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戈雅的《1808年5月2日的起義》和《1808年5月3日夜間起義者被槍殺》油畫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
油畫《1808年5月2日的起義》和《1808年5月3日夜間起義者被槍殺》兩幅大型歷史畫都同樣反映了回1808年人民反抗拿破崙侵答略的歷史事件。在《1808年5月3日夜間起義者被槍殺》一畫中。戈雅描繪了一個悲壯激昂的場面。戈雅並沒有把起義者畫成失敗者,而是把他們表現為精神上的勝利者。他們臨危不懼與內心怯弱的劊子手形成鮮明對比。刑場的背景是馬德里郊外。畫家把人民的斗爭和祖國屈辱的命運在這里聯系在一起。這幅作品創作於1814年,正是西班牙第一次革命失敗後斐迪南七世復辟的一年。戈雅創作這一作品,可能與他當時的苦悶心情有關。表現了對起義者的懷念,也是對那些不關心民族命運的貴族的譴責。
《1808年5月3日夜間起義者被槍殺》戈雅 西班牙
『貳』 求關於油畫的歷史知識,及油畫介紹
油畫是以易於油劑(亞麻仁油、罌粟油、核桃油等)調和顏料,在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製作的一個畫種。作畫時使用的稀釋劑為押發性的松節油和乾性的亞麻仁油等。畫面所附著的顏料有較強的硬度,當畫面乾燥後,能長期保持光澤。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
【油畫的發展】
油畫發展初期的歷史條件奠定了古典油畫的寫實傾向。15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中,人文主義思想出於對宗教的批判,有著關注社會現實的積極要求,許多著名畫家為逐漸擺脫單一的以基督教經典為題材的創作,開始對當時生活中的人物、風景、物品進行觀察和直接描繪,使宗教題材的作品含帶明顯的現實世俗因素,有的畫家完全描繪現實生活的實景。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繼承了希臘、羅馬的藝術觀念,即不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實,還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實的前因後果,於是形成了注重構思典型情節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藝術手法。與此同時,畫家還分別探索解剖學、透視學在繪畫中的運用、畫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學原理。
人體解剖學的運用使繪畫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實般准確的比例、形體、結構關系;焦點透視法的建立使繪畫通過構圖形成幻覺的深度空間,畫中的景物與現實中定向的瞬間視覺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畫中的物象統一在一個主要光源發出的光線下,形成由近及遠的清晰層次。人文主義的藝術主題與追求寫實的造型觀念在其他畫種中所以不能完善,是因為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油畫工具材料性能正適於將二者充分體現出來。因而,古典油畫成為經長期製作的、高度寫實的面貌。
古典油畫在整體上是油畫語言諸因素共時綜合運用的結果,但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在此基礎上對某一個或幾個因素特別注重,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畫家比較注重明暗法的運用,畫中景物的暗部統一籠罩在陰影中,明暗交界線呈柔和的過渡,造就了畫面集中而渾然的效果。L.達·芬奇的《岩間聖母》是這種風格的代表。同時期的尼德蘭畫家則清晰地刻畫畫中景物各個細部,景物之間是色彩的差別而非明暗的過渡,R.康平的三葉祭壇畫《受胎告知》就細致地呈現室內外的所有景物。義大利的提香是第 1個特別注重油畫色彩表現力的畫家,他在暗底子上作畫,並常用明度接近、色相略異的明亮色彩構成富麗堂皇的金黃色調,透明顏料的多次復疊,忽厚忽薄的筆法,又使色彩與形體有機溶合,造就出質感效果。
