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由古至今歐洲發生的所有重大歷史事件
西歐歷史
概論
繼希臘後,古羅馬帝國建立,成為了一個統治半個歐洲的大帝國,義大利半島是當時歐洲政治和經濟的中心地區,與中國文明互相輝映。3世紀後,羅馬帝國逐漸衰弱,北歐的日耳曼人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興起,直至476年滅了羅馬帝國,西歐進入中世紀,但帝國的東半部(東羅馬帝國)則持續發展至1453年被土耳其人所滅。
中世紀時期,許多王國相繼而立,實行封建采邑制,戰爭不斷。查理曼大帝(公元732-814年),法拉克國王,是羅馬帝國的奠基人。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帝國極盛時期的韁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但到後期,它只剩下一個名號。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的雛型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建立起來的。天主教教會握有極大力量,所有知識傳承都在修道院中進行,宗教迫害和十字軍東征給歐洲,尤其中東歐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這一時期被啟蒙時代的學者稱為黑暗時代。源起於中國北方阿爾泰山巴里坤,被中原皇朝擊敗的漢藏語系阿爾泰人匈奴、突厥則在此時期進入歐洲,代表東亞人稱雄於世界的歐亞貿易交接地區----古代陸上絲綢之路之要沖!
從15世紀開始,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特別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的冒險,足跡遍及了非洲、美洲和亞洲,荷蘭也在隨後的貿易中雄霸一時。由於西班牙、葡萄牙對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盛,也由於缺乏進一步發展,反而使英國先一步獲得了更好的機會得到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伊麗莎白時期,英國戰勝了西班牙的海軍。同一時期歐洲開始發生文化的大量精進,被稱為文藝復興,這也引發了宗教革命,許多國家脫離天主教教會的管轄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國常因教派不同而引發政爭,甚至有許多的宗教戰爭。在西歐的政教紛擾之際,東方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則在彼得大帝及隨後的幾位沙皇領導下逐漸強盛。
17世紀末,英國政治上發生了光榮革命,18世紀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隨即影響了歐洲大陸,也促進了民族國家的興起,北美十三州從英國殖民地的地位獨立建國,歐陸上的法國則發生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稱帝;德國、義大利則在19世紀完成統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對外界的不斷探索及進化論的提出,歐洲成為帝國主義的搖籃,撂奪全世界的資源。
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極度擴張終於導致歐洲變為戰爭策源地,發生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遭受了很大的創傷。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歐洲各國間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中國、日本與美國之外,歐洲還是主要的戰場。其間,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二戰後,在蘇聯的影響下,又出現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從1950年代開始,出現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及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締約國兩個集
團對峙的局面。歐洲被劃分為兩個主要的政治經濟陣營:東歐的共產主義和西歐的資本主義,直到1990年左右,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Ⅱ 1914年歐洲發生的歷史事件
薩拉熱窩事件。
薩拉熱窩事件(塞爾維亞語:Сарајево инцидент,德語:Attentat von Sarajevo)於年6月28日巴爾干半島的波斯尼亞發生,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
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黑手社」的波斯尼亞青年學生)槍殺。這次事件導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2)歐洲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導火索。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者,在奧匈帝國治下的波黑首府薩拉熱窩,刺殺了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而幕後則是沙皇俄國竭力支持的泛斯拉夫民族主義,引爆了巴爾乾地區這個世人皆知的「火葯桶」。
巴爾干問題的起源,要追溯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亡東羅馬帝國,並陸續征服巴爾干信仰基督教的斯拉夫諸民族,對他們的奴役持續了數百年。
十九世紀後,巴爾干各民族紛紛試圖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擺脫民族和宗教的雙重壓迫。1821年的希臘獨立戰爭,打響了反抗土耳其人統治的第一槍。
在英、法、俄三大歐洲列強的集體支持下,希臘人民歷時八年苦戰,取得民族獨立,也讓巴爾干其他民族深受鼓舞和響應,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崩潰瓦解。
薩拉熱窩事件的暗殺者普林西普也被南斯拉夫政府視為其「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而獻身」的民族英雄。刺殺事件發生的大橋被更名為「普林西普橋」。
然而,「南斯拉夫」這個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各異的新生國度,正如已經成為廢墟的奧匈帝國一樣,是背離民族國家原則的人為捏合產物,持續的七十餘年裡內部矛盾重重,最終在冷戰結束後,徹底分離。
Ⅲ 歐洲歷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594年 雅典時期
公元前73-27年 羅馬時期(共和到帝國)
公元一世紀(元年) 基督教產生
