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有歷史必修二第一章的筆記
第1課 發達的古代農業 一、古代農業 耕作方式 演變 (1) 刀耕火種 (原始農業) (2) 石器鋤耕 (耒耜) (3) 鐵犁牛耕 :春秋出現,漢代後,鐵犁牛耕成為傳統農業的 主要耕作方式 。 二、農業的精耕細作 生產工具:春秋戰國— 鐵犁 ;西漢— 耦犁 、耬車(播種工具);隋唐— 曲轅犁 耕作方法:春秋戰國— 壟作法 (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法);西漢—代田法 水利工程: 都江堰 (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漢) 灌溉工具:翻車(三國)、筒車(唐朝)、高轉筒車(宋朝)、風力水車(明清)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時間:春秋戰國 原因 :①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產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特點: ① 以家庭為生產單位 ② 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③ 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地位:小農經濟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評價:積極 ①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②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貢獻 消極①小農經濟比較脆弱,容易破產 ②是我國封建社會繁榮的原因,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第 2 課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一、手工業的發展形態 官營手工業、 民營手工業 、家庭手工業 二、手工業的發展 青銅:商周—鼎盛(青銅時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鐵:西周晚期出現鐵器 ,東漢杜詩發明 水排 (水利鼓風冶鐵工具) 煉鋼:南北朝—灌鋼法(水排和灌鋼法使中國的冶煉技術在16世紀前一直領先於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東漢—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窯 明朝— 青花瓷、 彩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明代 有些瓷器帶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 清朝— 琺琅彩 商朝— 出現絲織品;西周—斜花提紋織物;唐代—吸收了 波斯 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宋朝—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明清—絲織業鼎盛時期( 蘇州和杭州 成為全國絲織業中心) 三、資本主義萌芽 時間:明朝中後期 地區:江南 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含義:一些手工業部分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僱傭與被僱傭) 標志:「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這種帶有僱傭與被僱傭關系的手工工場的出現。 發展緩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縛(根本原因)、重農抑商、閉關鎖國 第 3 課 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古代國內商業的發展 「商人」:商朝人善於經商,所以後人把善於經商的人稱為商人。 隋唐 — 櫃坊 (中國最早銀行的雛形)和 飛錢 (匯票)相繼問世 北宋 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交子 (益州)原因:商業環境相對寬松( 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 ,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 大都 成為國家性的城市 明清:商幫的出現( 徽商和晉商 ) 二、對外貿易 繁榮 唐朝 對外貿易重要港口——廣州;外貿易機構——市舶使 兩宋:海上絲綢之路異常繁榮,海外貿易稅成為南宋政府的重要財源 元朝: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 泉州 (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 特點:朝貢貿易(目的是為了 宣揚國威 ,而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打擊,僅允許廣州十三行與外國通商。 第 4 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隸社會(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 封建社會(秦漢——明清):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會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土地兼並(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農抑商 1、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 商鞅變法 。 2、 目的 :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3、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的含義: 嚴格限制 同外國的往來,而非完全禁絕。清朝在廣州設立 十三行 統一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 影響 :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但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國家的安全。
記得採納啊
⑵ 高一歷史必修二筆記,要詳細的,發往:[email protected]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 發達的古代農業
1. 農作物品種
(l)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
(2) 西周時期, 後世主要農作物多已具備。
3. 耕作方法和技術
(l) 原始農業: 刀耕火種。
(2) 商周時期: 懂得開溝排水, 除草培土,漚制肥料, 治蟲滅害。
(3) 春秋戰國: 使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壟作法。
(4) 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5) 西漢: 實行二牛三人耦犁耕法;趙過推行代田法。
(6) 魏晉南北朝: 北方旱地耕耙耱 技術形成 , 南方水田也採用耕耙技術。
3. 耕作工具
(1) 刀耕火種:①使用石刀、石斧砍樹木焚燒。②用石犁翻土播種。③神農氏創制耒耜。
(2) 石器鋤耕:①商周時出現青銅農具農具, 但很少使用。②木製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3) 鐵犁牛耕:①春秋戰國: 人們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並將其逐漸推廣。②西漢: 趙過推廣耦犁, 後來又出現犁壁;發明了播種工具耬車。③東漢: 使用藕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廣到珠江流域。④隋唐: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 安裝了 犁評, 可調節犁耕的深淺。
4. 耕作制度
(1) 兩漢以一年一熟為主。
(2) 宋朝以後, 江南形成一年兩熟制, 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 水利灌溉
(1) 水利工程:①戰國: 都江堰。②漢朝: 漕渠、白渠、龍首渠等。
(2) 灌溉工具:①曹魏: 翻車。②唐朝: 筒車。③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④明清: 出現風力水車。
6. 經營方式
(l) 集體勞作:①原因: 工具簡陋, 生產力水平很低。②表現: 商周時期, 土地國有, 勞動者在田間集體耕作。
(2) 個體農耕(小農經濟)①原因: 鐵農具和牛耕推廣, 生產力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②特點: 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小農經濟。③條件: 農民有一定土地、農具或耕蓄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經營規模很小;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 精耕細作。④困難: 經營規模小;封建剝削沉重;小農經濟十分脆弱。⑤地位: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在封建社會始終占據主導地位。
