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索倫·克爾凱郭爾的哲學成就
20 世紀以前,在斯堪的納維亞以外很少有人知道克爾凱郭爾的名字,因為他主要用丹麥語著述。然而,克爾凱郭爾的思想對 20 世紀歐洲和北美的基督教、非基督教和美學存在主義者有過重要的影響,成為現代存在主義思潮的淵源。克爾凱郭爾被認為是使歐洲哲學發展發生方向性轉折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所實現的轉折的主要內容就是以孤獨的、非理性的個人存在取代客觀物質和理性意識的存在來當做全部哲學的出發點,以個人的非理性的情感、特別是厭煩、憂郁、絕望等悲觀情緒代替對外部世界和人的理智認識的研究,特別是代替黑格爾主義對純思維、理性和邏輯的研究來作為其哲學的主要內容。
「尋找一個對我而言是真理的真理,尋找一個我願意為它而活、為它而死的理念。」
作為一個存在主義思想家,他試圖將一切與個體自身的情況相聯系,而不是從中提取本質,藉此來理解生活。他的第一本著作《非此即彼》集中論述了自由與奴役之間的選擇,這一論題幾乎可以在他的所有著述中找到。他堅持認為責任和宿命論在人類中互相纏繞,由此預示了深蘊於心理學中的去個性化和意志危機等課題。在他看來,當自我包括許多非意志的或自我創造的因素時,自我仍然不是一架機器。他反對懷疑論,反對宿命論的超然旁觀,把道德和倫理責任作為普遍目標,把由此促進的世俗判斷和絕望戲劇化。他認識到「精神失助」這一奇特的現代病,指出自我疏忽或自我隔離,真正的自我一直未能實現也無法實現。要糾正這種現象必須在信任上獲得飛躍,樹立「新生活」或真正的自我是個體擺脫與一個人的社會文化環境徹底同化的個體化和分化過程。克爾凱郭爾認為,實現這種自我的標准在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耶穌身上得到體現和表明。在一個人實現自我的過程中,另一個人可以是「助產士」,但是「分娩」最終還是個人自己的事。 克爾凱郭爾所提倡的存在主義,強調哲學家應探討現實中人生問題。他反對德國觀念專門講理想的東西,而以為人生最主要的是要很具體地把握住個人的存在,克爾凱郭爾個人對自己「孤獨」與「例外」的感受,所以創造出對自己關心的哲學 - 存在主義。克爾凱郭爾的哲學,可以說是利用最簡單的、感性的、我們日常生活里的方法,希望利用普通的、實際的、具體的方法來實現自己的存在,解消自己內心中的苦悶與荒謬。存在指此時、此地、此人的存在,是有血有肉的個人存在。個人存在中有喜怒哀樂,經由喜怒哀樂才能體驗倒真正人生。語言、理性和邏輯無法揭示每一個人獨特的個性,無法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對於後者,只能依靠每一個人本身內在的獨特的主觀體驗。他的個人是一種為恐懼、顫栗、悲觀、絕望等消極情緒所支配的個人。這種悲觀消極的情緒是個人對自己的生存的最本真的體驗。正是這種情緒驅使人採取行動,進行非此即彼的選擇。克爾凱郭爾又有單有理智思考不足以引發行動的觀點,這種選擇被形容為一種跨躍(leap)。必須有結束這一思考歷程的決心,而且這決心必須由激情來產生。形成一個人的自我的這種激情,被他指為個體的內求性(inwardness)或主體性(subjectivity)。最重要的激情如愛情和信仰,並不只是偶然發生的,它們是必須被培育和養成的。克爾凱郭爾明確地把自己的哲學與傳統哲學對立起來,特別是把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理性主義的批判當做自己哲學的根本方向。他認為黑格爾哲學的根本錯誤在於把邏輯必然性當做實在的統一性的最高原則以及理性和實在的統一性的保證,並由此而陷入了「客觀主義」。世界無非是客觀精神的必然顯露,一切具體的、特殊的存在是這個普遍存在的實例,是這個整體中的某一階段中某一成分。這樣,人實際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失去了作出決定和進行選擇的可能性,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和自由,從而也將使自己忘卻了對發生的事件責任,取消了個人從倫理上對待自己和世界的可能性。黑格爾哲學是一種用思想整體來犧牲個人、使人非人化的哲學,是對人的地位和尊嚴的一種蔑視。
