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考古學家應該具備哪些特點
1、先抄讀大學里的考古學。不經過襲專業知識訓練是很難成家的。
2、閱讀大量古籍,包括文史哲。知識淵博的考古學家通常能憑借典籍里的某一句話就判斷出一件文物的諸多情況。
3、閱讀歷史學家的著作,掌握歷史研究的方法。方法得當能使考古研究少走彎路。
4、多做實地考察,包括參觀各地的博物館。有空還可到文物市場逛一下。
『貳』 歷史上科學家有什麼特點
1、豐富的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作者正是回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答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局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創造,體現了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2、獨立的思考能力: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應該是充滿樂趣的。探尋自然的奧秘,對真正的科學工作者來說,一定要善於觀察和思索,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3、勤奮和執著的精神: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沒有勤奮和執著的精神,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
『叄』 歷史學科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
(1)存在形式的過去性。歷史是已經過去了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它不能重演,也無法實驗,人們只能通過文字、實物、圖片、電影等直觀教具,將抽象的東西形象化,概括的東西具體化,用語言的記述將歷史知識轉化為生活的畫面,讓學生間接認識或感知歷史。正是由於這樣,歷史對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有很大的創造空間。 (2)認知結構的多樣性。社會發展過程中主觀與客觀、內因與外因、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因此,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認知途徑靈活多變,不應從單一的角度去認識歷史事件,而應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認識和思考。認知結構的多樣性表現為整體性、因果性和發展性。
A、整體性。歷史是人類在特定時空環境中留下的「足跡」,因此學習歷史要從時間、空間、人物三方面去整體把握。人類活動具有世界性,每個國家都不能獨立於世界之外,因此學習歷史要擴大視野,把歷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對歷史發展過程的立體的、整體的認識。
B、因果性。社會中的每一種變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結果。歷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 的發生有著特定的背景和條件,歷史事件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和互為因果的關系。揭示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主題之一,是培養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和理解歷史的能力的手段之一。
C、發展性。歷史是一個連續不斷、繼往開來的過程,後一個過程總是在前一個過程基礎之上的開拓創新;從認識論上看,人們的認識處於發展與深化之中。歷史課堂教學要具有前瞻性,培養學生運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去總結歷史,認識歷史的規律,使之服務於現實和未來。
(3)思維方式的求異性和靈活性。求異思維是針對常規定向思維而言的反向思維,是一種富有創見性的思維方式,它能夠突破思維定勢,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系,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形式,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思維的靈活性是指學生根據不同情況、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史由證來,證史一致;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最主要的特點,信息處理能力是最主要的歷史學科能力。應重視史料的作用,培養學生對史料進行多方面的真實解讀的能力,以及思維與邏輯的嚴密性。遵循歷史與現實、史論與史實相結合的原則,強調「以史為鑒」的教育思想。
(4)學科聯系的交融性。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會的各門學科,其內容異彩紛呈,縱橫交錯,互為影響。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這一特點,以歷史為依託進行學科間的滲透、綜合,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其創新能力。
