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科

歷史學科

發布時間:2021-02-14 13:22:11

1. 歷史學科的魅力在哪裡

this mortal coil

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陽光下沒有新鮮事

你往回看多遠,你就能往前看多遠

2. 對歷史學科的認識

歷史學是歷史學家在對人類以往的歷史進行系統化整理的基礎上,對歷史的本質、歷史的意義所作出的一種理論解釋和精神體驗。我們知道,歷史是由以往時代的許許多多的人及其活動構成的。在歷史學家看來,如果能把歷史上那些看似單個的、孤立的人和事聯系起來,發現其相互間的關系,發現其對後世特別是對當世的影響與作用,無論這種影響與作用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是經驗啟示的還是思想啟示的,那歷史本身於現代人而言,就具有了意義,歷史就不是死亡的過去,而是現實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人類的一種古老的精神活動,歷史學其實也就是每一時代的人類在反思自己往昔經歷的過程中,對歷史之本質和意義的一種理性追問和情感體驗。這種對歷史意義、歷史本質的理性反思與情感體驗,在每一時代人類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據著特殊的地位。
從根本上說,追問歷史的本質與意義,探究歷史的變因與動力,在不斷與自己的歷史進行對話過程中,在從對自己歷史的重新體驗與反思中,獲得對自我個性本質與特徵、對自我現實存在狀態的真切認識,乃是人類源自內心深處的一種永恆的精神需求。歷史使我們看清過去的路而得以知道現在的位置。那「我從何處來,現在在哪裡,將向何處去?」的追問,那對「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的不懈探究,那對文明之興衰交替、社會之治亂相因的艱難解讀,總是會深深地牽動著每一時代人的精神世界,撥動每一時代人的情感心弦。確實,有主體自覺意識、關注自我的現實存在際遇與未來命運的人,怎麼能不為歷史上那具有昭示意義的無數驚心動魄之往事所吸引,怎麼能不為往昔歲月里那無數生命的歡樂痛苦所牽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歷史學存在之價值與意義,在於它對人類而言乃是一種體現人之本質的、對自我精神故園的回歸情感,一種對自我個性特徵作理性和情感認同的尋根意識。由此我們說,歷史是人類的精神故鄉,是人類生命力的活水源頭。在這個精神故鄉里,凝聚著每一個民族先賢祖輩瀝血之路上的光榮與夢想,匯集著每一個民族古聖先哲那經過時間考驗的偉大智慧和情感。藉助於歷史學這一古老而常新的精神形態,人類的智慧、理想、經驗、情感才得以延續下來,積累起來,傳承下去,而不會被滾滾流逝的歲月黑洞吞噬湮沒,現代人也才不會成為迷失故土、無家可歸的浪人。歷史學作為伴隨人類始終的精神追求,每一個民族從這種精神追求中,找到使自己的情感與心靈得以慰藉、得以安頓的庇護所。人們之所以必須守護自己的歷史,正因為人們必須守護自己的故土與家園。人類的文明猶如一條江河,它從遙遠的昨天流淌而來,還要流向明天流向未來,而它之所以永遠奔騰向前,正由於它有著歷史這一永不枯竭的源泉。所謂「欲明大道,必先知史」,沒有歷史,沒有對歷史的承繼與發展,我們並不會比「北京猿人」有更多的智慧。生生不息的歷史,智慧與知識日積月累的歷史,發展與變化著的歷史,使我們得以繼承以往一切時代、一切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情感,以此來面對當前的生活,應付未來新的挑戰。同時,對自己歷史的認同與守護,更是每一個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失去與自己歷史聯系的民族,忘記或背叛了自己歷史的民族,必將淪為一個心靈飄泊的精神放逐者,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精神流浪者,這種無根的痛苦是一個民族最大的不幸。

