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雲南歷史知識

雲南歷史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16 06:55:32

A. 誰有麗江的歷史知識

基本情況
(一)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二)省和地區

雲南省麗江地區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
(三)遺產名稱

麗江古城(包括大研古城、白沙民居建築群、束河民居建築群)。

(四)地圖上的准確位置和地理方位標志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99°23』至 1OO°32』,北緯26。34,至27° 26,。麗江古城位於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中部,其地理坐標為束經100°14』,北緯26°52』。

(五)管理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局

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

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文化局

概述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位於中國雲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標為北緯26°34』至27°26』,東經99° 23』至100° 32』之間,面積7648平方公里,人口 32.9萬人。這里居住著納西、慄慄、普米、漢、白、彝、藏等十多個民族。其中、納西族18.4萬人,占總人口的57%。

由於地處青藏高原南端的橫斷山脈向雲貴高原北部過渡的銜接地帶,麗江的氣候受南亞高原風影響,干濕季分明,溫度變化不大,周圍風景秀麗,自然環境優美。

麗江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呈階梯狀遞降。海拔最高點在玉龍山主峰扇子陡為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河谷,為1219米,高差達4337米。

早在十萬年前,已有舊石器晚期智人「麗江人」在這里活動。金沙江河谷洞穴岩畫的發現和眾多的新石器、青銅器、鐵器的出士等證 明麗江是中國西南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據史書記載,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年),麗江屬秦國蜀郡,雨漢置遂久縣,唐代先後歸屬吐蕃與南沼,宋時臣服大理國。到元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設麗江宣慰司,始稱麗江。明代(公元1368"—16644年),設麗江軍民府;清雍正元年(公元 1723年)設麗江府;民國時期(公元 1911—1949年)設麗江縣;1949年7月成立麗江縣人民政府, 1961年4月改置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麗江古城座落在玉龍山下一塊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2世紀末至 13世紀中葉),總面積3.8平方公里。舊設土司衙署於城南,周圍建宮室苑囿。在一條東西主軸線上,排列著石牌坊、丹池、大殿、配殿、光碧樓、玉音樓等建築物。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驚嘆日:「宮室之麗,擬於王者」。 城

北為商業區,以四方街為中心,四條幹道呈經絡狀向四周延伸,臨街均設商業鋪面。

城東為舊時流官府衙所在地,現存文明坊、文廟、武廟。

「城依水存,水隨城在」是麗江大研古城的一大特色。位於城北的黑龍潭為古城主要水源。潭水由北向南蜿蜓而下,至雙石橋處被分為束、中、西三條文流,各支流再分為無數細流,入牆撓戶,穿場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臨水、跨水築樓的景象。水網之上,造型各異的石橋、木橋多達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橋梁密度居中國之冠。

麗江民居極富民族特色,平面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多院等多種形式。房屋就地勢高低而建築,以兩層居多,也有三層,適用且美觀。

作為古城主要居民的納西族擁有悠久豐富的傳統文化,聞名遐爾的東巴文化、納西古樂、白沙壁畫等便是其重要的內涵。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麗江大研古城集中體現了納西族獨特的人居環境、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風情。其傅大精探的文化內蘊,為研究城市建築史、民族發展史等提供了實貴的資料。它不僅是中國,而且也是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特徵
(一)麗江大研古城

1、歷史沿革

(1)古城發展大事記

南宋末年,麗江木氏先袒將其統治中心從白沙移至獅子山麓,開始營造房屋城池,稱「大葉場」;

南未責佑元年(公元1253年),木氏先袒阿宗阿良歸附元世袒忽必烈。實佑二年(公元1254年),在「大葉場」設三談管民官,其建制隸屬於茶罕章管民官;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茶罕章管民官改為麗江路軍民總管府;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跋管民官改為通安州,州治在今大研古城;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歸順明朝,設麗江軍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賜姓木井封為世襲知府;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木得在獅子山麓興建「麗江軍民府衙署」;

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設麗江軍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襲知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朝廷在麗江實行「改士歸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為土通判;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第一任麗江流官知府楊鉍到任後,在古城東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門、兵營、教授署、訓導署等,並環繞這些官府建築群修築城牆;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麗江軍民府下增設麗江縣,縣衙門建於古城南門橋旁; 民國二年(公元 1912年),麗江廢府留縣,縣衙門遷入原麗江府署衙內;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在麗江設雲南省第七行政公署及麗江縣政府;

1949年,設麗江專員公署及麗江縣人民政府,

1961年,設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 2)城市建設者

宋末元初,由木氏先袒阿宗阿良興建「大葉場」;

明代,麗江古城的建設主要由歷代木氏知府主持進行。明萬曆年間(公元1672年),知府木增興建皇帝歙賜准建的「忠義坊」;

清代第一任流官知府楊鉍按朝廷里制建流官府衙及府城。納西族民居則由居民根據家庭生產生活需要、經濟條件和用地狀況,自由靈活地安排建設。

( 3)城市功能和居民

麗江古城是納西族的聚居地,是保存納西族傳統文化的載體。自建成以來,一直發揮區域政治及民族文化教育中心,滇藏貿易、中印貿易樞紐之作用。

目前,麗江古城內仍居住6269戶居民,共25279人。其中,納西族16999人,占總人口的66.7%,有30%的居民仍在古城內從事以銅銀器製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為主的民族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2、特徵

( 1)選址

麗江古城以大江探峽、高山險關為依託,在城四周設關口防守,西北設塔城關,西設石門開,西南設九河關,東北設太子關,城南設邱塘開。

麗江大研古城的選址,充分利用了地理環境及黑龍潭水源,北依金虹山、西枕獅子山、總體上座西北而朝束南,利用獅子山擋住了冬季來自西北方向的寒風。束南接遼闊平川,春迎朝陽,夏驅熱氣,建築物依山就勢,層疊起伏。

