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絕道喪

歷史學絕道喪

發布時間:2021-02-16 05:07:40

❶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求解惑

1、北宋大儒張橫渠有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2、 為往聖繼絕學:儒家聖人之學,自兩漢以下,而魏晉,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間,一直未能善續先秦儒家的學脈。無論生命之光,或哲學之慧,都開顯不出來。尤其唐末五代之時,華族的文化生命萎縮墮落極矣。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個像樣的師表,所謂「學絕道喪」,實未過甚其辭。到理學家出來,才復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義理)之學,內聖成德之教,重新光顯於世。思想的領導權即已從佛教手裡拿回來,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顯立。這一步「為往聖繼絕學」的功績,在人類文化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可惜滿清以來,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詬詆理學,這誠是學術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

3、為萬世開太平:儒家以「內聖為本質,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開出太平盛世。而且不只是一時,而是為千年萬世開太平。「太平」二字與「太和」一樣,乃是儒家學術中最淵懿庄穆的觀念。不過,儒家雖然具有開萬世太平的宏願,也能在「道」的層次上講論天下為公的仁政王道,但在體制上則只成就了「治道」,而未能開出「政道」。如今民主政治的體制,卻正是政治層面上的太平軌道,再加上科學,就更可滿足「開物成務」、「利用厚生」的要求。以民主科學配合儒家的禮樂教化以及「太平、太和」的理念,的確將可為人類世界開創無疆的休美。

❷ 「我輩讀書人一生所求不過四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出處

為張子「四言」進一解 蔡仁厚教授

北宋大儒張橫渠有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四句話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懷,也最能開顯儒者的器識與宏願,因而也可說是人類教育最高的嚮往。但這四句話並不好講。今特稍作解釋,或者於青年學子不無助益。
(1) 為天地立心:天地本無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萬物,是即天地的心意。所以程明道說:「天地無心,以生物為心。」又說:「天地無心而成化。」因為天地生化萬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並非有意生出這樣一個大千世界。所以是「無心」而「成化」。無心而有心(以生物為心),這是人對天地生生之德的親切理會,通過人的理會指點,天地生化萬物的心便顯立了。
(2) 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與氣命兩個層面,這兩層的命都不可傷害,不可棄廢,必須有以安立。儒家聖賢開顯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為了生民。有了這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卻能潛移默化,加上倫常政教的設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護持生命,貞定活路,這就是「為生民立命」了。
(3) 為往聖繼絕學:儒家聖人之學,自兩漢以下,而魏晉,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間,一直未能善續先秦儒家的學脈。無論生命之光,或哲學之慧,都開顯不出來。尤其唐末五代之時,華族的文化生命萎縮墮落極矣。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個像樣的師表,所謂「學絕道喪」,實未過甚其辭。到理學家出來,才復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義理)之學,內聖成德之教,重新光顯於世。思想的領導權即已從佛教手裡拿回來,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顯立。這一步「為往聖繼絕學」的功績,在人類文化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可惜滿清以來,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詬詆理學,這誠是學術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
(4) 為萬世開太平:儒家以「內聖為本質,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開出太平盛世。而且不只是一時,而是為千年萬世開太平。「太平」二字與「太和」一樣,乃是儒家學術中最淵懿庄穆的觀念。不過,儒家雖然具有開萬世太平的宏願,也能在「道」的層次上講論天下為公的仁政王道,但在體制上則只成就了「治道」,而未能開出「政道」。如今民主政治的體制,卻正是政治層面上的太平軌道,再加上科學,就更可滿足「開物成務」、「利用厚生」的要求。以民主科學配合儒家的禮樂教化以及「太平、太和」的理念,的確將可為人類世界開創無疆的休美。

[url]http://www2.thu.e.tw/~philo/html/issue8[/url]

[1] 張載,既張橫渠(1020-1077)。名載字子厚,
陝西扶風人。為二程先生之表叔。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
生以千數,其著作凡而十三卷。因講學於橫渠鎮,故人稱橫渠先
生。屏居南山之下,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
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宋史.張載傳》)。 有
橫渠書院,始建於元朝元貞(元成宗鐵木耳,元貞1295-1297。)
年間,佔地十餘畝。張載墓位於今陝西、西安西北、鳳翔縣、橫
渠鎮、大南大振谷口。
參考資料:http://www.pkucn.com/archiver/?tid-34010.html

