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黨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

黨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16 04:17:20

① 我國黨史上不同時期的重大事件,要一條一條的

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制訂民主革命綱領;
1923年,中共三大召開,決定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1926年,與國民學共同進行北伐;
1927年,中共「八七會議」以漢口秘密召開,決定開展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的策略;
1927年,中共尋找到一條「工農武裝割據」道路。
1934年到1936年,中共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將革命重心帖東南轉向西北;
1937年,中共與國民黨為了抗日,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946年,又擔負起解放戰爭的任務。
1949年,建立新中國。
1952年,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
1956年,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1966_1976,文化大革命
1976至今,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建設。

中共一大
提出黨的奮斗目標 確定革命對象(可惜錯了)

中共二大(1922)民主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 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達到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 統一中國本部(包括東三省)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最高綱領: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 瞿秋白在其中最早提出「統一戰線」的概念。

中共三大 國共合作,強調保持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 提出了「真正的平民政權」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 「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國共合作的基礎:新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核心是民權)

中共四大(1925)討論的是無產階級領導權和工農聯盟的問題 明確將資產階級分為買辦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中共五大 提出「工農小資產階級的民族獨裁製」

1927年8月7日,漢口,「八七會議」 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糾正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政策。 總方針: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

中共六大 (1928)1) 肯定國民革命失敗後,中國的社會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確定革命的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革命的中心任務:工農民主專政的實現和反帝反封建 革命的的力量:工農階級 革命的前途:社會主義 2) 革命的形勢:兩個高潮之間,新的高潮即將到來 3) 批評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 左傾盲動主義 4) 提出加強黨的無產階級基礎

1929年,古田會議 人民軍隊的建設問題 中共六屆四中全會 (1931)王明的左傾占統治地位,主要表現有: 1)在革命性質上:混淆了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把反資和反帝並列 2)在革命形式上:強調革命高潮的到來 3)在革命道路上:堅持以城市為中心 4)在軍事方面:軍事教條主義,用所謂的正規戰爭代替人民戰爭

瓦窯堡會議 (1931)中共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 毛澤東向全黨提出「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遵義會議 (1935)討論軍事路線和組織路線的問題 中共第一次自主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是幼年黨向成熟黨轉變的標志。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

中共七大(1945)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對毛澤東思想作了科學的概括和闡述。從而使其作為一個科學的概念被正式確定下來作為全黨的指導思想 毛澤東發表了《論聯合政府》,提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1948)毛澤東提出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問題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毛澤東詳盡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現狀以及黨應採取的基本政策 毛澤東第一次提出執政黨的建設問題

中共七屆三中全會(1950)毛澤東提出「不要四面出擊」 一屆人大(1954)通過第一部《憲法》

中共七屆六中全會(1955)初步形成兩步走的發展戰略思想 知識分子會議(1956)周恩來表述知識分子屬於工人階級

中共八大(1956)確立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上來,國內主要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需要和當前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 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穩中穩步前進 陳雲提出改善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制的方法:以國家集體經營為主體,以個人經營為補充; 以計劃生產為主體,以在國家許可的范圍內的自由生產為補充;以國家市場為主體,以一定范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為補充。 任務:發展生產力,實現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

中共八大二次會議(1958)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 中共八屆九中全會(1961)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三屆人大第一次會議(1964)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提議,第一次公布四個現代化(工業,農業,國防,科技)

中共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1979)鄧小平講話,中心內容是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糾正「文革」中和以前左傾錯誤這是黨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馬克思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第二次飛躍的起點我國開始了經濟體制改革改革的核心問題是( 計劃和市場的關系 )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1981)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問題的決議》,確立了毛澤東的地位和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中共十二大(1982)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含義作了重要補充: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明確規定鄧小平理論為中國國家與中國各族人民的指導思想

中共十三大(1987)明確概括和全面闡述黨的基本路線

中共十四大(1992)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中共十五大(1997)進一步闡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1) 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進一步闡述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2) 進一步闡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3) 就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 4) 確立跨世紀發展宏圖 5) 明確回答了鄧小平死後中國怎樣繼續前進這個重大問題

中共十六大(2002)三個代表(貫穿主線的靈魂)
中共十七大(2007)

