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中歷史學案

高中歷史學案

發布時間:2021-02-16 07:25:34

A. 淺談高中歷史導學案編寫的幾個教學環節

高中歷史抄導學案的編寫襲,要明確目標,預習環節的編寫要非常具體,基礎檢測環節,知識點講解環節,拓展練習、強化訓練環節,新課導學、作業布置環節的編寫都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情況,結合教學內容巧妙設計,突出實效性。一、三維目標的設置和教學重難點的編寫在導學案的編寫中,首先要明確目標,其次,在具體的用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情況,編寫出易於操作的方法案例。

B. 新新學案高中歷史必修一答案

看看吧
滿意請採納。

C. 高中歷史水平測試復習學案

詳細些

D. 求高中歷史 (人教必修3)精品學案。。。

在書店都可以買到啊。網上求這些有點不實際

E. 高中歷史學案包括哪些部分

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

F. 求助文檔處理 我有一份高中歷史學案,60頁的powerpoint,現在想列印,又不想列印那麼多

試試下面的方法,應該有一種適合你:
1.利用"大綱"視圖 打開PPT演示文稿,單擊"大綱",在左側"幻燈片回/大綱」任務窗格的「大綱」選項卡里單擊一下滑鼠,按"Ctrl+A"組合健全選內容,然後使用"Ctrl+C"組合鍵或右鍵單擊在快捷菜單中選擇"復制"命令,然後粘貼到Word里。
提示:這種方法會把原來幻燈片中的行標、各種符號原封不動的復制下來。
2.利用"發送"功能巧轉換 打開要轉換的PPT幻燈片,單擊"文件"→"發送"→"MicrosoftWord"菜單命令。然後選擇"只使用大答綱"單選按鈕並單擊"確定"按鈕,等一會就發現整篇PPT文檔在一個Word文檔里被打開。
提示: 在轉換後會發現Word有很多空行。在Word里用替換功能全部刪除空行可按"Ctrl+H"打開"替換"對話框,在"查找內容"里輸入"^p^p",在"替換為"里輸入"^p",多單擊幾次"全部替換"按鈕即可。("^"可在英文狀態下用"Shift+6"鍵來輸入。)
3.利用"另存為"直接轉換 打開需要轉換的幻燈片,點擊"文件"→"另存為",然後在"保存類型"列表框里選擇存為"rtf"格式。現在用Word打開剛剛保存的rtf文件,再進行適當的編輯即可實現轉換。

G. 高中歷史學案

一、夏商創立的政治制度
1.從禪讓到王位世襲
(1)夏朝的建立
A.建立:約公元前① 年,禹建立夏朝。
B.地位: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C.政治特點:中國開始出現早期國家政治制度。
(2)王位世襲制
A.形成:禹建立夏朝,他年老時沿用禪讓的慣例,選舉繼承人。但是禹死後,其子② 奪得王位,並傳給自己的後代,王位世襲制形成。
B.影響:
a.政治權力由「傳賢」變成「③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
b.原始社會後期的④ 制被⑤ 製取代。
C.演變:商朝建立以後,王位有時父子相傳,有時兄終弟及。
2.王權具有神秘色彩
原因:夏商的最高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國家大事都通過⑥ 的方式來決定,王權具有了⑦ 色彩。
3.初步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表現:商朝(1)在中央:設⑧ 等,掌管政務。(2)在地方:封侯、伯,侯、伯作為臣服於商朝的⑨ 首領,定期向商王納貢,並奉命征伐。
①2070②啟 ③傳子 ④禪讓⑤王位世襲⑥占卜 ⑦神秘⑧相、卿士⑨方國
二、西周政治制度的發展
1.周朝的建立
(1)建立:公元前① 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特點及地位:周是一個地域空前廣袤的國家,在世界的東方具有重要地位。
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
2.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1)含義:分封制是② 的制度,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重要政治制度。
(2)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西周實行分封制。
(3)實行:
A.創立:③ 開始實行分封制。
B.發展:武王死後,其幼子周成王繼位,由武王的弟弟④——代理政事,他繼續推行分封制,擴展周的統治范圍。
C.特點:周初分封的諸侯,大多數是同姓子弟,他們被分封到重要地區。
(4)內容:
A.分封對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⑤ 分別授予⑥ 、 和
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B.諸侯義務: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為周天子⑦ 。
C.分封次序:周王分封諸侯,讓他們建立諸侯國。——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這就形成了層層分封的制度。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
(5)分封的主要諸侯國:魯、齊、燕、衛、宋、晉、杞、許、陳、吳、楚。
(6)影響、作用:
A.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內部的森嚴等級「⑧ 諸侯⑨ __士」。
B.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政權也逐漸由鬆散趨向嚴密。
C.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7)分封制的破壞:
A.原因:
a.在分封制下,受封諸侯在自己領地內,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如設置官吏、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
b.諸侯國勢力日益壯大,周王權日益衰弱;
B。結果:到⑩ 後期,分封制遭到破壞。
①1046②西周分封諸侯③周武王④周公且⑤土地和人民⑥王族;功臣;古代帝王⑦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⑧天子⑨卿大夫⑩西周
3.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
(1)目的:為了加強① 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② 之間在③ 、
和 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
(2)含義:宗法制是用④ 的親疏來維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
(3)內容:
繼承關系
A。周王稱為⑤ ,王位由⑥ 繼承,為大宗; 其他兒子分封為⑦ ,他們對天子來說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領地內卻是大宗。
B.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其他兒子領有封地成為⑧ ;⑨ 對諸侯來說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領地內又是大宗。
C.卿大夫與士的關系,依次類推。從屬關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約束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領袖。
(4)特點:⑩
(5)作用:宗法制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①分封制 ②貴族 ③權力;財產;土地繼承 ④父系血緣關系⑤天子⑥嫡長子⑦諸侯⑧卿大夫⑨卿大夫⑩嫡長子繼承製

