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想知道一些有關於中國的歷史,比如天支地干,二十八星宿,周易六十四卦等等
天支地干http://ke..com/view/1661370.htm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歷法用天干、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干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對陽支,陰干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乾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歷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干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干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後依次與天干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干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二十八星宿http://ke..com/view/17723.htm
【釋義】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叫做二十八宿,東西南北四方各七宿。東方青龍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婁、胃、昴(mǎo)、畢、觜(zī)、參(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印度、波斯、阿拉伯古代也有類似我國二十八宿的說法。 【示例】當代·殷謙《天廷秘傳》:「泰初,天極星之眾星自成,乃天極星海也,天極星海所納三大星系,乃太陽星系、銀河星系、玉衡星系也。天極星為昊天之宙室,其於銀河星系,納二十八星球,乃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故為中宮。」(殷謙·《天廷秘傳》第一回) 【延伸】二十八宿[1](「宿」,拼音:xiù,中古拼音:siuh),中國古代天文學說之一,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國將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
周易六十四卦http://ke..com/view/163816.html
《周易》里的「六十四卦」,圖像上是由兩個八卦上下組合而成。按照一定的規律演化。在陰陽的變化中,闡述哲學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和指導。
各卦的含意可參見:周易上經三十卦一覽及周易下經三十四卦一覽。 《易》中的八經卦,兩兩重復排列為六十四卦。 卦名是: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 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咸、恆、遁、大壯、晉、明夷、 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 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 既濟、未濟。
六十四卦速記表周易里的六十四卦,圖像上是由兩個八卦上下組合而成。 各卦的含意可參見:周易上經三十卦一覽及周易下經三十四卦一覽。 《易》中的八經卦,兩兩重復排列為六十四卦。 卦名是: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 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咸、恆、遁、大壯、晉、明夷、 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 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 既濟、未濟。
六十四卦速記表
乾(天) 坤(地) 震(雷) 艮(山) 離(火) 坎(水) 兌(澤) 巽(風) 乾(天)1乾 11泰 34大壯 26大畜 14大有 5需 43夬 9小畜 坤(地)12否 2坤 16豫 23剝 35晉 8比 45萃 20觀 震(雷)25無妄 24復 51震 27頤 21噬嗑 3屯 17隨 42益 艮(山)33遁 15謙 62小過 52艮 56旅 39蹇 31咸 53漸 離(火)13同人 36明夷 55豐 22賁 30離 63既濟 49革 37家人 坎(水)6訟 7師 40解 4蒙 64未濟 29坎 47困 59渙 兌(澤)10履 19臨 54歸妹 41損 38睽 60節 58兌 61中孚 巽(風)44姤 46升 32恆 18蠱 50鼎 48井 28大過 57巽 乾宮八卦 乾屬金 乾為天
乾(天) 坤(地) 震(雷) 艮(山) 離(火) 坎(水) 兌(澤) 巽(風) 乾(天)1乾 11泰 34大壯 26大畜 14大有 5需 43夬 9小畜 坤(地)12否 2坤 16豫 23剝 35晉 8比 45萃 20觀 震(雷)25無妄 24復 51震 27頤 21噬嗑 3屯 17隨 42益 艮(山)33遁 15謙 62小過 52艮 56旅 39蹇 31咸 53漸 離(火)13同人 36明夷 55豐 22賁 30離 63既濟 49革 37家人 坎(水)6訟 7師 40解 4蒙 64未濟 29坎 47困 59渙 兌(澤)10履 19臨 54歸妹 41損 38睽 60節 58兌 61中孚 巽(風)44姤 46升 32恆 18蠱 50鼎 48井 28大過 57巽 乾宮八卦 乾屬金 乾為天
⑵ 六十四卦的歷史來源
一說由八卦兩抄兩相重面來,即先有八卦後有六十四卦。認為兩個經卦上下重疊構成六十四卦。關於重卦作者:古代主要有伏羲、神農、夏禹、文王等不同觀點。近代有人以為是殷商卜者所作。
一說由數字直接演化而成,即先有六十四卦而後有八卦,或六十四卦與八卦同時產生。近代從安陽四盤磨、岐山鳳雛村、陝西周原等出土的甲骨上發現刻有六個數目字一組的符號。表明六十四卦古已有之,並非由八卦重卦而來。據考證這些文物時間約為殷周時期,可見六爻卦象的出現當為周初(約公元前11世紀)以前。
⑶ 請問一下道教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越詳細越好。謝謝!
