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家李劍鳴認為

歷史學家李劍鳴認為

發布時間:2021-02-14 23:40:30

① 2014年四川高考歷史簡答題

13.(22分)瓷器是人類文明的見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景德鎮位於昌江畔,附近盛產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嶺土。北宋景德年間,其生產的影青瓷成為貢品,景德鎮因此得名。兩宋之際和元末的大規模戰亂,使定窯、龍泉窯等陸續衰落,相對安定的景德鎮,遂成「天下窯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鎮制坯、燒瓷等分工不斷細化,這時創制的青花瓷、釉里紅和卵白釉,至今仍有崇高聲譽。明朝在景德鎮創建御器廠,其組織和分工相當細密,「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間製造的御窯瓷器堪稱經典。嘉靖至萬曆年間,商品經濟大發展,加之西歐等海外市場的擴大,「景瓷」銷量大增。清初對御窯廠進行了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為雇募制,使康乾時代景德鎮瓷業再度鼎盛。嘉慶後,因「墨守舊法,且有粗製濫造之弊」,景德鎮瓷業漸趨衰落。(據葉喆民《中國陶瓷史綱要》等)
(1)據材料一概括景德鎮發展成為「瓷都」的主要因素。(8分)

材料二 1708年,薩克森一煉金師在歐洲率先研製出瓷器。1710年,薩克森王國宣布掌握制瓷專利,並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廠。1722年,兩把交錯的藍劍成為梅森瓷器的商標且沿用至今。經過不斷研發與創新,梅森瓷器逐漸擺脫了中國的影子,被譽為「白色金子」和歐洲第一名瓷。後來受工業化沖擊,全手工作業的梅森遇到極大挑戰。1864年新廠建成,為保護手工技藝,他們將原廠改為博物館,專門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無一缺失,隨時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
梅森瓷器經久不衰,根源在於對質量一絲不苟的奉守,也離不開一萬多種絢麗的色彩和精細的浮雕。全球瓷廠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繪畫藝術學校,工藝師要完成近4年的技術與藝術教育和10年的經驗積累才能上崗。梅森,300年來一直貴為歐洲瓷都,是與嚴謹的梅森人在堅守傳統的同時不斷創新分不開的。(據蒲緹《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
(2)據材料一、二說明,與景德鎮相比,成就梅森瓷業300年輝煌的獨特之處。(9分)
(3)綜上,任舉四川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案例,就其如何傳承並發揚光大,闡述你的見解。(5分。要求:見解與所舉案例形成合理聯系)

14.(30分)歷史敘述、歷史解釋和歷史評價是歷史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圖3
(1)經濟全球化呈現出「從無序向有序」發展的趨勢。參照圖3,結合所學知識敘述這一趨勢。(10)

材料二

圖4 近代中國出現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 將零散而混亂的過去信息整理成有條理的歷史知識是歷史解釋的基本任務;探討因果是歷史解釋的重要形式。(據李劍鳴《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

(2)根據材料三對歷史解釋的認識,結合所學知識解釋圖4所示近代中國新事物的出現(10分)

材料四 「中體西用」後來久被指為包庇封建,其實,那個時候的中國,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頑梗的士人,在封建主義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啟錮閉,引入若干資本主義文化,除了「中體西用」還不可能提出另一種更好的宗旨。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所依託,它在中國式進不了門,落不了戶的。(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表3

事件

觀點

戊戌變法

康有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不僅沒有減輕變法的壓力,反而加速了變法的失敗。

辛亥革命

如果不是武昌起義爆發,新政將按計劃進行,中國最終將成為一個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國家。

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情緒主義」的產物,導致了各種思想混亂。

(3)概括材料四陳旭麓是如何評價「中體西用」的,指出這一評價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6分)按照這一原則,任選表3中的一種觀點進行評價(4分)