歷史學具有博大的時空胸襟,它是人類超越個體生命時空局限而得以認識感受世界無限豐富性和多樣性的根本途徑。人類的歷史是一個如此漫長綿延的過程,每一個體的人生之旅都只不過是這個歷史長河中的一瞬。而世界之大,使得每一個個體的人生可能的生存空間范圍都不過如同茫茫沙漠之中的一粒沙石。歷史時空的無限性,既是文學、哲學、藝術世界裡永恆的主題,是一代代的詩人、文學家、哲學家體驗生命本質、抒發內心情感的主題,更是歷史學得以顯示它對於人類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之重要意義的根源所在。面對無限之宇宙與歷史,有情感有意識的人不能不生發出超越自我、超越當下而去追問無限歷史的內在精神沖動,所謂「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古詩十九首》)。詠史而傷今,每一個時代的人是這樣為歷史而情動神傷,以至「一篇讀罷頭飛雪」(毛澤東《賀新郎·讀史》),讀史而白頭,可知歷史學是一個多麼富於人類情感的世界。面對亘古無際的歷史,你是否會生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那種歷史情感與歷史意識呢?其實,這深沉厚重的歷史情感與歷史意識,正是人性之本質的一個突出方面。我們可以說,試圖對個體生命的這種時間空間有限性困境作出超越與突破的不懈努力,構成了歷史學產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在動因。每一個個體的人,盡管他的個體生命是短暫的,他的生存空間是局促的,但卻可以通過歷史這個濃縮著人類以往時代豐富智慧與思想的巨大寶藏,去認識、去感受、去體驗遙遠時代遙遠地域里人類歷史的無限恆久性與豐富性。

總之,通過歷史學,通過歷史學家為我們提供的關於悠悠往昔歲月、關於遙遠異國他鄉的人類生活圖景,我們獲得了無限豐富的人類的知識、智慧,體驗到了其它時代的人們的情感與思想,感受到了遙遠世界其它民族的歡樂與痛苦。歷史學使我們不是簡單地只生活在我們自己的時代、自己的國度里,而是生活在一個更為廣闊更為漫長的「歷史學時空」里,從而得以同過去以往時代、同所有地域的人進行交流對話,汲取全人類的智慧與經驗,把自己短暫局促的個體生命溶入到世界歷史的無限進程中去,獲得對自我的超越和升華。

3. 歷史學科問題

歷史學科上的歷史意義、影響、作用、評價,等之間有何區別:

作用(指對事物產專生的影響,效果或作屬用)影響(指對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義(指價值和作用)評價(指歷史事件的性質、作用、地位等)
作用和影響基本相同.兩者都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考慮.作用包括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影響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意義和作用、影響相比較,它的范圍要大得多.性質、特點、作用、影響、後果、評價、經驗、教訓等都屬於意義的范疇.所以如果題目問某件事的意義怎樣,上面提到的這幾點都應該加以考慮.
望採納,謝謝