第一章 道教的孕育與誕生
道教與其它的宗教一樣,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有其發生,發展的過程.早期教派並非經由同一途徑,在同一地區和同一時期形成的,並且在很長時間內沒有一個統一的穩定的教團組織,因而中國道教史的上限極不易認定.在早期存在有符錄派與丹鼎派,但其誕生過程相當復雜.丹鼎派注重清修煉養,又有內丹與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術和養生氣功學,它是由戰國時期發展而來的.東漢後期出現的<<太平經>>與<<周易參同契>>開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論,卻無相應的道教組織.魏晉時期的內丹經<<黃庭經>>和外丹經<<抱朴子.內篇>>盡管社會影響較大,其社會組織力量依然弱小.<<老子>>與<<莊子>>也成為道教產生的另一個重要源頭.由此可見,中國道教產生的過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漸靠攏而成的.各教派之間互有影響,但基本上又是獨立發展,時間上前後相錯,並無統一的具體創教時間可言.教名與教徒也沒有統一的稱呼,道教一詞道見於<<老子想而注>>.依此可見道教的產生可以由<<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而注>>三書看成道教活動和道教實體出現的標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來源與產生的社會背景如下:
第一來源於古代宗教和民間巫術,
第二來源於戰國至秦漢的神仙傳說與方士方術.
第三來源於先秦老莊哲學和秦漢道家學說.
第四來源於儒學與陰陽五行思想.
第五來源於古代醫學與體育衛生知識.
道教的歷史淵源誕生於漢末,它是漢代社會的產物,是漢代思想文化的組成部分,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在漢武帝時期直接推動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傳入與興盛對道教的產生有刺激和推動作用.
另外葛洪師授奇寶即:<<三皇內文>>為符道之書之首,它與<<五嶽真形圖>>是最重要的符咒之書.三皇內文可以禁辟惡鬼,疫氣,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可以召見司命司危五嶽之君.<<五嶽真形圖>>是一種作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嶽示意圖.後來變成純粹的符咒.
葛洪的<<抱朴子.內篇>>的問世,,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他站在上層道教的立場對早期道教所做的歷史總結.充實了道教理論,他對後世的道教影響很大.成熟了丹鼎派,也標志了早期道教的終結.
第四章 東晉南朝道教的變革與發展
在道教史上,東晉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轉折時期,在這個時期,道教由於門閥族階級的改造,經歷了一番重大的變革,從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發展演變為完備成熟的宗教,從主要傳播於民間的道團上升為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當時中國的南方,是道教發生變革的主要地區.
自南北朝以來,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毀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後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則天是先佛後道,唐玄宗崇道抑佛這些當時的大事主要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和當時的政治斗爭有密切的關系.唐玄宗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個世紀的統治中,自始至終的崇奉道教,從而把道教推向全面發展的繁榮時期.
第七章 唐代道教心性論的形成
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論建樹的總體與精深方面,有不足之處,常處於佛教下風.此時,道教中的博學之士以中華文化中的道家老莊之學為本位,吸取佛字中的義理精華,加以融會貫通,對自然宇宙,社會人生等方面的哲理問題提出了諸多新解釋與新觀念,形成新的道教義理之學.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探討成玄英的重玄學說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師承於江東重玄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與又玄說,二是獨得於魏晉郭象之玄學思想而加以改造提出的道教自身的自然獨化說,三是深化道教哲學理論的道性與真性說.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其核心即是關於玄與又玄的學說.其內容為:道本無名無形,不可言說,然而無名為天地之始,有名為萬物之母,無之與有,雖然名稱不同,但同為大道所出.故道的這種深奧玄遠的狀態稱作玄.如果能夠悟解道的這種深奧玄義,也就打開了認識天下萬物的心智的關鍵.成玄英的真性說實際表明了這樣一條邏輯思信維路向:即道之本性是自然清靜的,修道眾生也同萬物一樣,稟賦道性而自然化生,因此眾生之本性也應是清靜無為的,然而眾生賦性成形以後,由於外物的誘惑和干擾,則漸漸耽於物慾.心識迷亂,喪失本性.解救的唯一辦法就是靜心修道,摒棄物象之干擾,體悟萬法雖動不動,而歸根復命,靜於真性,以達長生久視之道.
李榮是繼成玄英之後又一個在重玄思想領域內有獨到學術研究和貢獻的道士.他著有<<老子注>>現已失傳.他認為至真之道是虛極之理,無聲無色,無形無名,即不能用語言表達也不能和心靈來認識.然而它卻能包容一切事物,彌羅整個宇宙.既然世俗的正面認識方式不足以表達真道的存在,那末只能從反面的否定方式來以體認.真道作為實體,不生不滅,從時間上講是不常不怕斷,從空間上講是無象無形,從運動變化來說不盛不衰,無所相待,絕對長存.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實體,時空與運動變化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基本條件,而道排除了所有這些條件,沒有任何東西可與它相對,因此,這樣的真道其性質是一種無條件的絕對的精神實體.李榮將道解為虛極之理是他在道教義理方面的一個重要貢獻.
司馬承禎(公元647-735)號白雲子,他的道教哲學思想可歸納為:1.道本元氣論.就是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2.注重生命科學與養身健體修煉.他又將道教的心法修煉分成敬信,繼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七個步驟來完成.
