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學科中有哪些原理
主要史學理論和史學研究法總結
一.主要史學範式(史觀)
史學範式是史學家研究歷史的范型和模式,是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也是史學觀點、史學范疇和史學方法等有機集合體.高中新課標程式下的史學範式已從單一走向多元,由傳統單一的階級斗爭範式(或稱革命史範式),發展為階級斗爭範式、文明史範式、整體史範式(亦稱全球史範式)和現代化範式等四種史學範式.這些新的史學範式,提高了歷史研究的框架性認識.
1.文明史範式(通史順序)
文明史範式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例:請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歷史事實來分析「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共同發展.」?
2.全球史範式(經濟一體化全球化)
全球史觀,又稱整體史觀.他們把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例:請分析16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是如何加強與世界各地區交往的?並以此分析其對歐洲及世界發展的影響.
3.近(現)代化範式
現代化是以商品經濟為特徵的工業文明取代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農業文明的結果,它主要表現為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領域的理性化和科學化.
例:請從現代化範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國的歷史,以此說明這一時期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4.革命史範式(階級斗爭)
革命史範式作為中國近代史學界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範式.其理論基礎源於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里,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便能把握住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例:請從革命史範式出發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歷史(提示:分析社會主要矛盾)
二.史料的分類
一般可分為:
1,實物史料: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
如:遺跡,遺址,遺物,出土文物等
2,文獻(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
如:官私史書,文書檔案,地方史志,傳記譜牒,文集日記,野史筆記,報刊,雜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話,傳說,故事,史詩,俗諺,遺訓,回憶錄,對話錄,采訪記,座談錄音等
4,圖片、影像史料:
如:新聞圖片,照片,紀錄片,影視資料等
另一種分法:
1,第一手史料:實物史料,原始的圖片、影像史料,真實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獻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獻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圖片、影像史料
三.獲取史料的途徑
1.去圖書館或相關機構查閱檔案、文字史料、圖片史料
2.參訪當事人或目擊者獲得口述史料
3.觀看紀錄片的影視資料
4.到當事人活動過的地方探訪遺跡或獲取實物資料
5.現場考古(或考古現場的實跡復原)
四.影響史學觀點和史料運用的幾個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場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選取和運用上的差別;4.時代的局限性等.
五.運用史料時,要保持結論的客觀性,在史料選擇上應堅持的方法或原則
1.重視史料來源的真實性,選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堅持正確的史學觀點
3.選取客觀、公正、正確的史料
4.對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論結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對多種史料進行甄選、辨別
六.唯物主義歷史辯證法理論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關系變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合理的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進步、落後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原來合理的生產關系也會逐漸落後,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阻礙.這時,生產關系就必須作出調整或變革(表現為統治者的改革或劇烈動盪的社會變革)
(2)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近代以來主要表現為科技的進步)三個方面,其中生產工具(科技)的進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
例1:鐵犁牛耕——私田出現、井田制瓦解——奴隸制生產關系過渡到封建制生產關系.(奴隸制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導致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例2:第一次工業革命——自由競爭——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壟斷組織間的自由競爭加劇生產力與生產關間矛盾——羅斯福新政.
例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後期
例4: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和工業進步;人民公社化運動對生產力發展造成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生產關系,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
2.階級斗爭理論
(1)不同的社會形態有著的相應的對立階級.
(2)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階級利益和階級立場;任何階級的措施、觀點都是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注意選擇題中的「根本目的」)
例:分封制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百家爭鳴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法家——新興地主階級;孔子、道家——沒落的奴隸主階級;墨家——小生產者、社會下層;孟子荀子——地主階級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例1: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經濟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政治變革——經濟發展……)
例2: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發展、市民階層出現壯大——市民文學、工商皆本、經世致用思想出現.
例3:近代中國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七:主觀題的幾種重要的題型.
1.歷史事件或現象的縱向發展(考查歷史事件脈絡與發展規律):
如: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由秦、漢、唐、宋元到明清的演變
2.考查一個歷史的橫斷面(考查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關系):
如:春秋戰國時期經濟(鐵犁牛耕)、政治(分封制瓦解、諸侯兼並、中央集權趨勢在各諸侯國中出現)、思想(百家爭鳴)、文化(詩經、楚辭)科技(司南)等
3.小切口、深挖掘,考查一個重點知識(全面認識、闡釋一個歷史問題的能力).
