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大精典歷史書籍
一、《古玉精英》,《古玉掇英》,中華書局
唯一一部以私人藏品而成為古玉收藏教科書的經典書籍,雖然不一定盡善盡美,然而,在收藏家普遍自信而不信他人,從而使得館藏品書籍獨秀天下的時候,該書使有理想的收藏家看到了收藏文化的希望。
二、《中國玉器全集》,河北美術出版社
該書自從出版以後,就幾乎成為了鑒定人員和高仿人員的教科書。
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科學出版社
從書名就可以看出其內容,該書擁有華麗的編著團隊,在古玉類書籍中堪稱翹楚,這也可稱為古方先生最大的學術成就。稍顯不足的是該書以地域分冊,但不同地域出土的玉器不同年代數量差異顯著,因此,每冊讀完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倘若該書每冊收錄了當地各個時代的出土典型玉器,則玉器分布的不平衡清晰可見。
四、《中國古玉器圖典》,文物出版社
古玉器的詞典類工具書,內容簡潔而全面,並可作為入門類閱讀
五、《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玉器(上、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故宮博物院玉器藏品圖錄,這些玉器並無明確的出土記錄,在故宮藏玉排除現仿的基礎上,根據其特徵進行斷代歸納,這對於民間藏品斷代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六、《明代玉器》,紫禁城出版社
明代玉器在玉器發展史上非常獨特,經常與清代玉器一起以「明清件」聞名於世,然而,其與清代玉器差異相當大,明代玉器與唐宋元玉器的聯系之緊密更甚於與清代玉器的聯系,該書是關於明代玉器的專門論述,尤其明代玉器與前代玉器風格的聯系,更是值得稱贊,也是其獨特視點。
七、《古代玉器》,文物出版社
這是一本小書,卻被張明華先生以寬闊的視野概括得精緻怡人,在古玉大塊頭書籍中宛若小家碧玉般婷婷玉立。
八、《玉器時代,美國博物館藏中國早期玉器》,科學出版社
流失到國外的史前玉器大集合,這些玉器因為失去了出土的確切證據而對使其斷代尤其值得關注。一部分玉器也彌補了國內出土標
九、《古玉鑒別》,文物出版社
這是唯一一本文字較多的經典古玉參考書,讀完它需要一定的耐心,但讀文字類的書往往獲得的感悟更不一般。作為寶玉石專家的視點,值得關注。
十、《認識古玉》,中華自然文化學會出版
觀點有爭議,卻給人以無限啟迪的一部古玉參考書。
2. 學歷史應該看什麼書
你好,我是一名學習歷史專業的准大二生,下面推薦你幾本我們講過的史書: 《內資治通鑒》編年體通容史,記事簡練,適於初學者 《史通》第一步史學史,學歷史,先要對歷史有一個學術上的概念 《文獻通考》一部政書體,主要記載上古至宋代嘉定末年的政治制度,是杜佑《通典》的續編本,記事更全面。 《史記》暫時不推舉,紀傳體的史書,特別是通史,記事前後分割。如果你對這段歷史不是很清楚的話,容易把自己搞混的。如要研究漢朝的歷史,建議看看《漢書》。 《三國志》第一步國別體史書,理解就可以了,有時間可以看看。 《通鑒紀事本末》看過《資治通鑒》的話,看這本書意義不大,因為袁樞(《通鑒紀事本末》作者)是照抄《資治通鑒》的。但可以感受一下「紀事本末」這種體例的特點。
3. 有什麼歷史專業的經典書籍
中國:翦伯贊《中國歷史綱要》
張豈之《中國歷史》(沒有共和國史)
錢穆《國版史大綱》
司馬遷權《史記》
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
張傳璽《中國史綱》
周谷城《中國通史》
白壽彝《中國通史》
內藤湖南《中國史通論》
世界:吳於廑、齊世榮《世界史》(6冊)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湯因比《歷史研究》
阿爾德伯特《歐洲史》
藍勇《歷史地理學》(今天剛從老師那裡借到了史念海的《中國歷史地理綱要》)
周予同《中國歷史文選》
王力《古代漢語》
專門史:《中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中國經濟史》、《世界經濟史》、《宗教史概論》、《中國政治制度史》、《世界政治制度史》(均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
強烈建議《資治通鑒》
1、是中國最詳盡的編年體史書,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2、本書同樣還是全世界有文字記載以來的第一部《管理典籍》。教育部曾有意將其納為「管理」專業的必讀,MBA、EBA必修課。
3、既古老又現代,篇幅不大,適合時間緊迫的應試。
4. 推薦幾本歷史類的書籍看看
1、《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
在本書中,黃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筆觸分析一個皇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而這些平淡的敘述自有
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對歷史學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心有戚戚焉。
2、《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 ——L·S·斯塔夫里阿諾斯
該書內容上起人類的起源,下迄20世紀70年代多極世界相對峙時期,上下數十萬年,一氣呵成。該