4. 歷史的學科精神是什麼

所謂精神力量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歷史教學有其特有的靈魂――學科精神作為支撐點。無論是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還是千姿百態的教學方法,都源自於歷史學科本身的內在的學科精神。
一、實證精神
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學科,歷史有其自身的學科規范。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以圖否定歷史的真實性;一些歷史教師和學生也認為歷史課就是講歷史故事而已,絕無真實性可言。「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句出自於胡適先生,筆者以為胡先生此言並非是在贊成對歷史隨便曲解,而是說每個人都可以基於自己的生活環境和角度對歷史作出不同解讀。其實,胡適先生是一個很實事求是的人,他對歷史的態度非常認真,他提倡說話要有證據。歷史需要證據,歷史源於史料,因此,歷史是一門實證的嚴謹學科。
從第一節歷史課開始,筆者便入手培養學生的實證精神。先問學生:「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生活在哪裡呢?」 隨後出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並特別將元謀人三個字用紅體字標出。繼而設問:「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最早人類,你知道他們生活在哪裡嗎?為什麼要強調是『已知最早人類』?」第一個問題在書中就能輕松找到,是知識習得與鞏固;第二個問題則從強調歷史語言表達的准確性入手,力圖使學生入門之始便養成正確學習歷史的嚴謹態度。
在解答完上述兩個問題後,筆者接著設問:「遠古人類的歷史距今年代久遠,我們怎樣還原歷史呢?」隨後向學生展示了元謀人考古挖掘圖片、牙齒化石及出土石器的等圖片,讓學生根據這些圖片作答。在講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時候,筆者引導學生從實物史料來發現歷史,如北京人的「頭蓋骨」、山頂洞人的「骨針」,讓學生根據史料有所發現。筆者最後指出:通過以上過程,我們懂得了歷史研究需要史料支撐、通過史料還原歷史的道理,「門齒化石」「石器」「炭屑」「頭蓋骨」「骨針」等考古發現都屬於實物史料,我們可以從中獲取歷史信息。從而強調了文字史料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史料意識,使他們明白歷史是一門需要實證的學科,論從史出,不能空談,為後續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人教版八年級(下)《中國歷史》主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的歷史,內容上自成體系,但從整個初中歷史教材來看,八年級(下)的課本內容大多涉及政治史,內容抽象,意識形態化明顯,難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中對中國現代史板塊的教學活動建議如下:訪問家庭和學校附近的老人,獲得對近代社會生活的感性認識;訪問長輩,記錄他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經歷和感受,學習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對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用五個方面變化進行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等等。表明歷史史料除了文字史料、實物史料,還應包括口述史料。口述史面向大眾,具有把歷史「生活化」的功能,引導學生深入社會生活中,接觸「沉默的大多數」,傾聽普通人的故事, 通過對普通人生活狀況的了解,建構起原生態的歷史,學會將這些內容放在宏觀的歷史背景中進一步去認識,獲得對社會生活的歷史面貌及其變遷的深刻體驗。例如,學生通過訪問周圍上了年紀的長輩,了解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服飾變化,就能獲得中國人在以往曾有過一段只穿或藍或灰單色調衣服的歷史知識,進而從如今五顏六色、個性十足、日新月異的新潮服飾中感受到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沖擊和影響,更具體地認識到我國三十多年來社會生活發展的歷史進程。口述史教學,讓學生對歷史的了解不再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其中,在參與對歷史的實證過程中真正走進歷史。我們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通過一定的訓練他們是能培養起歷史實證精神的。
二、質疑精神
受篇幅限制,歷史教材只能反映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的某個層面,編寫往往是「定論」式的,如果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把歷史教材當成了萬寶書,唯其馬首是瞻,缺失質疑精神,教學中畏首畏尾,不敢超越教材,必然會使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為對教材內容的機械記憶,阻礙了思維的發展,甚至終身難以跳出教材「定論」的束縛。歷史是一成不變的嗎?當然不是,歷史沒有萬能的公理,它是一門動態的學科,允許百家爭鳴。
例如,在講解「貞觀之治」的時候,筆者發現人教版教材對此的敘述有失偏頗,只寫了太宗統治好的一面,但是對他的統治不足一面卻完全沒有涉及。唐太宗的統治是否真的是完美無缺嗎?翦伯贊在其《中國史綱要》中對此略有談到,「貞觀後期,唐太宗不再能很好地納諫,逐漸拋棄了輕徭薄賦的政策,他甚至說:『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戰爭和徭役逐漸頻繁起來。貞觀二十一、二十二年,唐東征高麗,西犯龜茲,西南征服了松外蠻,北邊攻滅了薛延陀。同時,太宗又令營繕翠微宮(在今西安終南山)和玉華宮(在今陝西宜君境)為避暑之用;征發江南、劍南民工造船,以備遠侵高麗。劍南一帶, 州縣督迫嚴急,既役人力,復征船庸,『民至賣田宅,鬻子女不能供』。官吏們還擴大征發范圍,役及山僚,終於激起了雅、邛、眉三州僚人的反抗。」