第二課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1. 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
(l) 冶金業:①原始社會晚期, 中國人已掌握了冶銅技術。 ②商周時代, 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③西周晚期, 中國已有鐵器。 ④兩漢出現高爐冶鐵和炒鋼技術 , 東漢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⑤南北朝出現灌鋼法。
(2) 制瓷業:①商朝時已燒制出原始瓷器。②東漢時燒出成熟的青瓷。③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 遠銷歐非。⑤宋朝制瓷技術大放異彩, 瓷窯遍布全國各地, 出現了五大名窯。⑥明清瓷器種類豐富, 青花瓷、彩瓷、法琅彩爭奇斗艷。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
(3) 絲織業:①距今四五千年, 我國已有絲織品。②商朝已有織機, 能織多種絲織品。③西周時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④西漢在長安設東西織室, 中國絲綢遠銷亞歐。⑤唐代吸收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⑥宋朝吸收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⑦明清官府在蘇杭等地設織造局, 技藝超過前代。特別是細密精緻的緞,成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
2. 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
(1) 春秋戰國和秦漢的不斷發展。
(2) 魏晉南北朝遭受摧殘。
(3) 隋唐得以恢復和發展。
(4) 兩宋以後在艱難曲折中發展。
(5) 元朝時黃道婆推廣先進棉紡織技術。
(6) 明中葉後,民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紡織業中出現了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江南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7) 清朝時, 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
3.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
(1)西漢開始,中國向亞歐運送絲綢產品的商路被後世稱為「絲綢之路」, 中國獲得「絲國」的譽稱。
(2) 唐朝起,中國瓷器大量輸出,遠達歐洲、非洲。
(3)明清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此其對外銷量更大,西方國家稱中國為「瓷器大國」。
第三課 古代商業的發展
1. 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
(l)商朝:商朝人以善於經商著稱, 後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
(2)春秋戰國:①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②商人社會地位提高。③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
(3)秦漢以來:①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商業的發展比較艱難。②商人經商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
(4)隋唐時期:①都市商業和農村集市貿易發展。②為商業服務的櫃坊和飛錢相繼問世。
(5)兩宋時期:①特點:商業經濟空前繁榮,商業環境相對寬松。②表現:商品種類迅速增加, 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
(6)元朝:交通發達,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
(7)明清時期:①城鎮上也依然呈現繁榮景象。②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農副產品成為商品。③長途販運貿易發展快 , 出現了「商幫」, 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2. 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
(1)市的變遷:①宋朝以前:市與民居嚴格分開, 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管理, 按時開市、閉市。②宋朝時期: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 出現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等四大商業名鎮。經營時間不再受限制,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2)城市的發展:①原因:絲綢之路的開通, 大運河的開鑿, 經濟重心的南移。②表現:長安、洛陽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業中心, 揚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榮, 出現「揚一益二」的說法。
3. 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l)概況:①西漢:開通了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②唐朝: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 設有市舶使, 專管對外貿易。③兩宋:海外貿易稅收成為南宋國庫重要財源。④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 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⑤明清:統治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 對外貿易漸趨萎縮, 只開廣州一處通商, 特許「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2)特點: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是一種朝貢貿易, 其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
第四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
1. 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於 氏族公社 所有。
(2)夏商周時期:井田制。①一切土地屬於國家;國家②國王把土地層層分封, 受封者世代享用, 不得轉讓與買賣;同時要向國王交納貢賦。
(3)封建社會: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①公元前 594年, 魯國規定:不論公田、私田都要按畝收稅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②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 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危害:導致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兩極分化。
2.「重農抑商」
(l)原因:社會上出現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危及封建統治等問題。根本原因:適應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的需要。
(2)根本目的: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確保賦稅征派和地租徵收, 鞏固封建統治
(3)產生:戰國時期, 商鞅在秦國首倡。
(4)發展:①西漢:漢武帝推行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以及向工商業者加重征稅、等,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賈的勢力。②明清: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農抑商政策, 繼續實行專賣制度, 對民營商業加征商稅, 危害:抑制了工商業的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強化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海禁」與「閉關鎖國」
(1)明朝「海禁」