❸ 學絕道喪 俗之陷溺什麼意思

我個人的理解是道德淪喪,深陷世俗之中。

❹ 請問:古人所講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什麼意思

這四句話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懷,也最能開顯儒者的器識與宏願,因而也可說是人類教育最高的嚮往。但這四句話並不好講。今特稍作解釋,或者於青年學子不無助益。
(1) 為天地立心:天地本無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萬物,是即天地的心意。所以程明道說:「天地無心,以生物為心。」又說:「天地無心而成化。」因為天地生化萬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並非有意生出這樣一個大千世界。所以是「無心」而「成化」。無心而有心(以生物為心),這是人對天地生生之德的親切理會,通過人的理會指點,天地生化萬物的心便顯立了。
(2) 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與氣命兩個層面,這兩層的命都不可傷害,不可棄廢,必須有以安立。儒家聖賢開顯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為了生民。有了這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卻能潛移默化,加上倫常政教的設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護持生命,貞定活路,這就是「為生民立命」了。
(3) 為往聖繼絕學:儒家聖人之學,自兩漢以下,而魏晉,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間,一直未能善續先秦儒家的學脈。無論生命之光,或哲學之慧,都開顯不出來。尤其唐末五代之時,華族的文化生命萎縮墮落極矣。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個像樣的師表,所謂「學絕道喪」,實未過甚其辭。到理學家出來,才復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義理)之學,內聖成德之教,重新光顯於世。思想的領導權即已從佛教手裡拿回來,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顯立。這一步「為往聖繼絕學」的功績,在人類文化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可惜滿清以來,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詬詆理學,這誠是學術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
(4) 為萬世開太平:儒家以「內聖為本質,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開出太平盛世。而且不只是一時,而是為千年萬世開太平。「太平」二字與「太和」一樣,乃是儒家學術中最淵懿庄穆的觀念。不過,儒家雖然具有開萬世太平的宏願,也能在「道」的層次上講論天下為公的仁政王道,但在體制上則只成就了「治道」,而未能開出「政道」。如今民主政治的體制,卻正是政治層面上的太平軌道,再加上科學,就更可滿足「開物成務」、「利用厚生」的要求。以民主科學配合儒家的禮樂教化以及「太平、太和」的理念,的確將可為人類世界開創無疆的休美。

❺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出自哪裡

1、出自張載《橫渠語錄》。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將其稱作「橫渠四句」。

2、解讀:這四句話最能表達一個人對國家,對社會的擔當和使命。言簡意賅,境界宏遠,可以說「橫渠四句」是中國人精神上的絕句,相當於精神上的坐標。不管身在何處,世界華人都對此感同身受,它具有非常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3、釋義:

「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為人能夠秉具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聖人之心。

「為生民立命」,直接來源於孟子的「立命」的思想。

「為往聖繼絕學」,故「往聖」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絕學」者,孔孟先儒所弘揚之道學也。

「為萬世開太平」,實現張載《西銘》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與,全體歸仁,才能讓蔽惑無明的現代人重新回歸率性誠明的人類精神家園。

(5)歷史學絕道喪擴展閱讀

橫渠四句對後世的影響:

第一次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氣一元論哲學體系,開辟了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新階段。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從思維與存在關系的哲學理論高度批判佛教唯心主義的哲學家。張載哲學思想的內容十分豐富,對中國哲學史和關中思想文化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中國學術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並對11世紀後的哲學思想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橫渠四句對傳統文化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創立關學,對後世儒家學者影響很大,從北宋時到清代,歷代都有學習傳承者。其中,宋代的呂大鈞、呂大臨、蘇昞、范育、李復等人對關學的形成與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❻ 儒家的生命超越之道