在一綱多本的情況下,其他版本的初中歷史教材對這部分內容的處理又是怎樣的呢?嶽麓版教材雖在條理性上優於人教版,但是其內容也僅僅涉及唐太宗貞觀前期的政策。北師大版教材是三個教材中唯一一個提到了唐太宗晚期統治的瑕疵的,認為「唐太宗晚年滋長了驕傲自滿的情緒……政局大不如前」。對照課標本課對「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的要求,三個版本教材在處理上都無不妥,但北師大版教材不足百字的補充卻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全面的歷史情景。基於此,在講解到唐太宗的時候,筆者為學生補充了兩段史料,一段是太宗干預史官修史,一段是太宗晚年統治的不足。然後讓學生通過課本和筆者提供的兩段史料來對唐太宗作出全面評價。筆者認為,學生要創新,就要先學會質疑,而質疑必須是用史實來說話的,即通過不同角度的史料來全面評價歷史人物,分清一個人物歷史的主流和支流。歷史不是一種簡單的定論,而要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理解,教師要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方面的史料。歷史課為學生提供了歷史史實,如果學生能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判斷,並敢於質疑,形成獨立見解,這在本質上與史學家並無不同。又如,現行人教版歷史教材,張衡地動儀的介紹出現在七年級上冊中,將地動儀作為東漢時期的主要發明予以重點介紹。原先關於地動儀的工作原理,《後漢書》中的介紹只有語義模糊的196個字,直到1951年,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的王振鐸,借鑒日本地震學者原尊禮的直立桿原理,才設計並復原出1∶10比例的木質「張衡地動儀」模型,這個模型也長期被運用到了歷史教材中。很長時間內,筆者在向學生解釋地動儀工作原理時也採用了直立桿原理的說法。一次,有學生提出這種說法不對,大膽地結合網上查得的資料與筆者爭辯,但是筆者仍然堅持己見,因為教參對地動儀工作原理的解釋就是直立桿原理。然而,地動儀直立桿原理的說法確實存在著錯誤,中國地震局和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從2002年開始了新的科學復原研究,新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發現並糾正了過去的誤解,把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改為懸垂擺。到了2011年教材修改了地動儀部分內容,對地動儀工作原理的解釋也發生了變化。可見,質疑於完善歷史教學是多麼的重要,必須予以應有的重視。
三、反思精神
歷史課不是單純教給學生歷史知識的,這已成為所有歷史教師的共識。但是,一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該如何具體落實呢?很多教師把中國史教學定位於「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民族自豪感」等固然沒錯,但培養學生的反思精神也很重要。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即使是自然科學,中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人類文明作出過重大貢獻。例如,代表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水平的四大發明,在中世紀末期傳入歐洲以後,改變了整個人類歷史的進程。歷史教材所呈現的就是這樣的歷史,即中華文明在古代比西方發達,只是最近這幾百年落後了。於是在教材中,我們看到的是祖沖之算出的圓周率值要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趙州橋比西方同類型的橋早七百多年,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四百年……在為古人取得的輝煌成就喝彩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多地反思:中國後來為什麼漸漸落伍了?於是,在講完「四大發明」後,筆者引用了魯迅在《電的利弊》中「外國用火葯製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一段文字,啟發學生思考。隨後,筆者播放了余秋雨評四大發明的一段視頻,「四大發明實在是不錯,但實在是太早太早了。對祖先的創造發明當然應該尊重……一個民族的創造力就像一個人的生命力一樣,要通過長期的延續來證明。你如果永遠地在說自己幼年時期的聰明和強壯,而後來一蹶不振,聽來聽去會讓人聽不下去的。而且在我看來,中國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創造發明一定不在那四項……一個精耕細作的農耕文明,天文歷法肯定是它的第一發明;一個人口眾多的民族,中醫中葯肯定是它的第二發明。近代以來,我們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早就落後於西方了。不信,大家看一看我們周圍,電燈、投影儀、電腦、手中的圓珠筆、外面的汽車、工廠里的機器、我們家中的電器產品,哪一樣是中國人發明的。再看看我們手中的課本,這也都是西方現代印刷術的成果……這是讓我們汗顏的問題。」兩段文字讓學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有的學生聯繫到了諾貝爾獎,雖然中國作家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在諾貝爾獎最重要的科學領域,中國人依然沒有實現零的突破。歷史借鑒、歷史智慧,都不是可以輕松得到的,需要對歷史不斷感悟、理解和反思。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應是反思歷史、尋求借鑒的過程。歷史的經驗只有與學生的認識產生共鳴,通過主觀反思,才能最終內化為學生的智慧。
在最後的結語中,筆者拿出一張白紙,告訴學生:四大發明曾經對世界文明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但是這都已成為過去,無論是在人文還是科技領域,我們與世界最先進水平還有差距。如果我們還沉醉於自己往日的輝煌歷史,只能是夜郎自大。紙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偉大發明,但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現在的一切如同這一張白紙,將來究竟會寫下什麼要依靠每一位當代中國人的努力。今天的一切就是明天的歷史,當後人在看我們現在歷史的時候,我們為他們寫下的應該是中國崛起的新輝煌。
總之,歷史學習過程不僅僅是知識學習,更是史學思維與精神培養過程,不是背過了歷史就學好了歷史,而是看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史學方法、史學思維,並從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上有所感悟,對自己的人生有所啟發。我們的課堂需要一種精神,我們的教師需要一種精神,我們的學生需要一種精神,它們共同構成了歷史教學的魅力。

