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信任他人的歷史事實論據
1、李苦禪守信焚畫
我國當代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為人重諾守信。他曾允諾一位老友索畫的要求。後因生病和另一些事情牽扯,耽誤了及時作畫 ,後來他的那位老友突然病故,他聞訊後,後悔不已。
立即揮毫作「百蓮圖」鄭重地題款鈐印。隨後攜畫至後院,肅立焚燒,祭典亡靈。事後,他不無自麗地對兒子說:今後若再有老友索畫,要及時提醒我,做人可不能失信啊!
2、晉文公以信服眾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晉國,攻打小國原,晉文公重耳,命令出征部隊只帶三天的軍糧,三天攻打不下,部隊就撤退。原國憑城固守,頑強抵抗,三天已到,未能攻下原國,晉文公文令撤退,軍隊統帥請求說:根據情報,原國已不能久守了,等原國投降後再撤。
晉文公說:「信用,乃立國之本,百姓的依靠,為了得到原而失信於百姓,那是得不償失。」晉軍按晉文公命令撤退30里。原國聞訊後自願投降了晉國。
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典型故事
來自於三國,最出色的表現者是劉備,他「弘毅寬厚,知人善任」,從不懷疑忠心耿耿的部下,劉、關、張、趙、諸葛幾乎一起譜寫了天下亘古傳奇。因而,劉備的家業號稱是親情凝聚的典範。關羽,可以放棄一切厚祿,過五關、斬六將,歷盡苦難回到劉備的窮困旗下。
張飛,可以腥風血雨先打下一塊小地盤,等著劉備來做主當家;趙雲,可以冒生命危險,搶救劉備的兒子,維護劉備的家人完整;諸葛亮,受劉備臨終重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管理的基石就是信任感重於親族。
4、趙匡胤與董宗本
趙匡胤在沒有當皇帝前投奔隨州大將董宗本,董宗本讓其子董遵誨與趙匡胤交遊。董遵誨雖然很有才華,但是性格粗魯、做事魯莽,常因小事辱罵趙匡胤。趙匡胤不堪其辱離開董宗本。等到趙匡胤登基當了皇帝後,為國選才,不計前嫌,打算錄用董遵誨,使其為國效力。
當董遵誨得知趙匡胤在尋找他,非常害怕,擔心趙匡胤找其算賬,打算自殺。董遵誨之妻告誡他,等你見了趙匡胤後,看看情況,再做決斷,堂堂大宋皇帝,還會為小事忌恨你嗎,說不定還會因禍得福呢。董遵誨打消自殺念頭,去京城見到趙匡胤,叩頭請罪。
果如董遵誨妻子所料,趙匡胤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設宴款待,暢敘友情,隻字未提過去不愉快之事,且委以重任,任命他為駐守西部邊關的將軍。董遵誨為報知遇之恩,上任後,嚴守邊關,屢立戰功。
5、誠實的門德爾松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白金漢官舉行盛大的招待會,歡迎傑出的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來訪。署名門德爾松的《伊塔爾茲》曲子演奏以後,女王對他稱贊道:「單憑這一個曲子,就可證明你是天才。」門德爾松平靜地對女王說:「不,那是我妹妹芬妮亞的作品。」
原來芬妮亞也是個音樂造詣極深的音樂家。《伊塔爾茲》就是出自她手。由於幾個史弟不贊成署女人之名,便商定用門德爾松的名字發表。
❷ 歷史中有哪些互相信任的故事(2~5個)
管鮑之交抄
山濤與嵇康——嵇康很襲看不起山濤出世做官,放棄隱居生活,甚至寫了一篇文章嗎他。然而,嵇康在刑場臨死前將自己的兒女託付給了山濤,留言道「巨源在,汝不孤矣」。在嵇康被殺後二十年,山濤薦舉嵇康的兒子嵇紹為秘書丞。年四十,始為郡主簿。
運斤成風——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墓地,他回過頭來對跟隨的人說:「郢地有一個人在幹活的時候,有一點像蒼蠅翅膀一樣薄的白泥飛濺到他的鼻尖上,於是他讓一個叫石的匠人砍削掉這一小白點。匠石揮動斧子,快得像一陣風,很快地砍過去,削去鼻尖上的白泥,郢地的人站在那裡臉色毫無改變。宋元君知道了這件事,找來匠人對他說:『你再給我砍一下試試。』匠人石說:「我確實曾經能夠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點。盡管如此,我可以搭配的夥伴已經死去很久了。」自從惠子離開了人世,我也沒有搭檔了,沒有與我爭辯的人了。
