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二會考政史地知識點,急用~~~~
高考考試大綱(課標實驗版)——地理
Ⅰ 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考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Ⅱ 考試內容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必修課程的內容,確定高考地理科考試內容。
地理學科命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地理信息,包括讀取題目的要求和各種有關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准確地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圖表所承載的信息。
·能夠准確和完整地理解所獲取的地理信息。
2.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
·能夠調動和運用基本的地理數據、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及分布、地理原理與規律等知識,對題目要求作答。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
·能夠選擇和運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標的判斷和識別,不同類型地理數據之間的轉換,不同類型地理圖表的填繪,地理數據和地理圖表之間的轉換,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
3.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能夠用簡潔的文字語言、圖形語言或其他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要點。
·能夠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比較、判斷、分析,闡釋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4.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能夠發現或提出科學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地理問題。
·能夠提出必要的論據,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能夠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二、考試范圍與要求
考試內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稿)》的有關內容。
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選修內容的考核由各省區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酌定。
對所列考試內容的考查程度不超過課程標准規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地殼物質循環。
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大氣受熱過程。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與城市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三部分 區域可持續發展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區域的含義。
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
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數字地球的含義。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新課標卷)政治2009-01-22 15:31Ⅰ.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考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Ⅱ.考試內容
政治學科考試內容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的教學內容確定。
政治學科考試應在使考生體現出應有的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同時,注重考查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信息
·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准確地從圖、表等形式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
·能夠准確和完整地理解並整合所獲取的有關信息。
2.調動和運用知識
·能夠根據從題目獲取和解讀的試題信息,有針對性地調動有關的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方面的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做出必要的判斷。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重大時事和相關信息。
·能夠展現出檢索和選用自己「知識庫」中有用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闡釋事物
·能夠用簡潔的語言描述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學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
·能夠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比較和解釋有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綜合闡釋或評價有關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
4.論證和探究問題
·根據有關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發現或者提出體現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問題。
·綜合使用題目提供的信息、課堂學習或自主學習獲得的知識、方法,提出比較必要的論據,論證和探究問題,得出合理的結論。
·能用順暢的語言、清晰的層次、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二、考試范圍
本大綱僅規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中必修課程的考試范圍。關於《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中選修課程的內容由各實驗省區根據各自教學實際情況具體規定。
第一部分 經濟生活
1、貨幣
(1)貨幣的本質
商品的基本屬性
貨幣的產生與本質
貨幣的基本職能
金屬貨幣與紙幣
(2)貨幣的種類與形式
貨幣與財富
結算與信用工具
外匯和匯率
2、價格
(1)價格的決定與變動
價值與價格
價值決定價格
價值規律及其表現形式
供給與需求
影響(均衡)價格的因素
(2)價格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消費者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
3、消費
(1)消費及其類型
影響消費的因素
消費類型
消費結構
(2)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消費心理
消費行為
4、生產與經濟制度
(1)生產與消費
生產決定消費
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
發展生產的意義
(2)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為主體
國有經濟及其主導作用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5、企業與勞動者
(1)生產的微觀主體一一企業
現代企業的組織形式
公司的類型
公司的組織形式
公司經營與公司發展
企業兼並與企業破產
(2)勞動者
勞動與就業
勞動光榮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
維護勞動者權益
6、投資與融資
(1)商業銀行
利息、利率與本金
儲蓄存款
中國商業銀行體系
商業銀行的業務
(2)投資
投資收益與投資風險
股票
債券
商業保險
(3) 融資
7、個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製度
生產決定分配
按勞分配及其作用
我國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2)效率與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公平的影響
提高效率、促進公平
8、國家收入的分配
(1)財政收入與支出
財政收入的構成
稅收與財政的關系
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財政支出
財政支出的構成
財政收支平衡
(2)財政的作用
財政與基礎設施工程
財政與宏觀調整
財政與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稅與納稅
(1)稅收及其種類
稅收
稅收的基本特徵
稅收的種類
稅收的作用
(2)依法納稅
納稅人
負稅人
依法納稅
1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市場經濟基本原理
市場與計劃
市場調節及其弊端
市場配置資源
市場秩序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宏觀調控
l1、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的要求
(2)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
科學發展觀
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12、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1)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
跨國公司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2)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對外開放
國際經濟組織
國際經濟合作
「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國的國家性質
憲法對我國國家性質的規定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與特點
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人民民主專政是正義的事情
我國政府關於人權問題的觀點
(2)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我國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
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政治義務
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3)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方式
我國的選舉制度及選舉方式
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
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
我國的村民自治與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義
我國公民的民主監督權和實行民主監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負責地行使民主監督權利
2、我國的政府
