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藝術與人生修養
經常有人問起:什麼是藝術?藝術是怎樣產生的?藝術有什麼作用?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如若確切地回答,解釋清楚,並不是太容易。雖然人的一生都離不開藝術,從呱呱墜地起便聽媽媽唱搖籃曲;以後長大成人,少不了要看戲、看電影電視,買幾張畫掛在家裡;直到壽終正寢,人們以哀樂、輓歌相送。如果將藝術擴大,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也無不與藝術結緣。然而,如何說明這些事實呢?這里涉及到一些藝術原理的問題。有人借哲學上的「本體論」來解釋藝術,說藝術本來是什麼樣子,應該是個什麼樣子,結果使問題更復雜了。因此,我想從藝術與人生的關系入手,對此加以探討。一、 人與藝術
人為什麼創造藝術?須要從人之所以為人說起。從最早的歷史看,人事從動物中分化出來的。從猿到人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由直立行走到鍛煉了手的靈活並帶動了腦的發達,進而開始了復雜的造物活動。動物所有的特點人也全有,可是人所特有的則是動物所無。如思維和創造,特別是按照理想和不同的需要而創造。歷史學家稱人類最初的原始社會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也就是分別以粗糙的「打擊石器」和精緻的「磨製石器」為代表。舊石器時代經歷了幾十萬年乃至上百萬年。人們將堅硬的石頭打磨成各種用途的工具,為了便於把握,逐漸認識了物體的對稱形。在山西陽高縣的許家窯村,發現了一千多個大小不同的石球,表面雖不光滑,可是十分圓整,是十萬年前的原始人用來狩獵的投擲武器,小的則是「飛石索」上的彈丸。這些石器固然不能說就是藝術品,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對於對稱形和圓形的認識和掌握,卻為藝術的形式美鑄造了一把鑰匙。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四千年至八千年左右,各種磨製石器已相當精緻和規范。在這個歷史階段,以農耕和畜牧的出現為標志,表明已由依賴自然的採集漁獵經濟前進到改造自然的生產經濟。制陶、紡織、制玉等工藝的產生和發展,其製造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說明農業和手工業開始有了分工。大量的彩陶圖案豐富而精美,變化無窮。在彩陶器皿上,除了氣象萬千的幾何形圖案外,還有想像的龍,圖騰式的崇拜物,以及文身的人物。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一件陶盆內面,畫著一群人,手拉著手分成三組跳舞,說明舞蹈藝術已很發達。就各地出土的陶塤和一件精美的骨笛表明,已可用來為舞蹈伴奏或吹奏樂曲。在這已時期,藝術不但產生,並且得到了普遍的發展,藝術的門類和樣式也已多樣化。
現代人論藝術,多是側重於所謂「純藝術」,如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以區別於實用性的藝術,如工藝美術、裝飾藝術、建築藝術。實際上,藝術是伴隨著勞動而發展起來的,按藝術發生學的序列看,是實用先於審美。鑒賞性的「純」藝術是從實用性藝術中派生出來的。俄國普列漢諾夫在《沒有地址的信》中,以民族學的大量資料論證了藝術最初都是起源於勞動,由實用轉化為審美的。即使舞蹈也是為在勞動中減輕疲勞,而繪畫則是用於記事,有點近似於地圖。近些年來,我國有上百處的地方發現了岩畫,有的年代很早,可遠推到新石器時代;有點則是後來的邊遠地區的放牧者所作,但其性質仍然屬於原始時期。岩畫的題材很多,大量的是動物和人物,也有各種符號。從內容上看,大都是表現他們的生活和信仰,有的則是某一事物的記錄。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岩畫中,有不少刻畫的馬蹄印、鹿蹄印、牛蹄印、羊蹄印等,作為一種符號是無疑的,它的功用,似乎是告訴獵人某種動物出沒的地方。
《吳越春秋》中記載著一首遠古時代的《彈歌》:
「斷竹,續竹
飛土,逐肉。」
歌很短,只有四句八個字,讀起來頗感古澀。所謂「彈歌」,就是歌唱一種古老武器的製造和功能。這武器叫「彈(音旦dan)」,是一種利用彈(音旦tan)力發射的彈弓。「斷竹」即截斷竹竿;「續竹」是用弦連接竹片的兩頭;「飛」系發出,「土」指彈丸;「逐」狀追趕,獵取,「肉」指鳥獸。如果譯成現代語體,可為:
「截斷竹竿劈成片,彎成彈弓裝上弦,
發射泥丸快如飛,獵取鳥獸作美餐。」
意思懂了,卻有些乏味。這大約就是語言藝術的一個特點。另一方面,在現代人看來其內容也過於平淡。假如我們推後幾千年,在原始時代,誰能發出巧思並做出這樣的好武器,便於射獵鳥獸,那種喜悅的心情可真要放聲而歌了。
從這首歌中,也可看出藝術的功力目的。人為了自己的需要創造了藝術,藝術又反過來給人以鼓舞。不論是純精神的藝術還是與實用結合的藝術,都是為了人的自身的利益。它的產生,既是心靈之美的抒發,又是同科學技術同步。科技也是為了人的需要,它與藝術在形式和手段上雖然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甚至做著同一件工作。如在手工業時代,制陶的工藝與陶器,紡織的工藝與錦緞,髹漆術與漆器等,表現在科技與藝術的關繫上,實在是不可分的。高爾基稱人類用理智的力量所創造的文化是「第二個自然界」,以區別於客觀存在的「第一個自然界」。他認為「三個人」是創造文化、創造第二個自然界的,就是科學家、藝術家和工人(見《說文化》)。這里所說的「三個人」,是指三種工作的人。科學家發明了科學和技術,藝術家對形體進行塑造,最後由工人製造成品。這是分工,又是協作。隨著社會分工的細致,協作也就更多樣。現在有種人從實利出發,帶著世俗的觀念將職業強分尊卑,是恨庸俗的。
人的造物活動已經延續了數千萬年,考古學家在不停地發掘、鑒定,數不盡的東西充滿了博物館,可以排出一條壯闊的文化長河。究竟誰是「造物主」呢?古代的哲人也在思考。中國人說是「聖人」,西方人說是「上帝」;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列舉了畫家畫床是根據木匠造的床,那麼木匠又是根據什麼而造床呢?最後只有歸結到「神的理念」。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中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動物的尺度和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我們理解,這里所指的「美的規律」,是需要和理想,當然也包括美學的要求在內。人的需要是無窮的,只能是相對的滿足;人的理想也是永在追求,不過是逐漸升高。因為人都有一種進取心,用馬克思的話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顯現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實。」(同上)
