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朝時期居庸關的歷史價值是什麼
居庸關三關四重,地形既險要,設防也堅固。明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大軍入侵,版土木堡之役後,權再次破紫荊關、白羊口,直抵西直門外,進攻北京城。在這種情況下,瓦剌別部5萬人攻居庸關,也未能攻破,7日後敗走。
Ⅱ 居庸關雲台的歷史
居庸關位於北京城西北70公里處,是長城的三大名關之一。居庸關有南北兩口,南名南口,北稱八達嶺,中間是一條長達18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居庸關有「居庸迭翠」之稱,被喻為「燕京八景」之一。
居庸關之名取「徙居庸徒」之意,唐時名薊門關、軍都關、居庸關等,以後宋、元、明、清歷代都沿用居庸關名。據記載,明代大將軍徐達曾建關城(指居庸關長城),城跨兩山,周長6.5公里,高14米,現僅存雲台。
雲台位於居庸關城內中心,原本是一座過街塔的基座,始建於元至正五年(1345年)。雲台上原矗立著三座喇嘛塔,俗稱過街塔,在元末明初時被毀。據有關史料記載,明正統四年(1439年)在雲台基座上又重新建造了一座寺院,名安泰寺,該寺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又全部被毀,現僅存雲台基礎遺跡。
雲台全部用大理石砌成,平面為東西向矩形,底部東西長26.84米,南北深17.57米,台頂部東西長24.04米,南北深14.73米。台體的中間開一南北向券洞,高7.27米,寬6.32米,券洞的頂部用五邊折角的砌築方法砌築而成。台頂部有兩層,底部出挑石平盤上刻雲頭、下刻獸面及垂珠圖案,頂部四周的石欄桿、望柱頭、欄板及向外挑出的螭頭均保持元代的風格。
券門及券洞內兩壁上鐫有極珍貴的元代遺物。券門兩旁刻有交叉金剛杵組成的圖案,以及象、龍、卷葉花和大莽神,正中雕金翅鳥王等。券洞內兩壁上刻佛像、四大天王像,造型各異,神態栩栩如生。這些大幅浮雕作品都是極其珍貴的藝術品。在四大天王浮雕像之間,有用梵、藏、蒙、西夏、維吾爾、漢等六種文字雕刻的《陀羅尼經咒》和《造塔功德記》,是研究佛典和古代文字極其珍貴的數據。
Ⅲ 居庸關歷史上被攻破幾次都是那幾次啊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版城建築權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 歷史上又稱蠮螉塞、軍都關。蠮螉,即土蜂又稱細腰蜂,關上築土室以候望﹐如蠮螉之掇土為房﹐故名。 成吉思汗時滅金即入此關。現存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
Ⅳ 從古到今有關北京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
實際上重大歷史事件都跟戰爭有關,自己總結的。
春秋戰國:齊滅燕(後復國),秦滅燕。
秦漢:趙王武臣的舊將韓廣,佔領燕國舊地恢復燕國;韓信滅燕(勸降);西漢建立後燕王盧涫叛變,樊噲以相國的身份率軍去討;劉秀在上谷、安次、漁陽等地戰銅馬軍五校部。
三國:公孫瓚戰袁紹;曹操戰袁紹;曹操戰烏桓。
兩晉:石勒率軍襲取幽州,殺西晉幽州牧王浚;剩下的時間都是五胡亂戰。
隋朝:隋煬帝三征高麗;羅藝戰突厥;
唐朝:羅藝反唐,失敗被殺;唐末,契丹戰劉仁恭父子 ;
五代:兒皇帝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周武帝柴榮戰契丹,可惜戰事異常順利的時候,周武帝病死,失敗。
北宋:趙光義戰契丹企圖奪回燕雲十六州,失敗;後,金與宋結海上之盟共同滅遼;奸臣童貫花錢從金國買到一座空城北京,後金攻宋時,郭葯師叛變,獻出北京城。
南宋:蒙元滅金。
元朝:元朝末年,朱元璋北伐,元順帝砌成而它,朱元璋戰領北京。
明朝:朱棣叛變,在北京城下戰勝討伐軍;明英宗被俘,於謙北京城下戰瓦剌;崇禎皇帝時,清皇太極突破長城防線與袁崇煥戰於北京城下;李自成農民軍圍攻北京城,城破,明亡;李自成山海關戰敗,棄城而逃,清軍佔領北京城;
清朝: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英法聯軍佔領北京,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侵華時,八國聯軍攻佔北京;
明國:中原大戰,東北軍佔北京;抗戰,29軍戰北京,失敗;
解放戰爭:平津戰役,北平和平解放。
Ⅳ 與居庸關長城相關的歷史大事件都有哪些
居庸關,成吉思來汗滅金即自入此關。現存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規劃創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後又屢經繕治。城垣東達翠屏山脊,西駛金櫃山巔,周長4000餘米,南北月城及城樓、敵樓等配套設施齊備。關城內外還有衙署、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建築設施。
清末以後,居庸關關城建築逐漸荒廢,但雄偉的關城及眾多的歷史遺跡,卻為人們了解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敞開了一個窗口。
Ⅵ 誰知道居庸關長城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居庸關長抄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距今643年),系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規劃創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後又屢經繕治。城垣東達翠屏山脊,西駛金櫃山巔,周長4000餘米,南北月城及城樓、敵樓等配套設施齊備。關城內外還有衙署、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建築設施。
它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北京旅遊局評定的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昌平縣城以北20千米的峽谷中,距北京市60千米,距八達嶺長城20公里,地形險要,是長城重要的關隘。
.
