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上就要期中考試了,幫我歸納一下高一的歷史知識點,今明兩天就要,謝謝!
我們也馬上期中考了 我也高一啊~
1)西周時期萌芽; (2)秦漢至隋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建立、完善時期;(3)宋元至明清丞相權力逐步削減直至取消,皇帝集政、軍、財政於一身時期。
3、具體內容(演變過程):
(1)萌芽——戰國時期:①理論上,韓非子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主張;②實踐上,商鞅變法,廢分封,行縣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度。
(2)創立——秦朝:①內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縣制頒秦律、焚書坑儒等。②特點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③意義:客觀上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需要,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3)鞏固——西漢:①內容:推行郡縣封國並行制,導致王國勢力膨脹。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國的威脅;思想上實行「大一統」(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特點:重新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統治;將儒家思想改造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需要的指導思想
(4)完善——隋唐:①內容:隋首創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繼承並完備;創立和完善科舉制;調整和健全府兵制。②特點: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機構的權力。三省的長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來的丞相職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又把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權力分給六部,防止專權。科舉制使官員選拔規范化、制度化,其機構運轉更加靈活。
(5)加強——北宋: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組建禁軍並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點是削弱地方權力和剝奪大將的兵權,財權、行政權和兵權收歸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發展——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省);還設宣政院(直接管轄西藏地區)和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台灣)。行省制度是古代郡縣制的新發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當代省區的規模,對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起了積極作用。
(7)強化(或頂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權分六部,設廠衛特務機構和三司,採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特點是分散丞相權力和地方長官的權力,加強皇權,同時加強思想控制。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4、專制主義集權的政治特徵:
①中國為農業大國,土廣民眾,於分散中求穩定需要集權;②是封建地主階級經濟、政治需要的產物;③封建社會早、中期進步作用明顯:創造出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經濟、文化發展,促進國家統一、中華民族形成和中對外文化交流。也有對廣大人民的統治、鎮壓加強的一面。④晚清消極、反動作用為主:經濟上束縛生產力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成長;政治上拒絕民主,人民毫無地位;思想上禁錮、抑制科學文化發展。但也有維護國家主權、鞏固統一的一面。⑤專制主義本質上是政治文明的對立物,它滋養保守,是近代中國落後的根源。
5、評價:
積極作用: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在封建社會的初期和中期具有進步意義,表現在:
①維護了國家的統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②防止了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保持社會穩定;③便於組織公共工程建設,保證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消極作用:表現在封建社會的後期:①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②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③導致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
6、近代以來,清政府對專制主義中央集制度的維護、最終廢除和復辟帝制活動:
①晚清王朝的維護:四次自救運動即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清末預備立憲。
②最終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正式下詔退位)。
③兩次帝制復辟:袁世凱1915年當上「中華帝國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為洪憲元年,1915年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雲南發起護國運動,袁世凱於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張勛擁戴清廢帝溥儀復辟帝制,恢復宣統年號,孫中山發表《討逆宣言》,全國人民一致反對,段祺瑞組織「討逆軍」乘機打敗張勛。
2. 高一必修一歷史期中復習提綱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2課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 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決策機構
外朝 執行機構
尚書台 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 中書省 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 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 二府 中書門下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 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 中書省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 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 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
不斷增強。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1、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2、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3. 高一下冊歷史期中考試重點.