『肆』 歷史學家把史前時代分為哪兩個部分有什麼特點
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
『伍』 歷史的特點,史學特點及其社會性質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歷史就是當代史
社會性質就是精神文明
史學 亦稱「歷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部門。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性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認為,史學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其主要任務是:按照時代和年代順序,運用具體歷史事實,闡明並揭示從原始公社制經過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進到社會主義並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歷史發展的規律。歷史的記載和編纂,當繼起於文字的發明。自古以來,世界各國家、各民族出現過許多歷史學家,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著作,積累了豐富的歷史資料,也表述了各種史學思想、觀點以及治史方法。這些從不同角度對人類進步所作的記錄,乃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歷史理論和史學觀點,就其主流而言,基本上是從保護剝削階級利益的立場出發的。總的說來具有兩個主要特點:(1)過多地強調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忽視了思想動機背後的物質條件,不了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2)把少數英雄偉人當作歷史的創造者,而不重視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這兩點,實質上是歷史唯心主義的集中表現。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他們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闡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從而揭示了各種社會經濟形態循序發展的一般過程,並且有力地論證了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進步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同時也充分肯定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這樣,歷史學才開始成為科學(參見「歷史科學」)。史學的研究對象甚為廣泛,舉凡人類社會發展史和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歷史,從遠古到現代都可作綜合的、分期的或分類的研究。概述史學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史學概論,研究史學本身之發展的史學史,研究史料及其運用方法的史料學,以及文化史、思想史、經濟史、科技史等專門史類,均可包括在史學范圍之內。
『陸』 歷史名人的特點
風騷有才 比如李白、柳永之流~
能打能拼 比如李元霸
睿智聰明 比如諸葛亮
英雄人物 比如袁專崇煥、屬岳飛
狡猾奸佞 比如高俅、秦檜、蔡京等奸臣
大大清官 比如海瑞
大大貪官 比如和珅
造反起義 比如陳勝吳廣
篡權的人 比如王莽
史無前例 比如武則天
長的漂亮 比如女有:西施、楊玉環、男有:潘安等人
不一般的女人 比如呂雉(劉邦之妻)慈禧 長孫皇後(李世民之妻) 畢竟在男權主義的古代,女人要留下名字太難了
亂世梟雄 比如各個開國皇帝
亡國之君 比如隋煬帝楊廣、崇禎皇帝朱由檢
……
以上不包括經小說渲染的部分 如林沖 松江 賈寶玉之流
純屬個人意見~!
『柒』 中國封建社會歷史學家關於歷史本質的認識及其特點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內史:人類社會發生、容發展的過程。
研究歷史可以滿足人類的好奇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不但是哲學問題,也是歷史問題。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研究歷史。人類的好奇心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動力,其中自然包括對自己過去的好奇心。
研究歷史,可以避免我們重新走以前的彎路
歷史有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鑒」,「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捌』 歷史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特點:
一,它是客觀存在的,真相只有一個。
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玖』 西方古典史學的特點是什麼
導言:西方史學理論的發展及演變概貌
西方史學源遠流長、恢弘博大,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大的歷史性的轉折和變遷。