313年 基督教在羅馬取得合法地位
300~450年 北歐,西歐蠻族滅亡西羅馬,羅馬分裂,黑暗時代開始
(中世紀開始)
507~850年,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蘭克人,等等,形成領主型小國
九世紀 封建制度在西歐確立
955年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 (日耳曼民族)
1054年 基督教會分裂
1066年 法國諾曼底公爵william征服英國 ,成為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英王
近代
1300年左右 義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337年~1453年 英法百年戰爭開始(Hundred Years' War)
1453年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開始(中世紀結束)
十五世紀晚期 英法中央集權國家形成,圈地運動開始
1480年 俄羅斯擺脫蒙古控制
新航路開辟,資本原始積累
1487年 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1492年 哥倫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 達加馬開辟西歐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9-1522年 麥哲倫船隊環航地球
十六世紀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亞、美強占殖民地
1588年 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600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1607年 英國殖民者開始在北美拓殖
資產階級革命
1640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49年 英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
1660年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 英國權利法案簽定,英國成為「君主立憲」國家
1775-1783 北美獨立戰爭
1776年7月4日 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美國成立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年9月 國民公會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3年5月-6月 巴黎人民起義推翻吉倫特派政權
1793年6月-1794年7月 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年7月 法國熱月反革命政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799年11月9日 拿破崙發動熱月政變
1804年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以上就是經常被提到的歐洲歷史大致體系,
當然,從後來的德國擴張,還有1戰,2戰,以及後來歐洲復興都沒有寫,因為近200年的事情,都可以了解的
希望這些對你有 用
Ⅳ 14世紀~18世紀,歐洲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1).文藝復興最早產生於14至15世紀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從15世紀開始,文藝復興從佛羅倫薩傳到了羅馬、米蘭、威尼斯和阿嚇勒斯等城市,以後又從義大利傳到了法國、西班牙、德國和英國。紙張和印刷術的發明為文化思想的傳播打開了方便之門,大大加快了這一傳播進程。
2).從15世紀開始,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特別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的冒險,足跡遍及了非洲、美洲和亞洲,荷蘭也在隨後的貿易中雄霸一時。由於西班牙、葡萄牙對資本的原始積累過剩,也由於缺乏進一步發展,反而使英國先一步獲得了更好的機會得到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伊麗莎白時期,英國戰勝了西班牙的海軍。同一時期歐洲開始發生文化的大量精進,被稱為文藝復興,這也引發了宗教革命,許多國家脫離天主教教會的管轄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國常因教派不同而引發政爭,甚至有許多的宗教戰爭。在西歐的政教紛擾之際,東方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則在彼得大帝及隨後的幾位沙皇領導下逐漸強盛。
3).17世紀末,英國政治上發生了光榮革命,18世紀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隨即影響了歐洲大陸,也促進了民族國家的興起,北美十三州從英國殖民地的地位獨立建國,歐陸上的法國則發生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稱帝;德國、義大利則在19世紀完成統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對外界的不斷探索及進化論的提出,歐洲成為帝國主義的搖籃,撂奪全世界的資源。
Ⅳ 中世紀的起止,歐洲重要歷史事件
1、定義:
中世紀( the middle age )一詞最先是由義大利人文主義史學家比昂多於 15 世紀提出來的.他把西歐 5 ~ 15 世紀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紀,意為古典文化與文藝復興這兩個文化高峰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 17 世紀末德國史學家凱列爾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類的全部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三個時期;到 18 世紀,中世紀一詞被歐洲歷史學家普遍採用;中國古代思想家韓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說,清末翻譯西方世界史著作時採用過來。中世紀是適用於西歐的、特有的一個概念,應用於其它地區時我們常用世界中古史來取代。
2、起迄年代:
由於概念不同,對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認識也不同。國內過去傳統上定上限為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下限為 1640 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以革命奪權為標准劃線,現多不用。現在教科書定為下限 15 世紀末地理大發現之前,但上限仍為五世紀.