17世紀是歐洲古典油畫迅速發展的時期,不同地區、國家的畫家依據自己生活的社會背景、民族氣質,在油畫語言上進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畫的種類按題材劃分為歷史畫、宗教故事畫、團體肖像、個人肖像、風景畫、靜物畫、風俗畫等。油畫技法也日臻豐富,並形成了各國、各地區的學派。
17世紀的一部分油畫強調了油畫的光感,運用色彩冷暖對比、明暗強度對比、厚薄層次對比進行光感的創造,形成畫面戲劇性氣氛。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打破了他之前油畫中有序和諧的光感效果,他強化畫面上明暗的對比,往往用畫面背景平面的大片暗部襯托前景明亮的人物,令人感到畫中光線耀眼。西班牙畫家El.格列柯將景物處理成處在斑駁的光影之下,他不是從明暗兩大體面,而是從間斷錯落的明暗分布進行造型,色彩的冷暖也形成間斷的連續變化,用筆凝重,色彩層面在擠壓中互相滲化,畫面給人撲朔迷離的效果,有的甚至充盈著神秘與不安的氣氛。荷蘭畫家倫勃朗也把畫中的光感作為表現人的精神狀態的一種手段,他所作大量的人物肖像中,人物都處在大塊暗部的籠罩中,唯表現神情的臉、手等重要部分顯出鮮明的亮度。他運用沉著的顏色在暗部多層薄塗,使暗部顯得深邃,畫亮部則用厚塗和畫刀堆色法,造成厚重的體量感。
同時期,筆觸的運用也被許多畫家側重探索。筆觸是帶有顏料的油畫筆在畫布上運動的痕跡,早期油畫全幅各部分顏料層厚薄比較一致,運筆力度均勻,幾乎不顯露出筆觸。17世紀的畫家注意到筆觸的運動受創作時心境和情感律動的驅使,畫家在作畫時能產生控制筆觸動勢的情感,筆觸的輕、重、緩、急和運動方向不僅使被塑造的形象顯出生動感,筆觸自身也具有藝術表現力。
佛蘭德斯畫家P.P.魯本斯在眾多的巨幅作品中運用飽蘸稀薄明亮顏色的大筆塗繪,依照人物的形體運筆,留下自由奔放、多呈曲線的筆觸,造成了體態的強烈動勢和故事情節的戲劇性沖突。荷蘭畫家F.哈爾斯則運用輕快、靈活的筆觸描繪肖像,使肖像具有人物神采未消的生動感,與他偏於表現豪邁、樂觀的人物相輔相成。另一個荷蘭畫家J.維米爾善於用珍珠般細碎的、圓潤的筆觸描繪處在室內的人物,使畫面產生寧靜、溫暖的氣氛。油畫的發展在19世紀有了新的趨向,主要是油畫色彩的變革。英國畫家J.康斯特布爾最早直接用油畫在室外寫生,獲得豐富的色彩感受,他在局部用細小筆觸並置顏色,使之混合成較鮮明的色塊,畫面較古典的褐色調子明亮得多。色彩的補色——色輪兩極的顏色在並置時能互相提高明度和強度的原理,是在後來被科學認識的,但康斯特布爾憑借對自然的觀察感性地獲得了補色原理,並在實踐中部分地運用。他的作品啟發了法國畫家E.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義思想支配創作,根據當時的歷史事件創作大幅主題畫。他將補色關系更多地運用於創作的色彩表現,運用活躍的筆觸,在畫面的許多部位形成色彩的對比,增強了色彩的明亮度和華麗感,形成了震動當時畫壇的風格。法國巴比松畫派的許多畫家在不同的自然氣候條件下進行風景寫生,認識到景物光源色、固有色和環境色之間的關系,認識到色調對於體現時間、環境、氣氛,烘托藝術主題,構成畫面意境與情調的重大意義。他們大量的風景創作畫出了大自然風、雨、晨、暮等特定的色彩氣氛。在此基礎上,法國印象主義畫家在色彩運用方面作出了具有創新意義的貢獻。他們吸收了光學和染色化學的成果,以色光混合原理解決油畫的色彩問題。C.莫奈、A.西斯萊等畫家捕捉外光景物表面光線變化給人的色彩瞬間印象,用細碎筆觸的厚塗法將對比色並置,他們認識到暗部或陰影並非黑色的濃淡變化,改變了用調和過的單一色彩畫暗部的傳統作法,在暗部和陰影部位也用色點並置。由於視覺生理的作用,並置的色點在一定距離外看去是透明的、有冷暖傾向的色塊,並形成微妙的過渡。印象主義淡化了景物的體積感,強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線條形成空間距離感,而依據色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間。印象主義的作品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鮮明與生動,也表明色彩既有綜合的、也有純粹的表現力。
