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綏德的歷史事件

綏德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15 11:08:19

A. 綏德有哪些古代名將

蒙恬墓在綏德縣城西南0.5公里處,大理河北岸綏德縣第一 中學院內,墓前有一通石碑,高1.42米,上書「秦將軍蒙恬墓」6個大字,為清代乾隆年間綏德知州張之林書立。可惜已為兩截。 高永能, (1013—1082),北宋綏州(今陝西綏德)人,徙居青澗(今陝西清澗),字君舉,少善騎射。遷供奉官。治平末,種諤命率六千兵為前驅取綏州,五戰皆捷。即知綏德城,繕城闢地。元豐初,屢敗夏人,擢鹿延路鈐轄,四年(1081),充前鋒攻米脂與西夏大軍激戰無定河,斬敵數千。善撫士卒。次年,夏軍攻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他建策不為主將徐禧所用,城陷戰死。 [編輯本段]韓世忠 1089~1151年,字良臣,南宋朝名將,陝西省綏德縣砭上村人,民族英雄。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18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抵抗金兵南侵中建立戰功。為官正派,不肯依附丞相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是南宋朝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

B. 陝北的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榆林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縣等地)在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戰國時為秦國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個。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項羽三分關中,封秦朝的降將董翳於上都為翟王,二年翟王降漢高祖,漢又置上郡,七年(公元前200年)置西河郡(郡址在內蒙古境內),領言陰、言陽(神木縣禿尾河兩岸)和榆谷(府谷縣北河套中)三縣。其時定邊縣屬北地郡馬嶺縣地。 三國時期,上郡、西河郡為匈奴占據,未設置郡縣。東晉時期,匈奴王赫連勃勃在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建立大夏國。公元427年,北魏滅大夏,設立統萬鎮,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設夏州,並在境內設置化政、闡熙、朔方三郡。西魏大統十二年(公元546年),增設長州及大安郡,同時把化政郡改稱弘化郡。廢帝元年(公元552年),撒銷朔方郡,另設綏州及安寧、安政、撫寧三郡。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增設銀州及中鄉郡。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因避文帝父親楊忠的名諱,將中鄉郡改稱真鄉郡(今佳縣真鄉川);三年撤弘化、大安、闡熙、安寧(今綏德以南)、安政(今清澗境內)、撫寧(今米脂西部)、真鄉郡,仍設夏(治統萬)、長(治長澤,今靖邊境內)、綏(治龍泉,今綏德縣城)、銀(治儒林,今橫山境內)四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將綏州改稱上州,三年撤銷州制,設立朗方、雕陰二郡。
隋末唐初,榆林為地方豪族梁師都占據,自稱梁國,潛皇帝位。貞觀二年師都被滅,唐復設銀、綏、夏三州,均屬關內道管轄。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區東北部增設麟州(治所今神木楊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撤州設上郡(今綏德)、銀州郡(今黨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楊城)。乾元元年(公元753年)撤郡,復設綏、夏、銀、麟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午)宥州治所由內蒙鄂托克旗遷到今定邊境內。後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縣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時期州縣設有夏州(領朔方、德靜、寧朔三縣,均在今靖邊境內)、銀州(領真鄉、開光、儒林三縣,在今米脂、佳縣境內)、麟州(領新秦、連谷、銀城,在今神木境內)、府州(今府谷)、綏州(領綏德、龍泉、延福,城平、大斌五縣,在今綏德、清澗、吳堡、子洲境內)。
北宋時,榆林屬永興軍路(初名陝西路),綏州、宥州被西夏占據,未設郡縣,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收復,元符二年(公元1096年)後,得失無常。宋高宗南渡後,又淪為金有,屬鄜延路的一部分,設綏德州、晉寧軍(佳蘆紫),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軍設綏德州、晉寧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綏德州、佳州屬延安路,綏德州領清澗、米脂二縣,佳州領神木、府谷二縣。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長城一帶設置榆林衛,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設立東路神木道,領佳州、府谷、神木三州縣,中路榆林道領綏德、米脂、清澗、吳堡四州縣,西路靖邊道領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長)、安塞三縣,包括榆林地區的定、靖、橫三縣。
清雍正年間,設有榆林府和綏德直隸州兩個省轄行政區。辛亥革命後,1913年廢府州制度,設榆林道。後又廢道,各縣由省直轄。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1937年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本區除榆林城外,各縣先後解放,在原蘇維埃政權的基礎上建立人民政府,設置綏德、三邊兩個分區,分別管轄綏德、米脂、佳縣、橫山、清澗、吳堡和靖邊、定邊、安邊(後撤銷)。1944年1月10日從綏德、米脂、清澗、橫山及延屬分區的子長五個縣各劃出一部分成立子洲縣,屬綏德分區。當時,神木、府谷之東區設神府特區,歸晉綏邊區管轄。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銷三邊分區,設榆林分區,管轄榆林、定邊、靖邊、橫山、神木、府谷六縣。1950年5月成立綏德、榆林兩個專區。1956午10月撤銷綏德專區,將所轄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洲六縣並入榆林專區,子長、延川並入延安分區。1958年將十二縣並為榆林(橫山)、神本(府谷)、靖邊、定邊、綏德(民堡、清澗、子洲)、米脂(佳縣)六縣。1961年所並各縣恢復原制。1968年將榆林專員公署改為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是一級政權機構。1979年改為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1988年9月2日,榆林縣改為縣級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區行政公署撤銷、設立地級榆林市,原縣級榆林市改為榆陽區,撤地設市,將榆林地區正式改為了榆林市。