日本儒學祭酒岡田武彥先生的學問屬於生命體悟的學問。岡田先生的老師楠木先生留學德國,專政康德哲學,回日本後用西方哲學形上學的解釋架構解釋儒家學說,在大學講授儒學幾十年,晚年才覺悟西方的哲學形上學與儒家的身心性命之學屬於不同的學術類型,不能用西方的哲學形上學去解釋儒學,否則會消解儒學,得不到儒學義理的真實。楠木先生的這一學術轉向深深影響了岡田先生,岡田先生一輩子都不從西方哲學形上學去解釋儒學,而是回歸儒學自身的傳統,用生命體悟的方法來體證儒學、講授儒學、傳續儒學,形成了岡田先生獨特的儒家生命體認之學。我與岡田先生接觸,岡田先生的這一儒學路向給我的印象很深,對我也有很大影響。儒家生命成長的學問主要體現在梁漱溟先生所繼承的陽明學派泰州之學上,梁先生認為儒家不是一種知識概念之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即他所說的「孔家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以仁為首出,強調人類相處的民胞物與之情,以仁為統攝將義、禮、智、信、誠、勇等人類普遍道德貫穿在人的生活實踐中,不斷提升人的精神修為努力追求聖人的心靈境界。在「孔家的生活方式」中,人的生命不斷的提升、完善與超越,遠離動物的生命而逐漸走向聖賢的生命。
把儒家的生命信仰分為生命體悟的學問與生命成長的學問,只是方便權法,實際上在一個儒者的生命信仰中二者並非截然二分,而是渾然一體:生命體悟中有生命成長,生命成長中有生命體悟;生命體悟的深淺標志著生命成長的高低,生命成長的高低證明了生命體悟的深淺。將二者分別開來,只是言說方便,不可執一而論。從當今儒學發展的情況來看,生命體悟的學問與生命成長的學問都衰落式微,我們今天復興儒家心性之學的使命應集中在復興這兩類學問上,我們應該回到儒家傳統的學問方式,按照儒家傳統的學問方式來復興儒學。人類的生命信仰與歷史文化是一弔詭的關系,人類的生命信仰是歷史文化中的信仰,沒有離開特定歷史文化的普遍的生命信仰,要理解上帝的信仰就要通過基督教,要理解涅盤的信仰就要通過佛教,要理解天道的信仰就要通過儒教,這些「教」就是歷史文化的形式,離開這些「教」的歷史文化形式,我們就不知道何謂上帝,何謂涅盤,何謂天道。但是,雖然生命信仰要通過歷史文化形式,但生命信仰所指向的對象,或者說所信仰的實體則是超越歷史文化的,最起碼每個「教」在自己的義理框架內自認為是超越歷史文化的,如基督徒認為上帝是超越歷史文化的,佛教徒認為涅盤是超越歷史文化的,儒者認為天道、性理、良知是超越歷史文化的。我們可以說,人類的生命信仰正是通過歷史文化而超越了歷史文化,這就人類生命信仰的吊詭。明白了人類生命信仰的吊詭,就可以理解儒家信仰與經學的關系了。毫無疑問,經學屬於歷史文化,在中國,我們要了解儒家的生命信仰,我們必須通過經學;離開經學,我們就不知道儒家生命信仰的對象何在,即不知道天道、性理、心體、良知何在,因為天道、性理、心體、良知這些生命終極關懷的詞語最早都產先於古代經典,所以古人才會說「經學即理學」,「六經皆言心」。經學提供的是一個歷史文化中的真理標准,即使是超越的真理也要接受這一歷史文化標准(經學標准)的檢驗,這就是佛家說的「聖言量」,陽明龍場悟道後仍然要作《五經臆說》來檢驗自己所悟是否符合歷史文化的標准,即經學標准。可見,經學在儒家生命信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聖言量」地位,如果沒有經學這一「聖言量」的檢驗,我們所體悟到的境界或者說實體就可能不是儒家的生命信仰,盡管你可能會認為是儒家的生命信仰。所以,經學是儒家生命信仰的試金石,在儒學傳統中非常重要。盡管如此,通過經學所體認出來的天道、性理、心體、良知則是超越經學而存在的,具有絕對的普遍性與超越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六經皆我心性之注腳、經典皆我心性之筌蹄,也不為過。這就是經學與儒家生命信仰的吊詭關系,與人類生命信仰與歷史文化的吊詭關系同一類型。所以,人類的生命信仰既可以離開歷史文化而存在,又不能離開歷史文化而存在;儒家的生命信仰既可以離開經學而存在,又不能離開經學而存在。人類理性不能理解這一問題,這需要超越理性的辯證的生命智慧。我們用中國古人的話來說,就是「禮崩樂壞,學絕道喪」。「禮樂」是道德在社會中的外化形式,是人行為的標准,現在已經崩潰壞掉了,人們已不知道道德的標准在哪裡了,出現了孔子所說的「無所措手足」的情況;「學」是聖賢義理之學、正心誠意之學、安身立命之學、修己安人之學,現在已斷絕了,不復存在了;「道」是古聖人之道、堯舜孔孟之道,生命信仰之道、超越神聖之道,在儒家看來,「道統」的核心是道德標准與精神價值,由伏羲堯舜孔子等古聖人創立,由民間歷代聖賢大儒代表並傳承,是衡量社會政治的最高價值標准,是評判國家政府的獨立精神力量,而「政統」則由皇帝或政府承擔與代表,只表明皇帝或政府具有世俗權力的合法性,而不具有精神權力的合法性,即不具有「道統」上的合法性。在「道統」與「政統」分離的中國傳統社會,沒有一個皇帝敢說自己代表「道統」(社會道德精神上的合法性),因為皇帝知道,「道統」自古以來都由堯舜孔孟及民間大儒代表,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只代表「政統」(政治權力承接與使用上的合法性)。因此,他們不但不敢與聖賢爭「道統」,反而降尊卑懷誠心尊重「道統」,敬畏「道統」,願意接受「道統」的評判監督。這表現在朝廷禮儀上,皇帝與一切政府官員進孔廟與國子監要下馬,皇帝祭孔子也要像祭天一樣行三跪九叩大禮。因此,在中國政治傳統中,「道統」高於「政統」,「道統」不僅是「政統」的評價標准與道德合法性的來源,也是社會普遍道德與精神價值的基礎與來源。也就是說,「道統」不僅承擔著批評監督「政統」的功能,還承擔著建設與維系社會普遍道德與精神價值的功能。因此,在今天中國道德滑坡與精神空虛的情況下,只有重建「道統」,通過民間精神道德的力量,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實際上,今天中國的道德滑坡與精神空虛是因為「禮崩樂壞,學絕道喪」造成,「禮崩樂壞,學絕道喪」又是因為中國儒家文化的崩潰,而儒家文化的崩潰最主要是民間「道統」的崩潰。