我們所說的「文化」,通常被分作「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由兩種文化導致了兩種文明。因而將自然科學劃為物質文化,將人文社會科學劃為精神文化。大致看來,這種劃分是必要的,但不能過於機械。因為,物質和精神是不能硬性分開的。事實上,人類最早的文化是融為一體的,可以叫做「本元文化」。以後文化的多元分化並沒有將本元文化解體,而是相並列。也就是說,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外或之間,還有未經分解的「本元文化」。當然它也兼有兩種文明,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在人的造物活動中,每每都說明了這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現代科技和藝術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提高和需要,兩者正在產生新的綜合,而且層次越來越高。如果說,實用性的藝術本來就兼有文化的雙重性,那麼,所謂「純」藝術也不可能離開物質的載體。這「載體」已經不僅是畫畫用紙、用顏料,演奏要樂器,而是反作用於藝術。當攝影術發明之後,曾經沖擊過繪畫,特別是西方的油畫肖像;一百年前電影的出現,一方面是隨著產生了電影藝術,另一方面無疑也直接影響到戲劇;現在是電視進入家庭,各種不同形式的電視藝術應運而生,不僅戲劇、電影受到沖擊,連兒童連環畫也受到影響,甚至影響到家庭的生活方式。
再過一百年藝術會是什麼樣子呢?誰也無法估計。即使原理不變,但在藝術的形式上和體裁上必然是五花八門。就因為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硬地分開,又忽視了「本元文化」的存在,從歷史上到現在便產生了「功能主義」與「唯美主義」之爭,以及「為人生的藝術」與「為藝術的藝術」
之爭,還有與此相聯系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辯論。說到底,只有明確藝術與人的關系,藝術對人的積極作用,立論才不致偏頗,才能辯證地看問題。
人的思維方式有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藝術是形象思維的升華和結晶,是表現人的心靈之美的意識形態。就藝術與人的關系看,人生離不開藝術,藝術也不能脫離人生。
二、藝術的種類
人類社會的文化積淀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人們對於藝術的需要並非從一個角度出發,而創造藝術更不是使用一種模式;加之東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藝術便顯得種類多樣,形式紛繁。直到電影的產生,西方曾有「八大藝術」之說,即文學、音樂、繪畫、戲劇、建築、雕刻、舞蹈和電影。所以電影也叫「第八藝術」。我國古代在藝術上只有專稱,沒有總稱。「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對「藝術」和「美術」還有混稱,以後才逐漸分開,藝術是個大概念,美術史藝術的一個門類。豐子愷先生曾做過一些藝術的分類工作,也沒有通行。對於「文學」,西方是作為語言藝術對待的,但在我國卻習慣與藝術並列,統稱「文藝」,只是在美學研究中還有人在藝術中談及文學。
作為藝術的分類,至今還沒有定型的分類法,常常從不同的角度分別加以說明。從一個角度是分不清楚的,可能會越分越亂。因此,為了便於了解藝術的性質和體系,我們也列舉出一下的幾種分類法:
(一)以作者而分
就藝術與人的基本關系而言,最初的藝術不過是有感而發,任何人都會表現出來,如果得以流傳,也就是「藝術」。以後有了分工。藝術分成了若干種職業,從事這類職業的人,先是叫匠人『藝人,以後才稱為「藝術家」。豐子愷先生說:「藝術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故藝術非專科,乃人所本能;藝術無專家,人人皆生知也。晚近世變多端,人事煩瑣,逐末者忘本,循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於生活之一隅,而喪失其人生之常情。於是世間始立『藝術』為專科,而稱專長此道者為『藝術家』。」(《藝術漫談》序,1936年)。因此,在社會上便有專門的藝術家和非專門的藝術創作者之分,有專業和業余之分,有高雅和通俗之分。從藝術分類學的角度看主要的不是橫向的排列,而是縱向的層次關系。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1.專門藝術與民間藝術——這是相關聯的兩個藝術層次。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中的一種重要基礎,也是專門藝術家吸取營養的寶藏。一般的說,專門藝術家經過了長期嚴格的專業訓練,並以此為社會工作,專門從事藝術的創作、設計、表演、演奏『其藝術是帶有娛他性的,個人的風格也較強。民間藝術則是帶有民族性的群眾藝術,在我國主要是農民(以及牧民和部分手工業者)的藝術,他們從事藝術活動多數是為了自娛,只有少數當作副業。民間藝術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強烈的地方風格,個人的創造多是融匯在集體之中,形成一個地區的帶有歷史性的集體創作。民間藝術的作者多是書本文化不高,沒有經過專門的藝術訓練,是在傳統的地域文化的熏陶下,逐漸發展起來的,,所以民間藝術作品都表現得比較率真質朴。
2.專門藝術與業余藝術——兩者的關系也只是層次的差異。業余藝術的作者多是在城市和農村中有其他職業者,或是退休的老年人,
3.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這是藝術上的兩個層次,在社會上也分屬兩個不同的「文化圈」,但對作者很難說有層次之分。所謂「高雅藝術」,也有的叫「精緻藝術」,在音樂上一度稱作「嚴肅音樂」,實際上是相對與「通俗藝術」而言,在名稱上並沒有嚴格的的規范。而「通俗藝術」則相近於「流行藝術」和「大眾藝術」。通俗藝術的特點是流行性強,通俗易懂,為大眾所樂於接受。如傳統的相聲,月份牌年畫,香港的武打片,,和近些年興起的通俗音樂.戲劇小品.卡拉OK等,都比別的藝術擁有較多的讀者觀眾,特別是在通俗音樂方面,許多青少年對於名「歌星」的追隨,到了如醉如狂的程度。豐子愷先生說:「淺見的人誤解藝術,原是難怪的。因為藝術這件東西,內容很嚴肅,而外貌很可愛。不像道德.法律似的內外性狀一致。因此眼光短淺的人就上了它的當,以為它不過是一種休閑的玩意吧了。」(《藝術必能建國》,1938年)。確實,很多人把藝術當做消遣,二很多藝術又迎合了這種要求。於是泥沙俱下,推波助瀾,用時髦的話說,變成了「炒」藝術。順便講一句,對於「流行」問題不能籠絡的論是非,每個時代都應有顯示自己特點的時尚。通俗也不庸俗。關鍵在於藝術的創作和積極的引導,紡織他的負面效應。在通俗音樂方面,所謂,「追星族」的產生,就是,就是將事物引向了反面。即便是消遣,也是人生的正常需要,只要健康活潑,同樣是應該發展的。試想,們創造藝術的目的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如果對人生無益,不是多此一舉嗎!