第二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1.從西周到東周的歷史分期及其政治特徵
(1)西周滅亡:西周末年,王室衰微。① 年,西方少數民族來犯,② 被殺。西周滅亡。
(2)東周開始:③ 年,④ 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A.歷史分期: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分為
a.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
b.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B.春秋戰國的政治特徵
a.春秋時期:
周天子大權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地區;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壞。諸侯不再聽命於周天子;諸侯之間爭霸戰爭不斷。
總之,春秋時期,周王權衰落,諸侯強大,宗法制、分封制破壞,爭霸戰爭頻繁,奴隸制走向瓦解。
b.戰國時期:
一些強大起來的諸侯紛紛稱王;
一些諸侯國為富國強兵,爭相改革變法;
諸侯國之間兼並戰爭頻繁。
總之,戰國時期,諸侯紛紛稱王,各國爭相變法,兼並戰爭頻繁.封建制度確立下來。
2.秦朝的統一和建立
(1)歷史條件:
A.人民經受長期分裂和戰亂後,渴望統一;
B.秦國經過⑤ ,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強大,為統一奠定了基礎。
(2)過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後滅掉⑥ 六國。秦王贏政終於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⑦ 。
①公元前771②周幽王③公元前770 ④周平王 ⑤商鞅變法⑥韓、趙、魏、楚、燕、齊⑦咸陽
二、至離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至高無上的皇權
(1)確立: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後,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稱合為「① 」,定做自己的尊號,自稱「② 」。從此,「③ 」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至高無上的皇權
秦始皇統治時期
a.全國的④ 、 、 等一切大權,都由皇帝總攬。b.⑤ 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c.軍隊的調動也由皇帝控制,以皇帝發的⑥ 為號令。
(3)重要特徵: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
A. ⑦ 一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
B.⑧ 一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①皇帝②始皇帝③皇帝④政治;經濟;軍事⑤中央和地方⑥虎符⑦皇位世襲⑧皇權至上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2.中央官制:① 。
(1)設置及職能:秦始皇在戰國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以② 為中心的中央政權組織。
在中央,設置
三公③ 為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 全國政事;④ 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 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⑤, 百官;⑥ 負責管理全國軍務。
九卿(諸卿)——⑦ 之下設置諸卿,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2)作用:
A.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在⑧ 、 和 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
B.對軍政大權的決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諸卿進行朝議,最後由皇帝裁決,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①三公九卿制 ②皇權③丞相 ④御史大夫 ⑤監察 ⑥太尉 ⑦丞相⑧地位;職責;權利
三、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初步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陸續在新兼並的地區設郡縣,郡縣制初步形成。
2.全面推行:
(1)背景:
A.春秋戰國時期,郡縣制初步形成;
B.秦統一後,統治區域空前擴大;
C.經過朝廷上的激烈辯論,秦始皇採納了① 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
(2)設置:秦始皇把全國分為② 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為若干縣。
3.與郡縣制相適應的地方官僚機構及其職能
與郡縣制相適應,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機構。
(1)稱謂與職能:
A.郡的最高行政長官——③ :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定期向④ 匯報工作。
B.縣的長官——⑤ :治理民眾,管理⑥ 、司法、獄訟和兵役。
(2)任免方式:郡守和縣令、縣長都由⑦ 直接任免。
4.作用:
(1)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⑧ 直接有效的控制;
(2)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統治機構的建立,把全國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入了國家政治體制之中。
四、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
1.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
2.秦朝中央官制和郡縣制的實行。,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⑨ 管理體系,便於皇帝對中央和地方、中央對地方進行統治;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①李斯 ②36 ③郡守 ④丞相 ⑤縣令或縣長 ⑥財政 ⑦皇帝⑧地方政權⑨垂直