C. 什麼是綏德事件

年12月25日,為落實國家對職業中學學生的補助金,陝西省榆林市綏德縣職業中學校長高勇去找縣長崔博簽字,正逢縣長要參加重要會議,心急的校長高勇追著縣長崔博,他兩次打開縣長車門,要求縣長「簽了字再走」。其後,綏德縣教育局將高勇的舉動定位為「過激行為」,決定讓他停職檢查並當面向縣長道歉,而綏德縣公安局則立即對高勇做出行政拘留7天的處罰決定。此事經媒體曝光後,引發軒然大波。

校長追著縣長簽字

2007年6月,財政部、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這批國家助學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設立,資助對象為具有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的在校一、二年級所有農村戶籍的學生和縣鎮非農戶口的學生及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辦法》第七條明確規定,「同級財政、教育部門要及時向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和所轄學校批復審核意見……學校應於學生入學一個月內將國家助學金發放到受助學生手中」。

12月18日,高勇接到通知,得知可去縣里領一筆國家助學金。「因為這筆錢本身就來得晚;已經到年底,我急著要把錢發到學生手中。」高勇一口濃重陝北口音,他解釋,需要經過縣教育局長、主管教育的副縣長、縣長的審核簽字,再到縣財政局長辦公室簽字以後,方能領到這筆國家助學金。幾天後,高勇還是拿到了教育局長和主管副縣長的簽字。

「拿到通知以後,那幾天我都在找縣長簽字,找了起碼有四五次。有的時候人太多,見不上。」高勇說。12月25日上午8點多,高勇再次去縣政府找縣長崔博簽字。高勇到崔縣長辦公室時,崔博正跟人談話;當崔博走出辦公室時,高勇便拿著單據跟在其後,他希望崔縣長能盡快簽字。而崔博因為著急參加上午9時的「國務院普九債務清欠電視電話會議」,他讓高勇把單據放在辦公室,等他開完會後再簽。高勇從辦公室跟著縣長來到縣長的車前,當崔博上車後,高勇打開車門,執意讓縣長簽了字再走。車發動後,高勇再次打開車門,要求縣長簽這個字。看到此情形的、剛從辦公樓下來的縣教育局局長劉世國,與縣政府保衛科人員一起,將高勇緊拉車門的手拉開。

校長受處罰遭拘留

回學校後沒多久,高勇又立即被綏德縣教育局領導叫去開會,在上午10點的教育局內部會議上,教育局宣布了對高勇的「三條處理決定」:一,責令高勇立即停職;二,要求高勇向縣長賠禮道歉;三,要求他在政府合適場合做公開檢查。高勇當時沒有反駁。

上午10點多,縣長崔博開完電視電話會議,縣教育局局長與相關人員跟高勇一起到崔縣長辦公室,高勇向崔縣長當場賠禮道歉。高勇回憶,他以為,「道完歉,就沒什麼事了」。然而,11點多,綏德縣公安局又將高勇叫到當地派出所去,理由是,綏德縣公安局城關派出所接到縣政府辦公室的書面報案後,對校長追縣長簽字一事進行調查,其調查認為,高勇的行為構成「擾亂機關工作秩序」。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縣公安局決定對高勇行政拘留7天。高勇申請了行政復議與暫緩執行,並在行政處罰通知單上簽了字。當天傍晚6點半,他離開派出所回家。

業內人士認為,當地公安機關對高勇做出行政拘留7天的處罰顯然過重,因為即使高勇構成「擾亂機關工作秩序」,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也只能處以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罰款;而情節較重的,才處以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並處500元以下罰款。更何況,「高勇的行為根本談不上違法,更算不上情節較重」。

「最牛的」是縣長周圍的人

對於此事,近日,全國人大內司委委員、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主任應松年教授接受記者專訪時說,應冷靜地看待。第一,高勇是個好校長,他著急的不是他個人的事,而是貧困學生補助款拿不到,他把學生的事情放在心裡。但值得注意的是,縣政府的程序太繁瑣,照理說錢來了,高勇去找縣教育局局長,教育局局長應該馬上給他辦這件事,校長在縣政府外頭,他的直接主管是縣教育局局長,主管是應負責解決這些問題的。竟然要這個校長自己跑這件事!如果事實是這樣,這個程序很糟糕,是折騰當事人的程序。

應教授指出,另一問題是圍著這個縣長的那幾個人。第一個就是教育局局長,這個局長給高勇的三點處理是過頭的。很容易理解的是,這個教育局長擔心縣長是他頂頭上司,他的屬下發生這樣的事,縣長會不會怪罪於他?另外,公安局根據縣政府辦公室寫的東西,說高勇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要拘留他7天,這涉及人身自由,是非常重的處罰。高勇並不是嚴重擾亂辦公秩序,他最多是耽誤縣長兩分鍾,既不需要教育局處理,也不需要公安局大動干戈拘留他7天。因而有評論直指,綏德縣教育局局長和公安局局長的所作所為,有些「自作多情」。

市委書記出面縣里領導全體道歉

「追縣長簽字被拘留」事件,終於有了一個看似圓滿的結局。近日,榆林市委書記周一波出面,決定撤銷對校長的處分,並要求綏德縣縣長、公安局長、教育局長向綏德職業中學校長高勇道歉,縣長向市委寫出書面檢查,承諾任何人不得打擊報復校長。