(二)以用途而分
前已提及,藝術的具體用途有兩個層次,一是鑒賞性的藝術,二是實用性的藝術。
所謂「鑒賞性的藝術」,是傾向於精神方面,在觀賞、欣賞、鑒賞藝術中受到一些熏陶和感染,進而在精神上各道鼓舞,培養高尚的情操。藝術作品以其「有意味的形式」,獨特的、典型的藝術形象,能夠扣動人的心弦,產生無比的積極力量。
所謂「實用性的藝術」,主要是指建築藝術、工藝美術和現代工業藝術設計等,幾乎包括人們衣、食、住、行、用的各個方面。它是在生活中被實際應用的,以其獨具的形色及其裝飾,使人在用的過程中得到心神的怡悅,對精神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生活的美好是人的積極進取的一個重要方面。生活環境的美化、理想化也是文明層次的一個重要標志。早期美學曾忽略了這一點,只是在近半個世紀才逐漸有所認識。從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生活的提高來看,未來實用性的藝術的發展潛力將是巨大的。
(三)以感官而分
人的感官與外部世界接觸,與藝術關系最大的莫過於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和人體的動作。說來並不奇怪,人類最早的藝術也是從這幾方面開始。所謂「綜合藝術」,即兼有視、聽、動作和語言的,是後來的發展如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
1.視覺藝術——主要指美術。它與特具的形與色,訴諸視覺,通過眼睛進入人們的心靈。從原始時代起,便發展成為一種最普遍的藝術。
2.聽覺藝術——主要指音樂。聲音的和諧、悅耳,通過歌唱、樂器演奏,訴諸聽覺。人們感受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可以想像出有關的藝術形象,如詩如畫,情感交織。
3.動作藝術——主要指舞蹈。舞蹈是身體的「律動」,即有節奏的動作。聞一多說:「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本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分的表現,生命的機能是動,所以它直是生命機能的表演。」他認為,這是舞的「真面目」,而非對日常生活經驗的模擬。「一方面,在高度的律動中,舞者自身得到一種生命的真實感(一種覺得自己是活著的感覺),那是一種滿足。另一方面,觀者從感染作用,也得到同樣的生命的真實感,那也是一種滿足,舞蹈的實用意義便在這里。(《神話與詩·說舞》)」
4.綜合藝術——主要指戲劇、戲曲和電影、電視。戲劇和戲曲又稱「舞台藝術」,電影和電視又稱「影視藝術」。舊時戲園的舞台上寫著「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的對聯,說明了綜合藝術的能量是很大的。它足以反映整個社會,揭示全部人生。因此,其意義是恨重大的。
(四)以時空而分
作為藝術的形態,有的以其聲響佔有時間,有的通過造型佔有空間,當然也有的兩者都占。這種分類法雖不多用,但也說明了認識藝術的一個側面。
1.時間藝術——主要指音樂。聲音無形,但佔有時間。
2.空間藝術——主要指美術。美術作品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都佔有一定的空間。所以美術也稱作「造型藝術」。
3.綜合藝術——主要指戲劇、戲曲、電影、電視,有形有色有動作,同時佔有時間和空間。舞蹈也是「造型藝術」,同時也佔有時間和空間,因此帶有綜合性。
(五)通常的分類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具體的接觸某種藝術。因此,通常的分類都是約定成俗,也可以稱作「綜合分類法」,即以各種獨立的藝術門類並列。舉其大者,可分六大類。
1.美術——美術作為藝術的一個大類,形式很多,種類也很多。一般分為繪畫、雕塑、建築、工藝、書藝和攝影。
繪畫包括許多畫種,有中國畫(分為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及工筆畫、寫意畫)、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粉畫、丙烯畫、版畫(包括木刻、銅版畫、石版畫等)、年畫、連環畫、宣傳畫、壁畫、漫畫等。
雕塑包括雕刻與泥塑,又分圓雕和浮雕。在材料上有泥塑、彩塑、石雕、木雕、鑄銅和不銹鋼等。在體積大小和用途上有案頭、雕塑、建築裝飾雕塑和紀念碑雕塑等。
建築包括紀念物建築、公共建築、民居建築、園林,以及城市規劃設計、小區設計、環境設計等,建築是無聲的音樂。
工藝即工藝美術,包括現代工藝和傳統手工藝,以及工業藝術設計等。現代工藝有染織、服裝、陶瓷、玻璃、皮革等。傳統手工藝有刺綉、編織、牙骨磚石雕刻、漆藝、景泰藍、紙扎、金銀首飾等。工業藝術設計是新興的一門藝術,主要同現代技術和工業生產結合,應與工藝美術相並列。一般包括裝潢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三個方面。
書藝,即書法和印章,包括大篆、小篆、楷書、隸書、行書、草書、魏碑等。由漢字而為藝術,是我國文化立於世界之林的一種特殊現象。它是具體的,卻又是抽象的符號,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表現力。
攝影包括人像攝影、風光攝影、空中攝影等。
2.音樂——可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部分。聲樂包括獨唱、對唱、重唱、齊唱、領唱、合唱等。器樂包括弦樂(有小提琴、大提琴豎琴和二胡、板胡、琵琶、古琴、揚琴等)、管樂(有木管如短笛、長笛、雙簧管,銅管有2、小號、長號、大號)、打擊樂(有定音鼓、小鼓、亳、鑼、三角鐵)、鍵盤樂(有鋼琴等)。在演奏上有獨奏、齊奏、重奏、合奏以及歌唱、舞蹈的伴奏等。交響樂是音樂中規模最大的一種樂器形式,以管弦樂為主,也配以其它樂器,有的還加用合唱。音樂又往往與詩歌、戲劇、舞蹈等組合,成為歌劇、舞劇、戲曲等。
3.舞蹈——分獨舞、雙人舞、群舞(集體舞)和舞劇等種類。在形式特點上有古典舞、民間舞、芭蕾舞、抒情舞、交際舞(交誼舞)等。
4.戲劇(戲曲)——戲劇與戲曲有同有異。一般戲劇主要指話劇,按作品性質可分為悲劇、喜劇(包括鬧劇)、正劇等類型。正劇被稱為「嚴肅的戲劇」,主要特點兼有喜劇和悲劇的因素,能多方面反映社會生活。另外還有多種體裁,如詩劇、啞劇(默劇)、街頭劇(廣場劇)、活報劇、秧歌劇、廣播劇、戲劇小品等。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以歌舞(包括雜技、武術)、劇三者有機結合為表現手段,其藝術綜合性更大。戲曲的劇種除京劇外,各地的地方劇有三百多種。
5.電影(電視)——電影和電視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在反映生活說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並能大量復制、攜帶方便,放映簡易,是最為大眾化的現代藝術形式。電影和電視的片種很多,並且還在不斷地創造,有故事片、紀錄片、文獻片、科學教育片、美術片(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等。
6.曲藝(雜技)——曲藝是各種說唱藝術的總稱,它的形式活潑,演出簡便,群眾性強,歷史悠久,在全國各族、個地區共有三百多種。主要種類有:評書、相聲、快板書、彈詞、大鼓、琴書等。雜技是各種雜耍、技藝表演的總稱,包括蹬技、手技、頂技、踩技、走索、車技等。一般吧戲法、魔術、馬戲、馴獸包括在內。
以上六大類,只是主要者。即使不夠全面,也足以說明藝術的多樣性。反映了人生的充實和豐富。正因為人生需要藝術,所以藝術一直在被創造著,形成五花八門,奼紫嫣紅的局面。
三、藝術的社會作用
人們的每一種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藝術當然也不例外。只是要看這一活動的意義,其目的是否有益於人生,有益於社會。漢語中對「功利」和「功能」這兩個詞的解釋,內容上畢節哦接近,在藝術上也常使用。似乎對鑒賞性的藝術多用「功利」,而對實用性的藝術多用「功能」,也可能是著文者的習慣所致,但推敲起來倒是很確切的。然而不論是「功利」還是「功能」,都要考慮其實際的效益。作為藝術,須要從社會的廣角,對人生的作用看其是否產生積極的效應。歸納起來,可有四個方面:
(一)認識的作用
人生在世,需要學會認識世界,並盡可能作出正確的判斷,直到人生觀的建立。但知識來源於實踐,是長期積累起來的,只靠個人的經驗是遠遠不夠的,大量的知識要從社會獲得。社會科學在揭示人生方面最為深刻,但也太抽象,不是所有人都能領悟的。自然科學解釋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有獨到之處,卻又往往受到專業的隔閡。唯獨文學和藝術,是通過想像的塑造,揭示人生和解釋世界。而藝術的魅力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藝術的認識作用是全方位的,包括人生的各個層面。從兒童的認識事物,游戲、兒歌和玩具,以及看圖識字,都是開發智力,增長知識。青年人走上社會,選擇職業,樹立遠大理想,往往會受到一部文學著作或意見藝術作品的影響。即便到了晚年,不論是再學習還是回顧人生,也存在一個認識的問題。在這里,藝術是大可借鑒的。
(二)教育的作用
藝術是教育作用是不能忽視的,中外古今的許多優秀藝術作品都說明了這一點。我國早在《尚書·舜典》中就提出:「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孔子重視美語,重視《詩》的教化作用,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樂記·樂本》直接指出:「樂者,通倫理也。」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指出繪畫具有很大的教育功能,能「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因而「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這些古人所講的具體內容和觀點同我們不會一致,但在強調藝術的教育作用上則是相同的。
問題在於,作為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文藝,其教育的作用本來是恨清楚的,近些年卻被一些人攪得很亂。由文學生的「游戲人生」、「跟著感覺走」、「過把癮就死」為發端,幾乎影響到藝術的各個方面,最為突出的就是現代派藝術的泛濫,甚至到了在國家美術館里用槍打電話亭、擺攤賣對蝦、發放避孕套的程度,並把這種惡作劇美其名曰「行動藝術」。現代派的「理論家」竟揚言現實主義過時了,未來的藝術必定是現代派藝術。作為一種現代藝術思潮和藝術流派,只要有存在的價值,總會逐漸走向成熟。我們對現代派藝術也應該持一分為二的態度,既不能籠統否定,也無法全盤肯定,要對具體作品作具體分析。就像物極必反一樣,「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以往餓藝術曾一度變成了政治的附庸,將藝術當做政治和政策的圖解。毋庸諱言,藝術創作、藝術作品和政治的關系,總是相互影響的,不可能硬性割裂;既然同是一個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必然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系,至少是不應發生嚴重的矛盾和沖突。但若變為「服務」關系,有了主從和隸屬,關系是單純了,可藝術的個性也就不復存在。事實上,若深刻地揭示生活,哪個嚴肅的藝術家不是苦心探索。藝術的內容和思想性,在不同題材和形式的作品中所表現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待到「文革」後期出現的「三結合」創作班子,即「領導出思想,群眾出生活,藝術家出技巧」,藝術也就走向了徹底的敗落。從歷史的因果來看,現在所出現的傾向,誰能說不是對前一種傾向的反撥呢?
