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家驤

歷史學家驤

發布時間:2021-02-14 13:30:41

Ⅰ 緬懷中國地質事業百年發展史上位「殉難」的地質學家

吳鳳鳴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一、引言

中國地質事業起步較晚,基本上是從西方引進而來。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典型半殖民地性質;二是民族礦業基礎薄弱,發展緩慢,生產技術落後,規模不大。

早期中國地質礦產事業發展進程中,突出三個特點:①近代的學理論思想的引入;②借鑒與吸收外國地質學家來華進行地質調查的經驗和成果;③派留學生去國外「取經」,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起到了「名師出高徒」效應。

截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僅有 2~3 種礦已探明儲量,地質礦產專家近 200~300人。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民經濟恢復,實施與連續完成《宏偉的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努力,在20世紀中期,中國地質礦產事業已從弱到強,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形成了各學科配套、各兵種齊全的百萬大軍;在自然礦產利用方面,截至20世紀末,我國已發現礦產170餘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有160餘種,擁有礦產基地12萬多處,創建礦業城市300餘座;其中A、錫、銻,以及稀土元素礦等居世界儲量第一位,礦產開采總量居世界第二位;而鐵、銅、鉛、鋅、鋁土礦等金屬礦雖然也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水平的58%,多為貧礦,實際利用率偏低;在能源方面:煤炭產量是我國突出優勢,已早有共識,石油產量,在20世紀60年代就從「貧油國」進入產油大國,據我國第三次油氣資源評價資料:全國石油資源總量1086億t,天然氣56萬億m3,由於我國目前研究程度和勘探程度較低,估計可找到的石油量為650億t,的資源量25萬億m3,探明率僅為24.6 %。

在地質科學理論研究方面:中國大地構造學理論的創立及其學派的形成,早為國際同行所共識,近期在令人矚目的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大陸動力學,造山帶深部構造演化等都有突破性的成就;在中國成礦理論方面,新的區域成礦論,指導與促進找礦的突破,中國陸相生油理論,為石油地質學理論的發展增添了強勁活力……

在野外地質調查與勘探技術方面,早已實施引進與創新相結合,實現運用先進科技成果:航空遙感、衛星、GPS、紅外光譜、遠程會商等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

綜觀上述,當前我國地質事業已從地質大國向地質強國跨越,在展示輝煌成就的同時,深切緬懷曾為中國地質事業快速發展,嘔心瀝血、篳路藍縷,乃至「殉難」捐軀的老一輩地質學家英勇事跡,以A繼承和發揚他們的艱苦奮斗,勇於犧牲的精神,就更具有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筆者基於這一目的,花費近半年的時間查尋史料,選定10位「殉難」的地質學家作如下的簡介,限於所掌握史料,敬請同行補充和指正!

二、1912年「北方革命軍」參謀長《地學雜志》主編白雅雨

白雅雨(1868~1912)(照片1)是近代地理學家、中國地學會的創建人之一(1909)、《地學雜志》主編。

照片1 白雅雨(1868~1912)

白雅雨1868年生於南通,1904年投身於辛亥革命,1908年在天津高等女師學堂北洋法政學堂任教,是李大釗同志在法政學堂的老師,多有影響;武漢起義後在北方發起「灤州起義」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擔任北方革命軍參謀長,進軍京津途中被叛徒出賣,在古冶被捕,堅貞不屈,慘遭殺害,1912年1月7日殉難,享年44歲。

1915年工商部主持,由張謇書寫墓誌銘:「白烈士雅雨之墓」,1936年在北京西北郊顯龍山灤州革命紀念園內,建有白雅雨烈士衣冠冢,1937年國民政府授予國葬,追贈為上將,並決定在北京和泰山建造紀念碑。

三、中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區域地質學家趙亞曾

照片2 趙亞曾(1898~1929)

趙亞曾(1898~1929)(照片2),字予仁,生於河北蠡縣,19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期間勤奮努力,思想進步,深得葛利普、李四光教授等的賞識。在校期間,「五四」新文化運動,在當時進步刊物《晨報》副刊「科學世界」專欄上,連續發表地質古生物基本理論知識25篇論文,顯示出才華「初露鋒芒」。1923年進入地質調查所,歷任調查員、技師、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等,在所6年間,遍及大江南北以及邊遠山區,進行野外地質調查與研究,取得優異成績,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一等科學研究獎勵金。6年間發表論文和專著20餘篇(部),共百餘萬字,主要有:《中國長身貝科化石》,《中國石炭紀及二疊紀石燕化石》,《中國北部太原系之瓣鰓類化石》等,被古生物學同行奉為奠基性經典之作;在地層方面:專著《華北古生代煤地層的分類和對比》,對建立華北含煤的層序、時代歸屬和對比奠定了基礎;《揚子江峽谷的中生代》、《中國北部太原群的時代》、《秦嶺及四川之地質研究》(與黃汲清合作)等都是開創性的成就;在大地構造方面,發現阿爾卑斯型「飛來峰」構造,揭開了龍門山深斷裂的奧秘。

1929年,由丁文江組織的「川廣鐵路沿線地質考察」大型專業考察隊,同黃汲清由陝西越秦嶺入四川,明知沿途土匪猖狂,路途艱險,老一輩地質學家們為中國地質事業,不畏艱險,顯現出勇於犧牲的精神。趙亞曾11月15日進入昭通縣境25里閘心場住入佛德盛客棧,夜間遭遇土匪搶劫,為保護已獲得的沿途考察地質礦產資料和圖件,與匪徒進行了周旋和斗爭,不幸慘遭殺害,獻出了年僅31歲年輕有為的生命。噩耗傳出,地質學界一片悲憤,許多老一輩地質學家,諸如:李四光、丁文江、翁文灝等,都為這位頗有造詣的年輕地質學家的不幸犧牲,痛心而惋惜,並留下許多輓詞與詩篇!中國地質學會為表彰與紀念趙亞曾為地質考察殉難,特設趙亞曾研究補助基金,獎給對中國的質古生物學作出貢獻的學者,從1932~1949年,已有22人獲得獎金,其中包括黃汲清院士等十餘名院士在內。

趙亞曾殉難後,在原地質調查所舊址(北京兵馬司15號院內)樹立有「趙亞曾墓碑」;2007年10月5日在遼寧本溪市標准地層剖面前樹立「趙亞曾漢白玉雕像」,以緬懷他在1926年創建的本溪牛毛嶺中石炭統本溪組地層剖面。

四、中國地質事業創建者、多維學者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照片3)是一位多維科學家,地質學界譽為「地學泰斗」;1934~1936年出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對中國早期科學建設多有貢獻,特別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科學與玄學論戰」中,以4篇《科學與玄學》戰斗性論文戰勝玄學派,為弘揚科學思想,捍衛科學精神作出貢獻。

照片3 丁文江(1887~1936)

丁文江(1887~1936)江蘇泰興人,字在君,5歲時進私塾館,寓目成誦,喜愛詩詞,11歲撰成《漢高祖明太祖優劣論》,13歲時以一篇《漢武帝通西南論》考得秀才。1901赴日本留學,1904年轉赴英國,1908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動物學和地質學,1911年畢業回國,獲得「格致科進士」;1913~1916年任地質科長,創辦地質研究所和地質調查所,建造了培育出中國第一代地質學家的搖籃,拉開中國地質礦產調查的序幕。

他是中國地質礦產調查早期的先驅者,1911年回國途中,進入雲南,取道滇黔湘驛道進行地質礦產考察,1913年對正太鐵路沿線附近地質礦產作了系統調查,發表《調查正泰路附近的質礦務報告》;1914年再去西南邊緣地區進行地質礦產考察,重點考察了個舊錫礦和東傳統礦區;1928年受鐵道部的委託,對川廣鐵路線地質做過調查;1929年組織大規模考察隊,進行更系統的考察,取得豐碩成果。1935年,按照南京政府緊急礦藏勘探計劃,受鐵道部部長顧夢余的特別邀請,對粵漢鐵路沿線煤礦資源狀況進行調查,12月份抵達湖南,湖南地質調查所派王曉青協同,連續在長沙、衡陽一帶進行野外地質調查,堅持親下礦井,直到礦洞勘測,特別是對湘潭譚家山煤礦進行了更細致的勘測;在這次考察中,勘測了南嶽的高度,憑吊了恩師龍璋紀念亭(詠詩一首)。當晚住入粵漢株韶段路局賓館,由於連日野外勘察,過度勞累,又患傷風感冒,睡前服了安眠葯片,壁爐煙筒不暢,不幸煤氣中毒,治療過程,肋骨骨折,化膿後,引起發燒,經20餘天的搶救與治療,終無回天之力,於1936年1月5日,一代宗師丁文江英年早逝,享年49歲。噩耗傳出後學界一片哀悼,一些學界名流在不同報刊上發表激情悼念文章,特別是地學界《地理學報》、《地質論評》發表了悼念專刊,其中作為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的翁文灝《追念丁在君先生》長詩,感人肺腑,激動人心!

由於丁文江是地學界的一代宗師,早有《丁文江傳》、《丁文江年譜》等專輯出版;在100歲誕辰、120歲誕辰時都舉辦過隆重的紀念會和學術討論會,2009年,中國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專門舉辦了丁文江120 歲誕辰學術研討會,筆者在會上作了《丁文江在新文化運動中是科學派的主將》學術報告,編入《地質學史論叢》第5號,地質出版社,2009出版這里就不再贅述。

值得追記的是,初步認定:湖南煤資源豐富,尤以譚家山、耒陽馬田墟、宜章楊梅山、粵之樂昌狗牙洞等最有價值。其中譚家山為煙煤,可煉焦,而馬田墟一帶為華南最大煤田,均為無煙煤,楊梅山和狗牙洞兩處煤田尚待進一步勘查,這些煤田距路線較遠,運輸不便。雖然是短短數日,基本上解決了粵漢鐵路沿線煤礦資源分布情況,為此「殉難」,他也付出了年僅49歲的寶貴的生命!

五、西南地質礦產學者吳希曾

吳希曾(1910~1938)(照片4),字亦魯,江蘇淮陰人,1931年考入中央大學,初攻農業化學,一年後轉入地質系,主攻礦物學和礦床學,1935年畢業,考入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同年,隨同王曰倫、熊永先借調於貴州地質調查所,曾入巫峽,溯綦江,以至黔中;登梵浄,涉烏江,深入苗寨,遍歷黔東各縣,除沿途測制路線圖與地質考察外,更側重於金屬礦藏的勘測,經他研究過的有:溪萬山場、大喇峒,晃縣酒店塘、八寨、三河等處的硃砂礦,獨山苗林、三河苗龍場、榕江八蒙、江口梵浄山等處之銻礦;下江宰便之磁黃鐵礦,三合野竹、丹江蜂塘寨、鎮遠等處的鉛鋅礦,清溪、平遠、八寨、獨山、三合永從等之鐵礦,梵浄山之金礦,以及盧山翁項之油田。相繼進行南嶺地質調查,兩涉融江、沅水,又赴桂北和湘西進行地質礦產考察。

照片4 吳希曾(1910~1938)

1938年,奉命赴湘西辰溪芷江一帶開發煤田,2月8日他偕資源委員會專門委員王德森、測繪員李玉,從長沙出發,乘公路局客車,偱京滇國道前往。不意行至益陽縣境山青鋪(西距長沙約80km),軍車橫沖直撞,客車竟被顛覆,燃起大火,吳等三人,同歸殉難,年僅29歲,以逾花甲老父地質噩耗,痛不欲生。

逝世後,地調所所長翁文灝、黃汲清等,特在《地質論評》撰寫悼念專文,並高度評價他長期在西南邊緣地區進行地質調查,對貴州東部地質礦產,特別是對震旦紀及下古生代變質岩研究,多有貢獻。

在王曰倫先生指導下,總結有關貴州地質礦產資源考察報告多篇:諸如《貴州東部地質礦產簡報》,《貴州東部銻礦報告》(1938),《貴州東部鉛鋅礦報告》,《貴州東部鐵礦報告》,《貴州東部硃砂礦》,《貴州梵浄山金礦》,以及《貴州爐山翁頂之油田初勘報告》等;還參與了貴州汞礦的調查與研究,湘西地質礦產調查等。