①原因:由於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 危及統治, 明太祖下令實行 「海禁」。②表現: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 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2) 清代「閉關鎖國」
①原因:為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②危害: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 , 抑制資本的 原始積累, 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界隔絕, 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5課 開辟新航路
一、開辟新航路
l. 背景
(l) 原因:
①經濟根源: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②社會根源: 歐洲人「尋金」熱、《馬可•波羅行記》的誘導。
③商業危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了東西方商路。
④政治需求:葡萄牙、西班牙統治者掠奪財富以加強在歐洲的地位。
⑤思想動力:傳播天主教的熱情。
(2) 條件:
①主觀上: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統治者支持海外探險。
②客觀上: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地理知識的增加;優越的地理位置。
2. 過程
時間 航海家 支持國 開辟的新航線
l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 歐洲→先向南後轉向東抵達好望角
1492年 哥倫布 西班牙 歐洲→向西橫渡大西洋到中美洲
l497-1498年 達迦馬 葡萄牙 歐洲→沿西非沿海到好望角→再到印度
1519-1522 麥哲倫 西班牙 歐洲→向西穿越大西洋→渡過太平洋
→印度洋→回到歐洲的環球航行
3. 結果
(l)西班牙、葡萄牙從海外掠奪了大量的財富,成為歐洲的富國。
(2) 荷蘭、英國法國等也加人海外探險的行列。
(3)歐洲人稱新航路開辟的過程為 「地理大發現」。
4. 影響
(1) 對歐洲:
①貿易中心由原來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引發了「商業革命」。
②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 對世界:
①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文明交流會合,日益連成一體。
②地區性的貿易向世界性的貿易擴展, 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
第6課 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 荷蘭的殖民擴張
(1) 表現
①成立殖民機構:政府特許成立東印度公司等壟斷性貿易機構。
②參與殖民掠奪:在非洲、亞洲和美洲奪取大量的殖民地。
(2) 結果17 世紀的荷蘭成為世界海上馬車夫。
2. 英國的殖民擴張
(1) 殖民戰爭
①1588年, 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
②三次英荷戰爭,荷蘭戰敗, 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 改名為紐約。
③18世紀中期,英國打敗法國,從法國手裡獲得北美的加拿大和新法蘭西,侵佔了更多的印度土地。
(2) 結果:英國形成「日不落」殖民帝國,最終確立世界殖民霸權 。
3. 世界市場的拓展
(l) 途徑
①搶占殖民地和進行殖民掠奪。
②屠殺印第安人, 掠賣黑人奴隸
(2) 影響
①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
②給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區和人民造成極大的破壞和災難。
③世界市場進一步得到拓展。
第7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
【知識梳理】
1. 背景:
前提 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並發展,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迅速。
條件 市場 殖民地提供了廣闊的 海外 市場
勞動力 圈地運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
資本 許多人把在殖民掠奪中獲得的財富投資於手工工場
技術 手工工場日益興旺,生產技術進一步發展
2. 過程:
(1)開始標志:18世紀60年代, 英國棉紡織業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
(2)主要發明:①紡織領域: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克隆普敦發明騾機;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②動力領域:1785年, 瓦特研製成改良蒸汽機。導致「蒸汽時代」的到來。③交通運輸: 蒸汽機車和輪船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
(3)完成標志:1840年前後, 英國的大機器工業 基本上取代了工場手工業, 率先完成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法國和美國等國也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
3. 影響:★
(1)生產方式:一種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2)經濟結構:農業比重減少,工業發揮了日益重要作用。
(3)生活方式:社會財富迅速增加,工業城市形成,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
(4)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對立階級。
(5)上層建築:工業資產階級為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紛紛進行社會變革,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
(6)意識形態:資產階級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
(7)世界市場:加快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19世紀中後期, 一個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最發達的英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
(8)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一方面歐美的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把越來越多的亞、非、拉美地區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加劇了當地的貧困和落後;另一方面,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開始改變世界的面貌。
第8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
1. 條件
(1)歐美各國科學家孜孜不倦的科學探索。
(2)19世紀中後期, 科學家把科學研究成果應用於生產。
2. 成就及表現
成就 表現
電的廣泛使用 發電機、電動機、發電廠,以及電燈、電報、電話等
內燃機的創制使用 內燃機問世;汽車和飛機研製成功
化學工業的發展 從煤和石油中提煉出多種化學物質,製成多種化學合成材料
科學技術的進步 在製造業和建築業中,人們使用鋼材取代原來的木材和鐵
3. 影響
(1)工業部門:誕生了電力工業、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
(2)生產結構:促成了工業生產結構的巨大變化,重化工業取代輕紡工業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分。
(3)生產組織形式:在新興工業和鋼鐵工業形成了壟斷組織。
(4)思想領域:經濟危機後,一定程度上放棄自由競爭原則,三十年代出現凱恩斯主義。
(5)世界市場: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4.世界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l) 原因:
①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增長, 世界各地經濟聯系更加密切。
②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 促進了世界各地之間商業信息的交流與傳播。
(2) 表現:
①世界貿易額增長了三倍左右。
②亞非拉美非工業國家生產的糧食和原料運往工業化國家, 工業化國家的產品銷往全世界,國際分工日益明顯。
(3) 影響:
①列強在全世界劃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②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9課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一、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1. 原因:(1)鴉片戰爭後, 洋紗湧入中國東南沿海,(2)列強大量收購中國的農副土特產品。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2.表現:使中國家庭棉紡織業的「紡」與「織」分離,農家的「織」與「耕」分離。使中國絲、茶生產服從於國際市場的需要。
3. 影響:(1)外國商品湧入,使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使中國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附庸;(2)列強的經濟侵略,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洋務運動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 清政府陷入內憂外患的窘境。(新思想的萌發與洋務派的形成)。
2.目的:在不改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 利用西方先進的科技,維護清朝統治。
3.概況:時間:19世紀60——90年代;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他們被稱為「洋務派」。
4.主要活動:
(1)創辦軍事工業:①旗號:「自強」;②目的:「師夷長技以自強」;③企業: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創辦的福州船政局、滿洲貴族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2)創辦民用工業:①旗號:「求富」;②目的:為, 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③企業:李鴻章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
(3)籌劃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4)興辦近代教育:創辦了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 並派留學生出國深造。
5. 失敗: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 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根本原因:只學西方的先進技術,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封建制度。
6. 作用:(l)引進西方近代科技, 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2)客觀上剌激了中國資本主義 的發展; (3)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一定抵製作用;(4)對本國的封建經濟的瓦解起到一定推動作用。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1.原因:(1)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2)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剌激。(3)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誘導。
2.概況: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三種人物:官僚、地主、商人;地域:東南沿海
3.企業:上海洪盛機器碾米廠和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4.影響:(1)標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2)加速了自然經濟的解體;(3)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4)使中國產生了早期的維新思想。
第10 課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知識梳理】列表
階段 時間 條件或原因 表現 結局或影響
1、夾縫中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經濟開始解體②外商企業的刺激 ③洋務運動的誘導;①地點 :東南沿海 ②著名企業 :發昌 、繼昌隆 、貽來牟;加速了自然經濟的瓦解,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2、初步發展:19世紀末;①列強資本輸出,進一步瓦解自然經濟②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 ①民間出現辦廠熱潮。②廠礦數量增加、投資總額迅速增長③ 由沿海向內地擴展;資產階級獨立登上政治舞台,發起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
3、短暫春天:1912-1919年;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掃除障礙 (政策、團體)②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③一戰爆發列強暫時放鬆對華侵略。④「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 ①紡織業和麵粉業發展最快;②廠礦企業增多。③涌現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和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結局:一戰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民族工業迅速蕭條; 影響:為新文化運動和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奠定基礎。
4、曲折發展:1927-1936年;①南京國民政府實現全國基本統一; ②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民族工業有較大發展,制鹼工業還出口朝鮮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創歷史最高紀錄。
5、沉重打擊:抗戰期間; ①淪陷區,日本野蠻的經濟掠奪;②國統區實施戰時體制、統制經濟,造成官僚資本的膨脹。 官僚資本的膨脹,民族資本日趨萎縮。 淪陷區民族企業遭受空前殘酷的打擊。
6、陷入絕境:解放戰爭時期;①為內戰出賣國家主權;②美國商品湧入,排擠國貨;③官僚資本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④ 苛捐雜稅,通貨膨脹,原料昂貴而產品滯銷。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工廠、礦山、店鋪紛紛倒閉 ,民族企業受雙重壓迫而陷入絕境。
篇幅所限,後邊的清查看我在文庫上發表的內容。
⑶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與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必修2的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⑷ 政治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要筆記
(一)政府(國家)
1、政府(國家)這樣做的政治學依據。
在《政治生活》裡面命題,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國家)這樣做的政治學依據是什麼?都要從以下知識點去考慮:①我國的國家性質;②我國的國家職能;③我國國家機構應該堅持的原則;④國家這樣做的意義。
2、政府(國家)這樣做的經濟學依據
在《經濟生活》裡面命題,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國家)這樣做的經濟學依據是什麼?都要從以下知識點去考慮:①社會主義的本質;②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③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⑤市場在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是有弱點和缺陷,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⑥國家宏觀調控主要運用經濟(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⑦國家這樣做的經濟意義。
3、政府(國家)在經濟學裡面的行為是宏觀調控;政府(國家)在政治學裡面的行為是履行國家職能。
(二)國際關系
1、(政治學)為什麼會出現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
在《政治生活》裡面命題,凡是要求回答:為什麼會出現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都要從以下知識點去考慮:國際關系極其決定因素。
2、(政治學)中國為什麼極力主張構建和諧世界?