第一次轉折:西方史學的創立。發生在公元前的古希臘時代。歷史與神話分離,產生了體現人本主義精神的古典史學。
第二次轉折:產生於公元前五世紀前後。西方史學從古典史學的人本主義轉向基督教的神學史觀。
第三次轉折:開始於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西方史學從基督教的神學史觀轉向資產階級史學的人文主義史觀。
第四次轉折:發生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史學理論的演變更為激盪復雜,產生了與傳統史學相對峙的新史學思潮。
第五次轉折:發端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標志著當代西方史學的形成。
第一節:古典史學(公元前的古希臘時代)
1、希羅多德與「社會文化史」傳統的開創。
人本意識、世界史眼光和存真存疑的批判原則,奠定了西方傳統史學的優良傳統。
2、修昔底德與「政治軍事史」傳統的確立。
將人類歷史獨立於天神之外的歷史觀念,成為西方建立科學的歷史學的基礎。
3、古典史學思想的發展特徵:
(1)倒退的、循環的歷史觀念。
(2)人本主義思想。
(3)「世界主義」思想。
(4)尚未取得相對獨立的學科地位。
第二節:基督教史學(公元5世紀——14世紀的黑暗時代)
基督教史學理論的價值:
1、系統提出了歷史「統一性」和世界史的觀念。
2、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歷史直進觀」和「歷史進步論」。
3、提出善惡沖突推動歷史進步的「歷史動力觀」。
3、創立體現歷史線形發展的公元紀年法。
代表人物:奧古斯丁、攸西比厄斯。
第三節:近代資產階級史學(14世紀——19世紀末)
一、人文主義史學(文藝復興時期14——17世紀)
人文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恢復古典史學的人文主義精神。
(2)重新強調歷史的垂訓意義。
(3)重視歷史敘述的體例。
重要流派:「修辭學派」、「博學派」。
二、理性主義史學(啟蒙時代17世紀——18世紀末)
理性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強調人類的理性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2)主張探索歷史的發展規律,以理性的眼光來審視歷史和評判歷史。
(3)提倡突破狹隘的政治軍事史,注意廣義上的社會文化史。
(4)提出系統的歷史進步理論。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伏爾泰《論世界各國的民族精神、禮儀和風俗習慣》、孔多塞《人類精神進步史綱》、康德《從世界主義者角度看世界歷史觀念》、維柯《新科學》
三、浪漫主義史學與歷史主義(十九世紀)
浪漫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強調歷史的連續性和繼承性。
(2)關注歷史發展的個性和獨特性。
(3)提倡用情感來取代理性,反對用抽象的理性原則來概括歷史。
(4)注重偉大人物和政治斗爭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
歷史主義是浪漫主義史學的一個最重要內容。歷史主義的鮮明特徵:
(1)人類歷史是有機發展的過程,有著不可割斷的歷史連續性。
(2)對歷史現象要以同情的、理解的態度加以研究,進行歷史的分析,具體了解個歷史時期的特點,承認它們存在的合理性。
(3)世界歷史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不能用一般性的世界歷史模式代替各民族具體的歷史研究。
維柯的《新科學》開創了世界歷史主義。
赫爾德的「文化的歷史主義」。
蘭克與「政治的歷史主義」。
四、歷史哲學 (十八世紀以後)
所謂的「歷史哲學」,即是對歷史進行哲學的思考。指的是人們對於歷史不應該只以堆積史實為能事,還應該達到一種哲學的或理論的了解。
近現代的歷史哲學一詞,專指西方唯心主義的歷史哲學。唯物主義的歷史哲學則一般通稱為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
在唯心主義方面,歷史哲學一詞的涵義和內容,也隨著科學觀念和哲學觀念的變化而經歷長期不斷的演變,其演變的趨勢是從思辯的走向分析的。大體上,前者要回答的問題是:歷史演變的規律或規劃是什麼?而後者要回答的問題是:歷史知識或理解的性質是什麼?
思辯的歷史哲學——重要探討整個人類歷史的特徵、意義模式和規律等。是試圖在一大堆貌似雜亂無章的歷史事實的背後,尋求出理性的原則、規律和意義來。(前面所述各派大體上都屬於思辯的歷史哲學。)
思辯的歷史哲學特別關注的問題:
(1)歷史運動的模式。認為人類歷史是不斷進步的。
(2)歷史發展的動力。看法不一,或認為是人的理性,或認為是復雜的人性,或認為是英雄人物。
(3)歷史進程的目的和意義。認為歷史發展有明確的目的和終極意義。
代表人物:維柯、伏爾泰、赫爾德、康德、黑格爾,以及斯賓格勒和湯因比的文化形態史觀。
分析的歷史哲學——著重闡釋歷史學研究本身特有的性質、方法、價值或作用。其出發點是:要理解歷史事實,首先就要分析和理解歷史知識的性質。歷史哲學的任務應該應該就是(或者至少、首先而且主要的就是)對歷史的假設、前提、思想方法和性質進行反思。
分析的歷史哲學關注的問題,更多的是歷史認識是什麼,而不再是歷史本身是什麼;更多的則是人們是怎樣在認識歷史的運動的,而不再是歷史自身是怎樣運動的。對於分析的歷史哲學來說,更重要得多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對歷史本身的探討和解釋,而是對歷史學的探討和解釋。
代表人物:布萊德雷、狄爾泰、克羅齊、柯林武德、波普爾等。
四、實證主義史學(十九世紀後半期)
實證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主張依照自然科學的模式建設歷史學,力圖使史學成為像自然科學那樣追尋「一般法則」的科學。