第八章 唐代道教的經戒傳授
道教派別多種,每派中法師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傳授的經文也不同.一般地講教外人士多稱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後可成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稱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晉升洞神派三皇弟子,無上洞神法師;然後再成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師;再遷為界玄派升玄內教弟子,升玄法師;再上一級成為洞玄法師,洞真法師,三洞法師,大洞法師.只有得到洞真法師尊號後,不管原屬於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級法師的職位.
第九章 唐代道教的法籙傳授
籙通常是指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法術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稱為法籙,法籙文牒中一般必有相關的符圖,道教經典中有時又統稱符籙.道教法師們認為籙文是由道氣演衍的文字,是太上老君的靈文,九天眾聖的法言.因此,符圖的繪制採用象徵雲霞煙霧的篆體,文中排列眾多天仙地祗名號,要求受籙道士熟讀背誦,成為做法事的憑仗. 籙文實際上開創於張道陵.隋唐以來,道士推崇符咒術,他們堅信奉受太上所傳的法籙,背誦籙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均受治於我,天神保我,吏兵護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擾,在道門內將符員視為瑰寶.並制定了嚴格的授受規則,程序.唐代三洞法籙分屬於洞神,洞玄,洞真,三洞之間有高低之分但沒有門戶隔閡.
正一盟威法籙:它是南北朝以來正一天師門下法籙的總匯集.它又稱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寶籙.太為最大最高者,上是指太上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為黃中總數,元精固守.正一法籙始自張道陵,經南北朝寇謙之,陸修靜的整理使法籙適用於道教各派的傳薪,齋醮活動.
唐代道教外丹
學術界稱唐代為道教外丹的黃金時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統治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餌仙術,這極大的信推動了道教外丹的發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於道教外丹術的歷史發展本身.因為在某些重大原則問題上的分岐,特別是以什麼葯物作為還丹原料這一問題上主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最重視煉制和服餌黃金,丹砂的金砂派;主張以鉛汞為至寶大葯的鉛汞派;以及硫汞轉煉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煉丹實踐成果在古代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黃帝九鼎丹,老君還丹最為著名.
第六章 隋唐道教重玄哲學與政治
魏晉以來不大受道教重視的老莊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經,成為唐代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道經.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當系統化的道教哲學體系.重玄之道即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道性是指眾生稟賦於道或道同一的不變之性.眾生即是道,道中有眾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在唐代崇奉道教,即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個人的信仰,但仍舊以政治利用為主.
其一是利用道教神靈來製造皇權神授論,以達到神化皇權和帝王的目的.
其二是利用道教的一些法術來佐國濟民,其實質是利用宗教來達到安定社會的目的.
其三是利用道教勸善懲惡來維護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
其四是利用道教來抑制或反對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傳和發展.
其五是利用道教清靜無為的思想作為治國之略和養生之道.
其六是利用道教神仙方術以求長生成仙.
自南北朝以來,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毀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後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則天是先佛後道,唐玄宗崇道抑佛這些當時的大事主要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和當時的政治斗爭有密切的關系.唐玄宗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個世紀的統治中,自始至終的崇奉道教,從而把道教推向全面發展的繁榮時期.
第 第八章 唐代道教的經戒傳授
道教派別多種,每派中法師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傳授的經文也不同.一般地講教外人士多稱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後可成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稱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晉升洞神派三皇弟子,無上洞神法師;然後再成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師;再遷為界玄派升玄內教弟子,升玄法師;再上一級成為洞玄法師,洞真法師,三洞法師,大洞法師.只有得到洞真法師尊號後,不管原屬於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級法師的職位.
第九章 唐代道教的法籙傳授
籙通常是指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法術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稱為法籙,法籙文牒中一般必有相關的符圖,道教經典中有時又統稱符籙.道教法師們認為籙文是由道氣演衍的文字,是太上老君的靈文,九天眾聖的法言.因此,符圖的繪制採用象徵雲霞煙霧的篆體,文中排列眾多天仙地祗名號,要求受籙道士熟讀背誦,成為做法事的憑仗. 籙文實際上開創於張道陵.隋唐以來,道士推崇符咒術,他們堅信奉受太上所傳的法籙,背誦籙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均受治於我,天神保我,吏兵護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擾,在道門內將符員視為瑰寶.並制定了嚴格的授受規則,程序.唐代三洞法籙分屬於洞神,洞玄,洞真,三洞之間有高低之分但沒有門戶隔閡.
正一盟威法籙:它是南北朝以來正一天師門下法籙的總匯集.它又稱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寶籙.太為最大最高者,上是指太上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為黃中總數,元精固守.正一法籙始自張道陵,經南北朝寇謙之,陸修靜的整理使法籙適用於道教各派的傳薪,齋醮活動.