出面要求縣長道歉的市委書記,在整個道歉過程說了一句頗耐人尋味的話,「下級對上級的權力應有約束,不能看領導眼色行事,對討好上級的行為要嚴肅處理」。應該說,在這起「追縣長簽字被拘留」事件中,沒有作為下級部門的教育局和公安局對縣長這一上級的討好,事情也不至於鬧到校長受處分、遭拘留的地步,因為整個事件中下級部門時時都有揣摩領導意圖的傾向

D. 綏德革命根據地的具體位置

綏德是陝北及至來西北地區源黨團組織的發起地,以李子洲為代表的共產黨人,以四師(陝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辦學為掩護,創建黨團組織,推動國民革命運動,綏德四師成為陝北革命的策源地。綏德是陝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南豐寨中共陝北第一次黨代會的召開,中共陝北特委張家岔會議、合龍山會議的召開,續燃了陝北革命之火。
綏德是邊區抗戰的橋頭堡和大後方,英勇的八路軍戰士在保衛河防的同時,趕走了國民黨反動派。綏德又是王震的359旅警備司令部、中共中央西北局、邊區政府及晉綏聯防軍司令部、黨中央和毛主席轉戰陝北的駐地,更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辦學之所。為此,2011年政府投資1700萬元建設完成了紅色旅遊項目——綏德革命歷史紀念館,並與2013年5月19日開放

E. 陝北綏德四季有哪些農事活動

春天播種,夏天除草,秋天收獲,沒有什麼特別的農事活動。農民大都版種植高粱、糜谷、黃豆權、玉米、黃豆、向日葵、蓖麻、土豆、高粱、穀子等。蔬菜以洋芋、大白菜、蘿卜為主,其次有西紅柿、辣椒、茄子、油菜、菠菜、芫荽等精細小菜。

綏德縣,位於陝西省北部,地處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綏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舊稱"上郡古邑",素有"天下名州"、"秦漢名邦"、陝北"旱碼頭"之美譽。

民間一日兩餐,農忙季節和修建房屋,僱傭匠工則為三餐。日常生活主食,有稻黍飯、錢錢米飯、撈飯、黑面、雜面、蒸饃、黃、烙餅等。綏德縣地方特色風味飲食有擀雜面、雜面抿莢、油糕、棗糕、蕎面圪托、餄餎、麻湯飯、綠豆米湯、黑愣愣、黃酒(米酒)等。遇有民間傳統節日、生辰滿月、婚喪嫁娶等紅、白大事,則以「油糕、粉湯、餄餎、扁食(水餃)、五簋、八碗、十三花、十六件(5樣、8樣、13樣、16樣菜餚,以肉類為主)等佳餚。

F. 綏德縣歷史名人

民族英雄韓世忠!!!

G. 關於榆林的近代史

我國約有2000多座城市,國務院自1982年先後4次公布了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01座。榆林於1986年12月8日被國務院第二批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位列第54位,這足以說明榆林古城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地位及含金量。

榆林歷史文化名城的根魂

榆林古城,別稱榆陽,雅號駝城。依大漠,踞高原,北瞰河套,南蔽三秦。自商武丁北伐鬼方三年以來,一直是我國民族爭戰古戰場的前哨要地,明朝中葉,置為萬里長城沿線「九邊重鎮」之一,多有名將鎮守,各朝關於榆林邊務之疏奏論策,國史方誌典籍多有記載。據《榆陽文史資料》第七、八期,由杜相唐老先生整理的「榆林大事記」中,從夏商至清末共438條,其中涉及戰爭的有215條,占總數的49.1%。其中:夏商至元末有262條,涉及戰事的有93條。明朝267條,涉及戰事的有96條。清朝有109條,涉及戰事的有26條。因此而演育了浩繁跌盪的殘酷與悲壯的民族爭戰史詩和蒙漢民族相融互通的人文歷史。是民族爭戰選擇了榆林,是軍事戍邊開發和發展了榆林。從榆林古城歷史沉積的豐富的文物遺跡所承載的燦爛的歷史文化中,突顯了位居萬里長城中部的榆林古城所蘊涵的獨特的豐厚的古代民族爭戰文化、軍事戍邊文化和蒙漢民族和睦共處的邊商文化底蘊,這就是榆林古城應該向世人展示的歷史文化根魂。

榆林文物遺跡特色

據史料記載,榆林古屬雍州,又曰朔方地。商時為鬼方,西周為獫狁所據。春秋時又為林胡、白翟地。戰國初屬魏地,置上郡,歸秦後,設上郡制所膚施縣於榆林城南米家園子沙灘山。漢因秦制,仍置上郡,並設龜茲屬國城於榆林城北古城灘。三國時為匈奴所據。宋代被西夏國占據。明洪武二年建榆林寨,成化七年升為榆林衛,築衛城。成化九年,延綏鎮由綏德遷於榆林,成為九邊重鎮之一,至清代。先後有商武丁、秦始皇、漢武帝、北魏太武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清聖祖康熙皇帝親臨榆林征戰巡邊,其中明武宗正德皇帝在榆居住達3個月之久。榆林古城悠久的歷史,留下了一處處古老文明的遺跡,悠久的歷史記載了一樁樁邊塞要地的史實,悠久的歷史積淀了邑境深厚的民族爭戰文化、軍事戍邊文化、蒙漢民族相融互通的邊商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其遺跡呈顯出古長城遺跡多、古城牆拓展擴建多、衙門多、衛星營堡寨子多、廟宇多、樓及牌樓多、九龍壁多、中葯鋪店多、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多為特點的歷史文態與風貌,被世人譽為大漠里的「小北京」。