( 2)街道廣場

麗江大研古城的街道以四方衍為中心,取以新華街、五一街、七一衛、新義街、光義街五條主要街道為經絡的格局。街道依 山傍水,空間時而 封閉,時而開朗,組成了一個通達全城的路網。

主街道的中心部位均留有廣場,其中以四方街為最大。四方街不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區的集貿和商業中心。其西側的制高點是科貢坊,為風格獨特的三層門樓。西惻是西河,東為中河。西河上設有活動閘門,利用西河與中河的高差沖洗街面。這種獨特的衛生設施,在國內外都屬罕見。

古城的街巷全部用紅色角礫岩(民間稱為五花石)鋪裝而成,具有雨季不泥濘、旱季不飛灰的特點,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緻,質感細膩,與整個城市環境十分協調。

( 3)水系

黑龍潭是麗江大研古城的主要水源,以此為起點,清澈的流水通過線網狀河道溝渠流經幹家萬戶,與散點狀井泉構成嚴整的水系,以滿足全城消防、居民生活用水需要。

a.河道:

位於象山麓的黑龍潭有數十個出水點,出水量為1.918至4.430立方米/秒,匯成潭面近4萬平方米。潭水由北向南流至雙石橋下分成束河、中河、西河。三股支流井進而分成無數細流,穿巷走戶,入牆過屋,流遍全城。古城的街道與河道密切結合,街景與水景相得益彰。河道最寬處3至6米、最窄處不足1米。

b.泉潭:

大研古城之泉潭有黑龍潭、白馬龍潭和義尚甘澤泉等。白馬龍潭位於獅子山南麓、古城西側,又名獅乳泉,水面面積近百平方米,出水量O.023立方米/秒。泉水甘潔清純,從未枯竭。甘澤泉位於古城柬面的金虹山麓,水面面積有幾十平方米,出水量O.O1立方米/秒,水質十分純凈。

c.井:

大研古城內散布多處水井,井大多取「三眼井」形式。「三眼井」即一井分三眼,三眼相連,依次為 :飲用水眼、洗菜用水眼和洗滌用水眼。

( 4)橋梁

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繫上,飛架有354座橋梁,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形式有廊橋(風雨橋)、石拱橋、石板橋、木板橋等。較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它們均建於明清時期,具建築獨特風格,使麗江古城成為一座橋城。

( 5)民居

麗江古城的民居建築是納西族建築藝術和建築風格的集中體現。它在納西族原始的井乾式本楞房形式基礎上吸收、融匯了漢、白、藏等民族建築的一些優點而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築藝術等方面部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與民族風格。

a.平面布局與建築特色;

民居建築一般是高約7.5米的兩層木結構樓房,也有少數三層樓房,為穿斗式構架、壘士壞牆、瓦屋頂,設有外廊(即度子)。根據構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為平房、明樓、雨 步廈、騎度樓、蠻樓、悶樓、雨面廈等七大類。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兩坊拐角、四合院、多進套院、多院組合等類型,其中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為典型。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廂房二坊、加上主房對面的照壁,合圍成一個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廂房四坊房屋組成的封閉式四合宅院。除中間一個大天井外,四角還有四個小天井或漏間。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麗江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形式,其它布局形式都是它們的變異、演化、發展和組合。麗江民居的構架處理十分靈活,有懸山和在木構架主要受力部位,設有「勒馬掛」、「地腳」、「穿枋」、「千斤」等具有拉結作用的構件,整個構架按百分之一的斜度使柱頭往裡傾斜、柱根部向外展開,增強了構架的穩定性。在構架的聯結節點部位,根據受力的情況,分別使用「兩磴榫」、「大頭榫」、「平插榫」,井設暗梢等柔性節點,以利於抗震。下重(士垃)上輕(木板)的護牆體堅固實用。麗江民居在體型組合及輪廊造型上縱橫交錯。輪廊優美;外觀的立面多為石砌勒腳,牆面抹灰,牆角鑲磚,青瓦鋪頂,色調和諧,外觀樸素。

b.民居庭院中的局部特色:

麗江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裝飾,其重點是門樓、照壁、外廊、門窗隔扇、天井、梁彷等。 門樓的形式有磚拱式、木過梁平拱式及木構架式三種,磚拱式門樓多為中間高、兩邊低的三滴水牌摟式樣。木過梁平拱式門樓則是以木過梁承托、外包簿磚的三滴水牌樓。木構架式門樓多為雙坡屋面,檐下用多層花板、花罩裝飾。民居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兩種,內部的外廊小照壁多用大理石裝飾。房屋的門窗均飾以木雕圖案,如烏禽、花卉、琴棋書畫、博石器皿等,是功能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此外,對梁枋、往頭、欄桿、柱礎、勒腳、檐口、屋脊等木作、石作、瓦作部位也加以裝飾。如大過梁的梁頭雕成獸頭,俗稱「獅子頭」,往礎亦雕成圓鼓形、瓶形等。

c.民居庭院設計:

古城民居的庭院採用鵝卵石、五花石等為原料鋪裝,圖案根據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內容涉及花烏魚蟲、八赴陰陽、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手法古樸,布局嚴謹。佔地大、院落多的宅院,普遍由兩坊一照壁、花台、水池等構成。

(二)大研古城周邊民居建築群

1、白沙民居建築群

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大研古城北8公里處,曾是宋元時期麗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有一個梯形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民居鋪面沿街設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廣場,然後融入民居群落,極具特色。麗江納西族有名的棒棒節也起源於此。按傳統習俗,正月二十日開大殿(白沙衛東側,有護法堂等古建築群)祭神。當天麗江各民族都紛紛前來拜祭,集市貿易以木製品、竹編器具為主,應有盡有。白沙民居建築群形成和發展為後來麗江大研古城的布局莫定了基礎。