正一盟威秘不傳人符籙
太上童子一將軍籙-它是張天師正一派入道最初必受的籙文
太上正一仙官七十五將軍籙-為陽籙授予男子
太上正一靈官七十五將軍籙-為陰籙授予女子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靈百五十將軍籙-統帥陰陽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將軍籙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天九鳳破穢籙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步星罡籙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百鬼召籙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考召籙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斬千鬼萬神籙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太玄四部禁氣籙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天靈赤官斬邪籙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章畢印籙
唐代道教外丹
學術界稱唐代為道教外丹的黃金時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統治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餌仙術,這極大的信推動了道教外丹的發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於道教外丹術的歷史發展本身.因為在某些重大原則問題上的分岐,特別是以什麼葯物作為還丹原料這一問題上主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最重視煉制和服餌黃金,丹砂的金砂派;主張以鉛汞為至寶大葯的鉛汞派;以及硫汞轉煉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煉丹實踐成果在古代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黃帝九鼎丹,老君還丹最為著名.
多了.
三教合一是唐宋時代宗教思想發展的總趨勢.這種思想也同樣表現在宋代形成的呂洞賓信仰中.由於呂洞賓信仰在宋代的廣泛影響,宋代形成的全真教南北宗都把其信仰吸收到自己的教派來.全真教南宗創始人張伯端,北宗創始人王重陽,建立起他們與呂洞賓的師承關系來.內丹術全讓全真派佔去,正一派只餘下傳統的鬼神崇拜與符咒之方術了.這一時期也出現的八仙的傳說.
道教神仙思想的演變,事實上是一種自我更新.宋代全真教的出現正是這一更新的結果,全真教能建立道教叢林,使道教開始有了統一教團組織和明確的傳法世系,元代以後道教基本被劃為正一與全真兩大派.從此也就結束了前代道教散亂蕪雜的存在方式.
第十三章 兩宋內丹派道教
外丹經過了數百年的實驗,至唐末,終於使人們認識了外丹成仙說的荒唐,在此條件下,內丹成仙說乘時而起,以一套具有玄深哲理依據的內容成為了道教煉養術中的顯學,並形成了以修煉內丹為主的教派-主要流傳於南宋的金丹派及興起於金朝的全真道。
內丹的傳承第一代為鍾離權,如<<混元仙派圖>>,以下第四代是兩宋內丹方面最重要的人物系出於劉海蟾門下:李練,張仲范,藍元道(養素先生),馬自然,張伯端,張繼先,王庭揚,劉列,陳仲虛,小鄭真人,麻衣道者,陳摶等。其中陳摶為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通三教之學,多所師法。張伯端為金丹派南宗之祖。代表作為<<悟真篇>>,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被後人尊稱為南宗五祖,一述張伯端一系,主張一已清修。內丹的盛行,使傳統的丹鼎道教改變了其貴族專利品的性質,成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普遍接受的東西,從而產生了內丹派前所未有的群眾性教團南宗,全真道,這是丹鼎道教的一大改革,也是宋元道教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概觀張伯端內丹學,大略以禪道結合,先命後性為特徵,主張從傳統內丹修命之門入手,修命時強調須用先天精氣為葯物,煉精氣須用元神所主生真意為主人,也就是由道入禪。
概觀陳摶內丹學,皆主張性命雙修,強調須取走天元精元為葯物,重元神,真意在煉丹中的主宰作,一點顯然受到禪宗影響,大致而言,道教傳統內丹與禪宗結合融匯是兩宋道教內丹的特質所在。陳摶的內丹學集中體現在<<無極圖>>中,他運用禪宗「唯心是法」的思想武器,公開向周孔法統挑戰,明白指出儒家傳統的易學僅為一家之言,並不能攬盡易道。其次陳摶內丹學說為宋元內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理論基礎,他在道家易學方面是建樹是豐富多採的。深化了道教理論領導領域的建設。
兩宋內丹不僅傳行於以內丹煉養為主旨的南宗等道派中,而且傳入符錄派,促成了符錄派的改革。而且傳行於儒者文士中,對宋代理學的形成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蘇軾,朱熹,周敦頤等都曾究心於內丹學。
第十四章 宋元全真道
