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病毒歷史學

病毒歷史學

發布時間:2021-02-14 23:20:32

⑴ 國際病毒的分類命名有哪些歷史

國際病毒分類命名的歷史和現狀:植物病毒的分類經歷了一段漫長而曲折的道路。早在1927年,美國病毒學家Johnson就提出過一個分類系統,此後有不少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了不同的分類方案,直到1966年在莫斯科召開的國際微生物學大會上成立了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ICNV),討論確立病毒分類和命名的方針,並推出了一個將植物病毒劃分為六個組(group)的分類方案。該方案以核酸種類、類型、粒子結構、對稱性、衣殼、包膜等作為分類依據,奠定了現代植物病毒分類的基礎。隨著病毒學研究技術的迅速提高,人們對病毒基本性質的知識不斷更新和豐富,有關病毒分類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新的病毒不斷被報道,病毒的分類標准和指標內容越來越明確且接近病毒的本質。

1974年ICNV更名為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在該組織的統一領導下,每3~4年召開一次全體會議,討論和審查病毒學家們提出的分類建議,修改和制定病毒分類方案。先後於1971年、1976年、1979年、1982年、1991年、1995年、2000年發表了七個關於病毒分類與命名的正式報告。在1995年公布的第六次報告中,把病毒基因序列及序列派生特性作為重要的分類特徵,首次採用與其他病毒相一致的「目、科、屬、種」階元來分類植物病毒,而不再採用「組」的分類階元。在ICTV第六次報告發表以後的幾年中,世界病毒學研究發展迅速,尤其是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有關病毒基因序列的信息大量得以充實。1999年8月召開了第11屆國際病毒學大會,並於2000年9月發表了最新病毒分類第七次報告。

該報告的一個重要發展是注重於病毒屬內種的界定,將目前ICTV所承認3600多個病毒種劃分為3個目、62個科、226個屬。另外亞病毒感染因子下設衛星、類病毒和骯病毒,其中類病毒分為2個科、7個屬。第七次報告在科、屬分類階元的數量和內容上都比第六次報告有了很大的發展,增加了許多新的信息,為病毒學研究提供了最新資料。

⑵ 關於病毒史

1.美國著名的AT&T貝爾實驗室中,三個年輕人在工作之餘,很無聊的玩起一回種游戲:彼此撰寫答出能夠吃掉別人程序的程序來互相作戰。這個叫做"磁芯大戰"(core war)的游戲,進一步將電腦病毒"感染性"的概念體現出來。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學的學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UNIX系統下,寫了一個會引起系統死機的程序,但是這個程序並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與認同。科恩為了證明其理論而將這些程序以論文發表,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撼。科恩的程序,讓電腦病毒具備破壞性的概念具體成形。

不過,這種具備感染與破壞性的程序被真正稱之為"病毒",則是在兩年後的一本《科學美國人》的月刊中。一位叫作杜特尼(A.K.Dewdney)的專欄作家在討論"磁芯大戰"與蘋果二型電腦(別懷疑,當時流行的正是蘋果二型電腦,在那個時侯,我們熟悉的PC根本還不見蹤影)時,開始把這種程序稱之為病毒。從此以後我們對於這種具備感染或破壞性的程序,終於有一個"病毒"的名字可以稱呼了
2.
3.4.看來樓主是要演講吧`

