬「揚州之域」。
2、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3、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4、三國、兩晉、杭州屬吳郡,歸古揚州。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桐廬,屬吳州。
5、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並桐廬入錢唐縣,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
6、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年)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
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一度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
(9)浙江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杭州府,合並錢塘、仁和兩縣為杭縣,仍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1914)設道制,置錢塘道,道尹駐杭縣。
原杭州府所轄各縣歸錢塘道管轄。民國16年(1927)廢道制,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直屬浙江省;,郊區仍為杭縣,舊屬諸縣直屬於省。
從此,杭州確立為市的建制,市區分為八個區。1909-1914年,滬杭、杭甬鐵路相繼建成;全長1453米的錢塘江大橋於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無條件收回拱宸橋日租界。
10. 近代史上發生在浙江的重在歷史事件
1、我們知道,中國在長時期的封建社會里,有些王朝並不是閉關鎖國,而是開放的。只是到了明、清某些時候,才實行了「閉關」政策,「閉關」政策。應該說肇端於明朝的「海禁」。明朝初年,朱元璋就立下了「不許寸板下海」的祖訓,後來「海禁」一度鬆弛(鄭和下西洋就發生在明朝)。再後,為了防禦倭寇的侵擾,又曾厲行「海禁」。清朝開國之初,並沒有實行閉關政策,還發布過鼓勵海上貿易的上諭。從順治十三年,(1656年)開始,皇帝連續發布兩道命令:一是「禁海令」,規定「片帆不得下海」,「片帆不得出洋」;另一道是「遷海令」,規定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省沿海軍民,一律內遷五十里。當時實行這些措施,目的主要是對付以鄭成功為首的反清勢力(鄭成功反對其父鄭芝龍降清在廣東南澳起兵從事抗清活動,1661年從廈門出發至台灣,從荷蘭人手裡收復台灣),有言:「海上窮寇,內援既斷,來無所掠,如嬰兒斷乳,立即餓畢矣!」這種徹底的閉關政策,清政府實行了將近三十年,平定了台灣等地反清勢力後,清政府於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決定部分地開放海禁,實行對外貿易,起初是開四關貿易(廣東之澳門,福建之漳州,浙江之寧波,江蘇之雲台山),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只留廣州一關而封閉其他三關。與之密切聯系的就是「公行制度」。
2、英軍至粵,挑起戰爭→進犯廈門,被擊退走→沿海北犯,攻佔定海→直逼天津,清廷妥協→林遭革職,琦善掛帥→英軍返粵,「穿鼻草約」。
串講:戰爭是由英國挑起的毋需多說。因為林則徐戰備工作做得較好,英軍在廣東無隙乘,旋即沿海北犯福建廈門,被閩浙總督鄧廷楨率軍擊退。英軍繼續北犯,乘浙江防務空虛,攻陷定海,瘋狂地屠殺搶掠。
3、1841年8月璞鼎查到華,督軍沿海北犯,先陷廈門,清總兵江繼芸力戰犧牲。接著北犯定海(浙江境內),這里的守軍英勇抗擊,定海之戰打得很激烈,著名的三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殉國事件就是發生在這次戰斗中。當時這里清軍守軍四千人浴血奮戰六晝夜。軍糧匱乏,最後每個士兵每日只能得稀粥三碗,幾乎是空著肚子作戰。守兵無炮,只靠抬槍堵御,抬槍「至於紅透不能裝打」,守軍仍設法頑強戰斗。時在9月底10月初。三總兵表現都很英勇,例如最後一個犧牲的葛雲飛,他聽到鄭、王二人犧牲的消息面對敵人的強大攻勢,知局面無法挽回,便將印信交給隨從的軍官,抱定死的決心,並說:「某死有知,當為厲鬼相助(殺敵)」。又囑一同鄉代他撫慰八十高齡的老母,轉告兒輩繼乃父未竟之志。當敵人竄到跟前的時候,他高呼:「好漢子,跟我殺賊去」,帶頭沖出掩體,200名親兵緊緊跟隨,在肉搏中大刀折了,葛又拔出佩劍繼續砍著,最後中彈身亡。定海失陷後,英軍又接侵佔了鎮海和寧波。在鎮海保衛戰中,兩江總督裕謙表現也很壯烈,集眾宣誓,誓與鎮海城共存亡,最後裕謙在力戰不支的情況下投水殉職。
這里還需要提一下,就是浙江群眾也積級參加反侵略斗爭,如寧波,鎮海,等地的所謂「黑水黨」就很著名。英軍在進犯浙江的同時,還派兵竄擾台灣,台灣道姚瑩和總兵達洪阿率領抵抗,保衛了台灣。奕山當時在廣東,清政府為了挽回浙江戰場的失敗,又任命協辦大學士奕經為「揚成」將軍,並從多省調集軍隊,增援浙江前敵。奕經攜大批隨員南下,根本就沒有一點投赴戎機的氣象,倒象一個旅遊團,一路上遊山玩水,悠哉悠哉,遲遲於1842年2月才到達浙江。他和奕山在廣東的作為幾乎一模一樣,放捉民眾,視戰事如兒戲,企圖僥幸取勝,倉促從紹興向寧波、鎮海、定海三路進攻,英軍早有防備,結果清軍大敗,三城未收,反丟慈溪,奕經倉皇逃回杭州,從此不敢再戰。清廷派盛京將軍耆英和已被革職的伊裡布趕赴浙江前線辦理對英投降交涉。這時,英軍認為議和時機還不成熟,要對清朝施加更大壓力,迫使他完全就範。於是按原計劃進而進攻內地長江流域,先攻陷江浙兩省的海防重鎮乍浦,進入長江,攻打吳淞炮台,兩江總督牛鑒聞風而逃,年過七旬的江南提督陳化成率部抵抗犧牲,寶山、上海相繼陷落,英軍溯江而上,於7月下旬進攻鎮江,副都統海齡率軍抵抗,打死打傷敵軍185人,最後守軍全部戰死犧牲,海齡自縊殉國,其妻、孫等合門殉難。英軍於8月間闖至南京江面,耆英、伊裡布趕到南京議和,訂立《南京條約》,鴉片戰爭至此告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