(1) 我國政府的職能和責任
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
我國政府的作用
我國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
(2)政府權力的行使與監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義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意義
我國行政監督體系
(3)政府的權威
政府的權威及其體現
我國政府權威的來源和樹立
3、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1)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人民代表的產生
人民代表的職責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
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
(2)我國的政黨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
不斷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3)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我國的宗教政策
4、當代國際社會
(1)國際社會的成員
主權國家
國際組織
聯合國
(2)處理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
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
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3)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
時代的主題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中國政府關於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
(4)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宗旨和立場
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准則
我國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文化與生活
(1)文化與社會
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會作用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文化與綜合國力
(2)文化對人的影響
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
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
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全面發展
2、文化傳承與創新
(1)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
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
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
(2)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3)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文化創新的意義
創新與繼承的關系
創新與借鑒、融合
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3、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1)燦爛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徵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義
4、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走進文化生活
文化市場與傳媒商業化的影響
發展大眾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發展先進文化的指導思想和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
(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體系和主要內容
思想道德建設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公民道德基本規范
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
第四部分 生活與哲學
l、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哲學是什麼
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哲學與時代精神
哲學的作用
(2)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
(3)唯物主義及其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
(4)唯心主義及其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5)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2、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哲學的物質概念
自然界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2)哲學的運動概念
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
(3)物質運動的規律
規律的概念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4)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的起源
意識的生理基礎
意識的內容與形式
(5)意識的能動作用
意識能動性的特點
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6)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
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7)實踐
實踐的概念
實踐的特點
(8)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的條件性
真理和謬誤
(10)認識過程
認識的反復性
認識的無限性
3、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2)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聯系的普遍性
聯系的客觀性
聯系的多樣性
(3)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系統優化方法
(4)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發展的概念
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發展的量變與質變狀態
(5)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7)辯證的否定觀
辯證否定
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8)唯物辯證法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創新的社會作用
4、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的概念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6)人生價值
價值和價值觀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7)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
價值沖突及評價標准
(8)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價值的實現方式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第五部分 時事政治
1、年度間國內外重大時事(上年度4月至考試當年3月)
2、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新課標卷)歷史2009-01-22 15:27Ⅰ 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考應具有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Ⅱ 考試內容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的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系列的內容,確定歷史學科考試內容。
歷史學科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信息
·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
·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准確、合理的解讀
2.調動和運用知識
·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
·理解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
·說明和證明歷史現象和歷史觀點
3.描述和闡釋事物
·客觀敘述歷史事物
·准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徵
·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做出正確的闡釋。
4.論證和探討問題
·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
·運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
·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看法
2. 需要點高中會考的歷史資料
這是通史順序(即時間順序)
一、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從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到1840年鴉片戰爭,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的歷史。
1、先秦: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1)原始社會:原始人群——氏族公社
(2)夏商周三代:夏朝——奴隸社會的形成;商朝——奴隸社會的發展;西周——奴隸社會興盛
(3)春秋戰國:奴隸制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
2、秦漢:封建大一統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3.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220-589年)
4.隋唐: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581—907年)
5.五代、遼、宋、夏、金、元: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和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907-1368年)
6.明清(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和封建社會由盛而衰(1368-1840年)