2、束河民居建築群

束河民居建築群在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錯落有致。街頭有一潭泉水,稱為「九鼎龍潭」,又稱「龍泉」。泉內水質清澈,游魚可數,從泉中溢出的流水蜿蜓於街衢旁。另外,青龍河從束河村中央穿過,建於明代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高4米、寬4.5米、長23米,是麗江境內最大的石拱橋。橋束側建有長32米、寬27米的小小四方衛。其四周鋪面林立,依水設衛,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樣可以引水洗街。束何以發達的文化教育和手工業而著稱。村中辦有規模較大的束河中學,許多人以從事皮革加工和其它手工業為生,是著名的皮匠村,有「束河皮匠,一根錐子走天下」之說。

(三)豐富的民族文化

1、重要文物古跡:

(1)明代麗江軍民府與木家院: 明代麗江軍民府府衙與木家院位於麗江大研古城西南,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艷年),府衙分布在一條286米長的東西軸線上 ,依次排列有金水橋、忠義坊、圓池、正殿、光碧樓、壽星樓、丹墀、一文亭、玉音樓、三清殿(玉泉間),直至獅山御園,一進數院,巍峨壯觀。府衙北側建有一進三院住宅,俗稱木家院。麗江軍民府衙於清咸豐、同治年間遭兵亂洗劫,現存一文亭、光碧樓、石牌坊獅子等。

( 2)玉泉明清建築群

玉泉明清建築群位於黑龍潭公園內,包括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建築福國寺五風樓:麗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明坊、石獅、一文亭、解脫林門樓、光碧樓、得月樓、龍神祠等,以五鳳樓最富特色

福國寺五鳳樓

五鳳樓(原名法雲間),位於黑龍撣公園北端,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 1601年), 1974年由芝山福國寺搬還至黑龍潭、1983年被公布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樓高二十米,為層甍三重擔結構,基呈亞字形,樓台三疊,屋擔八角,三層共曼成二十四個飛檐,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都見翼然飛角,就象五隻彩鳳展翅來儀,故名五鳳樓。全樓共有三十二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十二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樓尖貼金實頂。天花板上繪有太極圖、飛天神王、龍風呈祥等圖案,線條流暢,色彩絢麗,具有漢、藏、納西等民族的建築藝術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稀世珍寶和典型範例。

( 3)白沙宗教建築群

包括琉璃殿、大實債宮、大定間、金剛殿、文昌宮。其中琉璃殿和大實積宮於1965年被公布為雲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己推薦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白沙壁畫

白沙壁畫分別分布在琉璃殿、大寶積宮、大定間等白沙宗教建築群中,繪制於明朝初期(13世紀初),現存44幅。

壁畫內容以宣講宗教教義為主,兼有明代納西族社會生活內容,融合有佛教顯宗、密宗及道教題材,在藝術風格上融合了漢文化傳統技法和藏、納西等少數民族繪畫風格,用筆設色細膩流暢,色彩絢麗多姿,採用壘金、貼金等手法,更顯得金壁輝煌;人物造型逼真,體態各異,個性突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中以大責積宮內壁畫為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幅《如來講經圖》高3.67米,寬4.98米,面積18.29平方米。

2.神秘的納西東巴文化

納西族自遠古時期就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因其主要保存干納西族宗教東巴教中而得名。

東巴文化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

( 1)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東巴文宇,屬原始象形文字,共有1400個單宇,至今仍使用不衰,故被譽為目前世界上唯一還活著的象形文字,被視為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它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關注。法國學者巴克在他出版於1913年的《麽些研究》中首次介紹了370個東巴文字。美國學者洛克曾對東巴文字的收集研究作出過重要的貢獻。中國學者編著的《納西象形文字譜》,《麽些象形文字字典》等,也都代表了東巴文字研究領域的高水平。

( 2)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網路全書一東巴經

東巴經是用東巴文字寫成的經書。現存約四萬冊。其中不雷同的書目約一千多種,除中國外,美、英、法、日、德、加拿大,奧地利等國都有東巴經收藏,僅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哈佛大學圖書骸的就多達四千多冊。

「東巴」經內涵豐富,是研究納西族古代哲學思想、宗教民俗、社會歷史、倫理道德、民族關系、文學藝術、語音文字諸方面的珍貴資料。如東巴經中的《跳神舞蹈規程》、《祭什羅法儀跳規程》、《舞蹈來歷》、《舞蹈的出處與來歷》等是世界上唯一用象形文字寫成的舞譜,現在還能按譜起舞。

( 2)東巴繪畫:

東巴繪畫,大體分為木牌畫、紙牌畫、卷軸畫三種,其中以卷軸書最負盛名。「神路圖」是東巴畫中的代表,長約 14米,寬約30米,整幅畫分為三段:表現天堂、人間、地獄,書面上共書有三百七十多個人、神、怫、鬼形象及七十多個奇禽怪獸,線條租獷,造型質朴而又生動悅目。

( 4)種類繁多的東巴祭祀儀式:

東巴教祭祀儀式共有五十多種。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祭天,祭視,祭風、求壽等。

( 5)眾多的東巴法器:

東巴法器計約三十種,其中最重要的是:五佛冠,法帽,法杖,展啷(銅板鈴),達古(皮手鼓),法刀。東巴誦經時用作伴奏的樂器有 :「負負板柯」(白海螺、吹響器)、「板柯.(犁牛角號),「耳紹」(銅鑼)等。

3、麗江古城周還宗教建築

麗江古城周圍還分布許多有特色的宗教建築,這些宗教建築包含漢傳、藏傳佛教、道教等多種宗教,其中以五大寺和北嶽廟為最著名。

申請加入世界名錄的理由
麗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較高綜合價值和整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它集中體現了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風情,體現了當時社會進步的本質特徵。流動的城市空間、充滿生命力的水系、風格統一的建築群體、尺度適宜的居住建築、親切宜人的空間環境以及獨具風格的民族藝術內容等,使其有別於中國其他歷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設祟自然、求實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貴特質更體現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城鎮建築中所特有的人類創造精神和進步意義。麗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少數民族傳統聚居地,它的存在為人類城市建設史的研究、人類民族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瑰寶,符合加入《世界遺產名錄》理由a(Ⅴ)。