Ⅶ 明朝重大歷史事件及時間
1、元朝農民起義:元朝農民起義是指1276年至1367年,蒙元統治中國時期所發生的民變。其中最為知名的有紅巾軍劉福通起義、郭子興起義及張士誠起義等。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
2、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3、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
4、萬曆三大征:指明神宗萬曆(1573年—1620年)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5、廣州大屠殺:又稱庚寅之劫、殺人十八甫、填屍體六脈渠, 指1650年(清順治七年,南明永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清朝軍隊在廣州的屠城暴行。當年公歷11月24日,清朝平南王尚可喜與靖南王耿繼茂指揮的清軍在圍城近十個月後,經過慘烈的戰斗,包括築壘相逼,以樓車攻城,及動用荷蘭炮手,終於攻破廣州城,隨後對據城死守的廣州居民進行了長達十二天的大屠殺。
Ⅷ 內三關的居庸關歷史
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區境內。居庸關得名,始自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居庸關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為北京西北的門戶。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8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這里清流縈繞,翠峰重疊,花木郁茂,山鳥爭鳴。綺麗的風景,有居庸疊翠之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
歷史上又稱蠮螉塞、軍都關。蠮螉,即土蜂又稱細腰蜂,關上築土室以候望﹐如蠮螉之掇土為房﹐故名。
成吉思汗時滅金即入此關。現存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規劃創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後又屢經繕治。城垣東達翠屏山脊,西駛金櫃山巔,周長4000餘米,南北月城及城樓、敵樓等配套設施齊備。關城內外還有衙署、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建築設施。
清末以後,居庸關關城建築逐漸荒廢,但雄偉的關城及眾多的歷史遺跡,卻為人們了解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敞開了一個窗口。
Ⅸ 居庸關雲台 歷史
居庸關雲台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南口鎮北的居庸關關城內,是元代大型過街喇嘛塔的基座。1961年,居庸關雲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居庸關過街塔,建於元至正五年(1345年),是三座建立在高台上的白色覆缽式塔,稱為「過街三塔」,元末明初毀於地震。三塔原為其北永明寺(亦毀)的一部分,建築學家林徽因考證後認為它們的制式應當與法海寺塔相類似。明代時,由於三塔已圮毀,便在塔座上建了一座佛祠,塔座則被稱為「雲台」, 取「望之如雲端」之意。正統四年(1439年),佛祠被毀,於是又建一座寺院泰安寺,最終也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失火燒毀,故今僅存塔基,其「雲台」之名亦沿用至今。
雲台石刻堪稱一絕。券門內兩側右壁及頂部遍刻佛像,佛像造型生動,雕刻技藝高超,六種文字的石刻經文、咒語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難能可貴的資料。據專家考證,石刻造像具有典型的藏傳佛教薩迦教派的特徵。
進入券門兩壁刻四大天王像。天王身軀高大,怒目圓睜,並有厲鬼在其左右,是護持佛法,鎮守國家四方的尊神。據說明朝正德年間,武宗皇帝朱厚燳微服出遊,夜間騎馬偷偷混出居庸關時,他的坐騎見到四大天王像,嚇得不敢前行。無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煙火把像熏黑了,才得以出關。
券門兩壁四天王的空間處,有用梵、藏、八思巴、畏兀兒、西夏、漢等六種文字鐫刻的《如來心經》經文、咒語、造塔功德記等,西夏文是紀錄我國古代黨項族語言的文字,創制於公元1036——1038年間,當時約有六千多字流行。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然必烈命其帝師八思巴創立的蒙古新字。它脫胎於藏文,採用拼音的方式書寫,並於公元1269年頒詔推行。以上兩種文字流傳時間很短便廢棄不用,而保存下來的石刻文字對破譯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歷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券門頂部刻有五個曼荼羅,即五組圓形圖案式佛像,佛界稱其為壇場。壇場的設立有保護眾佛修煉鐵,防止魔眾侵犯的意思。五曼荼羅的主尊佛像,由北往南依次為: 釋迦牟尼佛(如來佛)、阿彌陀佛(菩薩形)、阿佛(菩薩形)、金剛手菩薩、普明菩薩。其中除釋迦牟尼為佛祖之外,其他四菩薩在此顯現,則有四方教主的意思。五曼荼羅連同其他佛像,共197尊。
券頂兩側的斜面上,刻有十方佛,在每方佛的周圍還分別刻有小佛102座,共計小佛1020座,取共千佛之意。這些小佛,是明朝正統年間,修建泰安寺(1443——1449)時,由鎮守永寧(今延慶縣境)的太監谷春主持補刻的。連同十方佛下的菩薩、比丘,券項兩側部共有刻像1060尊。
券門的南北券面上,雕刻著造型獨特、別具一格的一組造像,其中有大鵬、鯨魚、龍子、童男、獸王、象王等等,佛界稱其為「六拿具」。大鵬寓意慈悲鯨魚為保護之相,龍子表示救護之意,童男騎在獸王上自然是寓意福資在天,而象王則有溫馴善師的含意,券面最下端的石刻紋飾為交杵,又稱羯魔杵、金剛杵。原本為古印度的一種兵器,在此為斷煩惱、伏惡魔,護持佛法的法器。鑒於雲台刻石造像的歷史與文物價值,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雲台刻石造像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Ⅹ 成化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
成化八年——特賜「萬歲牌」和土地五百畝擴修河南南陽雲朝寺
成化九年回——劉大夏和項忠答建議廢止下西洋。
成化十一年——朱祐樘被立為太子。
成化二十年——華北大旱。
成化二十年——天水伏羲廟建廟。
成化二十年——澳門媽祖廟建廟。
成化二十年,1月29日——北京居庸關地震。
成化(公元1465--1487年)是明憲宗朱見深的年號。明朝使用成化這個年號一共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