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中央集權的發展——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從漢至元期間,① 與 之間的矛盾,時隱時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治制度的演變。
1.漢朝(西漢)——王國問題的解決
(1)王國問題的由來:西漢初年,在地方推行② 並行制。封國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時也會與朝廷對抗。
(2)王國問題的解決
A.漢景帝的集權措施一一「削藩」和平定「七國之亂」
a.原因:諸侯王勢力逐漸強大,對朝廷構成威脅。
b.措施:
漢景帝採納謀臣③ 建議,著手「削藩」。
公元前154年,以④ 為首的七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叛亂,史稱「⑤ 」。
景帝殺掉晁錯,但劉濞仍不退兵,景帝又派兵平定叛亂。
B.漢武帝的集權措施--頒布「⑥ 」
a.、措施:漢武帝在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基礎上,頒布「⑦ 」,規定諸侯王死後,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
b.結果:王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①中央集權;地方分權②郡縣、封國③晁錯④吳王劉濞⑤七國之亂⑥推恩令⑦推恩令
2.唐朝——藩鎮割據削弱中央集權
(1)藩鎮的出現:
A.設置: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了許多①
B.權力:節度使名為朝廷藩鎮,實際上在政治上② ,經濟上③ ,軍事上④ 。
C.影響:地方藩鎮往往成為⑤ 勢力。
(9)藩鎮割據的形成與危害:
唐中期安史之亂後形成的藩鎮割據局面,持續一百多年,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
3.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北宋初年,為加強中央集權,宋太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A.軍事上:收精兵。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⑥ ,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⑦ 。
B.行政上:削實權。由中央派⑧ 擔任地方長官,同時又設⑨ 負責監督。
C.財政上:制錢谷。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響: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⑩ 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①節度使 ②享有較大的自主權 ③控制著財權 ④擁有強悍的武力 ⑤割據 ⑥中央 ⑦中央禁軍③文官⑨通判 ⑩藩鎮割據
4.元朝——行省制度的實行
(1)措施: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A•除① 、 、 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
B.行省長官由朝廷任命;
C.行省之下,分設② 、 、 、 ,邊遠民族地區設③ 進行管理;
D.行省擁有④ 、 大權,但行使權力時受到⑤ 的節制。
(2)意義:
A.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⑥ ,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B.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⑦ 的開端。
①河北;山西;山東②路;府;州;縣③宣慰司④經濟;軍事⑤中央⑥中央集權⑦省制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1.漢朝(西漢):漢武帝加強皇權
(1)背景、原因:漢初,丞相集① 、 、 大權於一身,位高權重。
(2)漢武帝的措施:
A.目的:為了加強皇權,削弱相權。
B.措施:漢武帝重用身邊做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② 、 等,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省體制形成
魏晉南北朝時期,握有實權的先是③ ,繼而又有④ 、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3.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善
(1)確立和完善:
A.唐朝中央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省,分掌⑤ 、 和 ;
B.三省的長官都是⑥ ,相權分散;
C.在⑦ 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這樣,在隋唐時期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2)意義:
A.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⑧ ,保證了⑨ 的獨尊;
B.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此後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①決策;司法;行政⑦尚書令;侍中③尚書省④中書省;門下省⑤決策;審議;執行⑥宰相⑦尚書省⑧相權⑨皇權
4.宋朝(北宋):皇權的加強 (1)措施;宋初,設立① 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② 職權。
為制約宰相,後來又增設③ 、 和 ,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2)作用:這樣就削弱了宰相的職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5.元朝:宰相權勢擴大,皇權削弱
(1)元朝設④ ,替代前代的三省。⑤ 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最高⑥ 機關。中書省的長官行使⑦ 職權。
(2)元朝後期,宰相的權勢越來越大,有時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繼承。
①中書門下②宰相③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④中書省⑤中書省⑥行政⑦宰相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概述: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漢到元官吏制度的發展與完善,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及其管理水平。