(一)麗江古城在中國名城中的地位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兼有水鄉之容、山城之貌,它作為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城市,從城市總體布局到工程、建築融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井自具納西族獨特風采。 1986年,中國政府將其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確定了麗江古城在中國名城中的地位。

(二)麗江古城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成就

有別於中國任何一座王城,麗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的中原建城復制影響。城中無規矩的道路網,無森嚴的城牆,古城布局中的三山為屏、一川相連;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經絡」設置和「曲、幽、窄、達」的風格;建築物的依山就水、錯落有致的設計藝術在中國現存古城中是極為罕見的,是納西族先民根據民族傳統和環境再創造的結果。

(三)麗江古城民居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

城鎮、建築本身是社會生活的物化形態,民居建築較之官府衙署、寺廟殿堂等建築更能反映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經濟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麗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結構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體條件和傳統生活習慣,有機結合了中原古建築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優秀傳統,井在房屋抗震、遮陽、防雨、通風、裝飾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鮮明之處就在於無一統的構成機體,明顯顯示出依山傍水、窮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質朴的創造性,在相當長的時間和特定的區域里對納西民族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麗江民居是研究中國建築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

(四)麗江古城是自然美與人工美,藝術與適用經濟的有機統一體

麗江古城是古城風貌整體保存完好的典範。依託三山而建的古城,與大自然產生了有機而完整的統一,古城瓦屋,鱗次櫛比,四周蒼翠的青山,把緊連成片的古城緊緊環抱。城中民居朴實生動的造型、精美雅緻的裝飾是納西族文化與技術的結晶。古城所包涵的藝術來源於納西人民對生活的深刻理解,體現人民群眾的聰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術交流融匯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寶貴建築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麗江古城包容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

麗江古城的繁榮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它 己逐漸成為滇西北經濟文化中心,為民族文化 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聚居在這里的納西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 民族文化。不論是古城的街道、廣場牌坊、水系、橋梁還是民居裝飾、庭院小品、檻聯匾額、碑刻條石,無不滲透納西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無不充分體現地方民族宗教、美學、文學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意境和神韻,展現歷史文化的深厚和豐富內容。尤其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東巴文化、白沙壁畫等傳統文化藝術更是為人類文明史留下了燦爛的篇章。

(六)關於麗江古城的真實性

麗江古城從城鎮的整體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築用材料、工藝裝飾、施工工藝、環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風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維持原狀,五花石路面、石拱橋、木板橋、四方街商貿廣場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採用傳統工藝和材料在修復和建造,古城的風貌已得到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保護,所有的營造活動均受到岩格的控制和指導。麗江古城一直是由民眾創造的,井將繼續創造下去。作為一個居民的聚居地、古城局部與原來形態和結構相背離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築」正被逐漸拆除或整改,以保證古城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或歷史價值能得以充分發揚。

以上所述麗江古城是具有綜合價值與整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只有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加以保護,才能使其得以水久傳世,井更好地發揮其所具有的世界意義。