②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三大事件

1、南昌起義。

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專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屬堅定立場和堅強決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前仆後繼的革命精神,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一面革命武裝斗爭的旗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人民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偉大開端。

2、秋收起義。

意義:為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道路,是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思想的起點。

3、井岡山會師。

意義:

1、壯大了革命武裝力量。

2、保存、培養和鍛煉了紅軍事幹部。

3、開創了革命根據地的嶄新局面。

(2)黨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秋收起義: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控制下的武漢國民政府公開宣布「分共」,背叛了革命。

中國共產黨從此轉入地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在群眾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

③ 黨史上的重大事件

從1921年到1949年,為了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我們黨領導中國窮苦大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歷史篇章。毛澤東主席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方針,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斗爭中寫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不朽文章;1930年至1934年粉碎了國民黨大規模的六次「圍剿」,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到陝北,譜寫了震驚世界、永載史冊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壯麗凱歌。凝煉出激勵一代代共產黨人干大事創大業的「長征精神」。1935年1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確定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領導地位,是我黨從失敗走向勝利的重大轉折,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1935年12月召開了瓦窯堡會議,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思想;毛澤東主席1940年1月發表了《新民主主義論》,明確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經濟綱領、文化綱領,總結出了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1942年春在延安開展了整風運動,主要任務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動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教育全體黨員領導幹部樹立「聯系群眾,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提供了思想和組織保證;1945年4月至6月在黨的七大會議上,確立了毛澤東思想;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在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主席提出了「兩個務必」,為防止黨員領導幹部思想滑坡起到了強大的警示作用。

④ 中國共產黨黨史 年代及其主要事件

黨的一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黨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2年在上海召開。
1922年,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是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二大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黨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3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
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黨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5年四大召開,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四大的缺點和不足是:雖然提出了領導權的問題,但對於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只講對群眾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黨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7年五大召開,大會雖然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但對爭奪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改造武漢國民黨、改造武漢國民政府、組織和擴大黨對革命武裝的領導等問題,均未做出切合實際的回答。大會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認識。五大實際上並未解決挽救時局的問題。
黨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開,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線基本是正確的,對後來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這次會議也存在著缺點,即對中間階級的作用、反動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特別是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仍舊把城市工作放在全黨工作的中心,這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召開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
1934年,中央紅軍進行長征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
1935年長征過程中,遵義會議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也開始進行全國性抗戰。
1938年的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也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940年,百團大戰由總司令朱德和副總司令彭德懷指揮。
1941年根據地經濟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進行了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
1942 年延安整風運動的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1945年10月10日,國共兩黨經過激烈的爭論,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又名《雙十協定》。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七大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大會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黨的八大: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1948年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後,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1956年八大召開,大會正確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由於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八大是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黨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鄭重地向全國人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1969年九大召開,九大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使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黨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1973年黨的十大召開,繼續了九大的「左」傾的錯誤。
黨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後的首次大會
1974 年,中國趕走南越侵略軍,收復西沙群島。
1975 年的全面整頓工作由鄧小平主持進行。
1977年黨的十一大召開,雖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將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從而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黨的十二大: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作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
1982年十二大召開,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黨的十三大: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987年十三大召開,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大會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這一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大會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大會還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經濟發展分三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鄧小平同志的這一論斷,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和科學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既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也是科學技術發展必然結果。社會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作為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學,必然包括在社會生產力之中。科學技術一旦滲透和作用於生產過程中,便成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和現狀告訴我們,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生產力諸要素全面滲透,同它們融合。
黨的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為黨的十四大召開作了充分的理論准備,1992年10月十四大召開,這次大會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一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二是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黨的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大會指出,中國共產黨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黨的十六大:與時俱進的大會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這次大會是我們黨新世紀乘勝前進,規劃制定新世紀中國發展重大戰略的會議,也是與時俱進,為指導思想增添理論新成果的代表大會,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三個代表」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並實現了我們黨承前啟後,完成整體性新老交替的任務。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黨的十七大: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的大會
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黨的十七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黨的十八大:中共十八大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總結過去5年的工作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實踐,回顧總結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全面審視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對全面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戰略部署,進一步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繼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⑤ 中國共產黨1921年至1978年重要歷史事件時間列表

