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市會考科目
高二上1月考物理來 化學 地理 歷史
高二下6月末考生物源和政治,還有通用技術(筆試+上交作品)
高三上1月考語文數學英語
高三下4月體育
這是統一會考,無論是否通過,你參加考試後都不用再學非高考科目
例如某理科生參加高二上的會考,地理沒過,其他三項過了,那他以後也不用統一學地理和歷史,地理需要自己努力學習參加下次會考
❷ 高中歷史會考的提綱
必修 2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一、單元概述
1、從經濟結構的角度看,我國古代經濟由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部分組成。由於受重農
抑商政策的影響,農業和手工業長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而商業發展卻曲折艱難。
2、土地制度的演變實質上是生產關系的演變,而生產關系的演變又是由生產力所決定的。
在中國古代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在奴隸社會為奴隸主貴族土地國有制(井田
制);到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鐵器和牛耕的推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
二、考點整合
1、中國古代早期農業耕作方式演變過程:刀耕火種 石器鋤耕 鐵犁牛耕
2、小農經濟的含義、形成的條件、基本特徵及作用
含義:小農經濟是指以家庭為生產和生活單位,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
家基本生活的需要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特徵:①個體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②以自給自足為生產目的;
③生產的主要目的主要是滿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納賦稅。
作用: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它的興衰關繫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
權的安危。
3、中國古代冶鑄、制瓷、絲織技術進步的主要表現
① 冶金業:原始社會晚期,中國人已掌握了冶銅技術。商周時期,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
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春秋戰國,鐵農具大量推廣。西漢時期的高爐煉鐵、炒鋼技
術,東漢時期的水排以及南北朝的灌鋼法等,使中國鋼鐵冶煉技術和產量,在16世紀以
前一直領先世界。
② 制瓷業:商代出現原始的瓷器,東漢出現成熟的青瓷,北朝出現成熟的白瓷,唐朝南青北
白兩大系統形成,宋朝出現五大名窯,元朝景德鎮窯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白地藍
花的青花瓷,明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琺琅瓷
③ 絲織業: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商朝時已有了織機,能織出多種絲織品。
西周時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唐朝絲織技術高,以輕盈精湛著稱,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
圖案風格。宋朝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貨品。明清
中央或地方官府設在蘇杭等地的絲造局生產的絲織品超過前代,特別是細密精緻的緞,成
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
4、商人、交子、商幫
「商人」:源於商朝人善於經商而得名。
「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最早出現於北宋。
「商幫」 明清時期一些地方出現的地域性的商人群體。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5、北宋城市發展的表現
① 徹底打破「市」「坊」界限
② 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③ 草市更加普遍
④ 出現四大商業名鎮: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
6、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
① 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原因:生產力低下)
② 夏、商、周時期:土地屬於國家,實行井田制(實質:國王為代表的貴族階級土地所有制 )
③ 春秋時期:私有土地出現,土地兼並嚴重,井田制遭破壞,各諸侯國通過變法,廢除井田制,
開始建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小農土地私有制、國有土地)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④ 封建國家抑制土地兼並的措施:北魏—唐朝:均田制;明清:一條鞭法、攤丁入畝 ,但封建
社會不能擺脫土地兼並的命運。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奴隸主貴族土地國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7、「重農抑商」政策的目的及評價
重農抑商政策形成於戰國時期,戰國商鞅變法首倡「重農抑商」,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為大多數統治
者所奉行的一項基本政策。
目的:為了保護封建地主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評價:
積極作用:在封建社會前期,由於商業的發展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危及封建政
權統治,所以重農抑商對於促進經濟發展、鞏固新興地主階級專政,起到了積極作用。
消極作用:但到了明清時期,由於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重
農抑商政策的消極作用就成了主要方面,它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從根
本上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8、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
閉關鎖國政策產生的根源是封建的自然經濟。
影響:
消極影響:閉關鎖國政策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
萌芽的發展。閉關鎖國政策隔絕了中國與外界的聯系,不利於科學技術文化的發展,
阻礙生產力進步,從而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成為近代中國落後挨打的根源。
積極影響:「閉關鎖國」政策在當時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抵禦外來侵略的作用
第 二 單 元 資 本 主 義 世 界 市 場 的 形 成 和 發 展
一、單元概述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過程
時間 相關事件 階段特徵
15、16 世紀 新航路開辟 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17、18 世紀 早期殖民擴張 世界市場進一步得到拓展
19 世紀中期 工業革命 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19 世紀末 20 世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 世界市場最終建立起來
20 世紀 90 年代 第三次工業革命 經濟全球化明顯加速
二、考點整合
1、新航路開辟的主要航海家
① 1487--1488年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非洲好望角(葡萄牙王室支持);
② 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西班牙王室支持);
③ 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經過好望角到達印度(葡萄牙王室支持);
④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繞過美洲南端海峽,橫渡太平洋完成環球航行(西班牙王室支持)
注意:美洲是以航海家亞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而不是哥倫布
(同學們要充分利用地理知識和歷史教材上的地圖從宏觀上和空間上了解新航路的開辟)
2、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地理大發現開始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開始會合交融,日益連
成一個整體。歐洲的商人們開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業聯系,他們把亞洲的茶葉、絲綢、
瓷器、香料,非洲的黃金和象牙,美洲的黃金、白銀、玉米、煙草以及歐洲的槍支、工藝品
等運往各地銷售,賺取豐厚利潤。從此,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
3、英國成為世界殖民霸主的時間和標志
18世紀中期,通過七年戰爭打敗法國,確立世界殖民霸權。
4、早期殖民侵略帶來的後果
積極影響: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荷蘭等國進行的早期殖民擴張一方面為西歐資本
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血腥財富和巨額的原始資本,使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寬,也促進
了技術革命的到來。
消極影響:給廣大的亞非拉地區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災難。成千上萬的印第安人由於被
屠殺、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帶來的疾病而死去,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上億的人口,巨
額的財富被掠奪。
5、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工業革命的標志:瓦特改良蒸汽機
6、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積極影響:(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機器生產的工廠取代手工工場,使資本主義經濟制
度取得了統治地位。
(2)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們開始懂得享受機器時代的工業文明的成果
(3)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
大階級,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斗爭不斷;
(4)改變了人口的流動方向,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
(5)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6)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
消極影響:工業革命也帶來了自然環境被污染、生態環境被破壞,人口猛增
(所以發展經濟應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同時還給廣大的亞非拉地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
7、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應用(顯著表現):①1866年德國西門子發明發電機,②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出現;
內燃機: ① 內燃機、柴油機的誕生,②發明汽車、飛機;③內燃機車、遠洋輪船發展;
化學工業:①從煤、石油中提取各種物質作為化工原料,②炸葯、塑料、人造纖維等開始使用;
傳統工業:煉鋼技術的進步;
新型通訊:電話、有線電報、無線電報。
8、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積極影響:① 生產力:人類進入電氣時代;②生產結構:規模擴大,輕重工業比率變化;
③生產關系:壟斷組織形成;④國際關系: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⑤生活方式:日常生活得到較大的改善;
消極影響: 環境污染:污染進一步加重。
9、壟斷組織的出現:
(1)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這些新興產業生產規模很大,資本需求
日益龐大,因而導致壟斷組織產生。
(2)方式:兼並或聯合。部門:最先出現在新興工業部門和鋼鐵工業。
(3)評價:積極——壟斷組織有利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有利於技術改造、有利於
管理的科學性提高、有利於增加生產的計劃性。總之,有利於生產力
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消極——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資產階級一貫倡導的自由競爭原則,資產階級
政府也被壟斷資本家所控制,壟斷資本主義積極推行對外擴張。掀起瓜
分世界的狂潮,給亞非拉地區帶來深重災難。
10.兩次工業革命比較