據考證:榆林是全國唯一遺存魏、秦、明三個朝代修建的古長城和秦直道並存的城市。在明長城上所建的鎮北台,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台。鎮北台腳下建有明清時代蒙漢民族貿易互市的易馬城和接待納貢議事洽談使者的款貢城及歷代名人將士提撰的紅石峽摩崖石刻寶庫。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榆林古城牆,經過三拓一縮,形如長方形古刀幣狀,周長曾達8920米,面積3.9平方公里,現為周長6322米,面積2.14平方公里,屬三里方城建制。2004年11月27日出版的《我國九大古城牆》一文中榜上有名,位列第六。城牆上城門、瓮城、城門樓最多時曾達7處,是全國少數沒有北城門的城池之一,城牆另建有文昌樓、魁星樓、文昌宮、大仙樓各一座。城內有2道山,3條街,75條蜿蜒小巷,呈棋盤井字格局,2000多個古色古香的民居四合院如繁星點綴,布滿全城。市井以南北大街為抽線,街道兩旁明清風格的商賈店鋪林立,其中中葯店鋪多達40多處,累計達70多個這在全國也是少有。大街上由北到南,從明到清,先後建有古樓、凱歌樓、新明樓、萬佛樓、文昌閣、鍾樓6座,在6樓中間建有功德牌坊5座相互輝映,其中以新明樓純木結構建築精巧奇特秀麗而著稱,三樓上保存有目前全國唯一的稀世珍寶——明代大宦官魏忠賢銅像一尊。城南建有明代隱譽文筆的凌霄塔和隱譽玉硯的水上橋、橋上水的榆陽橋及清代乾隆皇帝御書賜獎的「兩守孤城、千秋忠勇」御碑亭,同城北的鎮北台構築出一幅「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樓踦街天下名」的在全國獨無僅有榆林古城景觀風貌。從名代萬曆年間始,古城內和近郊建有大型寺廟建築群近10處,共有儒、道、佛三教廟宇83座,其中關帝廟最多有6座,城隍廟次之有3座,文廟有1座。全城有各種官衙、功德、百歲、褒獎、記事、廟宇、貞節牌坊、牌樓66座。為了加強和鞏固九邊重鎮的軍事防禦體系,先後曾設置過道台署、道尹署、知府署、知縣署、巡撫署、總兵署、中營署等7個衙門。在古長城沿線設置衛星營堡寨子36個,形成了長城中部的立體防禦體系。為了保障戍邊將士人才培養和身體健康,早在明代弘治8年(1495年)在新明樓西創辦了書院,以榆林別名命為榆陽書院,於明清兩代培養出進士38人(文10人,武28人)、舉人285人(文40人,武245人)、貢生43人。明代成化年間,經上疏獲准在榆林開設了「醫學」,時至崇禎年間因破毀而停辦,共計維持辦學170年之久。清同治年間,榆林最先開設了「牛疫局」,預防天花病在戍邊將士中發生與流行。綜上所述,事實證明:是民族爭戰選擇了榆林,是軍事戍邊開發發展了榆林。

在中國革命近代史上,榆林古城具有百年校史的榆林中學,由進步民主人士杜斌丞先生任校長,聘請共產黨革命知識分子魏野疇、李子州、王森然等仼教員,為國共兩黨培育了劉志丹、劉瀾濤、王子宜、髙崗、賈拓夫、曹力如、杜聿民等高級將領和知名人士。榆林中學內的斌丞圖書館,在陝北建黨初期發揮過重要作用。紅石峽雄山寺翠然閣,1928年、1929年是中共榆林縣委召開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和中共陝北特委召開第二次擴大會議的會址。在抗日戰爭期間,居住在榆林古城南郊金剛寺桃林山莊的國民黨鄧寶珊將軍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周旋於國共兩黨之間,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與發展,榆林古城為陝北革命近代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榆林歷史文化遺跡的劫難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及其遺跡就是保護歷史,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近70年來,榆林的歷史文物遺存卻遭到幾次災難性浩劫,致使一座承載中國古代民族爭戰文化、軍事戍邊文化和邊商文化特色,足可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面貌全非,文物古跡逐年消失,所剩無幾,目前已經到了該向國家申報摘掉榆林歷史文化名城殊榮的地步。糾其原因:一是戰爭性破壞,二是政府領導無知的野蠻性行政破壞,三是文化大革命、「四清」運動的破「四舊」性破壞,四是法律法規不健全,無法可依性破壞,五是自然融蝕性破壞,六是城內人口密度超越城市承載能力性破壞,七是建設性破壞等。其中以戰爭性破壞、領導無知野蠻行政性破壞和建設性破壞最為嚴重。據有關資料記載,榆林古城在清末民初,城鄉有大小寺院、廟堂、宮觀、石窟達200多處,連同其它文物古跡加在一起達近300處,僅古城四郊有文物古跡80多處,約有民居四合院2000多。1986年普查時,文物景點僅剩170處,四合院1100處。2003年文物管理部門公布的文物保護景點有41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4處,縣級36處。其類別是古遺跡4處,古墓葬6處,古建築24處,石窟、寺廟及石刻4處,重點史跡及代表性近代建築3處。有四合院700處,其中具備基本規模的有90多處,保存較完整的僅有9處。據不完全統計:毀於1947年戰爭炮火或拆毀的文物建築約90多處,四郊原有的80多處文物建築僅剩凌霄塔、榆陽橋、御碑亭、南關閣、金剛寺五處,其餘的盪然無存。解放前後,先後被機關單位、學校佔用的有50多處。歷年被行政強行拆毀和文化大革命期間毀壞的文物建築約80多處。古城牆上的兩處城門、4個城門樓被拆,先後在城牆上扒開5處缺口,長度在千米以上,約有上千米的城牆夯土層被機關單位、居民挖空,只剩磚牆體,有300多米城牆磚土分離,懸空塌陷。詳見附錄《榆林古城歷史文物損毀記事》、《榆陽區重點文物保護名單》。