❼ 請解釋一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意思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天地確立起生生之心,為百姓指明一條共同遵行的大道,繼承孔孟等以往的聖人不傳的學問,為天下後世開辟永久太平的基業。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

張載進則為循吏,退則為鄉賢,以實際行動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開拓了儒者擔當新局面。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曾作《聖哲畫像記》一文,從數千年燦若群星的中華歷史偉人中精選32位,作為子孫治學的門徑:

文周孔孟,班馬左庄,葛陸范馬,周程朱張,

韓柳歐曾,李杜蘇黃,許鄭杜馬,顧秦姚王。

其中,「周程朱張」分別指周敦頤,程顥程頤兄弟(被視為一人),朱熹和張載。北宋中期,張載講學關中,他的學術思想被稱為「關學」,與周敦頤的「濂學」、二程的「洛學」、南宋朱熹的「閩學」並稱為宋代的四大學派。

「孟軻死,千年間,得孔子之心傳者,惟周程張朱數人而已矣。」這是中華八百年來的共識,「濂洛關閩」「周程張朱」已成為人們稱謂宋代理學的口頭禪,為了押韻,曾國藩將其改為「周程朱張」。

(7)歷史學絕道喪擴展閱讀:

「橫渠四句」句句有著落,為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有益借鑒。

對於理學家創始人之一的張載而言,當時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佛老特別是佛教的興盛,天下最聰明的頭腦都被吸引過去,作為中華本土文化中堅的儒家,文化自信受到極大挑戰。

「自古詖、淫、邪、遁之詞,翕然並興,一出於佛氏之門者千五百年,自非獨立不懼,精一自信,有大過人之才,何以正立其間,與之較是非、計得失!」「仁者,人也」,張載創造性地批判和吸收佛學,創立以氣論哲學為基礎的關學學派,並以此參與奠基理學,這是「為往聖繼絕學」,目的也正是「為天地立心」,挺立天地中人的精神,重建國人的心靈世界。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儒者立志,須令天下無一物不得其所,方為圓成,不能僅僅滿足於自己或少數君子安身立命。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有如此氣象乃是「為生民立命」。

❽ 讀書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什麼意思

為天地立心:天地本無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萬物,是即天地的心意。所以程明道說:「天地無心,以生物為心。」又說:「天地無心而成化。」因為天地生化萬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並非有意生出這樣一個大千世界。