B. 雲南有那些歷史。。

雲南歷史:
1965年於雲南元謀上那蚌村附近,發現兩顆古人類左右門齒,定名元謀人。元謀人的距今年代為170萬年左右,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考古學家認為,「元謀人」北上越過金沙江,到甘肅、青海成為古羌戎人,繼續往東北越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成為印第安人的祖先。 遠古時期,雲南、四川、貴州地區的土著居民開始相互遷徙,西南民族共同體「夷」出現了,它主要指今彝語支民族公元前900—公元前109年,古彝族在雲南地區相繼建立了古滇國、哀牢國等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雲南等地區。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雲南東北部設立郡縣,並開五尺道自今曲靖聯系內地。 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設立益州郡和24個縣,郡治滇池縣(今晉寧),開辟通往緬甸和印度的商道,又派唐蒙修復擴建五尺道,更名為「西南夷道」。郡縣制度的推行,推動了雲南各族的社會發展,帶來了中國內地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和生產關系。從中國東漢開始雲南全部和今緬甸北部、東部是中國領土。 漢朝征服西南夷時,發現當地有來自「身毒」的商人(今日巴基斯坦的信德省在梵語中稱為「Sindhu」。 三國時期,雲南地區稱為「南中」,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大王孟獲。320年代,爨氏在昆川(今晉寧)稱王,爨氏(見爨族;六詔)統治維持400年。公元七世紀,大約在大唐帝國興起的同時,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類似部落聯盟的民族政權,稱為「六詔」。分別是蒙舍詔、越析詔、鄧賧詔、施浪詔、浪穹詔、蒙嶲詔,「詔」為夷語, 有「王」或「首領」之意。 唐宋時期,738年,巍山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兼並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779年又遷都羊苴咩城。後其子閣邏鳳統一西南及東南亞部分地區,雲南省政權的第一次統一。公元739年,南詔遷都太和城,即今大理市。南詔建立後,不斷向四面擴張,其鼎盛時期曾控制了東至雲南曲靖地區,東南達越南北部,西南直達今緬甸曼德勒,北以大渡河為界,東北抵達今貴州省遵義市一帶的廣大區域。 738年,巍山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建立南詔國,後其子閣邏鳳統一雲南及東南亞部分地區。 902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930年,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 937年,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元明清時期,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統一大理國,並多次派軍深入緬甸中部北部西部東部,1276年建立雲南行省,出現雲南省之名,管轄范圍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西部,緬甸北部東部中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元朝中期後管理雲南省的元朝宗室梁王大力開拓,雲南省管轄范圍包括以上范圍還擴大到泰國北部,是歷史上最大的雲南。元庭遂平定雲南,建立19個萬戶府,下設千戶、百戶,實行蒙古貴族的軍事統治,為後來建立雲南行省奠定了基礎。1280年忽必烈調其子納速剌丁為雲南行中書省右丞。 1284年納速剌丁升任平章政事後,進一步集中行省軍政權力,完善行政、軍事和司法,同時「開雲南驛路」,「馳道路之禁,通民往來」,實行軍民屯田,發展經濟文化,是為雲南全省驛傳系統完備和雲南驛現存驛站之始,而雲南驛地處緬甸和中國內地交通要沖,成為了一個較大規模的驛站,派駐有蒙古和色目軍隊保護。至此,「雲南」正式成為我國中央直轄、行省一級的行政區劃名稱和地理名詞,歷經元明清三朝,直到今天,元朝管理雲南為後世的管理雲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明朝繼承了元朝雲南省的大部分轄地。直到清朝,雲南是中國白銀的主要產區。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今天的雲南回族和蒙古族。也稱「雲南新疆」或者「南疆」(新疆原指:新擴大的疆域或者新納入的疆域)。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在奢香夫人的幫助下攻佔雲南,滅元朝梁王。明朝末年,南明永曆皇帝逃亡到雲南。清世祖順治十六年(1659年),派平西王吳三桂追捕永曆。1662年,吳三桂從緬甸抓回永曆皇帝,在昆明絞死。吳三桂駐守雲南。1856年-1873年,雲南杜文秀和李文學起義,幾乎佔領昆明城以外的雲南全境。晚清時期,英國征服中國清朝藩屬國緬甸,法國征服中國清朝藩屬國越南,清朝無力援助緬甸越南,兩國分別強迫清朝再次割讓不少雲南土地給緬甸和越南。邊境地區開放了幾處通商口岸:騰沖、蒙自、思茅。1910年,法國投資的滇越鐵路(中國境內部分今名昆河鐵路)通車。1909年,清朝實行新政,雲南編立新軍,成立陸軍講武堂。 清朝以後,1911年10月30日(重陽節),蔡鍔、唐繼堯率新軍發動重九起義,脫離清朝。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又在此發動反對袁世凱的護國運動。 民國時期,滇軍在雲南形成割據局面,以龍雲(1928年-1945年)為主席的雲南政府統治雲南。 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付出極大代價的滇緬公路修通,成為中國與境外聯系唯一的交通線。1942年有10多萬中國遠征軍從雲南進入緬甸配合英軍與日軍作戰,日軍擊敗英軍,沿滇緬公路進至惠通橋,隔怒江與中國軍隊對峙2年。1938年-1946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聯合辦學,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50年2月24日是雲南解放日,這是一個雲南各族人民應該永遠銘記的日子。

C. 雲南名族歷史文化

繞三靈

又叫「繞三林」,始於南詔,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白族群眾文體娛樂與郊遊活動的民族盛會,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圍白族群眾穿紅戴綠聚紅成隊,前來參加活動,或掛一綵綢,葫蘆,手執蚊帚、拿著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後邊跟隨一男女,唱著調子,打霸王鞭,彈著三弦琴和月琴,載歌載舞,由蒼山東麓至慶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繞三靈」。三靈指的是佛都、神都、仙都這三都。

彝族踏歌

打歌,又稱踏歌,以巍山、南澗、漾濞等縣流行較廣。大體可分為模擬動物體態的動物舞。以及抒發情感的情趣舞兩類,大凡婚喪嫁娶,民族節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腳下,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邊跳邊唱,可隨意編詞,也加固定唱詞。有領有和,瀟灑自如,激烈時,熱情奔放,情緒激昂。打歌調以葫蘆笙,竹笛吹奏的曲調為兩個聲部,與人唱的打歌調結合,形成三個聲部的打歌音樂、音樂效果非常強烈,這種特殊的和聲,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見的。

同時,「三日街」、「火把節」、「蝴蝶會」、「花朝節」、「石寶山歌會」、「潑水節」、「賽花船」、「要海會」、「漁潭會」、「菊花會」、「本主節」等也都是雲南著名的民風民俗。

白族風俗

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多著白色對襟上衣,外穿鑲花邊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肥寬褲子,頭纏白色包頭,肩挎綉花挎包。白族婦女穿白襯衣,著艷紅、藍或淺藍色領褂,下穿灰藍、綠色布料加綉花加綉花邊褲角的褲子,腳穿綉花鞋,腰系加綉有花、鳥等圖案的綉花短圍裙。

白族婚禮熱鬧而且繁瑣,一般要三天。結婚這天稱「正喜日」,頭一天叫「踩棚」,後一天叫「散客」。其中頭兩天較有特色,「踏棚」這天的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戲」。

大理地區的白族民居建築獨具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為封閉式建築,正房對面的院落圍牆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勻稱,外觀十分優美。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還非常注重裝飾,使照壁顯的更加高雅秀麗。

摩梭風情

摩梭古稱「摩沙」,是寧蒗境內的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屬於我國古代游牧民族「氂牛羌」。特殊的社會地理環境,使永寧摩梭人一直保留著獨特而神奇的風俗禮儀。瀘沽湖畔摩梭人傳奇式的家庭婚姻形態,成為東方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觀,形成一個撲朔迷離的幽遠的夢境。普米族和摩梭人的孩子,長到13歲,便要舉行成年禮。

摩梭人至令還保留著人類母系氏族的婚姻形態。流行於摩梭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兩種,即阿夏異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靈,相信天地萬物、日月水火、風雨雷電,引經據典由神靈主宰,所以長期以來逐漸形成了形式各異的祭祀方式。