書材料新,范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人口、移
民、種族關系、道德風尚、思想意識等各個方面。
3、《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約翰·赫斯特
作者從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耳曼戰士文化開篇,描述了這三大元素如何
彼此強化,又相互對立,最終形塑為歐洲文明的內核。
4、《明朝那些事》——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
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
5、《中國人史綱》——柏楊
《中國人史綱》,是柏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作家著史的最傑出代表作。該書完
成於監獄之中,以近八十萬字的篇幅,講述和評論了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第一年八
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國歷史。
此書有如下優點:首先是文字舒展漂亮,如行雲流水;評論尖銳深刻,可洞幽燭微。其次,在章節
安排上富於創造。全書以「世紀」分章,以問題分節,給人以明快的感覺。
6、《大秦帝國》 ——蕭然
嚴格尊重歷史事實,充分吸收最新歷史研究成果,讓深邃的目光穿越時空,以宏大浩盪的氣魄,充
滿激情的筆墨,刻畫了一大批個性鮮明、呼之欲出的歷史人物,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巨幅歷史畫
卷,展示了嬴秦家族五百年的奮斗史和秦王國、秦帝國的興亡歷程。
5. 歷史學的必看書籍有哪些
中國抄史部分:《史記》、《漢襲書》、《後漢書》、《三國志》(前四史必讀)
其他:錢穆《國史大綱》、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近代名家名著,其他人的也可以選)
世界史:希羅多德《歷史》、……(世界史的名著)
至於教科書,課堂只能作為歷史學習的引子,上學習下就算了,不能當作正經的書來讀(考試就另當別論).初讀書當讀名著,這是最基本的;讀書多了,則眼界應放寬,寬到什麼程度,讀什麼書,書讀多了你自然就知道了.
6. 歷史書籍有哪些
1·《史記》(含《史記人名索引》)
2·《漢書》(含《漢書人名索引》)
3·《後漢書》(含《後漢書人名索引》)
4·《三國志》(含《三國志人名索引》)
5·《資治通鑒》(參讀王夫之《讀通鑒論》)
6·《左傳》(參讀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和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
7·《國語》(參讀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
8·《戰國策》(參讀1973年馬王堆出土《戰國策釋文》)
9·《尚書》(參讀周民撰《尚書詞典》)
10·顧頡剛主編《古史辨》1-7冊
11·錢穆《國史大綱》
12·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1·1957年商務印書館輯本匯刻《世本八種》
2·四部叢刊本《資治通鑒外紀》
3·范祥雍《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參讀朱希祖《汲冢書考》)
4·畢沅《續資治通鑒》
5·唐杜佑《通典》
6·宋鄭樵《通志》(重點讀「二十略」)
7·元馬端臨《文獻通考》
8·漢劉向《列女傳》
9·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
10·清阮元《疇人傳》(參讀宋沈括《夢溪筆談》和科學出版社1982年《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以及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11·袁珂《山海經校注》
12·唐玄奘《大唐西域記》
13·馮承鈞《諸番志校注》
14·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15·1956年商務印書館《越絕書校注》
16·東漢趙曄《吳越春秋》
17·元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
18·章學誠《文史通義》
19·王國維《古史新證》
20·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
21·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
22·陳垣《史諱舉例》
23·顧炎武《日知錄》
24·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
25·顧頡剛匯編《崔東壁遺書》(重點讀《考信錄》)
26·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27·顧頡剛標點姚際恆《古今偽書考》
28·呂振羽《中國民族簡史》
《晉書》,《宋書》,《南齊書》,《大唐創業起居注》,《明實錄》,《清實錄》,《東華錄》,《春秋會要》,《七國考》,《元典章》,《清會典》,《宋元學案》,《明儒學案》,
7. 求歷史書籍