19世紀的歐洲油畫出現了有明確藝術主張的流派,雖主要體現在藝術主題和內容上,但油畫技法也相應各具面貌。如新古典主義注重油畫中物象造型的嚴謹與堅實感,符合古典傳統的造型法則;浪漫主義圍繞悲劇的主題,力求以色彩、筆觸因素和構圖中運動式線條創造畫中情節的緊張感;拉斐爾前派注重對畫中人物心理情緒的表達,較多畫面以青、紫、綠調子構成感傷的、靜寂的意境……。雖然近代油畫的面貌已經比較豐富,但都具有寫實的整體特徵,它們共同表現為:一幅油畫是藝術形式的統一體,色彩的主調統一著畫面各局部的顏色,局部色彩在過渡的漸變中互相形成和諧的關系,不存在孤立的色塊;筆觸基本上是為塑造形象而運用,顯露的程度有限,並統一在或曲長、或短促的某種有序傾向中;被描繪的物象統一在中心焦點的構圖中,形成與真實視域同構的效果。
從19世紀末葉開始,西方油畫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油畫比較狹窄的藝術功能和一體化的寫實手法已經達到自身體系的高度飽和,因而在哲學觀念、藝術觀念的變革中趨於解體。油畫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現自然為藝術創造原則,藝術家自由構造的油畫藝術形象被視為新的真實。藝術家不再通過油畫形式如實描繪自然,而將油畫形式作為表現自己精神與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像、幻想等方法構造作品。印象派之後的三位畫家率先離棄了傳統油畫模式。V.梵谷以疾急奔放的筆觸,使濃厚、明亮的色彩充滿強烈的力感,表現內心情緒的不安。P.高更以象徵的色彩和造型構成畫面,作品的空間與傳統的形式相違,具有非描述性的神秘氣氛。P.塞尚探研用幾何形構成藝術形象,創造出畫面是一個富有自身秩序的世界。他們的作品成為油畫面貌劇變的標志。
在20世紀油畫中,由不同的藝術觀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並制約藝術形式呈現多種傾向,傳統油畫技法中的某方面因素往往作為藝術觀念的形式體現被強化,甚至被推向極端,油畫形式語言受到高度重視。例如:忽視色彩而主要作形體自由構造的立體主義;注重色彩強烈狀態中均衡效果的野獸主義;通過色彩和筆觸的無序使用表現扭曲心理的表現主義;純粹以色彩的點、線、面構成畫面的抽象主義;以及將顏料隨意甩、潑、垂滴於畫布上的抽象表現主義等。近百年來西方現代油畫流派紛繁,相繼更替,只要以油畫工具材料為造型媒介,藝術家可以創造任意的油畫面貌。 隨著藝術觀念的不斷擴大,導致油畫材料與其他材料相結合,產生了不歸屬某一具體畫種的綜合性藝術,油畫因此也走向失去在西方作為主要畫種的地位的趨勢。
【材料和工具】
用透明的植物油調和顏料,在製作過底子的布、紙、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藝術形象的繪畫。它起源並發展於歐洲,到近代成為世界性的重要畫種。產生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是油畫的前身。在運用蛋彩畫法的同時,許多畫家繼續尋找更為理想的調和劑。一般認為,15世紀初期的尼德蘭畫家凡·愛克兄弟是油畫技法的奠基人。他們在前人嘗試用油溶解顏料的基礎上,用亞麻油和核桃油作為調和劑作畫,致使描繪時運筆流暢,顏料在畫面上乾燥的時間適中,易於作畫過程中多次覆蓋與修改,形成豐富的色彩層次和光澤度,干透後顏料附著力強,不易剝落和褪色。他們
運用新的油畫材料創作,在當時的畫壇很有影響。油畫技術很快在西歐其他國家傳開,尤其在義大利的威尼斯得以迅速發展。
油畫的主要材料和工具有顏料、畫筆、畫刀、畫布、上光油、外框等。
① 顏料,分礦物質和化學合成兩大類。最初的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由手工研磨成細末,作畫時才進行調和鼻衄內 。近代由工廠成批生產,裝入錫管,顏料的種類也不斷增加。顏料的性能與其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調色時,化學作用會使有些顏料之間產生不良反應。因而,掌握顏料的性能有助於充分發揮油畫技巧並使作品色彩經久不變。