摩梭人過年分為大年和小年。過小年在每年的農歷十一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飲酒食肉,歌舞狂歡,放牧人員備受優待。全家都會贈給放牧人員豬膘肉、香腸、雞蛋、粑粑等禮物。他們還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條紅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員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來年水草豐茂,牲畜興旺。過大年在每年的臘月三十日。院子里正房門前要栽兩棵青松,房頂上插松枝和彩色經幡。桌上供煮熟的豬頭祭祖先和神靈,青年們舉行摔跤,打鞦韆,對山歌,跳土風舞等活動。

他們的傳統節日是轉山節,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湖畔的摩梭人都要盛裝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普遍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個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護神。

白族對本主的信仰具有悠久的歷史。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的盛大節日,這是村中重大的宗教活動之一。據說這一天是本主的誕辰,祭祀時間各地不一。各地所崇拜的本主也不盡相同。有自然崇拜之神、有崇拜的英雄為神、有南詔和大理國的統治者及其親屬、也有南詔大將等等。

民間婚俗

D. 關於雲南省的常識有哪些

簡稱雲或滇。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總面積39.4萬平方千米,與鄰國的邊界線長達4060千米。地勢北高南低,山地和高原覆蓋全省。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省會昆明市。雲南省現有人口4514萬,是多民族省份,民族分布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雲南省卷煙、有色金屬工業在中國居顯著地位。

地理概況

雲南省地勢西北部高東南部低,地形以高原為主,平均海拔1500米,山地丘陵佔全省面積的94%,山問盆地零星散布其中。東南部為低山和丘陵。怒山、高黎貢山、玉龍雪山、雲嶺、烏蒙山等為本省主要山脈。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原邊緣,高山深谷相間,省內最高峰為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6740米)。境內的600多條河流分屬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紅河、南盤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有40多個天然湖泊,其中以滇池、洱海、撫仙湖、瀘沽湖等最為有名。

氣候特點

雲南省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東亞季風及青藏高寒氣候的結合部位,但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高原型季風氣候。受地形影響,垂直變化大。最熱月均溫19~22℃,最冷月5~7℃以上,氣溫日差較大。此外,干濕季分明,年均降水量約1100毫米,5~10月為雨季,降水豐沛。

自然資源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造就了雲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境內有雄偉,壯麗的山川地貌,山林、峰、洞、江河、湖、瀑蔚為奇觀。雲南是全國植物種類最多的省份。素有植物王國的美譽。幾乎集中了從熱帶、亞熱帶至溫帶甚至寒帶的所有品種。

交通運輸

雲南已經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和管道運輸相結合的綜合運輸體系,飛機、汽車、火車都可以溝通外部世界。有11條國道。雲南的主要鐵路干線有成昆線、貴昆線、南昆線,並且都是電氣化鐵路干線,把雲南與周邊的四川、貴州、廣西連接起來。雲南昆明的巫家壩機場是我國五大航空港之一。此外,雲南還有景洪、思茅、臨滄、昭通、保山、潞西(芒市)、香格里拉、大理、麗江等9個機場,使它成為我國擁有最多省內航空站的省份。

經濟概況

雲南省全境為「九分山和原,一分壩和水」。農業生產以種植業為主,兼有農區和林牧區的畜牧業特色,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烤煙、茶葉等,甘蔗和蔗糖產量在全國均名列前茅。烤煙主要集中於滇中高原。僅次於河南,居中國第二位,是中國雲煙的重要產區。隨著資源的不斷開發,冶金、機械、煤炭、電力、化工等工業發展迅速。資源優勢得到了進一步發揮,但旅遊仍然為經濟發展的龍頭。

文化習俗

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雲南有51個,其中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納西、景頗、布朗、普米、怒、德昂、獨龍、基諾和阿昌等15個民族為雲南所特有,是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各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風俗習慣,其中以傣族潑水節和彝族火把節最為有名。

春城:昆明

昆明是雲南省省會,位於雲貴高原中部,三面環山。南瀕滇池。自從公元前4世紀~前3世紀建立滇王國以來,滇國的活動中心始終在滇池周圍昆明一帶。此後歷朝歷代都在這里設立行政中心,明清兩代起稱雲南府城。昆明氣候溫和,四季如春,被人稱為春城。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城市。也是全國精密機械、光學儀器、磷化工和有色金屬加工基地之一。雲南白葯、卷煙、雲子圍棋等馳名中國,是雲南的特產。

歷史文化名城:大理

大理位於雲南省中西部。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白、彝、回、傈僳、藏、苗等少數民族居住。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在此設葉榆縣,宋時為大理國國都,明清兩代為大理府治。1913年改大理縣,1960年改大理市。大理氣候溫和,特產有大理石、茶花、大理雪梨、洱海弓魚等。名勝古跡有崇聖寺三塔、蝴蝶泉、蛇骨塔、溫泉、大理南詔古城遺址等。上關花、下關風、蒼山雪、洱海月為大理著名的城市四景。

歷史文化名城:建水

建水位於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建水古城建設歷經12個世紀,最初為唐南詔時所築的土城。明洪武時擴建為磚城。至今古城保存有50多座古建築,被譽為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古城中仍保留的著名建築有始建於元代的全國最大的文廟、始建於明代的朝陽樓、民居的典型代表朱家花園、雲南古橋中最大的雙龍橋、明清兩代的學政考棚等。建水民居從哈尼族的的平瓦房,風格各異。建水還是明、清時代滇南教育中心。建水設臨安府學,當時科考有臨半榜之稱,即雲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有一半是臨安府生員。

西雙版納

「西雙版納」傣語的意思為「十二行政區域」,是傣、漢、哈尼等多民族聚居地區。西雙版納的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終年無雪,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無四季之分,每年3~4月間是旅遊的黃金季節。景區面積約為1202平方千米,以神秘的原始森林、稀有的地質景觀出名,景區內還有犀牛、大象、長臂猿、孔雀、金絲猴等珍稀動物。及「見血封喉」箭毒木、望天樹、1700年前的古茶樹、1億多年前的植物活化石等多種珍貴植物。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融合了納西、白、藏、漢各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保存著大片明清時的民宅,均是土木結構瓦屋面樓房,多為三坊一照壁,即主房、廂房與壁圍成的三合院。居民建築布局靈活,精雕細刻,注重裝飾,庭院中種植花木,擺設盆景。古城以四方街為中心,以主要幹道為脈絡,整個城市皆是城依水存,水隨街轉,小巷臨水,跨水築樓。使這里別有一番水鄉風情。官院巷裡有一座明建木氏土司府,附近建有忠義石牌坊、議事廳、萬卷樓、光碧樓、玉音樓、護法殿。

