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1省考行測歷史常識題庫:明朝的對外關系
【導語】明朝在對外關繫上,一直都是保留宗主國的姿態,但卻很少行駛宗主國的權力。這一點,從明朝開國之初就有這種狀態。其中。最典型的是鄭和下西洋和萬邦來朝,以及戚繼光抗倭。常識類題目作為行測考試中的常客,在試卷上設置基本是放在試卷的第一部分,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進行考點記憶,特別給大家進行了整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2021省考行測歷史常識題庫:明朝的對外關系,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鄭和下西洋
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朱棣派鄭和出使西洋,從1405-1433年,鄭和先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增強了明朝同亞非各國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的交流。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和世界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
2、萬邦來朝
從明朝開始,中國就已經成為了「天朝上國」,這種姿態被清朝遺傳了一個十成十。而作為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國除了在乎自己的威嚴之外,更在乎的是藩國的尊重姿態。
明朝周圍各國都有著朝貢的體系,而且根據親屬關系不同有著不同的朝貢時間。對於這些藩國,朝貢是他們發財的道路,這也是明朝朝貢體系的特色——藩國朝貢物品往往會得到數倍數十倍的回賜。
故而,明朝也限制各國的朝貢,親近的藩屬國甚至可以一年一次,一年兩次,但關系疏遠、地域較遠的藩屬國卻被定位兩年一次、三年一次,甚至還有五年一次的。這是一種宣誓主權的做法,但明朝這種態度不僅沒有辦法從藩屬國獲利,更會導致自身的持續失血。
3、戚繼光抗倭
明朝中期,海防鬆弛,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明朝將領戚繼光受命到浙東抗倭,訓練出作戰勇敢,紀律良好的「戚家軍」。1561年戚繼光在浙東台州九戰九捷,全殲該地倭寇,後進入福建、廣東,與俞大猷合作抗倭,至1565年,東南沿海倭寇肅清。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被稱為倭寇。明朝派年輕將領戚繼光到浙江抗倭,對倭寇進行了有力打擊。
戚繼光抗倭經過如下:
(1)組建戚家軍:戚繼光從農民和礦工中選拔3000人,進行嚴格訓練,這支軍隊作戰勇敢,紀律良好,被稱為「戚家軍」。
(2)1561年,戚繼光率領軍隊在浙江台州一連打了九次勝仗,全殲倭寇。
(3)在盪平了浙江倭寇後,戚家軍進入福建、廣東,和另一抗倭將領俞大猷的軍隊聯合抗倭。俞大猷率水軍,戚繼光率陸軍,互相配合,合力進攻,至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
4、明末農民戰爭
背景:明朝中後期,政治日益腐
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宦官專權,他們打擊正直朝臣和士人,橫掠百姓,貪污受賄,無惡不作;土地兼並十分嚴重,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明朝末年,天災不斷,而明朝政府又向農民加派三餉,廣大農民十室九空。
概述:1627年,飢民王二在陝北首先起義,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王二起義後,陝北各地農民紛紛響應。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先後舉起義旗。其中,「闖王」高迎祥的義軍是較強的一支。高犧牲後,李自成繼任闖王。他率大軍進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糧」口號,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很快攻克洛陽。不久,攻克西安。1644年正月,他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三月,李自成大軍攻佔北京,明崇禎皇帝自縊於萬歲山。明朝滅亡。
意義:明末農民起義軍以極大的革命勇氣和頑強的戰斗,推翻了腐敗的明王朝,給封建統治以沉重的打擊。農民軍提出的「均田免糧」口號,反映了農民群眾反對財產貧富不均和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標志著我國農民階級的反封建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當然了,這是應試要求,至於真正的歷史如何,還是需要大家能夠多看一些資料,不要被起義兩個字局限了視野。並非是所有的起義都需要推崇,也不是所有的起義都是正義。
以上就是2021省考行測歷史常識題庫:明朝的對外關系相關內容,在行測考試中,想要拿到常識題的分數,不僅要在日常之中多積累,更需要多背書,多學習,歷史更是不能忽視的要點,這些知識經常在常識題之中出現,所以積累常識,從現在做起,加油!