書歸正題,藝術的教育作用必須以作品的思想性為依託,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永遠也不會消失。優秀的現實主義藝術作品,是人生的教科書。這不僅是我們現代的優秀作品所證實了的,也為歷代的優秀作品所證實。
『貳』 跪求期末歷史7年級上學期的試題,含答案的
1、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在祖國境內的原始人類中,最早開始人工取火的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共同的生活特點不包括 A、過著定居生活 B、會建造房子 C、住半地穴式房子 D、會種植莊稼 3、標志著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的事件是 A、禹建立夏朝 B、涿鹿之戰大敗蚩尤 C、湯戰勝桀 D、盤庚遷都到殷 4、西周實行分封的根本目的是 A、結成部落聯盟 B、「公天下」變成「家天下」 C、天子為鞏固其統治 D、為削弱地方諸侯力量 5、成語的來源以及構成形式復雜,又往往包含典故史事,警事箴言,散見於歷代典籍。富含許多古人的智慧結晶,也可視為先民生活的歷史寫照。下列成語中與我國春秋戰國歷史有關的是①破釜沉舟②紙上談兵③風聲鶴唳④退避三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人們最早可以用到這一成就是在 A、商朝 B、春秋時期 C、戰國時期 D、秦漢時期 7、史料記載:孔子朝罷歸來,家人報告:「馬廄失火!」孔子聽後,問「傷人乎?」這則故事體現出孔子倡導並實踐了他 的思想 A、「仁」 B、「因材施教」 C、「兼愛」、「非攻」 D、「無為而治」 8、孟子認為「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他的觀點是 A、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B、要發展林業 C、要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污染 D、要合理開發自然資源 中華傳統醫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請回答9-11小題。 9、很早時候,我們先民就總結出食「五穀雜糧」有益於健康的養身之道。我們知道,「五穀」農作物的齊備是在 A、夏朝時期 B、商周時期 C、春秋時期 D、秦漢時期 10、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它是由 總結出來的 A、扁鵲 B、黃帝 C、華佗 D、張仲景 11、東漢末年,出現了一部全面闡述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的書籍 A、《齊民要術》 B、《水經注》 C、《綴術》 D、《傷寒雜病論》 國家博物館藏有一塊秦代十二字磚,磚上刻有「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無飢人」 (見下圖)。請回答 12—13小題。 12、根據我們學過的有關文字演變知識可以判斷,這塊方磚上的文字應該屬於 A、銘文 B、大篆 C、小篆 D、隸書 13、為秦朝「海內皆臣」格局最終形成奠定基礎的關鍵戰役是 A、城濮之戰 B、長平之戰 C、桂陵之戰 D、巨鹿之戰 14、西漢初年曾經出現過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個盛世局面。當時,漢初統治者面臨的首要課題是 A、提倡節儉 B、發展農業生產 C、以德化民 D、加強中央集權統治 15、漢武帝雄才大略,他的大一統在軍事方面的主要表現包括①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②派大將竇固、竇憲北擊匈奴③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④呼韓邪單於向漢稱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三國鼎立局面最終形成的標志是 A、赤壁之戰曹操敗北 B、曹丕定都洛陽 C、劉備在成都稱帝 D、孫權稱王建立吳國 17、自北魏孝文帝以後,北魏皇帝死後的謚號多採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這其中主要是因為他們 A、與漢族貴族聯姻 B、採用了漢族的官制 C、學習漢族的禮法 D、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了漢族姓氏 18、下列我國古代科技成就,不屬於東漢時期取得的是 A、蔡倫改進造紙術 B、祖沖之把圓周率數值計算小數點以後的第7位數字 C、數學名著《九章算術》的出現 D、張衡製成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地動儀 19、下列圖片內容,反映了南北朝民族融合這一歷史特徵的是 20、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首都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獲准將我國河南省的安陽殷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我國第33處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也是河南省第二處世界文化遺產。河南省的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應該是 A、龍門石窟 B、雲岡石窟 C、秦兵馬俑 D、青城山、都江堰 二、判斷題(請判斷下列各小題中同學間對話是否正確。正確的在小題後括弧內打上「√」,錯誤的打上「×」。本大題4小題。每小題1分,共4分) 21、甲同學:齊桓公能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知人善任,是這樣的嗎? 乙同學:是這樣的。當時他任用伊尹為相,通過改革,使齊國國富兵強。 () 22、甲同學:佛教是當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它發源地在哪裡呢?又是什麼時候傳入我國的呢? 乙同學:它起源於印度,應該是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的。 () 23、甲同學:書上講,吳國船隊曾達到夷洲,這件事情還能告訴我們哪些歷史信息呢? 乙同學:首先,當時稱為夷洲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台灣地區,這說明台灣地區和內地早已有交往和聯系。其次,說明當時吳國的造船業比較發達,這有利於海上交通的發展。 () 24、甲同學:我知道,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書法家,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那麼,書法是在什麼時候成為一種藝術的呢? 乙同學:應該是在西晉的時候。 () 三、列舉題(本大題2小題。其中,25小題6分,26小題4分,共10分) 25、文物鑒賞需要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文化修養,通過本期的學習,你能對下列文物知道多少呢?請在下列各文物圖的右旁列出你解讀的相關歷史信息(如文物名稱、出土地區、用途或文物價值等,要求至少列出兩條)。(6分) 26、我國古典名著是中華文化寶藏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也是我們增益智慧、提升修養的良好土壤。請舉出下列兩部古典名著的作者和一條你所了解的其它相關歷史信息(如內容、特點、歷史價值等)。(4分) 《離騷》—作者: 《史記》—作者: 四、材料解析題(本大題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2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現代著名史學家郭沫若說:「書籍被燒,其實還在其次,春秋以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種精神,事實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擊。」 材料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請回答: 1)材料一中「致命打擊」指的是哪一事件?(1分)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2分) 2)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麼歷史現象?(1分)當時為什麼能出現這種現象?(2分) 3)材料二反映的這一政策目的又是什麼呢?(2分)推行這一政策的手段和材料一所指事件有何不同?(1分) 材料二:西漢的疆域圖 四、問答題(本大題2小題。其中第29題14分,第30題12分,共26分) 29、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大變革時代」。請回答: 1)在歷史學習中,通過對歷史現象之間聯系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更准確、清晰地認識歷史,發現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 請看下列兩幅圖,它們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個「大變革時代」中出現的歷史現象,你能將下列解釋它們之間聯系的相關說明,按照你發現的歷史規律排列嗎?(請將英文代號填寫在相應數字序列後)(5分) A、一些奴隸主將新開墾田地變成私田出租。 B、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 C、各國掀起變法運動。 D、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變成農民。 E、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 排序:①②③④⑤。 1) 圖2中,商鞅舌戰對象代表的是哪個階級?(2分) 2) 你認為,商鞅變法中哪些內容會損害這些「守舊群臣」的利益?(至少舉出兩條說明)(4分) 3) 你怎樣來認識商鞅變法的重要意義?(3分) 30、《宋書》記載:「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rěn,豐收),則數郡忘飢。……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請回答「 1)這里「江南」主要是指哪一地區?(1分) 2)江南的自然條件有哪些優勢?(2分) 3)這一時期江南經濟得以開發的政治基礎有哪些?(3分) 4) 你能用史實說明「民勤本業」表現在哪些地方嗎?