劉秀和馮異——兩人以前關系就很好,後來劉秀當了皇帝,倆人有一次一起睡一張床上,馮異還故意把腳擱在劉秀肚子上,但是已經成為皇帝的劉秀卻毫不在意,並且仍舊希望他成功難為自己的謀臣
❸ 信任的名人事例
信任的名人事例:
18世紀英國的位有錢的紳士,一 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 被個蓬頭垢面衣衫 轉濫褸的小男孩兒攔住了。「先生, 請您買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兒說道,「我不買」。
紳士回答說。說著紳士躲開男孩兒繼續走,「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麼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兒追上來說。紳士看到躲不開男孩兒,便說:」可是我沒有零錢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你換零錢」。
說完男孩兒拿著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跑走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兒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地回家了。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僕人說來了一個男孩兒要求面見紳士。
於是男孩兒被叫了進來,這個男孩兒比賣火柴的男孩兒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爛。「先生,對不起了,我的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 」你的哥哥呢?」紳土道。 「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了,在家躺著呢」,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兒的誠信所感動。
「走! 我們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兒的家一 看,家裡只要兩個男孩的繼母在招呼受到重傷的男孩兒。- -見紳士,男孩連忙說: 「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了!」紳士卻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了。當他了解到兩個男孩兒的親父母都雙時,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切都承擔起來。
信任的名人名言:
1、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Joyce Brothers
2、不相信任何人人的人知道自己無信用。——奧爾巴赫
3、對人的熱情,對人的信任,形像點說,是愛撫、溫存的翅膀賴以飛翔的空氣。——蘇霍姆林斯基
4、對自己不信任,還會信任什麼真理。——莎士比亞
(3)信任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信任是相信對方是誠實、可信賴、正直的。
信任概念由於其抽象性和結構復雜性,在社會學、心理學、營銷學、經濟學、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定義信任是不同的,至今仍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是達成共識的觀點是:信任是涉及交易或交換關系的基礎。心理學認為信任是人格特徵和人際現象,個性不同信任程度也不同。營銷學對信任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交易活動中。管理學對信任的定義也不盡相同。