相同點:① 兩次工業革命都促進了生產力的進步,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們進入了「蒸汽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們進入了「電氣時代」;
② 兩次工業革命都使社會生產關系發生了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了工廠模式的
資本主義,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壟斷資本主義。
不同點:①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發明來源於實踐經驗,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第二次
工業革命來源於科學研究,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
② 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是在英國進行,而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美德等幾個國家同時進行;
③ 兩次工業革命的起始行業也不同,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於紡織業等輕工業,而第二
次工業革命起源於能源等重工業。
第 三 單 元 近 代 中 國 經 濟 結 構 的 變 動 與 資 本 主 義 的 曲 折 發 展
一、單元概述
(1)洋務運動主要內容一覽表
主要措施 具體內容
創辦軍事工業 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創辦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崇厚創辦天津機器製造局
創辦民用工業 李鴻章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
籌劃海防 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培養新型人才 創辦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
(2)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四個重要階段
時間 階段特徵
19 世紀六七十年代 產生
19 世紀末 初步發展
一戰期間 短暫的春天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 較快的發展
二、考點整合
1、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經濟近代化的開端)
內容:第一階段:19世紀60-70年代 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其中較為重要的有
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創辦的
福州船政局、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第二階段:19世紀70-90年代 以「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其中主要有李鴻章
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籌
劃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舉辦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
影響:進步性:洋務派引進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觀上刺激了
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在洋務派倡導下出現了,它們對
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局限性: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最後以失敗而宣告結束。
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機器生產)
特別注意: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於明朝中後期(封建社會、手工生產)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19 世紀末、一戰期間以及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得到發展的原因
在19 世紀末發展的原因:①列強對華資本輸出,使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
②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
在一戰期間發展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掃除了一些障礙;
(短暫的春天) ②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
③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對華經濟侵略(主要原因);
④有識之士倡導「實業救國」。
⑤中華民國政府獎勵發展實業,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的熱情
在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發展的原因:南京國民政府開「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注意: 前期發展較快,後期不斷萎縮)
4、近代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處於外來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
之中,再加上後來官僚資本主義壓迫,這三座大山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近代中國長期處於動盪之中、資金、人才、技術落後也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巨大障礙。
第 四 單 元 中 國 特 色 社 會 主 義 建 設 的 道 路
一、單元概述
新中國經濟發展的曲折歷程
時 間 成就(或失誤) 階段特徵
一五計劃期間 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基本建立 社 會 主 義建設 的起步
二十年曲折發展
(1956—1976) 受 1958 年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影響,經濟出現了嚴重挫折;同時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社 會 主 義 探 索 在曲折中前進
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 確定了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社會主義建設的轉折
新時期
對內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 21 世紀初基本建立 進 行 中 國 特 色 的社會主義建設
二、考點整合
1、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和主要成就
時間:1953-1957;
主要成就: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製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製造廠,
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2、 50-6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正確探索與失誤的主要表現
正確探索:①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開。正確地分析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
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
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
盾。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②1960-1965年進行的國民經濟調整,提出了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62年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65年國家調整任務基本完成,並取得重大成就。
失誤:1958年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並稱「三面紅旗」。「大躍進」片面要
求大辦工業、農業。工業生產各部門制定出在幾年內產量趕超英國和美國的高指標,
嚴重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農業上,對糧食產量的估計也越來越高,出現了「人有多
大膽,地有多大產」等主觀臆斷的口號。這些情況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
濟落後面貌的願望,但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在「大躍進」運動進入高潮時,中央政治
局又通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許多地方的公社大辦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
(關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尤其是兩者的歷史教訓,很多同學把它們混為一談。
其實前者是發展生產力,後者是調整生產關系。大躍進主要表現為大辦工業、農業,片面追
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它留給我們的教訓是發展經濟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人民公社化則
是追求所有制越大越公越好,嚴重脫離我國國情,脫離農村生產力水平,挫傷了人民群眾建
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它給我們的教訓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兩者相同的教
訓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國情)
3、20 世紀 50—70 年代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經驗和教訓
經驗:黨勇於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犯了錯誤,就嚴肅對待,勇於正視,努力糾正,體現黨對
國家、人民的忠誠態度和負責的精神。並且在50~7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仍取得豐碩的成績。
教訓:① 必須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的矛盾和基本國情有一個科學的認識,這是堅持和實行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決策基礎。
② 必須堅持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
③ 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片面誇大主觀能動性
④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後,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應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⑤ 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確處理領袖、政黨和群眾關系,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的原
則,防止個人崇拜,保證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
⑥ 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提。
4、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思想基礎是: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
內容:思想上: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政治上: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做出工作重心轉移的偉大決策;
決定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 ①是建國以來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②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和開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開端。
③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在這次會議上開始形成。
④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5、如何認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內容: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