高一歷史必修二
第一單元
1. 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原始農業:刀耕火種
商周:耜,石鋤,石犁
春秋戰國:開始使用鐵具,推廣牛耕
西漢:耦犁,犁壁的出現
隋唐:曲轅犁,犁評
2. 古代中國主要的土地制度
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集體勞作
春秋戰國:封建土地私有制,一家一戶單位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逐步形成。(精耕細作)
3. 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容易破產
4. 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和特徵
夏商周:青銅為主,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禮器
西周晚期:鐵器開始
漢:高爐煉鐵,炒鋼(開始於漢武帝時期)
南北朝:灌鋼法
南朝:原始瓷器
東漢:青瓷
北朝:白瓷
宋,明清:盛起
瓷都:江西景德鎮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緞成為清朝絲織品代表
5. 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和特點
秦漢:多推行重農抑商
隋唐:大運河開通,櫃坊和飛錢問世
兩宋: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
明清: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商人群體叫「商幫」。實力最強的是晉商和徽商。
6. 「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
1.迪亞士的航海活動的發現好望角
葡萄牙支持,最先到達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2. 哥倫布開辟新航路
從歐洲前往美洲
3. 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刑場的意義
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辟),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商品種類日益增多,商業經營方式也發生變化
4. 荷蘭殖民擴張
東印度公司(以侵略為目的),佔領馬六甲,錫蘭,現印度尼西亞一帶,台灣
5. 英國的殖民擴張
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佔領西班牙,荷蘭,法國,17世紀中期,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6.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殖民擴張與掠奪
7.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
飛梭出現。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瓦特研製蒸汽機。工場變成工廠
8.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
西門子發明發電機。創制內燃機。愛迪生發明電燈。三輪汽車。萊特兄弟的飛機。電氣時代。
9. 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貿易的范圍和規模迅速擴大,蒸汽機車和輪船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世界各地聯系更加便捷。)資產階級憑借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亞非拉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推銷工業品,收購原材料,把越來越多的地區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19s中後期,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增長,世界各地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大大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電報電話的出現,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商業信息的交流和傳播)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亞非拉送糧食和原料到工業化國家,工化國產的工業品銷往全世界。國際分工日益明顯。資本主義列強瓜分世界。,亞非拉美洲基本淪為殖民或半殖民地。資本主義國家輸出產品,掠奪原材料,直接向殖民地輸出資本,他們工業發展艱難。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第三單元
1. 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但在大部分農村,自然經濟仍然占統領地位
2. 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
洋務運動期間李鴻章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
3. 近代中國足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甲午戰爭後,列強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瓦解中國自然經濟,經政府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
4. 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一戰後,歐洲列強忙於站正,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業獲得了一個迅速發展的短暫春天。
5. 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列強對華的控制。軍閥割據,關卡林立,稅收沉重,外國資本主義在資金技術管理方面存在競爭優勢,並享受在華特權。
6. 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從經濟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發展有利於社會進步。它的產生瓦解沖擊著自然經濟,對外國經濟侵略起了抵製作用。
從政治上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從思想上看,為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沖擊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並最終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
第四單元
1.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中共八大提出的許多方針和設想富有創造性,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體現了中共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經驗教訓從20世紀70年代起,正是國際局勢趨向緩和、許多國家經濟起飛或開始持續發展的時期。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中國不僅沒能縮小與發達國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從而失去了一次寶貴的發展機遇。「文化大革命」從反面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極其沉痛的教訓。
3.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
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4.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辟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5.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
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
6. 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
7. 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8. 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
第一批經濟特(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管理方法)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8海南)
沿海開放城市
沿海經濟開放區:14個沿海港口城市
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是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實行對外開放的根本目的是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
9. 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多層次全方位性,寬領域性
10. 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
國內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國際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改革進入關鍵期。鄧小平南方談話和十四大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標志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經濟的深層次問題,加快我國經濟現代化建設; 有利於我國與國際上通行的市場經濟體制「接軌」;有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我國的生產力,促進我國的經濟現代化建設; 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我國從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並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 使我國資源配置方式轉變為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
第五單元 書64 探41
第六單元
1.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生產資料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
直接原因:紐約股票市場的倒閉
2.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特點和影響
特點:范圍廣時間長破壞性特別巨大
影響:經濟危機激化嚴重的社會危機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沉重的打擊,激化了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引發了資本主義各國的政局動盪。經濟危機也激化了各國的之間的矛盾,引發了一系列的關稅戰,傾銷戰和貨幣站戰..