英國劍橋中世紀史對上限介紹了十二種說法,它以 284 年羅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為世界中世紀史開端,下限採用 1453 年拜占廷帝國滅亡為界.此說在西方較流行,象《歐洲中世紀簡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劃定時限時,下限都是 15 世紀,上限則 3 ~ 5 世紀不等。
3、分期:
中古時期各地差別太大,以西歐為標准:
5 ~ 10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封建化時期);
11 ~ 14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興盛時期;
14 ~ 15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危機時期;
二。
中世紀(Middle Ages ;約395~1500)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開始落後於西方。
三。此間歐洲重要歷史事件
中世紀(約395年—150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文藝復興之後,極權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
「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九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源本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九百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們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十四世紀末與十五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十六與十七世紀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們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十七與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十九世紀初, 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十九世紀下半個世紀,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六二五年代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彙。二戰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四一零年(或四五五年)到公元七五四(或八零零年)這段歐洲歷史。 歷史 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薩可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薩可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梵蒂岡的聯合,佔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可遜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並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現代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貴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梵蒂岡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一世率軍佔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佔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佔領區也紛紛獨立。 文化義大利一直不能統一,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 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國宗教改革後,義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是涌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經濟 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薩,隨後是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發生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毛瑟槍
Ⅵ 14世紀18世紀,歐洲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1302年法國三級會議召開標志法國等級君主制形成
14-16世紀:由於大量拜占庭學者西遷,以及佛羅倫薩最早出現了西歐資本主義僱傭關系,導致從義大利開始掀起了對古希臘、羅馬的古籍研究.文藝復興成為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反對封建與神學宗教,提倡注重現世與人的價值.
1453年:奧斯曼人攻佔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
1457年:奧斯曼遷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
15世紀西歐民族國家形成,君主專制制度形成
1500年前後,由於奧斯曼人把持傳統歐亞商路並徵收苛捐雜稅,以及航海技術發展、對黃金與傳教的需求,以葡萄牙、西班牙為首的西歐各國開始新航路開辟.使得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世界歷史開始,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歐洲商貿中心由地中海轉為大西洋,早期殖民掠奪開始,地圓學說同時被驗證正確.
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標志宗教改革開始,最先爆發於德國.由於羅馬教會竭力維護封建秩序而受到資產階級的強烈抨擊,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基礎.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爆發
1689年英國頒布《權利法案》,規定國王未經許可不得擅自更改法律與增加賦稅.議會至上,擁有立法權,議員有言論自由
17世紀下半葉,早期啟蒙運動在英國興起.以霍布斯的機械唯物主義學說和洛克的分權學說為代表.社會契約論開始早期發展.
霍布斯反對神學,在政治學說上承認人的自然權利,批判君權神授卻維護君主專制.
提出國家統治者具有絕對權力,不可分割、不可剝奪
人民對統治者應無條件服從,因為這是契約產物,反對統治者就是反對自己.
洛克否定霍布斯專制政體,提出君主立憲制國家,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與對外權
立法權是最高權力,由民選議會行使
行政權與對外權從屬於立法權,由君主行使
君主服從法律,但對議會有一定製約
1701年英國頒布《王位繼承法》,規定英國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得與天主教徒結婚
1764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志工業革命開始
1771年阿克萊特建立第一個水力紡紗廠,標志現代工廠誕生
1775年4月19日波士頓列剋星敦附近英軍與當地民兵發生武裝沖突,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傑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言人人平等,否定英國殖民統治合理性,宣告北美獨立.