地位: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
實質: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項制度並未改變土地所有制,仍然
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民集體所有,只是把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交給了農民。
意義: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弊端,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
經濟的發展。
(注意:同學們容易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理解為由公有制變成了私有制,其實
這項制度並未改變土地所有制,仍然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只是把生產和分配的
自主權交給了農民而已)
6、「南巡講話」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1992 年初,鄧小平先後在南方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發表了 「南巡講話」,
論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發展和解放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和要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7、我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
1980年國家將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定為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
8、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特點
我國已經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
--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標志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
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 五 單 元 中 國 近 現 代 社 會 生 活 的 變 遷
一、考點整合
1、影響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主要因素
①西方國家的侵略,使西方國家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也傳入中國;
②近代中國一些先進的中國人也積極主動地吸收外國的一些生產和生活方式;
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
④近代民主政治運動的推動;⑤自然科學的發展和進步;⑥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
2、我國航空事業、電影事業開始起步和中國電視業誕生的標志
航空事業開始的標志性事件:1909年馮如製成了中國第一架飛機標志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
1920年中國首條航線北京——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業拉開序幕。
中國電影事業開始起步的事件: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
中國電視業誕生的標志:1958 年北京電視台開始試播(電影比電視出現要早)
3.交通和通訊工具進步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它不僅推動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而且也促進了信息的傳播、開闊人們的視野,加快生
活的節奏;當然也帶來交通擁擠和環境污染等不良影響。總之,它們的影響是全方位、全方面的。
4.互聯網的興起和影響
興起:報紙、廣播、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網路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時候,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影響:互聯網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快捷與方便,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學習、娛樂方式,與日常生活的關系日益密切,當然互聯網也會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如不法分子傳播影響青少年的不良信息、利用網路進行犯罪、青少年沉迷於網路游戲等不良影響
第 六 單 元 世 界 資 本 主 義 經 濟 政 策 的 調 整
一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政策的調整
時 間 主 要 政 策
19 世紀 「自由放任」政策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 國家干預經濟
二戰後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二、考點整合
1、1929—1933 年世界經濟危機從美國爆發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
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
②具體原因:20 世紀 20 年代美國出現的經濟繁榮發展中貧富差距拉大,限制了社會實
際消費能力的增長;美國的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經濟的虛假繁榮;
盲目的股票投機活動造成金融市場不穩定
③直接原因: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激化,即生產能力遠超過消費能力
2、1929—1933 年經濟危機的特點和影響
特點:①波及范圍廣;②持續時間長,達四年之久;③破壞性大。
影響:①經濟危機加深了各國的社會危機,為擺脫危機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尋找出路,美
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
②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緊張局勢。
(美國經濟危機席捲全世界的原因:世界市場的作用)
3、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及重要影響
主要內容:①整頓金融體系:銀行休業整頓,恢復銀行的信用;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
貶值,刺激出口;擴大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權力;管制證券業。
②工業方面: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防止盲目競爭
引起生產過剩(核心措施);
③農業方面:調整農業,政府通過補貼等手段來壓縮農業產量,調整農產品結構,
穩定農產品價格,防止農產品過剩。
④社會福利方面:加強社會救濟,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擴大內
需,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
⑤頒布《全國勞工關系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權利
影響:①新政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
②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使美國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發展具有
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進入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時期。
(實質:資本主義制度的調整與完善。特點:國家干預經濟,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
模式。注意:羅斯福新政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經濟危機,它不能完全消除經濟危機)
4、凱恩斯主義的基本主張
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採取措施增加公共開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以提
高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
5、美國的「新經濟」概念
①含義:是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一種以知識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
在這種經濟中,對創造財富和工作崗位起關鍵作用的是思想、創新的技術被應用
於經濟的各個部門的程度,知識與他們創造價值的大小直接聯系在一起。
②影響:這種經濟推動了美國自 20 世紀 90 年代初以來長達 10 年的持續增長。美國一
家雜志稱這一現象為「新經濟的勝利」,「新經濟」這一概念由此問世。
第 七 單 元 蘇 聯 的 社 會 主 義 建 設
一、單元概述
蘇聯(俄)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歷程
探索過程 背景 主要內容 結果或影響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不掌握 不掌握 引發了嚴重的經
濟和政治危機
新經濟政策 ①戰時共產主義政
策引發了嚴重的經濟
和政治危機
②1921 年蘇俄一個
海軍基地發生兵變 ①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②允許本國或外國資本家私
營經營
③允許自由貿易
④廢除實物配給制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產
積極性
②促進了經濟的迅速
恢復
③有利於穩定政治形勢
斯大林模式
不掌握 ①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
體制,實行單一的公有制
②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和
輕工業為其提供資金
見重難透析
赫魯曉夫改革
(1956-1964) 不掌握
重點放在農業方面 失敗
勃列日涅夫改革 不掌握 不掌握 不掌握
戈爾巴喬夫改革 不掌握 不掌握 導致蘇聯解體
二、考點整合
1、蘇俄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內容和影響
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起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主要內容:農業方面: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
工業方面:由單一的公有制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
流通方面:重視商品貨幣的作用,恢復商品貿易和商品交換;
分配製度: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
影響: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政治形勢;它探索了一條適合俄國
向建設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實質:實際上是在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允許私人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的存在,
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
2、「斯大林模式」的概念和歷史功過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執政時期開創的一種社會主義建設模式。
特點: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單一的公有制;
❸ 2009年北京歷史會考說明大題及答案 急急急急急急
71.法律的出現和發展是人類政治文明歷程中一個重要現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公元前五世紀的羅馬,12銅表法規定,期滿債務人不還在的,債券人具補之,壓到其長官面前,申請執行,此時如債務人仍不償還,又無人為其擔保,則摘全人,得將其壓至家中,系皮帶或腳鐐,但重量最多為15鎊,願輕著自便
上述材料體現了羅馬法什麼原則?如何認識這一原則的作用?
答:保護私有財產,有利於調整生活和經濟中的糾紛
(2)19世紀的德國資產階級法學家耶林認為「羅馬曾3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則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許是其中最為和平,最為持久的征服。」
材料中的 「第三次征服」是指什麼?如果你要了解羅馬法「第三次征服」的具體情況,你可以翻閱近代哪些法律文獻?