王伯祥、宋雲彬:《開明中國歷史講義》(民國時期的暢銷教材,大略相當於高中歷史課水平)。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北大通識課教材,經過多年課堂提煉而成,屬於中規中矩的中式教材,全面鳥瞰中國歷史的不錯選擇,受「唯物史觀」影響也還算小)。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復旦的通識教材,觀點新穎有趣,簡明易懂,很好的入門書,值得一讀)。
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全二冊)(我國的大學中國歷史標准教材,編者都是北大歷史系的大牛,雖然受「唯物史觀」影響很大,有很多時代局限,但也不失為一部好書)。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灣比較有名的教材,傅斯年之侄的作品,材料和觀點都比較新穎,整合了很多史學的新成果,算是一本集大成的著作)。
卜正明(主編):《哈佛中國史》(全六冊)
自《劍橋中國史》之後西方漢學界又一部通史名著,視野很開闊,不像國內同類著作過於重視政治史,很能反映近年來的西方漢學新進展,稍顯遺憾的是對近年來國內歷史學界的成果引用不多,但也不必苛責,作為教科書式的通史著作已經很贊了。
呂思勉:《白話本國史》、《中國通史》(《白話》是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雖是一部學術性的專著,但預設的讀者對象卻是青年學生,史識豐富,筆調流暢,數年內不斷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呂先生的敘事往往都是有橫向態勢的展開,由大到小,由遠至近,將所敘述的事件置於一個寬闊的時空范圍,高屋建瓴,四方周贍,以獲「通方之見」。《通史》可與之同看)。
張蔭麟:《中國史綱》(可惜張蔭麟先生只寫到西漢就英年早逝了,「文筆流暢優美,運思遣事之情深意遠,舉重若輕,在通史著作中當時稱絕,後也罕見」——王家范語)。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在中國近代史學史上有相當大的影響,開創了以新的章節體載撰寫通史的先例,可惜也只寫到南北朝)。
錢穆:《國史大綱》(錢穆先生的巨著,各大書單的常客,裡面埋著七八十個博士論文題目。本書以政治、經濟、文化為切入點,基本走的都是大脈路,充分發揮了作為史學家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的特長,對各時期的政經文變化和原因都有所歸納和總結。
鄧之誠:《中華兩千年史》(裡面直接引用了很多大段的原始史料,對於想進階的讀者來說,讀讀還是不錯)。
二、 分期史、斷代史類(可以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時期)
[美]費正清(等):《劍橋中國史》(雖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
8. 中國學術史的經典著作有哪些
欲了解學術史,先看張之洞《輶軒語·語學》,以其為指導,再看其他。以下書籍屬於基本史籍導讀性質的書,能夠作為了解學術史的門徑,可酌情參看(古籍多為今點校本):
(清)永瑢,紀昀等編纂,《四庫全書總目》(又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欲了解一切古代學問,版本目錄學是一大捷徑,讀此可知中國古代學術史經典著作之梗概)欲求簡便,也可以先參看《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清)張之洞纂,范希曾補正,《書目答問補正》。該書可參孫文泱增訂,《增訂書目答問補正》,中華書局,2011。(學術史必參目錄著作)
(清)江藩纂,漆永祥箋釋,《漢學師承記箋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門徑,學術史必讀)
(明)黃宗羲撰,《宋元學案》,中華書局點校本,1996。
(明)黃宗羲撰,《明儒學案》,中華書局點校本,2008。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通釋,《史通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清)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
(清)戴震撰,《戴震全集》
(清)皮錫瑞著,《經學歷史》,中華書局點校本,2008。
(清)皮錫瑞著,《經學通論》,中華書局點校本,2011。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嶽麓書社,2010。
劉咸炘,《推十書》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黃永年,《中國古文獻學四講》
余英時,《文史傳統與文化重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羅志田,《近代中國史學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王泛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系譜》
另可看溝口雄三的著作。
欲深研此學,除各類學案外,可參經部解經之書(如《詩集傳》、《尚書古文疏證》、《周禮正義》等),史部之正史、目錄、傳記,以及子部著作,也可看各種近現代著作以為門徑。
欲知相關聯人物及其思想,可參看各種個人文集(如《戴震文集》、《湘綺樓日記》等),可參考各種地方誌、書院志(如《鰲峰書院志》、《錦江書院記略》等)加以對照。
9. 推薦一些歷史類書籍
《萬曆十五年》