(2)努力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反對歷史研究的「個體論」傾向。
第四節:當代西方史學(20世紀以來)
一、當代西方史學形成的特徵:
1、從傳統的「敘述型」轉向「分析型」。即用「問題史學」代替「敘事史學」。
2、從研究「顯要人物」(精英人物)的活動為中心,而轉向研究普通人和「社會底層的力量。
3、從狹隘的政治軍事史轉向探求社會歷史的「總體」與「結構」。
4、從個人在故紙堆中扒梳史料的手工業方法轉為運用現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技術。
5、堅持史學研究採取跨學科的方法,借鑒和吸收其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歷史。
二、當代西方史學的發展脈絡、主要流派及其理論:
(一)「新史學」的開端
法國卡爾。蘭普勒特最早提出「新史學」這一口號;法國亨利。貝爾創辦《歷史綜合評論》;美國魯濱遜與「新史學派」的建立。
(二)法國年鑒學派(三個發展階段)
1、創建階段(1929——1945年)。代表人物是費弗爾和布洛赫。這一階段奠定了年鑒學派的基本理論:
(1) 反對傳統史學迷信史學和史料的傾向。
(2) 提倡「總體史學」。即強調歷史研究的對象包含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3) 反對歷史研究以精英人物為中心,大力倡導「從下往上看的史學」,主張著重研究下層的普通大眾的歷史。
(4) 主張史學要按科學的程序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用「問題史學」代替「敘事史學」。
(5) 堅持史學研究採取跨學科的方法,借鑒和吸收其他學科的方法來研究歷史。
2、第二發展階段(1945——1968年)
是年鑒學派「制度化」和深化階段。代表人物為布羅代爾(1902——1985)。
布羅代爾理論代表作:《歷史和社會科學:長時段》、《菲力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布羅代爾的基本思想是「三段論」(歷史時間的理論):認為歷史時間可以分為相互聯系的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分別表述三個不同層次的歷史運動,而其中的長時段歷史也就是結構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長期的決定性的作用。只有藉助於長時段歷史觀,才能夠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人類生活的全貌。
3、第三發展階段(1968年以後)
打出「新史學」的旗號,從此被稱為「年鑒——新史學派」。代表人物是勒高夫、諾拉、夏蒂埃、勒韋爾。
年鑒——新史學派著重研究的理論、方法和領域:
(1)繼承了長時段理論,著重研究各種結構和變化緩慢但長期起作用的事物。認為只有通過長時段才能把握和認識推動歷史前進的潛在力量。研究領域是歷史人類學和精神狀態史。
(2)重視歷史認識論和史學方法論。
(3) 進一步拓寬歷史研究的領域,更潛心於細小的課題。
(4)重新強調政治的作用,承認事件的重要意義。
(三)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
即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代表人物有多布、希爾頓、希爾、霍布斯鮑姆、湯普森。
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共同性與理論特徵:
(1)熟悉馬恩著作,信仰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從事歷史研究。但對歷史唯物主義有自己獨立的理解和解釋,並有所修正。
(2)發揚了英國經驗主義的史學傳統,強調對歷史特殊性的認識,堅持歷史學是研究歷史事實發展過程的科學。
(3)強調研究下層人民的歷史。
(4)注重總體史研究。
(四)當代西方比較史學
西方比較史學的研究著作大致上歸納為四類:
(1)「各文明體系的比較」研究。即如斯賓格勒、索羅金和湯因比那樣的宏觀比較。
(2)「主要是對文明的某種中心題目進行比較研究,如比較宗教式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大都是一些比較具體的歷史現象的比較。
(3)通過比較而「研究歷史過程」,「它們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從『可選擇的生產方式』的比較研究到一個單獨的行業實現工業化的速度和程度的比較;從革命這個永遠受歡迎的題目的比較研究到限定仍很明確的過程的比較研究(例如現代教育制度的普及)。著重歷史比較尤其與經濟學、社會學或人類學的某些學派有密切的聯系」。
(4)「機構的比較」。如教會、黨派、銀行之類的組織和機構的比較。
比較史學的特點:它不像寫作通史或斷代史的歷史學家那樣在連續敘述人類的發展中尋找歷史的意義,也不像歷史哲學家那樣在尋求全面的總體模式中獲取歷史的意義,而是從整個人類歷史中一直在撞擊著人類的那些永恆的問題中尋找歷史的意義。為此,比較史學按照某種規范和范疇,從人類歷史中挑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側重探討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及某種情況下的特殊規律,亦即尋求歷史發展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以闡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異同。
(五)當代西方心理史學