順口溜記朝代順序: 炎黃堯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西東晉,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
二、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新中國成立,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它既是一部資本主義列強的侵華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史。
1、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
(1)近代前期:1840-1919年
鴉片戰爭——國門洞開、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2)近代後期:1919—1949年
日本由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 「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華北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
2.中國人民的抗爭:
(1)近代前期:三元里人民抗英、黃海海戰、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義和團運動
(2)近代後期:局部抗戰——全面(全民族)的抗戰
3、中國人民的探索:
(1)近代前期:
A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
B地主階級:洋務運動
C資產階級: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2)近代後期:無產階級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A、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和國民大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1919年五四運動和中共初創;國民大革命(1924-1927年)
B、土地革命(國共十年對峙1927-1936年):領導工農武裝起義——探索中國革命道路——根據地的建設——紅軍長征——領導抗日救亡運動
C、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敵後戰場在抗戰初期配合正面戰場、抗戰中後期堅持抗戰成為中流砥柱
D、解放戰爭(1945-1949年):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人民解放戰爭
三、中國現代史:
中國現代史從1949年10月新中國建立到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核心任務是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核心任務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1、建國初期:過渡時期(1949——1956年)
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三大改造和一屆人大的召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2、曲折發展:(1956——1976年)
(1)良好開端:中共八大
(2)探索中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革」浩劫
3、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1978年——現在
(1)偉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
(2)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一國兩制」構想、鄧小平理論的形成
四、世界古代史:奴隸制時代
1、古希臘政治文明:古希臘的民主政治
希臘城邦和希臘公民——雅典的民主政治、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
2、古羅馬的政治文明:羅馬人的法律
公民法、萬民法、自然法
五、世界近代現代史
(一)、資本主義萌芽時期:14~17世紀初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 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15世紀末16世紀初)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二)、工場手工業時期:17~19世紀初
1、資本主義: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
英國君主立憲制、法國民主共和制、美國民主共和制
2、國際關系:英法荷的殖民擴張和爭霸,英國成為世界殖民霸主,建立「日不落帝國」
(1)殖民擴張:英、荷
(2)殖民爭霸:英西戰爭、英荷戰爭、英法戰爭
(三)、蒸汽時代(自由資本主義時期):19世紀初~19世紀70年代
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70年代
資本主義: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德國統一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巴黎公社
國際關系:19世紀中後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四)、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時期(電氣時代):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
資本主義: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國家過渡
社會主義: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
國際關系: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五)、兩次世界大戰期間:1918――1945年
資本主義經濟體制調整與創新:經濟危機——美國羅斯福新政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調整與創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斯大林模式
(六)、二戰後至今:1945年――現在
1、資本主義:
A、美國經濟穩定發展(二戰後——70年代) 「滯脹」(70年代中後期) 復甦(80年代) 繁榮(90年代)
B、西歐、日本經濟的「黃金時代」(20世紀50——70年代)
C、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2、社會主義:
中國改革: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社會主義改革 赫魯曉夫改革
蘇聯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爾巴喬夫改革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3、國際關系:
(1)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
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冷戰)
多極化趨勢加強
形成 演變
1945年 1955年 20C80S末90S初
(2)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二戰後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確立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形成美、日、歐三足鼎立局面 當今世界呈現區域經濟集團化、經濟全球化和多極化的趨勢。
3. 高二會考歷史復習知識,簡潔一點
每個省的書和考試卷都是不一樣的,我只能給你學習經驗。現在出考題的精明了不會或者很少出書本上有的,你要搞清楚的是 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本質,歷史背景,社會環境這幾項。中史太多了,大概年號幾號就可以了,公元前八四一年(周召共和)這是有明確紀元的中史,前面的時間都是猜想。春秋戰國一般不會考年代,春秋的開端是齊桓公稱霸(春秋五霸),戰國的開端是韓趙魏三家分晉。期間可能會考諸子百家,考最多的就是儒家,孔,孟思想及荀子的學說兼韓非子,莊子等。還有戰國的幾次變法(重點),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要搞清楚變法內容,這是要背會的高考都有可能考,就是喜歡考改革。公元前211年年號很好記,秦始皇統一中國,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張楚起義,楚漢爭霸(這基本不會考吧)。你說簡潔點後面我就不說了,反正改革,黨爭,一個朝代衰敗的原因。西方主要是兩次工業革命及法國大革命一戰,二戰,還是改革的考的多,多做選擇題。
總結:學文科並不是別人眼中的死記硬背,你看古代文人是迂腐的人么?關鍵是要學成思想,有了思想對中史,外史有個明確發展的路線你不用背就能知道歷史的發展雖然有偶然性但是是必然的,不管是學歷史還是學其他的多問為什麼。
4. 高二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高中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秦漢時期的文化
一、秦漢文化的特點:統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水平居世界先進行列;氣勢恢弘。
二、科技:
1、天文:漢武帝時,「太初歷」是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開始以正月為首;公元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東漢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還發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2、數學:東漢的《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完整的體系。
3、造紙:我國是世界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時已有絮紙和麻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公元105年,蔡倫發明「蔡侯紙」,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4)高中會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擴展閱讀
三省六部制
1、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並下設史、戶、禮、兵、刑、工六部。
2、漢初:在地方上,郡國二制並行。
3、元朝: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在地方採用行省(行中書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漢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監察機構,後都演變成地方行政實體。
4、明朝:通過廢除丞相制度和創設內閣,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5、清朝:雍正帝時,軍機處的創設,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5. 高中歷史會考重點總結
為了獲取成功,你必須努力學習。筆者認為歷史復習至少六遍:第一遍,是高二下學期為歷史會考而准備的。這一次的復習與以前差不多,就是逐字逐句看,一個個知識點的背。記得當時背中國近現代史,看一個小節就得花上一兩個小時,對史料不熟,由此可見一斑了。第二遍,是在高三開始。這一遍的復習比起第一次無太多變化,只是看的速度快了一些,有時先把一個整章快速瀏覽一遍,有個整體印象,再細背下去。第三遍,是在高三第一學期末,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接觸了一些高難度的問題,因而決心要將知識整理成體系。第四遍,是從第二學期開始,主要也是著眼於線索的整理記憶即縱向整理,理清各圍歷史發展脈胳,各個事件之前因後果。又整理不同歷史階段,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進入壟斷後各國情況之比較,找出各自的特點及產生原因,又如一戰前後民族解放運動之異同等等,這是橫向整理。這樣厚厚的幾本歷史書就被穿連成了一個有經有緯的網路。