如:對晉商和徽商現象的認識
4.不同考點中聯系緊密或相似知識點的歸納(比較、聯系)(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知識遷移、歸納、聯系分析的能力)
如:民生問題:孟子仁政思想、秦朝暴政危害民生、重農抑商、三大思想家工商皆本經世致用思想、孫中山民生主義、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引發自然災害威脅民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
5.中外歷史的比較(或世界歷史的發展對中國的影響問題)
如:17世紀西方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中國的思想活躍局面
② 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有什麼不同
史學理論是關於來歷史學的源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理論概括以歷史學自身的理論問題為研究對象,如關於歷史學的特點,歷史學的功能(包括社會功能、科學功能、教育功能),史學工作者的歷史認識的特點,史學發展與歷史發展的關系,歷史文獻和史學方法問題,史學遺產的批判繼承問題,歷史研究成果的社會表現形式問題,史學家的素養與時代使命問題等等,均為史學理論研究的范圍!歷史理論是關於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哲學認識
③ 歷史學的基本理論有哪些
一.主要史學範式(史觀)
史學範式是史學家研究歷史的范型和模內式,是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容,也是史學觀點、史學范疇和史學方法等有機集合體.高中新課標程式下的史學範式已從單一走向多元,由傳統單一的階級斗爭範式(或稱革命史範式),發展為階級斗爭範式、文明史範式、整體史範式(亦稱全球史範式)和現代化範式等四種史學範式.這些新的史學範式,提高了歷史研究的框架性認識.
1.文明史範式(通史順序)
文明史範式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例:請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歷史事實來分析「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共同發展.」?
④ 歷史學科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都有哪些
主要史學理論和史學研究法總結
一.主要史學範式(史觀)
史學範式是史學家研究歷史的范型和模式,是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也是史學觀點、史學范疇和史學方法等有機集合體。高中新課標程式下的史學範式已從單一走向多元,由傳統單一的階級斗爭範式(或稱革命史範式),發展為階級斗爭範式、文明史範式、整體史範式(亦稱全球史範式)和現代化範式等四種史學範式。這些新的史學範式,提高了歷史研究的框架性認識.
1.文明史範式(通史順序)
文明史範式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例:請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歷史事實來分析「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共同發展。」?
2.全球史範式(經濟一體化全球化)
全球史觀,又稱整體史觀。他們把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例:請分析16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是如何加強與世界各地區交往的?並以此分析其對歐洲及世界發展的影響。
3.近(現)代化範式
現代化是以商品經濟為特徵的工業文明取代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農業文明的結果,它主要表現為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領域的理性化和科學化。
例:請從現代化範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國的歷史,以此說明這一時期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4.革命史範式(階級斗爭)
革命史範式作為中國近代史學界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範式。其理論基礎源於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里,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便能把握住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例:請從革命史範式出發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歷史(提示:分析社會主要矛盾)
⑤ 如何學習歷史學理論與方法
如果是高中歷史,結合課本加上老師課上提及的一些理論就可以了,相信這些年出的輔導書中也都有相關介紹。
如果是大學歷史學專業,本科階段是通史課程為主,上課跟著老師聽,有疑問的話可以課上提問甚至下課後直接攔住老師問也是可以的,很多老師在系裡的辦公室門上貼有答疑的時間。課外首先關注一下本校本系的主要老師和他們的研究方向,這樣以後在你選擇興趣點真正研究的時候好有針對性的找人,所以平時如果能溝通是最好的,即便不能溝通刷個臉熟也最後畢業答辯時也會有印象分。最後,校內校外的一些前沿講座只要是人文系列的都是可以去聽的,甚至有些理科講座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去聽。新思維新思想對於研究來說是很好的啟發。
研究生階段,因為你已經選擇了方向,而且導師也選定,那麼基本上聽導師的話,完成任務就可以了。如果你想更努力,也可以多與相關領域內的人溝通,主要是通過研討會本校或外校的都可以。
⑥ 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
1、考據法,即搜集和考證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計量史學,通常通過一些統計的數據進行計量,然後得出一些結論
3、口述史學方法,也稱口碑史學、口頭史學等,是運用現代化的手段收集人們口述的歷史資料,用來研究歷史的新學科。口述歷史學是歷史學與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實地調查的學科相結合的產物。
4、比較史學,是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現象的比較來加深、擴大和驗證對歷史的認識的一種方法。
5、心理史學方法,又稱「心理歷史學」,西方「新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汲取心理學的某些理論、原則和方法,探究世界歷史進程中人類的各種活動,從「心理」的視角豐富和完善歷史認識的能力,提高歷史研究的科學認識水平。由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所開創。