在社會科學中,信任被認為是一種依賴關系。值得信任的個人或團體意味著他們尋求實踐政策,道德守則,法律和其先前的承諾。
相互依賴表示雙方之間存在著交換關系,無論交換內容為何,都表示雙方至少有某種程度的利害相關,己方利益必須靠對方才能實現。
在心理學中,信任是一種穩定的信念,維系著社會共享價值和穩定,是個體對他人話語、承諾和聲明可信賴的整體期望。
❹ 和誠信有關的歷史事件
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在我的賬版單上多寫點權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有你一份好處。」他對店主說。
但店主拒絕了他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地嚷道:「誰都會這么乾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
這時顧客露出微笑並滿懷敬佩地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點、信得過的維修店,你還讓我到哪裡去談這筆生意呢?」
❺ 歷史上關於信任的事例
1、趙匡胤與董宗本
趙匡胤在沒有當皇帝前投奔隨州大將董宗本,董宗本讓其子董遵誨與趙匡胤交遊。董遵誨雖然很有才華,但是性格粗魯、做事魯莽,常因小事辱罵趙匡胤。趙匡胤不堪其辱離開董宗本。等到趙匡胤登基當了皇帝後,為國選才,不計前嫌,打算錄用董遵誨,使其為國效力。
當董遵誨得知趙匡胤在尋找他,非常害怕,擔心趙匡胤找其算賬,打算自殺。董遵誨之妻告誡他,等你見了趙匡胤後,看看情況,再做決斷,堂堂大宋皇帝,還會為小事忌恨你嗎,說不定還會因禍得福呢。董遵誨打消自殺念頭,去京城見到趙匡胤,叩頭請罪。
果如董遵誨妻子所料,趙匡胤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設宴款待,暢敘友情,隻字未提過去不愉快之事,且委以重任,任命他為駐守西部邊關的將軍。董遵誨為報知遇之恩,上任後,嚴守邊關,屢立戰功。
2、武則天與狄仁傑
一代女皇武則天治理天下的氣象被贊為有貞觀遺風,其對有才之人的信賴頗值得稱道。武則天的胸懷和格局影響了其下大臣的行事風格。武則天時期有兩個名臣,一個是狄仁傑,一個是婁師德。狄仁傑能夠成為武則天時期的宰相,離不開婁師德的推薦。
等到二人在朝中同為朝臣,狄仁傑「頗輕師德」「頻擠之外使」,而受輕視、被排擠的婁師德沒有表示出怨恨、憤怒的意思:「師德知之而不憾。」洞悉群臣心態的武則天叫來狄仁傑並且向他提問:「師德賢乎?」狄仁傑回答:「為將謹守,賢則臣不知。」
武則天又問:「師德知人乎。」狄仁傑回答:「臣嘗同官,未聞其知人。」武則天對狄仁傑說:「朕之用卿,師德實薦也,亦可謂知人矣。」隨後,武則天「因命左右取筐篋,得十許推薦表,以賜梁公(狄仁傑)」。
聽了武則天的言語,看了婁師德推薦表後,狄仁傑「大慚而退」,嘆曰:「婁公盛德,我為其所容,莫窺其際也。」婁師德的高明之處在於能夠寬容狄仁傑所為,實為朝廷存留一個能幹之臣;狄仁傑的自我懺悔亦說明婁師德沒有看錯人。
如果婁師德因為猜忌質疑狄仁傑,唐朝有可能失去一個賢良之臣。幸運的是婁師德選擇了對狄仁傑的信任,沒有選擇邀功,沒有選擇發出埋怨之言,可謂聰矣。
3、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是中國歷史上出名的故事,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博褒妃一笑,不顧眾臣反對,竟數次無故點燃邊關告急用的烽火台,使各路諸侯,長途跋涉,匆忙趕去救駕。
結果,被戲而回,懊惱不已。幽王從此便失信於諸侯,最後,當邊關真的告急之時,他點燃烽火卻再也沒人趕來救他了!不久,便死於刀下,亡了西周。
4、馮異與劉秀