榆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現狀

榆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現狀,總體概括為::「空前重視、空前破壞」、「拆真古董、建假古董」和「修舊不如舊,變成四不象」。1986年12月8日,榆林古城被國務院第二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至今,榆林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並做了大量工作。2000年前,因財力所限,工作重點只能放在榆林民間習俗、飲食、建築、宗教、藝術、曲藝等的挖掘、文史資料的收集整理與調查上。對鎮北台進行了修復,動員社會力量修復古長城墩台3個。1996年,成功地向國家推薦將鎮北台列入國家重點保單位,於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鎮北台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榆林撤地建市,榆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步入快車道。2001年,市政府拿出600萬元,向全國公開招標,在1988年編制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基礎上編制了《榆林市總體規劃》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制定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近、中、遠期目標,確定了「修舊如舊、風貌協調」的保護原則,提出了「保護、修繕、恢復、保留、整飭、更新」6種模式。2002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城市規格管理辦法》、《榆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法》、《建設項目規劃審批技術規定》和《違章建設處罰辦法》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成立了由專家、有關領導、市民代表組成的榆林市規劃委員會,確定了「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個法」的管理措施。2000年以來,市政府累計投入15億元,對城市道路、橋梁、公園廣場、供熱供氣、給排水工程、河堤改造工程、綠化美化亮化、電纜線路等進行了硬化治理。用了4個多億對榆林古城進行了保護性修繕,相繼完成了:古城街面巷道改造、西城牆維修、修復了南城門瓮城、凌霄塔、梅花樓、萬佛樓、鍾樓,重修了古樓、凱歌樓、文昌閣、新明樓及牌樓等。對通往紅石峽和鎮北台的道路進行擴展改造、對步行街兩側的不合理建設進行拆除,並將全部鋪店進行了恢復原貌整修。目前,榆林城區面積擴展到28平方公里,人口達27萬,自來水普及率達96%,天然氣普及率達40%,城區綠化覆蓋率達28.8%。通過實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加快了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步伐,進一步優化了城市形象,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質量和城市文化品位。但是,在修復文物古跡時沒有遵照「修舊如舊、風貌協調」的原則,部分古建築沒有達到歷史的記憶要求。如鎮北台殘體無首,原頂層的哨棚和旗桿至今沒有恢復,失去了當年雄威。南瓮城、西城牆的修復其寬度沒有按原有標准修建。大街上的古樓、凱歌樓、文昌閣的匾額題詞與原來不符等。特別是在2001年拓寬開發二街時,數以百計的古色古香的民居四合院毀於鏟土機下。2006年,大街兩旁的店鋪修復千篇一律,一個模式,一種色調,失去了原有風貌,真是「拆了真古董,建了假古董」。

平遙古城的借鑒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隸屬於晉中市,踞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1986年12月8日被國務院第二批命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平遙古城文物眾多,內容豐富,價值極高,保存完整,為全國罕見。全縣擁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9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13處,市級4處,縣級77處。平遙古城是全國現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城,古城牆始建於西周宣武時期,現在的古城牆從明代洪武三年開始,在舊城牆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城牆周長6163米,高約10米。市井以市樓為中心,以南大街為軸線,對稱地分布著左城隍,右衙門;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西寺院的封建禮制格局。城內街道兩旁完好地保存著220多家商賈店鋪。保存傳統民居3797處,有488處保存非常完整。古城內及近郊保存有五代、宋、金、元、明、清各個朝代的文物珍品,雙廟寺的彩塑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日升昌票號是民族銀行業的「鄉下鼻祖」;鎮國寺萬佛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古城牆在國內保存最完整,名列全國四大古城牆之首。平遙古城由古城牆、古縣衙、古寺廟、古店鋪、古街道、古民居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古建築群,是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平遙也曾是中國明清時期最繁榮的金融中心,有中國古代「華爾街」的美譽。平遙古城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變遷、城市建築、人類居住形式、文化和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們評價是: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正是祖先們留下的珍貴財富,通過堅持不懈、不遺餘力地保護,才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的殊榮。也正是由於平遙古城成為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才使平遙古城取得了走向世界的「名片」,最終發展為國際更具知名度,國內最有影響力的晉商文化旅遊城市。平遙古城與榆林古城於1986年12月8日同時被國務院第二批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隔11年,於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因此,他們所取得的成功經驗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與學習的,現就他們的特色經驗介紹如下,以供借鑒:

一、 關鍵時刻是專家學者挽救了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有過晉商文化的輝煌,也有過衰敗,甚至險遭厄運。它曾經飽嘗過戰爭炮火的洗禮,更受過文化大革命的沖擊,1977年汾河泛濫,水庫垮塌,一場洪水過後,人民的生命財產保住了,而古城牆卻垮塌17處之多。因無人管護致使單位和個人扒下牆磚修廁所和倉庫,將象徵孔子3000弟子的城牆垛子和72賢人的敵樓拆毀,所剩無幾。改革開放初期,平古地方官員雄心勃勃,為平遙古城描繪出了一幅現代化籃圖,規劃在城牆上扒7個口子,拆掉市中心的市樓及周邊的明清民居、店鋪建築,建成環形交叉路口,拓寬街道建設現代化新型城市,並付諸實施在東城牆上扒開了口子,拆毀東大街兩旁的民居和店鋪180多米。這一消息和舉措震驚了著名建築學家、文物保護專家、教授阮儀三、羅哲文、鄭孝燮等,經他們大聲疾呼,聯名上書,終於從鏟土機下搶救了平遙古城,平遙古城倖免了一場建設性大破壞。

二、 保護古城牆量力而行、堅持不懈。

從1980年開始,平遙縣政府在專家的指導下,堅持「新舊區絕然分開,確保老城區,發展新城區,修復如舊」的方針,開始了漫長的城牆修繕工程,歷時14年,到1993年結束,除中間停頓2年外,每年少則數百米,多則上千米,終將古城牆、瓮城、城門樓、敵樓恢復了歷史原貌。

三、 保護店鋪、民居實施了「贖買」和「補貼」政策。

平遙縣政府為了掌握保護街道兩旁商賈店鋪民居的主動權,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不遺餘力地逐步將縣城內三分之二的店鋪和民居贖買在政府名下,由房產部門管理。對有保護價值的私人店鋪和民居實施掛牌保護,在維修時政府給予適當的補貼,要求必須保持原貌。

四、 黨、政機關帶頭搬出古城、實施降低人口密度策略。

1997年、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時,在2.25平方公裡面積的古城內有5.5萬常住人口,其人口密度高於北京和上海,據專家評估,古城內適宜人口卻僅為2萬人。為了減輕古城的人口承載能力,縣委、縣政府將黨政機關率先搬出古城,隨後將學校、醫院等90多個事企業單位遷往新城區。他們在「保護老城區、發展新城區」的思路指導下,一方面嚴格控制古城內空閑地建築,只搞綠化和基礎設施建設,不能修建住宅,並將將建國以來修建的30000多平方米不協調建築全部拆除,保存了古城原貌。另一方面在新城區實施了土地集中儲備和公開出讓政策,扶持發展房地產和旅遊相關產業。1997年以來,用於古城保護資金共計4.2億元,其中動員社會力量投資2.8億元,占總投資的67%。同時在新城區啟動了3個上億元項目工程,即:上億元學校、上億元賓館、上億元市場建設項目,拉動人口從古城區遷往新城區,以達到保護與發展同步目標。

五、 緊扣文化性主題,堅持走特色化城市之路。

文化性是一個城市永葆魅力的關鍵。平遙古城蘊涵了較為完整的漢民族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濃縮。平遙古城按照「全面保護、突出重點、修復如舊、以存其真」的原則,按照封建禮儀建制特徵、格局及明清時期原貌,對歷史街區、文化遺址、傳統民居進行保護性建設。對傳統工藝、民間藝術、商業票號等傳統文化進行了挖掘與搶救,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古城原有文態和晉商文化特色,將平遙古城所蘊涵的中國古代軍事、吏制、建築、經濟、宗教、民俗、飲食、藝術和晉商等諸多文化的歷史記憶,科學地、全面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時,充分發揮民間協會組織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依託平遙古城世界品牌開展大型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將平遙古城的特色文化推向全國,推向全世界。

六、 改革探索管理模式。

為了加強平遙古城保護、開發、發展的管理,於2000年在全國縣級城市首家推行了城市行政處罰相對集中制度,成立了管理行政局。組建了山西首家股份制旅遊企業,即平遙古城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實行了平遙古城游覽景點「一票制」的門票管理辦法。新組建了由26名公安幹警組建的平遙古城旅遊派出所等,探索出一條符合平遙古城管理體制的新路子。他們還在經營理念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按照「保護前提下搞開發、在開發過程中注重保護」的基本思路,實踐了「取之於世界文化遺產、用之於世界文化遺產」的投資與保護共贏的新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

七、 依法保護,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如何實施科學保護、依法保護是他們著力解決的重要課題,他們從立法和編制規劃兩個層次進行了探討,取得了成功經驗。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了《平遙古城保護條例》,這是全國第一部針對歷史文化名城和遺產保護的省級法規,成為平遙古城保護大綱,在它的領引下,省政府出台了《平遙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定》,縣人大出台了《加強對平遙古城內房屋建築和歷史街區保護的若干規定》,縣政府頒布了《加強文物單位、古城區消防安全管理的規定》等,逐步完善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法律體系,推進了古城保護法制化。同時,他們根據平遙古城的全面發展應具有科學性、前瞻性的總體思路,聘請了近百名國內知名學者、設計師、策劃師、分析師等,編制了《平遙縣歷史文化古城保護規劃》、《平遙古城保護詳細規劃》、《平遙縣城總體建設規劃》、《新城區建設詳細規劃》、《平遙旅遊目的地發展及五年行動計劃》等,描繪出平遙古城未來15年的發展藍圖。在一系列規劃指導下,對歷史街區和古建築實行分區、分級保護和修繕,真正做到「修舊如舊」,基本恢復了平遙古城明清時期的小社會風貌。