答:羅馬法對近代歐美國家的法律制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權利法案》、《獨立宣言》、《人權宣言》、美國1787年憲法等等
72。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百餘年來中國人民的不懈追求。
(1)梁啟超認為,近代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覺醒的表現是「第一,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的事。第二,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的事」
五四運動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覺醒,結合具體事例加以說明。
答:五四運動反對巴黎和會出賣中國利益;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商人也參加了愛國斗爭;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2)1949 《共同綱領》 確立了新中國的國家架構,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1954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
1982 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推進了新時期民主與法制的建設
73.新航路開辟以後,西方殖民者進行了長達400年的罪惡的黑奴貿易
(1)黑奴貿易又稱"三角貿易",一舉地圖描述"三角貿易"的過程
答:殖民者攜帶武器和廉價的工業品從歐洲出發,在非洲獲取大量的黑奴,將黑奴運往美洲,換取蔗糖.煙草.黃金.白銀後回到歐洲
(2)簡要分析黑奴貿易對資本主義的發展作用
答:大量的財富流入歐洲,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3)簡要分析黑奴貿易給非洲帶來的嚴重影響
使非洲喪失大量的人口,嚴重的破壞了非洲的社會經濟
75.經濟全球化是20世紀後半葉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絕大多數國家都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是促進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因素.回答下列問題:
(1)簡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的過程
答:長期的殖民掠奪和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將廣大的亞非拉地區變成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2)蘇聯長期以來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如何解體的?
答:以計劃經濟為特徵的斯大林模式(或斯大林經濟體制)存在嚴重弊端,蘇聯的經濟體制改革失敗,計劃經濟體制解體。
(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簡要說明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答: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鄧小平提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共十五大進一步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76。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指出,「社會秩序是建立在約定之上的。一切立法體系最終可以歸納為兩大目標:即自由、平等。沒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
學習法國史時,一位同學設計了角色扮演,其情境:18世紀的法國,一位發跡的工廠主不甘心當「無套褲漢」,喘著貴族服裝出現在社交場合,被伯爵嘲諷,拳腳相加。今天看來正當防衛的工廠主,被以傷害他人和破壞公共秩序罪訴至法庭……。
結合上述材料、教學情境和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從政治制度的角度,說明18世紀前期法國社會秩序的狀況。
答:法國君主專制制度保護下的等級制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2)你認為工廠主和伯爵沖突的歷史場景符合法國的歷史么?說出你的理由
答:符合。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在習俗上挑戰封建等級制度的表現
(3)如果你是工廠主的辯護律師,請結合材料中盧梭的觀點為工廠主寫出一份辯護詞
解析:辯護詞可從啟蒙思想的理性之光照耀法國,自由平等的觀念日益為社會認同談起
77.今年是世紀偉人毛澤東誕辰105周年,歷史小組舉辦了學習紀念活動,並先全班同學提出了問題,徵集優秀答案.
問題一:上海中共一大會址解說詞引用了毛澤東的名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結合史實談談你對這句名言的理解.
答:首十月革命影響,李大釗、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代表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後來,中國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建立了中國共產黨。
問題二:到井岡山旅遊,當地導游說:「如果說上海把馬克思主義接到中國,那麼我們井岡山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源地」。你是否贊同這種說法,說出你的理由。
答:贊同,上海市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第一個農村根據地。毛澤東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這是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的偉大創舉。
問題三:老照片解說詞:1949年,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宣告:「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結合史實,談談你對毛澤東這句話的理解。
答: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統治,完成了民主革命,建立了新中國。從此中國一掃百年恥辱,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最佳答案哈哈
❹ 北京歷史會考難嗎
放心啦 會考不會為難你的 把發那個小本本背背就沒問題了 分兒出來會比你想像的好~
❺ 高中歷史會考重點總結
為了獲取成功,你必須努力學習。筆者認為歷史復習至少六遍:第一遍,是高二下學期為歷史會考而准備的。這一次的復習與以前差不多,就是逐字逐句看,一個個知識點的背。記得當時背中國近現代史,看一個小節就得花上一兩個小時,對史料不熟,由此可見一斑了。第二遍,是在高三開始。這一遍的復習比起第一次無太多變化,只是看的速度快了一些,有時先把一個整章快速瀏覽一遍,有個整體印象,再細背下去。第三遍,是在高三第一學期末,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接觸了一些高難度的問題,因而決心要將知識整理成體系。第四遍,是從第二學期開始,主要也是著眼於線索的整理記憶即縱向整理,理清各圍歷史發展脈胳,各個事件之前因後果。又整理不同歷史階段,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進入壟斷後各國情況之比較,找出各自的特點及產生原因,又如一戰前後民族解放運動之異同等等,這是橫向整理。這樣厚厚的幾本歷史書就被穿連成了一個有經有緯的網路。
在整理中,為節省時間,並不寫下全部內容,只寫出主要框架、思路、要點。復習時就將沿著框架進行,從而打破了歷史書原有的編輯體系,在整理中,還可鍛煉幾種能力:概括歸納能力——高考時間有限,為爭取最多的分數,答題要答出要點、提煉出觀點,而不是不加分析的原始史料羅列;分析判斷能力——事件之前因後果,任何事物的背後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背景;多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從各個方面分析兩種事物的異同,等等。第五遍,是在第二學期中期,這次又回到課本上,加深課本在頭腦中的印象,主要過程是:按塊復習,有時包括幾章的內容。先背標題,從章列節到黑體字,再往每個標題下填補內容,背完之後合上書,在腦子里回憶一下,看是否能記清標題,看是否能記住標題下的要點和大致內容。最後一遍,是臨高考前,主要將課本逐字逐句看了一遍,旨在查闕補漏,是屬於收尾工作了。這樣在一年時間里,平均兩個月,將歷史徹底復習一遍,每一遍復習結束就著手計劃下次的復劃。而在兩個月內,由於要與遺忘作斗爭,往往是背了的東西隔幾天再溫習一遍。這樣的歷史復習就是經歷從點到塊到面,然後又刪其旁枝,留下一個主幹分明的網路。
祝您歷史學習愉快!