克爾凱郭爾的存在主義有兩大要義:其一是存在先於本質的理念,其意義是指人的生存是被動的、命定的(人之出生是男是女都不能由自己決定),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這種存在,去創造自己的本質。所以人之所貴,並非由於他有一個命定的存在,並非由於他的歷史背景、家世,亦非由於他出身的地位,而是在於人有選擇改造自己的本質的自由,他如何選擇做自己想要做的人,選擇自己想要做的事,這就是人的本質。其二是克爾凱郭爾將存在分為三級:
感性存在: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樂,追求輕薄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的一面,是從維持生命到享樂方面的存在;
理性存在:是一種比較嚴肅的、盡責的人生,以理性的方法、哲學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使自己對別人盡到倫理責任,合於社會道德的存在;
宗教性存在:是一種祈禱和愛的生活,是對神的自覺和崇敬,從而使精神有所寄託的存在。
在克爾凱郭爾一生的最後 12 年裡著述甚多,同時出版了宗教、哲學、心理學,甚至關於幽默的書籍。在 S.弗洛伊德之前,他還寫過一本完全針對焦慮的著作《恐懼的概念》,他在心理學方面的創新思想受到弗洛伊德的贊許。 克爾愷郭爾自認是反文化基督教的先知,他極其厭惡黑格爾的思想,認為黑格爾把聖經和先知的正宗基督教扭曲為文化性的基督教。這種文化基督教在他來看根本不是正宗的基督教。在他晚期的著作《討伐基督教國度》中論到,這種每個人都是「基督徒」的社會,真正的基督教顯然已經消失了。
黑格爾對德國和北歐國家的基督教有兩方面的影響。首先,黑格爾把宗教與哲學合為一體,把基督教信仰理性化、神學思辨化。其次,黑格爾的國家主義理論適應了國家教會的社會潮流。祁克果對神學思辨化的思想潮流和教會國家化的社會潮流都持強烈的反對態度。所以,他不僅是公認的存在主義哲學先驅,而且被新保守主義尊為先驅。
克爾愷郭爾的信心跳躍是談到當人面臨抉擇的時候會引發焦慮,而這種決定是一種跳躍的動作,它無法用邏輯方法來推演。祈克果認為人的墮落也是一種非理性的跳躍。然而另有一種跳躍,就是信仰的跳躍,同樣不能從處境中推演出來。當人面臨致死的疾病或是無法克服的焦慮,信仰卻能幫助人克服。
在克爾愷郭爾的理論中,信仰跳躍有三個階段,但是這些階段不是時間上的那種階段,而是包含美學的、倫理的和宗教的,這三階段彼此間相互聯系,無法清楚分開,例如在最後的宗教階段里,仍不免存在倫理思想和美感。尤其是他認為倫理宗教是具有主觀性的,是源於他獨特的審美觀,而美感卻不能用邏輯來推理。而上帝是所有行為與思想的終極前提,因此更無法用推理與邏輯證明上帝的存在。
有關美學階段是他很值得一提的事。美學階段的特徵是與人的生存扭在一起,他在這里所談到的美學不是指美學這門課程本身或藝術,而是一種衡量的標准。標準是按照每個人和每件事是否能夠滿足自己的美學,也就是聖經中描述猶太人對於好的事情或正確的事情,就稱這事為善、為美的「美」,這就是屬於美學的階段。因此他曾批評羅馬教宗曾醉心於異教風俗與道德敗壞的希臘羅馬藝術。
在倫理階段,克爾愷郭爾提出「魔性的」(demonic)這一個概念,是「自我隔離」(self- seclusion) 的意思,也就是沒有走出自己。跟這種自我隔離的情況相反的是愛,愛可以引導人走出自我隔離的處境,也就克服了「魔性的」。這種愛的特徵可以引導到愛的關系。也就是說在倫理階段中,愛克服了孤立進而產生責任心,而透過責任心就可以達到倫理的階段。宗教階段超越了美學的和倫理的階段,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宗教A」和「宗教B」,其代表性人物分別為「蘇格拉底」和「耶穌」,兩個者的共同之處在於對神的看法上都是存在主義者。
宗教A或蘇格拉底的宗教認為真理可以在人的存在中找到,也就是說基本真理存在於人自身之中。蘇格拉底想要用辯證法和存在主義把真理從人中召喚出來,他使用兩種方式,一種是反諷,這意味透過徹底的追問來探尋真理。另一種方式是產婆術(midwifery)。教師不是單單地直接教導真理,要幫助人們發現存在他們之中的真理,而使本來存在人之中的知識誕生出來。
有論者提出,蘇格拉底可被視為人道主義的創立者,這可以被視為准宗教之一,但是蘇格拉底並沒有轉變別人之存在的總體狀態,因為這種轉變只能在宗教B中才能做到。宗教B認為真理無法在人之中找到,因此,上帝必須從人的外面進入,並對人進行教導,於是上帝以基督的形式進入到人之中。這是另一次的跳躍,上帝借著基督道成肉身產生跨越時間的跳躍。