【如果你想要整張試卷也可以追問我】【滿意望採納】

② 一個歷史研究者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一、注重更新知識,增強科研意識
歷史科目包括內容特別廣泛,一定時期的歷史就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綜合。因此,歷史工作者應多讀書,要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懂地理」。比如讀一些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思想理論著作、文化常識方面的書籍,尤其是歷史方面的專業書籍(如《左傳》《戰國策》,《資治通鑒》甚至全部《二十四史》)。要想具有廣泛的知識面,就需要繼續學習,不斷給自己充電。現代社會強調終生學習觀,尤其作為歷史工作者,就更應該有一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科學、人文素養。由於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歷史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因此歷史工作者的知識要不斷更新,不斷注意汲取專業知識的營養,做到與時俱進。同時注意跨學科知識的學習,做到旁敲側擊,觸類旁通,要求加強歷史、政治和地理的學科交叉,才能形成知識的綜合和遷移能力,也才能在備課中見微知著,講課中深入淺出,才能不斷啟迪心智,培養創造思維。
除此之外,歷史工作者在新課改過程中還要不斷增強科研意識,及時把握當今史學發展動態和了解史學的新成果,同時能把史學研究的新成果吸收到歷史研究中去,深化自己的歷史知識和歷史理論水平,不斷強化自己的創新能力,在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方面有所突破。

二、有開放的思維和思想見解,具有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歷史教師頭腦要活,觀點要新,要與時俱進,把握歷史和時代發展的主題。要史論結合,允許和鼓勵有不同觀點和見解,培養自己發散思維和辯證看待歷史觀象和問題的良好習慣。

三 提高語言表達技能,順暢表達自己見解
正所謂歷史是有情感的個人和集體在一定時間一定空間進行的活動。歷史是過去時,但不是死的,而是活著的昨天,遺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歷史工作者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來一場「穿越」回到那段歷史發生的年代,體味歷史人物面臨的血雨腥風,體驗重大事件的艱難曲折。就是要學會培養角色意識,充滿激情地講故事。學者李劍鳴說過「歷史本來就是一種故事,歷史學家本來就是講故事的能手」這樣才能展現史學的魅力。高校的歷史大師無不將深奧的道理娓娓道來,這也是大師給人一種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之感。提高語言表達技能首先要區別口語和書面語,口語讓人一聽就懂,書面語咋一聽可能不懂,當看了就懂。歷史教育要講究通俗化,運用大眾語言,深入淺出。

四、具有面向世界的歷史觀和全球視野。
在當前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歷史工作者應有一定的世界眼光,培養自己的全球意識,加強對自己的國際理解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維護和促進世界的多極化發展。認識到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和獨特性。清楚,在當今世界,解決不同文明和文化沖突、民族矛盾、宗教沖突、領土爭端和地區熱點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寬容理解、平等對話和談判,而不是暴力沖突。同時還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尊重和珍視世界的多樣性和多元化,這樣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五 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和一定的業余技能
歷史真相只有一個,但是歷史學的觀念卻又很多版本,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研究歷史的歷史工作者是現實中的人,可以允許有自己的愛好的喜惡。 一個有著廣泛的興趣和愛好的人在人際交往中無疑是受到歡迎的,這無疑對於傳達自己的歷史見解是有好處的。

六 正直
治史的任務實際上是回答「是什麼」和「為什麼」這兩個問題的,前者以確定事實為主,後者側重探索原因,但回答這兩個問題,都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史學的研究對象即史料,具有不確定性和非直觀性,既無反復,也無法驗證,因此歷史的認識是具有間接性的。這就需要研究者在治史的過程中體現人文關懷,堅持以人為中心地看待問題,處理好如何為現實服務的問題,關注過去的同時要在現實面前保持獨立的意識,努力突破現在與過去之間的重重阻隔,力求准確的了解過去。但由於歷史學家歸根到底是生活在現實中的人,並且由於個人的價值判斷以及社會環境的不同,歷史學家對歷史的敘述不可避免的會存在偏私。應該怎麼看待偏私這個問題呢?作者認為,要堅持兩個原則,第一,承認和正視偏私問題。第二,盡力抑制偏私的作用,盡力抑制偏私是為了盡力做到公正,因而研究者應該保持中性的立場,慎重地審查自己觀察歷史的視角和用來解釋歷史的資源,時刻注意自己的歷史學家的身份。