5. 歷史的學科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1.中國
中國歷史是華夏大地各個民族組成,中華民族誕育和發展的歷史。中華文明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至於現代社會,綿延五千年不斷延續發展,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響的文明之一。中國古代曾依靠先進文化和發達的生產力建立諸多鼎盛強大的王朝,文化波及歐亞大陸,尤其對東亞各國具有很大影響。西方工業革命後,由於社會制度和生產力的停滯不前,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國開始步入現代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振興中華的道路。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之一,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古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原始社會中人類通過諸如結繩記事和口傳等方法記錄歷史,例如中國上古傳說「黃帝戰蚩尤」、「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國家出現後,則開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們同時擔任記錄時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書等工作,可以說是最早的史官。之後才出現了獨立職能的史官,專門記錄歷史事件。在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史書《尚書》,內容是歷代政治文件匯編,並無特定的歷史記錄體裁。從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國有了按年記載的編年史,從此有了連續不斷的歷史紀錄,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這在世界各國范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學家如孔子(編訂《春秋》)和左丘明(著《左傳》)等重視人類社會活動,從而使歷史基本擺脫了神學和宗教的影響。
西漢時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創建了紀傳體的歷史記錄體裁,《史記》的規模在當時世界范圍內是空前的,之後東漢時班固著《漢書》,延續發展了《史記》的體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這兩部歷史著作,奠定了中國古典史學的基礎,後來的歷史學家沿用《史記》和《漢書》的體裁,將各個朝代的歷史匯編成書,組成了「二十四史」,對應了各個朝代(從秦統一開始,一直到唐、宋、元、明、最後清朝結束,組成了完整的中國歷史朝代表 )。除斷代史之外,唐宋期間中國還出現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其中《資治通鑒》是敘事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體通史,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傳奇。
2.西方
西方的歷史學開始於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又名《希波戰爭史》)一書中記錄了希臘與波斯之間的希波戰爭,歷史從此自神話和文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希羅多德也因此被羅馬哲學家西塞洛(Cicero)稱為「史學之父」。但希羅多德的記錄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混雜,並不是純粹的歷史。20多年後古希臘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治學態度嚴謹,歷史記載翔實,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羅馬史》)中記錄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間羅馬帝國周圍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歷史學是現代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一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一門學科的科學性的一般判斷根據是:(1)「研究的對象必須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因為只要客觀實在的東西,才可能有它內在的發展規律」;(2)它「必須是旨在探討對象發展規律的認識活動」。[20]歷史學顯然符合這兩層要求。但是,這樣的歷史學還不能稱為真正的歷史科學,因為它只是具備了成為一門科學的必要前提,還不具備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所應有的充分前提。一門學科要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還需要同時符合第三層要求:「必須以揭示出事物的規律為前提,然後按照事物本身的規律(即它的內在聯系)去說明事物的原因,是為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21]
這樣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真正科學的歷史學,迄今為止,只有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產生,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為前提的。這種歷史觀為歷史學提供了一種科學的理論指導,使它顯示出區別於以往其他史學的頑強特徵,顯示出它的鮮明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在思想方法上的重要特徵,是它僅僅從歷史本身去認識歷史,而不是從天上的雲霧中或是從人們的心靈、頭腦中去認識歷史。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首先確定了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質,把人類社會的一切歷史都當成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去研究,從而在歷史研究的出發點上實現了深刻的變革。「它堅信,只要從頑強的事實出發,才能如實地揭示歷史的真相。」其次,「馬克思主義史學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實際應用,獲得了研究歷史現象之間必然聯系的方法論指導,從而使歷史學真正成為研究事物規律性並依其規律展現描述真實歷史過程的實證科學。」「使歷史學成為科學的最重要的根據,是對人類社會歷史運動規律的探討。然而,至今的哲學發展史表明,到目前為止,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說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真正揭示了人類歷史運動的基本規律。於是,問題就簡化成這樣,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作指導,歷史學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22]
據此,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除它具備了一門學科的科學性所必須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據就在於它是歸屬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的一門學科。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科學性,根本地決定了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
我們可以給歷史學——中國特色的歷史學——的定義作如下確定和簡要說明:
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是歷史研究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供的一般規律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思維認識方式和手段,在與歷史客體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客體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規律和特點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歷史知識。研究歷史的意義,就是在於借鑒過去,更好更科學地投身到革新與創造的過程中去。