因為神與人之間有「素質上的無限差異」(infinite qualitative difference),而人類不僅有限,更是有罪的;所以追根究底,人必須借著決心,也就是「信心的跳躍」,以內心的熱情擁抱真理。沒有信心的跳躍就會變成只有理性的宗教,但是這絕對不是正宗的基督教。 道成肉身的絕對吊詭性與非理性
克爾愷郭爾主張「主觀的真理」,為新正統神學奠定了哲學根基,重新尋找神話語的神學,將信心置於崇高的地位,只把理性當作是理解神話語的工具而已。就是因為神話語中的基本真理具有吊詭性,使得邏輯學的非矛盾律(A≠-A)在基督教神學也不管用,因為神的意念(思想)高過人的意念(思想),神的道路(方法)超過人的道路(方法)。
克爾凱郭爾在這一點上開啟了新正統神學的先聲,所以辯證神學家以他為盟友。克爾凱郭爾對於真理的定義,特別是關乎神與人類存在的真理,是指「一個客觀不明物,人透過內心最深的熱情去攫取,並且將它緊抱不放。」。但是,「當主觀、內在是真理,客觀定義的真理就成為吊詭。」道成肉身就是一個「絕對的吊詭」,所以只能憑著信心披露與理解。
黑格爾企圖將吊詭當做邏輯觀念,置於普遍、和諧、理性的真理系統,有違吊詭的真義,並且把它變成抽象哲學觀念的象徵代表。對克爾凱郭爾來說,耶穌確實就是神,也確實是人,但集中於一身的真理,是邏輯上的矛盾,因此他駁斥黑格爾,認為這是啟示的全新真理,要我們決定是要接受或棄絕耶穌基督為主。一個人要與上帝建立關系,必須是個人的決定,而不是抽象的推理。
Ⅱ 關於清朝的歷史文學,衷心的請求各位懂歷史高人幫忙解答一下。
這九位將軍是 薩布素(第一任黑龍江將軍)、
布爾沙(黑龍江將軍)、
德英(寧)阿(伊犁成回都等處將軍)、
富明阿(荊州答、江寧將軍)、
善慶(綏遠、江寧、杭州等處將軍)、
綽哈布(荊州、成都將軍)、
克蒙額(綏遠將軍)、
托克湍(烏里雅蘇台將軍)、
壽山(署黑龍江將軍)。
Ⅲ 世界史:比較索倫改革和克里斯梯尼的改革。
梭倫改革
改革背景
公元前6世紀,隨著雅典工商業的發展,雅典出現了新興的工商業者階層。由於奴隸佔有制的發展,雅典許多平民因債務而受到氏族貴族的奴役,平民反對氏族貴族剝削 、 壓迫和獨攬政權的斗爭十分激烈 。 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首席執政官 , 成為斗爭雙方的仲裁人 ,並以立法者身份實行了廣泛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
Cleisthenes,Reforms of
公元前508年雅典政治家克利斯提尼(約前570~前508)實行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公元前510年僭主被推翻後,氏族貴族之間以及氏族貴族與平民之間的斗爭尖銳化,保有血緣關系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組織已經不能適應奴隸佔有制國家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克利斯提尼在公元前525~前524年任雅典首席執政官。公元前508年,他聯合平民通過公民大會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首先,他設立10個地區部落,取代原來的4個氏族部落。雅典被分為城區、沿海和內地三大地區,各大地區再分為十部分,稱為三一區。通過抽簽,從每個大區中各抽一個三一區,合成一個地區部落。三一區下分若干德莫斯(自治村社),構成雅典公民政治、社會和宗教活動的基層單位。年滿18歲的雅典男性青年,在其父母所隸屬的德莫斯內通過一定的入籍儀式便可取得公民權。一些外邦人也在德莫斯內取得雅典公民權。這樣,地域原則代替了血緣原則,削弱了氏族貴族在各方面的影響。其次,規定每個地區部落每年各選50名30歲以上的公民,組成五百人議事會,代替梭倫創設的四百人議事會,成為公民大會各項提案的起草機構,並負責處理國家日常行政事務。克利斯提尼還加強公民大會和民眾法庭的活動。根據他的建議,制定了貝殼(或陶片)放逐法,以防僭主再起。
克利斯提尼的改革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加強了雅典公民的團結,有利於雅典城邦的鞏固和發展。
在克利斯提尼年代,雅典的官員數目比較少,但隨著雅典由一個小城邦躍升成為古希臘世界的大都會,以及提洛同盟的盟主,雅典需要的官員數目急劇增加,在公元前五世紀至四世紀,雅典大約有六百名行政官員,來處理和盟邦的外交關系、提洛同盟的公款、公共建築、及聯盟艦隊的設置。