七 研究技能
首先要肯定的是,史學的核心任務是建構歷史解釋,人們所知的歷史實際上就是解釋的結果。治史的過程是一個闡釋的過程。而理解是歷史解釋的前提,是構建歷史解釋的關鍵。陳寅恪曾說,對前人的思想和行為要抱有一種"了解的同情",就是這個意思。歷史解釋的第一項任務是確定歷史事實,在這個基礎上闡釋事實的意義,歷史事實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需要史料支持的,史料是史學的基礎,是史家認識和重建過去的中介。所以史學家要有"泛史料意識",要注重對史料的解讀,從文本考辯和意義闡釋上下功夫。是不是擁有了史料,就意味著我們能夠在史學領域有所建樹?當然不是。在對史料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很重要的思路就是既要有所繼承,又要突破創新。兩者既是相輔相成,又具有特別的張力。要學有所成,便要注意兩者的平衡。利用好二手文獻對於充分的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二手文獻的旁雜性又時常讓研究者不知所措,對待二手文獻比較可取的辦法,作者認為,應該是交代各種不同的意見,認真比較各種說法,然後可以採用其中的某種觀點,並說明取捨的依據,也可以不接受任何一種看法,轉而提出自己的見解。帶著問題去做研究則是學術創新的關鍵,一個歷史學者的學術素質,首先表現為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問題的方向主要有「提出新問題」和「就老問題闡發新見解」。而一個真正的歷史問題,必須置於特定的歷史時空之中,依託一定的知識框架,並符合史學的範式要求,否則就只能是偽命題或者非歷史問題了。

③ 人類政治文明演進的經歷了從專制、人治到民主、法制的重要歷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秦漢帝

(1)特徵:以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核心;官僚政治逐步形成。(2分)
(2)表現:實行代議制的民主形式;賦予總統極大的行政權;構建「分權制衡」機制。(3分)
(3)落實:頒布《共同綱領》為施政綱領,實行人民民主專政;選舉人大代表,召開第一屆全國人大,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民族區域自治等制度。(3分)
認識:民主法制建設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民主法制建設是一個過程,須不斷改革完善,
古今中外相互借鑒,取長補短;要建立符合本國國情的民主體制等。(任答2點得2分)

④ 復旦大學歷史系的衰落是否已是不爭的事實

(扯多抄了)世界中世紀史、英國史的話,從武大挖來的向榮老師當是學界一霸了,許明傑也是其門人;另外,夏洞奇的基督教史也是很火的課程,三北男的實力不可小覷哈!還有朱聯壁等高學歷的年輕老師。美國史由北大挖來的李劍鳴主持,顧雲深、談麗等老師;日本史,最大名鼎鼎的就是偉大的馮瑋老師,還有錢靜怡,這可不能忘了,哈哈哈~還有張翔老師,但張老師略低調;法國史較稀缺只有張智老師專攻?貌似。所以,世界史呈現出強勁地發展趨勢,但至於黃洋、李劍鳴、向榮所帶來的學術資源與力量能夠維持世界史學科復興多久,尚需要時間檢驗。

⑤ 岳飛不是「民族英雄」的說法靠譜兒嗎

回顧歷史:我們究竟應該以何種標准給「民族英雄」下定義?官方的,學術的,還是順乎民意的?民族英雄和正義與邪惡的關系是什麼?這些問題恐怕尚需各方面專家做出回答。

網路:民族英雄是指維護國家領土、領海、領空主權完整,保障國家安全,維護人民利益及民族尊嚴,在歷次反侵略戰爭中,獻出寶貴生命和作出傑出貢獻的仁人志士。近代的民族英雄主要是指在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中法戰爭、抗擊八國聯軍、中俄戰爭、抗日戰爭中作出重大犧牲的國家棟梁和民族精英。

近日,有消息說教育部教學大綱規定以後不再把岳飛當作民族英雄,這引起了人們的強烈爭論。普遍的看法是,把岳飛這些民族英雄的桂冠摘去,將很大程度上引起教育斷層、歷史生態的危機。批評者進而對此舉究竟在多大意義上促進民族團結懷有疑問。

雖然後來又有消息說,一切都是謠言。但這並不意味著岳飛的民族英雄問題就會得到解決,事實上,岳飛的問題始終是歷史學家的公案之一。而某種程度上,這個問題與所謂的將大屠殺紀念館改為和平紀念館的功利性歷史觀頗有牽連,因此,關注就並非不必要。