(至少舉出兩條說明)(4分) 5)這一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產生了怎樣的深遠影響?(2分) 答案:CC ACDCADBA DCBBCDCBBA 二、判斷題(本大題4小題,共4分) 21、×22、√23、√24、× 三、列舉題(本大題2小題,共10分) 25、(6分)文物一:甲骨文(甲骨或甲骨卜辭),河南安陽出土(甲骨文記錄的內容非常廣泛,是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材料,也標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文物二:三星堆青銅立人像,廣漢三星堆出土(反映與商朝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三星堆」文化)。文物三:戰國編鍾(曾侯乙編鍾),湖北隨州出土(體現出我國古代工匠的高操技藝,也反映了我國古代音樂發展的較高水平)。 26、(4分)《離騷》:屈原,是研究戰國時期詩歌發展的重要材料(是千古傳誦的抒情長詩)。 《史記》:司馬遷,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四、材料解析題(本大題2小題,共20分) 27、(10分)1)秦始皇焚書坑儒。(1分)秦始皇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議。(2分)2)「百家爭鳴」(1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急待解決,各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並互相爭論。(2分)3)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2分)不同點:它只是排斥儒家之外,持法家、道家等各學說的讀書人。(1分)4)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促進了漢代教育的發展。(1分) 五、問答題(本大題2小題,共26分) 29、(14分)答:1)排序:① B ② A ③ D ④ E ⑤ C 。(5分)2)奴隸主貴族(階級)(2分)3)(列出兩條變法內容即可)(4分)4)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3分) 30、(12分)答:1)「江南」指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包括福建、廣東等地)(1分)2)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等(2分)3)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等(3分)4)如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農業技術發展;小麥種植推廣到江南等(列出兩條即可)(4分)5)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2分)
『叄』 李劍鳴的論著目錄
1.《隔岸觀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2. 《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修訂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3.《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1月。
4.《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2002年作為《美國通史》第1卷重印;2006年收入「中國文庫」。
5.《文化的邊疆:美國印第安人與白人文化關系史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6.《偉大的歷險:西奧多·羅斯福傳》,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5月。
7. 《大轉折的年代: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 1、 《美國歷史上的社會運動與政府改革》(張友倫、李劍鳴主編),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
2、《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就職演說全集》(李劍鳴、章彤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最新修訂版,1997年7月。
3、《20世紀美國和加拿大社會發展研究》(李劍鳴、楊令俠主編),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4、《美國歷史的多重面相:慶賀歷史學家張友倫教授八十華誕論文集》(李劍鳴、楊令俠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5、《世界歷史上的民主與民主化》,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1月。
6..《外國政治民主化進程研究叢書》(6冊,主編),上海三聯書店,2011-2013年。 1.「美國早期的國家構建及其啟示」,《世界歷史評論》第2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4年11月)
2.「美國革命時期關於代表制的分歧與爭論」,《史學月刊》,2014年第11期。
3.「美國政治史的衰落與復興」,《史學集刊》,2013年第6期。
4.「戈登·伍德與美國早期政治史研究」,《四川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
5.「在雅典和羅馬之間——古典傳統與美利堅共和國的創建」,《史學月刊》2011年第9期,第108-124頁。
6.「意識形態與美國革命的歷史敘事」,《史學集刊》2011年第6期,第3-29頁。
7.「歷史語義學、語境主義與政治思想史研究」,叢日雲、龐金友主編:《西方政治思想史方法論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36-253頁。
8.「『危機』想像與美國革命的特徵」,《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9.「世界歷史上的民主與民主化」,《世界近現代史研究》(第六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10.「『共和』與『民主』的趨同——美國革命時期對『共和政體』的重新界定」,《史學集刊》,2009年第5期。
11.「『大』與『小』的關系及其他——現代史學寫作的挑戰與應對」,《歷史教學》,2009年8月上半月刊。
12.「『人民』的定義與美國早期的國家構建」,《歷史研究》,2009年第1期。
1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美國史研究」,《史學月刊》,2009年第1期。
14.「歷史語境、史學語境與史料的解讀——以弗吉尼亞批准美國憲法大會中一條材料的解讀為例」,《史學集刊》,2007年第5期。
15.「中國的美國早期史研究:回顧與前瞻」,《美國研究》2007年第2期。
16.「美國革命時期民主概念的演變」,《歷史研究》2007年第1期。
17.「歷史研究中的求知與求用」,《歷史教學》2006年第2期。
18.「歷史解釋建構中的理解問題」,《史學集刊》2005年第2期。
19.「論歷史學家在研究中的立場」,《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第5期。
20.「學術規范建設與世界史研究」,《史學集刊》2004年第3期。
21.「美國革命時期馬薩諸塞立憲運動的意義和影響」,《歷史研究》2004年第1期。
22.「本土資源與外國史研究」,《南開學報》2003年第2期。
23.「美國殖民地時期的人口變動及其意義」,《世界歷史》2002年第4期。
24.「英國對殖民地的政策與北美獨立運動的興起」,《歷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5.「美國殖民地時期歷史研究中的若乾重要問題」,《史學月刊》,2001年第4期。
26.「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前的政治辯論及其意義」,《歷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7.「土地問題在英屬北美殖民地社會的重要性」,《南開學報》1999年第6期。
28.「世界史研究規范化問題芻議」,《世界歷史》1999年第2期。
29.「美國印第安人和白人文化關系的歷史考察」,載《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博士文庫·歷史學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0.「種族問題與美國史學」,載《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建所20周年紀念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1.「伯納德·貝林的史學初論」,《史學理論研究》1999年第1期。
32.「關於20世紀美國史學的思考」,《美國研究》1999年第1期。
33.「美國現代史學中的相對主義思潮」,《美國歷史問題新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8月版。
34.「美國史研究中的文化隔膜問題」,《美國研究》1996年第1期。
35.「文化接觸與美國印第安人社會文化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3期。
36.「本世紀初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世界歷史》1994年第2期。
37.「美國土著部落地位的演變與印第安人的公民權問題」,《美國研究》1994年第2期。
38.「兩個半球匯合與北美印第安人的歷史命運」,載黃邦和等主編《通向現代世界的50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版。
39.「西奧多·羅斯福與中國」,《美國研究》1993年第3期。
40.「美國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形成與作用」,《歷史研究》1993年第2期。
41.「加拿大與美國獨立戰爭」,《歷史教學》1992年第4期。
42.「西奧多·羅斯福的史學成就」,《歷史教學》1992年第8期。
43.「兩個世界文明匯合與北美印第安人的歷史命運」,《歷史研究》1992年第1期。
44.「論美國印第安人的教育問題」,《美國研究參考資料》1991年第12期。