行政官員必須要年滿三十歲,及隸屬五百medimnoi階級pentakosiomedimnoi、騎士階級hippies、有軛牲階級zeugitai三個階級,條件和五百人會議議員一樣,但實務上也能接納僱工階級thetes成為行政官員,只要在選後回答自己是前三個階級便可,每一公職都是一年任期,而他們一生只能擔當同一官職一次,也不可同時兼任不同官職,不過可在不同年份擔當不同公職。但一般來說,官員都不可能不斷持續其官員生涯,因為所有行政官員、五百人會議議員及執政官在完結一年的公職後,都必須接受為期數個月,稱作euthynai的調查過程,包括一個稱作logistai的十人小組主動對官員的所作所為作出調查,以及由一個五百零一位陪審法官組成的特別法庭接受公民的申訴,而調查期間是嚴禁擔當公職的,因此每名官員若想連續官職生涯,必須相隔一年。
大多數官員都是十人一組的,每個部落都有一人出任官職。大概有一百名官員是由選舉產生包括步兵及騎兵指揮官、財政官員、及主管宗教事務的官員,因為這些官職都需要某些專業技能。在每年冬天的一次公民大會中會在每個部落各提供的多名人選中選出這些官員,之後會對這些官員進行職前訓練及測試,好在古希臘仲夏新年時這些官員順利投入工作。
而其餘的五百名官員會由自願者之中抽簽選出,有些職位會因權力大而且受歡迎而競爭激烈,但有些公職卻因無人擔當而要在缺額的情況下工作。部落會提供出多人一份名單予城邦,然後在雅典衛城東的希修斯聖殿(Sanctuary of Theseus)中抽簽決定人選,整個抽簽過程由六個司法執政官thesmothetai主持。這些官員掌管一般的行政事務,比如管制市場及度量衡、主管官賣小麥的供應、神殿的工程修繕、監督城邦財政,道路維修清潔等、管理來自西徐亞的三百個弓箭手警察。其中一個行政小組比較特別,一個執法小組,掌管城邦監獄、處理充公財產、執行包括死刑在內的刑罰,有擁有十一名成員,而非一般的十名。
和五百人會議的議員一樣,官們在擔任職務期間擁有一些特權,包括免服兵役,在城邦中的慶典中享有特別坐位,以及可以頭戴桃金娘製成的冠冕彰顯身份。而在西元前四五零年後,官員也可領取一定的薪資,以津貼貧困戶擔當公務。
1,背景:
(1)梭倫改革後,雅典出現了許多地方政治派別,主要有平原派、海岸派、和山地派。
(2)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擔任首席執政官,以與平民合作的態度進行改革。
2,內容及作用:
(1)以地獄組織代替氏族組織。這有助於削弱氏族貴族對地方政權的控制,促進不同部落之間的融合。
(2)進一步改造國家政權機構:創立了新的五百人議事會代替原來的四百人議事會,議員名額以各地居住區公民人數按比例分配。從而創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制選舉法。議員的當選標准體現了機會均等、任期制的民主原則。
(3)創立「陶片放逐法」。這是一項確保民主政權長期存在的法令,可以有效地防止政治野心家顛覆民主政權。
3,意義:
克利斯提尼改革在雅典牢固的確立了民主體制,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過程寫下了最後一個休止符。
主要內容
1、經濟上:
①廢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債務,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債,禁止把欠債的平民變為奴隸。由國家出錢把因無力還債而被賣到異邦為奴的人贖回。這一措施史稱「解負令」。
②實行一系列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政策的措施,包括限制糧食出口,擴大橄欖油輸出;實行貨幣改革,以利於商業貿易;獎勵外地工匠移民雅典,提倡公民學習手工業技術;改革度量衡,鑄造雅典新幣,制定了一些有關財產繼承、禁止厚葬、撫恤為國犧牲公民的親屬等法令。
③承認私有財產繼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度上的氏族殘余。
2、政治上:
①廢除世襲貴族的壟斷,不再以出身而以財產的數量來劃分公民等級。按一年農產品收入的總量把公民分為4個等級(按年改入的的穀物等產品的數量分別列為500斗、300斗、200斗和200斗以下四級), 各等級的政治權利依其財力之大小而定。第一、二等級的公民可以擔任國家高級官職;第三等級可任低級官職;第四等級的公民不能擔任官職,但有權參加公民大會和民眾法庭。