1.漢朝的選官制度:察舉制
(1)目的:為了廣泛搜羅、管理人才
(2)制度:漢朝選官主要實行① 制
A.含義:是一種② 的制度。
B.內容: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③ 、 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
④ 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義:是一種⑤ 的制度。 九品,指⑥ 的九個等級;中正,是品評官,負責⑦ ,由世家大族擔任。
(2)局限:朝廷甏職多由世家大族擔任。在這種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⑧ 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們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學、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難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衰落:隨著⑨ 的衰落,依靠門第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
①察舉②由下而上推舉人才為官 ③孝;廉 ④孝廉 ⑤由品評官評定人才優劣,然後授官⑥劃分人才優劣 ⑦評定人才等級⑧門第⑨世家大族
3.隋朝創立的選官制度:科舉制
(1)創立:
A.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① 的方式選拔官員;
B.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② 科,科舉制形成。
(2)繼承並完善: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
(3)意義:
A.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③ 、 與 緊密聯系起來,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B.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④ 的手裡集中到⑤ ,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C.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①分科考試②進士③讀書;考試;做官④世家大族⑤中央政府
4課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一、明朝君主專制的加強
1.宰相制度的廢除
(1)背景、原因:
A.明初沿襲元朝制度,在中央設立① ,由左右丞相統轄② ,管理全國行政事務。
B.明太祖朱元璋鑒於元朝丞相權勢過重,以致皇權不穩、內亂屢生的教訓,一開始就對丞相的使用存有戒心,認為這種制度妨礙了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盪。
C.明初胡惟庸做宰相後,權傾朝野,恣意妄為•對皇權構成極大威脅。
(2)目的:鞏固統治,加強皇權
(3)措施:
A.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③ ;
B.裁撤④ 和 ,以⑤ 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並下令以後不許再立丞相。
(4)影響:至此,秦以來一直實行的⑥ 制度宣告廢除,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①中書省②六部③胡惟庸 ④中書省;丞相⑤六部⑥宰相
2.內閣的出現
(1)原因:廢除丞相後,明太祖政務繁忙,需要輔臣幫助處理國事。
(2)目的:為了強化君主專制統治。
(3)過程:
A.明太祖時,設置① 作為侍從顧問,幫助處理繁多政務,但這些大學士很少能參決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主持。
B.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入值文淵閣,隨侍皇帝,並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② 」由此出現。
C.明宣宗至明英宗時,內閣地位日益提高,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③ ,主持閣務的④更是權壓眾臣。
D.明神宗時,⑤ 任首輔,大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
(4)特點:
A.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⑥ 機構;性質
B.閣臣的升降,職權的大小皆由皇帝決定;
C.閣臣票擬是否被採納最終取決於皇帝的批紅。
(5)評價:內閣是明代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內閣只是對皇帝決策和處理國家政務起輔助作用,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
①殿閣大學士 ②內閣 ③票擬權 ④首輔 ⑤張居正 ⑥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
二、清朝君主專制的加強——軍機處的設立
1.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限
(1)權力與地位: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設① ,置② 。奏章票擬,由內閣負責。但軍國機要,由滿洲貴族組成的③ 定奪。④的權力凌駕於內閣、六部之上。
(2)影響:皇杖受到很大限制。
2.南書房的設置——皇帝集權
(1)目的:為了擴大皇權
(2)設置:康熙帝親政後,在宮內設⑤ ,挑選翰林院學士入值,參與機要事務,替皇帝起草諭旨。
(3)影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⑥ 、 與——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後集權於皇帝。
3軍機處的設置——皇權空前強化
(1)始設目的:為辦理西北軍務,防止軍事機密泄露。
(2)設置:⑦ 在宮內設置軍機處。
(3)性質演變:初設時:為暫設軍務機構一發展:為常設政務機構。
(4)特點:
A.軍機處機構簡單,有官無吏,辦公場所簡陋;
B.軍機大臣品級不高,但都由皇帝欽定;
C.軍機大臣每日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⑧ 一人裁決;
D.各種詔令由軍機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擬寫成文,經皇帝審批後,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執行。
(5)影響:軍機處的設置,不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