⑶ 病毒的發展史是什麼

在病毒的發展史上,病毒的出現是有規律的,一般情況下一種新的病毒技術出現後,病毒迅速發展,接著反病毒技術的發展會抑制其流傳。操作系統進行升級時,病毒也會調整為新的方式,產生新的病毒技術。它可劃分為:
1.DOS引導階段 1987年,計算機病毒主要是引導型病毒,具有代表性的是「小球」和「石頭」病毒。 當時的計算機硬體較少,功能簡單,一般需要通過軟盤啟動後使用.引導型病毒利用軟盤得啟動原理工作,它們修改系統啟動扇區,在計算機啟動時首先取得控制權,減少系統內存,修改磁碟讀寫中斷,影響系統工作效率,在系統存取磁碟時進行傳播.1989年,引導型病毒發展為可以感染硬碟,典型的代表有」石頭2」. 2.DOS可執行階段 1989年,可執行文件型病毒出現,它們利用DOS系統載入執行文件的機制工作,代表為」耶路撒冷」,」星期天」病毒,病毒代碼在系統執行文件時取得控制權,修改DOS中斷,在系統調用時進行傳染,並將自己附加在可執行文件中,使文件長度增加.1990年,發展為復合型病毒,可感染COM和EXE文件.
3.伴隨,批次型階段 1992年,伴隨型病毒出現,它們利用DOS載入文件的優先順序進行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是」金蟬」病毒,它感染EXE文件時生成一個和EXE同名的擴展名為COM伴隨體;它感染COM文件時,改為原來的COM文件為同名的EXE文件,在產生一個原名的伴隨體,文件擴展名為COM.這樣,在DOS載入文件時,病毒就取得控制權.這類病毒的特點是不改變原來的文件內容,日期及屬性,解除病毒時只要將其伴隨體刪除即可.在非DOS操作系統中,一些伴隨型病毒利用操作系統的描述語言進行工作,具有典型代表的是」海盜旗」病毒,它在得到執行時,詢問用戶名稱和口令,然後返回一個出錯信息,將自身刪除.批次型病毒是工作在DOS下的和」海盜旗」病毒類似的一類病毒.
4.幽靈,多形階段 1994年,隨著匯編語言的發展,實現同一功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完成,這些方式的組合使一段看似隨機的代碼產生相同的運算結果.幽靈病毒就是利用這個特點,每感染一次就產生不同的代碼.例如」一半」病毒就是產生一段有上億種可能的解碼運算程序,病毒體被隱藏在解碼前的數據中,查解這類病毒就必須能對這段數據進行解碼,加大了查毒的難度.多形型病毒是一種綜合性病毒,它既能感染引導區又能感染程序區,多數具有解碼演算法,一種病毒往往要兩段以上的子程序方能解除.
5.生成器,變體機階段 1995年,在匯編語言中,一些數據的運算放在不同的通用寄存器中,可運算出同樣的結果,隨機的插入一些空操作和無關指令,也不影響運算的結果,這樣,一段解碼演算法就可以由生成器生成.當生成的是病毒時,這種復雜的稱之為病毒生成器和變體機就產生了.具有典型代表的是」病毒製造機」VCL,它可以在瞬間製造出成千上萬種不同的病毒,查解時就不能使用傳統的特徵識別法,需要在宏觀上分析指令,解碼後查解病毒.變體機就是增加解碼復雜程度的指令生成機制.
6.網路,蠕蟲階段 1995年,隨著網路的普及,病毒開始利用網路進行傳播,它們只是以上幾代病毒的改進.在非DOS操作系統中,」蠕蟲」是典型的代表,它不佔用除內存以外的任何資源,不修改磁碟文件,利用網路功能搜索網路地址,將自身向下一地址進行傳播,有時也在網路伺服器和啟動文件中存在.
7.視窗階段 1996年,隨著Windows和Windows95的日益普及,利用Windows進行工作的病毒開始發展,它們修改(NE,PE)文件,典型的代表是DS.3873,這類病毒的急智更為復雜,它們利用保護模式和API調用介面工作,解除方法也比較復雜.
8.宏病毒階段 1996年,隨著Windows Word功能的增強,使用Word宏語言也可以編制病毒,這種病毒使用類Basic語言,編寫容易,感染Word文檔文件.在Excel和AmiPro出現的相同工作機制的病毒也歸為此類.由於Word文檔格式沒有公開,這類病毒查解比較困難.
9.互聯網階段 1997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各種病毒也開始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傳播,一些攜帶病毒的數據包和郵件越來越多,如果不小心打開了這些郵件,機器就有可能中毒.
10.爪哇,郵件炸彈階段 1997年,隨著萬維網上Java的普及,利用Java語言進行傳播和資料獲取的病毒開始出現,典型的代表是JavaSnake病毒。還有一些利用郵件伺服器進行傳播和破壞的病毒,例如Mail-Bomb病毒,它就嚴重影響網際網路的效率。