漢光武帝劉秀手下有一個叫馮異的將軍,作戰有功,為人謙虛,論功時常坐大樹之下以避功賞,人稱「大樹將軍」。馮異手握重兵,在關中作戰時,被人誣陷其挾威自重,劉秀卻給予馮異無比的信任:「將軍之於國家,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
5、諸葛瑾與孫權
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躲避戰亂到江東,受到東吳孫權賞識,被委以要職。當其弟諸葛亮為劉、孫聯合之事來到東吳,愛惜諸葛亮才華的孫權希望諸葛瑾能通過各種辦法將諸葛亮留在東吳,為其效力。
諸葛瑾回答孫權,雖然自己與諸葛亮是親兄弟,但是諸葛亮選擇劉備,自己選擇東吳,君臣名分已定,都不會背叛自己的事業。孫權表示理解,進而增強了對諸葛瑾的欽佩。後來,諸葛瑾奉命到益州去見劉備,與其弟諸葛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以示其忠。
再後來,孫劉聯盟破裂,劉備率大軍討伐東吳,諸葛瑾寫信給劉備,責備他不該為報關羽之小仇,而破壞孫劉聯盟,放棄恢復漢室大業。此時,政治謠言四起,說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有這個身份,還派親信與劉備聯系,有可能投降劉備。
孫權表示出對諸葛瑾的莫大信任:「孤與子瑜(諸葛瑾)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然而,對諸葛瑾可能投降的謠言仍然不止。東吳主持對蜀作戰的大將軍陸遜明確希望孫權再次表態,以消除謠言。
孫權致信陸遜:「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同時,孫權親自給諸葛瑾寫信,以示信任。隨後,孫權對諸葛瑾始終予以信任。胡三省評價此事說:「觀孫權君臣之間,推誠相與,讒間不行於其間,所以能保有江東也。」
❻ 關於信任的故事
在一天快要過去的時候,牛蛙們開了一次會。
「簡直無法忍受了,」一隻牛蛙說道,「白天蒼鷺獵食我們,晚上浣熊又想把我們作為它們的盤中餐。」
「確實如此。」另一隻說,「它們單獨來我們還受得了,但兩個都來,可擾得我們雞犬不寧。」
「我們應該讓蒼鷺遠離池塘,趕走它們!」 一隻牛蛙提議道。
「對!」牛蛙們異口同聲地說道,「趕走蒼鷺!趕走蒼鷺!」它們的大聲喧嘩驚擾了一隻正在附近捕魚的蒼鷺。「怎麼回事?」它慢慢靠近,「你們要趕走誰啊?」
牛蛙們瞟了瞟它的喙,天啊,那就像一把利劍一樣,能輕易刺穿牛蛙們肥碩的身軀。牛蛙趕緊改口,大叫:「趕走浣熊!」
「我想你們也是這么說的。」 蒼鷺說道,繼續捕魚去了。
「浣熊!」牛蛙們的意見出奇一致,「驅逐浣熊!」
這個決定一做出,問題也隨之而來,由誰去警告浣熊:它們已被驅逐。大家都不敢去,最後,一隻牛蛙被委以重任。「當然了!它長得最壯!就是它了!」大夥一齊向它施加著壓力。
「我不太明白,」這只在這場大討論中一直沉默不語的牛蛙說,「我是很壯,但不可與浣熊同日而語。我孤身一人,但它們卻『熊』多勢眾。」
「那好吧,」另一隻牛蛙自告奮勇道,「我們跟著你一塊行動!」
「好,我們跟著你!」牛蛙們都附和道,「我們跟定你!」
「不管發生什麼,你們都會和我站在一起?」這只牛蛙問。
「我們將如影隨形地跟著你!」所有牛蛙都附和道,「如影隨形!」
但這只牛蛙還是不太願意,它的夥伴們整個下午都信誓旦旦地表示它們的決心。終於,在它們說了無數次的如影隨形之後,這只牛蛙同意了。
太陽慢慢落山了,蒼鷺飛回了位於池塘上空的巢中。在一片昏暗之中,那隻壯牛蛙說:「浣熊們快要來了,但你們得和我待在一起,就像我的影子一樣,好嗎?」
「如影隨形!如影隨形!」牛蛙們齊聲高叫道。
天空中沒有月亮,只有星星在閃爍著,一片漆黑。浣熊出動了,共有五隻,一隻母浣熊,還有它的四隻正在發育中的孩子。
那隻牛蛙一下子跳到了岸上。「惡棍!」它大聲呵斥道,「快滾!浣熊從即日起已被禁止進入池塘!你們滾吧!不準進入!」
「真的嗎?」母浣熊問道,它的孩子們也對這只大膽的牛蛙不屑一顧。這只牛蛙嚇得瑟瑟發抖,但仍靜立不動。
「是誰膽敢驅逐我們?」母浣熊目露凶光。
「我們所有牛蛙!」這只牛蛙說道。它期待著夥伴們能異口同聲地支持它,但四周死一般沉寂。它正往四周張望,母浣熊一口就吞掉了它,因為它是唯一一隻立於岸上的牛蛙。它的信誓旦旦的影子們竟然都在水中張望!