全真道,又稱全真教,是在金朝佔領的原北宋土地上創立的一種新道教,也是道教改革過程中涌現出來的一支影響最大,最重要的教派,尤其是丘處機及其弟子的完善與發展,成為元代以來家喻戶曉,與正一派流傳至今的道教兩大派之一。
全真教的出現是與三教合一的歷史大背景密不可分的。王喜的七大弟子中,丘處機是宗派改革思想突出的繼承與發展者,同時也是全真教發揚光大的主要傳人,他以心性學說為基礎,總結了一套簡易地修命方法,從而完善全真道三教合一的內丹思想,他對合時代統領全真教止殺救民,積功行善,把宗教的社會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他掌教期間,全真道影響深入人心,教眾遍布天下,迅速成為道教一大宗派,他也是對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生活影響最大的道教思想家,他以七十三歲高壽,西行萬里,面見成吉思汗,通過講道戒殺,警悟蒙古統治集團的武力征代意識,對元朝的統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他利用成吉思汗的特權,為保護人民,保持傳統文化作出了顯著貢獻。道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仁慈為核心的各平思想;無為即有為既出世又入世的觀念;性命雙修的內丹思想;立志向道的教育思想,他的明確目標,珍惜光陰,刻苦學習,努力奮斗的精神至今仍有借鑒作用。在王重陽卒後,全真道分出許多支派,有遇山派,南無派,隨山派,昆侖派,盤山派,清靜派,中和派等。其中以丘處機的龍門派最為鼎盛。
丘處機卒後,由於元政府擔心其勢力危及統治而加了限制,主要在於教團領導人兩方面的思想意識變化而促成了全真道地位的下降而終結了其輝煌時代。其原漸因在於,全真道由安貧守賤到崇尚華麗,破壞了全真道原來的純朴形象。其二是居功自傲,自栩化胡,導致釋道矛盾。
第十五章 宋元符錄派的道教
宋元時期,正一,上清,靈寶三大符錄舊派,分加以龍虎山,茅山,合皂山為本山,並派生出了天心,太一,東華新支派。也出現了以儒道融合的典型道派-凈明道。正一道派因為以創新雷法(雷法的主要目的主是通過作法求雨祈晴,解決農業生產中自然災害的現實問題。)而出名世著。其中以張繼先為代表,其師從系與同時代的神霄浙創始人王文卿。在其符錄派發展過程中,符錄與內丹融合形成了神霄與清微兩在符錄新派,並衍生出西河,武當,南宗等支派。神霄派強調內煉外用皆須以本性元神為主為本。神霄派還從內丹人身小天地等於宇宙大天地之說出發,認為雷法中所召攝的雷神吏將,實際上就是人自身的在寶:精、氣、神及五行。清微派稱其符出於清微天元始天尊,故以清微名宗,其也以雷法為主,名目很多,清微派也主張內煉為本,符錄為末。綜上所述,神霄派與清微派都是通過天人一體的玄學推論,無限擴大人自身的潛能,而為咒術建立其唯心主義的哲學依據。符錄派如此交融,互相之間難分涇渭,逐漸聯合為正一一大派,江南諸教派已無多大區分了。
第十六章 明王朝與道教
彌勒教自隋朝出現,成為歷代組織民眾起義的宗教。至宋代演變為白蓮教,與明教相結合,元末農民起義即以此為號召。所以立國後,稱其國號為「明」。朱元璋投軍信奉其教,但其對宗教的信仰也太深,自然要任用方士與道士,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劉伯溫。劉伯溫精通道教方術。建立明王朝後,明代各帝均對道教尊崇,明代的道士數量很多,他們已不再深居廟宇超脫紅塵,而變為滿足民眾世俗信仰而存在的從業人員。明代帝王對於宗教信仰的實用主義態度也帶來了道教自身的變化。明太祖分道教為正一與全真,認為全真獨為自己,而正一可以有利於人倫,厚風俗,即已表現出對正一與全真的不同態度。明代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表現在宗教上,就是人們對宗教的信仰追求發生了改變,不再注意那些空泛的說教和虛妄的神仙世界,而是希望能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於道教來說,符咒禁忌,去病禳災,祈晴止雨,養生送死,以及觀風望氣,相卜降乩之類,都成了人們信仰需求的熱門貨。佛教與道教一樣,為了滿足帝王與與眾的需求,佛教與道教二教已基本合流了。趨於民間化和世俗化。並與明代社會生活和民間風俗發生更密切的聯系。是明代道教的主要特點。
第十七章 明清道教的兩大派
元代以來,道教諸派逐漸會歸於正一與全真二大派,據1927年北京白雲觀<<諸真宗派總簿>>記載,當時全國道門有八十六個道派,就嚴格意義來說,實際道派也是不足20個派別。其實質就是屬於正一及全真派。明代正一道士中留下有著述對其教義有闡發者,只有明初的張於初與趙宜真兩人。其思想內容就是第一申明道統源流,上攀先秦道家,第二就是強調性命雙修,內煉為本。第三就是道釋儒三教同源,儒道融合的性命說。第四就是以內煉為本的齋醮道法說。第五就是繼承全真教風,清整戒律清規。
在道書的結集與明代道藏的編輯中,<<道藏>>是匯集道教典籍的一部大叢書,明成祖四年(1406年),由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編修<<道藏>>,後由其弟子張宇清繼續編整。至正統十年(1445年)刊成。稱為<<正統道藏>>。共5305卷,以三洞,四輔分類,用千字文為函目。從「天」字至「英」字,共480函。1607年五十代天師張國祥補充編校<<續道藏>>,共180卷,不分類,由「杜」字至「纓」字,共32函。明刻<<道藏>>藏於北京萬壽宮,到了清代,經板已有殘缺。至八國聯軍入北京,正續<<道藏>>經板被焚。20世紀20年代涵芬樓借北京白雲觀所藏正續<<道藏>>改為線裝小本,70年代台灣又根椐涵芬樓影印本縮印為精裝六十冊。80年代日本中文出版社影印為16開本30冊,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又縮印為十六開36冊。使道藏流傳於世。