在《政治生活》裡面命題,凡是要求回答:中國為什麼極力主張構建和諧世界?都要從以下知識點去考慮:①主權國家的權利與義務;②聯合國憲章的宗旨與原則;③中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活動;④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順應了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發展的要求,有利於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⑤國際競爭的實質;⑥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我國的外交政策;⑦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和目標等)。
3、(經濟學)國際經濟關系
在《經濟生活》裡面命題,凡是要求回答:發展國際經濟關系的依據,都要從以下知識點去考慮:①是生產社會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要求;②市場經濟開放性的要求;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④對外貿易的作用。
4、(哲學)國際關系
在《生活與哲學》裡面命題,凡是要求回答:發展國際關系的哲學依據,都要從以下知識點去考慮:①事物是普遍聯系的;②整體和部分的關系;③內因和外因的關系;④事物是變化發展的;⑤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辨證關系。
(三)政黨
在我們平時的練習和高考中,經常出現運用「政黨」的知識分析說明一些政治現象。回答此類問題,一定要用以下知識點考慮:①中國共產黨的性質;②中國共產黨的宗旨;黨的指導思想;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⑤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⑥加強黨的建設;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⑧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立黨為公、執政為民;⑨我國的政黨制度。
(四)企業
企業是市場的重要活動主體,是《經濟生活》的重要內容,高考政治在《經濟生活》部分經常考到企業的知識,而且牽涉的知識面廣,知識之間關聯度大。但是也有規律可遵循。
我們在回答企業該怎麼辦之類的問題時,與企業有關的知識如下:
①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系;(因為企業生產的是商品、要重視產品質量)
②掌握市場信息,調整產品結構,面向市場組織生產適銷對路的商品;
③加強管理,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
④採用先進技術,進行技術開發和創新,建設創新型企業;開展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
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以較少的資源,較低的成本,生產較多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⑥經營者必須具有良好的素質,還要提高企業勞動者的素質,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⑦企業要搞好售後服務,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實施名牌戰略,堅持正當競爭,反對惡性競爭;
⑧企業必須遵循價值規律,按價值規律辦事情;要自覺遵守市場交易原則,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⑨企業要走新興工業化道路;必須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戰略;
⑩堅持科學發展觀。
(五)公民
1、《政治生活》在公民這個知識點上命題,經常要考慮如下知識:
⑴公民與國家的關系——是統一和諧的關系。國家權力機關由民主選舉產生,國家權力來源於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在政治方面,我國公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公民應該履行維護國家利益的義務。
⑵要正確對待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⑶三大原則:①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②堅持公民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③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⑷公民監督。
2、《生活與哲學》在公民(個人)這個知識點上命題,經常要考慮如下知識:
⑴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是統一的關系;
⑵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⑶人與規律的關系;人與聯系的關系;人與矛盾的關系;
⑷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⑸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3、《經濟生活》在公民(消費者、勞動者)這個知識點上命題,經常要考慮如下知識:
⑴個人消費品的分配;
⑵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勞動合同制度;
⑶公民應該有納稅人意識;
⑷公民的幾種投資行為——購買股票、購買商業保險、存款儲蓄、購買債券;
⑸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消費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質,享受了權利,就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要遵守社會公德,維護他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
(六)《文化生活》主要命題點
1、文化的作用:文化精神力量;文化對社會的作用;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文化綜合國力;文化對人的影響(優秀文化的作用)。
2、文化發展與創新:創新的重要性;創新的途徑(根本途徑和具體途徑);處理好兩對關系,克服兩種錯誤傾向;創新的主體—人民。
3、中華民族精神:內涵;核心;為什麼要弘揚(必要性和重要性);怎樣弘揚。
4、先進文化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思想道德建設與社會主義榮辱觀;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凡是經濟學中見到如何經營類題時,應想到:
⑴市場:面向市場進行產業、產品結構調整,生產適銷對路商品;遵循價值規律,將生產資料與勞動力進行優化合理配置。
⑵科技:貫徹科教興國戰略,運用高新技術,加強自主創新;
⑶管理:加強管理,貫徹人才強國戰略
⑷素質:提高經營者,勞動者的素質;
⑸效益: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增大產出,提高經濟效益,走新型工業化之路。
⑹品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與信譽,創立品牌,生產優質無公害商品,沖破國際「綠色壁壘」;
⑺競爭力: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將企業做大做強,增強國際競爭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運用政治學知識回答如何做,一般會從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兩個角度來回答,但具體的又可以從黨、國家機關、公民角度回答:
從國家角度回答時:要注意從履行國家職能和堅持國家機構的組織活動原則方面回答
從黨的角度回答時:要注意從黨的領導和執政方式及加強黨的建設角度回答;
從公民的角度回答時:要注意從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及其關系的處理角度回答。
從哲學角度回答怎樣做的問題,一般要側重於方法論,原理不用過多表述,但一定要結合實際問題來談,要體現哲學的思想與方法的要求。
【解題技巧】一般意義類主觀題回答的角度和術語可以歸納如下:
第一、經濟意義
描述國內經濟意義:
①(有利於)調動積極性,解放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結構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等),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就業。
③(有利於)落實科學的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④(有利於)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實現小康目標,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⑤(有利於)統籌區域發展;促進經濟合作交流,實現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經濟互補;增強競爭力
⑥(有利於)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基礎地位;產業化經營,促進結構調整,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描述對外經濟意義:
①(有利於)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對外貿易,增強國際競爭力;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吸收引進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實施走出去戰略,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周邊)環境。
②(有利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等。
第二、政治意義
對國家的政治意義:
國內有關活動
①(有利於)人民當家作主,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人民負責);真正做到」三個代表」鞏固國家政權,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②(有利於)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建設法治政府),轉變政府職能。
③(有利於)為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高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
對外交往活動
①對我國的意義:(有利於)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國際形象;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國家安全;進一步對外開放,促進國際合作,維護國家利益。
②對地區,世界的意義:(有利於)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維護共同利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對黨的政治意義:
(有利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基礎);保持黨的先進性,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真正做到」三個代表」,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關系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第三、思想文化意義
(有利於)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證,;發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國民素質,以德治國。
懸賞分都沒有......