3. 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在經濟危機爆發時(一些國家例如德國,面對經濟危機,是實行法西斯專政,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美國是實行新政,根本原因是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直接目的是緩解經濟危機。
4. 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
整頓財政金融體系。對工業加強計劃指導。 調整農業政策 積極推行「以工代賑」。
5. 羅斯福新政的特點
國家干預經濟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6. 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開創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新發展模式
最根本的是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維護了資本主義制度。
而且還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和美國共產黨的革命。
穩定了社會秩序,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利大大增強。
12
7.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在生產力方面,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並且出現「新經濟」。在生產關系方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在國家職能方面,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社會管理與服務的職能(福利政策)
第七單元
1. 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式
國內戰爭
2.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心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提高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有利於穩定政治形勢。
3.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
重工輕農
4. 「斯大林模式」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必須重視農業基礎,保證農業輕重的協調發展,經濟政策的制定必須尊重經濟規律
5. 赫魯曉夫改革
重農業
6. 勃列日涅夫改革
重工業
7. 戈爾巴喬夫改革
重經濟
8. 社會主義改革的
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第八單元
1.「布雷頓森林體系」
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
2. 二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構成了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3. 歐洲聯盟
法意荷比盧聯邦德國六國在巴黎簽訂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在羅馬簽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歐共體,加強了西歐國家的經濟實力(合作領域包括經濟軍事和政治等方面)
4. 北美自由貿易區
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簡歷北美自由貿易區加強了三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和交往,後美國積極推動把北美自由貿易區擴大到整個美洲,以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美洲自由貿易區。(由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集團)
5.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澳大利亞等12國成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同年中國加入。組織的宗旨和目標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堅持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和減少區域內貨幣壁壘。成員國之間存在的文化和歷史差異,對發展有一定影響
6. 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由於現代科技的發展和國際間的經濟競爭和客觀上存在的分工使得發展趨勢為集團化
7. 世貿的由來和發展
95年世貿取代關貿總協定,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開始建立起來
8. 中國加入世貿及其影響和作用
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進一步晚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史,中國的加入也將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有利於建立完整的世界貿易體系。但加入世貿也帶來壓力和亞軍挑戰。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關稅的大幅度減讓使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強的競爭,有些產業會受到沖擊。中國企業在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以適應新的國際經濟形勢。
9. 世貿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關貿總協定:緩解了國際貿易中的矛盾,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推動世界經濟的增長)世貿致力於促進各國市場的開放,調節貿易糾紛,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通過多邊貿易,促使各成員國之間逐漸取消貿易壁壘,使各國通過貿易獲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繁榮。世貿努力減少其成員間的不平等,對發展中國家和貿易效果的利益給予足夠的重視
10.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加速世界經濟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發達國家憑借資金技術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絕對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對於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由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基礎較差,技術水平低等原因,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劣勢和被動的地位。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制定合理對策,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謀求發展。
4. 高一下冊歷史期中考試重點是什麼
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 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諸侯的權利和義務: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②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③在自己的封疆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響):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有利於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2、西周的宗法制: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分封制(互為表裡)。作用(影響):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①神權與王權結合(史實:早期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和商代的占卜制)。②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史實: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③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史實:商代的各個宗族都是政治實體,西周的諸侯國對於周王室處於附屬地位,但也是政治實體,諸侯以嫡長子繼承享有世襲統治權)。第二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1、郡縣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郡縣制的建立①郡縣制的建立: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陸續出現了郡、縣等新的地方行政區劃形式。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採納了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②郡縣制的內容及特點:「郡」是直屬於中央的地方行政設置,設郡守、郡尉、監御史等職官;「縣」隸屬於「郡」,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調動任命,不得世襲。 郡縣制的特點在於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③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1)皇帝制度的創立: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核心,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③皇位世襲(2)建立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中央: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下達詔令、監察事務)、太尉(全國軍務) 注意:秦始皇時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3)郡縣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3、影響(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2)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3)秦朝的國力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4)強化皇帝的專制權威,激化階級矛盾,秦朝短命而亡。第三課 從漢至清政治制度的演變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1、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處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1)漢初: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2)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3)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4)元朝的中書省和行中書省行省制度(中國省制的開端):元朝為改變地方無權、人浮於事的局面,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中央機構)直接管理;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處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1)漢朝 漢承秦制有所變化 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位高權重。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重用身邊侍從、秘書等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稱為中朝,而丞相淪為執行機構稱為外朝。(2)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3)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4)唐朝 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5)宋朝中書門下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政機構分宰相軍權,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6)元朝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宣政院為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5. 高一必修一歷史期中考復習重點
必修一
歷史分析
一:第一單元復習提綱
學習本單元,一要把握一條基本線索:我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隨著夏朝——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建立而開始出現;商周時期,經過了從內外服聯盟到天下共主的轉變;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也長期延續,但整體趨勢是專制皇權日益加強。突出四個重點:一是商代的內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
6. 高一比較詳細的歷史知識點
高一歷史必修(1)
第一單元 第1課:
分封制實施的目的、受封對象,諸侯對天子的義務與在封國內享有和權利;分封制實施的影響(包括積極與消極)
宗法制:含義、目的、特點、作用。
第2課:
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的時間、意義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與意義。
第3課:
漢武帝、宋太祖為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分別採取了哪些措施?