在這一史學定義中:「整合型的社會科學」的含義是,歷史學是一門以科學性和真實性為基礎,內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綜合性(或整體性)、實證性、抽象性(或哲學性)、價值性、藝術性的整合型社會科學,因此它不同於一般的哲學、其他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歷史研究主體」即歷史學家,而不是一般民眾或其他社群;「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來說,是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特別強調的」、「特別堅持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的觀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體歷史結論[23];「歷史客體」,是指首先作為一種歷史客觀實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後才進入歷史學家認識視野而轉化成為認識客體而存在(「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無數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客觀歷史事實和過程,是歷史學的對象領域,因而它不是哲學研究對象之一的一般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過程;「特殊規律和特點」,是指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而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歷史學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政治性的記事活動、附屬於政治而以文化積累為主的綜合性活動、學問或學術、知識體系、哲學、科學等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發展環節,在認識方式上經歷了價值的、考實的、藝術的、科學的、哲學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認識方式。歷史學發展到了今天,雖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現過的一切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並把它們當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或部分;就個別的或特殊的史學現象而言,今天的歷史學亦可以其先前曾經擁有過的某種表現形式而存在。
可是,在一般意義上,今天的歷史學絕不可以歸結為其中的任何一種形式或環節,或者依據其中的某一種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來確定歷史學的一般定義。今天的歷史學,只能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如果否認這一點,那麼在認識論、方法論和哲學傾向上,就要麼表現為歷史觀念的缺失,要麼表現為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庸俗化和作為這種庸俗化的必然歸宿的相對主義、懷疑論或折衷主義。列寧在闡述「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的原理時說:「辯證法,正如黑格爾早已說明的那樣,包含著相對主義、否定、懷疑論的因素,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這就是說,它不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而是在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真理接近的界限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意義上,承認我們一切知識的相對性。」[24]列寧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原理,對於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分析現有關於歷史學的定義的價值、理解「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乃至考察其他觀念形態的事物,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 歷史學:對歷史的研究和記錄
考古學:通過實物分析鑒定和研究歷史
歷史哲學:對歷史學方法、目的、規律的研究和探討
年代學:確定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學科
文獻學:對資料文獻的管理和檢索等的研究
古文字學: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學科
新聞學:報告事件發生,社會現象,政治時局等的學科
社會學:研究現代(當代)人類社會與社會生活的學科
考古學:發掘和調查古代遺物和文獻
心理史學:研究歷史事件背後的心理激勵作用
家譜學:研究家庭及其歷史淵源
未來學:對未來的預測和研究
古代天文學:對太空的觀察,計算星象
歷史地理學:研究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對於考古學等提供借鑒 (1)按地域分:世界歷史 、 亞洲史 、 歐洲史 、 非洲史 、 大洋洲歷史 、 美洲歷史、中國歷史等
(2)按時代分:史前史 、 古代史、 近代史 、 現代史等
(3)按學科分:哲學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 史學史藝術史 、 電影史 、美術史 、 建築史 、 廣告史、文化史 、 文學史 、 教育史 、 博物館史、經濟史、農業史、自然科學史 、 數學史 、醫學史、交通史等
(4)按種類分:人類歷史、動物歷史、植物歷史、地球歷史等
(5)按研究對象分:個人歷史(即傳記)、畫家歷史、國王歷史等
(6)按歷史的可靠性分:正史、野史、傳說、故事等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統,商周繼之,春秋戰國之亂;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之亂;隋一統,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之亂;元一統,明清繼之,民之亂,中華人民共和國立之。
2、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後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眈眈。
歷朝歷代之滅亡,無不由此三者起。
3、勝者王侯敗者賊。
歷史即是:為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
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4、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
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5、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停滯不前。
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後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6、地域環境左右命運,西強東弱,北強南弱。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河南、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陝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陝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陝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於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
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於西和北更接近於游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的同化。
西方和北方割據勢力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完成統一。這一點也很清楚,秦打敗六國完成統一,隋打敗南陳完成統一,宋打敗南唐完成統一,元消滅南宋完成統一,共產黨打敗國民黨完成統一,都是西方或者北方的勢力統一南方。從地理形勢來看,中國地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據高臨下,自然對南方形成壓力,加上北方只有向南發展才能得於較好經濟條件,所以會激起統治者的進取心。
7、朝代之初,君強臣弱;朝代之中,君強臣強,朝代之末,君弱臣強。
如漢之初,君有高祖,臣有三傑;漢之中,君有光武,臣為鄧禹、寇恂之流;漢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為虎狼之臣,如曹操之輩。歷朝歷代,莫不如此,豈有他哉!
8、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湮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今已不再矣。
9、向北防禦,向南發展.
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定律.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始終都是我們防禦的重點方向。從秦國建長城以抗強匈奴,到六十年代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終是我們防禦的重點。同時,我們由於受到北方強敵的壓力,再加上南方的良好自然地理條件,使得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當北方的強敵暫時不對我構成威脅,但向南發展的趨勢仍在繼續。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理解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6. 歷史學學科門類是什麼