岳飛簡歷:(1103—1142年)字鵬舉,河南安陽人,南宋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1-3],抗金名將。他精通韜略,也精於騎射,並長於詩詞、書法,其高尚品格和愛國主義精神為歷代的人民所傳誦。他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一直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不畏艱難困苦,自強不息的精忠報國情懷。他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人們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贊譽。

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岳家軍號稱「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虜」。連金軍也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斗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

宋金時期,金滅遼、滅北宋占據中原,又頻繁發動南侵戰爭,所到之處燒殺淫擄,許多城市重鎮經金軍洗劫,幾成為空城。給國家、民族帶來巨大災難和痛苦。因此,抗擊金兵,收復中原,是時代的要求,也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宋史》稱岳飛「忠憤激烈,議論持正」,所言頗當。而趙構、秦檜、萬俟卨等人將永遠是千古之罪人。

岳飛不是民族英雄?

中學歷史教師袁騰飛在百家講壇上說:岳飛、金兀術都是「中華民族大英雄」。很多人由此推論:袁騰飛認為岳飛不是民族英雄。袁是不是這意思,有爭論。不過,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確實已不再承認岳飛是民族英雄。

這其實是把一個爭議的老話題又帶出來。八十年代,就有人質疑岳飛的民族英雄稱號。主要理由是:岳飛不是抗擊英帝國主義或日寇,而是抗金,而金也在今日中國范圍內,同屬中華民族,岳飛抗金不過是中國人內戰……

秋風:評價岳飛之莫須有「××不是民族英雄」的邏輯硬傷

[南宋和金,當時還不是一個國家]

這就如同說,袁崇煥抗清也是中國人內戰,因為滿漢是一國之內兄弟民族的關系——滿漢當時是一國之內嗎?宋、遼、金當時都是國家嘛,滿清雖然還沒有建國,但也是有自己的國家政權。能用今天的東西這樣去套嗎?可以這樣歪曲歷史嗎?…[詳細][侵略了,難道可以不反?]

何況岳飛、袁崇煥等人所奮起抵抗的乃是落後、野蠻的異族(在當時還是異族)的掠奪性侵略,這種抵抗,在任何時候都有無可置疑的正義性。以明末為例,當時後金(清)的全部男丁不過二十萬人,全部從軍作戰,生產勞動靠的是俘虜來的漢人、朝鮮人奴隸。他們發動戰爭的目的,便是掠奪物產和俘虜人口。對這樣的入侵之敵,難道應該簞食壺漿夾道歡迎?…[詳細][按此邏輯,反法西斯不成了破壞全人類統一?]

假設未來的世界真的是大同的世界,我們的後人能說今天戍邊的勇士,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假設,侵略者昨天、現在或者明天侵略我們的國家,在很多年以後與我們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我們可不可以早早投降了事,以免我們的子孫把我們拋頭顱灑熱血的抵抗說成「兄弟鬩牆,家裡打架」。

事實上,岳飛早於「中華民族」

[祖宗的硬碟,後代能格式化嗎]

形成這種錯亂、爭議的關鍵,在於人們錯誤地把現代的民族、尤其是中華民族的概念,運用於根本不知此概念的古人。評價岳飛之難源於今人閉著眼睛跳進了自己的觀念陷阱。人們過於固執地以今衡古,用古人根本無法想像的價值標准來衡量、要求古人。[中華民族的概念,還不到一百年]

人們現在熟悉的「民族」概念,是一個嶄新的概念,十六、十七世紀的歐洲人最早產生這種觀念,十九世紀的德國人將其發揚光大。由此出現所謂「民族國家」,有了民族主義。到二十世紀,中國人接受了西方傳來的民族觀念,經過復雜的演變,大約到抗戰時期,基於地理、政治概念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概念、觀念、意識。[請原諒宋朝人,他們竟不知道自己是中華民族]

在中西文化大規模接觸之前,中國人是沒有這種觀念的。那個時代的人們雖有夷夏之辨,雖有種群意識,卻沒有現代的民族意識,岳飛本人也從來沒有過這種民族意識。岳飛從來不是為現代意義的「民族」、更不是為二十世紀才出現的「中華民族」奮斗的…[詳細]

英雄是個常識,不是靠證明證出來的

[承認岳飛是古代民族英雄,不會影響今日民族團結]