1781年美國頒布《邦聯條例》美國早期政體確立
1782年瓦特發明「萬能蒸汽機」蒸汽機動力代替水力,開啟嶄新「蒸汽時代」,煤炭成為新能源
1787年美國頒布《合眾國憲法》宣布美國政體改邦聯為聯邦制,各州擁有較大自主權.聯邦政府權力分為立法權(國會)、行政權(總統)與司法權(聯邦法院).聯邦政府擁有徵稅、徵兵、發行統一貨幣與管理對外貿易權力.各州法律不能與聯邦憲法與法律抵觸
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重新召開.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
1789年法國制憲會議通過《人權宣言》,宣稱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公民有言論、著述與出版自由
18世紀,啟蒙運動的高潮產生於法國,以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與狄德羅為代表
伏爾泰大膽抨擊教會、反對教會權威、主張宗教寬容,認為信仰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
反對君主專制,贊成開明專制
倡導言論、出版自由,宣傳自由平等思想
孟德斯鳩主張法治,核心是法律精神,認為法是根本理性與各種存在物之間關系以及這些不同存在物彼此間關系.人類法並不服從神,而是遵從理性.
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主張將政府權力劃分為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提出三權彼此獨立,相互制約,以防權力腐化與專政暴政.
盧梭主張天賦人權,認為財產私有制與財富的不平等佔有是一切社會不平等根源
發展社會契約學說,人為個人應該服從集體,也就是服從自己
人民可以對政府加以限制、糾正與撤換,人民擁有對政府的永久革命權
狄德羅編纂《網路全書》全面介紹科學技術,宣揚知識與理性
15-19世紀英國圈地運動不斷進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資本積累與自由勞動力
Ⅶ 歐洲歷史
1.文藝復興是指14世紀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14世紀,在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藉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通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
http://ke..com/view/519204.htm
2.歐洲工業革命
Europe,Instrial Revolution in
歐洲資本主義的機器大工業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的革命。又稱產業革命。它既是生產技術上的革命,又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始於18世紀60~80年代,結束於19世紀末。
http://ke..com/view/966080.htm
3.一戰後,歐洲的發展標志是歐共體的成立
4.二戰後的歐洲劃分ZT
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337158
5.社會科學院前歐洲研究所所長陳樂民老師開列的歐洲文化史書目
1、Donald Kagan Skven Ogment Franlo.M.Turmen:The Western Heritage
這個書是很厚的兩本,西方的歷史學系裡拿它作為教材。不一定從頭看到尾,有什麼具體的問題,要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可以查一查。
2、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黑格爾寫的歷史哲學,非常難讀,我不要求把這個書整本從頭到尾讀,但是緒論要讀,很長一篇的introction,相當於一本專著那樣厚,主要講黑格爾對歷史的看法。這本書1956年有人翻成中文,譯者是王造時教授。但是依我看,與其看王造時先生的中譯本,不如直接去看英文的,那中文實在是難讀。
3、陳衡哲:《西洋史》,遼寧教育出版社
這本書我建議你們好好看。我說句大話,到現在為止,中國人寫的《西洋史》當中,我還沒有見到比這本書寫的更好。陳衡哲是誰呢?是五四前後的新文化女戰士,文學、歷史、哲學兼通。總之這本書寫得非常好,文筆非常流利、細膩。
4、德尼菲·加亞爾等:《歐洲史》,海南出版社
這是幾個法國人寫的大學教科書,翻譯者是蔡鴻濱和桂裕芳,北大法語系的老教授。這個《歐洲史》的特點是你要查年代,特別方便,每一章都有一個年代表,可以幫助你們了解歷史。剛才不是講我們這個課不講那麼多細節么,不會講這個年,那個年,我腦子也沒有那麼靈活,常常會忘,所以你們自己查書。
5、雷海宗:《西洋文化史綱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我認為,這本書是研究西方文化的必備的工具書。雷海宗先生何許人,你們可能都沒有人知道了。他是過去的清華大學教授,早年留學美國,回來以後在武漢大學教書,再後來又到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書。我在清華大學的時候,人們說他講課「其聲如雷,其學如海,史學之宗」,他就是這么一位大學問家。
1952年院系調整的時候,雷先生本來應該是要調到北大歷史系。不知道是何緣故,所有的清華大學文科的名牌教授都調到北大來了,少數的調到社科院去了,獨獨雷海宗先生調到南開大學。南開大學得人啊,因此,南開大學歷史系最有它的特色。得一位老師,興一個學科。當然後來雷海宗先生也免不了和其他的教授一樣戴上「右派」帽子,後來就死了。
這本書是他1937年在武漢大學講課的綱要。現在,他的學生在南開整理出來發表了。我看了之後,實在是佩服。綱要中都是一些大題目,小題目,但是你看那些大題目、小題目的安排,你可以感覺到他思想的開放和鑽研的深度。
6、陳樂民:《歐洲文明擴張史》
這個書供批判用,大家看看就是了。我現在講的和這個「擴張史」有很大的不同了。幾次寫書,幾次缺憾,大概我要把缺憾的東西融進講課當中。
7、David S.Landes: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
這本書是新書,不知道北大有沒有?