所以是「無心」而「成化」。無心而有心(以生物為心),這是人對天地生生之德的親切理會,通過人的理會指點,天地生化萬物的心便顯立了。


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與氣命兩個層面,這兩層的命都不可傷害,不可棄廢,必須有以安立。儒家聖賢開顯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為了生民。有了這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卻能潛移默化,加上倫常政教的設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護持生命,貞定活路,這就是」為生民立命「了。


為往聖繼絕學:儒家聖人之學,自兩漢以下,而魏晉,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間,一直未能善續先秦儒家的學脈。無論生命之光,或哲學之慧,都開顯不出來。尤其唐末五代之時,華族的文化生命萎縮墮落極矣。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個像樣的師表,所謂「學絕道喪」,實未過甚其辭。

到理學家出來,才復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義理)之學,內聖成德之教,重新光顯於世。思想的領導權即已從佛教手裡拿回來,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顯立。這一步「為往聖繼絕學」的功績,在人類文化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可惜滿清以來,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詬詆理學,這誠是學術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


為萬世開太平:儒家以」內聖為本質,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開出太平盛世。而且不只是一時,而是為千年萬世開太平。」太平」二字與」太和」一樣,乃是儒家學術中最淵懿庄穆的觀念。

不過,儒家雖然具有開萬世太平的宏願,也能在」道」的層次上講論天下為公的仁政王道,但在體制上則只成就了」治道」,而未能開出」政道」。

如今民主政治的體制,卻正是政治層面上的太平軌道,再加上科學,就更可滿足」開物成務」、」利用厚生」的要求。以民主科學配合儒家的禮樂教化以及」太平、太和」的理念,的確將可為人類世界開創無疆的休美。

(8)歷史學絕道喪擴展閱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北宋朝理學大師張載的名言。張載是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因此,這四句話又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稱為「橫渠四句」。

宋神宗二年,張載出任崇文院校書,後因其弟張晉反對變法獲罪,張載辭職回鄉,以講學著書為生。張載重視《周禮》,其重視的向度或與王安石有別,但主張通經致用的立場則完全一致。他以「躬行禮教」倡道於關中,甚至想把《周禮》關於「井田」的論述,結合自己的構想,在關中集資購田以付諸實施。他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主要說的就是復周禮以開太平,但仕途不順,才華抱負無以施展,只能講學著書,造道家中。張載認為人生在世上,就要尊順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誠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努力達到聖賢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句話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可理解為:為社會重建精神價值,為民眾確立生命的意義,為前聖繼承已絕之學統,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

「為天地立心」。張載看來,「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為天理「能使天下悅且通」,從而使「天下」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價值。在古代「天地」一詞並不專指自然界。儒家經典《易傳》中有一個關於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傾向於把天、地、人看作一個整體。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間」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個人和人間社會。因此,張載把社會涵義的「天地」,也稱作「天下」。另外,張載在《詩書》一篇中說:「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所以,這個「立心」的「心」就是惻隱之心,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點。以此馬一浮先生總結道:「學者之事,莫要於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能如此,乃是為天地立心。」故而,「為天地立心」可以一句可以理解為社會確立精神價值。

「為生民立命」。古人普遍認為「人之命,天註定」,個人在命運面前無能為力。但是,張載認為,只要通過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夠在精神價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賦予生命以意義。因此,「為生民立命」是說為民眾選擇正確的命運方向,確立生命的意義。

「為往聖繼絕學」。「往聖」,指歷史上的聖人。儒家所謂聖人,其實就是指人格典範和精神領袖。理學家普遍認為,儒家聖人之學,自兩漢以下,而魏晉,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間,一直未能善續先秦儒家的學脈。因此,理學家主張要努力恢復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義理)之學,內聖成德之教,重新光顯於世。所以說「為往聖繼絕學」,就是要恢復儒家中斷了的學術傳統,並且繼承創新。

「為萬世開太平」。周公、孔子都提出過「太平」、「大同」社會政治理想,甚至到北宋的一些政治家也提出過「致太平」的主張。「太平」二字與「太和」一樣,都是是儒家學術中最淵懿庄穆的觀念。張載不但提出了要「太平」,還強調要「萬世太平」,更是顯示了他深遠的視野和抱負:要為萬世太平開創基業。

張載的這四句話是在當時北宋王朝初定,國家四分五裂已久的現實基礎之上提出的,當時的社會迫切需要重構社會秩序。張載提出的這四句話實際上就是從民眾的精神價值、生活意義、學統傳承、政治理想等四個層面對當時現實的點化。

參考鏈接:網路-張載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絕道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