對民族英雄「與時俱進」的新評價,表面上宣揚的是「歷史主義」,骨子裡藏的是實用主義。六七年前,就有針對中學生的「教學大綱」,褫奪岳飛、文天祥「民族英雄」的稱號。我們冒昧地揣測專業人士此舉的用意,不在於趕翻案的潮,而是擔心傷害少數民族和族群的感情,進而會有損於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諧。但是,我們認為這樣的實用主義反而是短視的。[英雄,不論成敗,也不計身後評]

總會有不願當異族奴隸的熱血男兒挺身而出,為本民族的存亡作最後的掙扎。雖然由於時勢的緣故,這種掙扎也許是徒勞的,免不了要被聰明的後人譏之為抗拒歷史潮流,但他們為人的尊嚴和英雄的氣概,卻在悲劇性的最後一搏中發出了驚世駭俗的光亮,千百年之後依然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激勵著每一個血還沒有冷透的後來者。[有膽量,行正確,便當得起英雄之名]

人類社會的觀念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可能牢不可破,但一個民族的主流價值觀應該相對穩定。美德表現於具體歷史時空中,但自身卻是永恆的、普遍的。我們說,勇敢,無畏,雖萬千人吾往矣,寧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反對異族殺戮不屈不撓戰至最後,不要說當代中國人,哪怕是西方人,哪怕是當時他的敵人,也可以理解、接受、贊美這種美德,並被其英雄行為感動。因為這美德,他就當得起英雄之美名…[詳細]

結語:

依上邏輯,岳飛是民族英雄,袁崇煥是民族英雄,鄭成功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是民族英雄;施琅不是,汪精衛不是,吳三桂不是,洪承疇不是。不知各位以為然否?

相關資料與圖片均來自於網路:通過網路搜索

相關參考文獻來源如下:

網路:http://ke..com/view/134768.htm
http://ke..com/view/2545.htm

騰訊:http://view.news.qq.com/zt/2009/mzyx/index.htm

⑥ <<治史三書>><<史學方法論>>內容簡介

網上察。

⑦ 李劍鳴的論著目錄

1.《隔岸觀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2. 《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修訂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3.《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1月。
4.《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2002年作為《美國通史》第1卷重印;2006年收入「中國文庫」。
5.《文化的邊疆:美國印第安人與白人文化關系史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6.《偉大的歷險:西奧多·羅斯福傳》,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5月。
7. 《大轉折的年代: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 1、 《美國歷史上的社會運動與政府改革》(張友倫、李劍鳴主編),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
2、《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就職演說全集》(李劍鳴、章彤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最新修訂版,1997年7月。
3、《20世紀美國和加拿大社會發展研究》(李劍鳴、楊令俠主編),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4、《美國歷史的多重面相:慶賀歷史學家張友倫教授八十華誕論文集》(李劍鳴、楊令俠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5、《世界歷史上的民主與民主化》,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1月。
6..《外國政治民主化進程研究叢書》(6冊,主編),上海三聯書店,2011-2013年。 1.「美國早期的國家構建及其啟示」,《世界歷史評論》第2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4年11月)
2.「美國革命時期關於代表制的分歧與爭論」,《史學月刊》,2014年第11期。
3.「美國政治史的衰落與復興」,《史學集刊》,2013年第6期。
4.「戈登·伍德與美國早期政治史研究」,《四川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
5.「在雅典和羅馬之間——古典傳統與美利堅共和國的創建」,《史學月刊》2011年第9期,第108-124頁。
6.「意識形態與美國革命的歷史敘事」,《史學集刊》2011年第6期,第3-29頁。
7.「歷史語義學、語境主義與政治思想史研究」,叢日雲、龐金友主編:《西方政治思想史方法論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36-253頁。
8.「『危機』想像與美國革命的特徵」,《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9.「世界歷史上的民主與民主化」,《世界近現代史研究》(第六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10.「『共和』與『民主』的趨同——美國革命時期對『共和政體』的重新界定」,《史學集刊》,2009年第5期。
11.「『大』與『小』的關系及其他——現代史學寫作的挑戰與應對」,《歷史教學》,2009年8月上半月刊。
12.「『人民』的定義與美國早期的國家構建」,《歷史研究》,2009年第1期。
1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美國史研究」,《史學月刊》,2009年第1期。
14.「歷史語境、史學語境與史料的解讀——以弗吉尼亞批准美國憲法大會中一條材料的解讀為例」,《史學集刊》,2007年第5期。
15.「中國的美國早期史研究:回顧與前瞻」,《美國研究》2007年第2期。
16.「美國革命時期民主概念的演變」,《歷史研究》2007年第1期。
17.「歷史研究中的求知與求用」,《歷史教學》2006年第2期。
18.「歷史解釋建構中的理解問題」,《史學集刊》2005年第2期。
19.「論歷史學家在研究中的立場」,《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第5期。
20.「學術規范建設與世界史研究」,《史學集刊》2004年第3期。
21.「美國革命時期馬薩諸塞立憲運動的意義和影響」,《歷史研究》2004年第1期。
22.「本土資源與外國史研究」,《南開學報》2003年第2期。
23.「美國殖民地時期的人口變動及其意義」,《世界歷史》2002年第4期。
24.「英國對殖民地的政策與北美獨立運動的興起」,《歷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5.「美國殖民地時期歷史研究中的若乾重要問題」,《史學月刊》,2001年第4期。
26.「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前的政治辯論及其意義」,《歷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7.「土地問題在英屬北美殖民地社會的重要性」,《南開學報》1999年第6期。
28.「世界史研究規范化問題芻議」,《世界歷史》1999年第2期。
29.「美國印第安人和白人文化關系的歷史考察」,載《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博士文庫·歷史學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0.「種族問題與美國史學」,載《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建所20周年紀念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1.「伯納德·貝林的史學初論」,《史學理論研究》1999年第1期。
32.「關於20世紀美國史學的思考」,《美國研究》1999年第1期。
33.「美國現代史學中的相對主義思潮」,《美國歷史問題新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8月版。
34.「美國史研究中的文化隔膜問題」,《美國研究》1996年第1期。
35.「文化接觸與美國印第安人社會文化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3期。
36.「本世紀初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世界歷史》1994年第2期。
37.「美國土著部落地位的演變與印第安人的公民權問題」,《美國研究》1994年第2期。
38.「兩個半球匯合與北美印第安人的歷史命運」,載黃邦和等主編《通向現代世界的50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版。
39.「西奧多·羅斯福與中國」,《美國研究》1993年第3期。
40.「美國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形成與作用」,《歷史研究》1993年第2期。
41.「加拿大與美國獨立戰爭」,《歷史教學》1992年第4期。
42.「西奧多·羅斯福的史學成就」,《歷史教學》1992年第8期。
43.「兩個世界文明匯合與北美印第安人的歷史命運」,《歷史研究》1992年第1期。
44.「論美國印第安人的教育問題」,《美國研究參考資料》1991年第12期。
45.「關於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的幾個問題」,《世界歷史》1991年第6期。
46.「西奧多·羅斯福的新國家主義」,《美國研究》1992年第1期。
47.「美國聯邦行政權力的歷史演變」,《南開史學》1991年第1期。
48.「奴隸制、南北妥協與美國社會發展」,《世界歷史》1989年第6期。
49.「評西奧多·羅斯福」,載張友倫等主編《日美問題論叢》,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0.「論西奧多·羅斯福當政時期的國內政策」,載世界歷史編輯部編《歐美史研究》,華東師大出版社1989年版。
51.「二十世紀初美國聯邦政府的社會改革」,《南開史學》1988年第1期。
52.「西奧多·羅斯福當政時期在美國歷史上的地位」,《湘潭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53.「美國資本主義合理化進程論綱」,《南開研究生論壇》1987年第4期。
54.「也評美國內戰前的幾次妥協」,《世界歷史》1987年第2期。 1.「自律的學術共同體與合理的學術評價」,《清華學報》,2014年第4期。
2.「『山重水覆』抑或『柳暗花明』——記費城的一次美國革命史研討會」,《社會科學論壇》,2013年第10期。
3.「外國史研究中的材料問題」,《世界近現代史研究》(第九輯),社科文獻出版社,2012年。
4.「宏大敘事與世界史研究」,《經濟-社會史評論》,三聯書店,2012年。
5.「探索世界史研究的新方法——『新文化史』的方法論啟示」,《史學月刊》2012年第2期。
6.「網路史學的神話與實際」,《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第4期。
7.「他們在美國發現了什麼」,《博覽群書》2011年第3期。
8.「一個時代的背影——楊生茂教授的學術貢獻與地位」,《美國研究》2010年第2期。
9.「政治史研究的新取向」,《世界歷史》2010年第2期。
10.「讀書與精神的重建」,《博覽群書》2009年第10期。
11.「世界通史教科書編纂芻議」,《史學月刊》,2009年第10期。
12.「從國際學術的維度審視中國當代學術」,《雲夢學刊》2009年第4期。
13.「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讀美國歷史」,《博覽群書》2009年第6期。
14.「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國早期史」,《史學月刊》,2008年第2期。
15.「精讀幾本書」,《南方周末》,2007年10月18日D26版。
16.「對美國自由的一種歷史闡釋」,《世界歷史》2004年第1期。
17.「並非『完美主義者』的遺憾」,《史學月刊》2003年第9期。
18.「探索中國美國史學發展的路徑」,《美國研究》2003年第2期。
19.「1989年以來中國的美國史研究」,載《透視美國:近年來中國的美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20.「美國憲法何以成為『活著的憲法』」,《美國研究》2001年第2期。
21.「意飄雲物外:周基堃教授印象記」,《學術界》2000年第2期。
22.「學術訓練與世界史學科的建設」,《世界歷史》2000年第1期。
23.「富蘭克林和他的《窮理查德歷書》」,載《窮理查德歷書》,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24.「文化研究與中國文化的建設」,《湘潭師院學報》1999年第1期。
25.「民主的考驗和考驗中的民主」,《讀書》1999年第2期。
26.「個性與學識兼備乃為良史」,《書摘》1998年第9期。
27.「一面歷史的鏡子」,《史學月刊》1996年第5期。
28.「《富蘭克林·D·羅斯福時代》讀後」,《歷史研究》1996年第4期。
29.「評《美國的崛起》」,《世界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9期。
30.「楊生茂教授與中國的美國史研究」,《世界歷史》1993年第3期。
31.「人與神共同擁有的世界」,《湘潭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32.「探索美國歷史的新視野」,《世界歷史》1992年第4期。
33.「一部工具書的啟示」,《讀書》1992年第3期。
34.「創新求實繼往開來」,《世界史研究動態》1991年第1期。
35.「羅伯斯比爾的悲劇」,《政治學研究》1988年第3期。
36.「可貴者膽所求者新」,《世界歷史》1988年第5期。
37.「美國史學界對西奧多·羅斯福的研究」,《世界史研究動態》1987年第11期。