0601 歷史學類

060101 歷史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系統的專業基 本知識,進一步培養潛能的史學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出版、文博檔案及
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

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史實及史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對有關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

3.具有從事歷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較強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學、版本目錄學、音韻學、訓詁學、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及考古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5.了解國內外史學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導論、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考

古學通論、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中外歷史文化原典導讀與選讀、中國斷代史(從先秦到當代)、專題史(經濟史、社會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史(美、英、法、日、德、俄等國、拉美、非洲、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區)、中外關系史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和社會公益活動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相近專業:博物館學、世界歷史

歷史學(師范類)

培養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歷史學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和其他教育工者。

畢業生具有同上列相近的知識和能力,主幹學科、修業年限、授予學位同上。

開設院校:

重慶師范學院

四川師范大學

西華師范大學

貴州大學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民族學院

雲南大學

雲南師范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西藏大學

西藏民族學院

西北大學

漢中師范學院

寶雞文理學院

西北師范大學

青海師范大學

寧夏大學

新疆大學

新疆師范大學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聯合大學

天津師范大學

河北大學

河北師范大學

山西大學

山西師范大學

雁北師范學院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民族師范學院

遼寧大學

遼寧師范大學

渤海大學

鞍山師范學院

沈陽大學

大連大學

延邊大學

北華大學

通化師范學院

吉林師范大學

長春師范學院

黑龍江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哈爾濱師范大學

牡丹江師范學院

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徐州師范大學

揚州大學

浙江師范大學

杭州師范學院

溫州師范學院

寧波大學

安徽大學

安徽師范大學

阜陽師范學院

安慶師范學院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

福建師范大學

漳州師范學院

江西師范大學

贛南師范學院

南昌大學

山東師范大學

曲阜師范大學

聊城大學

煙台師范學院

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河南師范大學

湖北大學

湖北師范學院

湘潭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汕頭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廣州大學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民族學院

中央民族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

蘇州鐵道師范學院

暨南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南開大學

吉林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復旦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南京大學

浙江大學

廈門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中山大學

西南師范大學

四川大學

陝西師范大學

蘭州大學

延安大學

湛江師范學院

青島大學

淮陰師范學院

吉首大學

唐山師范學院 忻州師范學院 佳木斯大學 哈爾濱學院 上饒師范學院 井岡山師范學院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 南陽師范學院 商丘師范學院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曲靖師范學

院 天水師范學院 石河子大學 喀什師范學院 白城師范學院 台州學院 閩江學院 泰山學院

信陽師范學院

周口師范學院

許昌學院

咸寧學院

荊州師范學院

綿陽師范學院

渭南師范學院等。

060102 世界歷史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世界歷史的全面系統知識,能在學術研究、

文化教育、外交外貿、國際文化交流和新聞出版部門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教學、科研和實際工作的歷史學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關於世界歷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整體人類文明的一般發展歷程和世界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受到史學理論、外國語、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國際政治學、國際經濟學、國際關系學及文化人類學等方面的基本訓練。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世界通史、中國通史、世界文明史、史學概論、西方史學史、中

國史學史、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專業外語、中外歷史文獻及史學名著選讀、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包括中、日、印、英、法、德、俄、美,亞太、中亞、南亞、東北亞、東南亞、西亞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西歐、東歐、拉美等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及其斷代史) 、專題史(包括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國際關系史、中外關系史等)、 文化人類學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和社會公益活動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相近專業:國際政治、歷史

【本專業為國家控制布點的專業】

開設院校:

北京大學 南開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蘭州大學 首都師范大學 河南師范大學等。

060103 考古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考古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有進一步培養

潛能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館等事業單位及國家機關從事研究、教學、管理等實際工作的考古學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考古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了解考古學的多學科交叉發展趨勢和世界考古學發展概況,熟悉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在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博物館學、文物學理論、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古代漢語、史料學、地理學、第四紀環境學、古人類學等方面受到基本訓練。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方法與技能;

2.能夠從事田野考古發掘、整理及編寫考古報告;

3.掌握博物館管理技能;

4.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5.了解國內外考古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向;

6.具有從事考古學及歷史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國考古學、考古學導論、舊石器時代

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館學概論、文物學理論、考古繪圖、田野考古學概論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教學實習安排3個~5個月。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相近專業:歷史學、博物館學、民族學

開設院校:

西北大學

山西大學

鄭州大學

北京大學

吉林大學

南京大學

廈門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中山大學

四川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

060104 博物館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文物學、博物館學的系統知識,能在政府文