明代全真教的發展尤以永樂年間的道士張三豐為重要代表。成為呂洞賓之後的最富盛名的「活神仙」,逐漸形成了武當派,其內丹學說從宇宙生成探究人生命之源,其發揮前人之說,頗有獨到之處。張三豐有<<無根樹>>道情二十四首影響最大。後其派分支為自然派、三豐派、日新派、蓬萊派等八支門派。全真諸派中呈中興之象者唯有龍門派,以龍門派律宗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為中興之祖。
滲入民間的道教觀念和儒佛通俗說教通融在一起表現於出現了大量的俗文學作品,如著名的<<西遊記>>,<<封神演義>>等。
明清以來,由於正統的佛二教教團腐化衰退,及其它復雜的社會原因,種種民間宗教興起,盛傳於下層社會,但其內容也多攝取佛道儒三教。如黃天教,紅陽教,八卦教,羅祖教,三一教,混元教,聞香教,西在乘教,龍天門教,圓頓教,收元教等。這些教派脫離了佛道兩教的范疇,各自有各自的勢力范圍。形成了一種奇特的歷史現象。
道教衰落了,但是道教的影響不僅沒有消失,反而以新的形式在民間宗教世界重新煥發出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道教修煉內丹的理論與實踐。
⑷ 卦山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不知道你問的是卦山本身,還是卦山上的建築。
卦山位於呂梁山東麓,呂梁山體多形成於4億6千萬內年前至容10億年的地殼運動,為海底火山期。2億7千萬年至3億3千萬年前,海水最後一次退下,地殼抬升,成為陸地湖泊環境。2億2千萬前進入中生代,本區地殼運動加劇,多次火山岩漿噴出。7千萬年前本區地殼才趨於穩定。
天寧寺創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是卦山諸多寺廟中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距今已有1388年。
⑸ 中國歷史大事件
1、傳說時期:
參見:炎帝、黃帝、堯、舜、禹。
傳說中,黃帝是大約4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逐步強大。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北方的蚩尤部落。
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成分。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這就是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的由來。
炎帝、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堯、舜、禹。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堯死後,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史稱「禪讓」。
2、先秦時期:
參見:夏朝、商朝、周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黃帝炎帝部落聯盟成華夏族,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時期。標志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他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出現東夷人,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
商人傳說是帝嚳之子契的後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於商,開始興起。經過五百年的發展,到成湯(即商湯)時,已經成為以亳為都城的強大方國。在伊尹的輔佐下,成湯首先爭取眾多方國的支持,征討不歸順的方國,最後興兵伐夏,鳴條一戰,夏桀兵敗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西周(公元前1046 - 公元前771年)從武王滅商建國,到幽王亡國,共歷三百多年,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物質、精神文明對後世歷史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
3、秦漢時期:
參見:秦朝、漢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4、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5、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
6、五代十國:
自唐末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國號為梁,建都於開封。朱梁以後,繼起的朝代,分別是唐、晉、漢、周,與梁合稱為五代。除五代外,當時中國南方境內還有許多其它的割據勢力,即吳、楚、閩、吳越、前蜀、後蜀、南漢、南唐、荊南、北漢等十個王朝,統稱為十國。史稱五代十國,但實際的國卻不止十個。
