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一般而言歷史事件隨著

一般而言歷史事件隨著

發布時間:2021-02-15 11:03:30

『壹』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填空()(歷史事件)後,漢朝和西域,西亞地區的交往頻繁,絲綢

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使漢朝和西域、西亞地區的交往更加頻繁,絲綢之路開辟。

『貳』 下列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是( )

4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第五次反圍剿失敗2遵義會議召開3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

『叄』 關於歷史事件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1842年
雙方:英國 中國
原因:貿易不均衡,英國向中國傾銷鴉片。
經過:英國戰艦東南沿海北上,一路攻城克地。
結果:中國簽訂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
性質:初步使中國進入半封建辦殖民地時代。
感人故事:三元里抗英
~~~~~~~~~~~~~~~~~~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1860年
雙方:英國聯合法國 中國
原因:其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經過:廣州被攻克,大沽口陷落,世界園林的精華圓明園被劫掠焚毀
結果:與諸列強簽訂《北京條約》,中國再次損失了大量主權和領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大步。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感人故事:1858年6月25日,英法聯軍突然向大沽炮台進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守軍英勇抵抗,戰斗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後陣亡。激戰結果,英法聯軍慘遭失敗,損失艦艇多艘,死傷四百多人,英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
~~~~~~~~~~~~~~~~
甲午戰爭 1894年~1895年
雙方:日本 中國
原因:作為朝鮮當時的宗主國,中國在朝鮮請求下出兵同試圖吞並朝鮮的日本作戰。
經過:清政府屢戰屢敗,丟失了朝鮮半島,最精銳的北洋水師被摧毀,日本長驅直入,在東北大肆破壞,****。
結果:簽訂了最恥辱的《馬關條約》,失去對朝鮮的宗主權,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割讓台灣。
感人故事:鄧世昌的定遠號成為精神符號激勵後世千千萬華夏兒女保家衛國。

『肆』 (14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歷史事件隨著時光流逝而意義日減。鴉片戰爭則不然。它是中國


(1) 「先進的西方對古老東方的最後勝利」。(2分)
(2)虎門銷煙、五四運動、抗日戰爭、渡江戰役。(4分)
(3)是因為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或西方列強的侵略)。(2分)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4分)
(4)救亡圖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2分)

『伍』 三年以來、三十年以來、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這三個歷史事件分別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1、「三年」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影響是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

2、「三十年」指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時期,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到新中國建國,影響是首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其次,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勝利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使帝國主義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擊。最後,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成為中國人民的巨大精神財富。

3、「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的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影響是鴉片戰爭後,通過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破壞,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5)一般而言歷史事件隨著擴展閱讀:

這段話出自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原文如下,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紀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塊石材,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103噸,鐫刻著毛澤東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背面碑心由7塊石材構成,內容為毛澤東起草、周恩來書寫的150字碑文。

『陸』 很多歷史事件有相同的名稱,然而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下卻又有著不同的含義,請寫出下列歷史事件的不同。

第一個「和親」是被迫的,是為了抵禦匈奴進行的;第二個和親是雙方在平等互利基礎上進行的。

『柒』 (18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歷史事件隨著時光流逝而意義日減。鴉片戰爭則不然。它是中國歷


(1)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或「界碑」(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分)「先進的西方對古老東方的勝利」。(2分)
(2)《南京條約》簽訂於1842年,背景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失敗求和;(2分)
《馬關條約》簽訂於1895年,背景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戰敗;(2分)
《辛丑條約》簽訂於1901年,背景是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清政府戰敗求和。(2分)
(3)是因為中國近代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分)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分)
(4)救亡圖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2分)

『捌』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而無論出門向西哭,向東哭,長安卻早已陷落"這段詩反映了唐朝哪一個歷史事件

餘光中寫的 尋李白

http://..com/question/6611484.html?md=3

李白一生放盪不羈,但是也是個很有抱負的人。很想名垂青史。
而唐玄宗給了他很多機會,但是李白並沒有表現出一個政治家該做的事。從借酒抒情,到借酒澆愁。直到唐玄宗給了他一塊金牌。雲游天下。所謂的後期傳世佳作都是因為政治上的不得志而作。

這句話的背景是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我國歷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亂」系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55~762年)結束,前後達七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並,「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兼並,莫懼章程」,以至「黎甿失業,戶口雕零,忍棄枌榆,轉徙他土」。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綉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楊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開,僭擬官掖。車馬仆御,照耀京邑,遞相誇尚。每構一堂,費千萬計」。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已,培植黨羽,「公卿不由其門而進,必被罪徙;附離者,雖小人且為引重」。
繼他上台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軍閥哥舒翰與東北派軍閥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史稱安祿山於天寶十三載(754年)亂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將軍和中郎將。在他的收買下,當地少數民族竟把安祿山和史思明目為「二聖」。
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系。加之,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寶元年(742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佔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准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地方軍閥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更具體說,是唐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斗爭。安史之亂的首領們雖曾利用了人民對唐王朝的反抗情緒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這並不能影響這次叛亂的根本性質。另一方面,在戰亂中由於安史叛軍對人民的殘暴行徑,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真卿以及張巡、許遠的死守睢陽等的反抗斗爭,這些局部地區反暴政的斗爭是正義的,但同樣也絲毫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第一,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第二,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後來這種狀況遍及全國。
安史亂起,唐王朝分崩離析,已經沒有力量鎮壓這次叛亂,只好求救於回紇以及由少數民族出身的大將。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仆固懷恩追擊,仆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保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賦不入於朝遷」,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這些方鎮或「自補官吏,不輸王賦」,或「貢獻不入於朝廷」,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第三,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起義,形成唐中葉農民起義的高潮。安史之亂後,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里內,僅有「編戶千餘」,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余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所謂「靡室靡農,皆籍其谷,無衣無褐,亦調其庸」。唐憲宗元和年間,江南八道一百四十萬戶農民,要負擔唐朝八十三萬軍隊的全部糧餉,所以「率以兩戶資一兵,其它水旱所損,征科妄斂,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也遭受著「暴刑暴賦」,如田承嗣在魏博鎮「重加稅率」,李質在汴州搞得地區「物力為之損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征暴斂,終於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起義,代宗一朝,「群盜蜂軼,連陷縣邑」,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發生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浙東袁晁起義,同年的浙西方清起義,以及同期的蘇常一帶的張度起義,舒州楊昭起義,永泰年間(公元765年)邠州起義等等。這些起義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隨之全部喪失。此後,吐蕃進一步深入,唐政權連長安城也保不穩了。唐王朝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與一般而言歷史事件隨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