在整理中,為節省時間,並不寫下全部內容,只寫出主要框架、思路、要點。復習時就將沿著框架進行,從而打破了歷史書原有的編輯體系,在整理中,還可鍛煉幾種能力:概括歸納能力——高考時間有限,為爭取最多的分數,答題要答出要點、提煉出觀點,而不是不加分析的原始史料羅列;分析判斷能力——事件之前因後果,任何事物的背後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背景;多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從各個方面分析兩種事物的異同,等等。第五遍,是在第二學期中期,這次又回到課本上,加深課本在頭腦中的印象,主要過程是:按塊復習,有時包括幾章的內容。先背標題,從章列節到黑體字,再往每個標題下填補內容,背完之後合上書,在腦子里回憶一下,看是否能記清標題,看是否能記住標題下的要點和大致內容。最後一遍,是臨高考前,主要將課本逐字逐句看了一遍,旨在查闕補漏,是屬於收尾工作了。這樣在一年時間里,平均兩個月,將歷史徹底復習一遍,每一遍復習結束就著手計劃下次的復劃。而在兩個月內,由於要與遺忘作斗爭,往往是背了的東西隔幾天再溫習一遍。這樣的歷史復習就是經歷從點到塊到面,然後又刪其旁枝,留下一個主幹分明的網路。
祝您歷史學習愉快!
6. 高中歷史文科會考知識點總結(最好按時間順序,國內外分)
必修一政治史,分中國古代: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等;中國近現代:鴉片戰爭,抗日戰爭等各種戰爭及建國後各種建設;世界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世界近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得發展,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
冷戰,多極化。 必修二經濟史,分中國古代:各朝經濟政策,小農經濟,重農抑商等;中國近現代: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建國後計劃經濟及市場經濟等;世界近現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拓展,第一,二次工業革命,蘇聯的經濟建設;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得發展(孔孟,程朱理學,陸王心學,明清進步思想家),道家思想;中國近現代:魏源"開眼看世界",洋務派"中體西用",康梁維新思想,辛亥革命理論,新文化運動,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世界古代:智者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力士多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世界近現代:啟蒙運動等。 必修三科技文化史: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數學及天文歷法,書法藝術,文學藝術等;中國近現代:兩彈一星,袁隆平雜交水稻,信息技術發展,雙百方針,現代教育發展;世界:伽利略,牛頓三大定律,相對論,量子力學,生物進化論,細胞學說,第一,二,三次工業革命科技成果,文學發展,美術發展,音樂發展。 重點大概就是這些,建議分各個時期記憶,條理比較清晰,望採納
7. 求高中理科會考的地理和歷史的知識點總結
網路文庫搜索下就有了
8. 高二會考歷史重點,求學霸總結
你最好是在網上下載文檔,太長了
高考會考歷史復習要點
(依據高中會考考試說明)
(必修1)
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但同時存在分裂的隱患。
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設置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奏章,下達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太尉,負責全國軍事。
②郡縣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並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漢初,在地方上,郡國二制並行。
元朝: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在地方採用行省(行中書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漢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監察機構,後都演變成地方行政實體。
明朝:通過廢除丞相制度和創設內閣,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時,軍機處的創設,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君主專制制度的影響: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自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
二、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鴉片戰爭(1840~1842):戰爭中,廣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發起來反抗英國侵略者。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內容規定: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銀元;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協定關稅。影響: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洗劫焚燒了圓明園。1860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俄國在此期間趁機先後共侵佔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甲午中日戰爭(1894):黃海海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英勇作戰,壯烈殉國。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規定:①割遼東半島、台灣(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款白銀2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國聯軍侵華:1900年6月,八國聯軍借口鎮壓義和團運動,發動侵華戰爭。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內容規定:①賠款白銀4.5億兩;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④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斗爭。影響: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抗日戰爭開始標志: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
侵華日軍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後,屠殺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軍人30萬人。日軍還在中國成立了從事細菌戰的「七三一部隊」。
抗日戰爭:面對日軍侵華,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奮起抗戰。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企圖。抗戰前期,中國軍隊取得了平型關戰役(太原會戰)、台兒庄戰役(徐州會戰)的勝利。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這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抗戰勝利的歷史地位:①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②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佔領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國都。1853年冬,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作為建國綱領。進步性: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局限性:體現了平均主義思想,只是空想,根本無法實現。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鮮明資本主義色彩的治國方案《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迫於形勢未能實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並將其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同年春,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辛亥革命意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局限性: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證明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五四運動: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運動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地點北京,運動主力為學生;從6月5日起轉入第二階段,地點上海,主力轉為工人。五四運動的影響: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運動的性質),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舉行,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將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基礎,國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北伐戰爭:1926年7月開始,直接打擊的目標是北洋軍閥孫傳芳、吳佩孚和張作霖三派勢力。
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在南昌發動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同年10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長征:1934年10月,中央機關和紅軍八萬多人,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遵義會議:1935年1月長征途中,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會議,內容:會議全力糾正了軍事上、組織上的「左」傾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中共中央連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主力。
