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巴蜀的歷史淵源是
先秦時期地區名和地方政權名。主要在今四川境內。東部為巴,西部為蜀。據《華陽國志》所記,先秦巴蜀地區的民族有濮、賨、苴、龔、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稱,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與中原有別的另一民族文化。特別是其精緻的青銅器,形制、紋飾均具地方特色,但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在屬於戰國時期的兵器及古璽上,還發現兩種與漢字不同且迄今未能釋讀的文字。 考古發現還表明,蜀地早在殷周時代已進入階級社會。傳說最早的蜀王是蠶叢氏,《先蜀記》有「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的記載。岷山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華陽國志》還說:蠶叢「其目縱﹐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蠶叢之後的名王有杜宇,號望帝。建都於土壤肥沃的郫邑(今四川成都西北二十公里)和瞿上(今四川成都南十公里)。他「教民務農,……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晉時)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後有荊人鱉靈溯江水至郫,為望帝相,時蜀地大水,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從江水分沱以減水勢,為蜀中治水先驅。後望帝禪位鱉靈,是為開明帝。為開明王朝約始於公元前666年,建都成都。此後蜀漸強大,曾攻秦至其都城雍(今陝西鳳翔南),又取南鄭,東伐楚至茲方(今湖北松滋),「據巴蜀之地」,雄長巴蜀。後巴、蜀相爭,秦惠王於公元前316年派司馬錯﹑張儀率兵滅蜀。巴國傳說中,以夷水(今湖北清江)流域的巫蜒五氏族共舉巴氏子務相為廩君的故事最著(見蠻)。廩君乘土船不沉,又射殺鹽神,死後魂魄化為白虎。故其族有以人祠虎的習俗。巴約在戰國時為楚所滅,楚在巴地建立巫郡。
秦滅巴蜀
傳說在殷末,巴和蜀都曾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巴人有著名的「巴渝舞」,「歌舞以凌殷人」。武王克殷後,曾封宗姬於巴,爵之以子,大概建國在漢水中游。巴在春秋時和鄰近的鄾﹑鄧﹑申﹑楚等國都有交往,和楚還有婚姻關系。但後來也被楚所並,為楚漢中郡。在今重慶東部涪陵地區當時還有一個枳巴,戰國後期滅於楚。秦在滅蜀之後,隨即也滅掉建都江州(今重慶)的巴。後又從楚奪得大片巴地,建立巴郡。秦滅巴蜀,為進一步滅楚和統一六國准備了條件。
② 四川的歷史故事
(一)
在長達八年的抗戰中,四川共有350萬人出川抗戰,佔全國同期實征1405萬餘人的五分之—還強,他們大部分都是隸屬於川軍,所有的武器裝備都算是國軍中最差的之一,但是他們都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前線。
川軍將領楊森說「我們過去打內戰,對不起國家民族,是極其恥辱的。今天的抗日戰爭是保土衛國,流血犧牲,這是我們軍人應盡的天職,我們川軍決不能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要灑盡熱血,為國爭光」。
軍閥劉湘抱病出戰,病死客鄉,卻在臨終不忘勉勵同袍「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時任川軍122師師長王銘章說「 此次出川抗日,不成功便成仁」,在台兒庄戰役中王銘章壯烈殉國。
川軍145師師長饒國華「我此去,為國而戰,義無反顧,我萬死不辭」,在彈盡糧絕被日寇包圍的情況下自戕殉國、慷慨成仁。以上僅是列舉的一部分在抗戰中的川軍將領,更多的是默默無聞在前線奮戰的士兵,可以這樣說在日寇曾侵佔的每一塊中國土地上都留有川軍將士的鮮血。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將領在抗日戰爭之前基本上都經歷過軍閥混戰,但是與民國政府卻未曾發生過戰爭而是和平易幟,在對紅軍的多次圍剿也基本以失敗告終,所以也有人戲稱川軍是「內戰外行,外戰內行」。
(二)
在宋朝末年,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但是在釣魚城卻折戟成沙,蒙哥也在此戰死,當然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痛的,四川在被佔領之後被蒙古鐵騎屠殺,人口由原來的1920萬銳減到82.5萬,這也是後來為什麼會有湖廣填四川的說法。