②設立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作為最高行政機關。四百人會議由4個部落各選100人組成,除了第四等級外,其他公民皆可當選。
③設立陪審法庭(也譯為民眾法庭,相當於最高法院),作為最高司法機關,任何公民都有權上訴。陪審法庭的陪審員由所有等級的公民經抽簽方式選出。陪審法庭受理並裁決公民投訴或上訴的案件,擴大了公民的權力。
④制定新法典取代格拉古的嚴酷法律,只保留了其中有關殺人罪的部分,使整個雅典法較有人道色彩。
改革意義
梭倫改革既不遷就貴族,也不偏袒平民,收入最少的第四等級不享有擔任政府官職和參選「四百人會議」的權利。這種中立政策未能徹底化解社會矛盾。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貴族專權的局面,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通過這些改革,使雅典貧苦公民擺脫了遭受債務奴役的威脅,打擊了貴族統治,使城邦體制更加鞏固。同時,梭倫通過規定公民個人佔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防止了土地的過分集中,使城邦體製得到健康發展,民主政治也發展起來。保護和促進工商業的措施又使工商奴隸主地位迅速上升,奴隸制經濟開始走向繁榮。
梭倫改革是雅典城邦歷史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有助於工商業的發展,調整了公民集體內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使自身從事勞動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經濟、政治和社會上的地位得以保證。
Ⅳ 英國歷史學家約翰.索利說:「如今有一個趨勢,人們懷念它的民主思想,並將其視為所有現代民主思想的源頭。
這里的它指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古希臘諸多城邦國家中,雅典專歷經索屬倫、伯利克里等人的改革措施,其奴隸主民主政治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尤其是伯利克里當政期間,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Ⅳ 《魔戒》里的薩魯曼的軍隊是強獸人,那索倫的軍隊是什麼
索倫軍隊的主力是獸人(Orcs),此外散布於中土世界各地的黑暗生物都是它的麾下精兵:
食人妖(Trolls),包括洞穴食人妖(Cave-trolls)、山地食人妖(Hill-trolls)、高山食人妖(Mountain-trolls)等種類。在佩蘭諾之戰中推著攻城槌葛龍德前行的就是高山食人妖。而在莫拉農之戰中則出現了變種食人妖歐洛海(Olog-hai)。
人類也參與到了索倫的軍隊之中:
這些是拿著斧頭的東方人,侃德的維瑞亞人、紅衣紅甲的南方人,以及從遠哈拉德來的黑皮膚野人,他們長得像是食人妖和人類的混血一樣恐怖。
《魔戒》第三部第六節
戒靈是魔多軍隊的指揮者,戒靈頭領安格馬巫王更是成為了軍隊統帥。戒靈的坐騎叫做墮落妖獸(Fell beasts),它不是「龍」或「偽龍」。
至於亡靈,索倫有一個名號就是「死靈法師」,亡靈是可以被它調遣指揮的。但在《魔戒》里,實際上使用亡靈作戰的是亞拉岡。
Ⅵ 清軍入關後,索倫八旗是如何成為清軍生力軍的
何為“索倫”?狹義上指我國生活在黑龍江的鄂溫克族,從廣義上來說,“索倫”是黑龍江上中游諸部的泛稱,涵蓋了眾多部族,包括鄂溫克、達斡爾、虎爾哈、鄂倫春、畢喇爾等部族,所謂“自索倫騎射聞天下,於是後編之達瑚爾、鄂倫春等部,世皆“索倫”呼之”,而有清一代,稱“索倫”者,就是取其總稱。《黑龍江志稿》記載:“世於黑龍江人,不問部族,概稱索倫。黑龍江人居之不疑,亦雅喜以索倫自號說者,謂索倫驍勇聞天下,假其名足以自壯,此論得之。”
在黑龍江流域生活的由於長期在酷寒地帶從事狩獵生活,培養了耐艱苦,耐追馳,不懼寒冷的精神,長期狩獵使他們的身體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史載索倫人孔武有力,獵到熊、虎等大型猛獸,自己背負而歸,“挽弓十石,能自縛於樹,射熊虎洞穿,負之而歸”,索倫人長期在馬背上追逐,其騎射水平更是“雄於諸部”,從這兒可以看到索倫人善於騎射追逐、力大而強,可謂是天生的戰士,一旦經過適當的組織和訓練,在古代就可以成為一支強軍。