平遙古城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典範,其成功的特色經驗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附 錄:

榆林古城文物遺跡毀損記事

民國時期

定慧寺、普濟寺被井岳秀開辦的惠記工廠佔用,後改為醫院。

1916年古6月19日晚,萬佛樓失火,上千尊佛像毀於一旦。

位居寬巷的排樓失火,1920年改建鍾樓。

龍泉寺、福官廟被井岳秀炮廠、兵工廠戰用,後改為毛紡廠。

上帝廟被駐軍軍營佔用,後改建為製革廠。

朝陽觀被駐軍改作營房,解放後改設二中,後改為財校。

馬王廟被駐軍改作營房,解放後改為黨校。

三教庵被駐軍改作營房,現為民宅。

壽寧寺,大龍王廟被職業學校佔用,解放後改為農校。

准提寺建為平民小學,解放後改為二完小。

三官合移作三官會小學,解放後改為三完小。

1939年,因日本飛機轟炸,為防空疏散人口,東城牆鑿一小東門。

1946年,為減輕鎮遠門(南城門)人流壓力,在新建路南端城牆打開一缺口,約50米。

1947年,攻打榆林時,南城門樓、文昌樓、魁星樓、東方境、興隆寺、東岳廟、三義廟等城外四郊80多處廟宇文物被毀。僅存凌霄塔、榆陽橋、御碑亭、南關閣、金剛寺。

五十年代

1951年,南大街清代建文昌閣拆毀,木料製作辦公用具。

大街上五座牌樓相繼拆除。

關王廟、小寺被地黨校佔用。

戴興寺、關帝廟、大庵被糧食二門市佔用。

財神廟被縣法院佔用,現為四中所佔。

天神廟、忠義詞被榆中所佔。

旗纛廟、靈官廟、新樓觀被縣公安局佔用。

報神廟被報社佔用,現為家屬院。

娘娘廟被縣廣播站佔用。

六十年代

1960年,南郊南關閣拆毀,即現氣象局處。

「四清」、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將城內外各種牌樓、匾額一掃而空。

西城門樓拆毀。

西方境被地運司佔用。

天主堂被葯材公司、工農醫院佔用。

天神廟、關帝廟門前九龍壁拆毀。

新明樓巷道署衙門被地區公安處佔用,現為家屬院。

青雲寺被化工廠佔用。

雄山寺石窟遭破壞,神像全部被毀。

大草場大仙樓拆毀。

紅石峽關王廟、葯王廟、鎮北台頂部哨棚被拆毀。

軍分軍司令員陳令學批准拆毀南城牆約500米供地運司使用。

文廟拆毀被軍分區佔用。

七十年代

1970年,北大街明代最早建築文物古樓被拆毀。

1975年,北大街明代二拓榆林城的南城門,後改為凱歌樓破拆毀。

拓展人民路西城宣威門被拆,城牆拆毀100多米。

1977年,拓展二街時數十處古色古香民居四合院拆毀。

府縣城隍廟拆毀,政府修建家院。

鎮北台下建軍營。後改為藝校。

南門瓮城被梳毛廠佔用。

八十年代

西城牆南端約280米牆體牆體下沉。

清代劉公祠被黃航拆毀改建辦公樓。

東城牆八獅巷處扒開約30米缺口一處。

鍾樓山北城牆扒開約20米缺口一處。

九十年代

南城牆東段約200米牆體懸空成為危牆。

戴興寺內建小樓一座。

新世紀

開發新建路,數以百計的民居四合院拆毀。

建世紀廣場,蓮花池公園拆毀。

建二凌霄廣場,榆林標志性建築物巨型駱駝雕塑被毀。

明代新明樓被山西大噸位貨車拖掛受重創,迫使拆毀重建。

2006年,大街兩旁明清風格的鋪店改頭換面,千篇一律,一種模式,一種色調,失去原有歷史風貌。

H. 綏德二中的發展歷史和簡介

綏德中學創建於1955年,是一所享譽市內外的省級標准化高中和市級示範高中。現有92個教學班(高中64個,初中28個),學生6600人,校園佔地130畝,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是教書育人的理想場所。
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管理,嚴謹治學,創新發展」的辦學理念,積極推進素質教育,辦學成績顯著,先後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集體,省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市雙常規管理先進集體等20多種榮譽稱號,中央、省、市新聞媒體曾多 次作過專題報道。
師資實力雄厚。在崗教職工336人,其中專任教師299人,中學特級教師4人,高級教師28人,一級教師88人。康旭成校長被評被全國模範教師,省特級教師,省師德先進個人。王守文書記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 省突貢專家, 省特級教師,省教改能手。劉永春老師被評為蘇步青數學教育獎, 省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侯景祥、封樹強、薛漢國、王煒、吳戰平等50位老師受到國家、省、市、縣有關部門的嘉獎。王鵬喜、李瑞等40多位老師被評為市、縣級教學能手。馬文福被評為市語文名師。張亞飛、高飛老師分獲全國和省說課比賽一等獎。
教學成績優異。近年來,高考本科上線率穩步提高。高壯、雒浪浪等100多名同學考入北大、清華、人大等全國名牌大學。近幾年,高考本科上線率名列全市前茅。2008年高考一、二本上線808人,上線率全市第二。在全國高、初中各學科競賽中,有200多人次分別獲國家和省級獎。全國高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競賽成績突出。學校承擔省級教研課題兩項,市級教研課題五項,教師撰寫的580多篇教研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320篇論文被評為省級以上優秀論文。張尚珍等老師的科技小製作多次在全國和省、市比賽中獲獎。
教學設備先進。現有現代化的教學大樓、實驗樓、綜合教學樓、學生公寓樓各一幢;建有地面衛星接受發射站;開通了校園網,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和電視監控系統、校園廣播系統,有管理規范的理化生實驗室,微機室,圖書管理室,檔案室,全市一流的大禮堂和階梯教室
目前,我校在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帶領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團結一致,強化管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把綏德中學早日成省級示範高中而奮斗。

