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學的價值和功能
歷史學的價值與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積極影響上。歷史學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特徵。
歷史學具有的鼓舞、教育的作用,能振奮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歷史實踐表明,一個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強精神,是這一民族自我保存、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動力與源泉。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堪稱民族脊樑的偉人,他們的精神力量永遠鼓舞著後人振奮向前。
歷史學以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為對象,其他各社會科學雖然也都是研究人類社會的,但它們是從某一側面、某一視角對社會進行考察、探討。
歷史學探究與敘述的是整個社會的歷史,探索各種歷史現象之間的復雜聯系,尋找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相互作用的歷史發展過程。因此,與其他社會科學相比較,歷史學表現出綜合性與整體性特徵。
(1)歷史學的認識擴展閱讀:
古代時候的歷史學:
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隨著封建民主制度發展,到晉朝不僅設立官方專業的著作省,也有了專門負責著作、修史的高級官員,同時允許民間修史。官史和私史並存,體現官方立場和人民立場的史學觀也逐漸形成。後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間都認可的相對客觀、准確的歷史著作作為正史,代表官方史學。
史學名詞可能始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後趙石勒稱王之年——東晉太興二年(公元319年)。在當時和其後一個半世紀間,並未對它的內涵作出明確的解說。
但是,史學擺脫對經學的依附地位,並與傳統的經、律兩學鼎足而立,成為官學中一個完全獨立的部門,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上還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後來它有了編纂學、文獻學的內容;至清代乾嘉時期,人們又賦予了史學以歷史敘述技巧和歷史認識方法等內容。
㈡ 我對歷史的認識300字
歷史學是歷史學家在對人類以往的歷史進行系統化整理的基礎上,對版歷史的本質、歷史的意義權所作出的一種理論解釋和精神體驗。我們知道,歷史是由以往時代的許許多多的人及其活動構成的。在歷史學家看來,如果能把歷史上那些看似單個的、孤立的人和事聯系起來,發現其相互間的關系,發現其對後世特別是對當世的影響與作用,無論這種影響與作用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是經驗啟示的還是思想啟示的,那歷史本身於現代人而言,就具有了意義,歷史就不是死亡的過去,而是現實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人類的一種古老的精神活動,歷史學其實也就是每一時代的人類在反思自己往昔經歷的過程中,對歷史之本質和意義的一種理性追問和情感體驗。這種對歷史意義、歷史本質的理性反思與情感體驗,在每一時代人類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據著特殊的地位。
㈢ 以「歷史是什麼」為題 談談對歷史及歷史學習的認識
歷史是一面鏡子,讀史明智,以史為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避免我們重蹈覆轍。
思路已經告訴你了,你在這個基礎上找些事例自己發揮一下,文章不就有了嗎。
㈣ 史學的認識什麼是歷史
對歷史學的認識
什麼是歷史?腦海里瞬間反應「昨天是今天的歷史,今天是明天的歷史」最淺顯的就是以前的發生的事、人。杜維運先生在《史學方法論》這樣說的「所謂歷史,不外乎是以往發生過的事件。」在周一良寫的《怎樣學習和研究歷史》一文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洪先生開宗明義說:歷 史是什麼?只要你抓住英文里的五個W,就抓住歷史了。接著他就列舉了這五個W:who,when,where,what,how。也就是說:什麼人,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做了什麼事,怎祥做的。」後面還加了一個大W,也就是為什麼。歷史不等於過去的一切,需要人記錄,才能成為歷史。這也就需要史官、史學家的秉筆直書,而這又是一門學問——歷史學。
歷史學是以歷史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人文科學。歷史學意義是幫助人們更好的認識人類社會,認識人類自身,以史為鑒,以史為鏡。讓人類從中體會更深,認識更深,以便改造世界,造福人類。
以下幾點是我學習歷史學的所想所得:
第一,學習樂趣無窮。「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在很多人潛意識里把歷史學看成是枯燥無味的,把學歷史的人看成是「老古董」。我真正進門學習之後,認為歷史包含的內容很廣,經濟、政治、軍事、地理、農業等等,有生之年知曉個一二並已足矣。雖說此專業很冷門,但還是被社會所需要。「腹有詩書氣自華」只要自己功底有了,自然不愁工作。現在最重要的加大自己的籌碼,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第二,此專業是「閑人」之學,需要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容不了半點虛假和利慾熏心。要用盡心思才能在此類學科上有所建樹。比如太史公花掉十六年光陰才寫成一部巨著。杜維運先生一生再為此專業而奮斗,諸如此類的學者還有許多。
第三,分清精讀與泛讀。中華五千年文化傳承,匯集前人的智慧結晶,留下來的是浩如煙海的史料,吾等窮其一生也無法將此閱覽完。所以必須分清泛讀與精讀,泛讀做到一目十行,掌握大概;精讀,就必須做到一字不漏,細嚼慢咽。時間就像抽紙一樣,用著用著就完了,生命短暫,容不得我們蹉跎。
第四,要與當今時事結合。做任何事都要與時俱進,跟著時代的步伐前進,搞歷史研究也一樣。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歷史。中國的今天是由過去的中國發展而來,只有了解今天的社會,體會今天的社會,才能更深層次的了解過去的社會。要把今天的感性認識與歷史理論知識緊密結合才能更通透的認識歷史,自己才會有所提高。
第五,要有「史德」。我這里不僅僅說的是劉知幾先生說的「史德才、學、識」、章學誠先生的「史德」。做人要有道德,做歷史也得有「史德」,寫史書就得實事求是,秉筆直書,不能弄虛作假,不能主觀主義。在寫論文的時候,更不能弄虛作假,要有真才實學,要解放思想,求實創新,不能辱沒了歷史研究。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㈤ 學歷史的意義
學習歷史,了抄解歷史上的人物和事物,學習某個人物的某種精神,學習某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武裝自己的頭腦,借鑒先人的經驗,吸取教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可以加以對比,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學習歷史,使你了解先人的生活,學習先人創造的知識,激發自己的創造思維,不斷創新,不斷改進,推進歷史的進步和發展,人類就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的,我們在生活的過程中,也在創造著歷史。
學習歷史,不僅僅是學習書本知識,一些歷史基礎知識需要記憶,但學習歷史更重要的是用歷史知識武裝頭腦,不是基礎知識的累積,是歷史知識的運用,包括一些思想,一些先人的做法,都要去其糟粕,吸取精華。
當我們學習了歷史,我們不僅能夠高談闊論一些歷史人物或者事件,更能夠讓頭腦健康敏銳地思維,讓頭腦迸發出有益於人類前進的火花,做出有益於他人或者社會的行為,否則,學習歷史就沒有起到真正意義上的作用。
學習歷史,有益於我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為一個光明磊落的人,用心地學習歷史,創造出屬於你自己的歷史。
㈥ 我對歷史的認識
我認為歷史就是人們對於過去的看法和反思還有就是對於過去的總結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征問」、「問而知之」。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㈦ 歷史學如何認識自身的歷史──讀《中國史學史綱》
胡適,一個以理性自許的思想家,其面對日本侵華之節節進逼,盱衡局內勢,始終一秉沉著冷靜容的態度,不作慷慨激昂之高調,而主張與日妥協,直到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他的立場仍舊不變,以為避戰謀和乃是延續國祚之上策。胡適之所以對戰事悲觀,據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第十八章第二節所述,總而言之,便是盧溝橋事變後胡適曾當面向蔣介石所說的:「中國為一中世紀的國家,斷不能抵抗近代國家的日本,必須認清戰爭後果。」
㈧ 如何認識歷史學的本質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版史:人類社會發權生、發展的過程.
研究歷史可以滿足人類的好奇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不但是哲學問題,也是歷史問題.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研究歷史.人類的好奇心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動力,其中自然包括對自己過去的好奇心.
研究歷史,可以避免我們重新走以前的彎路
歷史有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鑒」,「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㈨ 學歷史是怎樣一種認識
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