⑷ 病毒發展歷史

電腦病毒的起源

電腦病毒的概念其實源起相當早,在第一部商用電腦出現之前好幾年時,電腦的先驅者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他的一篇論文《復雜自動裝置的理論及組識的進行》里,已經勾勒出病毒程序的藍圖。不過在當時,絕大部分的電腦專家都無法想像會有這種能自我繁殖的程序。

1975年,美國科普作家約翰?布魯勒爾(John Brunner)寫了一本名為《震盪波騎士》(Shock Wave Rider)的書,該書第一次描寫了在信息社會中,計算機作為正義和邪惡雙方斗爭的工具的故事,成為當年最佳暢銷書之一。

1977年夏天,托馬斯?捷?瑞安(Thomas.J.Ryan)的科幻小說《P-1的春天》(The Adolescence of P-1)成為美國的暢銷書,作者在這本書中描寫了一種可以在計算機中互相傳染的病毒,病毒最後控制了 7,000 台計算機,造成了一場災難。 虛擬科幻小說世界中的東西,在幾年後終於逐漸開始成為電腦使用者的噩夢。

而差不多在同一時間,美國著名的AT&T貝爾實驗室中,三個年輕人在工作之餘,很無聊的玩起一種游戲:彼此撰寫出能夠吃掉別人程序的程序來互相作戰。這個叫做"磁芯大戰"(core war)的游戲,進一步將電腦病毒"感染性"的概念體現出來。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學的學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UNIX系統下,寫了一個會引起系統死機的程序,但是這個程序並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與認同。科恩為了證明其理論而將這些程序以論文發表,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撼。科恩的程序,讓電腦病毒具備破壞性的概念具體成形。

不過,這種具備感染與破壞性的程序被真正稱之為"病毒",則是在兩年後的一本《科學美國人》的月刊中。一位叫作杜特尼(A.K.Dewdney)的專欄作家在討論"磁芯大戰"與蘋果二型電腦(別懷疑,當時流行的正是蘋果二型電腦,在那個時侯,我們熟悉的PC根本還不見蹤影)時,開始把這種程序稱之為病毒。從此以後我們對於這種具備感染或破壞性的程序,終於有一個"病毒"的名字可以稱呼了。

第一個真正的電腦病毒

到了1987年,第一個電腦病毒C-BRAIN終於誕生了(這似乎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一般而言,業界都公認這是真正具備完整特徵的電腦病毒始祖。這個病毒程序是由一對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捷特(Amjad)所寫的,他們在當地經營一家販賣個人電腦的商店,由於當地盜拷軟體的風氣非常盛行,因此他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他們的軟體被任意盜拷。只要有人盜拷他們的軟體,C-BRAIN就會發作,將盜拷者的硬碟剩餘空間給吃掉。

這個病毒在當時並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後來一些有心人士以C-BRAIN為藍圖,製作出一些變形的病毒。而其他新的病毒創作,也紛紛出籠,不僅有個人創作,甚至出現不少創作集團(如NuKE,Phalcon/Skism,VDV)。各類掃毒、防毒與殺毒軟體以及專業公司也紛紛出現。一時間,各種病毒創作與反病毒程序,不斷推陳出新,如同百家爭鳴。

DOS時代的著名病毒

所謂"DOS時代的病毒",意思是說這是從DOS時代就有的老古董,諸位讀者可別以為您現在已經進入Windows 95/98的年代,就不會感染DOS時期的病毒。其實由於Windows 95/98充其量不過是一套架構在DOS上的操作系統,因此即使是處在Windows 95/98之下,一不小心還是會惹火上身的!