「秦並巴蜀,得地廣國,取財繕兵,終席捲八荒,一匡天下。 唐時玄、德、僖三宗避亂入蜀後再圖恢復中原。日軍侵華,國民西遷,蔣曰:誠失關內十五省,西南不失,抗戰可勝。
川民供賦,納糧八千萬石,淚送川兵三百萬奔赴沙場血戰! 觀青史,川人從未負國」
(三)
70年前,沙坪壩磁器口古鎮水碼頭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賣肉剩下的雜碎,以低價處理。王的媳婦張氏覺得可惜,於是當街起賣雜碎湯的小攤,用豬頭肉、豬骨加豌豆熬成湯,加入豬肺葉、肥腸,放入老薑、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味道特別好。
在一個偶然機會,張氏在雜碎湯里直接放入鮮生豬血旺,發現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鮮。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遂取名毛血旺。
(四)
很不幸,當歷史的車輪進入17世紀中葉的時候,她被一個亂世梟雄盯上了,這個人就是張獻忠。
張獻忠入四川,是習慣於在沉默中自在自為,獨善其身的四川人的巨大災難。震驚世界的張獻中屠川事件,幾乎從根本上徹底摧毀了四川的文化與生產力。
尤其是對四萬貢生——中國文明與文化傳承者的屠殺,給後人留下了可以從多種角度理解的空白——從此再無四川人。
公元1646年深秋,已被多年戰亂摧毀的四川以及成都經濟,已經無力承擔張獻忠大順政權及近60萬軍隊的生存,再加上周邊明朝軍隊正從多處逼近,張獻忠決定放棄四川,打回陝西老家。張獻忠臨走之前,趁夜一把大火徹底燒毀成都,然後朝廣漢退去。
此刻,在張獻忠進攻成都時被俘,後逃脫到四川犍為起兵,成為明朝抗擊張獻忠主力將領的楊展,正在四川彭山江口的一條戰船上調兵譴將,突見成都方向濃煙沖天,大火映紅了天空,如同白晝。幾個時辰後,他得到了張獻忠撤退的消息,懾於張獻忠強大的兵力,三天後,楊展方進入成都。
此時的成都煙霧彌漫,仍有餘火在燃燒,空氣中彌漫著嗆人的焦糊味。曾經千年繁華,讓無數文人魂牽夢繞的大都會,連同城內數十萬居民,從楊展眼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記憶中繁華的街道已被殘垣斷壁淹沒,金碧輝煌,巍峨壯觀僅次於北京紫禁城的蜀王宮建築群早已灰飛煙滅。成都,被張獻忠從地球上徹底抹掉了。
(五)張獻忠與「柳蔭街」
言談間多次提到張獻忠,於是黃尚軍講了一個關於張獻忠和「柳蔭街」的故事。
話說成都錦江賓館旁,有一條年代很久遠的街道,叫做「柳蔭街」,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保存得相當完好。人們都知道這條街很古老,但關於張獻忠與林蔭街得名的傳說,卻少有人知道了。
相傳,張獻忠入川,行到柳蔭街這個地方時,發現一個婦女正在逃命,她帶了一大一小倆小孩,年齡稍大的被婦女背在背上,小的被婦女牽著走。小的那個孩子確實太弱,跟不上大人的腳步,被拖著不停哭鬧,婦女絲毫沒有理睬小孩的哭鬧,反而還不停地打罵。
張獻忠的手下看到這場景十分憤怒,心想,都說這蜀人心狠手辣,果然連對自己的孩子都如此,應當誅殺。於是押著老小三人來到張獻忠面前。
張獻忠問:你如此狠心對待牽著的小孩子,他肯定不是你的親骨肉吧,背上背的應該才是你的親兒子。婦女回答:大老爺啊你錯了,這小兒子是我親身的骨肉,背上背的是我大哥的骨肉。
大哥、大嫂都因戰亂而死,這是他們唯一的後代了,我孩子死了,我還能再生,可大哥的孩子死了,就斷了香火了啊。
張獻忠聽後大為感動,心想古人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來四川人中還是有好人存在的。
於是,他便下馬走到婦女身邊說,明天我要屠城了,你是個好人,不用逃難,直接回家,你在門口插一支柳枝作為記號,我的人來了就不搜不殺。
婦女聽後馬上回家,通知周圍沒有逃走的街坊鄰居,都在自家門前插上一支柳枝。這樣一來,這條街的所有人都逃過一劫。而後,這條街興起了插柳枝的風俗,也從此更名為「柳蔭街」。
③ 誰知道巴蜀地區的歷史和神話傳說,特別是歷史人物和神話人物的故事,要詳細點。
歷代史書,從《史記》到《華陽國志》,都認定巴蜀的祖先是黃帝、高陽氏的後代支庶。多半是根據的傳說。而巴蜀人自己的傳說,時代顯然較近,都更為具體、更接近真實。
巴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廩君。據說巴人有五個姓氏,居住在武落鍾離山(又名難留山,在今湖北長陽縣境)。山上有赤、黑二穴,巴氏住赤穴,其餘四姓住黑穴。他們決定選出一個首領,把五姓人統一起來,便於生存。怎麼選法呢?先比賽投劍,誰能中穴,誰為首領。結果,巴人務相投中,其餘不中;又比賽乘船,船是泥土做的,那四姓人坐上去都沉沒了,唯獨務相的船漂浮水面。大家決議立巴人之子務相為首領,號曰「廩君」。