便宜你了
⑸ 人民出版社 高中歷史必修1.2.3知識點按時間順序總結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第二單元 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
一、鴉片戰爭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敗、國防廢弛、矛盾尖銳;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加緊對外擴張
2、鴉片走私:原因; 閉關鎖國、英國入超、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影響:掠奪大量白銀,摧殘中國人民身心健康
3、禁煙運動;:原因:鴉片走私嚴重,危及清政府統治
措施:整頓海防、緝拿煙販、收繳鴉片、虎門銷煙(1839、6)
4、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列強為了奪取 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直接原因:虎門銷煙(1839年)
5、過程(理解即可):第一階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廣東
第二階段:( 1841年——1842年),攻佔虎門炮台——強佔香港島——南京下關江面
軍民抗戰: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雲飛重炮犧牲
鴉片戰爭
6、結果:清政府戰備求和,先後簽訂了《南京條約》(1842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附件,中美《 望廈條約》(1844)、中法《黃埔條約》
《南京條約》內容:
割香港島 ;(破壞 領土主權完整)
賠款2100萬銀元;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
協定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南京條約》附件:
攫取中國領事裁判權(司法主權受到破壞)、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等特權
7、影響; 社會性質:中國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主要矛盾: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主義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矛盾
革命任務:反侵略 反封建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過程:1856年廣州(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傀儡政權柏貴)→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燒 圓明園 )
第一階段(1856_——1860)簽訂《天津條約》(內容)、
第二階段(1859——1860)簽訂《北京條約》(割地、賠款、開埠天津)、中俄《北京條約》
俄國不花費一文錢,不出動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及至19世紀80年代,俄國侵佔了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3、影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國運動)。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了
三、太平天國運動
1、原因; 根本原因鴉片戰爭使階級矛盾激化
思想基礎: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思想結合)
2、興起: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永安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權——定都天京,同清朝對峙
3、發展(太平天國達到全盛時期):
北伐(推翻清王朝):失敗原因孤軍深入,供給困難;意義深入清朝統治中心,牽制清大量兵力
西征(鞏固天京):先是遇曾國藩湘軍失利,後石達開在鄱陽湖打敗湘軍
東征 (斷絕清朝財源);攻破江北、江南大營
4、天京變亂: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5、防禦戰:攻破江北、江南大營,取得三河鎮大捷
在上海遭到英法聯軍的襲擊,退守蘇州,安慶陷落
6、失敗:標志天京陷落
7、《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區別與聯系 (不用背,看明白即可,掌握紅字)
答:相同點:①都是以反封建為目的,
《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地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中國幾千年反封建斗爭的最高峰;《資政新篇》是洪仁玕為振興天國而寫,以使更好的反抗清政府的封建統治,而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更是對封建秩序猛烈沖擊。
②兩者都不能或沒有付諸實施。
《天朝田畝制度》主張絕對平均分配土地和產品,幻想在分散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無法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具有空想性,同時發展小農經濟與當時世界的發展趨勢是不適應的,具有一定的落後性。《資政新篇》是洪仁玕在香港游歷的經驗總結與農民戰爭沒有任何淵源,不是農民戰爭實踐的產物,因此沒有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同時中國自然經濟雖然已經解體,但過程極其緩慢,還缺乏發展資本主義的市場、資金、勞動力等條件,緊張的軍事斗爭也是兩者未能實施的重要客觀原因。
不同點:①產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建國綱領,此時太平天國正處於強盛時期。《資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治國方案,經過天京事變的太平天國已處於衰落時期。
②有關社會經濟主張的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款項,以改革土地制度為中心的全面系統性的綱領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以絕對平均主義為分配原則的理想的地上天國,即企圖在小生產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在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資政新篇》是作為太平天國政治綱領提出來的,主要分為「用人」和「設法」兩個方面。在經濟方面,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和資本主義經濟。即二者一個主張消滅私有制,一個主張發展私有制。
③群眾基礎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經驗的直觀總結規范化,是廣大農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經濟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藍圖,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資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據自己在香港、上海等處學習接觸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寫成的,它不是農民意識的產物,也不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必然結果;由於這一綱領沒有反映農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沒有引起農民的強烈反應。
④作用不同:《天朝田畝制度》這一綱領直接推動了太平天國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但《資政新篇》由於沒有反映農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殘酷的戰爭環境,尤其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行。
⑤反映了同一時代的不同特點:《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標志著中國農民戰爭水平達到最高峰。但這一綱領具有極大的空想性,根本無法實施。太平天國的失敗與其沒有先進思想的指導是分不開的。《資政新篇》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它反映了鴉片戰爭後,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它為後來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家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思想開了先河,堪稱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
四、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1、背景:19世紀末資本主義強國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侵略的擴張野心膨脹,制定了「大陸政策」,(導火線:東學黨起義)
2、 過程:豐島海戰→平壤戰役(回族將領左寶貴)→黃海大戰(鄧世昌)→遼東戰役(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3、 結果: 失敗,原因是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政策,簽訂《馬關條約》
內容:割地: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領土和主權進一步嚴重破壞,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
賠款:2億兩白銀(清政府開始政治大借款)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內地)
日本在中國投資設廠(列強開始大規模資本輸出,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 影響:反映了列強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要求,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5、中國人民的抗爭(反割台斗爭)
五、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原因:民族危機加深,中國人民反帝斗爭高漲
2、導火線:義和團 運動
性質:農民階級反帝愛國運動 口號:「扶清滅洋」 結果:遭中外共同鎮壓而亡 意義: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過分中國的狂妄企圖
3、八國聯軍侵華 過程:天津→廊坊阻擊→天津→北京→建立聯軍司令部
4、結果:《辛丑條約》