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西柏坡召開,毛澤東指出將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並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①國內: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和獨立統一的中國即將誕生;②國際:它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1954年,一屆人大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49年的「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1954年憲法也規定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並成為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法制建設:1982年,全國人大修訂憲法,這部憲法對建國以來三十多年歷史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1999年,九屆人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
祖國統一大業: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發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呼籲。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九二共識:1992年,台灣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史稱九二共識。
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它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日內瓦會議: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內瓦舉行會議,這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國際會議,周恩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活動。
萬隆會議:1955年4月,亞非29個國家政府首腦,在印尼的萬隆舉行國際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會議期間,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會議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後,中國同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打開外交新局面:
1971年10月,聯合國第26屆大會上,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華,在上海簽訂了《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底,中美兩國發表《中美建交公報》,中美兩國於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秋,田中角榮首相訪華,第二年,中日建交。
中美、中日建交的影響:符合三個國家的利益;有利於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中國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1991年開始,中國外交部長每年都作為特邀貴賓出席東盟會議;由中國領導創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於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
1985年,鄧小平明確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這一論斷成為新時期中國對外方針的出發點。
由中國領導創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於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對加強中國與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和經濟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發展:
公元前6世紀初,梭倫改革——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6世紀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黃金時代)。
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構;陪審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首席將軍——執掌軍政大權。為鼓勵公民參政,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城邦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津貼。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公元前5世紀中期,由貴族組成十人委員會制定的法律,鐫刻在十二塊銅表上發表,稱為《十二銅表法》。它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公元前3世紀中期之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被稱為公民法,具有明顯的狹隘性;在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公民法逐漸演變為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羅馬法的作用: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系和穩定帝國統治;②羅馬法內容豐富,體系完善,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③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它的很多原則和制度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
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英國君主立憲制:
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權利。標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責任內閣制是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於18世紀前期開始形成。根據這一制度,英國首相身兼政府首腦、議會黨團領袖和多數黨領袖數職,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美國總統共和制:
美國1787年憲法:根據美國憲法,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國家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組成的國會;行政權歸於總統,他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並擁有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政府各部門的權力是彼此制約和平衡的。
美國1787年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法國的總統共和制: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規定,行政權力歸於總統,立法權歸於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兩院議會。
德意志聯邦制的君主國家:
《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憲法授予皇帝巨大權力;帝國宰相主持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議會作為立法機構,但是任何法案必須經皇帝批准。
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八、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共產黨宣言》內容: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進一步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它的問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統治俄國長達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
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長期流亡國外的列寧回到彼得格勒,發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綱》,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爆發,次日凌晨,革命工人和士兵完全佔領臨時政府的最後據點——冬宮,起義取得勝利。期間,通過了《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布政權轉歸蘇維埃。
十月革命勝利的意義: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它成功的將社會主義理論變成實踐;③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獨立運動。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1954年,一屆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為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提供了法律保證。
到1956年底,全國基本完成了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宣告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九、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兩極世界的形成:
雅爾塔體制:二戰後期,美、英、蘇三大國首腦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達成若干協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即雅爾塔體制,奠定了戰後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
杜魯門主義——它的出台是「冷戰」開始的標志,是「冷戰」在政治領域的表現。
馬歇爾計劃——「冷戰」在經濟領域的表現。
北約: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宣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成立。
華約:1955年5月,蘇聯和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等八國政府首腦在波蘭首都華沙簽署《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正式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華約)。
北約和華約的建立,標志了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德國和朝鮮的分裂,以及古巴導彈危機,導致「冷戰」局面的加劇。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
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奉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它在國際舞台發揮巨大作用,有力地沖擊了兩極格局。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世界兩極格局瓦解。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