六、著名地礦師王德森

王德森(1859~1938),湖南嶽陽人,自幼勤苦,岳陽中學畢業後,考入公立工業專門學校采礦科,1921年畢業,考入東南大學,專攻地質學,從師湛溪礦師。1928年創「中華礦學社」主編《礦業周刊》,篳路藍縷,多遇艱難,而成效斐然。1930年出任湖北農礦廳技師,主掌湖北礦產,以煤鐵礦為主,兼任象鼻山鐵礦處長,終日銳意操勞,成績尤佳。1935年反對湖北當局出售鐵砂給日本,辭職而去,儀表抗議,可見其高風亮節之美德。後受老師湛溪先生之邀,出任貴州公路處處長,風餐露宿於曫煙瘴雨之境,雖非自己專業特長,工作勤奮努力,深得諶先生之嘉獎。

1936年夏,受資源委員會之聘,以專門委員之名,擔任湖北靈鄉鐵礦探礦與開發之責,在任期間,常困於匪,幾遭不測,均不顧自己安危,勘探開發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成績卓然。

1938年靈鄉鐵礦工作結束後,奉資委會之命,赴湖南籌備辰溪煤礦,經長沙,同吳希曾等乘公路局汽車赴常德,行至益陽山青鋪,被軍車撞翻起火,同吳希曾等一齊「殉難」,終年43歲。

王德森從事地質礦業十年,公而忘私,勤奮廉潔,充分發揮了地勘專業特長,受到廣泛尊重。

七、我國少數地質礦產與礦冶采礦兼優的知名專家閆增才

閆增才(1901~1940),字立三,河南淇縣人,自幼勤奮好學,性格爽朗、坦盪,最早考入焦作福中礦務大學,後轉入南開大學,專攻礦床學、采礦學、冶金學,1926年畢業,獲得礦冶工程學士學位。先後在六河溝煤礦、山東華實煤礦、漢口揚子鐵礦任工程師、總工程師;1929年參與創辦東北大學采冶系。1931年赴比利時,就讀於列日大學(Universite de Lige),從師Formarier P.和Lenier教授,專攻地質學與古生物學,1935年畢業,在我國礦冶采礦與地質礦產兼優者實屬鳳毛麟角。

回國後,先在中福公司任職,後為開發焦作新煤井做了地層與構造的調查與研究,「七七」事變後,隨同孫越琦在湖南湘潭煤礦從事煤礦開采,1938年在四川勘查犍為煤田,為嘉陽煤礦開發奠定了基礎。1939年任西南經濟建設研究所礦業研究員,擬定《西南煤鐵研究計劃》偕同李邦華、趙家驤調查川康煤鐵礦產,足跡遍及宜賓地區28個縣,編撰成《大宜賓區煤鐵礦產調查報告》。

野外調查歸來,身患重病未愈,由於公務需要,急赴重慶,船行至中途翻覆,遂不幸殉難,終年39歲。綜其短短39年的一生,學貫中西,學識超群,勤奮努力,任勞任怨,是我國礦冶界與地質界不可多得的英才,而竟賚志以歿,實可惋惜。

八、我國早期工程地質專家林文英

林文英(1910~1942),祖籍中原,數度南遷,後居廣東蕉嶺,祖父輩兩世僑居爪哇巴達維島(今雅加達),經商,1910年生於巴達維島,三歲喪母,送回原籍,由祖母撫養,梅縣廣益中學畢業後,入上海暨南大學,後轉入南京中央大學,專攻地質學,1933年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由於喜愛游覽祖國的大山大川,在校期間,遍及寧鎮山脈,考察了地層與構造;攀登過太行太華,以及一些地質勝境。

畢業後,在全國經濟委員會公路處任職,從事於工程地質工作,最早參加四川地質考察團,相繼參加西北考察團,赴陝、甘、寧、青、綏五省公路沿線地質工作;1937年,參加京滇公路周覽團,1938年,調查滇緬公路沿線地質,考察伊洛瓦底江之航運,皖町八莫間之陸運;1939年勘查宜賓昆明間沿線地質礦產,1940年沿川滇東路(濾縣至曲靖)及樂西公路(樂山至西昌)調查地質,1941年調查黔桂鐵路沿線地質,對河池、南丹、獨山等縣境內隧道及涵洞施工計劃,多有貢獻。

同年,參加中印勘測隊,由西昌出發經由雲南之中甸入藏,順探南墩之石油。

1942年,出任寶天鐵路局專員親赴寶雞天水間研究隧道工程地質工作,行至徽縣遭遇車禍,不幸殉難,年僅32歲。

值得提及的是,早年我國鐵路線和公路線的勘測選線,沿線的橋梁與隧洞的設計,多半都處於他的手,是一位頗具潛力的工程地質的開拓者。同時對理論地質學也頗有造詣,如對全國12個自然區域的劃分,河流襲奪與氣候變遷的探討,岩石與土壤之物理性質研究等。

林先生著述共約50種,1938年在《地質論評》上發表的《中國公路地質概論》,是其代表作,文中涉及朔漠區域、江淮平原、魯東丘陵、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閩浙山區、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橫斷山區、青藏高原等各區域的工程地質特徵;就是考察報告,也是十分精湛,諸如《甘新公路地質調查報告》等。

林先生畢生喜愛旅遊,走遍全國23個省區,行程30餘萬里,是一位獨具風格的年輕地質學家,英才早逝,實乃地質學界的一大損失,更是工程地質學界的損失!

九、我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許德佑

許德佑(1908~1944)(照片5),江蘇丹陽人,蘇州中學畢業(1927),青年時代愛好文藝活動,曾參加田漢、洪深主辦的「南國劇社」並擔任導演和編劇。1930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獲得文學學士;旋即赴法國巴黎留學,1931年進入巴黎蒙伯里大學地質系,從師著名古生物學家喬納德(Jolend)專攻甲殼化石,從師門契柯夫(Men-hikoff)專攻珊瑚化石,成績尤佳,被吸收為法國地質學會會員,1935年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在校期間,在法國地質學會會刊上就已發表兩篇論文,受到稱贊。

照片5 許德佑(1908~1944)

1935年學成歸國,進入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任技士,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專事古生物研究,1936年晉升為技正,專攻三疊紀地層古生物研究,頗有造詣。

曾被選為中國地質學會助理書記(1942),《會志》編輯(1937~1944),1941年兼任復旦大學史地系教授等職。

1944年4月,偕同陳康、馬以思到黔西從事地質調查途中,在貴州盤縣啨隆黃廠附近不幸遇匪,三位地質學家同時「殉難」,許德佑年僅36歲。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1945~1949年獲獎者有:趙金科(院士)、米泰恆、趙家驤、顧知微(院士)、黃懿。

許德佑短短十年間,足跡諞及江蘇、湖北、湖南、廣西、雲南、四川,特別對貴州有關地質古生物調查與研究更深,著述豐厚,達74種(89篇)之多,其主要成就為地層古生物,諸如:《中國南部三疊紀化石新材料》(1938)《中國南部海相三疊紀化石之研究》(1939)《貴州之三疊紀地層》等。

2006年9月30日,在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開園會上,特別追念了1944年許德佑、陳康、馬以思在關玲發現化石群,找到海百合化石標本,1949年經穆恩之院士鑒定後,定名「許氏創孔海百合化石」。

十、年輕有為的地質學家陳康

陳康(1916~1944)(照片6),字劻之,廣東番禺人。1941年畢業於廣東省文理學院博物系,其畢業論文《廣東連縣東部地質》,曾受聘於兩廣地質調查所,隨同莫柱蓀等赴樂昌九峰一帶進行地質調查,發表《樂昌九峰地質》,經楊鍾健審閱,特加贊賞,又經黃汲清、李承三的推薦,1942年進入中央地質調查所,隨同許德佑研究貴州西南之三疊系,發表《貴州西南部三疊紀》、《貴州青岩化石之探討》等。1943年響應黃汲清的倡導,參與了地質調查所化石標本的整理,做了大量而艱巨的工作。1944年在貴陽參加了第20屆中國地質學會年會後,隨同許德佑等赴黔西進行地質調查,中途遇匪慘遭殺害,年僅29歲。

照片6 陳康(1916~1944)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1945~1949年獲獎者有:趙金科(院士)、米泰恆、趙家驤、顧知微(院士)、黃懿。

十一、在校期間曾獲得「朱森」獎學金的女地質學家馬以思

馬以思(1919~1944)(照片7),原籍四川成都,生於黑龍江,「九一八」後遷回內地——上海。自幼好學聰慧,就讀於同濟高中,抗戰後,隨母返川。1939年中學畢業,以優異成績進入重慶中央大學地質系。1943年以全班之冠的優異成績畢業,考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在尹贊勛、許德佑的指導下,從事地質古生物研究,曾發表《黔北桐榟縣三疊紀動物群》。

照片7 馬以思(1919~1944)

馬以思女士自幼學習日文,通曉英、德、法、俄幾國文字,經歷學校考試,有28次獲得第一名,實堪稱著。因此,曾獲得上海銀行獎學金,林 森(主席)獎學金,是一位出類拔萃女傑。1944年隨同許德佑等赴黔西進行地質礦產考察,中途遇難,年僅25歲。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其中突出女地質學家),從1944年起獲得殊榮的女地質學家有:侯佑堂、池際尚(院士)、郝詒純(院士),以及唯一男性劉東生(院士)。

十二、兼具地礦和管理才能的地質學家張莘夫

張莘夫(1898~1946)(照片8),原名張春恩,出生於吉林德惠(今九台縣六台村),其父張雅南貢生出身,攻讀憲政學院法律專業,民國肇興年間,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後曾任徐世昌總統府顧問、國會眾議院議員、國務院議員。受家庭影響,1919年到北平就讀於北京大學文學系,曾與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的毛澤東相識,常在一起暢談救國的道理,「五四」運動中,他積極參與北平青年學生上街遊行示威,執旗領隊,帶頭呼喊口號,頗有氣勢。1920年通過留美官費考試合格,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學習經濟,後又進入密歇根工科大學專攻礦冶,畢業後獲得地質學博士學位。

照片8 張莘夫(1898~1946)

1929年學成歸國,由於熱愛設家鄉,主動要求去吉林穆棱煤礦(今屬黑龍江),出任礦長兼總工程師,由於他的地礦理論和管理才能,使俄國人撤離後幾乎停產的煤礦,得以很快地恢復生產,日益振興。1931年「九一八」事變,被迫流亡關內,歷任河北唐山工程學院教授,河南焦作煤礦總工程師,甘肅天水煤礦礦長兼總工程師、河南中福公司李河煤礦礦長、山西大學校長、中央實業部長、經濟總署副主任等職;抗戰期間,出任金屬礦產管理處處長等職務,主持內地汞、錫、A等的金屬生產,成績卓越,展現出是一位頗有才能的地質學家。

1945年日本投降後,張莘夫被國民黨政府任命為經濟部東北行營工礦處副處長,負責東北工礦接收事宜,1946年1月16日帶領技術人員(7人)赴撫順,交涉接收撫順煤礦,當時撫順由民主聯軍管轄,接收未成,在返回沈陽途中,行至撫順以西李二石寨車站被劫往南山槍殺,終年48歲。

有資料說:毛主席得知張莘夫被害後,曾惋惜地說:張是世界上少數地質專家中之一(大意)。張莘夫在1919年「五四」運動時,多次去北大圖書館共同探討救國之道。

事件發生後,蘇聯、國民黨政府、民主政府各有完全相反的說法,由於當時東北地區處於蘇軍佔領,內地各界對蘇軍拆遷工礦設備、機械行為,早有不滿,加之,又揭露出損害中國利益的《雅爾塔協定》的秘密簽訂,於是在2月11日內地各大城市:重慶、上海、南昌、北平、漢口、杭州等舉行反俄示威大遊行,要求蘇軍如期撤軍。

張莘夫之子 張立剛現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經常在國內進行學術交流。

另有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朱森(1902~1942)雖然不是死於地質礦產考察途中,但從追悼會上的眾多輓聯和輓詞,以及悼念文中反映出有被迫害因素,筆者也就藉此對他做點滴介紹。

十三、朱森

朱森(1902~1942)(照片9),湖南郴縣,自幼聰慧,喜讀中國古典詩詞,奠定下良好的文學素養。192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在校期間學習到李四光教授的岩石學與構造地質學,葛利普教授的古生物學和的史學,教師中還有何傑、王烈、趙亞曾等,指導地質實習的還有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教授,得到了良好的地質基礎教育。在校三年級時,發表了處女作《湖南郴縣瑤林之古生代地層及動物群》(《會志》),博得好評。