隋唐實施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什麼?三省各自具有怎樣的職責?三省六部制的實施有作用?
元朝實施行省制度的原因、目的與意義。
漢朝、魏晉南北朝、隋唐分別實行怎樣的選官制度,其選官標准又有何不同?隋唐的選官制度實施有何歷史意義?
第4課
清朝前期為加強君主專制,幾代皇帝分別採取了哪些措施?(重點是軍機處的理解掌握)
第二單元第5課:
希臘地理環境有何特點,對其政治制度形成產生了什麼影響?
簡述梭倫改革的背景、內容與意義。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有何特點?產生了什麼影響?
第6課
羅馬法包括哪些內容?羅馬法由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的原因是什麼?羅馬法對羅馬及後世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
第三單元 第7課
英國《權利法案》制定的目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英國議會、內閣、首相、國王的各自權利與相互關系如何?
第8課
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內容、作用。
美國聯邦政府組織結構有何特點?國會、總統之間是如何實現權力的制衡的?
第9課
法蘭西共和之路漫長而艱難說明了什麼?共和制能在法國最終確立起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德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背景是怎樣的?德國的君主立憲制與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相比有何區別?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主要是什麼?
19世紀70年代,法、德兩國都確立了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其各自背景各是什麼?兩國為何會建立起不同的政治體制?
21. 結合背景分析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必然性,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22. 理解掌握《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並掌握它們對中國社會造成的主要影響。
23. 掌握太平天國興起、失敗時間,定都天京意義、理解掌握《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的內容及評價。
24. 辛亥革命:掌握同盟會的成立背景、時間、地點、領導人、理解其綱領。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成立、《臨時約法》內容及意義,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5. 五四運動時間、斗爭對象、主力、初步勝利的成果,意義。
26. 中共成立的條件、時間、一大主要內容、中共成立的意義。
27. 中共八七會議、遵義會議的背景、主要內容、意義。
28.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概況與意義。土地革命的內容、工農武裝割據的內容和意義。
29. 紅軍長征的原因、時間、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
30. 抗日戰爭:由局部抗戰到全民族抗戰。抗戰初期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的抗戰(四大會戰)、百團大戰、日軍的暴行。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
31. 解放戰爭:重慶談判和政協會議。全面內戰爆發。戰略反攻與戰略決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及意義。
32.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條件、標志和意義。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時間、意義。
33. 新中國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的成就。(兩個會議、三大制度)新時期是如何逐步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
34. 祖國統一大業:香港問題的由來:香港問題能順利解決的原因、過程、意義。
35. 台灣問題是怎樣造成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政府為解決台灣問題進行了哪些努力?當今台灣問題解決的主要障礙是什麼?(國共兩次合作分別給中國社會進步起了怎樣的推動作用?兩次內戰又給中國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由此可以得出怎樣的啟示?)