①內閣 ②六部③議政王大臣會議④議政王大臣會議 ⑤南書房⑥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⑦雍正帝⑧皇帝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一、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原因——希臘文明的搖籃
1.地理環境對希臘文明的影響
(1)地理環境特點
A.希臘位於地中海東部的① 半島,東臨② ,海岸線曲折,天然良港眾多,海島星羅棋布,航海和海外貿易的條件優越。
B.希臘半島沒有大河流域和廣闊平原,山嶺與河流把希臘人分割在彼此相對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島上。
(2)地理環境影響下的希臘文明搖籃——城邦
A.城邦的出現:公元前8~前6世紀,希臘出現了兩百多個小國,史稱「城邦」或「城市國家」。
B.城邦的特點 a.面積狹小,人口不多,一般以③ 為中心,包括周邊若干村落。
b.基本特徵:④ 和 。
2.歷史傳統對希臘文明的影響
(1)歷史傳統
A.公民的形成
a.根據傳統,凡父母祖籍均屬本城邦、⑤ 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資格。
b.城邦就是具有⑥ 的公民團體。
B.公民民主意識的提高
a.城邦的狹小,使公民能更直接的參與城邦政治,更積極的追求民主權利;
b.在海外貿易和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城邦,新興工商業者階層追求民主權利的渴望更加強烈。
(2)影響:⑦ 的產生和⑧ 的增強為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①巴爾干②愛琴海③城市④小國寡民;獨立自主 ⑤擁有一定財產、能自備武裝服兵役⑥共同血緣和地域⑦公民 ⑧民主意識
二、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雅典的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1)背景:在雅典城邦中,舊氏族貴族實行專橫統治,新興工商業者階層對此非常不滿,普通民眾很多淪為債務奴隸,社會矛盾尖銳。
(2)過程:
A.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a.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執政官梭倫推行改革。
b:內容
根據① 多寡,把公民分為四個等級,財產越多者等級越高、權利越大;
② 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建立③ ,前三等級公民均可入選;建立④ 法庭;廢除⑤ 等。
c.意義: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⑥ 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B.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確立
a.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執政官克利斯提尼繼續進行改革。
b.內容:
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舉行選舉;設立⑦ 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每部落各選一名將軍組成⑧ 委員會;繼續擴大⑨ 的權利等。
c.意義:這次改革基本鏟除了⑩ 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①財產②公民大會③四百人議事會④公民陪審 ⑤債奴制 ⑥公民 ⑦五百人⑧十將軍⑨公民大會⑩舊氏族貴族
2.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
(1)時間:公元前5世紀,在①
擔任首席將軍期間,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
(2)主要表現:
A.成年男性公民的權利:所有② 公民可以擔任幾乎…『切官職,也都可以參加③ ,商定城邦重大事務;
B.權力機構的職能:五百人議事會的職能進一步擴大;
C.法制建設:④ 成為最高司法和監察機關,法官從各部落30歲以上的男性公民中產生,他們審理各類重要案件,監督公職人員,並參加立法;
D.伯利克里的獎勵措施:為鼓勵公民積極參政,向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⑤ ;為吸引公民觀賞戲劇,還特意為公民發放「⑥ 」。
①伯利克里②成年男性③公民大會④陪審法庭⑤工資⑥觀劇津貼
(3)評價:
A.意義:
a.雅典民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現代西方① 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b.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② 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B.局限:
a.雅典民主的范圍:雅典民主僅限於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③ ,對④ 、 、 則毫無民主可言;
b.雅典民主的實質;雅典民主是⑤ 的產物,是一種「⑥ 」政治制度。
①政治②精神文化③男性公民④婦女.外邦人;廣大奴隸⑤小國寡民⑥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
3.希臘民主的湮沒
(1)原因:
A.雅典民主是① 的產物;
B.過於泛濫的② 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隱患;
c.狹隘的③ 體制,最終無法容納政治和經濟的迅速發展;
D..北部馬其頓王國的崛起與強盛。
(2)湮沒:④ 後半期,日漸衰微的希臘被北部崛起的⑤ 王國所滅,輝煌一時的希臘城邦民主制度從此湮沒。
①小國寡民②直接民主 ③城邦 ④公元前4世紀⑤馬其頓易錯易混點提示
1.注意雅典民主制的產生,是由經濟、歷史及文化傳統等多方面因素綜合決定的,地理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
2.「民主」就是專政、專制、集中的對稱;民主政治就是統治階級中多數人享有管理國家權力的政治制度。
3.雅典民主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在充分發揮積極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臻於極盛的同時,又殘忍的窒息、限制了社會另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它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公的一種暴力機器,這是其最大的歷史局限。
4.

閱讀全文

與高中歷史學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