耶路撒冷(Jerusalem)

這個古董級病毒其實有個更廣為人知的別稱,叫做"黑色星期五"。為什麼會有這么有趣的別稱?道理很簡單:因為只要每逢十三號又是星期五的日子,這個病毒就會發作。而發作時將會終止所有使用者所執行的程序,症狀相當兇狠。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米開朗基羅的名字,對於一些早一點的電腦使用者而言,真可說是大名鼎鼎,如雷貫耳。著名的原因除了它擁有一代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的名字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殺傷力驚人:每年到了3月6日米開朗基羅生日(這也就是它為什麼叫做"米開朗基羅"的原因)時,這個病毒就會以Format硬碟來為這位大師祝壽。於是乎,你辛苦建立的所有資料都毀於一旦,永無翻身之日。

猴子(Monkey)

Monkey據說是第一個"引導型"的病毒,只要你使用被Monkey感染過的系統軟盤開機,病毒就會入侵到你的電腦中,然後伺機移走硬碟的分區表,讓你一開機就會出現"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n"的信息。比起"文件型"病毒只有執行過受感染文件才會中毒的途徑而言,Monkey的確是更為難纏了。

音樂蟲病毒(Music Bug)

這個發作時會大聲唱歌,甚至造成資料流失、無法開機的病毒,正是台灣土產的病毒。所以,當你聽到電腦自動傳來一陣陣音樂聲時,別以為你的電腦比別人聰明,那很有可能是中毒了。

其實這種會唱歌的病毒也不少,有另一個著名的病毒(叫什麼名字倒忘了)發作時還會高唱著"兩只老虎"呢!

DOS時期的病毒,種類相當繁雜,而且不斷有人改寫現有的病毒。到了後期甚至有人寫出所謂的"雙體引擎",可以把一種病毒創造出更多元化的面貌,讓人防不勝防!而病毒發作的症狀更是各式各樣,有的會唱歌、有的會刪除文件、有的會Format硬碟、有的還會在屏幕上顯出各式各樣的圖形與音效。不過幸運的 是,這些DOS時期的古董級病毒,由於大部分的殺毒軟體都可以輕易地掃除,所以殺傷力已經大不如前了。

Windows時期的來臨

隨著Windows 3.1在全球的風行,正式宣告了個人電腦操作環境進入Windows時代。緊接著,Windows 95/98的大為暢銷,使得現在幾乎所有個人電腦的操作環境都是在Windows狀態下。而在Windows環境下最為知名的,大概就屬"宏病毒"與"32位病毒"了。

宏病毒

隨著各種Windows下套裝軟體的發展,許多軟體開始提供所謂"宏"的功能,讓使用者可以用"創造宏"的方式,將一些繁瑣的過程記錄成一個簡單的指令來方便自己操作。然而這種方便的功能,在經過有心人士的設計之後,終於又使得"文件型"病毒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傳統的文件型病毒只會感染後綴為exe和com的執行文件,而宏病毒則會感染Word、Excel、AmiPro、Access等軟體儲存的資料文件。更誇張的是,這種宏病毒是跨操作平台的。以Word的宏病毒為例,它可以感染DOS、Windows 3.1/95/98/NT、OS/2、麥金塔等等系統上的Word文件以及通用模板。

在這些宏病毒之中,最為有名的除了後面要講的Melissa就是令人聞之色變的Taiwan NO.1B 。這個病毒的發作情形是:到了每月的十三號,只要您隨便開啟一份Word文件,屏幕上會出現一對話窗口,詢問你一道龐雜的算數題。答錯的話(這種復雜的算數大概只有超人可以很快算出來吧)就會連續開啟二十個窗口,然後又出現另一道問題,如此重復下去,直到耗盡系統資源而死機為止。

雖然宏病毒有很高的傳染力,但幸運的是它的破壞能力並不太強,而且解毒方式也較容易,甚至不需殺毒軟體就可以自行手動解毒。

32位病毒

所謂"32位病毒",則是在Windows 95之後所產生的一種新型態文件型病毒,它雖然同樣是感染exe執行文件,但是這種病毒專挑Windows的32位程序下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去年大為流行的CIH病毒了。