36.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奉行怎樣的外交方針?具體表現為什麼?到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我國外交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70年代我國外交又取得了了怎樣的新突破?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作了怎樣的調整?為世界和平發展進行了哪些努力?
37. 什麼叫冷戰?美國冷戰政策的主要表現有哪些?美蘇冷戰給世界帶來哪些影響?
38. 美蘇兩極格局下多極化趨勢是如何出現的?
日本從戰敗國迅速發展成世界大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近代史上發生在南京的大事,幾乎濃縮了一部中國近代史。請舉出近代發生在南京的大事並答出每件大事所產生的影響。
7. 高一歷史必修一期中考最會考的知識點是哪些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2課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 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決策機構
外朝 執行機構
尚書台 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 中書省 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 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 二府 中書門下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 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 中書省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 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 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
不斷增強。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1、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2、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
8. 高一下學期歷史期中考試的重點
你應該學的是什麼教材,如果是人教版,那麼應該學的是《中國近現代史下冊》
中國近現代史下冊應該注意首先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後共產黨開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其中有南昌起義,文家市決策,三灣改編,秋收起義,以及毛澤東寫的那三本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其中又要搞清楚為什麼要農村包圍城市,槍桿里出政權
然後最重要的就是土地改革,每一次土地改革的背景以及目的,措施,對象方針,影響。
再就是幾次會議每次會議的背景,目的,時間,地點,誰召開的,影響等如遵義會議,整風運動,西伯坡會議這是很重要的。
再就是長征的路線一定要記住,長征的原因,有外因內因,長征經過的幾次大戰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巧過金沙江等等。
再就是抗日戰爭國共的第二次合作,抗戰的幾次大捷,國共的不同戰場以及路線,以及重要會議
1、中共為挽救中國革命的努力:
(1)南昌起義:
① 時間:1927年8月1日。
② 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
③ 意義:這次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立人民軍隊的開始。
(2)八七會議:
① 會議的召開: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
② 內容:確立了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③ 意義:會議批判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3)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湘贛邊秋收起義爆發。文家市決策-----由城市轉向農村。
(4)廣州起義:1927年12月。
2、井岡山道路:
(1)開辟:1927年10月,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是中國革命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
(2)意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井岡山道路。井岡山道路,是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正確道路,這是一條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中國革命的策略發生了轉變。
3、紅軍長征:
(1)原因:
① 根本原因:王明左傾錯誤的領導和危害。
② 直接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2)長征的開始:1934年10月。
(3)轉折——遵義會議(1935年):
① 召開:1935年1月。
② 內容:糾正了錯誤的軍事路線,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③ 意義:糾正了錯誤的軍事路線,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再危機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由幼稚開始走向成熟的標志。
(4)長征的勝利:1936年10月,三大紅軍主力在甘肅會寧回師,標志著紅軍長征的勝利完成。
(5)長征勝利的意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揭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4、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制定:
① 1935年8月1日,中共發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② 1935年底,中共召開瓦窯堡會議,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
5、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
(1)背景:
① 九一八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② 蔣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③ 全民族抗日運動高漲。
④ 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的推動。
(2)西安事變的發生: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通電全國,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3)結果: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4)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民族危機嚴重,中共將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促使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5)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礎,它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五)、 抗日戰爭(1937--1945):
1、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這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開始。
2、國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發布《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共合法地位。這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3、國共聯合抗戰(抗戰初期):
(1)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主戰場):
① 重要戰役:凇滬會戰、太原會戰(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首次大捷)、徐州會戰(台兒庄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最大勝利)。