1、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

2、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周恩來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

3、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

4、1928年上半年逐漸建立了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塊革命根據地。

5、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的隊伍和湘南的工農武裝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6、中央紅軍主力長征 1934年10月,紅軍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開始實施戰略大轉移。

7、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它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的黨走上成熟的黨的標志。從此,中國革命就在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走上勝利發展的道路。

8、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表了「八一宣言」。

9、瓦窯堡會議 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它總結了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基本經驗,批評了「左」傾關門主義,解決了遵義會議沒有來得及解決的黨的政治策略問題,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

10、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喘息休整、壯大的機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辟了發展壯大的前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11、洛川會議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洛川縣馮家村召開擴大會議。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基本任務和各項具體政策,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和壯大指明了方向。

12、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25日,日軍精銳部隊板垣師團一部進入平型關,八路軍發起攻擊,取得了抗戰以來殲滅戰的第一個勝利。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為八路軍在華北創建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13、《論持久戰》發表 1938年5月,毛澤東寫的《論持久戰》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它不僅在國內成為指導抗日戰爭的科學的軍事理論,而且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也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14、百團大戰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出動百餘個團,沉重打擊了日軍。百團大戰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鞏固了華北抗日根據地;策應了正面戰場作戰,抑制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投降逆流;

15、皖南事變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突襲。中國共產黨的堅定立場和維護抗戰大局的態度,贏得了多方面同情,擴大了群眾影響,提高了政治地位。

16、大生產運動 1942年底,中共中央開展了大規模的生產運動。 歷史意義:生產運動起到了支持長期抗戰,戰勝困難,渡過難關,繼續堅持長期抗日的目的;緩解了軍民供需的重大矛盾,打破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和扼殺中國共產黨革命力量的企圖。

17、延安整風運動 1942年春,延安整風運動開始。延安整風徹底揭露、批判和清算了黨內歷次「左」右傾錯誤,特別是王明「左」傾錯誤在黨內的惡劣影響,使全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18、通過《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

20、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在首都北京天安門,進行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庄嚴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基本完成,中國進入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時期。

22、1950年10月至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進行抗美援朝戰爭。

23、1952年,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得到鞏固,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在此基礎上,

24、1953——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

25、1955年周恩來出席亞非國家首腦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和促進世界和平的十項原則,展示了新中國的風采與和平外交政策。

26、1958年,中國共產黨制定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27、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

28、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29、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30、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

31、1971年10月,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從此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登上政治舞台。

32、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這是中美關系史的一件大事。

33、1973年著名專家袁隆平培育成功一種莖稈粗壯、穗大粒多、米質優良、適應性廣的釉型雜交水稻。

34、1978年12月,中美雙方發表《建交公報》。

⑥ 黨史的重大事件

中國共產黨成立、成立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

⑦ 黨史、共和國史上八大最重要的大事

1.中國共產黨成立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

2.中國共專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確定屬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黨的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3.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領導下,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國興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4.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舉行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5.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6.五卅運動1925年5月30日,上海租界的英國巡捕突然在南京路上向遊行的群眾開槍,激起了上海乃至全國民眾的憤怒,全國各地有1700多萬人參加了這次反帝運動。

7.北伐戰爭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約10萬人從廣東分三路正式出師北伐。

8.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領導北伐軍3萬多人,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

⑧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南昌起義。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5、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的十七大報告是在回顧總結新時期29年來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時,開宗明義地作出這樣一個蘊涵廣闊歷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內容的精闢概括的。

⑨ 南昌起義繼承著黨史上哪一件重要大事 並指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的地位如何

蔣介石和汪精衛發動的反革命政變;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內一槍。
第二問看我給容你分析。
南昌起義掀起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奪取政權的序幕,南昌起義後黨領導了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秋收起義打出了黨獨立領導的革命武裝工農革命軍。秋收起義受挫,毛澤東領導工農革命軍上井岡山,期間三灣改編水口建黨初步確立了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對舊軍隊進行民主改造,在此基礎上毛澤東開創了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國革命中心實現由城市到農村的轉移。廣州起義是黨在大城市武裝奪權的最後一次嘗試。井岡山會師鞏固了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壯大了革命力量。

閱讀全文

與黨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