② 畫筆,用彈性適中的動物毛製成,有尖鋒圓形、平鋒扁平形、短鋒扁平形及扇形等種類。
③ 畫刀,又稱調色刀,用富有彈性的薄鋼片製成,有尖狀、圓狀之分,用於在調色板上調勻顏料,不少畫家也以刀代筆,直接用刀作畫或部分地在畫布上形成顏料層面、肌理,增加表現力。
④ 畫布,標準的畫布,是將亞麻布或帆布緊綳在木質內框上後,用膠或油與白粉摻和並塗刷在布的表面製作而成。一般做成不吸油又具有一定布紋效果的底子,或根據創作需要做成半吸油或完全吸油的底子。布紋的粗細根據畫幅的大小而定,也根據作畫效果的需要選擇。有的畫家使用塗過底色的畫布,容易形成統一的畫面色調,作畫時還可不經意地露出底色。經過塗底製作後,不吸油的木板或硬紙板也可以代替畫布。
⑤ 上光油,通常在油畫完成並干透後罩塗上光油,保持畫面的光澤度,防止空氣侵蝕和積垢。
⑥ 外框,完整的油畫作品包括外框,尤其是寫實性較強的油畫,外框形成觀者對作品視域的界限,使畫面顯得完整、集中,畫中的物象在觀者的感覺中朝縱深發展。畫框的厚薄、大小依作品內容而定。古典油畫的外框多用木料、石膏製成,近現代油畫的外框較多用鋁合金等金屬材料製成。
【油畫技法】
油畫工具材料的限定導致油畫繪制技法的復雜性。幾個世紀以來,藝術家在實踐中創造了多種油畫技法,使油畫材料發揮出充分的表現效果。油畫主要技法有:
① 透明覆色法,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調色油稀釋的顏料進行多層次描繪。必須在每一層干透後進行下一層上色,由於每層的顏色都較稀薄,下層的顏色能隱約透露出來,與上層的顏色形成變化微妙的色調。例如在深紅的色層上塗罩穩重的藍色,就會產生藍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豐富效果,這往往是調色板上無法調出的色調。這種畫法適於表現物象的質感和厚實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人物肌膚細膩的色彩變化,令人感到肌膚表皮之下流動著血液。它的缺點是色域較窄,製作過程工細,完成作品的時間長,不易於表達畫家即時的藝術創作情感。
② 不透明覆色法,也稱多層次著色法。作畫時先用單色畫出形體大貌,然後用顏色多層次塑造,暗部往往畫得較薄,中間調子和亮部則層層厚塗,或蓋或留,形成色塊對比。由於厚薄不一,顯出色彩的豐富韻意與肌理。透明與不透明兩種畫法沒有嚴格的區別,畫家經常在一幅畫作中綜合運用。表現處在暗部或陰影中的物象時,用透明覆色法可以產生穩定、深邃的體積感和空間感;不透明覆色法則易於塑造處在暗部以外的形體,增加畫面色彩的飽和度。19世紀以前的畫家大都採用這兩種畫法,製作作品的時間一般較長,有的畫完一層後經長期放置,待色層完全乾透後再進行描繪。
③ 不透明一次著色法,也稱為直接著色法。即在畫布上作出物象形體輪廓後,憑借對物象的色彩感覺或對畫面色彩的構思鋪設顏色,基本上一次畫完,不正確的部位用畫刀颳去後繼續上色調整。這種畫法中每筆所蘸的顏料比較濃厚,色彩飽和度高,筆觸也較清晰,易於表達作畫時的生動感受。19世紀中葉後的許多畫家較多採用這種畫法。為使一次著色後達到色層飽滿的效果,必須講究筆勢的運用即塗法,常用的塗法分為平塗、散塗和厚塗。平塗就是用單向的力度、均勻的筆勢塗繪成大面積色彩,適於在平穩、安定的構圖中塑造靜態的形體;散塗指的是依據所畫形體的自然轉折趨勢運筆,筆觸比較鬆散、靈活;厚塗則是全幅或局部地厚堆顏料,有的形成高達數毫米的色層或色塊,使顏料表現出質地的趣味,形象也得到強化。
作為一種藝術語言,油畫包括色彩、明暗、 線條、肌理、筆觸、質感、光感、空間、構圖等多項造型因素,油畫技法的作用在於將各項造型因素綜合地或側重單項地體現出來,油畫材料的性能充分提供了在二度的平面底子上運用油畫技法的可能。油畫的製作過程就是藝術家自覺地熟練地駕馭油畫材料、選擇並運用可以表達藝術思想、形成藝術形象的技法的創造過程。油畫作品既表達了藝術家賦予的思想內容,又展示了油畫語言獨特油畫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古典、近代、現代幾個時期,不同時期的油畫受著時代的藝術思想支配和技法的制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叄』 美國華盛頓國會大廈八幅油畫代表的是哪八個歷史事件