B. 隋唐時期歷史知識題庫跪求!
一.選擇題: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每題3分,共60分。
1.隋朝得以統一全國的客觀原因有( )
①江南地區經濟得到發展 ②北方各族基本完成封建化 ③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④隋文帝楊堅的決策正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2.美國學者費正清說:「在一個我們看來特別注重私人關系的社會里,中國的科舉考試卻是驚人地大公無私。每當國勢鼎盛,科舉制度有效施行時,總是盡一切努力消除科場中的徇私舞弊。」對作者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
a.科舉制度體現了公平競爭的精神 b.科舉制度背離了傳統的倫理道德
c.科舉制度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 d.科舉制度實現了封建國家的興盛
3.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與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三權分立原則的相似之處是( )
a.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強化君主的統治權力
c.具有分權與制衡的特點 d.形成嚴密的官僚機構體系
4.下圖是1966年在韓國慶州佛國寺發現的武則天統治時期刻印於中國、後傳入新羅的一部佛經經卷。該經卷的發現說明了
a.隋唐時期我國已經出現了活字印刷術
b.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為黑水都督府管轄
c.唐朝時期新羅設立太學,教授佛學
d.佛教成為唐朝與朝鮮半島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5.唐高宗時,大臣長孫無忌等撰定《唐律疏議》三十卷解釋律令條文,通行天下,這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較完整的法典。他頒布前審批時需要通過( )
①尚書省 ②中書省 ③門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6.魏徵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賢臣,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魏徵病死,唐太宗很難過,親自去他家弔唁,這在古代中國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可是在魏徵死後,唐太宗聽信傳言懷疑魏徵生前在朝廷私營結黨的嫌疑,沽名釣譽,他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話,竟以此為終,讓人嘆息。唐太宗對魏徵的態度生前死後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實質是( )
a.魏徵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 b.君主專制統治需要
c.魏徵生前在朝廷搞陰謀活動 d.教育朝廷大臣學會做人
7.「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奈在揚州」,這句詩突出反映了唐朝揚州的繁榮。下列有關唐朝揚州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江南的物產大多都在揚州集散 b.繁華的夜市是揚州的一大特點
c.大食、波斯等國商人在此雲集 d.揚州是全國最繁華的政治中心
8.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當時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
a.有利於加強對邊疆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
c.使邊疆民族政權隸屬於中央政府 d.形成了漢族與少數民族融合的高潮
9.張籍的《賈客樂》:「金陵向西賈客多,船中生長樂風波。……金多眾中為上客,夜夜算緡眠獨遲。」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間,比屋皆閉戶。借向屋中人,盡去作商賈」。唐人的這些詩句,反映了( )
a.唐朝出現盛世局面 b.唐朝的商業繁榮與發展
c.政府鼓勵商業的發展 d.金錢至上的社會道德風尚
10.唐人有詩雲:「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但直到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終印證了唐代就生產秘色瓷而非五代。這說明研究歷史的途徑有( )
①文學記載側面反映 ②考古發掘 ③史書記載 ④民間傳說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史書記載:唐朝後期長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輻輳(集聚),遂傾(超過)兩市,晝夜喧嘩,燈火不絕,京中諸坊,莫之與比。」材料中沒有反映出( )
a.長安城商業發展已經突破兩市的范圍 b.長安城商業的發展突破了時間的限制
c.崇仁坊成為長安城中最繁華的住宅區 d.崇仁坊成為唐朝政府新設立的商業區
12.圖6中的長安、洛陽、揚州、成都、廣州、泉州、明州、登州被稱為唐代八大都市。由此可獲取的正確的歷史信息是( )
①城市分布重心由黃河流域遷移到長江流域
②揚州和成都成為超越兩都的政治經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