Ⅷ 歐洲歷史的簡介
早在公元前年-前2500年歐洲就出現了巨石文化,現在還留有歐洲巨石建築遺跡。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臘人的祖先就定居在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它也成為了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地。繼希臘後,古羅馬帝國建立,成為了一個統治半個歐洲的大帝國,義大利半島是當時歐洲政治和經濟的中心地區,與中國文明互相輝映。3世紀後,羅馬帝國逐漸衰弱,北歐的日耳曼人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興起,直至476年滅了羅馬帝國,西歐進入中世紀,但帝國的東半部(東羅馬帝國)則持續發展至1453年被土耳其人所滅。中世紀時期,許多王國相繼而立,實行封建采邑制,戰爭不斷。查理曼大帝(公元732-814年),法拉克國王,是羅馬帝國的奠基人。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帝國極盛時期的韁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但到後期,它只剩下一個名號。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的雛型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建立起來的。天主教教會握有極大力量,所有知識傳承都在修道院中進行,宗教迫害和十字軍東征給歐洲,尤其中東歐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這一時期被啟蒙時代的學者稱為黑暗時代。源起於中國北方阿爾泰山巴里坤,被中原皇朝擊敗的漢藏語系阿爾泰人匈奴、突厥則在此時期進入歐洲,代表東亞人稱雄於世界的歐亞貿易交接地區-古代陸上絲綢之路之要沖!
從15世紀開始,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特別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的冒險,足跡遍及了非洲、美洲和亞洲,荷蘭也在隨後的貿易中雄霸一時。由於西班牙、葡萄牙對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盛,也由於缺乏進一步發展,反而使英國先一步獲得了更好的機會得到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伊麗莎白時期,英國戰勝了西班牙的海軍。同一時期歐洲開始發生文化的大量精進,被稱為文藝復興,這也引發了宗教革命,許多國家脫離天主教教會的管轄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國常因教派不同而引發政爭,甚至有許多的宗教戰爭。在西歐的政教紛擾之際,東方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則在彼得大帝及隨後的幾位沙皇領導下逐漸強盛。
17世紀末,英國政治上發生了光榮革命,18世紀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隨即影響了歐洲大陸,也促進了民族國家的興起,北美十三州從英國殖民地的地位獨立建國,歐陸上的法國則發生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稱帝;德國、義大利則在19世紀完成統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對外界的不斷探索及進化論的提出,歐洲成為帝國主義的搖籃,撂奪全世界的資源。
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極度擴張終於導致歐洲變為戰爭策源地,發生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遭受了很大的創傷。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歐洲各國間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中國、日本與美國之外,歐洲還是主要的戰場。其間,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二戰後,在蘇聯的影響下,又出現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從1950年代開始,出現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及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締約國兩個集團對峙的局面。歐洲被劃分為兩個主要的政治經濟陣營:東歐的共產主義和西歐的資本主義,直到1990年左右,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Ⅸ 國外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1、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3、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內戰,參戰雙方為北方美利堅合眾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戰爭以南方聯盟炮擊薩姆特要塞為起點,最終以北方聯邦勝利告終。戰爭之初,北方為了維護國家統一而戰,後來,演變為一場消滅奴隸制的革命戰爭。
4、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又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
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5、光榮革命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於這次光榮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