賠款:4.5億兩白銀
設立「使館界」(破壞領土 主權)
拆毀炮台,准許外國駐兵
懲辦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
5、影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六、辛亥革命
(一)醞釀和暴發
1、背景:階級矛盾激化,資本主義的發展
2、條件: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組織上革命團體和同盟會(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
政治上一系列武裝起義的發動
3、爆發:武昌起義(兩個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主體力量:湖北新軍)
(二)中華民國成立(1912、1、1)
1、標志:孫中山在南京就職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主權在民、國民的自由權力、三權分立、實行責任內閣制
性質: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意義: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三)辛亥革命的結局
1、失敗表現: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得以成功的原因:玩弄兩面手法、立憲派支持、帝國主義的支持、革命黨人的妥協
中國社會性質未得到根本改變
2、失敗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3、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4、功績: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打擊,(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最大功績),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沉重打擊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
給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以鼓舞和推動
(四)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民族主義(前提):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民權主義(核心):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繼承和發展):平均地權(資產階級的土地綱領)
進步性: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局限性:未明確提出反帝要求,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新民主主義革命
1、五四運動
⑴爆發的背景
①國際: 一戰期間,美日加緊侵華——反帝情緒高漲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②國內 北洋軍閥統治黑暗,階級矛盾不斷激化(根本原因)
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工人階級隊伍壯大——經濟、階級基礎
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思想基礎
③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⑵經過:
時間 中 心 主力
第一階段 1919年5月4日-6月初 北 京 學 生
第二階段 6月初-6月底 上 海 工 人
⑶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⑷勝利關鍵:工人階級發揮主力軍的作用
⑸性質:是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影響: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礎
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領導階級——工人階級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 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革命前途——社會主義
群眾基礎——更廣泛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⑴歷史條件
①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思想基礎
②無產階級的隊伍壯大、工人運動的發展以及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階級基礎
③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組織基礎
④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
⑵過程:
①中共「一大」:(1921、上海)——標志共產黨誕生
②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
內容——最高綱領:實現共產主義
——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推翻……統一……
⑶意義:「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
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新」 新的前途——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中國共產黨最低綱領
群眾基礎更為廣泛——工人運動、農民運動
革命力量開始建立革命聯盟——國共合作
3、 國民大革命(1924——1927)
⑴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國民革命運動興起
①歷史條件:
a共產黨:工人運動受挫教訓
b國民黨:孫中山的轉變(原因)
c共產國際指導
②合作開始的標志:國民黨一大召開 (1924)
③合作方式:黨內合作
⑵北伐戰爭 ——國民革命運動高潮
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⑶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
①標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共關系開始破裂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完全破裂
②原因:客觀: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
主觀: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
⑷意義:性質、功績: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國民革命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⑸教訓: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武裝,進行武裝斗爭
4、「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
⑴探索:①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槍。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在起義中建立)
②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秘密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決定秋收時發動起義。
③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失敗)
教訓:走城市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
①根據地的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1927 .10 毛澤東 )
全國建立起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1930年夏)
②土地革命
a范圍:在革命根據地內
b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③政權建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1931、11
④武裝斗爭:反「圍剿」,(前四次勝利、第五次失敗——被迫長征)
★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武裝起義、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相結合。
★紅軍的長征 (1934.10——1936.10)
⑴原因:①直接: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②根本:「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
⑵重要事件:
遵義會議1935.1
背景:長征初期由於王明等人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紅軍損失慘重
意義:A、從軍事上和組織上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
B、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實際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
C、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⑶長征的意義:為中國革命鍛煉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幹
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⑴內戰爆發的標志: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
⑵解放戰爭經過
①防禦階段(1946年夏—1947年6月)國民黨全面進攻
毛澤東: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解放區土地改革(1947年)
②全面反攻( 1947年6月—1948年8月)
標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47年6月)
③ 戰略決戰: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
④ 渡江戰役解放南京:(1949年4月)
⑶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新政協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⑷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和經驗總結
①歷史意義:國內、國際
②經驗總結
⑸新民主義革命為什麼最終獲得勝利?