❻ 高中物理會考知識點,北京地區的 急用啊、謝謝了,我基礎不太好。高一幾乎就沒學過,可是要會考了啊,謝謝
運動的描述
1.內容標准 (1)通過史實,初步了解近代實驗科學產生的背景,認識實驗對物理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例1 了解亞里士多德關於力與運動的主要觀點和研究方法。 例2 了解伽利略的實驗研究工作,認識伽利略有關實驗的科學思想和方法。 (2)通過對質點的認識,了解物理學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點,體會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規律中的作用。 例3 認識在哪些情況下,可以把物體看成質點。 (3)經歷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研究過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體會實驗在發現自然規律中的作用。 例4 用打點計時器、頻閃照相或其他實驗方法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例5 通過史實,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所用的實驗和推理方法。 (4)能用公式和圖像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體會數學在研究物理問題中的重要性。 2.活動建議 (1)通過實驗研究質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體在空氣中下落的情況,從中了解空氣對落體運動的影響。 (2)通過查找資料等方式,了解並討論伽利略對物體運動的研究在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上的重大意義。
相互作用與運動規律
1.內容標准 (1)通過實驗認識滑動摩擦、靜摩擦的規律,能用動摩擦因數計算摩擦力。 (2)知道常見的形變,通過實驗了解物體的彈性,知道胡克定律。 例1 調查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所用彈簧的形狀及使用目的(如獲得彈力或減緩振動等)。 例2 製作一個簡易彈簧秤,用胡克定律解釋其工作原理。 (3)通過實驗,理解力的合成與分解,知道共點力的平衡條件,區分矢量與標量,用力的合成與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例3 研究兩個大小相等的共點力在不同夾角時的合力大小。 (4)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量、物體受力的關系。理解牛頓運動定律,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通過實驗認識超重和失重現象。 例4 通過實驗測量加速度、力、質量,分別作出表示加速度與力、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的圖像,根據圖像寫出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式。體會探究過程中所用的科學方法。 例5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說明物體所受的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5)認識單位制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意義。知道國際單位制中的力學單位。 例6 在等式 中給定k = 1,從而定義力的單位。 2.活動建議 (1)調查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利用靜摩擦的事例。 (2)通過各種活動,例如乘坐電梯、到游樂場乘坐過山車等,了解和體驗失重與超重。 (3)根據牛頓第二定律,設計一種能顯示加速度大小的裝置。 (4)通過聽講座、看錄像等活動,了解宇航員的生活,了解在人造衛星上進行微重力條件下的實驗,嘗試設計一種在人造衛星或宇宙飛船上進行微重力條件下的實驗方案。
共同必修模塊物理二
(一)機械能和能源 1.內容標准 (1)舉例說明功是能量變化的量度,理解功和功率。關心生活和生產中常見機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義。 例1 分析物體移動的方向與力的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時力所做的功。 例2 分析汽車發動機的功率一定時,牽引力與速度的關系。 (2)通過實驗,探究恆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理解動能和動能定理。用動能定理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 例3 用打點計時器或光電計時器探究恆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 例4 從牛頓第二定律導出動能定理。 (3)理解重力勢能。知道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系。 (4)通過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用機械能守恆定律分析生活和生產中的有關問題。 (5)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種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守恆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規律之一。 (6)通過能量守恆以及能量轉化和轉移的方向性,認識提高效率的重要性。了解能源與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關系,知道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 例5 評價核能為人類帶來的好處和可能發生的問題。 2.活動建議 (1)設計實驗,測量人在某種運動中的功率。 (2)通過查找資料、訪問有關部門,收集汽車剎車距離與車速關系的數據,嘗試用動能定理進行解釋。 (二)拋體運動與圓周運動 1.內容標准 (1)會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拋體運動。 例1 分別以物體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位移為橫坐標和縱坐標,描繪做拋體運動的物體的軌跡。 (2)會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知道向心加速度。 (3)能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分析生活和生產中的離心現象。 例2 估測自行車拐彎時受到的向心力。 (4)關注拋體運動和圓周運動的規律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2.活動建議 (1)通過查找資料,對比實際彈道的形狀與拋物線的差異,嘗試做出解釋。 (2)調查公路拐彎處的傾斜情況或鐵路拐彎處兩條鐵軌的高度差異。 (三)經典力學的成就與局限性 1.內容標准 (1)通過有關事實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過程。知道萬有引力定律。認識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義,體會科學定律對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例1 通過用萬有引力定律發現未知天體的事實,說明科學定律對人類認識世界的作用。 (2)會計算人造衛星的環繞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3)初步了解經典時空觀和相對論時空觀,知道相對論對人類認識世界的影響。 (4)初步了解微觀世界中的量子化現象,知道宏觀物體和微觀粒子的能量變化特點,體會量子論的建立深化了人類對於物質世界的認識。 (5)通過實例,了解經典力學的發展歷程和偉大成就,體會經典力學創立的價值與意義,認識經典力學的實用范圍和局限性。 例2 了解經典力學對航天技術發展的重大貢獻。 例3 了解重物下落與天體運動的多樣性與統一性,知道萬有引力定律對科學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6)體會科學研究方法對人們認識自然的重要作用。舉例說明物理學的進展對於自然科學的促進作用。 2.活動建議 (1)觀看有關人造地球衛星、太空梭、空間站的錄像片。 (2)收集我國和世界航天事業發展歷史和前景的資料,寫出調查報告。 選修模塊 選修課程是在共同必修的基礎上為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設計的。在選修課程中既考慮了學生的基本學習需求,又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空間;既為學生設計了適合其興趣愛好和能力傾向的不同模塊,又考慮了不同模塊的相互聯系和共同要求。