CIH病毒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可以把自己的本體拆散塞在被感染的文件中,因此受感染的文件大小不會有所變化,殺毒軟體也不易察覺。而最後一個版本的CIH病毒,除了每個月26日發作,將你的硬碟Format掉之外,有時候還會破壞主板BIOS內的資料,讓你根本無法開機!雖然目前大部分的殺毒軟體都有最新的病毒碼可以解決這只難纏的病毒,不過由於它的威力實在強大,大家還是小心為上。(CIH又可能在今年4月26發作,你不會有事吧?)

Internet的革命

有人說Internet的出現,引爆了新一波的信息革命。因為在網際網路上,人與人的距離被縮短到極小的距離,而各式各樣網站的建立以及搜尋引擎的運用,讓每個人都很容易從網路上獲得想要的信息。

Internet的盛行造就了信息的大量流通,但對於有心散播病毒、盜取他人帳號、密碼的電腦黑客來說,網路不折不扣正好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渠道。也因此,我們這些一般的使用者,雖然享受到網際網路帶來的方便,同時卻也陷入另一個恐懼之中。

病毒散播的新捷徑

由於網際網路的便利,病毒的傳染途徑更為多元化。傳統的病毒可能以磁碟或其他存儲媒體的方式散布,而現在,你只要在電子郵件或ICQ中,夾帶一個文件寄給朋友,就可能把病毒傳染給他;甚至從網路上下載文件,都可能收到一個含有病毒的文件。

不過雖然網路使得病毒的散布更為容易,但其實這種病毒還是屬於傳統型的,只要不隨便從一些籍籍無名的網站下載文件(因為有名的網站為了不砸了自己的招牌,提供下載的文件大都經過殺毒處理),安裝殺毒軟體,隨時更新病毒碼,下載後的文件不要急著執行,先進行查毒的步驟(因為受傳統病毒感染的程序,只要不去執行就不會感染與發作),多半還是可以避免中毒的情形產生。

第二代病毒的崛起

前面所談的各式各樣的病毒,基本上都是屬於傳統型的病毒,也就是所謂"第一代病毒"。會有這樣的稱呼方式,主要是用來區分因為Internet蓬勃發展之後,最新出現的嶄新病毒。這種新出現的病毒,由於本質上與傳統病毒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就有人將之稱為"第二代病毒"。

第二代病毒與第一代病毒最大的差異,就是在於第二代病毒傳染的途徑是基於瀏覽器的,這種發展真是有點令人瞠目結舌!

原來,為了方便網頁設計者在網頁上能製造出更精彩的動畫,讓網頁能更有空間感,幾家大公司聯手制訂出Active X及Java的技術。而透過這些技術,甚至能夠分辨你使用的軟體版本,建議你應該下載哪些軟體來更新版本,對於大部分的一般使用者來說,是頗為方便的工具。但若想要讓這些網頁的動畫能夠正常執行,瀏覽器會自動將這些Active X及Java applets的程序下載到硬碟中。在這個過程中,惡性程序的開發者也就利用同樣的渠道,經由網路滲透到個人電腦之中了。這就是近來崛起的"第二代病毒",也就是所謂的"網路病毒"。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目前常見的第二代病毒,其實破壞性都不大,例如在瀏覽器中不斷開啟窗口的"窗口炸彈",帶著電子計時器發出"咚咚"聲的"鬧鬧熊"等,只要把瀏覽器關閉後,對電腦並不會有任何影響。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也難保不會出現更新、破壞性更大的病毒。

只是,我們也不需要因為這種趨勢而太過悲觀,更不用因噎廢食地拒絕使用電腦上網。整個電腦發展史上,病毒與殺毒軟體的對抗一直不斷的持續進行中,只要小心一點,還是可以愉快地暢游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