照片9 朱森(1902~1942)

1928年北京大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在研究所六年間,曾去鄂北、豫北考察秦嶺東段地質,南嶺地質,南京附近地質,相繼發表10餘篇論文。

1934年,得到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的資助,赴美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在地文學方面從師約翰遜(D.W.Johson),在地史學方面,從師凱伊(G.M.Kay),利用暑假,去耶魯大學,從師舒赫特(C.Schuchert),學習古生物學。1936年獲得理學碩士學位,同張更結伴,自駕車「汽車地質」歷時兩月,行程19560km,他們橫穿阿巴拉契亞山脈,考察了大半個美國,了解認識各地地層與構造,還特別研究了科羅拉多大峽谷、黃石公園、大鹽湖等地質名勝。

十四、結語

以上12位地質學家(除朱森外),都是在地質礦產考察中不幸被害遇難的,其中有的是年僅20餘歲的初露頭角地質學家,為國家勘查礦產資源,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回顧我國地質礦產事業近百年發展史之際,用最簡要的文字,介紹一下他們的事跡,一方面表達對他們的深切緬懷,更重要的是傳承他們當年艱苦創業精神,發揚他們勇於承擔任務,不怕犧牲的美德。這也是筆者花費近半年的時光,搜集史料,撰成此文的中心目的。

Ⅱ 請懂歷史的人,或歷史學家進來,急急急急。。。。。

這出書瞎說,純是民間或是小說戲曲的藝術升華。
諸葛亮的才能主要還是治國回和民族政答策以及他敏銳的政治觀察力上,其軍事才能基本上乏善可陳,只有到了諸葛亮六齣祁山時才顯現出來一些,但也是沒啥驚天動地的事情。
諸葛亮的倒世人的敬仰甚至是神話,某種意義上市諸葛亮的作為記能為後世的統治者吹捧,也能為天下人嚮往。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做法,是統治者最願意看到的,咱家上諸葛亮確實是治世之臣,所以為統治者作為沉下的楷模。
諸葛亮的入仕也是天下讀書人所嚮往的,諸葛亮是被劉備三顧茅廬而的,而且一進入劉備集團就成為劉備集團的核心,為劉備份系天下大勢,使得劉備成就帝業,這也是腿按下讀書人的嚮往。
所以諸葛亮是文官中的神,既能治國安邦,又能出相入帥,完人。

Ⅲ 楊士驤的人物生平

楊士驤(1860-1909),祖籍盱眙。咸豐十年(1860-1909)出生於淮安府山陽縣城內更樓東街,楊氏家族在淮安很有聲望,為淮安四大家族之一,其祖楊殿邦於道光26年(1846年)來淮任漕運總督,咸豐3年(1852年)卸任後,於淮安南門更樓東購置一宅院,遂定居淮安。其父鴻弼,「嬰末疾不仕」,幼年即有殘疾,把一生的精力均用在培養子女上,「生子八人,其五登甲乙科」。士驤少年時,祖、父相繼去世,家道中落,生活日益困窘,但士驤兄弟讀書則益加勤奮。他16歲成了秀才,光緒12年(1886年)中進士,入翰林院,選庶吉士,授編修,從此步入仕途。
江蘇人文總體而言江南崇文、淮北尚武、江淮重仕。明清時期,淮安是漕運總督、南河總督的駐地,集「漕、河、鹽、榷、驛、稅」於一身,「天下九督,淮占其二」。滿清政府腐敗,國力日益衰落,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文情懷和江淮大地獨特地水土,孕育和激勵著淮安人經邦濟世,今淮安市南門更樓東街有楊士驤故居。
楊士驤為官,「以干練稱於時」,從翰林院外放直隸通永道,不久升為按察使,又遷江西布政使。短短十餘年時間,他春風得意,成為清廷的高級官吏。
光緒30年(1904年)12月,清廷宣布楊士驤(接替袁世凱,袁升任直隸總督)為山東巡撫。他在任近三年,其政績斐然,值得一書的至少有二。
政績一 與德國侵略者進行了有理有節的斗爭
比較妥善地處理了「膠州灣事件」和「曹州教案」。
光緒22年(1897),兩名德籍教士在曹州巨野被義和團所殺,德國以此為借口出兵強占膠州灣及膠州(今膠州市)、即墨等地。1898年,德國侵略者也模仿英國「租借」香港新界那樣,向清政府提出租借膠州灣,租期99年,准許德國享有修築膠濟鐵路的特權。德人還提出為了保證鐵路沿線的「安全」,「自膠至高密悉為德兵所駐守」,並擁有沿線兩側30華里內礦產開采權。德國的無理要求理所當然的遭到山東及全國人民的反對。清廷也以山東距京師近在咫尺,一直未在不平等的《膠澳租界條約》上簽字。楊士驤到任後,整飭曹州一帶,「行清鄉法」,嚴厲督捕「盜賊」,沿鐵路線地區的社會治安有了明顯好轉,使德人找不到沿線駐軍的口實。然後,他以隆重的禮儀與「德酋」談判,「以歡結之」,「漸以理勢開曉」,與之進行有理有節的斗爭。《辛丑條約》簽定以後,八國聯軍相繼撤出京津地區。楊士驤趁勢進一步與「德酋」交涉,終於使「德人竟撤兵還我利權」。德軍首領「且請其國主賚楊以寶星也」。「寶星」是何物,不得而知,大概是勛章、紀念品之類東西(寶星即為「外交勛章」,是一種專門授予外國人的禮物。光緒七年曾按照國際慣例製作御賜雙龍寶星,用以授予重要外賓或高級外交官員直至清朝結束),總之楊士驤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政績二 嚴法規治黃河,使數年山東無河患
黃河流經山東近千公里,「歲漫決為巨害」。
楊士驤輕車簡從,沿山東境內黃河一直至入海口進行了考察。他認為黃河每年常決堤為患的原因除「淤高而堤薄」以外,其主要是負責河工的官員責任不到位,治水經費鯨吞挪用嚴重,獎罰不明。有的河工官員沒有治好河,反而「遷擢」,易地做官。楊士驤針對上述情況「乃定章程」,如果「歲安瀾」,則「官奏敘」升遷,獎勵「弁兵」;如果「河決」則「官嚴參,不得留工効力,弁兵依律論斬」。每年汛期,他總是「身巡河堤,厲賞罰」,使得負責河工的官員人等絲毫不敢懈怠,「自是數年」,山東境內黃河安然無虞。
光緒33年(1907),楊士驤「代袁世凱為直隸總督」,袁改任北洋大臣。袁為籌辦近代新軍,需大量經費,楊士驤積極為其籌劃,「承其後一切奉行罔有違,財政日竭難乎為繼而周旋因應。」袁與楊私誼極好,楊隨袁一步一趨,使朝中官員「側目視之」,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人物。光緒34年(1908),永定河泛濫,殃及京津地區。楊士驤經過實地考察,上疏認為永定河成災「一由下口高仰,宣洩不暢」,「一由減壩失修,分消無路」。永定河流經京城西南蘆溝橋以下,以前有一條「減壩」,由於年久失修,淤塞嚴重,每到汛期,不能起分洪泄洪作用,而且支流也常泛濫,增大了受災面積,楊士驤請「撥帑四十六萬兩」,得到朝廷的批准。這年光緒皇帝駕崩,其陵寢移西陵,興師動眾,民怨沸騰。楊士驤提出「所需不得攤派民間」。作為干練的高級官吏,他清醒地看到清政權積重難返,大廈將圮,從維護封建王朝統治出發,上書直言「國初因明季加派紛繁,民生凋敝」,特別京畿地區徭役攤派更重,農民不堪重負,紛紛揭竿而起,導致明王朝的滅亡,應從中吸取歷史教訓。主張改革京畿地區田賦和徭役負擔。直隸農民多負擔了徭役則「田賦應較各省輕」,徭役應折為銀兩,沖交賦稅。朝廷新政,如辦巡警、興新學等費用不能向老百姓攤派。每年,「擬官紳合查常年應官差徭,實系公用者,酌定數目折交。州縣自辦(工程)不得濫派折錢。」楊士驤的上書雖然得到朝廷的重視,但在當時情況下,根本沒有得到認真的執行。他的種種努力當然也挽救不了清王朝覆滅的命運。

Ⅳ 請問哪裡有中國歷史所有名人的名字

中國歷史名人
先秦:湯◎、伊尹◎、姜尚◎、周公◎、老聃☆、孔丘☆、孟柯☆、莊周☆、管仲◎、孫武☆、屈原◆
秦:嬴政◎、李斯◎、項羽◎、張良◎、陳勝◎
漢:劉邦◎、蕭何◎、韓信◎、呂雉◎、劉徹◎、霍去病◎、董仲舒☆、劉安◆、司馬遷◆、霍光◎、揚雄◆、王莽◎、劉秀◎、張衡△、張仲景△、華佗△、曹操◎
三國:劉備◎、諸葛亮¤、關羽¤
晉:陸機◆、陶淵明◆、謝玄◎、祖逖◎
南北朝:蕭衍◎、拓跋硅◎、酈道元△
隋:楊堅◎、楊廣◎
唐:孫思邈△、李世民◎、魏徵◎、玄奘、武則天◎、李隆基◎、鑒真、王維◆、李白◆、安祿山◎、顏真卿◆、杜甫◆、白居易◆、韓愈◆、黃巢◎
五代:石敬瑭◎、李煜◆
宋:趙匡胤◎、王安石◆、歐陽修◆、蘇軾◆、包拯¤、司馬光◆、趙佶◆、岳飛¤、朱熹☆、沈括△、辛棄疾◆、陸游◆、完顏亮◎
元:忽必烈◎、王實甫◆
明:朱元璋◎、劉伯溫¤、朱棣◎、鄭和◎、羅貫中◆、於謙◎、王陽明☆、唐寅◆、張居正◎、吳承恩◆、馮夢龍◆、李贄☆、徐光啟△、戚繼光◎、李時珍△、徐霞客△、魏忠賢◎、李自成◎、鄭成功◎、朱由檢◎、袁崇煥◎、史可法◎、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吳又可△
清:皇太極◎、吳三桂◎、多爾袞◎、玄燁◎、弘歷◎、曹雪芹◆、王清任△、和伸◎、魏源、林則徐◎、洪秀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葉赫納拉氏◎、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袁世凱◎、秋瑾◎、章太炎◆