選修1-1
(一)電磁現象與規律 1.內容標准 (1)用物質的微觀模型和電荷守恆定律分析靜電現象。認識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2)通過實驗,認識電場和磁場,會用電場線、電場強度描述電場,會用磁感線、磁感應強度描述磁場。知道磁通量。 例1 用電場線描繪兩個等量異種點電荷周圍的電場。 例2 用磁感線描繪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 (3)了解奧斯特、安培等科學家的實驗研究對人們認識電磁現象所起的重要作用。知道勻強磁場中影響通電導線所受安培力大小和方向的因素。 例3 簡述奧斯特實驗對揭示電磁規律的重要作用。 (4)通過實驗,認識洛侖茲力。知道影響洛侖茲力方向的因素。了解電子束的磁偏轉原理及其在技術中的應用。 例4 觀察陰極射線在磁場中的偏轉。 例5 初步了解顯像管的工作原理。 (5)收集資料,了解電磁感應定律的發現過程,知道電磁感應定律。列舉電磁感應現象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體會人類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6)初步了解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基本思想,體會其在物理學發展中的意義。初步了解場是物質存在的形式之一。 2.活動建議 對比萬有引力定律與庫侖定律,討論自然規律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二)電磁技術與社會發展 1.內容標准 (1)收集有關電磁領域重大技術發明的資料。從歷史角度認識這些技術發明對人類生活方式、社會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例1 闡述我國古代有關磁現象的研究與發明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例2 收集愛迪生與電有關的技術發明資料。 例3 簡述電話對人們生活方式、社會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了解發電機、電動機對能源利用方式、工業發展所起的作用。 例4 對比熱機和電動機的工作原理,討論從熱機到電動機的技術變革對工業發展所起的作用。 (3)了解常見感測器及其應用,體會感測器的應用給人們帶來的方便。 例5 知道溫度感測器具有將溫度信號轉變為電信號的作用。 (4)列舉電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了解電磁波的技術應用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實例發表見解。 例6 討論通信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 (5)舉例說明科學技術的應用對人類現代生活產生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對科學、技術及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性發表自己的觀點。 例7 舉例說明電磁波的應用對人類生活產生的正面和負面影響。 2.活動建議 (1)收集資料,舉辦以「科學、技術與社會」為主題的研討會或展覽。 (2)調查並討論手機的使用是否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 (三)家用電器與日常生活 1.內容標准 (1)初步了解常見家用電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能根據說明書正確使用家用電器。 例1 通過觀察、查閱資料,了解微波爐的結構和工作原理,能根據說明書正確使用微波爐。 例2 通過觀察、查閱資料,了解錄音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能根據說明書正確使用錄音機。 (2)知道常見家用電器技術參數的含義,能根據需要合理選用家用電器。討論在家庭中節約用電的多種途徑。 例3 閱讀洗衣機說明書,知道其技術參數的含義。 (3)識別電阻器、電容器和電感器,初步了解它們在電路中的作用。具有初步判斷家用電器故障原因的意識。 (4)了解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知識,具有安全用電意識。 2.活動建議 (1)從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角度,討論電器不斷更新和廢舊電器處理等問題。 (2)參觀商場,收集不同品牌、型號洗衣機資料,討論怎樣選購洗衣機。
選修模塊選修1-2
(一)熱現象與規律 1.內容標准 (1)了解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列舉有關實驗證據。用分子動理論和統計觀點認識溫度、氣體壓強和內能。 例1 觀察並解釋布朗運動。 (2)了解熱力學第一定律。知道能量守恆是自然界普遍遵從的基本規律。 (3)通過自然界中熱傳導的方向性等事例,初步了解熱力學第二定律,初步了解熵是描述系統無序程度的物理量。 例2 嘗試用生活中的事例說明熱力學第二定律。 (4)能運用熱力學第一、第二定律解釋自然界中能量的轉化、轉移以及方向性問題。 例3 討論第一類永動機和第二類永動機。 2.活動建議 (1)進行實驗,估測油酸分子大小。 (2)利用網際網路收集圖片和文字資料,討論永動機不能「永動」的原因。 (二)熱與生活 1.內容標准 (1)舉例說明人們利用內能的不同方式。 例1 了解太陽能供電、供熱的不同方式。初步了解家用太陽能熱水器的新技術。 (2)認識熱機的能量轉化與守恆問題。通過能量守恆以及能量轉化和轉移的方向性,認識提高熱機效率的重要性。 例2 了解汽車運行時能量的轉化與守恆問題。 (3)了解家用電器製冷設備的基本原理,嘗試根據技術參數和家庭需要合理選購家用電器,能根據說明書正確使用家用電器。 例3 了解空調機的技術參數,能根據需要合理選用。 例4 知道破壞臭氧層的原因與後果,了解人類為保護臭氧層所做的努力。 2.活動建議 (1)參觀商場,收集不同品牌、型號空調機的資料,討論怎樣合理選購空調器。 (2)討論汽車的廣泛使用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三)能源與社會發展 1.內容標准 (1)認識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對人類開發和利用能源所產生的影響。初步了解第一次工業革命,認識熱機的廣泛使用對科學、社會發展以及人類生活方式轉變所起的作用。 例1 知道瓦特蒸汽機的特點,討論蒸汽機的應用、發展和創新對物理學研究的促進作用。 例2 收集歷史資料,討論蒸汽機在紡織、交通等行業的廣泛應用對人類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發展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2)通過人類利用電能的歷史資料,認識有關電磁學的研究成果及其技術應用對人類利用能源所產生的影響。初步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了解電能的使用對科學、社會發展以及人類生活方式轉變所起的作用。 例3 簡述電能的使用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3)初步了解一些典型射線的特性,知道放射現象的應用及防護。了解核技術的應用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了解愛因斯坦質能方程的含義。知道裂變反應和聚變反應。通過人類利用核能的歷史資料,認識核能的開發和利用。 例4 了解放射性在醫學和農業中的應用。 例5 了解我國發展與利用核技術的成就和前景。 例6 應用愛因斯坦質能方程說明核反應涉及的能量十分巨大。 (4)收集資料,討論能源利用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認識環境污染的危害,思考科學、技術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關系,知道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具有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行動。 例7 收集資料,了解核電站放射性廢料妥善處理的必要性和方法。 例8 收集資料,調查當地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例9 調查研究,了解造成當地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2.活動建議 (1)調查一個發電廠的發電量,估算該發電廠每日發電的用煤量需要多少輛大型汽車運輸。 (2)設計利用太陽能取暖的方案,考慮周圍環境對太陽能利用的影響,交流、討論設計方案。 (3)調查家庭中與熱有關的器具的使用情況,討論如何使用才能節約能源。 (4)調查當地的能源利用和環境污染情況,分析當地環境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向有關部門提出保護環境的建議。