分別是《獨立宣言》《康華利爵士投降》《伯格因將軍投降》《喬治·華盛頓將軍辭職》《波卡虹泰絲受洗》《德·索托發現密西西比河》《哥倫布踏上新大陸》《歐洲移民初到北美新大陸》。
1、《獨立宣言》
《獨立宣言》是一幅12×18英尺(3.7×5.5米)的油畫,由美國人約翰·特朗貝爾(John Trumbell)創作,描繪了五人起草委員會向國會提交《獨立宣言》草案的過程。
5、《德·索托發現密西西比河》
《德 · 索托發現密西西比河》(Discovery of the Mississippi by De Soto)。德 · 索托,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探險家,他用了三年時間對今天美國東南部進行探險,所到地區位於今密西西比河以西。
6、《波卡虹泰絲受洗》
波卡·洪塔斯是波瓦坦最愛的一個女兒,波瓦坦是生活在弗吉尼亞州的印第安人的一位重要酋長。
1607年,一百多名英國殖民者遠渡重洋,在乞沙比克海灘靠岸了,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插上了英國國旗,並以英王的名義將其命名為詹姆士鎮。這里成為了英國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波瓦坦部落的許多人都排斥甚至痛恨這些與自己不同的陌生人,只有波卡·洪塔斯對這些新移民充滿好奇和善意。
第一批英國殖民者因水土不服和難以度過寒冷的冬季,很快就死去大半,剩下的那些人靠波卡·洪塔斯送來的玉米得以倖存。
年僅12歲的波卡·洪塔斯來回奔波於她的父親和殖民者之間,為了保護殖民者她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仍然無法避免雙方因爭奪土地而爆發的戰斗。
1613年,波卡·洪塔斯被殖民者說服該信基督教,接受洗禮,並改名為蕾貝卡。1614年她嫁給了詹姆士鎮的一位殖民者,並育有一子。1616年,她帶著兒子跟隨丈夫來到英國,由於體內沒有對肺病的抗體,她身染重病再也沒有回到故土,去世時年僅二十一歲。
7、《哥倫布踏上新大陸》
1492年,哥倫布在得到西班牙國王的資助後,帶領三艘船拔錨起航尋找抵達中國和印度的新航路。經過一個多月的航行,他們到達了一片新大陸,哥倫布認為該地是西印度群島,便將島上居民稱為印第安人。
他回到西班牙後,帶回的發現新大陸的消息轟動了整個歐洲。歐洲各國紛紛派船隊前往美洲建立殖民地,越來越多的殖民者湧入這片新大陸。
8、《歐洲移民初到北美新大陸》
1602年,一艘長27米,名為「五月花號」的捕魚帆船載著102名英國人離開英國前往北美,他們中有許多是受到英國教會迫害的清教徒。
在經歷了一多月的海上漂泊之後,他們終於看見北美大陸的海岸線,登陸前,他們決定製定一個在這片新土地上生活的秩序。
這是一份著名的公約——《五月花號公約》,船上每一個成年男子都簽署了這份公約:
「我們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簽約,自願結為一民眾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實施、維護和發展,將來不時依此而制定頒布的被認為是對這個殖民地全體人民都最適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
這份公約預示了美國民主政治的理念,奠定了北美英國殖民地諸州自治政府的基礎。
『肆』 這幅油畫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我覺得A.辛亥革命,圖後面隱隱約約看到武昌城樓。
『伍』 這幅油畫表現的歷史事件是()
八七會議參會的人沒這么多,圖中也沒有瞿秋白,再說,八七會議周恩來也沒專有參加,顯然不是八七會議,
從房屬屋建築來看,貌似遵義會議遺址的那個樓房建築,但是單從這點定論有些草率,所以待定····
瓦窯堡會議是長征結束後召開的,號召全面抗日!所以也不是了,
七屆二中全會更不用說了,比瓦窯堡會議還晚,接近全國解放了,顯然不是!