Ⅳ 兩晉南北朝的歷史人物-苻堅-的簡介

前秦宣昭帝苻堅[1](338年-385年),字永固,氐族人,苻雄之子,苻洪之孫,苻健之侄,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的皇帝。
[編輯本段]氐族異童
苻堅(338-385年),字永固,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東南)氐族人,前秦開國君主苻洪的孫子,苻雄的兒子。其祖先世代為西戎酋長。在後趙石虎進攻關中時,苻洪率族歸服,並遷徙到現在的河北臨漳一帶。後又投靠東晉,被任為征北大將軍,不久自稱秦王。苻洪死後,其子苻健在公元351年入據關中,次年稱帝,建都長安。苻健是苻堅的伯父。苻堅的父親苻雄因輔佐長兄創業有功,被封為東海王。苻雄死後,苻堅襲爵。
史稱苻堅自有貴相,傳說他背後有讖文曰:「草付臣又土王咸陽」,「草付」是「苻」;「臣又土」是繁體的「堅」,也就是說,他將來就要在咸陽稱王立國了,這條讖文在迷信的古人看來是非常吉利的事,於是就為他取名「苻堅」。也許正是應驗了讖文中的話,苻堅自幼聰明過人,7歲時就知道幫助周圍的小夥伴了。8、9歲時,言談舉止猶如大人,所以倍受祖父苻洪的寵愛。當時有個善於相面的人,在路上看到苻堅長相奇特,就上前拉住他的手說:「這里是皇帝巡行的街道,你們在此玩耍,不怕司隸校尉把你們捆起來嗎?」苻堅回答說:「司隸校尉只捆有罪的人,不捆玩耍的小孩。」相面人對隨行的人說:「這孩子有霸王之相。」後來兩人又相遇,相面的人悄悄對苻堅說:「你的面相不同尋常,日後必定大貴。」
苻堅一本正經地說:「如果真的有那一天,我終生不會忘記您的恩德。」在苻堅8歲的時候,一天,他突然向爺爺苻洪提出請個家庭教師的請求。苻洪驚奇地望著孫子說:「我們這個民族從來只知喝酒吃肉,如今你想求學,實在太好了。」
於是欣然答應。第二天就請來了家庭教師。苻堅學習非常刻苦,潛心研讀經史典籍.隨著學識的不斷增長而立下了經世濟民、統一天下的大志.遂又結交了許多當世豪傑,很快成了朝野享有盛譽的佼佼者。
[編輯本段]誅暴君,承大統
公元353年,苻健病死,其子苻生繼承帝位。苻生是天下少有的暴君,視殺人如兒戲。每逢接見大臣,都讓侍從箭上弦,刀出鞘、鐵鉗、鋼鋸等擺放跟前。看誰不順眼.就隨即殺掉。如哪位大臣有所勸諫,就被視為誹謗,殺之;若有人說句奉承話,就被視為獻媚,殺之.因此,朝中人人自危,都希望苻堅取而代之。其中薛伽、權翼私下對苻堅說:「苻生這小子太殘忍暴虐了。搞得全國人心離散。常言說得好,有德者昌,無德者亡。苻生無德,應該早作打算,以順民心,不要讓政權落到他人手中。」
苻堅又何嘗不想早日除掉暴君呢,只是感到實力不足,不敢輕易動手,而在暗中謀劃。或許苻生也聽到了風聲,在公元357年的一個夜晚.對一位侍女說:「苻法和苻堅兄弟也不可信賴.明天就把他們除掉。」侍女等苻生熟睡後,秘密報告了苻堅。苻堅兄弟才不得不立即採取行動.召集親兵,分兩路沖進苻生的王宮,把睡懵懵的苻生拉到另外一個房間殺掉了。此後,在朝臣的一致擁戴下,苻堅在太極殿登位,號稱「大秦天王」,改年號永興,實行大赦。
[編輯本段]推賢良勵精圖治
苻堅即位時,前秦社會一派混亂。關中本來是各民族雜居的地區,民族仇殺此起彼伏。前秦在戰亂中建國,法律制度都不健全。苻生又實施殘暴統治,已有水旱災害發生.致使千里秦川豪強橫行、老百姓苦不堪言。苻堅在做東海王時,就痛感時弊誤國害民,因而即位後決心開創清明的政治局面,整頓吏治,懲處不法豪強,平息內亂,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他深知明政無大小,以得人為本的道理,所以廣招賢才,並首先從調整最高領導機構入手,果斷地處斬了幫助苻生作惡的佞臣董榮 、趙韶等二十餘人。提拔重用了一批精明廉潔的漢族士人參與朝政,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寒門出身的王猛。
[編輯本段]任用王猛
王猛少年時。家貧如洗,為了糊口,年紀不大就販賣畚箕。但他人窮志不窮,為人嚴謹、博學多才。東晉桓溫曾許以高官厚祿,王猛認為東晉王朝已腐敗,堅辭不就。後來經呂婆樓推薦認識了苻堅。二人一見如故,於是把王猛留在自己身邊,即位後拜王猛為中書侍郎。 當時,京師的西北門戶始平縣豪強橫行,百姓叫苦連天。苻堅派王猛為始平縣令前往治理。王猛執法嚴明,雷厲風行,下車伊始就把一個作惡多端的奸吏當眾打死。致使奸吏的狐朋狗黨聯名上告,並勾結執法官將王猛逮捕,押送到長安獄中。
苻堅聞聽大驚,親自到獄中看望和責問王猛:「當官理政要把仁義道德放在首位,怎能上任就殺人?」王猛從容地說:「治理安定的國家要用禮,治理亂世要用法。我一心為陛下鏟除奸暴不法之徒,現在才殺掉一個奸吏,還有千萬個奸吏擾亂社會治安;如果陛下認為我不能消滅奸吏,安定社會治安,我甘願受懲罰;若說我太殘酷,實在不敢接受。」苻堅聽罷打心眼裡高興,認定王猛是治理亂世的幹才。遂向在場的文武大臣說;「王猛可真是管仲、子產一類的人物啊!」於是,當即赦免王猛,對他更加信任。
[編輯本段]誅樊世,保王猛
王猛以一介寒士,接連得到苻堅的重用提拔。一些元老顯貴很不服氣,妒火中燒。姑臧侯樊世,是隨苻堅入定關中的氐族豪帥。他居功自傲、當眾侮辱王猛說:「我們與先帝共興大業,辛苦耕耘;你無汗馬之勞.憑什麼坐享其成?」王猛冷笑著說:「讓你去耕種還算便宜了你,還想讓你當屠夫作廚子呢。」樊世勃然大怒說:「姓王的,走著瞧,若不把你的腦袋割下來掛在長安城門上,我就不活在世上。」苻堅得知後說:「如果放任樊世之流跋扈不殺,朝綱就無法整肅。」此後,樊世進宮,又和王猛當場爭吵起來。樊世破口大罵,並舉起拳頭想打王猛,被左右拉住。苻堅見樊世如此狂妄,當即下令把他拉出去斬首。 樊世被殺,在氐族蒙強中引起軒然大波。他們又紛紛到苻堅 面前詆毀王猛。苻堅非常生氣,除責罵外,還舉起鞭子把他們揍了一頓,這才平息了這場風波。但仍有一些氐族顯貴,自恃皇親國戚,恣意妄為,特世強德就是其中的一個。他依仗自己是皇太後(苻堅皇後)的弟弟,酗酒何凶,搶男霸女,胡作非為。王猛早有所聞,一天又見他在大街上胡鬧。王猛當即決定逮捕強德,斬首示眾,陳屍街頭。隨後又和御史中丞鄧羌通力合作,全面查處擾民亂政的權貴,接連誅殺了20多個不法的貴戚豪強。於是,京城內外百官震肅,豪強貴戚無不老實守法。社會風氣大為好轉,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秩序,老百姓拍手相慶。苻堅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他深有感觸地說:「現在我才知道天下有法制的好處。」
[編輯本段]推行教化
隨著吏治的整頓,恣意妄為,貪污受賄等腐敗現象日趨消除,社會風氣和社會治安大為好轉。苻堅又開始了禮治建設,也就是設立學校辦教育,提高民眾的文化素質,培養治國人才。他自幼學習漢族文化,仰慕儒家經典,為扭轉氐族迷信武力,輕視文化知識的落後觀念,積極恢復了太學和地方各級學校,廣修學宮,招聘滿腹經綸的學者執教,並強制公卿以下的子孫入學讀書。苻堅每月到太學一次,考問諸生經義,品評優劣,勉勵他們刻苦學習。
苻堅還親自挑選品學兼優的學生,讓他們到各級權力機構任職。同時規定:俸祿百石以上的官吏,必須「學通一經,才成一藝」。如果不通一經一藝,則一律罷官為民。由於苻堅的大力倡導,並同官吏的選任結合,前秦很快就出現了勸業競學、養廉知恥的風氣。不僅培養了官僚後備隊伍,提高了統治階層的文化素質,同時也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編輯本段]勸農桑,修水利
苻堅即位後,前秦的經濟形勢也極其困難。由於戰亂不息,天災連年,出現了國庫空竭,民生凋敝。為了迅速扭轉百廢待興的蕭條局面,苻堅決定偃甲息兵,大力發展生產。
公元358年,前秦廣大地區遭到大旱,為了同老百姓一起度過難關。苻堅下令減少自己的膳食,撤銷歌樂,後宮皇妃以下的宮女改換布衣。不再穿綾羅綢緞。文武百官也相應地減少俸祿,以示與民共休戚。同時還指令開發山上的礦產林木,解除限制河流湖泊漁業的禁令,使國家和老百姓共同分享。停止一切軍事行動,使人民獲得休養生息。由於苻堅的措施得力,雖然遭遇大旱,卻沒有引起大的飢荒災難。
為了解決關中地區少雨易旱的問題,苻堅下令官府證調了豪富童僕三萬人,開發逕水上游,鑿山起堤,疏通溝渠,灌溉梯田和鹽鹼地,使荒蕪了多年的田地又重新長出了五穀,老百姓深受其利。苻堅還親自耕作,他的夫人苟皇後也到近郊養蠶,以勸勉農民積極從事農業生產和絲織。苻堅又多次派遣使臣到各地巡視,撫恤孤寡老人。勸課農桑,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獎勵努力種田的農民。後來,前秦再次遭遇大旱災,苻堅考慮到農民欠收,就下令減免部分租稅,節約官府開支,適當降低官俸,並規定不是當務之急就不要征派徭役了。 由於苻堅把發展農業作為基本的國策,前秦的經濟恢復很快,幾年後便出現了安定清平、家給人足的新氣象。史載,從長安到各州都,都修了通道驛亭,遊人和商販沿途取給十分方便。老百姓有歌謠說:「長安大街,楊槐蔥蘢;下馳華車,上棲鸞鳳;英才雲集,誨我百姓。」
[編輯本段]納諫如流
隨著經濟實力的恢復,苻堅在平定內亂之後,又接連征服了前燕、前涼,瓦解了代國,使前秦獲得空前的強盛。這時苻堅也出現了奢侈的苗頭。接見群臣的大殿,掛起了珠簾;皇宮檐梁以及車馬服飾等,也都用珍珠、寶石、美玉裝飾起來。尚書郎裴元略進諫說:我聽說堯帝和舜帝住的是茅草屋,周文王和周武王也都鄙視華麗的宮室。他們勤儉治國,所以才能夠使天下和平興盛了八百年。秦始皇追求享樂,窮極著麗,結果未能傳到孫子就亡了國。希望陛下引以為戒,修建宮廷不必追求雕梁畫棟,要為天下廣施純朴的風尚,留下美好的風范。要以金玉為賤,以五穀為珍寶,體恤人民的疾苦。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除去那些無用的器皿,放棄那些難得的財貨。要發揚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勉勵淺薄的習俗,要興辦教育推廣德政以懷柔邊遠地區的民眾。這樣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最終獲得天下統一。這就是臣下的心願。
苻堅聽罷非常高興,於是下令撤去珠簾,並任命裴元略為諫議大夫。可見他保持了勤儉治國,潔身自律的本色,這也是前秦政治清明的根本所在。遺憾的是,苻堅在對外用兵上,未能始終虛心聽取群臣的意見,而導致了英雄末路,遺恨千古。
[編輯本段]拒諫諍兵敗淝水
苻堅志在統一天下,經過20多年的精心治理,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北方,國富兵強,只剩下地處東南一角的東晉尚未征服,苻堅耿耿於懷。建元十五年(379年),前秦攻克了東晉的襄陽,俘虜了守將朱序。苻堅認為奪取東晉,統一天下的條件已經成熟,於是決定伐晉。
建元十八年,苻堅在太極殿召見群臣說:「我從繼承大業以來,將近三十年了。四方大致平定,只有東南一角,還沒有蒙受君王的教化。我粗略計算了一下兵力,能有九十七萬。我准備親率大軍東伐。你們以為如何?」面對苻堅的主張與發問,除秘書監朱彤表示贊成外,其餘大臣都紛紛反對,久議不決。苻堅很生氣地說:「算了吧,還是由我自己決斷好了。」 群臣退朝後,苻堅又留下弟弟苻融商議。
苻融也不同意伐晉。他認為當時伐晉有三難:一是從星象看,天意不順;二是東晉上下安和,沒有災禍和挑釁行為,無隙可乘;三是我們多年征戰,士卒疲憊,人民厭戰。再說被征服的鮮卑、羌、羯等貴族也未誠心臣服。然而,苻堅聽不進去。苻融又勸諫說:我們的意見不聽也可以,難道連丞相王猛臨終不可貪圖東晉的遺言也忘了嗎。此後,愛妾張夫人、太子苻宏也都勸苻堅不要伐晉。
苻堅非常失望和煩惱,他想到自己多年來精勤治國,已擁兵百萬,資杖如山,為什麼不可以乘統一北方的勝勢征服東晉呢,以致於夜睡不寧,食不甘味。
這時,懷有二心的前燕宗室將軍幕容垂和羌帥貴族姚萇,都希望苻堅伐晉失敗,以便趁機恢復故國的統治,所以竭力慫恿苻堅南伐,「聖心獨斷。」結果.苻堅在君臣認識不一的情況下,於建元十九年(383年〕五月下達了進攻東晉的命令.隨後調集九十多萬兵力,陸續向東晉進發,大軍旗鼓相望,綿延千里。東晉孝武帝雖然昏庸,但其宰相謝安是很有才望的政治家。在前秦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內部矛盾得到緩和,出現了上下齊心.同仇敵愾的局面。他們趁前秦大軍尚未完成集結之際,主動在淝水決戰。交戰前,苻堅急於求勝,在未經核實敵情,不明東晉意圖的情況下,不聽部將的勸阻,盲目同意退軍決戰。結果.中了東晉的圈套,一退而不可收拾,導致淝水慘敗。不僅前鋒統帥苻融被殺,苻堅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落荒而逃。
[編輯本段]慕容沖姐弟
慕容沖是前燕的皇子,370年前秦皇帝苻堅滅掉前燕時,慕容沖年僅12歲,與他的姐姐清河公主一同被俘,充入前秦掖庭。清河公主時年十三四歲,長得嬌小動人,正是芬含豆蔻,艷若芙蕖,苻堅怎肯放過?清河公主亡國之女,不能自主,只好由他擺布,充作玩物。慕容沖剛剛12歲,已經長得面如冠玉,非常惹人喜愛,苻堅於是又把他充作孌童,晨夕與共。慕容沖姐弟共事苻堅,真是撲朔迷離,雌雄莫辨了。當時長安城中有人唱道:「一雌復一雄,雙飛入紫宮。」苻堅的大臣王猛為此極力進諫,苻堅才依依不捨地把慕容沖遣送出宮,另行安置。
苻堅收納慕容姐弟之際,想必正值其意氣風發之時。大患已除,一對壁人盡入懷中。慕容沖貌美而「毒暴」,心志頗為高遠,有龍陽之姿,而是否有龍陽之好,不得而知。苻堅雖幸之,而未見授其權柄,大概也有慕容尚幼的原因。較之以漢哀帝之幸董賢,賢20歲余見寵,從此平步青雲,直驅中樞,位列三公,父親兄弟姊妹妻子妻父一路高升,權傾朝堂,而終被王莽指為導致「間者以來,陰陽不調,災害並臻,元元蒙辜」的罪魁,惶恐自殺,苻堅可謂明,慕容可謂幸了。董賢也是兄妹共侍一主。哀帝恐其回家不便, 把其妻也招入宮中居住,可謂照顧周全。
唐朝以前正史上,宮闈之中男風屢見,多不以為異,有所指責也主要是恐男寵亂政,而非針對性態、道德。後正史中記載漸稀。野史逸聞中仍屢見不鮮。
慕容姐弟受寵,臣下恐其亂政,王猛切諫,苻堅遂外放慕容沖出宮。其母死後,苻堅葬之以燕後之禮;幽帝慕容暐居長安,苻堅封之為新興候,可見苻堅待慕容家族不薄。
後暐以兒子成婚的名譽,請苻堅幸第,苻堅答應了。術士王嘉認為慕容暐圖將殺苻堅而不果,預測「會天大雨,不得殺羊」。是夜果然大雨磅礴。事發,苻堅殺了慕容暐父子及其宗族,長安城內鮮卑無論男女老少都被斬除。其時,慕容沖已投奔其兄慕容泓。
暐事未發之前,其弟慕容泓割據一方。慕容沖出宮後,獲任平陽太守,後也起兵,投奔慕容泓。肥水戰敗後不久,羌姚萇起兵渭北;暐叔慕容垂起兵河北;慕容泓起兵陝西華陰。泓舉兵馬十萬,遣使謂堅,要求「分王天下」。苻堅大怒,責問慕容暐。慕容暐叩頭謝罪以致流血,苻堅待之如初。慕容暐暗中派遣密使往慕容泓處,安排人事以圖復興大業,告訴慕容泓:「聽吾死聞,汝便即尊位。」慕容泓「持法苛峻」, 興兵進逼長安不久,就被鮮卑貴族殺了。慕容沖被立為主,繼續率眾進圍長安。
[編輯本段]魂斷新平寺——苻堅的最後結局
淝水戰後,前秦元氣大傷,先前被征服的鮮卑、羌等部族酋豪紛紛舉兵反叛,建立割據政權。慕容家族先是慕容垂逃回前燕故地,慕容宗族的子弟躍馬披甲,遍地狼煙;羌族的姚萇等人也重新崛起;丁零、烏丸相續起叛。北方重新四分五裂。
苻堅困守長安,看見前燕貴族背信棄義,把慕容暐叫到面前大罵:「你們家族兄弟子侄布列上將,當時雖稱是滅國,其實我待你們象歸家一樣。現在慕容垂、慕容沖、慕容泓各個稱兵,你們家族真是人面獸心,枉虧我以國士待你們。」雖然如此,苻堅看見在自己面前涕泣陣訴裝孫子的慕容暐等仍不忍誅殺。
長安城外,慕容暐之弟慕容沖率軍殲滅秦軍數萬,占據阿房城,步步逼近。慕容沖是個陰狠凶戾的人,十二歲時前燕國亡,曾與十四歲的姐姐清河公主一道為苻堅納入後宮,作為孌童伺侍苻堅,姐弟專寵,旁人莫進。最後王猛切諫,將其放出外任做大州刺史。
慕容沖難忘苻堅「既往之施」,亡國受虜之恨?枕席胯下之辱?或許兼而有之。苻堅對慕容沖不薄,遣其出宮後,曾授其太守高位。想當年,慕容少年英姿,魚水之歡,此時不忘舊情,也是情理之中。沖遠道來伐,堅尤念其冷暖。想苻堅素來寬厚驍勇,若已了無舊情,也不至於以錦袍取悅而緩兵。慕容兵臨城下,苻堅尤念恩份如何。此情可一嘆。
鮮卑大軍進攻長安城,苻堅憑城觀看,心裡慨嘆敵人之強,派人送一錦袍於慕容沖,想打動對方念憶從前床第之情。但殊不知,這段記憶帶給慕容沖的只有仇恨。慕容沖答道:「孤家現在以天下為任,怎能看這一袍小惠。如果你束手來降,我們慕容家對待你也不會比你從前待我們家差。」苻堅氣得幾乎吐血,大叫:「後悔不用王景略和陽平公(苻融)之言,使白虜敢猖狂如此!」(鮮卑族人皮膚白皙,故苻堅呼之為白虜)
長安城內,猶有鮮卑數千人在大宅子里住著,慕容暐時刻不閑,秘密招集族人准備埋伏人馬襲殺苻堅,其間消息泄露,苻堅大驚,這才誅殺慕容暐父子及其宗族,城中鮮卑不論少長及婦女全被殺光。自此之後,滅人國者如果不忍心對亡國家族下絕殺令,勸諫者往往以苻堅為「柔仁邀名」的首例,致使後代亡國之皇族罕有保全者。
慕容沖在長安城外圍成日久,城中乏糧,以至於出現人吃人的慘劇。苻堅傾最後家底設宴款待群臣,打仗的將軍也分不到幾片肉吃,塞進嘴裡不敢咽下,回到家「吐肉以飴妻子」。數月之間,煙塵四起,百姓死亡無數。慕容沖率眾登長安城,苻堅全身甲胄,親自督戰,飛矢滿身,血流遍體。最後,苻堅聽信讖言「帝出五將久長得」的鬼話,從長安出奔,只留太子苻宏守城。慕容沖縱兵大掠長安,死者不可勝計。
苻堅逃到五將山(今陝西岐山縣),羌族首領姚萇派兵包圍了他,秦兵潰奔,身邊只剩下十餘個侍衛。苻堅此時帝王之度不改,坐而待之,召廚師進食。
姚萇大將吳忠馳馬趕到,把苻堅捆起來送到新平,繼而姚萇又派人向苻堅索要傳國玉璽。苻堅大罵:「國璽已送晉朝,怎能送給你這個忘恩負義的叛賊!」姚萇又讓苻堅把帝位禪讓給他,苻堅又罵:「禪代是聖賢之間的事。姚萇什麼東西,敢自比古代聖人!」
姚萇羞憤,派人把苻堅縊死在新平佛寺,時年四十八歲。其子苻詵、兩女苻錦、苻寶以及夫人張氏等人皆自殺。(最奇怪的是,淝水之戰東晉一方幕後「總指揮」謝安也於同月病死,一南一北兩個大人物同時離開歷史舞台,真是一種意味深長的「巧合」。)