45.「關於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的幾個問題」,《世界歷史》1991年第6期。
46.「西奧多·羅斯福的新國家主義」,《美國研究》1992年第1期。
47.「美國聯邦行政權力的歷史演變」,《南開史學》1991年第1期。
48.「奴隸制、南北妥協與美國社會發展」,《世界歷史》1989年第6期。
49.「評西奧多·羅斯福」,載張友倫等主編《日美問題論叢》,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0.「論西奧多·羅斯福當政時期的國內政策」,載世界歷史編輯部編《歐美史研究》,華東師大出版社1989年版。
51.「二十世紀初美國聯邦政府的社會改革」,《南開史學》1988年第1期。
52.「西奧多·羅斯福當政時期在美國歷史上的地位」,《湘潭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53.「美國資本主義合理化進程論綱」,《南開研究生論壇》1987年第4期。
54.「也評美國內戰前的幾次妥協」,《世界歷史》1987年第2期。 1.「自律的學術共同體與合理的學術評價」,《清華學報》,2014年第4期。
2.「『山重水覆』抑或『柳暗花明』——記費城的一次美國革命史研討會」,《社會科學論壇》,2013年第10期。
3.「外國史研究中的材料問題」,《世界近現代史研究》(第九輯),社科文獻出版社,2012年。
4.「宏大敘事與世界史研究」,《經濟-社會史評論》,三聯書店,2012年。
5.「探索世界史研究的新方法——『新文化史』的方法論啟示」,《史學月刊》2012年第2期。
6.「網路史學的神話與實際」,《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第4期。
7.「他們在美國發現了什麼」,《博覽群書》2011年第3期。
8.「一個時代的背影——楊生茂教授的學術貢獻與地位」,《美國研究》2010年第2期。
9.「政治史研究的新取向」,《世界歷史》2010年第2期。
10.「讀書與精神的重建」,《博覽群書》2009年第10期。
11.「世界通史教科書編纂芻議」,《史學月刊》,2009年第10期。
12.「從國際學術的維度審視中國當代學術」,《雲夢學刊》2009年第4期。
13.「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讀美國歷史」,《博覽群書》2009年第6期。
14.「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國早期史」,《史學月刊》,2008年第2期。
15.「精讀幾本書」,《南方周末》,2007年10月18日D26版。
16.「對美國自由的一種歷史闡釋」,《世界歷史》2004年第1期。
17.「並非『完美主義者』的遺憾」,《史學月刊》2003年第9期。
18.「探索中國美國史學發展的路徑」,《美國研究》2003年第2期。
19.「1989年以來中國的美國史研究」,載《透視美國:近年來中國的美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20.「美國憲法何以成為『活著的憲法』」,《美國研究》2001年第2期。
21.「意飄雲物外:周基堃教授印象記」,《學術界》2000年第2期。
22.「學術訓練與世界史學科的建設」,《世界歷史》2000年第1期。
23.「富蘭克林和他的《窮理查德歷書》」,載《窮理查德歷書》,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24.「文化研究與中國文化的建設」,《湘潭師院學報》1999年第1期。
25.「民主的考驗和考驗中的民主」,《讀書》1999年第2期。
26.「個性與學識兼備乃為良史」,《書摘》1998年第9期。
27.「一面歷史的鏡子」,《史學月刊》1996年第5期。
28.「《富蘭克林·D·羅斯福時代》讀後」,《歷史研究》1996年第4期。
29.「評《美國的崛起》」,《世界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9期。
30.「楊生茂教授與中國的美國史研究」,《世界歷史》1993年第3期。
31.「人與神共同擁有的世界」,《湘潭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32.「探索美國歷史的新視野」,《世界歷史》1992年第4期。
33.「一部工具書的啟示」,《讀書》1992年第3期。
34.「創新求實繼往開來」,《世界史研究動態》1991年第1期。
35.「羅伯斯比爾的悲劇」,《政治學研究》1988年第3期。
36.「可貴者膽所求者新」,《世界歷史》1988年第5期。
37.「美國史學界對西奧多·羅斯福的研究」,《世界史研究動態》1987年第11期。
『肆』 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特徵及其代表作
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特徵及其代表作概述如下:
中國歷代藝術順應時代需求的變化而變化。乍一聽是廢話。不光中國古代,全世界都是。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以繪畫藝術為主,尤其是山水畫,極具中國文化特色和氣質。
一、「出鬼入神」的書法藝術。中國書法藝術的特點:以漢字的文義為內容,以某種字體的書寫為形式。以自由多樣的線的曲直運動和空間構造,表現感情、氣勢和意境。
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殷商時代主要是甲骨文、金文。小篆創始於秦代。隸書始於秦朝,成熟並通行於漢魏時代。楷書形成於漢末。行書開始盛行於晉代。草書把中國書法的寫意性發揮到極致。
中國書法藝術的代表: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書家。東晉王羲之尤擅草書、行書,號為「書聖」。
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分別創立歐體、顏體、柳體;懷素、張旭的狂草。北宋四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創趙體。
明代以文徵明、董其昌聲譽最高。
二、畫中有詩。中國畫的材料及分類:材料:筆、墨、紙、硯、絹素及礦物顏料。
分類:以題材的不同,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在表現技法上,有工筆與寫意、勾勒與沒骨、設色與墨筆等區別;在藝術風格上,分為工筆重彩畫與水墨淡彩畫。
中國的文人畫。地位:是北宋以後中國畫的主要藝術形式。風格:追求抒情寫意;創作:強調個性表現。
中國的山水畫。以自然風景為主要描繪內容。特別講究布局構圖。山水畫的靈魂是意境,注重用畫面傳達主觀情致與神韻。
中國的人物故事畫。以人物故事和社會風俗為主題的作品。
三、金聲玉振。先秦時期音樂的發展。自黃帝時代至周代,「樂」文化已相當發達。河南舞陽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骨笛」,有完整的七聲音列。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塤,可吹奏出符合音律的不同音高。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編鍾記載著豐富的上古樂理。
秦漢至隋唐時期音樂的發展。秦漢新的音樂樣式有「相和歌」、「清商三調」;至東晉,又形成南國「清商樂」。南北朝、隋唐時代,民間音樂進入宮廷變為歌舞俗樂,總稱燕樂。
明清時期音樂的發展。戲曲音樂繁榮。器樂藝術發達,形成古琴、琵琶、箏、三弦、嗩吶、笛、蕭等樂器獨奏藝術門類。名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
四、宮廷舞和民間舞。中國古代宮廷舞的發展:先秦時期:夏商時代已產生宮廷舞蹈;周代統治階級制定禮樂制度。漢代設樂府,採集整理民間樂舞,並把俗樂舞用於宮廷祭祀。隋唐官辦的樂舞機構集中培訓專業樂舞藝人。宋元時代:宮廷隊舞繼承隋唐的傳統,在藝術上卓有成就。明清:宮廷燕樂舞蹈開始趨於衰落。
中國古代民間舞的發展:特點:形式上更加瑰麗多彩;反映與人們生產生活休戚相關的場景和喜、怒、愛、憎的感情。表現:《詩經》和楚辭生動地描寫周代的民間舞蹈形式;兩漢時期:各地樂舞有相應發展,出現了歌舞繁榮的局面;南北朝時期《西涼樂舞》展示了「胡舞」的風范;隋唐時期:總體特徵是各民族舞蹈藝術的大交流、大融合、大創造;宋代:民間舞蹈十分興盛,民間舞隊非常活躍。
五、戲曲。秦漢至隋唐時期戲曲的發展。秦漢魏晉南北朝時的樂舞百戲。隋代的「四方散樂」。唐代的雜技歌舞。
宋元時期的戲曲發展:宋代:雜劇與南戲脫穎而出。元代:一人主唱,曲牌聯套體的戲曲音樂,成為元雜劇的核心藝術形式。
明清時期戲曲的發展:明朝傳奇劇逐漸形成海鹽、餘姚、弋陽、崑山四大聲腔。崑山腔的「水磨調」,成為明清曲牌聯套體戲曲舞台的主腔。
(4)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擴展閱讀:
美術本就服務於時代文化,不過特點還是有的。這個要分時段。可以以漢為節點,之前暫稱為先秦。當然這個不嚴謹。先秦之前圍繞三樣東西「天神」「地祇」「人鬼」。人鬼就是老祖宗。所以美術風格很質朴,神秘,符號化尤其突出,人文化有,但薄弱。
商多是祭器,周多禮器,多青銅,刺綉,雕刻,陶質,持續到秦漢。政治格局改變,宗教萌發等等,藝術品內容題材偏向於 生活,造型依舊大氣質朴,渾宏,但依舊多器物,刺綉,雕刻,鑄造等等,個體意識依舊滯後。從先秦到漢 一樣東西從未改變,那就是線條的藝術。因為文字的傳承導致我們更偏愛線條和符號化而不是西方的體積。
紙張的出現是現在意義上繪畫興起的前提,美術的內容也多了起來,個頭變了,藝術載體變了,內容也變了從天神地祇人鬼轉變為了市井人間,或是三教題材。但依舊傳承了東方的 平面線性美學。後來的其實本質沒變,變的都是 內容 題材 或是繪畫方式與技藝,每個時代有其特點與側重。
所以 3500多年 我們 美術上 從文字的出現就奠定了審美的趨向,文化的傳承凝結了表達方式的含蓄。而美術的發展 隨時代的進步與載體的變化從質朴,抽象 神秘走向精巧,細膩,豐富繁雜,系統,到最後的教條,直到今天的幾乎泯滅,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泯滅,必是美術的。
網路-中國美術的歷史
『伍』 歷史知識