作者: [美]黃仁宇
簡介:《萬曆十五年》是黃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融會了他數十年人生經歷與治學體會,首次以「大歷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症結,觀察現代中國之來路,給人啟發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後,被美國多所大學採用為教科書,並兩次獲得美國書卷獎歷史類好書的提名。
《中國人史綱》(上下)
作者:柏楊
簡介:中國人史綱》是台灣作家柏楊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作家著史的最傑出代表作。該書完成於監獄之中,以近八十萬字的篇幅,講述和評論了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第一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國歷史。全書文字舒展漂亮,如行雲流水;評論尖銳深刻,可洞幽燭微。
《全球通史》
作者:斯塔夫里阿諾斯
簡介: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代表作。全球通史全書材料新、范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並吸收了20年來世界歷史學研究諸領域的新成就,有強烈的現實感。自問世以來,被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世。作者文筆雋永、筆力深厚、才思橫溢,整部著作前後一貫。這部通史被認為是第一部由歷史學家運用全球觀點囊括全球文明而編寫的世界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
作者:當年明月
簡介:《明朝那些事兒》從朱元璋出生講起,到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張居正大傳》
作者:朱東潤
簡介:張居正是明朝後期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之一。他從荊州的一個普通家庭起步,經過不懈努力,成為萬曆首輔、神宗皇帝老師,以及明朝中興的奠基人。閱讀本書,讀者會對張居正這位專制王朝的著名改革家有更深刻的理解與同情,對傳主所置身的那個時代有更清醒的認識與反思。本書不僅有相當突出的學術成就與研究價值,也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與實用價值。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作者:錢穆
簡介:《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作者的專題演講合集,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觀與比照,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了近現代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人類的故事》
作者:(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龍
簡介: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去向哪裡?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里。房龍娓娓講述人類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精彩的歷史場景重現,扼要的歷史人物點評。房龍給了我們一雙觀看濃瀾壯闊的歷史長河的眼睛——理性、睿智而寬容。 耶魯大學歷史教授續寫了人類在近半個世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醫葯、科學和技術,並表達了對人類未來發晨的種種焦慮和擔心。
《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
作者: [美] 徐中約
簡介:《中國近代史》自1970年面世後五次修訂,銷售數十萬冊,為歐美及東南亞等地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權威著作及最暢銷的學術教科書,是一本極具深遠影響的經典作品。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國起,下迄21世紀,縷述四百年來中國近代社會之巨變。然作者明確指出,這段艱難的歷程並非如大多西方漢學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斷輸入而中國僅僅被動回應的歷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對外來因素的民族或種族抗爭」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尋求一條求生之道」三條線索,作為推動近代中國發展的三股最重要動力,並通過對近代中國內部社會動盪的描摹,向世界講述了「一個古老的儒家帝國經無比艱難,蛻變為一個近代民族國家」的歷史。
10. 推薦幾本好的歷史方面的書籍吧
年代 紀傳系列 典志系列 編年系列
朝代 公元 (二十五史) (含會要、會典、史學評論、學術史) (含綱目、紀事本末、起居注、實錄)
周朝 孔子《春秋》