Ⅵ 求教下古今中外的歷史家有哪些

中國古代歷史學家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約公元前422), 《春秋左傳》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 前90年),《史記》班彪(3年~54年), 中國東漢史學家,班固之父。班固(32年 ~92年),《漢書》陳壽(233年~297年) ,《三國志》常璩(大約291年~361年), 《華陽國志》范曄(398年~445年),《後

,《史通》

漢書》劉知幾(661年~721年)

杜佑(735年~812年),《通典》司馬光( 1019年~1086年),《資治通鑒》鄭樵(1 104年~1162年),《通志》洪邁(1123年 ~1202年),《容齋隨筆》周去非(1135年 ~1189年),《嶺外代答》趙汝適(Zhao Ru kuò 1170年~1228年,《諸蕃志》馬端臨( 1254年~1324年),《文獻通考》汪大淵(1 311年~ 1350年),《島夷志略》李贄(1527 ~1602),《史綱評要》張燮(1574年~164 0年),《東西洋考》顧炎武(1613年~168 2年) 《日知錄》、《肇域志》王夫之(1619 年~1692年) 《讀通鑒論》王鳴盛(1722 年~1797年),《十七史商榷》趙翼(1727 年~1814年),《二十二史札記》錢大昕( 1728年~1804年),《二十二史考異》章學

,《文史通義》

誠(1738年~1801年)

中國近現代歷史學家 王韜(1828~18 97年),《法國志略》、《普法戰紀》、《法 蘭西志》、《美利堅志》、《日本通中國考》 、《琉球朝貢考》、《法越交兵記》、《西古

《西事凡》

史》、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國 古代史》 梁啟超(1873年~1929年),《新史 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 史》《清代學術概論》 王國維(1877年~1927年) 柳詒徵(1880年~1956年) 《國史要 義》 陳垣(1880年~1971年),《元也里 可溫考》《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 《通鑒胡注表微》 陶希聖(1899~1988),《八十自序》《 中國社會現象拾零》 黃現璠(1899年~1982年)《廣西壯 族簡史》《唐代社會概略》《宋代太學生救國 運動》《壯族通史》 馮承鈞(1887年~1946年),《成吉 思汗傳》《中國南洋交通史》《高昌城鎮與唐 代蒲昌》《景教碑考》 陳寅恪(1890年~1969年) 《柳如是 別傳》《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唐制度淵源 略論稿》《元白詩箋證稿》 胡適(1891年~1962年) 郭沫若(1892年~1978年) 呂思勉(1884年-1957年),錢穆之師 。著作《白話本國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 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 錢穆(1895年~1990年),《國史大 綱》 傅斯年(1896年~1950年) 郭廷以(1904年~1975年),《近代 中國史綱》《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太平天國 史事日誌》 張蔭麟(1906年~1942年) 勞干(1907年~2003年譚驤(1911年~1992年)

歷史地圖集(8卷)》 全漢升(1912年~2001年) 西方歷史學家古希臘,希羅多德(Herodo tus)(前484年?—前425年?),《歷史》 ,歷史之父古希臘,修昔底德(Thucydid es)(前460年?—前400年?),《伯羅奔 尼撒戰爭史》古希臘,波利比奧斯(Polybi us)(前200年—前118年),以《歷史》( 又譯為《通史》、《羅馬史》)一書留名傳世。