史學 亦稱「歷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部門。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性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認為,史學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其主要任務是:按照時代和年代順序,運用具體歷史事實,闡明並揭示從原始公社制經過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進到社會主義並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歷史發展的規律。歷史的記載和編纂,當繼起於文字的發明。自古以來,世界各國家、各民族出現過許多歷史學家,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著作,積累了豐富的歷史資料,也表述了各種史學思想、觀點以及治史方法。這些從不同角度對人類進步所作的記錄,乃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歷史理論和史學觀點,就其主流而言,基本上是從保護剝削階級利益的立場出發的。總的說來具有兩個主要特點:(1)過多地強調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忽視了思想動機背後的物質條件,不了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2)把少數英雄偉人當作歷史的創造者,而不重視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這兩點,實質上是歷史唯心主義的集中表現。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他們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闡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從而揭示了各種社會經濟形態循序發展的一般過程,並且有力地論證了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進步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同時也充分肯定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這樣,歷史學才開始成為科學(參見「歷史科學」)。史學的研究對象甚為廣泛,舉凡人類社會發展史和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歷史,從遠古到現代都可作綜合的、分期的或分類的研究。概述史學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史學概論,研究史學本身之發展的史學史,研究史料及其運用方法的史料學,以及文化史、思想史、經濟史、科技史等專門史類,均可包括在史學范圍之內。
『陸』 藝術家的修養包含什麼
(1)藝術家是藝術生產的創造者。藝術家是專門從事藝術生產的創造者的總稱。藝術家應當具備藝術的天賦和藝術的才能,掌握專門的藝術技能和技巧,具有豐富的情感和藝術的修養,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來滿足人們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審美需要。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生產既不同於其它形式的精神生產,更不同於人類的物質生產,具有自己獨具的規律和特徵。
第一,藝術家內部有多種多樣的職業和分工。由於藝術生產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使得在藝術家這一總稱下,又有許多各自不同的藝術分工。藝術家既包括以集體勞動方式進行創作的文學作家、雕塑家、畫家等,也包括以集體勞動方式進行創作的戲劇藝術和影視藝術的編劇、導演、演員、美工等等。在戲劇、電影、電視、舞劇、交響樂等這樣一些集體創作的藝術形式中,整個作品的藝術形象是由許多藝術家們組成的創作集體完成的。
第二,真正的藝術家往往具有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由於藝術生產是一種自由自覺的精神生產,真正的藝術家絕不把藝術作為謀生或獲取名利的手段,而是看作自己畢生的事業和追求,並為之奉獻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司馬遷遭受酷刑後發憤著書,寫出了將歷史的科學性和文學的優美性巧妙結合在一起的巨著《史記》,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被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曹雪芹晚年在「舉家食粥酒常賒」、「賣畫錢來付酒家」的貧困清苦的生活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才完成了《石頭記》 ( 即《紅樓夢》) 的創作,正如曹雪芹自己所講:「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社會責任感和對藝術執著的愛,在藝術創作活動中往往轉化成為強烈真摯的感情,成為藝術家進行創作的內在動力,從這種意義上完全可以講,一切偉大的作品都是藝術家的嘔心瀝血之作。
第三,藝術傢具有敏銳的感受、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想像能力。由於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它的突出特點是把藝術家強烈的主觀因素滲透到藝術創作之中,並且「物化」為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因此,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佔有核心地位,藝術家的內在精神世界顯得尤其重要和突出。藝術家自身的感受、情感、思想、心境、願望、志趣等因素,對藝術創作活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正因為如此,藝術家必須具有超出常人的敏銳感受力,異於常人的豐富情感,強於常人的藝術想像力。藝術家應當具有特別敏銳的觀察、體驗與感覺生活的能力,並且將自己強烈的情感和逼真的想像力融匯入藝術作品中,才能創作出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
第四,藝術傢具有卓越的創造能力和鮮明的創作個性,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一樣,都離不開創新。離開了創新,科學技術就不能發展;離開了創新,文學藝術就失去了生命。相比之下,精神生產比物質生產需要更多的創造性。尤其是藝術生產比起其它精神生產來,更需要藝術家將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創作個性「物化」在自己的藝術作品或藝術形象之中。從本質上來講,藝術獨特性是藝術生產的一個重要特徵。藝術創作是人類一種高級的、特殊的、復雜的精神生產活動。藝術的生命就在於創造和創新。沒有創造,沒有創新,就沒有藝術。這就意味著藝術家必須不斷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時代人,以及不斷地超越自己。
第五,藝術家必須具有專門的藝術技能,熟悉並掌握某一具體藝術種類的藝術語言和專業技巧。由於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它與物質生產也有某些相似之處,這就是通過勞動創造出「產品」來。對於藝術生產來講,就是要創造出藝術作品或藝術形象,這就要求藝術家應當具有藝術表現的技巧和藝術傳達的能力。
(2)藝術家與社會生活。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與社會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任何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對於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和藝術創造的產物。藝術創作從主客體兩方面來看,都與社會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從創作客體來講,社會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和基礎,藝術創作不能離開客觀現實社會生活;從創作主體來講,藝術家總是屬於一定的時代、民族和階級,藝術創作歸根結底受著一定社會生活方式的制約,也與藝術家本人的生活實踐與生活經歷密不可分。顯然,從這兩個方面來講,藝術家在從事藝術創作時,都與社會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一方面,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因而,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就顯得十分重要,歷代藝術家們在這方面都有著許多深切的感受和體會。對於社會生活的這種觀察和體驗,作為進行二度創作的表演藝術家們來說,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已故著名電影演員金山曾經把電影表演藝術歸納為三個原則,即:思想、生活與技巧。
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這種觀察與感受又分為直接體驗與間接體驗兩種情況。
所謂直接體驗,是指藝術家在生活中親身的所見、所聞、所感、所遇,這些親身經歷往往成為藝術家創作的原料,往往激發起藝術家的創作慾望,激發起藝術家生動的想像和豐富的情感。
所謂間接體驗,是指藝術家從他人的言談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經驗,這些間接的生活體驗常常可以擴大藝術家的視野,拓展藝術家的生活積累,誘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一般來講,在藝術家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中,直接體驗是基本的,是藝術創作的基礎;間接體驗是必要的,是藝術創作的補充。
另一方面,藝術家本人作為創作主體,總是屬於一定的民族和時代,他與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不僅需要從社會生活中汲取創作的素材和靈感,而且要對社會生活作出判斷和評價,自覺或不自覺地表明自己的傾向和態度,從主觀方面也折射和體現出社會生活的影響來。藝術作品並不是社會生活的簡單再現,藝術既是再現,又是表現。藝術世界中的人物形象和詩情畫意,都是藝術家人生閱歷和生活實踐經驗的結晶。
一方面,社會生活作為藝術創作客體,為藝術家提供了創作的素材和靈感。另一方面,社會生活又對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創作風格產生深刻的影響。在主客體這兩個方面,藝術家都與社會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