廩君率領五姓人組成的部落,乘船歷經艱險來到西南地區,以後,他們的子孫遍及川東、湖北西部及貴州東北一帶,春秋時代建立以江州(今重慶)為中心的巴國。
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蜀與「鐲」通,即野蠶。蠶叢「目縱」,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蠶叢、柏砱、魚鳧三代都有數百歲,「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績是「教民蠶桑」。從《蜀王本記》到今日川西民間口頭故事都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
魚鳧即魚老鴰,本是一種捕魚的水鳥,這是神話中蜀人祖先,部落的圖騰,現溫江一帶有不少關於魚鳧的故事和遺跡。
蜀人對杜宇的故事最多、最美,傳播也最廣。魯迅說「迨神話演進,則為中樞近於人性,凡所敘述,今謂之傳奇。」(《中國小說史略》)。杜宇的故事,正是這個由神話「演進」為「近於人性」的「傳奇」的標志。史書上說:「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時間約在公元前666年以前,春秋時代。(秦滅蜀在公元前316年,取代杜宇的開明王朝統治應在350年。)
據說,杜宇是「從天而降」的,他的妻子則是從井中出來的。他的最大功績是「教民務農」,以致他「仙去」後化為杜鵑鳥,每到春天來臨便啼叫不止,催民春耕春種,以致啼出血來。
取代杜宇之後開創「開明」王朝的鱉靈,據說是從楚國漂上來的一具死屍,到紋山下復活了。被杜宇任為相,以治水有功而得王位。(很可能是有治水經驗的楚人到蜀奪取了王位)。
這個時期,巴蜀之間的交往,巴蜀和外界的交往都多了起來,爭斗自然也多。傳說中便塑造了兩個稱得上「民族英雄」的形象。一個是巴國的巴蔓子,一個是蜀國的五丁力士。
巴蔓子的傳說,《華陽國志》有記載,迄今川東一帶仍廣為流傳,重慶七星崗蓮花池的「將軍墳」,忠縣「土主廟」都是紀念他的。據說當年巴國遭蜀國的入侵,將軍蔓子請楚國出兵援助,答應平定以後,將三城(其中包括忠縣)割讓給楚。事平,楚國使臣來要城,蔓子說,城不能給,要,就帶我的頭去。「割頭保土」就是「土主廟」的來歷。每年農歷三月四日,據說是蔓子割頭的那一天,忠縣百姓都要抬著蔓子夫婦的塑像遊行,舉辦廟會紀念這位民族英雄。
五丁的故事流行於川西各地,說法不一,大多與開通蜀道有關。一說「蜀王好財」,秦王送他五頭能屙金子的牛,他派五丁力士去接回來,安置於現成都金牛壩;一說「蜀王好色」,秦王送他美女,他派五丁去接,由此打通蜀道,秦乘勢從蜀道滅了蜀國。五丁力士,是一個集體的代名詞,它是蜀人對開通蜀道的祖先的紀念。有趣的是,與此相聯系的關於「成都山精化為美女」的傳說,又從另一側面表現了蜀文化的特點。這留待後面去說。
前面簡要地說了巴蜀古代神話和傳說的一些情況,可以看出巴蜀在生產方式和文化心理素質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在原始的文藝(主要是神話傳說和歌舞)上表現得非常清楚。
從廩君的選擇方式上可以看出,早期的巴人,是以狩獵、捕魚為主的部族社會,他們經常要和猛獸打交道,因此居石穴,而死後化為白虎,以虎為圖騰。這就養成他們「質直好義,土風敦厚」以及「尚武善斗」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失於「重遲魯鈍,俗素樸,無造次辨麗之氣」(引文均見《華陽國志》),也就是不夠機靈,不善於言辯。他們的首領廩君,不僅武藝高強,而且不為聲色所惑。當他帶領部落經過鹽陽的時候,當地的「神女」千方百計想把他留下,結為夫妻共同統治那個地區,他都不為所動,為了部落的利益,射殺了愛他的神女,帶領部落繼續前進。他和後來那個「割頭保土」的巴蔓子,都是巴人的民族英雄,反映了巴人標悍好義的性格特徵。
蜀人的祖先,從「教民養蠶」的蠶叢到「教民捕魚」的魚鳧,到「教民務農」的杜宇,治水的開明,都和農業生產有關。農業比較發達,婦女地位較高,男女之事也就頗多。「蜀王好色」的名譽也就擴展到中原去了。比如蜀人最崇奉的祖先杜宇,傳說當他的部下鱉靈帶領人馬去治水之際,他卻和鱉靈的妻子私通,鱉靈歸來,一種說法是他「自以為德行不如鱉靈」學堯之禪讓,委國而去;另一種說法則是鱉靈用武力將他趕走,因此後人的詩中才有「蜀魂千年尚怨誰」,「似向春風訴國亡」這樣的句子。《四川通志》有「望帝自逃之後,欲復位不得〖QS1〗,死化為鵑」的說法。禪讓也好,趕走也罷,可能裡面都包含一種「私情」
④ 巴蜀的由來