6、跨學科史學方法,跨學科學是以學科間有關的共同問題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促進學科技術全面協調發展的新學科。現代科學發展的突出特點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一方面,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分支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解決日益復雜的許多重大問題又需要多學科的配合和綜合,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結合,不斷涌現與傳統學科分類迥異的新學科。
(6)歷史學原理擴展閱讀:
歷史研究是一種很有意義的研究方法。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備的優勢。譬如,人們通常對過去的事情感到有興趣,而興趣對於研究者來講,是不可缺少的。另外,歷史研究有彈性,也就是說,它無需固定的時間,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
它能充分結合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因而有利於研究的開展。但是,歷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為歷史具有不可復驗性。因而無法確定在新的情況下是否會有同樣的結果發生,是否會得出與舊情況下相同的結論。此外,歷史資料往往難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難以判斷。這些局限性恐怕是與人自身的局限性相關的。
參考資料:歷史研究法-網路
⑦ 史學理論與歷史理論一樣嗎
不一樣!史學理論是關於歷史學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理論概括以歷史回學自身的理論問題答為研究對象,如關於歷史學的特點,歷史學的功能(包括社會功能、科學功能、教育功能),史學工作者的歷史認識的特點,史學發展與歷史發展的關系,歷史文獻和史學方法問題,史學遺產的批判繼承問題,歷史研究成果的社會表現形式問題,史學家的素養與時代使命問題等等,均為史學理論研究的范圍!歷史理論是關於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哲學認識
⑧ 學習歷史主要學什麼
學習歷史主要學歷史學專業,要求學生學習世界歷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整體人類文明的一般發展歷程和世界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接受史學理論、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國際政治學、國際經濟學、國際關系學、外國語及文化人類學等方面的基本訓練。
歷史學類專業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以及博物館學、民族學、文物學等二級學科。
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史學擺脫對經學的依附地位,並與傳統的經、律兩學鼎足而立,成為官學中一個完全獨立的部門,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上還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後來它有了編纂學、文獻學的內容;至清代乾嘉時期,人們又賦予了史學以歷史敘述技巧和歷史認識方法等內容。
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史上,作為人類過往社會客觀存在的「歷史」與作為一種專門性學問的人們對它進行認識、描述的活動及其結果的「史學」,最後實現了初步的分離。這是古代歷史學家經過數千年探索的結果,亦是他們在史學認識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8)歷史學原理擴展閱讀:
1、堅持歷史學是一門科學的歷史學家,一方面沿著盧基阿努斯開辟的認識路徑,從歷史學與文學的區別中把真實性確定為歷史學的本質特性之一;另一方面,沿著馬克思和恩格斯開辟的辯證的、歷史的和唯物的認識路徑,從歷史本體論和史學本體論的高度,深刻闡述了歷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從而為歷史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歷史學是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
3、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除它具備了一門學科的科學性所必須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據就在於它是歸屬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的一門學科。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科學性,根本地決定了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
⑨ 著名的歷史學理論,如歷史合力論
張雪 郭涌
【摘要】: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會有促進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因素,恩格回斯在19世紀答最早提出了歷史合力論思想,社會發展的各種動力因素相互沖突、相互作用形成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其中經濟的因素和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在歷史合力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同時,歷史的進程又是人自身不斷完善、不斷走向自由自覺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開放的過程。歷史是人創造的,人以一種歷史性的方式存在著,人則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不斷地自我創造、自我生成展現歷史觀,同時人對"歷史合力"有能動作用。
【作者單位】: 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
【關鍵詞】:
恩格斯 歷史合力論 生成論 人
【分類號】:A811
【正文快照】:
一、提出「歷史合力論」社會理論政治的背景(一)社會背景馬克思是在19世紀上半葉創造了歷史唯物主義,他認為歷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創造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決定了社會的基本狀況,構成了歷史的基礎,認為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經濟因素,形成了科學的唯物史。19世紀末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