選修模塊選修2-1
(一)電路與電工 1.內容標准 (1)知道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知道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觀察常見電源,閱讀說明書了解它們的主要特點。知道電池對環境的影響。 例1 解釋用電負荷增加時,電燈變暗的原因。 例2 討論鋰電池、鎳氫電池、鎳鎘電池的主要特點和各自的適用場合。 (2)通過實際操作學會使用多用電表。知道多用電表的原理。 例3 以多用電表代替學生用電表進行物理實驗。 例4 以多用電表為測量工具,判斷二極體的正、負極,判斷大容量電容器是否斷路或者漏電。 (3)了解電場與電場強度,知道電容器的作用。 (4)了解磁場、磁感應強度和磁通量。通過實驗認識安培力,會判斷安培力的方向。 例5 觀察磁電式儀表的結構,分析其工作原理。 (5)通過實驗認識洛侖茲力。了解電子束的磁偏轉原理及其在科學技術中的應用。 例6 觀察陰極射線在磁場中的偏轉。 (6)通過實驗認識感應電動勢的產生條件以及影響感應電動勢大小的因素。會判斷直導線在磁場中運動時感應電流的方向。列舉電磁感應現象在技術中的應用實例。 (7)知道交變電流和三相交變電流。通過實驗探究變壓器的電壓與匝數的關系。說明遠距離輸電的基本原理。 例7 知道交流的峰值、有效值以及它們的關系。 例8 知道三相電流的線電壓、相電壓,知道三相四線制供電。 (8)通過電能的應用,認識物理學對於技術、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 2.活動建議 (1)比較市售各種電池充電器的主要技術指標和適用范圍。 (2)了解當地廢電池的處理情況,與環保部門聯系,建立廢電池回收站。 (3)收集幾種小型電磁繼電器,比較它們的結構,了解它們的適用場合,利用其中的一種,設計實用的控制電路。 (4)通過查找資料,對比直流輸電與交流輸電的特點,調查國內、外直流輸電的發展情況。 (5)組裝小型變壓器。 (二)電磁波與信息技術 1.內容標准 (1)了解電磁波及其發射、傳播和接收原理。知道光的電磁本性和電磁波譜。舉例說明電磁波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 例1 比較無線電波中的長波、中波、短波、微波的不同傳播特點。 (2)收集資料,了解移動通信的工作模式、常用術語和行動電話的常用功能。 例2 了解行動電話的工作原理。 (3)通過實驗或實例了解常見感測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感測器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感測器的應用給人們帶來的方便。 例3 以話筒、電子秤、汽車尾氣檢測器等為例,了解感測器的作用。認識感測器是將非電學量轉換為電學量的器件。 例4 利用與計算機相連的感測器進行實時測量,做物理實驗。 (4)了解集成電路的發展及微電子技術對日常生活、經濟、社會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5)初步了解電視、廣播和電視機的工作模式,知道電視機的主要結構。了解電視、廣播技術的新進展。 例5:了解高清晰度電視與普通電視的主要區別。 (6)初步了解家用電腦的組成。 (7)知道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的區別。了解信息傳播、處理和存儲技術的發展。了解網路技術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並能發表自己的見解。 2.活動建議 (1)用分立元件或集成電路製作收音機。 (2)製作無線話筒。 (3)利用感測器製作簡單的自控裝置。 (4)觀察家用電腦的內部結構。 (5)通過查找資料、向人請教等途徑,了解VCD、DVD、MP3、MPEG …… 的含義,了解相關的技術原理和使用方法。
選修模塊選修2-2
(一)力與機械 1.內容標准 (1)會區分平動和轉動。會描述轉動。觀察常見的傳動裝置,了解其作用。 例1 通過模型、圖片或錄像,在沖壓機、內燃機、起重機等機械上找出平動變轉動或轉動變平動的實例。 例2 用注射器和膠管製作簡易液壓傳動器,驗證力與柱塞橫截面積及移動距離的關系。 例3 分析變速自行車上坡時,怎樣調整轉動比才能省力。 (2)通過實驗,認識共點力平衡的條件。舉例說明共點力平衡的條件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3)通過實例,了解彈性和范性在技術中的應用。 例4 鐵軌的截面做成工字形,房屋鋼架中用管材代替棒材,討論這樣做的目的。 (4)通過實驗,認識剛體的平衡條件,能用剛體的平衡條件分析物體的平衡。 例5 分析塔式起重機的最大提升質量與懸臂長度、機身質量、配重質量的關系。 (5)通過實例,認識常見的承重結構及其特點。知道影響穩度的因素。 例6 分析農村房屋的各種新、舊結構的力學特性及其經濟性。 (6)認識機械的使用對於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初步了解現代機械的發展概況。 例7 收集資料,了解機器人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活動建議 (1)觀察機床或其他機械、車輛的傳動機構。 (2)收集資料,為常見的各種大、中、小型橋梁的結構分類,從力學的角度討論它們的特點。 (3)觀察汽車(或拖拉機)的變速箱和轉向系統。 (4)參觀工廠,調查工廠中各種機械的應用情況。 (5)設計或改進一種機械,使日常生活更方便。 (6)收集資料,了解機器人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二)熱與熱機 1.內容標准 (1)了解內燃機、氣輪機、噴氣發動機的工作原理。了解內燃機主要技術參數的意義。 例1 了解電子控制燃油噴射內燃機的工作原理。 (2)知道熱機的效率及主要影響因素。通過實例,分析能量在熱機工作時的流向。知道提高熱機效率的方法和途徑。 (3)知道電冰箱和空調機的組成和主要結構,了解其致冷原理。 例2 分析冷暖兩用空調機的工作原理。 (4)知道熱機對環境的影響。了解減小熱機對環境影響的方法。 例3 通過資料,調查當地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5)通過熱機的發展體會科學技術對於經濟、社會進步的意義。關注新型熱機的發展趨勢。 2.活動建議 (1)分解農葯噴霧器或手扶拖拉機、摩托車的內燃機,了解它們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2)查閱資料,對比幾種國產汽車內燃機的主要技術參數。 (3)調查本地區使用內燃機的型號、主要技術性能以及近年來發展變化的情況。 (4)觀察汽車(或拖拉機)發動機、冷卻系統、供油系統、供氣和排氣系統。 (5)查閱資料,分析我國近年來汽車尾氣排放標準的變化。 (6)調查當地各種大氣污染物的污染指數與當日天氣、居民取暖情況、汽車流量的關系,分析影響當地大氣污染的主要因素。
選修模塊選修2-3