今天的重慶市和四川省古稱巴蜀。大致說來,盆地西部和中部地區稱為蜀,盆地東部(即習稱的川東)地區稱為巴,而整個盆地連同周邊地區則又通稱為蜀。不過,巴蜀的地域范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一個歷史演變過程,這個過程是與巴蜀文化區以及歷代行政區劃的變動大體上相適應的。
在戰國以前的歷史文獻里,巴與蜀是分稱的,不論在地域范圍、人類群體,還是在古國、古族等方面,巴、蜀之間都有著清楚的分野。到戰國時代的文獻中,才開始出現巴蜀合稱的記載,從地域相連的角度反映了巴與蜀文化和人類群體的交流融匯。
巴字的本義,按照東漢學者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原為「食象它(蛇)」,是一種吞食大象的巨蛇。此外還有一些關於巴字含義的不同解釋,但多無確據,沒有取得公認。至於蜀字的本義,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葵中蠶」,再從其它古代文獻綜合考察,蜀就是桑蠶,它是現代家蠶的直接前身。
重慶有悠久的歷史,在春秋戰國時期曾經是古巴國的國都。在歷史上,它的名稱變化甚多,有過江州、巴州、楚州等名稱。隋初改為渝州,取意於古渝水(嘉陵江),重慶位於嘉陵江之濱,故名渝州,所以重慶至今仍簡稱為「渝」。北宋徽宗時改名恭州。南宋孝宗時,其第三子恭王趙悍封於恭州,後來孝宗禪位,恭王繼位為帝,是為光宗。光宗即位時,照例要將封地升州為府,遂取名為重慶府。從此以後,重慶一名沿用至今,今則為直轄市名稱。
從現有的各種資料看,作為城市的名稱,成都早在戰國時代就已見於記載,四川青川戰國船棺葬內出土的銅矛上鑄有「成都」銘文,稍晚的睡虎地秦墓竹簡有「成都」的記載。歷史文獻記載中,《史記》和《山海經》都提到成都的名稱,這表明成都城名的來源是十分久遠的。
元代的中央行政機構叫中書省,各地直轄於中央的地方行政機構叫 「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代在宋代的川峽四路基礎上設四川行省,簡稱四川省,省治成都。從此「四川」一名沿用下來。 1998年3月行政區劃調整,將四川分為今重慶直轄市和四川省。
⑤ 四川發生過那些歷史戰爭
四川自古以來便被稱為「天府之國」,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歷史上也幾度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四川自然資源豐富、氣候宜人、地理封閉,太平盛世時就是令人羨慕嫉妒的「天府之國」,亂世時也可自保或者內部自己小打小鬧下甚至以一域之地對抗全國,但是每當外族入侵亡天下時又往往會遭受滅頂之災。(此處四川是包括重慶的)
我自己把四川的歷史總結為三個時期:
一、遠古的勃興時代。這個時代上自石器時代下至秦朝統一全國,這個時期既有媲美商周的三星堆文明,又有歷史悠久傳說豐富的古巴蜀文化。但其中的大部分戰爭都是遠古時期的部落戰爭,留下了「杜鵑啼血」「望帝春心托杜鵑」這樣的浪漫傳說。當然其結尾的秦滅巴蜀之戰對秦朝統一六國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也留下了「金牛伐蜀」的有趣故事。
二、上古和中古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包括從秦朝到宋朝的一千餘年歷史,期間四川經歷了兩漢和唐宋兩次黃金時代。這個時期的戰爭是割據與統一的戰爭,戰爭的規模與烈度都比遠古要大許多,但戰爭大都是中原王朝內部的統一分裂戰爭相對來說並未傷及四川的元氣。這個時期四川的戰爭對全國格局有個更為有力更加關鍵的影響,戰爭中也出現了更多的英雄史詩。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戰爭包括以下幾個
1、東漢滅蜀之戰。這是一次無比輝煌的戰爭,同時也是一場淹沒於文獻知名度甚小的戰爭。估計這個戰爭還沒有成語「得隴望蜀」的知名度大。這是劉秀統一全國的最後一戰,所以亮出了雲台二十八將中最為豪華的陣容,來歙、岑彭、吳漢、馮異、耿弇等名將如雲。其中來歙和岑彭先後被刺殺,伐蜀之戰一波三折更是悲壯驚險。此次戰爭劉秀採取南北水陸並發的作戰戰略,同時發兵公孫述,是中國戰爭史上溯三峽入川並利用江河實施遠距離迂迴前進的著名戰役。
2、三國時期的蜀國戰爭。劉備入川、曹劉漢中之戰、諸葛亮北伐以及鄧艾偷渡陰平入蜀大家在三國裡面耳熟能詳,不再贅述。
3、兩晉時李雄所建立的成漢政權收留中原流民,保護了四川免受五胡十六國之亂。之後四川先後為南北朝交替統治。
4、唐朝時大唐在四川與吐蕃南詔進行了一系列邊疆戰爭,安史之亂之後更是成為唐朝歷代皇帝的逃跑必備後路。
5、五代十國時期的宋滅蜀之戰,此戰留下了花蕊夫人的兩句詩:十萬將士齊卸甲,更無一人是男兒!