①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指導)( 「理論指導」是靈魂)
②是走經新民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革命「道路」是方向)
③有廣大群眾的支持( 「群眾支持」是基礎)
④(有一支堅持武裝斗爭的人民軍隊(「革命軍隊」是中堅)
⑤組成一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統一戰線」是保障)
資產階級代議制
一、「光榮革命」
1、到13世紀,英國的議會制度基本確立。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和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新貴族
3、對象:斯圖亞特王朝(宣揚「君權神授」,厲行君主專制),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4、過程:
(1) 開始:1640年引發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2) 曲折: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3) 結束:1688年,輝格黨人和托利黨人聯合發動「光榮革命」。
5、成果: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二、《權利法案》與責任制內閣
1、《權利法案 》
a時間:1689年
b頒布機構:英國議會
c內容:限制國王的權力,約束英王的實際統治權,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後來,英國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D標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責任制內閣
a、18世紀前期,內閣制開始形成。
b根據英國君主立憲制,下院議員由選民普遍直接選舉產生,由國王任命在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為首相,由首相提出內閣成員和政府成員名單,送交國王批准,組成責任制內閣,即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或首相負責的「責任制政府」。手中握有行政和立法大權,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看我課上的結構圖即可)
3、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主要特點:雖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議會掌權。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是君主立憲制,以議會內閣制為核心。
第二課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一「分權與制衡」
1、背景: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它既是一次獨立的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2、1787年憲法:1787年,來自北美各州的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習慣上稱為美國1787年憲法。
a理論來源:這部憲法吸收了英法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的精髓。
b 原則: 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
C內容:①國家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組成的國會。只有國會擁有宣戰權。
②行政權歸於總統。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在戰時可行使獨裁大權。美國的內閣只對總統負責。美國的總統權力使聯邦的行政權保持強有力的地位,成為美國政治制度的一種特點,稱為總統制。
③美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大法官由總統任命,但需經參議院同意。他們除非犯罪,終身任職。
D作用:
(1)進步性: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在美國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保障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⑶局限性:它承認了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第三課 代議制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一、法蘭西共和制的確立
1、法蘭西共和的歷程:第一共和國(1792——1804);第一帝國(1804——1814);第二共和國(1848——1852);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第三共和國(1870——1940)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年憲法》確立共和制度
(1)、時間:1875年
(2)、內容:
a行政權:行政權力歸於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他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參議院贊同下有權解散眾議院。
b立法權: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選民實際上受財產資格和在法國居住時期的限制。
3、意義: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各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得到最終確立。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了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二、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一)德意志的統一
1條件:四分五裂的政治狀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普魯士強大的經濟實力;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
2、王朝戰爭
3結果;: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 ,《德意志帝國憲法》通過。
(二)君主立憲制的內容
德國為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制國家
1、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統一後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中央帝國政府控制各邦的軍事、外交、海關立法、民法、刑法等大權,各邦只保留教育、衛生、地方行政權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議會。(理解即可)
2、權利分配
①憲法授予皇帝巨大權力。作為國家元首,可以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的權力;有權統率全國的武裝力量;
②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他由「皇帝任命」,而不由議會選舉。因此,帝國宰相只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而且任期長短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個人意願。
③帝國設立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兩者的地位有很大差別
a聯邦議會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是上議院,權力巨大。聯邦議會議長由帝國宰相擔任。
b帝國議會實際上是下議院,具有較小權力。憲法雖規定帝國議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但是任何法案都必須經過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帝國議會也不擁有任何行政監督權
(三)評價(見筆記)
1、代議制的確立標志著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擠身世界強國之列。
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3、有濃厚的封建性、軍事色彩,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最終將德國和別國人民推入戰爭的深淵。
本章歸納
學習過的法律文獻英國《權利法案》(君主立憲)、美國《1787年憲法》(總統共和制)、法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785年)、德國《德意志帝國憲法》(1781年)(君主立憲制)
法國與德國的對比
政體 法國民主共和制 德國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及其產生方式 總統;選舉 皇帝;世襲
元首、政府與議會的關系
總統有權解散議會,任命內閣;內閣對議會負責,受議會制約 皇帝主宰議會和內閣;宰相對皇帝負責
行政機關控制立法機關
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皇帝
相同點 都具有和國內反民主實力妥協的因素
⑹ 誰有高一歷史必修2每課筆記
您好,我看到您的問題很久沒有人來回答,但是問題過期無人回答會被扣分的並且版你的懸賞分也會被沒收!所權以我給你提幾條建議: 一,你可以選擇在正確的分類下去提問,這樣知道你問題答案的人才會多一些,回答的人也會多些。 二,您可以到與您問題相關專業網站論壇里去看看,那裡聚集了許多專業人才,一定可以為你解決問題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網上好友問友打聽,他們會更加真誠熱心為你尋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關網站直接搜索. 四,網上很多專業論壇以及知識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資料,我遇到專業性的問題總是上論壇求解決辦法的。 五,將你的問題問的細一些,清楚一些!讓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麼意思! 謝謝採納我的建議! !
⑺ 高中必修二歷史筆記
這個可以去網路文庫看看
⑻ 怎樣看你發的高一歷史必修二從第十一課的筆記整理啊
首先列一個大框架,復框制架裡麵包括時間,原因,表現,影響因素,特點,影響這幾個內容。然後,原因部分可以分為內因、外因兩個;表現可以分為輕工業和重工業的發展變化;影響因素則可以分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特點可以從發展規模、布局等方面來分析;影響則可以從經濟、政治、的文化這三方面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