⑸ 病毒學的歷史

病毒是一類比較原始的、有生命特徵的、能夠自我復制和嚴格細胞內寄生的非細胞版生物。其含義是權隨著人們對病毒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入而不斷加深,大慨經歷過以下幾個比較重要的階段:
1.1892年Ivanofsky因發現煙草花葉病毒(TMV)時,稱其為濾過性致病因子
2.1957年Lwoff.A因病毒復制周期的闡明以及一些病毒的細胞培養技術的建立,定義為一類具有嚴格細胞內寄生和潛在感染性的病原體,並且指出病毒只有一種核酸。
3.1978年luria和Darnell進一步確認了病毒只有一種核酸,能在活細胞復制產生子代病毒粒子。
4.1971年Dienner發現僅有小分子RNA的類病毒(viroid)、1981年在澳大利亞發現類病毒樣的擬病毒(virusoid)(衛星病毒)和1982年由Prusiner發現由分子量約50KD構成的阮病毒(virinoorprion)。

⑹ 病毒與人類有什麼戰斗史

病毒的歷史即一部人類與病毒的斗爭史。中國古代殷墟甲骨文已有「蟲」、「蠱」、「瘧疾」及滅蟲的記載,《史記》也曾用「疫」、「大疫」表示疾病的流行。這些也許可以認為是人類對流行病認識的「萌芽」。從《史記》起到明朝末年,僅正史就記載了95次疾病大流行。西方也有多次大流行,如公元前4世紀的瘟疫、查士丁尼鼠疫、14世紀的黑死病等。

長期受疾病流行困擾的人們開始積累對它的認識,並推測引起流行疾病的病原。分子生物學家指出,傳染病病原及與其有「親緣關系」的細菌和病毒,在家畜和寵物中流行。比如麻疹病毒與牛瘟病毒相近,科學家推測古代農民因經常接觸染病的牛,就攜帶了牛瘟病毒的一種變種,也就是現在麻疹病毒的「祖先」。

追溯傳染性疾病的源頭,農耕文明時人畜的朝夕廝守往往成為新的傳染病的來源。

據美國社會史專家麥克耐爾的敘述,人類與狗共有的疾病有65種,與牛共有的疾病有50種,與羊共有的疾病有46種,與豬共有的疾病有42種,與馬共有的疾病有35種,與家禽共有的疾病有26種——這些疾病基本上都是從動物身上傳到人身上的。

顯微鏡誕生後,對病原的關注到了相當高度,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細菌學家科赫和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

科赫採用牛、羊和其他動物做實驗,發現了結核桿菌。他發明用固體培養基的「細菌純培養法」,首先採用染色體觀察細菌的形態,並運用這些方法,分離出炭疽桿菌、結核桿菌和霍亂桿菌,同時確證這些細菌與疾病的關系,提出了「科赫原則」,作為判斷某種微生物是否為某種疾病的病原的准則。

1566年就有了關於瘋狗咬人致病,即狂犬病的記載。

1889年巴斯德指出,狂犬病這種病原物是某種可以通過細菌過濾器的「過濾性的超微生物」。1892年俄國的伊萬諾夫斯基發現其病原能通過細菌所不能通過的過濾器。科學家發現這種顯微鏡下看不到病原物,用試管里培養細菌的方法也培養不出來,但它能擴散到凝膠中。因此得出結論認為病原是一種比細菌還小的「有傳染性的活的流質」,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病毒」。

人類在最早的狩獵和採集文明階段,基本上沒有所謂的傳染病或流行病,因為那時候人口稀少,每個群體只有幾十人、百把人,是自成一體的微型社會。各個互不交往的游獵群體到處跑,他們那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環境不大可能發生傳染病或流行病。

考古學認為,約在1萬~1?1萬年前,生產方式從狩獵和採集轉到了農耕,農耕文明才帶來了傳染病。農耕文明階段,人就跟家養的動物生活在一起了。

歷史上死於來自歐洲病菌的美洲原住民,要比喪命於歐洲征服者刀槍下的多得多。甚至可以這樣說,要不是美洲原住民對流行病如此缺乏免疫力,美洲的歷史完全可能被改寫。這些疾病包括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傷寒、百日咳、肺結核等。由於海洋的隔絕,印第安人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病菌與病毒,對它們既沒有免疫力,也沒有抵抗力。