I. 榆林有什麼重大歷史事件

榆林市位於陝西省的最北部,在陝北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南緣的交界處,也是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轄榆陽區和府谷、神木、定邊、靖邊、橫山、米脂、佳縣、子洲、吳堡、綏德、清澗11個縣,總面積43578平方公里,總人口360萬,耕地64.1萬公頃,為陝西雜糧的主產區。能源礦產資源富集一地,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國陸上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輕工產品以皮革、紡織、毛毯最為出名。名勝古跡有紅石峽、鎮北台、李自成行宮、易馬城等。
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縣等地)在雍翟族境內,周代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戰國時為秦國上郡地。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個。
三國時期,上郡、西河郡為匈奴占據,未設置郡縣。東晉時期,匈奴王赫連勃勃在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建立大夏國。427年,北魏滅大夏,設立統萬鎮,太和十二年(488年)改設夏州。
隋開皇三年(583年),仍設夏(治統萬)、長(治長澤,今靖邊境內)、綏(治龍泉、今綏德縣城)、銀(治儒林,今橫山境內)。四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將綏州改稱上州,三年撤銷州制,設立朔方、雕陰二郡。
隨末唐初,本市為地方豪族梁師都占據, 自稱梁國,潛皇帝位。貞觀二年師都被滅,唐復設銀、綏、夏三州,均屬關內道管轄。開元十二年(724年)在本區東北部增設麟州(治所今神木楊城)。天寶元年(742年)撒州設上郡(今綏德)、銀州郡(今黨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楊城)。乾元元年(758年)撤郡,復設綏、夏、銀、四州。元和十五年(820年)宥州治所由內蒙鄂托克旗遷到今定邊境內。後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縣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時期州縣設有夏州(領朔方、德靜、寧朔三縣,均在今靖邊境內)、銀州(領真鄉、開光、儒林三縣,在今米脂、佳縣境內)、麟州(領新秦、連谷、銀城,在今神木境內)、府州(今府谷)、綏州(領綏德、龍泉、延福、城平、大斌五縣,在今綏德、清澗、吳堡、子洲境內)。
北宋時,榆林市屬永興軍路(初名陝西路),綏州、宥州被西夏占據,未設郡縣,熙寧三年(1070年)收復,元符十年(1096年)後,得失無常。宋高宗南渡後,又淪為金有,屬鹿延路的一部分,設綏德州、晉寧軍(佳蘆砦),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撤軍設綏德州、晉寧州(二十四年改佳州)。
元代綏德州、佳州屬延安路,綏德州領清澗、米脂二縣,佳州領神木、府谷二縣。
明代九邊之一,全民皆兵,戰力極為強橫。明成化七年(1471年),在長城一帶設置榆林衛,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設立東路神木道,領佳州、府谷、神木三州縣,中路榆林道領綏德、米脂、清澗、吳堡四州縣,西路靖邊道領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長)、安塞三縣,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橫三縣。明崇禎年間,陝西巡撫孫傳庭召集萬余榆林軍馬,屢次擊敗義軍。崇禎九年七月於子午谷重創高迎祥大軍並將其擒獲。李自成攻擊京城時,無人能敵,榆林守軍全民上陣,支撐了八日,城破後榆林城內人煙皆無。
清雍正年間,設有榆林府和綏德直隸州兩個省轄行政區。辛亥革命後,1913年廢府州制度,設榆林道。後又廢道,各縣由省直轄。中央紅軍到達陝北,1937年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陽區外,各縣先後解放,在原蘇維埃政權的基礎上建立人民政府,設置綏德、三邊兩個分區,分別管轄綏德、米脂、佳縣、橫山、清澗、吳堡和靖邊、定邊、安邊(後撤銷)。1944年1月10日從綏德、米脂、清澗、橫山及延屬分區的子長五個縣各劃出一部分成立子洲縣,屬綏德分區。當時,神木、府谷之東區設神府特區,歸晉綏邊區管轄。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銷三邊分區,設榆林分區,管轄榆林、定邊、靖邊、橫山、神木、府谷六縣。1950年5月成立綏德、榆林兩個專區。1956年10月撤銷綏德專區,將所轄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洲六縣並入榆林專區,子長、延川並入延安分區。1958年將十二縣並為榆林(橫山)、神木(府谷)、靖邊、定邊、綏德(吳堡、清澗、子洲)、米脂(佳縣)六縣。1961年所並各縣恢復原制。1968年將榆林專員公署改為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為一級政權機構。1979年改為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1988年9月2日,榆林縣改為縣級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區行政公署撤銷、設立地級榆林市,原縣級榆林市改為榆陽區

J. 綏德葬過什麼歷史人物

對呀,做過很多的理事,人物在隨緣的時候,你的歷史書上第345頁就記著

閱讀全文

與綏德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