7、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
8、明清時期:
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止,是中國封建社會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漸衰落時期。
9、近代時期: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曠古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也說公孫軒轅)(公元前2717-前2599年)時期算起,至今已有約5000年的歷史了。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從產生文字之後算起,之前的時期稱之為「史前時代」。
中國歷史中有傳說「伏羲創造八卦」,黃帝時期的「倉頡發明文字」等等,但都無證可考。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⑹ 歷史上有哪些經典的謠言八卦
首先就是朱自清的謠言,在那個時期他作為一個堅定愛國的中國人,因為不領取美國的糧食而被大家贊嘆。這種精神非常值得贊賞,甚至得到了毛主席的稱贊。雖然如此,但是對於他的謠言還是不對的。很多人都說他是因為不領糧食,並且再加上生活條件不好而餓死的。但實際上,他家中算是小康,完全達不到會餓死的程度。而且他還是清華大學的教授,生活也不算太困境。
大家都會因為情懷問題而謠傳他因為不領糧食而死去,但無論是官方證明還是日記證實,他都是因為自身的病症。當然還有一些謠傳,例如愛因斯坦以前學習不好的故事,例如數學不及格。但他自己也證實過,自己的數學一直很好,並且超出同齡人。
⑺ 易經64卦是發明的有哪些歷史背景
易經八八六十四卦是周文王發明的。
是周文王被商紂王關在監獄里時推演出來的。
學習易經專一定要了解百家屬爭鳴裡面的那個陰陽家,
她對中國文化是很有影響的,所有數字,三,四,和他們的倍數,在中國文化裡面相當常見。
學習易經不容易,但是對人生哲理的領悟很有作用。
⑻ 誰知道伏曦64卦的詳細歷史
伏羲64卦卦序探討
1--復 [地雷]2 -- 頤 [山雷] 3 -- 屯 [水雷] 4 -- 益 [風雷] 5 -- 震 [雷雷 ] 6 -- 噬嗑 [火雷]7 -- 隨 [澤雷] 8 -- 無妄[天雷]
9 -- 明夷 [地火] 10 -- 賁 [山火] 11 -- 既濟 [水火]12-- 家人 [風火] 13 -- 豐 [雷火] 14 -- 離 [火火 ]15 -- 革 [澤火] 16 -- 同人 [天火]
17-- 臨 [地澤] 18 -- 損 [山澤] 19 -- 節 [水澤] 20 -- 中孚 [風澤] 21 -- 歸妹 [雷澤] 22 -- 睽 [火澤] 23 -- 兌 [澤澤 ] 24 -- 履 [天澤]
25 -- 泰 [地天] 26-- 大畜 [山天]27 -- 需 [水天] 28 -- 小畜 [風天] 29 -- 大壯 [雷天]30 -- 大有 [火天] 31 --夬 [澤天] 32-- 乾 [天天 ]
33 -- 姤[天風]34 -- 大過 [澤風]35-- 鼎 [火風] 36-- 恆 [雷風] 37 -- 巽 [風風] 38 -- 井 [水風] 39-- 盅 [山風] 40 -- 升 [地風]
41 -- 訟 [天水] 42 -- 困 [澤水]43 -- 未濟 [火水] 44 -- 解 [雷水]45 -- 渙 [風水] 46 -- 坎 [水水] 47-- 蒙 [山水]48-- 師 [地水]
49 -- 遁 [天山] 50 -- 咸 [澤山] 51 -- 旅 [火山] 52 -- 小過 [雷山] 53 -- 漸 [風山] 54 -- 蹇 [水山]55 -- 艮 [山山] 56 -- 謙 [地山]
57 -- 否 [天地] 58 -- 萃 [澤地] 59 -- 晉 [火地] 60 -- 豫 [雷地] 61 -- 觀 [風地] 62-- 比 [水地] 63 -- 剝 [山地]64-- 坤 [地地]
以上伏羲64卦卦序由伏羲先天八卦次序推演而來。
伏羲八卦(先天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排列。
自震四至乾一,從爻象來看,震為一陽生,離兌為二陽生,乾為三陽生,反映了陽氣上升的過程。
巽為一陰生,坎艮二陰生,坤為陰極三陰生,反映了陰氣上升的過程。
按陽氣從多至少(陰氣由少至多)排列,順序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按陰氣從多至少(陽氣由少至多)排列,順序為:坤一,艮二,坎三,巽四,震五,離六,兌七、乾八。
按春夏秋冬時間次序,伏羲八卦順序應該是:震——離——兌——乾——巽——坎——艮——坤。
震——離——兌——乾,表示陽氣由弱至強的過程(陰氣由強至弱)。
巽——坎——艮——坤,表示陽氣由強至弱的過程(陰氣由弱至強)。
坤卦是陰氣達到極點,震卦是一陽初生。
乾卦是陽氣達到極點,巽卦為一陰初生。
震卦又可一分為八,按陽氣由少至多在上面重疊:坤一,艮二,坎三,巽四,震五,離六,兌七、乾八。就可以得到:1 --復 [地雷]2 -- 頤 [山雷] 3 -- 屯 [水雷] 4 -- 益 [風雷] 5 -- 震 [ 雷 ] 6 -- 噬嗑 [火雷]7 -- 隨 [澤雷] 8 -- 無妄[天雷]
同理,離卦又可一分為八,按陽氣由少至多在上面重疊:坤一,艮二,坎三,巽四,震五,離六,兌七、乾八。就可以得到:9 -- 明夷 [地火] 10 -- 賁 [山火] 11 -- 既濟 [水火]12-- 家人 [風火] 13 -- 豐 [雷火] 14 -- 離 [火火] 15 -- 革 [澤火] 16 -- 同人 [天火]