三、近古以來衰微時代。這個時期從南宋直至今天,其中四川的戰爭是滅族戰爭。對的,是滅族戰爭,就十室九空百無存一的結果來說就是滅族戰爭,是人口滅絕亡天下的滅族戰爭。由於四川處於中國最腹心的腹地,四川也就成為了外族入侵時最後的抵抗之地,一旦外敵兵臨四川中國便真正的處於亡國滅種的生死存亡關頭,所以四川抵抗最為激烈遭受屠殺也最為慘烈,從蒙古滅宋、明清交替、民國抗戰、共和國三線建設概莫能外。
1、蒙古滅宋戰爭直接的完全的摧毀了四川漢唐宋千年以來的財富和人口,是四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從此之後「揚一益二」再不復現,天府之國也難以重現當年在全國的地位。但是毀滅中透漏著希望,絕望中蘊含著力量,釣魚城之戰擊斃蒙哥汗是大宋最後的輝煌。
2、明清鼎革之戰。隨著清軍與大西軍、以及後來農民軍南明軍合流後的明軍在四川的拉鋸戰,再加上後來的三藩叛亂,四川再次被屠空。明朝二百年的恢復又重新回到了原點。此後雖有湖廣填四川,但四川慢慢的變成了西部經濟落後地區了。
3抗戰。民國前期雖有劉湘劉文輝等大小川軍軍閥混戰,但抗戰時期四川卻再次成為外敵入侵時總後勤基地。抗戰時期四川不但承受了國家政府的絕大部分稅賦糧食,更是有百萬川軍出川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最為可歌可泣的全民族抗戰。
⑥ 關於巴蜀最早的傳說。
巴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廩君。據說巴人有五個姓氏,居住在武落鍾離山(又名難留山,在今湖北長陽縣境)。山上有赤、黑二穴,巴氏住赤穴,其餘四姓住黑穴。他們決定選出一個首領,把五姓人統一起來,便於生存。怎麼選法呢?先比賽投劍,誰能中穴,誰為首領。結果,巴人務相投中,其餘不中;又比賽乘船,船是泥土做的,那四姓人坐上去都沉沒了,唯獨務相的船漂浮水面。大家決議立巴人之子務相為首領,號曰"廩君"。 早期的巴人,以狩獵、捕魚為主,和猛獸打交道,居石穴,以虎為圖騰。他們的首領廩君,不僅武藝 巴蜀三星堆文化 高強,而且不為聲色所惑。當他帶領部落經過鹽陽的時候,當地的「神女」千方百計想把他留下,結為夫妻共同統治那個地區,他不為所動,射殺了愛他的神女,帶領部落繼續前進。廩君率領五姓人組成的部落,乘船歷經艱險來到西南地區,以後,他們的子孫遍及川東、湖北西部及貴州東北一帶,春秋時代建立以江州(今重慶)為中心的巴國。他和後來那個「割頭保土」的巴蔓子,都是巴人的民族英雄,反映了巴人標悍好義的性格特徵。 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蜀與「鐲」通,即野蠶。蠶叢「目縱」,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蠶叢、柏砱、魚鳧三代都有數百歲,「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績是「教民蠶桑」。從《蜀王本記》到今日川西民間口頭故事都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魚鳧即魚老鴰,本是一種捕魚的水鳥,這是神話中蜀人祖先,部落的圖騰,現溫江縣一帶有不少關於魚鳧的故事和遺跡。蜀人對杜宇的故事最多、最美,傳播也最廣。史書上說:「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時間約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據說,杜宇是「從天而降」的,他的妻子則是從井中出來的。他的最大功績是「教民務農」,以致他「仙去」後化為杜鵑鳥,每到春天來臨便啼叫不止,催民春耕春種,以致啼出血來。蜀人的祖先,從「教民養蠶」的蠶叢到「教民捕魚」的魚鳧,到「教民務農」的杜宇,治水的開明,都和農業生產有關。農業比較發達,婦女地位較高,男女之事也就頗多,於是「蜀王好色」。 傳說蜀人最崇奉的祖先杜宇,當他的部下鱉靈帶領人馬去治水之際,他卻和鱉靈的妻子私通,鱉靈歸來,一種說法是他「自以為德行不如鱉靈」學堯之禪讓,委國而去;另一種說法則是鱉靈用武力將他趕走,因此後人的詩中才有「蜀魂千年尚怨誰」,「似向春風訴國亡」這樣的句子。《四川通志》有「望帝自逃之後,欲復位不得,死化為鵑」的說法。李商隱詩「望帝春心托杜鵑」也許暗示了這一點。望帝化鵑的故事,除《蜀王本紀》中只有簡短的記載,但在民間傳說中卻派生出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把他樹成理想之君。有的說,他一心一意為了人民,也愛護人才,為了治水,請出鱉令來,並把王位讓給了鱉令,但鱉令掌權後,一天天驕傲起來,不懂得體恤人民,百姓請出望帝來,去勸說鱉令。鱉令不但不聽,還以為望帝要爭權,帶領人馬打他。他只好回西山去,變成一隻鳥兒,飛進宮去,成天高叫「民貴呀!民貴呀!」叫出血來,嘴都染紅了(杜鵑鳥是紅嘴)。鱉令被感動了,改正了錯誤。 傳說之二 古時候,岷江上游的老龍王有一兒一女,兒子是條惡龍,經常興風作浪,造成滔天洪水,妹妹龍女見 巴蜀變臉 了心裡很難過,便趁夜到凌雲山下開了一條百丈寬的缺口讓水流走,哥哥發現了,把她關進山洞還派猛虎把守。這山腳下有一個年輕獵人杜宇,得了神仙賜給的龍頭拐杖,決心為民除害,經過艱苦搏鬥,治服了惡龍、猛虎,救出龍女,結為夫妻,一起劈山引水,消除水患,杜宇教男人種田,龍妹教女人養蠶,蜀民過上太平日子。杜宇在治水中,得到鱉令的幫助,任鱉令為相,但鱉令是個有野心的人,他設計陷害杜宇,將其趕走,奪了王位,還想霸佔龍妹。龍妹一心只盼杜宇歸來,不接受鱉令。杜宇擔心龍妹,化成一隻鳥,飛到龍女的窗檯上叫:"歸信陽,歸信陽,鱉靈真是黑心腸。「因杜宇出自信山之南,按古人說法即信陽。龍妹知道這是杜宇已經遭害了,悲痛欲絕,不久死了,也化成一隻杜鵑。夫妻每日唱合:"春日忙,春日忙,快快播種好收糧。」 取代杜宇之後開創「開明」王朝的鱉靈,據說是從楚國漂上來的一具死屍,到紋山下復活了。被杜宇任為相,以治水有功而得王位。接著的開明王朝,又因好色而帶來滅頂之災的。傳說武都地區有「山精」,變作女子,美貌無比,蜀國的女子都比不上她。蜀王把她接到成都,納為妃子,她不習水土,病了,想回家了,蜀王想方設法要她快樂,不成,她死了,蜀王在城中築了一座武擔山埋葬她(是把她故鄉的土,老遠的運到成都),墓上還安了一面大石鏡作紀念。這件事傳到秦國,秦惠王知道蜀王好色,送他五個美女。蜀王派五丁力士打通蜀道迎接五女,走到梓潼,碰見一頭大蛇正鑽入洞。一個力士緊緊抓住蛇尾,其他的人相助,轟的一聲,山崩了,把五個力士和五個美女全都壓在了山下。山分成五嶺,山頂有平台,蜀王登台悼念,命名五婦冢;平台後人叫思妻台。老百姓都懷念五個力士,叫它五丁冢。秦王後來就派兵沿著五丁開的這條路滅了蜀國。杜鵑的傳說主要在蜀,而神女的傳說在巴流傳最廣,最早記載在《山海經》中,宋王《高唐賦》、《神女賦》,李白《感興八首》都寫到她。