② 戰況:由於國民黨實行不發動群眾,只依靠政府和軍隊抗戰的片面抗戰路線,導致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節節敗退,大片國土淪陷。
(2)共產黨開辟敵後戰場:
① 抗戰路線:全面抗戰路線。
② 抗日根據地的開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我黨開辟的第一塊敵後抗日根據地。
4、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
(1)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的原因:
① 日本戰線太長,兵力不足。
② 中共領導的敵後戰場的作用。
(2)標志:1938年10月,廣州和武漢淪陷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3)日本侵華方針的變化:
① 對國民黨停止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
② 以主要兵力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基地。
(4)國民黨政策重心的轉移(國民黨轉向反動):(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① 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1939年)確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
② 皖南事變(1941年、反共高潮。)
(5)中共維護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的斗爭:
① 方針:中國共產黨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爭中求團結」「有理有利有節」的方針。中共從民族利益出發,以斗爭求團結,保持統一戰線的團結。
② 作用: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團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保障。
5、抗日戰爭的勝利:
(1)時間: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2)抗戰勝利的原因:
結成了全民族抗戰的統一戰線;中共的領導;國際社會的支持。
6、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近百年來中國取得的第一次反侵略戰爭的勝利,中國收回台灣,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
(六)、兩種命運的斗爭:
1、國民黨的獨裁內戰方針:
(1)國民黨六大決定動員全黨的力量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消滅人民武裝。
(2)在美國的支持下搶占戰略要地,把大批兵力調往內戰前線。
(3)鎮壓國統區的民主運動,製造了一系列慘案。
(4)公開撕毀重慶政協會議協議,公然發動內戰。
2、中共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1)中共七大:號召全黨為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聯合政府而奮斗。
(2)重慶談判:
① 原因:蔣介石為內戰做准備;中共為盡可能爭取和平,揭穿國民黨假和平的陰謀。
② 結果:簽定《雙十協定》,確定了堅決避免內戰,在和平、民主的基礎上建設獨立、富強、民主的國家。
(3)重慶政治協商會議:領導各民主黨派和國民黨進行斗爭,使會議通過了許多有利於人民的決議,如《和平建國綱領》。
(4)內戰爆發後,領導了國統區以學生運動為主體,各階層人民參加的民主運動,形成了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二條戰線」。
(七)、解放戰爭:(1946——1949)
1、內戰全面爆發:
(1)時間:1946年6月底,蔣介石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
(2)作戰方針: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
(3)戰果:打退了敵人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
2、戰略反攻:1947年夏,劉鄧大軍強度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3、戰略決戰:
(1)時間: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2)主要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等三大戰役。
(3)意義:三大戰役共消滅國民黨反動軍隊150多萬,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的主力,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4)國民黨統治的覆滅: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23日,解放南京,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結束。
(八)、新中國的成立: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召開:1949年9月 21日在北平召開。
(2)內容: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立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規定了新政協的性質和地位;確定了國都、國旗、國歌;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
2、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標志新中國成立。
(九)、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時代。是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十)、土地改革:
1、目的:穩固新政權,恢復和發展經濟。
2、時間:1950年6月——1953年春。
3、政策:1950年6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4、意義:建國初期的這次土地改革具有明顯的新民主主義性質,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土地改革運動。農民分到了屬於自己的土地,真正翻身做了主人,積極投身於新中國的生產建設之中。
(十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比較:
1、相同點:
(1)社會性質相同:即都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革命任務相同:即反帝反封建。
(3)性質相同:都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疇。
2、不同點:
(1)領導階級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基本上是由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
(2)指導思想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主張走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思想武器,以爭取創建人民民主共和國為政治目標。
(3)革命的發展與群眾的深度、廣度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綱領不徹底,群眾發動不充分,土地問題不徹底解決;新民主主義革命提出了徹底的革命綱領,廣泛發動群眾,解決了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即土地問題。
(4)結果與前途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有勝利的一面,但最後果實被竊取,革命任務沒完成,社會性質沒改變,在這一點上講最終遭到失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為社會主義的必要准備,社會主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結果。
(5)所屬的世界革命范疇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是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在十月革命以後,屬於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9. 求高一歷史下學期期中考試主要考點
我們也一樣要考試了啊~~~
新航路的開辟是肯定要考的
還有中國古代的商業也是肯定要考的
還有土地制度,歐洲的殖民擴張~~~~~~~~~
好多要考的
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