兌卦一分為八,按陽氣由少至多在上面重疊:坤一,艮二,坎三,巽四,震五,離六,兌七、乾八。就可以得到:17-- 臨 [地澤] 18 -- 損 [山澤] 19 -- 節 [水澤] 20 -- 中孚 [風澤] 21 -- 歸妹 [雷澤] 22 -- 睽 [火澤] 23 -- 兌 [澤澤] 24 -- 履 [天澤]
乾卦一分為八,按陽氣由少至多在上面重疊:坤一,艮二,坎三,巽四,震五,離六,兌七、乾八。就可以得到:25 -- 泰 [地天] 26-- 大畜 [山天]27 -- 需 [水天] 28 -- 小畜 [風天] 29 -- 大壯 [雷天]30 -- 大有 [火天] 31 --夬 [澤天] 32-- 乾 [天天]
從巽卦開始至坤卦,是陽氣由強至弱的過程(陰氣由弱至強)。所以重疊次序應該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所以,巽卦一分為八,按陽氣由多至少在上面重疊: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就可以得到:33 -- 姤[天風]34 -- 大過 [澤風]35-- 鼎 [火風] 36-- 恆 [雷風] 37 -- 巽 [風風] 38 -- 井 [水風] 39-- 盅 [山風] 40 -- 升 [地風]
坎卦一分為八,按陽氣由多至少在上面重疊: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就可以得到:41 -- 訟 [天水] 42 -- 困 [澤水]43 -- 未濟 [火水] 44 -- 解 [雷水]45 -- 渙 [風水] 46 -- 坎 [水水] 47-- 蒙 [山水]48-- 師 [地水]
艮卦一分為八,按陽氣由多至少在上面重疊: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就可以得到:49 -- 遁 [天山] 50 -- 咸 [澤山] 51 -- 旅 [火山] 52 -- 小過 [雷山] 53 -- 漸 [風山] 54 -- 蹇 [水山]55 -- 艮 [山山] 56 -- 謙 [地山]
坤卦一分為八,按陽氣由多至少在上面重疊: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就可以得到:57 -- 否 [天地] 58 -- 萃 [澤地] 59 -- 晉 [火地] 60 -- 豫 [雷地] 61 -- 觀 [風地] 62-- 比 [水地] 63 -- 剝 [山地]64-- 坤 [ 地 ]
無論八卦,還是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都是由陰陽不斷地一分為二開始的。
為方便表述,陽爻「——」用「1」 表示,表示陽氣。陰爻「- -」 用「0」 表示,表示陰氣。
那麼,陰陽分四象,陽爻分陰陽為:10,11,表示少陰,太陽,陽氣由弱至強。
陰爻分陽陰(注意沒寫錯)為:01,00,表示少陽,太陰,陰氣由弱至強。
少陰再分陰陽,100,101,就是震卦,離卦。
太陽再分陰陽,110,111,就是兌卦,乾卦。
震卦,離卦,兌卦,乾卦——陽氣由弱至強。
少陽再分陽陰,011,010,就是巽卦,坎卦。
太陰再分陽陰,001,000,就是艮卦,坤卦。
巽卦,坎卦,艮卦,坤卦——陰氣由弱至強。
同理,八卦還可分為十六卦,三十二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按照上面順序自己推演。
同理,64卦還可分為128卦,256卦,以致無限推演下去。
當初,周文王就是這樣推演的。
可惜,不知是周文王,還是孔子,打亂了這個自然次序,非要引入人文觀點,牽強附會地從乾坤卦開始。
現在流傳的64卦卦序,違背了質量互變規律,違背了春夏秋冬的時間次序。
我推薦的64卦次序,符合的邵雍的64卦圓圖規律,並且明確提出八卦從震卦開始,
64卦從復卦開始。
明白了道理,其實多少卦都無所謂,其表現的規律就是:陰極陽生——陽氣逐漸發展到極點——陽極陰生——陰氣逐漸發展到極點——陰極陽生。
伏羲64卦卦序,講的是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對於周易,沒必要搞得那麼神秘,那麼復雜。
⑼ 大明風華中姚廣孝對朱家算卦做出的預言,都一一對應了哪些歷史事件
說起姚廣孝和劉伯溫,那我們就不得不提兩位帝王,朱元璋和朱棣,兩人分別侍奉兩位君內王容,都說伴君如伴虎,難道說兩位都看破紅塵,早就做好了為國捐軀的准備了嗎。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其實在史書上兩人並沒有什麼交集,唯一有聯系的應該是兩人都是宋濂和高啟的老朋友,所以兩人的關系,最多也只是認識。說什麼明朝有兩大軍師,什麼劉伯溫排第一,姚廣孝不敢排第二之類的話也是無稽之談,因為要知道,姚廣孝在接受朱元璋的號召,進入朝廷輔佐朱棣的時候,劉伯溫已經去世七年了。二人怎麼可能關系密切,更不可能為了爭奪誰是明朝第一謀士而大打出手,勾心鬥角。
⑽ 我國歷史上很多的事件都與八卦有關,那麼八卦反映的是什麼
八卦圖在我們眼中是非常神秘的,而且在我國的文化歷史中,八卦圖也占據著一席之位。我國歷史上很多的風水建築、陵墓等都與八卦有很大的聯系,八卦圖的外觀是正八邊形,每條邊上都有特殊的符號,都代表了特殊的意義。很多人都不知道古人創立八卦到底是想要反映什麼?
然而到了現代人們對八卦又有了新的研究,認為八卦反映的是太陽相對於地球周轉運動的循環規律。另外還有人認為八卦是外星人的生物密碼。總而言之,八卦究竟去提反映的是什麼,到現在還是眾說紛壇,沒有確切的答案,讓人感覺八卦非常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