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集》中有關神女傳說之大成:神女瑤姬是西王母的小女兒,她率領十二個姐妹到人間遊玩,幫助大禹治理洪水。把三冊天書授大禹要他照書行事。她又帶領姐妹與製造水害的十二條惡龍奮戰,惡龍被斬首掉到地下,便成了十二座山峰,她也留在了巫山化作神女峰了。照巴人看來,神女是完美的女神,摻雜不得情愛一類故事的。宋王的《高唐賦》說她與楚王幽會,是一種褻瀆。這個時期,巴蜀之間的交往,巴蜀和外界的交往都多了起來,爭斗自然也多。傳說中便塑造了兩個稱得上"民族英雄"的形象。一個是巴國的巴蔓子,一個是蜀國的五丁力士。 巴蔓子的傳說,《華陽國志》有記載,迄今川東一帶仍廣為流傳,重慶七星崗蓮花池的「將軍墳」,忠縣「土主廟」都是紀念他的。據說當年巴國遭蜀國的入侵,將軍蔓子請楚國出兵援助,答應平定以後,將三城(其中包括忠縣)割讓給楚。事平,楚國使臣來要城,蔓子說,城不能給,帶我的頭去。「割頭保土」就是「土主廟」的來歷。每年農歷三月四日,據說是蔓子割頭的那一天,忠縣百姓都要抬著蔓子夫婦的塑像遊行,舉辦廟會紀念這位民族英雄。 五丁的故事流行於川西各地,說法不一,大多與開通蜀道有關。一說「蜀王好財」,秦王送他五頭能屙金子的牛,他派五丁力士去接回來,安置於現成都金牛壩;一說「蜀王好色」,秦王送他美女,他派五丁去接,由此打通蜀道,秦乘勢從蜀道滅了蜀國。
希望採納
⑦ 成都歷史各時期的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等
歷史各個時期的成都: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前367年)將都城從廣都樊鄉(華陽)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早期為百濮地,據《華陽國志》載: "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 · 楚世家》說:「(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面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
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
東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國兼並蜀國,並設置蜀郡於成都。秦張儀、司馬錯築太城(府南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築少城(府西城)。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該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並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是中國最早水尺。 秦末漢初,成都取代關中而稱「天府」。
西漢元封五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為庸部,蜀郡為導江,治臨邛。新朝地皇五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又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尹。東漢時仍為蜀郡。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
三國時期成都為蜀漢國都。延康元年,曹丕篡漢,次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蜀地成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蜀漢政權始於昭烈帝劉備,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
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不久恢復稱呼。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史稱為「成漢」。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國被東晉所滅。
南朝宋、齊以後,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內史治少城。隋朝開皇二年(582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次年,復置總管府。大業初年(605年),府廢,隋煬帝復改益州為蜀郡。
唐朝復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總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為都督府。龍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天寶初年(742年),復為蜀郡。至德二年,唐玄宗幸蜀駐蹕,升蜀郡為成都府,作為南京,是唐王朝的陪都,改成都守為尹。
後梁開平一年(907年),朱溫滅唐,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時期。王建、孟知祥先後割據川蜀,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和「後蜀」。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川峽四路之一)為成都府路,治所在成都。
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蒙元軍攻佔成都,使當地的生產和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23]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設成都路,為四川行省首府駐地。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國,改曰成都刺史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
清軍入川,四川漢人極力抵抗,戰亂多年,人口大減。康熙年間,清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並繁榮至今。清朝設置四川省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府。