那就剩下遵義會議和瓦窯堡會議了,
這幅圖裡面,右邊第二個戴眼鏡的看起來貌似李德,右邊第一個是博古,遵義會議剝奪了博古理得的領導權,所以李德站在了後面,看起來很尷尬!博古的表情也很尷尬,從圖片內容來看,符合遵義會議的內容,所以應該就是遵義會議!
『陸』 這幅油畫描述的歷史事件是( )
c
理由:1,中共一大有13人參加,二大有13人參加,八七會議有25人參加(有三內名共產國際代表,容一大兩名,二大一名)遵義會議有18人參加(無共產國際代表)
2,圖中有毛澤東,而他未參加二大,所以排除B;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人只參與了ABCD中的遵義會議,而圖中沒有他們,所以D排除
3,一大、二大時毛澤東是28、29歲,八七會議時34歲,遵義會議時42歲,結合圖,34歲較合理。
綜上所述,應選C
『柒』 油畫《1808年5月2日的起義》和《1808年5月3日夜間起義者被槍殺》兩幅大型歷史畫反映了哪件歷史事件
油畫來《1808年源5月2日的起義》和《1808年5月3日夜間起義者被槍殺》兩幅大型歷史畫反映了1808年人民反抗拿破崙侵略的歷史事件。在《1808年5月3日夜間起義者被槍殺》一畫中。戈雅描繪了一個悲壯激昂的場面。戈雅並沒有把起義者畫成失敗者,而是把他們表現為精神上的勝利者。他們臨危不懼與內心怯弱的劊子手形成鮮明對比。刑場的背景是馬德里郊外。畫家把人民的斗爭和祖國屈辱的命運在這里聯系在一起。這幅作品創作於1814年,正是西班牙第一次革命失敗後斐迪南七世復辟的一年。戈雅創作這一作品,可能與他當時的苦悶心情有關。表現了對起義者的懷念,也是對那些不關心民族命運的貴族的譴責。
『捌』 圖:這幅油畫表現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八國聯軍攻入圓明園
依據:1、圖右上角的建築是典型的圓明園建築,貌似還有華表
2、中間那女的頭上戴的是滿清宮婢服裝
『玖』 請舉出一幅反映世界歷史的繪畫作品,並說出其所能反映的歷史事件
《巴托羅繆之夜》,反映天主教對新教屠殺的。
《自由領導人民》,反映版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
《馬拉之死》,權同上。
《加萊義民》,反映英法百年戰爭的,不過這個是個雕像作品。
《???》,反映俄國沙皇伊凡用手杖殺死自己親生兒子,又絕望的抱著他的。抱歉作品名字忘記了。
《1945年9月9日上午9時》,反映二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的,這個是國內的作品,大家應該比較熟悉。
其他的還有很多,找找理應不難。
『拾』 識圖題: (1)這幅油畫作品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①岡山會師;1928;4。 ②毛澤東;朱德。 ③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