Ⅶ 史上一位很兇殘的皇帝

五胡十六國時期氐秦的苻生

Ⅷ 關於冉閔生平事跡、評價的、有著獨特歷史觀的(就是說是著名學者的論文,上過期刊的)論文或者著作

冉閔?冉天王,殺胡令。
一戰成名
冉閔309年,乞活軍活動在黎陽的一支在和匈奴前趙帝國的戰斗中被打敗,冉閔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親人都歿於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個11歲的少年——冉瞻(冉閔之父),帶領所部乞活余部繼續與胡人戰斗。
310年,前趙大將石勒攻打河內郡,由於寡不敵眾,冉瞻戰敗。石勒徙冉瞻及其部眾於蘭陵郡。
316年,西晉被匈奴人滅亡,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勢力趁天下大亂之機入侵中原。
公元327年,冉瞻在和匈奴前趙的戰斗中被斬於陣前。冉瞻死後,留下年幼的冉閔,他除繼承了父親的勇猛外,還善於使用智謀。
338年,14歲的冉閔首次參加戰爭,史稱昌黎大戰。史書記載:「季龍以桃豹為橫海將軍,王華為渡遼將軍,統舟師十萬出漂渝津,支雄為龍驤大將軍,姚弋仲為冠軍將軍,統步騎十萬為前鋒,以伐段遼。」因為慕容皝出爾反爾,所以石虎並未回師,直接攻昌黎,並攻至其老巢棘城,強攻十幾日,兵如蟻附,不果,於是撤兵,慕容恪率兩千騎軍追擊,殲滅三萬余。冉閔所部獨全的原因是慕容恪並未將其做為主攻目標。[1]
此戰後,冉閔成名,被石勒提拔為北中郎將,參加了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事(當時北方燕代之地有內遷的丁零,烏桓,夫余等各族各部,時常有叛亂,外有慕容鮮卑常發兵寇邊),在戰斗中屢立奇功(其間也有兩次調到外地作戰)。
建立政權
350年,冉閔率軍於凌水河畔大敗鮮卑燕軍二十萬,擒斬燕軍七萬餘人,斬首上將以上三十餘名,焚燒糧台二十萬斛,奪鮮卑北燕郡縣大小二十八城,威震中原。後冉閔推翻羯趙,稱帝建國,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挾勝利之勢,突襲各路胡軍。先後經歷六場惡戰。
(1)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匈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里,斬匈奴首三萬;
(2)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3)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
(4)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
(5)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
(6)六戰又以步卒不足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十戰十捷。
史載「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一舉光復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寧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勢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鑒、石琨、石寵、石蟠被滅三族,羯族的主力軍被完全消滅。至此,石虎的十四個兒子,兩個被他自己處死;六個自相殘殺而死;五個被冉閔滅族,一個投靠東晉,被斬於街市;全部死於非命。石虎一生造孽無數,終於在子孫身上得到了報應。
滅趙驅胡
公元350年前後,冉閔殲滅數十萬後趙胡軍,推翻後趙王朝,致書各地,號召漢人起來殺胡人復仇,史載全國各地:所在承閔書誅之。當時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湖北北部、陝西的漢人都紛紛起兵,僅鄴都一地被殺的胡人就高達20幾萬(甚至遠在隴西的麻秋收到冉閔的「討胡檄文」後,都殺掉所部胡人響應,因為隴西胡人太多,呆不住腳,麻秋帶領部下斬關向東出關中投靠冉閔,中途與胡人王朗幹了一仗,殺朗部胡人數千,後被氐酋蒲洪捉了去。)除了向侵略者報仇外,冉閔最大的功績還在於驅逐胡蠻數百萬出中土。
《晉紀》:「自季龍末年而閔盡散倉庫以樹私恩。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青、雍、幽、荊州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
石虎統治後期,冉閔救濟飢民。冉閔推翻後趙,分兵四面出擊,與各大小胡酋互攻,數百萬胡人被中原人們驅逐(石虎強遷到鄴城的共計幾十萬漢人,也有近半數在動亂中返還家鄉,中途大部分被胡人所害。)氐、羌、胡蠻等各民族數百餘萬,返還隴西或河套等地的家鄉,九大石胡甚至遷回中亞。返遷途中各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進攻掠對方,甚至人肉相食,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
冉閔在取得政權後,曾經宣布:「與官合則留,不合則去。」一夜之間,周圍百里的漢人全部爭相擁入城中,所有的胡人全部離去。
死難
公元352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步兵為主)去爭糧。結果被鮮卑的14萬大軍包圍。在拚死突圍的冉魏士兵掩護下,冉閔連殺三百餘人,終於殺出包圍圈,但坐騎朱龍戰馬卻累倒,冉閔被俘,部下戰至最後一人。
漫畫版冉閔(12張)燕將慕容恪捉到冉閔後,獻與前燕國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閔:「你只有奴僕下人的才能,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後送至龍城,斬於遏陘山。冉閔死後,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冉閔死後,冉魏國的臣子絕望至極,紛紛守節自縊,少部分逃往東晉,無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幾十萬漢人不甘受辱,紛紛逃向江南,投奔東晉。東晉軍未能及時接應,使得幾十萬百姓中途受到截擊,死亡殆盡。晉將自殺謝罪。
由於冉魏王朝時間很短,後人只能根據北魏人撰寫的史書了解一些情況。
編輯本段屠殺胡人時代背景
魏晉時期,中原長期因為戰亂,人口劇減,以前曹操時代就有許多少數民族內遷,有人勸晉武帝把他們遷回去,但晉武帝不聽。內遷的少數民族和漢人的矛盾日益加深,在他去世後就爆發了「五胡亂華」。
公元4世紀初,匈奴、鮮卑等族攻入中原後,西晉王室及士族大舉遷徙,在長江南岸建立了東晉政權。唐代房玄齡主編的《晉書·王導傳》記載:「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也就是說,為避戰亂,有十分之七的中原人口都遷往了江南。而那些無力遷徙的北方漢族,則命運悲慘。胡人所到之地,盡皆屠戮。真可謂「狼煙千里,十不存二」。
後趙的建立者石勒嗜殺,在他死後,後趙的統治者石虎,更是以殘暴著稱。每攻下一座城池,石虎便將城中男女屠殺殆盡。為了建宮室、修林苑、造甲造船,他多次野蠻征發漢族男女,途中病死、餓死、拷打致死者數以十萬計。他強奪民間五萬漢女編入後宮,肆意凌辱虐殺,致使女子的丈夫組織義兵反抗,但皆被鎮壓,死者無數。石虎愛好狩獵,他將南部中原數萬公里的土地全都圈為獵場,不許漢人投一塊石子,否則以「犯獸」(侵犯野獸)罪論死。
石虎的兒子石邃也是胡作非為,他有時會在夜裡到宮臣的家中,任意姦淫他們的妻妾;有時砍去漂亮宮女的頭顱,放在玉盤中做成工藝品供人輪流欣賞;這些都玩膩了,就從宮內挑選出有姿色的尼姑,先淫後殺,再把她們的肉與牛羊肉合著煮熟,分給左右大臣品嘗,讓大臣識別味道……
在後趙這種野蠻統治下,中原漢族人口數量一下銳減到四五百萬,史書記載「北地蒼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漢族人的數量甚至被遷入的胡人超越。
在幾乎亡種的情況下,殘留的北方漢人流民決定奮起反抗,他們或構築堡壘,或組成義軍,與胡人軍隊展開了殊死較量。然而這些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漢人組成的軍隊實力太弱,幾乎不對胡人造成任何威脅。因此胡人在最初的恐嚇消失之後,依舊作威作福,視漢人為豬狗。
胡人的優越感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建立在其軍隊優勢和人口優勢上的。有一次,石虎看著自己兒子出行的隊伍,笑著說:「我家父子威風如此,只要不天塌地陷,還有什麼憂愁的呢?抱子弄孫享樂就行了!」[2]
經過
349年(永和五年),石虎死,石世即位。同年五月,石遵得到冉閔支持發動政變推翻石世。起初,石遵答應立冉閔為皇儲,後來卻立石衍為皇儲,引發冉閔的不滿。孟准等人勸石遵誅殺冉閔,石遵便與其兄石鑒及母親鄭櫻桃商議,鄭櫻桃認為石遵之所以能夠即位,冉閔有功勞,不可殺他。會後,石鑒將此事密報冉閔。冉閔肖像(14張)冉閔遂聯合漢族將領李農和王基推翻並誅殺鄭櫻桃與石遵,改立石鑒。冉閔被任命為大將軍,並掌控大權。石鑒即位後,胡漢兩族間的矛盾逐步走向激化,胡人不斷掀起暴動和兵變。350年,石鑒欲殺冉閔,事敗後反為冉閔和李農所殺。冉閔殺石鑒之前,發布了《殺胡令》和《討胡檄文》致書各地,從而引爆了漢族人民積壓了近半個世紀的國仇家恨,點燃了漢族人民的復仇反抗怒火,冉閔宣布:「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於是漢族人民對胡人進行空前規模的民族復仇,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史載當時的全國各地方的漢族人民「所在承閔書誅之」,於時高鼻多須,頭發略有發黃者亦有半數被殺,史載僅鄴城即有二十餘萬人被殺。其後建立魏國,依然建都於鄴城(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南20公里鄴城遺址),改年號永興。冉閔遣使臨江告東晉:「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由於冉閔已稱帝,無法得到東晉支持。
在殺胡令前夕,隨著後趙統治的逐步瓦解,胡漢兩族間矛盾開始趨於激化,而當時冉閔發動政變襲殺石遵並奪取了政權,改立石鑒,並立即對後趙朝廷進行了重新改組,清洗了一批胡人官員,轉而將一批漢族官員特別是漢族知識分子安插到要害職位上:「鑒乃僭位,大赦殊死已下。以石閔為大將軍,封武德王,李農為大司馬,並錄尚書事;郎闓為司空,秦州刺史劉群為尚書左僕射,侍中盧諶為中書監。」而胡人由於以往對漢族人太殘忍,因而非常懼怕漢人上台後會乘機報復,因而冉閔的奪權及對後趙朝廷的漢化改組,遂引起各地胡人將帥、部酋的強烈反對,這時各地胡族勢力就已經紛紛聚集重兵屯於各方重鎮,覬覦以鄴城為中心的河北河南一帶,對冉閔的根據地鄴城形成了四麵包圍之勢,大戰已經是一觸即發。
而以石祗為首的外地羯族勢力則下手更早,早在殺胡令之前,石祗羯族集團就已經與羌族氐族勢力聯合起來討伐冉閔:「時石祗在襄國,與姚弋仲、苻洪等通和,連兵檄誅閔、農」,准備進攻鄴城。鄴城內部,胡人也是不斷掀起兵變,先是「鑒使石苞及中書令李松、殿中將軍張才等夜誅閔、農於琨華殿,不克,禁中擾亂。鑒恐閔為變,偽若不知者,夜斬松、才於西中華門,並誅石苞。」,接著是「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前河東太守石暉謀誅閔、農,閔、農殺之。」再接著,胡人掀起更大規模的暴亂:「龍驤孫伏都、劉銖等結羯士三千伏於胡天,亦欲誅閔等」,這就引起了矛盾的徹底大爆發。