(一)光與光學儀器 1.內容標准 (1)通過實驗,理解光的折射定律。會測定材料的折射率。 (2)認識光的全反射現象。初步了解光導纖維的工作原理和光纖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認識光纖技術對經濟社會生活的重大影響。 例1 演示光沿水柱(或彎曲的玻璃柱)的傳播。 例2 觀察光纜的結構。 (3)探究並理解透鏡成像的規律。會測定凸透鏡的焦距。 例3 通過實驗和作圖,研究透鏡成像規律。 例4 用公式表示透鏡成像規律。 (4)了解照相機的主要技術參數的含義。知道顯微鏡、望遠鏡的原理。 例5 在曝光量一定的情況下,通過改變光圈和快門的組合改變景深。 例6 初步了解照相機自動測光、測距的原理。 例7 了解開普勒望遠鏡和伽利略望遠鏡的結構。 (5)通過實驗認識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現象以及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例8 用偏振片觀察玻璃面反射光、天空散射光的偏振現象。 (6)了解激光的特性和應用。了解常見固體和氣體激光器的原理。舉例說明激光技術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例9 用激光筆進行光的干涉和衍射實驗(禁止用激光直射眼睛)。 例10 了解激光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 (7)知道新型電光源的特點以及應用。 例11 觀察高壓汞燈的結構,了解它的發光原理。對比鹵鎢燈和普通白熾燈的不同特點。 例12 研究攝像機或數碼相機白平衡控制鍵的作用,體會在不同光源下所攝圖像的區別。 2.活動建議 (1)自製簡易望遠鏡,用望遠鏡觀察星空,與同學交流觀察結果。 (2)到眼鏡店了解驗光配鏡原理,參觀磨製鏡片的過程。 (3)調查市場上各種照相機的新功能。 (4)幫助生物實驗室的教師保養和維修顯微鏡。 (5)用偏振片鑒別普通玻璃和天然水晶,探究這種技術的物理原理。 (6)用發光二極體製作電源開關指示器。 (7)在教師指導下用數碼相機攝影,並討論數碼相機和普通相機的不同特點。 (二)原子結構與核技術 1.內容標准 (1)知道原子和原子核的結構。知道某些原子核會發生衰變。會用半衰期表示衰變的速度。了解衰變的應用。 例1 知道用碳14測定古木年代的原理。 (2)知道X射線、α射線、β射線、γ射線及其特性。知道射線對生物體的作用。列舉射線在醫療等方面的主要應用。知道射線的危害和防護。 例2 了解核電站放射性廢料妥善處理的必要性和常用方法。 例3 初步了解利用射線治療癌症的原理。 例4 調查醫療成像技術近年來的發展。 (3)初步了解放射性同位素概念以及應用。 (4)知道核裂變和鏈式反應,初步了解反應堆的類型和工作原理。知道核電站的工作模式。知道大眾傳媒中經常涉及的核武器的基本原理、主要特點和防護要領。 (5)知道核聚變。關注可控聚變反應的研究進展。 例5 分析對等離子體進行磁約束的原理,了解這方面的進展。 (6)討論核能的應用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以及可能產生的問題。 2.活動建議 (1)調查本地使用射線的情況。 (2)訪問醫院,了解放射診斷和放射治療的發展情況,參觀放射診斷和放射治療設備,了解放射源使用後的處理方法。 (3)調查常用建築材料的放射性和相關的國家標准。 (4)收集資料,分析世界和我國核電發展的現狀和前景,寫出綜述。 選修
❼ 北京市初中歷史會考復習資料
第一部分 基礎訓練篇
中國歷史第一冊 古代史第一單元、先秦時期
第一節、 祖國境內的原始居民和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復習目標:
1、識記:早期幾種古人類,最早的人類,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用的工具,粟與水稻的種植,管仲改革,春秋五霸,商鞅變法的內容與作用。
2、理解:區分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所在大河流域、南北方、種植作物);從原始社會的生產生活來認識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春秋戰國的兼並戰爭客觀上有利於促進國家的統一。諸子百家(學派名稱、創始人或代表、思想)
二、知識梳理:(看課本找出答案)
1、我國境內早期的幾種古人類 、 、 、 、 。
2、揭開我國歷史序幕的古人類 ,距今時間 。
3、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經懂得用 ,並且掌握了 的本領,是人類征服自然的一個重大勝利。火的作用及使用火的意義?
4、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原因)。
5、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已經掌握了在器物上 和 的技術,會使用 縫制衣服,還能夠通過鑽磨器物,進行 ,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又一巨大進步。
6、半坡居民反映了我國 流域先民生活的景象,種植作物是 ;河姆渡居民反映的是我國 流域先民生活的景象,種植作物是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這兩種作物的國家;這一時期,使用 石器,還出現了原始
和原始 , 是他們的主要手工業部門, 在整個社會中起著重要作用。
7、大汶口:男子取代婦女,取得生產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隨著生產發展和產品增多,出現了私有財產, 社會開始走向解體。
8、春秋起止時間 ,特點: ;齊桓公稱霸:措施?會盟地點?晉楚爭霸:戰役、踐土會盟。五霸名稱?
9、戰國起止時間 ,戰國七雄 (方位);商鞅變法:原因?時間?內容?作用?
三、復習提綱:
一、漫長的原始時代:
1、元謀人(雲南)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距今大約170萬年,揭開了我國歷史的序幕。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龍骨山)距今約70萬——20萬年,使用打制石器,懂得用火(天然火),且掌握了保存火種的本領,是人類征服自然的一個重大勝利。
3、山頂洞人距今18000年,已掌握了在器物上磨光和鑽孔的技術,會使用骨針,還進行人工取火,是征服自然的又一巨大進步。
4、半坡居民(黃河流域)種植粟,河姆渡居民(長江流域)種植水稻,大汶口中晚期(山東)出現了貧富分化,原始社會開始走向解體。
5、黃帝(華夏族的祖先)和堯、舜、禹的傳說。後三者推選首領的辦法稱「禪讓」,其中禹用疏導與堵相結合的辦法治理洪水,受到人們的尊敬。
二、夏、商、西周與春秋戰國:
1、 夏朝——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
前2070年建立,建立者是啟,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最後一個王是桀。
2、商朝
第一個王是湯,最後一個王是紂。盤庚在位時將都城遷到殷,因此又稱殷朝,盛行野蠻的「人牲」和「人殉」制度。在手工業部門中,青銅器製造業最負盛名,有最大的司母戊鼎和精美的四羊方尊。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我國能夠辯認的最早的文字。
3、西周: 武王伐紂後建立(牧野之戰),都鎬京,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4、東周
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後建立,分為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戰國(前475—前221年)兩個時期。
A、政治:春秋時期,大國爭霸。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使齊國強盛起來,又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前651年葵丘會盟確立了霸主地位。(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
戰國時期,各國進行了變法運動,其中最徹底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原因:1、為適應戰國初期的社會大變革,各國進行了變法運動;戰國初期,秦國比較落後,其他諸侯國都看不起它。
前359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了變法。主要內容:(1)獎勵軍功。(2)廢除井田。(3)推行縣制。(4)獎勵耕織。作用:經過變法,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都得到加強,為它後來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變法前立木為信)
B、文化:
學派 代表 思想 著作
儒
家 春秋時孔子 創始人。核心是「仁」 《論語》
戰國 孟子 「仁政」、「民為貴,君為輕」 《孟子》
荀子 唯物主義,「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道家 春秋 老子 創始人,樸素辯證法,「無為而治」 《道德經》
墨家 墨子 創始人,「兼愛」、「非攻」 《墨子》
法家 戰國 韓非 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受嬴政賞識) 《韓非子》
兵家 春秋 孫武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
戰國 孫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