⑧ 有關適合大學生閱讀的、世界大國歷史的綜合書籍

E.H.卡爾:《歷史是什麼?》商務印書館,2007年
李劍鳴:《歷史學家的修養與技藝》上回海三聯書店,2007年
馬克答•布洛赫:《歷史學家的技藝》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喬伊斯•阿普爾比等:《歷史的真相》劉北成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⑨ (30分)歷史敘述、歷史解釋和歷史評價是歷史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圖1

(1)(10分)新航路開辟後的早期殖民擴張,顯示出全球化開始時的無序狀態。世紀後期開始的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擴大,確立了國際經濟交流的基本准則。19世紀後期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第一次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勞動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紀中葉,世界銀行等世界性經濟組織的建立,促進了世界經濟的體系化、制度化。20世紀末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標志著全球有序的自由貿易新時期的開始。
(2)(10分)整理:圖2所示新事物具體表現在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變遷、大眾傳播媒介的更新等幾個方面,集中體現了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
因果:鴉片戰爭後,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先進的西方工業文明對傳統中華文明的沖擊;部分先進的中國人倡導向西方學習和社會變革運動的影響。這些新事物的出現,促進了人們行為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的變化。
(3)(10分)評價:當時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異常強大,「中體西用」為西學的傳入創造了條件。
原則:歷史評價應把評價對象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
戊戌變法:該觀點忽視了當時封建頑固勢力強大,維新派實力相對弱小的特定歷史條件。
辛亥革命:該觀點忽視了當時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勢力迅速發展的歷史現實。
新文化運動:該觀點忽視了當時的專制統治和復古逆流的社會現實,以及新文化運動知識精英試圖把中國引入民族政治軌道的追求。

與歷史學家李劍鳴認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