西班牙征服者皮薩羅於1531年率領區區168人在秘魯登陸時沒想到,天花病毒會在短時間內消滅這個叢林帝國,留給他堆積如山的金銀。早在1520年,天花就隨著一個受感染的奴隸從古巴抵達墨西哥。大肆流行的瘟疫使他們失去了一半人口,包括皇帝。僥幸不死的人也被搞得筋疲力盡,無心抵擋歐洲殖民者。墨西哥也因此人口銳減。

雖然新大陸也有眾多人口和擁擠的城市,但它未曾把致命的疾病傳播給歐洲人。這是因為美洲缺乏這些疾病的源頭——家畜,歐亞大陸的流行病是從已馴化的群居動物疾病演化來的。美洲土著人只有5種馴化動物:火雞、羊駝、鴨子、豚鼠和狗。這些動物要麼不群居,要麼與人的接觸沒那麼緊密。

當然,情況並不總是對殖民者有利。熱帶地區的瘧疾、霍亂和黃熱病過去是,現在仍然是最致命的傳染病。黃熱病原本局限於非洲西部。非洲黑人對於該病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抵抗力,一旦感染雖也會出現頭痛、發燒、嘔吐等症狀,但數天後即可痊癒。由於近代的販賣黑奴活動,黃熱病被帶到了美洲,毫無抵抗力的白人、印第安人和亞洲移民成為黃熱病的犧牲品。最嚴重時,美國當時的首都費城的行政機構幾近癱瘓。拿破崙對黃熱病束手無策,不得不將當時佔領的路易斯安那拱手賣給美國。歷史就這樣被改寫了。

這里還有一個現代的例子:格陵蘭島氣候嚴寒,人口稀少,交通不便。1951年4月,一個正處在麻疹潛伏期的水手從丹麥哥本哈根來到格陵蘭參加集會,引發麻疹流行,4 212人患麻疹。

不難看出:人類歷史與人類疾病史有著關聯性,任何一次傳染病的大流行,都是人類文明進程所帶來的;反過來,每一次大規模的傳染病,又對人類文明本身產生極其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知識點病毒的傳播方式

病毒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不同類型的病毒採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植物病毒可以通過以植物汁液為生的昆蟲(如蚜蟲)來在植物間進行傳播;而動物病毒可以通過蚊蟲叮咬而得以傳播。這些攜帶病毒的生物體被稱為「載體」。流感病毒可以經由咳嗽和打噴嚏來傳播;諾羅病毒則可以通過手足口途徑來傳播,即通過接觸帶有病毒的手、食物和水;輪狀病毒常常是通過接觸受感染的兒童而直接傳播的;此外,艾滋病毒則可以通過性接觸來傳播。