任何結盟關系的牢固性都是值得質疑的,即便是你的影子也會在黑暗之中棄你而去。
❼ 關於信任的歷史典故
1、晏殊誠實守信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
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並得到了皇帝的贊賞。但晏殊並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
他在接受皇帝的復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並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後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誇獎。
晏殊當官後,每日辦完公事,總是回到家裡閉門讀書。後來皇帝了解到這個情況,十分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當晏殊去向皇帝謝恩時,皇帝又稱贊他能夠閉門苦讀。
晏殊卻說:「我不是不想去宴飲游樂,只是因為家貧無錢,才不去參加。我是有愧於皇上的誇獎的。」皇帝又稱贊他既有真實才學,又質朴誠實,是個難得的人才,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讓他當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賞識和重用的故事說明,一個人為人的誠實,表裡如一,不弄虛作假,對於取得別人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啊!
2、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
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學者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准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裡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裡時,老師感動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3、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
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
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4、烽火戲諸候: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
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
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5、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
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❽ 歷史上因為信任而導致好結局的事例急用!!!
搞的不醜啊~來
用人不疑,疑人源不用」的典型故事,應該來自於三國,最出色的表現者是劉備,他「弘毅寬厚,知人善任」,從不懷疑忠心耿耿的部下,劉、關、張、趙、諸葛幾乎一起譜寫了天下亘古傳奇。因而,劉備的家業號稱是親情凝聚的典範。 關羽,可以放棄一切厚祿,過五關、斬六將,歷盡苦難回到劉備的窮困旗下;張飛,可以腥風血雨先打下一塊小地盤,等著劉備來做主當家;趙雲,可以冒生命危險,搶救劉備的兒子,維護劉備的家人完整;諸葛亮,受劉備臨終重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管理的基石就是信任感重於親族。
另附: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裴松之注引《傅子》:「用人無疑,唯才所宜。」
宋代歐陽修《論任人之體不可疑札子》:「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寧可艱於擇人,不可輕任而不信。」
❾ 信任話題議論文歷史經典故事
尊敬的某某老師:
我已經深深的認識到了我的錯誤.
我的錯誤,來源於思版想覺悟不夠高.對事物權的認識還不夠徹底.對於今天早上所發生的一切.我深表後悔.如果沒有各位老師在懸崖邊拉我一把,我想我的執迷不悟將會招來更大錯誤.在這里我感謝各位老師對我耐心的教育,幫我認識到了事件的本質.以及所犯錯誤的嚴重性.
今天早上由於我沒有看清事實的真相,一時沖動,便犯下了錯誤.通過各位老師的教育.我追悔莫及.於是我痛下決心,一定要痛改前非!今後不管任何事都三思而後行.不辜負老師們的期望.
在這里再次對我所犯下的錯誤向老師道歉,以及感謝各位老師的教育!
此致
敬禮
❿ 有關誠信的著名歷史故事
1、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
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2、食言而肥
春秋時,魯國大夫孟武伯,說話一貫無信,魯哀公對他很不滿。有一次,魯哀公在五梧舉行宴會,孟武伯照例參加,有個名叫郭重的大臣也在座。這郭重長得很肥胖,平時頗受哀公寵愛,因而常遭孟武伯的嫉妒和譏辱。這次孟武伯借著向哀公敬酒的機會,又向郭重道:「你吃了什麼東西這樣肥胖啊?」
魯哀公聽了,很覺厭惡,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無肥乎!」這句話分明是反過來諷刺孟武伯慣於說話不算數,而且在宴會上當著群臣之面,出於國君之口,孟武伯頓時面紅耳赤,感到萬分難堪。
3、齊襄公言而無信
春秋時,齊襄公派大將連稱、管至父去守衛葵丘。連稱問齊襄公:「我們何時能回來?」當時正是西瓜上市季節,齊庄公一邊吃瓜一邊說:「明年吃瓜時派人替換你們。」
一年之後,齊襄公卻忘了約定。管至父只好送回一瓜,並提出按時替換的要求。齊襄公十分振怒,平靜下來之後,對送瓜的人說:「他們要想回來,在等一次瓜熟吧。」連稱、管至父見齊襄公言而無信,又氣又恨。後來,他們二人參加叛亂,殺死齊襄公。
齊襄公言而無信,最終落得被人推翻,死於非命的下場。告訴我們人是要講信用的,既然答應別人的事,就要兌現承諾。言而無信,必然失信。
4、曾子殺豬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
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准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5、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
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
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