民國元年(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起,清廷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因鎮壓民眾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11月27日,立憲黨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脫離清朝,成立大漢軍政府並擔任都督。
民國二年(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漢軍政府改為四川軍政府,軍政府駐成都,尹昌衡任都督。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設置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後廢道復省,成都仍為四川省會。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立成都市。
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撤銷四川省,成都成為川西行署區的駐地。
1952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撤銷各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後,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89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成為全國14個計劃單列市之一。
1994年5月,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通過,將計劃單列市確定為副省級市,成都加強了省級機構統籌規劃和協調的地位和作用,成為全國15個副省級市之一。
(7)巴蜀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成都簡介:
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 特大城市,西部戰區機關駐地, 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是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8年,全市下轄20個區(市)縣和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面積143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3萬人,GDP15342.77億元。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作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有國家級科研機構30家,國家級研發平台67個,高校56所,各類人才約389萬人;世界500強企業285家。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古蜀文明發祥地, 中國十大古都之一。 公元前四世紀,開明王朝九世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
先後有7個割據政權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漢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為中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史稱「揚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會,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名勝古跡,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先後獲世界最佳新興商務城市、中國內陸投資環境標桿城市 、國家小微企業雙創示範基地城市 、中國城市綜合實力十強 、中國十大創業城市等。 2016年4月,國務院明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
2019年3月1日,成都獲得2021年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舉辦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成都
⑧ 歷史上有巴蜀之戰嗎有在什麼時間
秦滅巴蜀之戰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張儀、司馬錯等率軍攻滅巴(今四川東部)、蜀(今四川西部)的作戰。
巴、蜀兩國均在今四川。蜀國都成都(今四川境),為「戎狄之長」。巴國都巴(今四川重慶嘉陵江北岸),與蜀不睦,而與苴國友好。這年,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求救。秦王欲攻蜀,以道險難至,韓又來攻,猶豫不決,遂問計於臣下。張儀主張進攻韓國,劫持周天子,挾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業。司馬錯主張借機滅蜀,認為「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戰國策·秦策—》);而且巴蜀可從水道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秦王採納了司馬錯的主張,命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人率軍經石牛道(自今陝西勉縣向西南,越七盤嶺進四川,經朝天驛往劍門關)攻蜀。蜀王親自率軍至葭萌(今四川劍閣東北)抵禦,兵敗遁逃,被秦軍殺死,蜀亡。隨後,張儀、司馬錯等人又攻滅苴、巴,俘虜巴王。秦王貶蜀王子弟為侯,以陳庄為蜀相,張若為蜀國守。封巴王為「君長」;置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慶北)。巴蜀遂定,秦益富強。
李斯《諫逐客書》載:「惠王用張儀之計……西並巴蜀……功施至今。」
⑨ 巴蜀歷史
歷史記載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地區名和地方政權名。主要在今四川境內。東部為巴,西部為蜀。據《華陽國志》所記,先秦