350年,石虎庶子石祗於襄國(今河北邢台)稱帝,胡人將官紛紛響應。350年1月,後趙汝陰王琨及張舉、王朗率軍七萬伐冉閔,冉閔率騎兵千餘與戰於城北,大破之,石琨等大敗而去;350年6月,六月,石琨又率大軍10萬進據邯鄲,後趙鎮南將軍劉國自繁陽會之,冉閔又率軍大破之,死者萬餘人,劉國還繁陽;八月,後趙張賀度、段勤、劉國、靳豚集中約30萬主力於昌城,將攻冉閔,冉閔率軍反擊,戰於蒼亭,後趙軍全軍覆滅;351年二月,石祗聯合鮮卑、羌人夾擊冉閔,冉閔因屢勝而輕敵,導致大敗,部眾大量死亡。此戰後,冉閔所據的徐州、豫州、兗州和洛陽歸降東晉,東晉勢力於是重返中國北方。冉閔繼續與胡人攻戰。期間冉閔誅殺齊王李農及其三子。351年,石祗部下劉顯在陽平之戰中為冉閔擊敗,被殺三萬餘人,被迫投降冉閔,並回軍殺死石祗,從而後趙滅亡。七月劉顯又背叛冉閔,自稱皇帝,並率軍攻冉閔,為冉閔所敗;352年正月,冉閔率領8000騎兵攻克襄國,殺劉顯,至此後趙殘余勢力基本被消滅,但前燕軍攻勢日急,前燕慕容恪率10萬騎兵進攻冉閔,追至廉台(今河北石家莊東部無極縣東北),而冉閔手下僅有8000兵,起初冉閔出擊,十戰十勝,後陷入鮮卑大軍重圍,冉閔突圍東走二十餘里,坐騎朱龍突然死亡。冉閔於是被趕上的前燕兵所俘。前燕大軍隨即進圍鄴城,鄴城守軍艱苦抵抗鮮卑軍達100多天,糧盡援絕,人相食,八月鄴城陷落,冉魏滅亡。冉閔被送於薊城(今天津市薊縣),前燕國王慕容俊企圖乘機嘲笑冉閔,道:「你只有奴僕下人的才能,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冉閔大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慕容俊惱羞成怒,令人鞭之三百,「斬於遏陘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五月不雨,至於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謚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歲永和八年也。」(肆行勞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懼從處曰「悼」,這里的「悼」,意指「年中早夭」,表示同情、悼念,「武」為美謚,意為武勇過人,演義小說《五胡錄》則以為「武悼」是慕容氏對冉閔的惡謚,誤也,因為「肆行勞祀」是指窮奢極欲、荒淫無恥,而冉閔即便窮兵黷武,也應與「肆行勞祀」無關)。
殺胡令
「殺胡令」是冉閔最為著名的政令,此令共分三道。第一道「殺胡令」是冉閔在鄴城幽禁後趙皇帝石鑒後頒布的,號稱「內外六夷,敢稱兵器者斬之」,也就是說:所有敢拿兵器的胡人都要殺。
面對胡人紛紛逃難的局面,冉閔頒布了第二道「殺胡令」:與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聽任各自離開。
結果,此令一下,鄴城內的羯族為了保命紛紛外逃,而百里之外的漢人為了殺胡紛紛擁入城中,兩方恰巧相遇,城門口被堵得水泄不通。
還沒等胡人遷出,冉閔就頒布了第三道命令:所有漢人,凡是斬一個胡人,憑人頭加官晉爵。
冉閔親自帶隊,光在鄴城就屠殺了二十萬的羯族人。一日之內,便有數萬胡人被砍頭。無論男女老幼,都不能倖免,屍體被拋在城外,成為野狗豺狼的晚餐。
「殺胡令」,其實是冉閔為了掌控國內形勢、滿足漢人利益而頒布的一系列指令。這番指令一下,徹底激起了民族仇恨,點染了復仇之火。一時間,北方大地硝煙重起,凡是高鼻樑多胡須的人,都被濫殺。漢人與胡人「無月不戰」,屍野遍地。[2]
影響
《晉書.載記七》原文如下:「青、雍、幽、荊州徙戶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諸夏紛亂,無復農者。」原文意思是「青、雍、幽、荊州徙戶」及「諸氐、羌、胡、蠻數」共數百萬。意即這裡面有大量的漢人百姓,是之前石虎強行從青、雍、幽、荊州等地遷來鄴城周圍的百姓。[3]
編輯本段史家評價古代史書
呂思勉評冉閔其兵敗之根源是為百姓爭取糧食,隻身統帥1萬步兵力在無援兵力情況下拒前燕慕容恪20萬戰敗,絲毫不能降低其統帥的能力。《晉書》對其評述「善謀策,(不是有勇無謀的蠻夫)勇力絕人,攻戰無前」,[4]每次臨戰沖鋒在前,騎朱龍馬(難得一見的千里馬),他左手使雙刃長矛(兩頭施刃,鋒利無比的古代兵器),右手持連鉤戟。其勇猛令五胡軍隊無人能擋,每戰殺敵無數。如《後趙錄九·石虎傳》載:三個胡酋趁冉閔率大軍進攻其它胡酋的機會,率騎七萬襲擊鄴城,冉閔得知後,急率一千餘騎兵回來救援,剛好與胡騎在鄴城北面相遇,冉閔一馬當先,所部千餘騎都跟著奮勇沖殺。閔執兩刃矛,馳騎擊之,皆應鋒摧潰。
《十六國春秋》《冊府元龜》等載:匈奴劉顯在冉閔攻襄國之後,帥眾十萬攻鄴(《晉書》記載:「石琨及張舉、王朗率眾七萬伐鄴」),閔率數千騎出戰,冉閔大敗劉顯,斬萬人,冉閔帶軍追殺,再戰,斬三萬餘人。《十六國春秋輯補》載:「冉閔所乘赤馬曰朱龍,日行千里,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擊之,斬鮮卑三百餘級。」雙刃矛也稱兩刃矛,「兩頭施刃」,鋒利快捷,最為冉閔常用。他在眾胡聯軍絕對優勢的兵力圍攻中創造了很多軍事奇跡,與鮮卑的決戰前,他以一萬漢軍敵鮮卑鐵騎十四萬十戰十捷。
中計被困的冉閔騎朱龍馬,持矛戟,於十餘萬鮮卑鐵騎軍中,手刃三百餘鮮卑強兵悍將,及至戰馬受傷(一說朱龍馬是累死的)倒地被俘,面對鮮卑國主質問仍大呼:「天下大亂,你們這些禽獸一樣的蠻夷尚且可以稱王稱帝,何況我一時英雄,如何做不得帝王呢!」
《資治通鑒》、《二石傳》載: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
《晉書·石季龍載記》載:「閔曰:『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
《晉五胡指掌》:「四月,虎卒,以彭城王遵、燕王斌、張豺等受遺,立太子世。豺等以太後令殺斌逐遵,而石閔等討賊歸,遇彭城王遵於路,說之長驅入京師,斬豺,廢太子世,殺劉後而自立。遵許事成之後,舍其子而立閔為太子。至是立子衍,閔乃殺遵及衍,而立義陽王鑒,又殺胡羯二十萬人,並殺鑒自立,國號魏,復姓冉氏。又殺趙王虎三十六孫,盡滅石氏。石祗據襄國稱帝,冉閔圍之。燕王俊與姚弋仲子襄救祗,大敗,冉閔幾獲之,而祗竟為其將劉顯所弒,石氏亡。永和八年,燕慕容恪擊冉閔,殺之,盡取趙地。」玄羽逸史曰:「石世龍貧賤羯胡,辱在廝養,當其殍丐負販,羈旅京邑,顧瞻宮闕,凄然長嘯,償亦有劉、項縱觀祖龍之志乎,何王夷甫駭耳而怵心也?九州之地,幾有其八,豈曰偶然。顧其人恢廓倜儻,外屈身於祖生,內降心於右侯,而至於責王衍,數王浚,其言侃侃有烈丈夫之風,五胡中俱無此規模矣。一傳而殲於虎,是胡運之當然,豈人謀哉!虎也窮凶極暴,天假手於冉氏子,至使羯種二十萬人,同飽烏鳶。嗚呼!慘矣。然當勒追越柩於苦縣時,十萬晉兵無一脫者,冉閔竟足以報之。古之建國者,深仁厚澤,累數十世,猶力守臣節,不得已而後取,蓋殺一不辜而有天下,所不為,此三代所以長久也。司馬氏手刃其主,奪之寡婦之懷,安得不生此兇殘以魚肉之耶!假令寧馨之計得行,殺一勒,生一勒,況徐光輩乃欲陰翦中山以安石氏,不亦愚乎?然而早見預防,不失為人臣子之道矣。」[5]
近代史家
荊駝
清末學者荊駝寫的「冉閔傳」,稱冉閔「振古鑠今,扭轉乾坤」。[6]
範文瀾
史學家範文瀾《中國通史》對慕容雋致祭贈謚予冉閔一事的評價為:「他的野蠻行動反映著漢族對羯族匈奴族野蠻統治的反抗情緒,所以他的被殺,獲得漢族人的同情。慕容雋致祭贈謚,正是害怕漢族人給予冉閔的同情心。」[7]
範文瀾在當代權威歷史著作《魏晉南北朝史綱》一書也對冉閔作出過相對中肯的評價:「至於冉閔以區區之力馳騁中原,而東晉又只作壁上觀,是以亡不旋踵,只成為歷史上的悲劇而已」。
在《中國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四節《十六國大亂》中評價:「秦漢魏晉從來沒有亡國後自殺的大臣,因亡國而自殺,是從冉閔的魏國開始的,這也說明漢族與非漢族間斗爭的極端尖銳。」[7]
呂思勉
史學家呂思勉在《兩晉南北朝史》中評價:「冉閔之百戰百勝,頗似項籍、孫策」,與石氏餘孽角逐,未必會遽敗,而慕容氏加入這場與它本不相關的戰爭,挾其方興之勢,其氣完,其力厚,「是亦其(冉閔)所遭之不幸也」。
後人有詩惜冉閔曰:「雄烈才同楚霸王,破胡滅羯建新邦;朱龍一蹶神矛折,遏陘山前吊夕陽。」
史又言「閔至自蒼亭,行飲至之禮,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學後門,多蒙顯進,於時翕然,方之為魏晉之初」。可見閔非粗才,惜其所值之敵,大多逼不及施展也。
編輯本段家庭成員
父親:冉瞻(烈祖高皇帝)
母親:王太後
妻子:董皇後
兒子:皇太子冉智、太原王冉胤、彭城王冉明、武興王冉裕
編輯本段相關史料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晉紀二十一》:
魏主閔既克襄國,因游食常山、中山諸郡。趙立義將軍段勤聚胡、羯萬餘人保據繹幕,自稱趙帝。夏,四月,甲子,燕王俊遣慕容恪擊魏,慕容霸等擊勤。
魏主閔將與燕戰,大將軍董閏、車騎將軍張溫諫曰:「鮮卑乘勝鋒銳,且彼眾我寡,請且避之,俟其驕惰,然後益兵以擊之,」閔怒曰:「吾欲以此眾平幽州,斬慕容俊;今遇恪而避之,人謂我何!」司徒劉茂、特進郎闓相謂曰:「吾君此行,必不還矣,吾等何為坐待戮辱!」皆自殺。
閔軍於安喜,慕容恪引兵從之。閔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於魏昌之廉台。閔與燕兵十戰,燕兵皆不勝。閔素有勇名,所將兵精銳,燕人憚之。慕容恪巡陳,謂將士曰:「冉閔勇而無謀,一夫敵耳!其士卒飢疲,甲兵雖精,其實難用,不足破也!」閔以所將多步卒,而燕皆騎兵,引兵將趣林中。恪參軍高開曰:「吾騎兵利平地,若閔得入林,不可復制。宜亟遣輕騎邀之,既合而陽走,誘致平地,然後可擊也」。恪從之。魏兵還就平地,恪分軍為三部,謂諸將曰:「閔性輕銳,又自以眾少,必致死於我。我厚集中軍之陳以待之,俟其合戰,卿等從旁擊之,無不克矣。」乃擇鮮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鐵鎖連其馬,為方陳而前。閔所乘駿馬曰朱龍,日行千里。閔左操雙刃矛,右執鉤戟,以擊燕兵,斬首三百餘級。望見大幢,知其為中軍,直沖之;燕兩軍從旁夾擊,大破之。圍閔數重,閔潰圍東走二十餘里,朱龍忽斃,為燕兵所執。燕人殺魏僕射劉群,執董閔、張溫,及閔皆送於薊。閔子操奔魯口。高開被創而卒。慕容恪進屯常山,俊命恪鎮中山。
己卯,冉閔至薊。俊大赦,立閔而責之曰:「汝奴僕下才,何得妄稱帝?」閔曰:「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俊怒,鞭之三百,送於龍城。
慕容霸軍至繹幕,段勤與弟思陪舉城降。
甲申,俊遣慕容評及中尉侯龕帥精騎萬人攻鄴。癸巳,至鄴,魏蔣干及太子智閉城拒守。城外皆降於燕,劉寧及弟崇帥胡騎三千奔晉陽。
秦以張遇為征東大將軍、豫州牧。
五月,秦主健攻張琚於宜秋,斬之。
鄴中大飢,人相食,故趙時宮人被食略盡。蔣干遺侍中繆嵩、詹事劉猗奉表請降,且求救於謝尚。庚寅,燕王俊遣廣威將軍慕容軍、殿中將軍慕輿根、右司馬皇甫真等帥步騎二萬助慕容評攻鄴。
辛卯,燕人斬冉閔於龍城。會大旱,蝗,燕王俊謂閔為祟,遣使祀之,謚曰悼武天王。
初,謝尚使戴施據枋頭,施聞蔣干求救,乃自倉垣徙屯棘津,止干使者求傳國璽。劉猗使繆嵩還鄴白乾,干疑尚不能救,沈吟未決。六月,施帥壯士百餘人入鄴,助守三台,紿之曰:「今燕寇在外,道路不通,璽未敢送也。卿且出以付我,我當馳白天子。天子聞璽在吾所,信卿至誠,必多發兵糧以相救餉。」干以為然,出璽付之。施宣言使督護何融迎糧,陰令懷璽送於枋頭。甲子,蔣干帥銳卒五千及晉兵出戰,慕容評大破之,斬首四千級,干脫走入城。
甲申,秦主健還長安。
謝尚、姚襄共攻張遇於許昌。秦主健遣丞相東海王雄、衛大將軍平昌王菁略地關東,帥步騎二萬救之。丁亥,戰於潁水之誠橋,尚等大敗,死者萬五千人。尚奔還淮南,襄棄輜重,送尚於芍陂;尚悉以後事付襄。殷浩聞尚敗,退屯壽春。秋,七月,秦丞相雄徙張遇及陳、潁、許、洛之民五萬餘戶於關中,以右衛將軍楊群為豫州刺史,鎮許昌。謝尚降,號建威將軍。
趙故西中郎將王擢遣使請降;拜擢秦州刺史。
丁酉,以武陵王晞為太宰。
丙辰,燕王俊如中山。
王午聞魏敗,時鄧恆已死,午自稱安國王。八月,戊辰,燕王俊遣慕容恪、封弈、陽騖攻之,午閉城自守,送冉操詣燕軍;燕人掠其禾稼而還。
庚午,魏長水校尉馬願等開鄴城納燕兵,戴施、蔣干懸縋而下,奔於倉垣。慕容評送魏後董氏、太子智、太尉申鍾、司空條攸等及乘輿服御於薊。尚書令王簡、左僕射張乾、右僕射郎肅皆自殺。燕王俊詐雲董氏得傳國璽獻之,賜號奉璽君,賜冉智爵海賓侯。以申鍾為大將軍右長史。命慕容評鎮鄴。