⑺ 病毒學的發展過程

病毒學的形成和發展大致經歷以下四個時期:
1、病毒的發現時期
2、病毒的化學時期
3、細胞水平研究時期
4、分子病毒學時期
1)病毒的發現時期
在病毒被發現之前,人們已經在自覺或不自覺的過程中開始與病毒打交道。觀察到許多病毒存在所引起的自然現象,由於受到當時歷史條件和人們認識水平的限制,無法對這些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直到1892年由科學家D.Ivanofsky在研究煙草花葉病的過程中,發現煙草花葉病的致病因子能夠通過細菌過濾器,但他仍然認為該病由產生毒素的細菌引起。之後,在1898年荷蘭科學家Beijerinck重復了D.Ivanofsky的實驗,證明了煙草花葉病是由濾過性病原引起。同年,德國科學家Loeffler和Frosch發現口蹄疫病原也具有濾過性。在此後10多年,相繼發現10多種傳染病的病原病毒(雞瘟病毒、黃熱病病毒、狂犬病毒等)以及後來發現的噬菌體和多種植物病毒。
2)病毒的化學時期
自從1935年美國的Stanley首次提純和結晶了煙草花葉病毒,從而使人們對病毒化學本質的認識有了重大突破,並為病毒的深入研究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接著,Bawden等進一步揭示煙草花葉病毒的化學本質並不是純蛋白,而是核蛋白。在此基礎上,德國的Kausche於1940年首先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煙草花葉病毒的桿狀外形,電鏡技術的應用,從多個方面促進了它的發展,為病毒的形態結構及其在細胞內的形態發生學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總之,到這一時期,病毒學雖然取得很大的進展,但尚未形成獨立學科,對病毒化學本質的了解也比較膚淺,對病毒的概念仍存在很大爭論。
3)病毒的細胞水平時期
在此期間,病毒學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很大的發展,對病毒有了一個統一、明確的概念。逐步形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同時也為分子病毒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通過圍繞噬菌體和感染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闡明噬菌體的復制周期;揭示溶原性噬菌體誘導的原理;證明噬菌體DNA的感染性;發現溶原性噬菌體和噬菌體的轉導現象,組織培養技術的建立,大大拓寬了病毒學的研究范圍,促進人們對病毒本質的認識,目前該技術已廣泛用於未知傳染因子的分離,病毒病的診斷,疫苗生產以及病毒感染和復制的基礎研究。
4)分子病毒學時期
自從1953年DNA的雙螺旋結構理論建立以來,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廣泛應用,使得病毒學的研究步入分子病毒學的發展時期。50年代至60年代是分子生物學的奠基時代,噬菌體和植物病毒為此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分子病毒學也正是在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過程中應運而生。
在這一階段,人們主要致力於病毒基因組的結構、功能和表達調控機制;病毒蛋白質結構、功能以及合成的方式;各類病毒的感染、繁殖和致病機理;更深層次了解病毒與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特別是腫瘤病毒與腫瘤發生的關系;不斷探索病毒性疾病診斷、預防和治療的新技術和新方法,認識那些尚未證實病因的可疑病毒性疾病的病原本質期間,所取得的碩果累累,具體表現以下一些方面。
1955年Franenkel—Conrat完成了煙草花葉病毒(TMV)的核酸和蛋白質亞基的體外拆開和重建實驗。
1960年Anderer弄清了TMV衣殼蛋白亞基的氨基酸排列順序
1962年Casfar闡明了某些病毒的二十面體結構,明確核衣殼二十面體的構成規律。
1962年Nathans成功進行噬菌體RNA的體外翻譯
1965年Spiegelman成功在體外復制噬菌體RNA,從而打破了病毒必須在活體內才能增殖的傳統觀念,這些工作對以後闡明DNA病毒和RNA病毒的繁殖機制起了重要作用。
1970年Baltimore和Temin分別發現病毒的逆轉錄酶,這是對1958年提出的中心法則的重要補充和發展
1976年Dueberg發現Rous肉瘤病毒含有癌基因v-src,而且在正常雞以及其它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DNA中,也發現有癌基因v-src的同源序列存在,推測病毒的癌基因可能來自於細胞的正常基因。
1977年Sanger完成噬菌體φX174-DNA的全部序列測定。
1979年由Taniguchi成功地表達人干擾素基因,這是基因工程的一項重大突破。
1982年Moss和Paoletti用痘苗病毒作為載體表達外源基因獲得成功。
1983年Montagnier和Gallo分別分離到與AIDS相關的人類逆轉錄病毒(HIV)。
1991N年Han等將Moloney鼠白血病毒的反義表達序列導入小鼠受精卵中,從而培養成功對該病毒抗性的轉基因小鼠。
1995年HIV天冬氨醯蛋白酶三維結構的鑒定,使得一些針對病毒蛋白酶活性位點的抑制劑先後問世。
1996年由美籍華人何大一等利用逆轉錄酶抑制劑與蛋白酶抑制劑配製的雞尾酒式葯,成功地抵抗HIV的感染。

閱讀全文

與病毒歷史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