(3)藝術家的藝術才能與文化修養。藝術才能,是指藝術家創造藝術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稟賦和後天訓練培養相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創造力。無庸諱言,許多傑出的藝術家常常具有超出普通人的藝術天才,具有藝術的天賦和才能。例如,奧地利大作曲家莫扎特幼年就顯露出非凡的音樂才能,他 3 歲學彈鋼琴, 5 歲開始作曲,7 歲就隨父親和姐姐組成三重奏樂團,到歐洲各國的幾十個城市作旅行演出,所到之處都受到當地群眾狂熱的贊賞,11 歲時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劇的創作, 13 歲時便擔任大主教的宮廷樂師。但是,藝術才能雖然同藝術天賦分不開,但更有賴於後天的刻苦訓練和培養,有賴於長期的、艱苦的、勤奮的藝術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講,「天才出於勤奮」這句格言同樣適用於藝術家。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雖然有超人的天賦,但他的成就與後天的刻苦鑽研和勤奮實踐有著更直接的聯系。李斯特 10 歲時就到維也納正規學習音樂,12 歲時又隻身來到異國他鄉的巴黎,准備進音樂學院接受系統教育,雖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但他後來在巴黎期間,與流亡巴黎的波蘭鋼琴家肖邦交往,與德國作曲家舒曼通信,注意吸收巴黎各家各派鋼琴演奏之所長,並且同當時法國的文學家雨果、喬治·桑等交往甚密,從中吸取了不少藝術營養,還注意從民歌和民間中吸收養料,終於在藝術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學派。
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除了需要藝術傢具有一定的技藝和藝術才能外,還需要藝術傢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包括深刻的思想修養,深厚的藝術修養,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的廣博知識。
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同藝術才能的培養一樣,同樣需要長期勤奮的學習和實踐。達·芬奇之所以在繪畫藝術中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就,除了優越的藝術天賦、刻苦的技巧訓練外,同他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也有很大的關系,他到佛羅倫薩後,除了學習繪畫的技能技巧外,還向數學兼天文學家托斯卡奈里等人學習數學、透視學、光學、解剖學等多方面的科學文化知識,為他後來的藝術創作奠定了深厚廣博的文化基礎。藝術家深厚的文化修養,無不來自勤奮的學習、艱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實踐。這種學習,包括學習和借鑒前人的經驗,也包括學習和借鑒同時代本國和外國藝術家的經驗,還包括學習和借鑒其它姊妹藝術的經驗,更包括學習哲學、歷史、文學、美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的廣博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藝術家真正具有博大深厚的文化修養
『柒』 如何提高歷史文化素養
「修養」一詞原意是修身養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養道德的意思。社會主義道德賦予了「修養」新的含義,就是要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這種教育和改造離不開一定的社會實踐,離不開在實踐中個人的主觀努力。「修養」一詞,從廣義上說是指人們政治、道德、學術以至技藝等方面進行的勤奮學習和涵養鍛煉的功夫,以及經過長期努力達到的一種能力或品質;從狹義上看,「修養」通常是指思想品德修養。思想品德修養是以人的政治態度、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為基本內容的。修養是一個完整的人應該具備的素質,良好的自身修養不僅可以使你得到平和的心境以及由健康的心理所帶來的快樂,也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和社會的認可。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給自己制定的修養內容是:一、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二、努力工作,要有計劃,有重點,有條理。三、習作合一,要注意時間、空間和條件,使之配合適當,要注意檢討和整理,要有發現和創造。四、要與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作原則上堅決的斗爭。五、適當的發揮自己的長處,具體地糾正自己的短處。六、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並幫助他們。過集體生活,注意調研,遵守紀律。七、健全自己身體,保持合理的規律生活,這是自我修養的物質基礎。在革命烈士惲代英的日記里,也有關於修養的內容:一、 談人過失。二、 失信。三、 不惡待人。四、 不做無益事。五、 不浪費。六、 不輕狂。七、 不染惡嗜好。八、不驕矜。 源靜則流清,本固則豐茂;內修則外理,形端則影直。大學生的自我修養包括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道德修養和文化修養。道德修養靠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熏陶和自身的世界觀價值觀來形成的。文化修養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科學知識,文學,藝術等等。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就是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的一種方式,比如要提高文學修養就要多讀文學作品,特別是中國古典詩歌,外國文學名著等,提高藝術修養可以學習一種樂器,多聽聽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民族音樂來培養音樂自己的氣質,還可以學習畫畫或者雕塑等等。一般的大學都開設文化素質類的通選課,多則上百門,少則也有幾十門,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人生發展的目標,選修這方面的課程,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
『捌』 (30分)歷史敘述、歷史解釋和歷史評價是歷史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圖1
(1)(10分)新航路開辟後的早期殖民擴張,顯示出全球化開始時的無序狀態。世紀後期開始的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擴大,確立了國際經濟交流的基本准則。19世紀後期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第一次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勞動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紀中葉,世界銀行等世界性經濟組織的建立,促進了世界經濟的體系化、制度化。20世紀末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標志著全球有序的自由貿易新時期的開始。
(2)(10分)整理:圖2所示新事物具體表現在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變遷、大眾傳播媒介的更新等幾個方面,集中體現了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 因果:鴉片戰爭後,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先進的西方工業文明對傳統中華文明的沖擊;部分先進的中國人倡導向西方學習和社會變革運動的影響。這些新事物的出現,促進了人們行為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的變化。 (3)(10分)評價:當時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異常強大,「中體西用」為西學的傳入創造了條件。 原則:歷史評價應把評價對象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 戊戌變法:該觀點忽視了當時封建頑固勢力強大,維新派實力相對弱小的特定歷史條件。 辛亥革命:該觀點忽視了當時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勢力迅速發展的歷史現實。 新文化運動:該觀點忽視了當時的專制統治和復古逆流的社會現實,以及新文化運動知識精英試圖把中國引入民族政治軌道的追求。 『玖』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哪些具體內容 歷史素養的基本要素包括歷史知識、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意識和價值觀。 1、歷史思維版能力是用以權再認識和再現歷史事實,解釋和理解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發展進程,分析和評價歷史客體的一種素養。 2、歷史意識和價值觀是人們在歷史認知基礎上凝聚、升華而成的經驗性心理、思維、觀念和精神狀態。 3、歷史知識是發現問題、思考社會和人生的基礎。 (9)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擴展閱讀: 歷史素養的好處: 1、有利於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歷史教育把育人、立人作為基本目標。 2、有利於激發青少年對自己民族、國家、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感。歷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和精神家園。歷史素養體現著民族精神和國家意識。 3、有利於形成開放意識和世界意識。歷史縱貫古今,橫聯中外,中囊網路,包含著豐富的人類文明成果。歷史素養的養成,能夠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及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認識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追尋歷史演進的規律,形成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意識。 與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