蝴蝶泉

距大理古城35千米,在蒼山雲弄峰下的綠樹叢中,有一泓清泉。白族人傳說。從前曾有一對戀人在此殉情並化為蝴蝶,所以給此泉起名為蝴蝶泉。蝴蝶泉泉池面積50平方米左右,泉底是卵石,泉水從白沙中湧出。清澈見底。泉池周圍有大理石圍欄,上方三塊大理石上有郭沫若手書的「蝴蝶泉」3個字。泉旁有一棵古老的雙香樹。如同一把大傘覆蓋在泉上。因為樹葉形狀也似蝴蝶,又稱為蝴蝶樹。每值夏天,這棵蝴蝶樹開花,發出一股股淡淡的清香。香味四溢,招來大量的蝴蝶在泉邊飛舞,有的還成串吊掛在樹枝上,形成蝴蝶泉奇觀。每年農歷四月十五,白族青年男女都要在泉邊舉行盛大的蝴蝶會。

天然地質博物館:騰沖火山群

騰沖火山群位於雲南省騰沖縣城周圍。是中國保存最完好、分布最廣、多次噴發形成的新生代死火山群之一。素有天然地質博物館之譽的騰沖縣,地處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結合線上。地下斷層充分發育。岩漿活動也十分劇烈,是我國最為著名的火山密集區之一。境內分布著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火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火山群景觀。區內火山類型多樣。火山堰塞湖、火山口湖、熔岩堰塞瀑布、熔岩巨泉等景觀十分豐富。火山群附近地區亦為地熱富集區。約有泉群90多處。冬季由高空俯視,熱氣騰空,白霧彌漫,有熱海之稱。

「高原明珠。」滇池

滇池又叫昆明湖,古稱滇南澤,是雲南省面積最大的高原湖泊,有高原明珠之譽。位於雲南昆明西南,滇池水系是全國13個重點保護水系之一。滇池四周,東西有金馬、碧雞二峰夾峙。南北有長蟲、白鶴兩山遙望,風景名勝較多。湖上煙波浩渺。景色迷人。滇池也是天然蓄水池。不僅可起到供水、防洪、航運、養魚的作用,對調節昆明的氣候也有幫助。

大理三塔

大理三塔為雲南勝景之一。位於大理城北約1千米處。蒼山峙其後,洱海嵌於前,三塔鼎峙,斜陽余暉中。撐天拄地,雄渾壯麗,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是座方形密檐式的磚塔。共有16層,造型與西安小雁塔相似,為唐代典型塔式之一。南、北二塔是在主塔修好後增修的,建於宋徽宗年問,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三塔渾然一體,氣勢雄偉,具有古樸的民族風格,而且還把秀美迷人的蒼山洱海點綴得更加壯麗。

瀘沽湖風景區

這里居住著雲南納西族的一個支系——摩梭人,至今仍保留著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瀘沽湖被摩梭人稱作「謝納米」,其意為「母海」。面積為48.45平方千米,海拔2685米。湖水清澈,青山環抱。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盛產鯉魚、細鱗魚等魚類以及多種葯材、奇花異草。湖中有三島,最大的為阿侯島,其次為木侯島、左所島。獅子山位於瀘沽湖北岸,永寧壩在獅子山的西隅。永寧壩非常平整,盛產水稻和苞谷,被稱為世界水稻屋脊。

雲南石林風景區

在地理學上,石林屬喀斯特地貌,素有「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館」之稱,是中國的四大自然景觀之一。石林總面積達2.6萬多公頃。是由岩石組成的森林。大石林景區「林」密峰高,景觀奇特,小石林景區與大石林景區緊密相連又自成一體。這里最令人神往的是阿詩瑪石峰。另還有石簇擎天、詠梅石等景點。外石林景區在大、小石林之外,主要景點有望夫石、駱駝騎象、觀音石、母子偕游等,是一座造型生動的天然雕塑博物館。民族風情堪稱石林一絕。「阿詩瑪」的美麗傳說、古老神奇的火把節、絢麗多彩的薩尼刺綉、熱烈歡快的薩尼歌舞使石林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陶醉其間,難以忘懷。

元謀文化

1965年,在雲南元謀盆地上那蚌村後第四紀更新世早期地層中,發現了兩顆類人的牙齒化石。經地磁儀器等科學手段測定,這兩顆牙齒化石為距今170萬年的原始人類所有,屬直立人種中的一個新亞種——直立人元謀新亞種。元謀人的發現,對於揭示人類演化和發展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伴隨元謀人牙齒出土的,還有仃件石製品和大量的碳屑以及一些燒焦的骨頭,並且在有碳屑的地方都伴有動物化石。這說明元謀人不僅會使用自己製造的工具從事狩獵及採集活動,而且還學會了用火,燒食所獵取的獵物。開始擺脫了茹毛飲血的時代。

世博園

199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閉幕後,世博園被辟為永久性游覽區。佔地218公頃,植被覆蓋面積佔767%,水域面積佔10%~15%。園內布局將山、水、林有機融合在了—體,突出了人與自然的主題。園內各個功能區相對集中,主要包括室內展館、室外展場和公共服務設施三部分。室內展館主要有中國館、國際館、科技館、人與自然館和大溫室,室外展場有國內展區、國外展區和企業展區,國內展區又包括14個專業園區。世博園的主要形式為室內外庭院和植物花卉展壇、室內園藝品展示,同時也吸納與園林藝術、自然環境有關的文化展示活動。