索倫部族與清(後金)最早建立關系是在天命末年天聰初年,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二月,當時只是模糊地記載黑龍江人向清(後金)進貢獵犬和各種皮張,以此為開端,黑龍江地區的各部族和部落紛紛向清朝進貢,清(後金)也對前來朝貢的各部加以禮遇,黑龍江諸部與清(後金)建立了朝貢關系。
廓爾喀戰役示意圖
在乾隆晚年的平定廓爾喀戰役時,索倫兵丁“向為得力”,調遣1000餘名至福康安軍下,在與廓爾喀兵在濟嚨對抗過程中,索倫達呼爾兵丁用箭射死廓爾喀人尤多,整個廓爾喀會戰中,索倫將官勇猛直前,死亡很大,台斐英阿、阿滿泰、墨爾根寶、索多爾凱、棍德依、傅森內、貴英等侍衛佐領戰死,為維護了我國的領土完整獻出了生命。
有清一代,不論是皇帝還是一般的士民,還是歷史學家,都是對索倫兵的功績予以充分肯定的,可以說索倫兵在整個中國歷史中留下了自己濃墨重彩的一頁。《嘯亭雜錄》說:“國家撻伐四夷,開辟新疆二萬余里,南驅緬夷,西剪金川,惟賴索倫輕健之師,風飆電擊,耐苦習勞,難攖其銳。”《布特哈志略》也認為:“世祖鼎定後,四征不庭,威稜絕域,索倫之名乃大著,官一品,爵五等,圖像紫光閣者,相望也。”
Ⅶ 索倫人的作者簡介
魏列夏庚,В.В.(1842年生於切列波維茨,1904年卒於阿爾杜爾港)軍事畫家,他在彼得堡海軍軍官學校讀書(1853-1860)的同時,自1858年開始在藝術鼓勵社的繪畫學校學習。
1860-1863年在美術學院的歷史畫班學習繪畫。
1864-1867年在巴黎裝飾美術學院的熱羅姆畫室學畫。
1867-1879年被調到土耳其斯坦的軍隊擔任畫師,參加過軍事行動,同時致力於創作描繪土耳其斯坦風光的作品(1871-1873)。
1874年被彼得堡美術學院評為教授,但遭到他的拒絕,因為他認為頭銜和名號對藝術家來說不值一文。
1874-1876年周遊印度,歸來後完成了兩個印度風光的系列。
1877-1878年俄羅斯-土耳其戰爭期間加入作戰部隊,參與了多個軍事行動,受了重傷。
1878-1880年在巴黎完成了關於這場戰爭的系列畫(巴爾干係列)。
1882-1884年游覽了印度、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完成了巴勒斯坦和喜馬拉雅山系列。戰爭題材與畫家對民族學的興趣結合在一起,集中反映在他的創作中。
1891年起定居住在莫斯科,游歷俄羅斯北方,完成了木結構教堂草圖,並收集日常用品和民族服裝,出版了有關這次考察的書籍。
1901-1903年去了菲律賓、古巴、美國和日本。
1901年被提名第一屆諾貝爾和平獎。
1904年在俄日戰爭期間,由於彼得保羅要塞裝甲艦爆炸而犧牲。維也納(1873)全球畫展的參加者,
1873-1904年在俄羅斯、歐洲和美國組織了近70場個人畫展。
「我有理由認為自己是現實主義的代表,所謂現實主義,指的是對創作過程中各個方面的最嚴格要求……」魏列夏庚這樣描述自己的創作方法。魏列夏庚是當時最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之一。其作品的公開性和對戰爭的態度使他的作品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他生命的意義就是做一名啟蒙戰士。選擇戰爭作為表現對象正是為了與之斗爭,與它的慘無人性、違背自然和邪惡作斗爭。
19世紀七十年代末,魏列夏庚創作了一系列反映1877-1878年俄土戰爭的作品。該系列中的草圖《通過巴爾斯卡文》贈給了比爾姆國立特列恰科夫畫廊(現稱為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根據特列恰科夫本人的記錄,畫家將草圖與其它作品一起贈給了自己,1931年起則被收藏在比爾姆國家畫廊。
魏列夏庚的畫不只表現戰斗場面、戰爭的過程和結果。他喜歡描繪偉大的大自然,喜歡生活中鮮亮的色彩和陽光。談到創作,維列夏金稱自己為「基於觀察、基於直接的感受、基於事實的……」「理智的現實主義者」。