巴蜀地區的民族有濮、賨、苴、龔、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稱,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與中原有別的另一民族文化。特別是其精緻的青銅器,形制、紋飾均具地方特色,但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在屬於戰國時期的兵器及古璽上,還發現兩種與漢字不同且迄今未能釋讀的文字。 考古發現還表明,蜀地早在殷周時代已進入階級社會。傳說最早的蜀王是蠶叢氏,《先蜀記》有「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的記載。岷山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華陽國志》還說:蠶叢「其目縱﹐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蠶叢之後的名王有杜宇,號望帝。建都於土壤肥沃的郫邑(今四川成都西北二十公里)和瞿上(今四川成都南十公里)。他「教民務農,……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晉時)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後有荊人鱉靈溯江水至郫,為望帝相,時蜀地大水,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從江水分沱以減水勢,為蜀中治水先驅。後望帝禪位鱉靈,是為開明帝。為開明王朝約始於公元前666年,建都成都。此後蜀漸強大,曾攻秦至其都城雍(今陝西鳳翔南),又取南鄭,東伐楚至茲方(今湖北松滋),「據巴蜀之地」,雄長巴蜀。後巴、蜀相爭,秦惠王於公元前316年派司馬錯﹑張儀率兵滅蜀。巴國傳說中,以夷水(今湖北清江)流域的巫蜒五氏族共舉巴氏子務相為廩君的故事最著(見蠻)。廩君乘土船不沉,又射殺鹽神,死後魂魄化為白虎。故其族有以人祠虎的習俗。巴約在戰國時為楚所滅,楚在巴地建立巫郡。
秦滅巴蜀
傳說在殷末,巴和蜀都曾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巴人有著名的「巴渝舞」,「歌舞以凌殷人」。武王克殷後,曾封宗姬於巴,爵之以子,大概建國在漢水中游。巴在春秋時和鄰近的鄾﹑鄧﹑申﹑楚等國都有交往,和楚還有婚姻關系。但後來也被楚所並,為楚漢中郡。在今重慶東部涪陵地區當時還有一個枳巴,戰國後期滅於楚。秦在滅蜀國之後,隨後也滅掉建都江州(今重慶)的巴國。後又從楚奪得大片巴地,建立巴郡。秦滅巴蜀,為進一步滅楚和統一六國准備了條件。
⑩ 四川歷史上發生過哪些戰役
四川自古以來便被稱為「天府之國」,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歷史上也幾度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四川自然資源豐富、氣候宜人、地理封閉,太平盛世時就是令人羨慕嫉妒的「天府之國」,亂世時也可自保或者內部自己小打小鬧下甚至以一域之地對抗全國,但是每當外族入侵亡天下時又往往會遭受滅頂之災。(此處四川是包括重慶的)
我自己把四川的歷史總結為三個時期:
一、遠古的勃興時代。這個時代上自石器時代下至秦朝統一全國,這個時期既有媲美商周的三星堆文明,又有歷史悠久傳說豐富的古巴蜀文化。但其中的大部分戰爭都是遠古時期的部落戰爭,留下了「杜鵑啼血」「望帝春心托杜鵑」這樣的浪漫傳說。當然其結尾的秦滅巴蜀之戰對秦朝統一六國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也留下了「金牛伐蜀」的有趣故事。
二、上古和中古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包括從秦朝到宋朝的一千餘年歷史,期間四川經歷了兩漢和唐宋兩次黃金時代。這個時期的戰爭是割據與統一的戰爭,戰爭的規模與烈度都比遠古要大許多,但戰爭大都是中原王朝內部的統一分裂戰爭相對來說並未傷及四川的元氣。這個時期四川的戰爭對全國格局有個更為有力更加關鍵的影響,戰爭中也出現了更多的英雄史詩。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戰爭包括以下幾個
1、東漢滅蜀之戰。這是一次無比輝煌的戰爭,同時也是一場淹沒於文獻知名度甚小的戰爭。估計這個戰爭還沒有成語「得隴望蜀」的知名度大。這是劉秀統一全國的最後一戰,所以亮出了雲台二十八將中最為豪華的陣容,來歙、岑彭、吳漢、馮異、耿弇等名將如雲。其中來歙和岑彭先後被刺殺,伐蜀之戰一波三折更是悲壯驚險。此次戰爭劉秀採取南北水陸並發的作戰戰略,同時發兵公孫述,是中國戰爭史上溯三峽入川並利用江河實施遠距離迂迴前進的著名戰役。
2、三國時期的蜀國戰爭。劉備入川、曹劉漢中之戰、諸葛亮北伐以及鄧艾偷渡陰平入蜀大家在三國裡面耳熟能詳,不再贅述。
3、兩晉時李雄所建立的成漢政權收留中原流民,保護了四川免受五胡十六國之亂。之後四川先後為南北朝交替統治。
4、唐朝時大唐在四川與吐蕃南詔進行了一系列邊疆戰爭,安史之亂之後更是成為唐朝歷代皇帝的逃跑必備後路。
5、五代十國時期的宋滅蜀之戰,此戰留下了花蕊夫人的兩句詩:十萬將士齊卸甲,更無一人是男兒!
三、近古以來衰微時代。這個時期從南宋直至今天,其中四川的戰爭是滅族戰爭。對的,是滅族戰爭,就十室九空百無存一的結果來說就是滅族戰爭,是人口滅絕亡天下的滅族戰爭。由於四川處於中國最腹心的腹地,四川也就成為了外族入侵時最後的抵抗之地,一旦外敵兵臨四川中國便真正的處於亡國滅種的生死存亡關頭,所以四川抵抗最為激烈遭受屠殺也最為慘烈,從蒙古滅宋、明清交替、民國抗戰、共和國三線建設概莫能外。
1、蒙古滅宋戰爭直接的完全的摧毀了四川漢唐宋千年以來的財富和人口,是四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從此之後「揚一益二」再不復現,天府之國也難以重現當年在全國的地位。但是毀滅中透漏著希望,絕望中蘊含著力量,釣魚城之戰擊斃蒙哥汗是大宋最後的輝煌。
2、明清鼎革之戰。隨著清軍與大西軍、以及後來農民軍南明軍合流後的明軍在四川的拉鋸戰,再加上後來的三藩叛亂,四川再次被屠空。明朝二百年的恢復又重新回到了原點。此後雖有湖廣填四川,但四川慢慢的變成了西部經濟落後地區了。
3抗戰。民國前期雖有劉湘劉文輝等大小川軍軍閥混戰,但抗戰時期四川卻再次成為外敵入侵時總後勤基地。抗戰時期四川不但承受了國家政府的絕大部分稅賦糧食,更是有百萬川軍出川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最為可歌可泣的全民族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