心理史學是歷史學與心理學的嫁接而產生的一門新學科,它藉助與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來探索人類過去的種種行為,進而更全面與更深刻地闡明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進程。
心理史學分為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和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
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 ——是用精神分析法和歷史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生活,其理論的一般特徵:(代表人物是埃里克森、李夫頓和克胡特)
(1) 以新精神分析學說作為理論基礎。即堅持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學說的原則,強調潛意識的驅力和先天潛能的主導作用。同時強調自我的的自主性,認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來源,強調文化和社會因素(主要是家庭環境、養育方式)對人格的重大影響。
(2) 反映了一種「心理決定論」的歷史觀。即用歷史人物的心理特徵解釋一切行為。
(3) 模式歸納。即習慣套用心理學模式的歸納,缺乏因果解釋的科學研究(有些原理根本無法驗證)。
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 ——反映了當代西方心理史學的變化趨勢:(代表人物溫斯坦、普拉特、埃爾金斯、阿瑟爾、霍弗、拉森)
(1)由「心理因素決定論」向「外在環境決定論」轉變。
(2)方法論的突破。即不再僅僅是將心理學理論作為解釋歷史現象的史學方法,而把歷史上的心理現象本身作為研究對象。也就是說,不再局限於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個人和群體的歷史行為,而是把歷史上的個人和群體心理的發生、發展、演變的原因,及其對社會歷史進程的影響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變化,使心理史學不知不覺變成了歷史心理學和心態史學了)。
(3)社會學對心理史學的滲透。強調不是心理驅力決定外在現實,而是外在現實決定心理狀態。()行為主義心理學在心理史學的應用。強調了人的行為完全是環境決定的,即便是那些看起來像是本能的行為實際上也是對外部世界的反應。
(4)認知心理學在心理史學中的應用。強調了人的認知模式會影響和決定人們的心理和行為。
(六)當代西方計量史學
計量史學也就是把數學方法特別是數理統計方法運用於歷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當代西方計量史學的特徵:
(1)運用電子計算機。它的使用,使系統收集、利用史料及進行統計分析成為可能,並向研究者提供了處理大量情報資料和分析多變數現象的能力。
(2)進行統計分析。但不是指以往史學研究中那種描述性的統計,而是一種高級的推理統計學和多變數解析領域的分析,對此非用電子計算機不可。
(3)製作數學模式。借用社會科學尤其是經濟學中的理論模式,以數理形式來表現歷史文化現象。
(七)文化形態史觀
文化形態史觀是當代西方思辯的歷史哲學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人物是斯賓格勒(著作《西方的沒落》)和湯因比(著作《歷史哲學》)。
其主要理論特徵:是用「幼年、青年、成年、老年」(斯賓格勒)或「起源、生長、衰落、解體」(湯因比)四大階段的生命周期來概括人類歷史或文化的全部過程及其一般模式。
強調兩點:
第一:所謂的歷史就是文化或文明。這一結論旨在肯定,文化或文明才是人類歷史的真正載體,而歷史的意義即寓於作為人類歷史之基本現象的文化或文明之中。因此認為,歷史哲學與史學研究所應闡釋的主要對象既不是純粹的精神觀念,也不是表層的政治、經濟現象,而是作為一種歷史整體的文化或文明。
第二、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具有同等價值、屬於同一時代的。這個結論的重點在強調,各種文化形態或文明社會原本就是自成一體、各有根據的,而決無孰優孰劣或孰高孰低之分。確信歷史哲學與史學研究所面對的世界歷史指的是整體,而不是某個選定的部分。因此,理應放棄狹隘的歐洲文化中心論和偏頗的民族主權國家觀,轉向一種整體性的、深層次的文化形態或文明社會比較研究。
參考書目:
《西方史學史》,張廣智主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何兆武陳啟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年9月版。
《西方新史學評述》,龐卓恆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拾』 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治史態度有何鮮明特色
修昔底德古希臘歷史學家。他的傳世之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共分8卷,努力以客回觀公正的答態度記述他親歷的這場戰爭,寫到前400年因去世而中斷。他把歷史的真實放在首位,注意各種政治因素的影響,努力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從而使歷史成為科學。他很少直接做結論,而是讓讀者從他的記述中自己去判斷。這部史書問世之初就受到高度重視,據說當時著名演說家狄摩西尼曾把此書抄寫了8遍。1502年第一個編訂本問世以來,很多國家都有了譯本。
修昔底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