關於魏列夏庚,現代人評價他是「出色的才華」與「出色的人品」的結合。克拉姆斯科依寫道:「魏列夏庚不僅僅是一個畫家,他還不至於此。」他在俄羅斯畫壇中獨樹一幟,沒參加過任何藝術團體,沒有導師前輩,也沒有繼承者。他一生都信奉自己的原則,即「只做那些自己認為好的事,那些自己認為必要的事」。魏列夏庚賦予藝術巨大的社會意義。他是繪畫作品思想性和道德性的堅定表現者和支持者。「我的每幅畫都應該說出點什麼,至少,我是為了這一點才畫畫」,畫家這樣承認。他認為自己的首要任務是消除人們的偏見和誤解。作為軍官,他參加了俄軍在中亞、巴爾干、日本的所有軍事行動,並且在自己的作品中激烈地揭露和抨擊了戰爭行為。1873-1874年在圖爾蓋斯坦創作的油畫、草圖、素描的第一個系列給魏列夏庚帶來了巨大的名譽。他被編入省長高夫曼將軍的麾下。畫家收集民族學和動物學的集錦,畫了許多素描和寫生圖。
1868年六月,魏列夏庚參加了在薩瑪甘堡壘抵禦埃米爾軍隊的戰斗。正是那時他感到自己應當「讓別人看看這令人厭惡的戰爭的細節,這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圖爾蓋斯坦系列」的真實性給該當時的人們留下非常驚人的印象。但在同時,畫家也試圖在作品中展示中亞。1869-1870年他回到圖爾蓋斯坦,對這個美麗而獨特的地方十分關注,並創作了一系列作品。他力圖描繪出圖爾蓋斯坦德的各個方面。其每一幅油畫和草圖都是一個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Ⅷ 指環王中的魔戒誰鑄造的
指環王中最初的魔戒是由索倫鑄造的。
魔戒的誕生:
太陽紀583年憤怒戰役爆發,魔苟斯(Morgoth Bauglir)被推翻後,索倫在第二紀元再次出現在中土,他以美善的外表幫助伊瑞詹的精靈打造十九枚力量戒指。
但他秘密在魔多打造了力量強大的至尊魔戒,但是很快他的陰謀被精靈所察覺,在1693年開始了1200年的「精靈與索倫戰爭」。
魔戒的結局:
第三紀元,山姆在西力斯昂哥的塔內營救佛羅多,並將至尊魔戒歸還給他,兩人抵達末日火山,但佛羅多終被至尊魔戒的腐敗力量擊垮,他不願破壞至尊魔戒。
在此時,又被咕嚕襲擊,咕嚕咬斷了佛羅多戴有至尊魔戒的手指,最後連同至尊魔戒跌進末日火山裂縫,終使至尊魔戒徹底毀滅。
(8)歷史學家索倫擴展閱讀:
指環王:
又稱《魔戒》該系列電影講述了黑暗魔君索倫在數千年前鑄造了一枚具有無上權力的至尊魔戒,後來這枚魔戒輾轉落到了天真無邪的男孩弗羅多的手裡,弗羅多抵禦住了魔戒的誘惑,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最終前往末日山脈銷毀了魔戒的故事。
魔戒的鑄造者:
索倫
J.R.R.托爾金的作品《魔戒》《霍比特人》《精靈寶鑽》《未完成的故事》《中土的歷史》等故事中的人物,他是《魔戒》中的重要角色,索倫曾跟隨維拉奧力,是邁雅中的飽學之士。
從奧力處學習到出神入化的工藝技術,在阿爾達初創之時,米爾寇引誘他加入自己的陣營,索倫作為他的副官,獲指揮安格班的要塞和守軍的權力,在第二紀元在末日火山中鑄造了擁有強大威力的至尊魔戒。
Ⅸ 史稱腓特烈大帝的歷史人物是誰
是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德語:Friedrich II,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又譯作弗里德里希二世。
後世尊稱其為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是普魯士王國霍亨索倫王朝第三位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著名軍事家、政治家、作家和作曲家。
腓特烈二世生於普魯士首都柏林,少年時擅長樂器,1740年即位。曾兩次發動西里西亞戰爭,1756年又發動七年戰爭,1772年和俄羅斯帝國、奧地利大公國趁波蘭內政危機之時第一次瓜分波蘭,獲得西普魯士。
1785年組建由15個德意志國家組成的諸侯聯盟。1786年在波茨坦去世。他被公認為是歐洲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統帥之一。
腓特烈二世是歐洲開明專制和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統治時期,文化藝術得到贊助和支持。
其本人也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和音樂等諸多領域都頗有建樹,他大規模發展軍力、擴張領土,使普魯士國力迅速提升,取得歐洲大國的地位。
(9)歷史學家索倫擴展閱讀:
腓特烈大帝生平大事:
1、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沖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歐洲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了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賓。
這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蘭西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同時普魯士,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地利正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歐洲列強間進行了「夥伴交換」,被稱為「外交革命」。普魯士與英國建立了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蘭西和奧地利締結了同盟關系。
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
俄羅斯起初與奧地利結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了立場,並同瑞典一起與普魯士單獨締結了合約。
1763年法蘭西,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標志著戰爭的結束。
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了約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2、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
1777年,統治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絕後,應該以近親普法爾茨-蘇爾茨巴赫的卡爾·泰奧多爾選侯繼承。
泰奧多爾對巴伐利亞繼承權興趣不大,提出建議,希望割讓下巴伐利亞予奧地利,奧地利則把奧屬尼德蘭給他作為補償。
年輕的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徵得太後瑪麗婭·特蕾莎同意,也想得到下巴伐利亞。普魯士深怕奧地利得到巴伐利亞後會重新在德意志地區取得霸權,便和薩克森強烈反對,不惜於1778年向奧地利宣戰,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爆發。
這次戰爭,普王腓特烈大帝領兵出征,從西里西亞南下,進攻波希米亞。同時,腓特烈的弟弟亨利親王指揮普魯士和薩克森聯軍從薩克森出發,由西向東夾擊波希米亞。
奧地利軍隊總司令弗朗茨·莫里茨·馮·拉西元帥指揮易北軍團擋住腓特烈。而恩斯特·吉迪恩·馮·勞東元帥指揮第二軍團向西擋住亨利親王。
雙方都有反對開戰的勢力。普魯士這邊是亨利親王,奧地利那邊是皇太後特蕾西婭。冬天,亨利親王辭職,換上了年輕的下一代布倫斯威克公爵卡爾·威廉·斐迪南。
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沒有大的作戰行動,雙方滿足於相互對峙,忙著在波希米亞收獲土豆。 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在警戒線式戰略時代頗有代表性。
當時, 戰略行動的目標不在消滅敵方軍隊, 而是佔領其領土、補給基地和要塞。雖然從宣戰之日起到和約簽訂前後過了10 個月, 但這期間未發生過任何交戰。雙方都避免採取堅決行動。
而只進行復雜的調動,力圖通過部隊機動來切斷敵軍與其補給基地的聯系,以此逼敵退卻。最後, 奧軍做到了這一點。
他們把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軍隊一步步逐出本國領土,還佔領了巴伐利亞的若乾地區,贏得了這場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腓特烈二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