左丘明《左傳》
漢朝 前91 司馬遷《史記》
侯瑾《漢皇德紀》
92 班固《漢書》
200 荀悅《漢紀》
晉朝 285 陳壽《三國志》
袁宏《後漢紀》
《竹書紀年》(《汲冢紀年》)
南北朝 440 [宋]范曄《後漢書》
488 [南齊]沈約《宋書》
514 [梁]蕭子顯《南齊書》
554 [北齊]魏收《魏書》
唐朝 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
636 姚思廉《梁書》《陳書》
令狐德棻《周書》
魏徵《隋書》
李百葯《北齊書》
648 房玄齡《晉書》
659 李延壽《南史》《北史》
708 劉知幾《史通》
801 杜佑《通典》
803 蘇冕《會要》
853 崔鉉《續會要》
韓愈《順宗實錄》
五代 945 [後晉]劉昫《舊唐書》
宋朝 961 王溥《唐會要》
963 王溥《五代會要》
974 薛居正《舊五代史》
996 錢若水《太宗實錄》
1001 宋白《續通典》
1053 歐陽修《新五代史》
1060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
呂夏卿《唐書直筆》
1078 劉恕《資治通鑒外紀》
1084 司馬光《資治通鑒》
1161 鄭樵《通志》
1172 朱熹《資治通鑒綱目》
1173 袁樞《通鑒紀事本末》
1183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1185 章沖《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
1194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
1195 [金]張暐《大金集禮》
1202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
1210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1211 徐天麟《西漢會要》
1216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
1226 徐天麟《東漢會要》
1229 陳均《皇朝編年舉要》《皇朝編年備要》
1236 李心傳《國朝會要總類》
1253 楊仲良《續資治通鑒長編紀年本末》
1263 劉時舉《續宋編年資治通鑒》
1264 金履祥《通鑒前編》
元朝 1279 佚名《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鑒長編》
1285 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
1307 馬端臨《文獻通考》
1322 《元典章》
1331 虞集《經世大典》
1344 脫脫《遼史》《金史》
1345 脫脫《宋史》
1350 陳桱《通鑒續編》
明朝 1370 宋廉《元史》
1473 《資治通鑒綱目(考訂)》
1476 商輅《續資治通鑒綱目》
1502 徐溥《大明會典》
1507 李東陽《歷代通鑒纂要》
1524 許誥《通鑒綱目前編》
1529 楊一清《大明會典(續修)》
1566 薛應旗《宋元資治通鑒》
1567 王宗沐《宋元資治通鑒》
1576 申時行《大明會典(重修)》
1587 張居正《大明會典(重修)》
1595 南軒《資治通鑒綱目前編》
1600 黃光升《昭代典則》
1602 王圻《續文獻通考》
1605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1606 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
1608 沈朝陽《通鑒紀事本末前編》
《明實錄》
1638 孫范《左傳分國紀事本末》
嚴衍《資治通鑒補正》
徐學聚《國朝會典》
1644 董說《七國考》
清朝 1651 談遷《國榷》
黃鵬揚《史評辯正》
1658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
1678 黃宗羲《明儒學案》
王夫之《讀通鑒論》
1690 《康熙會典》 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
1694 徐乾學《資治通鑒後編》
1707 《御批資治通鑒綱目》
1711 吳乘權《綱鑒易知錄》
1733 《雍正會典》
1739 張廷玉《明史》
1763 《乾隆會典》
1765 蔣良騏《東華錄》
1767 《續文獻通考》 《御批通鑒輯覽》
1775 《御批通鑒綱目三編》
1784 《續通典》、《續通志》
1786 《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
1797 畢沅、馮集梧《續資治通鑒》
1798 章學誠《文史通義》
1818 《嘉慶會典》
1838 《宋元學案》
1862 夏燮《明通鑒》
1871 陳鶴、陳克家《明紀》
王先謙《東華錄》
1887 龍文彬《明會要》
1893 李有棠《遼史紀事本末》《金史紀事本末》
1899 《光緒會典》
1900 楊晨《三國會要》
1902 梁啟超《新史學》
1904 孫楷《秦會要》
1905 張鑒《西夏紀事本末》
徐松《宋會要輯稿》
姚彥渠《春秋會要》
李銘漢、李於楷《續資治通鑒紀事本末》
1911 朱銘盤《晉會要》《宋齊梁陳會要》
《清實錄》
民國 1922 柯劭忞《新元史》
1928 趙爾巽《清史稿》
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
范祥雍《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
共和國 1981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