Ⅸ 天恩寺的天恩歷史

一個普通的寺院,卻有著異乎尋常的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這就是位於舊城內的鎮原天恩寺的獨特之處。 天恩寺是中國著名的古剎之一,始建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九十多年歷史。因其地處古邑鎮原城內的西北部,俗稱「北寺」。它的出名,不僅是由於歷史悠久,更主要的是在中國佛教史上、以及與好幾位歷史名人生前的活動,都有著一定的關聯和影響。
天恩寺初名鎮國海昌院,據明代邑人董志稷的《海昌天恩寺志》記載,為唐代僧人法昕所建。他因見「蓮花涌地而出,乃於放生池廢址肇葺禪居,延齊天恩師主院」。會昌五年(845年)唐武宗下令滅佛,中國四千六百多所寺院被毀,二十四萬多個僧尼被迫還俗。鎮國海昌院也在此時被燒毀。半年後,武宗因背生毒瘡而死,曾在這里為僧的唐宣宗李忱於會昌六年三月即位,改年號為大中,重興佛法,鎮國海昌院即於大中四年(850年)復置,並改名為齊豐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御賜天恩寺額,以後皆以此為寺名。宋元以來,寺院曾多次重建擴建,香火不絕。由於年深月久,尤其是抗日戰爭期間、自鎮原淪陷時起,寺院年久失修,殿宇逐漸坍敗,至1971年秋(一說為1978年冬),剩餘部分最終完全拆盡,只存下三座建於唐代的石經幢。
天恩寺原有建築規模宏大,氣宇庄嚴。據舊志記載,除大殿、山門之外、還有四大天王殿、懺堂、涅盤台、大悲閣、祖庭、建雲堂,輪藏、鍾樓、妙智閣、五百羅漢堂等。此外還有安葬齊安大師舍利的悟空塔,以及塔前的兩株古檜,三座唐代石經幢。山門前是放生池,殿後連□甃石有九龍池。宋代建炎四年(1130年),又在寺的西邊增建了天恩寺藏院,即寺院藏經處,宋元祐(1086-1093)時御賜名延恩寺,俗稱「西寺」,亦已毀廢。寺周景觀,古時曾有「天恩寺八景」之稱,這八景是:高閣晴雲、長廊夕照、檜林月色、輪藏金聲、方廣靈蹤、悟空遺跡、華鯨夜吼、蓮沼秋紅。宋元以來,有很多名人題詠,主持寺院的,也大多是富有學養的高僧名僧,與這一著名古詩,可說是相得益彰。從明初洪武間立為叢林之後,更進入了一個空前大發展的時期。到清代時,這里已有「三橋(大來橋、白兔橋、行春橋)兩寺(北寺、西寺)□千僧」之稱,於此可見寺院的興盛。
寺廟史料
天恩寺的出名,由來已久,主要是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唐宣宗曾在這里為僧
唐宣宗李忱(810-859年),原名李怡,是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子(一說為第四子),長慶六年(821年),被封為「光王」,世稱「風光太子」。他德行才能都好,也很有見解,平時沉默寡言。憲宗死後,先後經過穆宗、敬宗、文宗三個皇帝,到武宗李炎在宦官仇士良等人的操縱下奪得帝位以後,把光王李怡看作眼中釘,甚至把他打得半死,沉入宮廁之中。仇士良等宦官又幫助李怡逃出宮外。此後,李怡落發為僧,雲游中國各地,走遍了天下名山古剎,包括嘉興的水西寺。而其中使他最難忘懷和居留最久的,就是鎮原的天恩寺。李怡隱姓埋名,在天恩寺當一名沙彌,改用法號瓊俊。他很得寺院黃檗希運禪師的器重,名僧齊安更把他留在身邊作近侍,天天給他講經,對他非常信任,也深為愛護,會昌六年(846年)三月一日,武宗病危,諸宦官秘密定策,用「遺詔」的方式,立光王為皇太叔,並改名李忱,群臣百官將他接回,次日就在靈位前即帝位,並改年號為大中,這就是歷史上的唐宣宗。因此,他對天恩寺,對齊安法師,對佛教,都有著深厚的感情。宋代詩人蘇軾在《鎮原絕句》詩中說的「只因天眼識天人」,就是指齊安和李怡在這段時間里的交往。
二唐宣宗在落難時有過不平凡的經歷
由於唐宣宗在落難時有過這段不平凡的經歷,因此,他一即位就反對武宗大行「會昌滅佛」時的所作所為,重興佛教。因此,也可以說,唐代佛教的重興,在一定程度上,和唐宣宗在天恩寺的受到齊安法師的影響,也有關系。
三日本到中國來弘傳禪宗,最早找到這里
據《日本國首傳禪宗記》記載:日本文德天皇時期(公元851-857年),也即唐代大中五年至十一年,唐 宣宗在位期間)慧萼奉桔太後之詔,入唐「聘有道尊宿」赴日本弘傳禪宗,慧萼慕名找到鎮原天恩寺(當時尚稱鎮國海昌院)禮謁齊安,請他去日本傳法,齊安即派弟子義空隨慧萼東渡日本。這是中國最早東渡日本,弘傳禪宗的僧人,桔太後並特地為義空建造了禪林寺,然當時日本還不具備流布禪宗的條件,但義空卻為宋代禪宗在日本的流行打下了基礎。這在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史上是不容忽視的一筆。
四蘇軾曾捐資給鎮原天恩寺建造大悲閣
宋代大文豪、著名詩人蘇軾(東坡),在熙寧八年(1075年)時,曾捐資給鎮原天恩寺建造大悲閣,並親自撰文和書寫了《宋天恩寺大悲閣記》 。這座大悲閣,是當時天恩寺僧人居則節衣縮食三十餘年發願建造的,閣中供奉千手眼觀世音像。據蘇東坡在碑文中記載,整座建築「其高九仞,為大屋四重」,可見其規制宏偉,氣勢不凡。這篇碑記在許多典籍里都有記載,署名為:「熙寧八年六月十二日承奉郎守太常博士直史館知密州軍州事散騎都尉蘇軾記」。蘇東坡的墨跡在當時即為世人所重,可惜原刻已佚失,據清代學者阮元分析,認為「此必為(元祐)黨禁時滅跡或沉埋別所」之故。明代嘉靖間曾經重立,碑文為陳與郊所撰寫,至今亦已無存。
五黃宗羲曾在這里多次講學
明末清初大儒黃宗羲(梨洲,1610-1695年)曾在這里多次講學,據多種史籍和地方誌記載,從清康熙十
五年春三月到十九年(1676-1680年),先後五年間,黃宗羲應當時縣令許三禮的邀請,以六十七歲高齡,不辭勞苦,自家鄉餘姚渡過錢塘江北來,設壇講學。他到過附近許多地方,主要是在鎮原天恩寺。受業於他的學生,據查慎行在一篇詩注中談到:「同邑受業梨洲先生之門者,凡十五人。」實際上還不止此數,華東師范大學金林祥教授對此曾經作過專題考證,據他查找各種典籍所得,總計有二十餘人之多,包括查慎行、查嗣塛、陳燾、陳熹、陳訏、陳謙、陳勛、陳詵、陳奕昌、陳奕禧、張曾祚、張曾禧、陳世仁、陳世偉、馬思贊、楊中訥和許三禮等,其中不少人後來在事業上都有很高的成就。黃宗羲是中國十七世紀時。一位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博學多才的大學問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曾經投身抗清斗爭。晚年除從事著述外,主要在紹興、寧波、海寧、石門從事教學活動,是他傳業授道的一個重要基地,對學風影響極大。因此,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天恩寺也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地方。曾被黃宗羲譽為「海呂六老」之一的學者張元岵(次伸),明亡後曾隱居在寺西的延恩寺,也即原天恩寺藏院,閉門讀書和從事著述。
六天恩寺和附近一帶,舊時名勝古跡很多
如至今尚存的,有分別建於唐代會昌二年(842年)、會昌四年(844年)和咸通六年(865年)三座石經 幢,幢身平面均為八角形,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題記。據清代學者阮元、錢泰吉、六舟、陳壇等人摩拓考證,尚有部分殘字句和書刻人姓名可以辨認。其中咸通六年這座經幢,八面均刻有經文,腰檐仿木構建築,為現存古經幢中石構仿木構式樣最早的一座,幢座有精湛的佛教故事和獅子等浮雕,造型優美,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附近還有建於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的雙眼水井,至今水質清洌,仍可飲用。天恩寺原有許多勝跡,如唐宣宗曾賦詩哀悼其師、安葬齊安法師舍利的悟空塔(齊安圓寂後,宣宗御賜號悟空國師)。以及唐代盧簡求的悟空禪師碑。塔前原有兩株古檜,為悟空手植。宋代宣和間因搜求花石綱,為朱勔移去,在運輸途中因遇到風濤沉入海中。詩人蘇軾曾賦《塔前古檜》詩雲:「當年雙檜是雙童,相對無言老更恭。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兩蒼龍。」此刻石殘存部分清代嘉慶間曾在杭州吳山出土,為邑人陳壇購歸,並摹刻勒石,置於天恩寺壁回原石後藏蔣蘿華處。今與摹刻之石俱不知所在。
宋代以來,對建皇朝對天恩寺也很重視。宋理宗(1225-1227年)曾御書「妙智之閣」賜寺,並立碑刻石。據《寰宇訪碑錄》記載,至清嘉慶間尚存「之閣」兩字。清乾隆二十七年春三月初二日和三十年,乾隆到海寧時,曾兩次到寺拈香,前一次還為化殿賜題御書「法海安禪」扁額,並題寫柱聯:「香水護須彌,功德常澄一鏡,妙華現優缽,庄嚴合證三輪」,此後又賜白金五十兩,御筆黃龍石佛墨刻、御題梅石墨刻,和《欽定重刻淳化閣貼》一部,可說是關懷備至。天恩寺和附近一帶,原有唐宋以來不少碑刻,隨著寺的毀廢,大部分已經湮沒無聞,但決不致全部佚失。倘能努力搜訪,今後極可能還會有所發現。如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初,筆者偶回鎮原就曾發現據傳早已湮沒了數百年的名碑《天恩寺羅漢堂記》 (清初海寧學者、書法家范驤(文白)撰文並書碑),出土後被誤作為鋪路石,經函告有關文保部門,已妥為收藏。該碑立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道光間錢泰吉纂修《海昌備志》時遍訪此石,已悄知其所在,詢之寺僧亦無知者,不意今能重現於世。此外,清代邑人「金石僧」達受(六舟)曾在這里發現《唐馬夫人墓誌》 ,不久又埋入原地,估計當仍在原處。寺的周圍,還出土過不少漢晉以來的古磚,據地方誌記載,就有漢泉文磚、大當五磚、吳嘉禾三年磚、吳天冊元年磚、晉元康四年磚、晉元康七年磚、水寧□年磚等。當代著名學者施蟄存在先生生前曾談到:「出晉磚的地方……可以留心於此」主要就是指鎮原、硤石等地。這也足證這里歷文化積淀的深厚。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家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