蒼山洱海

洱海是位居滇池之後的中國西南地區第二大湖,位於滇西古城——大理城邊。湖形狹長彎曲如新月,又如耳狀,故名洱海。洱海自古以來以月景聞名,平靜的水面宛若一面鏡子,每當皓月當空,泛舟洱海,那一輪圓月好似從洱海升起。波光中的點點白帆、三塔倒影,使人如同進入了仙境。蒼山即點蒼山,位於洱海之西,有19座山峰,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山頂終年白雪皚皚,白雪映入洱海,形成「雪月相互輝映,天海倒懸眼底」的景觀。

茶馬古道

雲南本是茶樹的原產地,產茶極多。茶葉素有助消化、解油膩的特殊功能,使它成為食肉飲乳的藏民生活中的必需品。於是,一地產茶,一地需茶,聯系兩地之間的茶馬古道便應運而生了。古道大體上是由雲南的普洱出發。經大理、麗江、中旬(今香格里拉)、德欽到西藏的察隅或昌都、林芝、拉薩,再經由江孜、亞東到緬甸、尼泊爾、印度。這條路穿行於橫斷山脈的險山惡水之間,是世界上地勢最高最險峻的文明傳播古道之一。由於地形的原因,只適合馬幫徒步運輸。數百年來,無數的神奇傳說誕生於古道。?

E. 求雲南歷史資料

雲南歷史文化新探抄
雲南歷史貨幣
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民族與邊疆歷史地理
唐代滇池秦臧地區羈縻州縣研究
彝族地區歷史地理研究——以唐代烏蠻等族羈縻州為中心
雲南民族歷史文化探究
彌勒彝族歷史文化探源
雲南大理周城志稿
中國彝族通史綱要
西南通史

F. 關於雲南省簡單的歷史地理常識

同緬甸、寮國、越南相鄰的中國西南邊疆省份是雲南省,簡稱「滇」或「雲」。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G. 雲南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唐繼堯:作為中國和雲南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通常被視為傑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或者舊軍閥,但按照界定歷史文化名人的標准,唐繼堯不僅當屬雲南近代文化名人,而且還是雲南近代名人中最為傑出的代表。聶耳:祖籍玉溪,生於昆明;創作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等30餘首,集中表現當時工農群眾的苦難和反抗,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堅決意志,成為「中國革命之
號角「。
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龍雲:原為唐繼部將,龍雲是繼唐繼之後,執掌雲南黨政軍權長達18年的人物,對民國時期的雲南省有較大的影響。
盧漢:為龍雲手下的重要人物。盧漢繼龍雲之後,在民國時期執掌雲南軍政大權4年多,為新舊政權交替之際的重要人物。
楚圖南:1943年加入民盟,為民盟雲南組織的領導人之一,為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做了大量工作。李根源:是一位愛國志人,著有《永昌府文征》《東齋詩抄》等,我國近現代著名政治家和學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學成歸國,受孫中山之囑托,李根源創辦「中國最進步、最新式」的軍事學校雲南陸軍講武堂,被委任為講武堂監督,不久升為總辦(校長),全面負責辦學事宜。另外,還有袁嘉穀、趙藩、高奣映等雲南歷史文化名人

H. 雲南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雲南省,簡稱滇或雲,省會昆明,位於我國的西南邊陲,東邊是貴州省、廣西,北邊是四川省,西北邊是西藏,西邊是緬甸,南邊是寮國、越南。

全省國土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4.1%,居全國第8位,截至2019年末,雲南省常住人口4858.3萬人。


公元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

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大理王等,公元1253年,忽必烈遠征雲南,滅大理國。

元朝時期,在雲南設立行中書省,雲南正式成為全國省級行政區劃名稱。

明朝時期,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攻佔雲南,滅元朝梁王,此後,沐英負責鎮守雲南,明朝在雲南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

明朝末年,南明永曆皇帝一度逃亡入滇,昆明稱滇都,繼續抗擊清軍。

清朝時期,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晉封為平西親王,不久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三藩之亂最後失敗。

清朝時期大量移民入滇,並推行改土歸流,邊疆部分地區仍保留土司制度。

1911年,滇軍將領蔡鍔、唐繼堯發動了昆明起義,推翻了清王朝在雲南的統治。

民國時期,唐繼堯主政雲南14年,接著龍雲主政雲南18年。

1949年12月9日,盧漢率部在昆明起義,1950年2月24日,雲南解放。

截至2020年初,雲南省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7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66個縣、29個民族自治縣。

分別為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昭通市、保山市、麗江市、普洱市、臨滄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I. 關 與雲南的歷史…

雲南從170萬年前的
元謀人
最先燃起的篝火,有古老的椎髻之民--滇族創造的輝煌的青銅文化。從秦朝以前應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J. 雲南省的歷史悠久嗎

歷史非常悠久

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雲南、四川、貴州地區的土著居民開始版相互遷徙,西南民族共同權體「夷」出現了,它主要指今彝語支民族(公元前900—公元前109年),古彝族在雲南地區相繼建立了古滇國、哀牢國等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雲南等地區。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雲南東北部設立郡縣,並開五尺道自今曲靖聯系內地。
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設立益州郡和24個縣,郡治滇池縣(今晉寧),開辟通往緬甸和印度的商道,又派唐蒙修復擴建五尺道,更名為「西南夷道」。郡縣制度的推行,推動了雲南各族的社會發展,帶來了中國內地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和生產關系。從中國東漢開始雲南全部和今緬甸北部、東部是中國領土。
漢朝征服西南夷時,發現當地有來自「身毒」的商人(今日巴基斯坦的信德省在梵語中稱為「Sindhu」)。
三國時期,雲南地區稱為「南中」,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大王孟獲。

閱讀全文

與雲南歷史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