物管理和研究機構、各類博物館和陳列展覽單位、考古部門、文物與藝術品經營單位、海關、新聞出版、教育等單位從事文物與博物館管理、研究工作的博物館學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文物學、博物館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

識,受到歷史、藝術、文化和科技等綜合知識的基本訓練,具有文物、鑒賞、研究和文博事業管理的基本能力。

主幹學科:歷史學、藝術學

主要課程:博物館學概論、博物館陳列設計、博物館藏品管理、博物館經營

管理、物質文化史、文化人類學、文物學概論、文物管理與法規、中國歷史地理、古代工藝美術、民俗學、藝術史、考古學通論、文物與考古技術、文物保護基礎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調查、業務實習等,一般安排1個~2個月。

主要專業實驗:文物保護、修復實驗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相近專業:歷史學、考古學、藝術設計

開設院校:

河南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大學

南開大學

吉林大學

復旦大學

浙江大學

武漢大學

四川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山西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蘭州大學等。

060105 民族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的民族學基本知識,進一步培養潛能

的民族學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出版、社會團體和各類企事業部門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民族學的基本理論,了解中國民族和族

群、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基本情況,掌握民族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受到體質人類學、語言學及考古學等方面的基本訓練。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民族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對有關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基本的民族調查方法與分析方法,以及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

3.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從事民族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4.熟悉我國有關少數民族、社會文化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國內外民族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向;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抽樣調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幹學科:歷史學、社會學

主要課程:人類學、民族學導論、文化人類學、民族學、人類學史、生態人

類學、民族學調查方法、中國民族概論、世界民族概論、民族考古學、民族經濟學、族群與家族、宗教文化、民俗學、社會學、中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論文寫作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相近專業:歷史學、社會學

【本專業為國家控制布點的專業】

開設院校:

貴州民族學院

雲南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廣西民族學院

中央民族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中山大學

雲南大學 蘭州大學等。

7. 歷史學科的特點是什麼

歷史學科的特點:

一是傳統課題持續受到關注。如史官制度、歷史編纂學、官方史學、私家史學、正史、野史等依然受到關注,一直不乏重要研究文章。但改革開放以來對傳統課題的研究並非一循舊章,而是有許多新的見解。

二是研究視角更加多元化。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中國史學史研究,尤其注重思想、思潮、學派等。如把史學家群體以地域、時期、思想等分成流派,對乾嘉學派、浙東史學派、戰國策派、疑古派、食貨派、南高史地學派等都進行了深入研究。

三是研究對象涵蓋古今,尤以近代為主。特別是最近二三十年,對中國近代史學的研究已超過對中國古代史學的關注,從整體上研究中國近代史學的著作就有十餘部,關於具體史家、史著的研究則更多。同時,還出現了以一個時期為范圍的選題,如五四時期的史學、抗戰時期的史學、延安時期的史學等。

四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後來居上。近年來,關於侯外廬、郭沫若、翦伯贊、範文瀾、吳晗等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傳記陸續出版,這些史學家的著作也重新出版。憑借蔚為大觀的學術成就,中國史學史學科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目前,中國史學史研究機構不斷增加,專業期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學術交流也在不斷加強。

(7)歷史學科擴展閱讀:

歷史學科就業方向

就業方向一:行政/後勤

行政/後勤部門就是協助好上級行政領導施政行政。

就業方向二:編輯/文案/作家

據估算,目前我國擁有網路編輯人員近300萬,而傳統媒體有編輯記者75萬人,網路媒體從業人員從數量上遠遠超過傳統媒體。同時,當下網路編輯的學科背景與六年 前相比,也有了顯著的變化。

2000年以前,有著計算機學科背景的編輯成為各大網站的主力軍,但自2000年以後,網路媒體競爭逐漸激烈,內容為王的理念被視為網站發展的「聖經」,有著社會科學背景的編輯逐漸占據主流,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進入網路大潮。

從2004年開始,網路媒體從業人員與傳統媒體從業人員進行大輪換,網站人力資源結構也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既有新聞、計算機的專業人才,也有了涉及中文、法律、財經、歷史、外語等專業的人員。

就業方向三:市場/公關/品牌策劃

企業通過媒介的介紹、傳播,和觀眾的交流、溝通和互動,在公眾面前樹立並強化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而在這一系列活動安排中,專業公關是企業的好幫手。

在企業文化方面,歷史學專業的知識和品牌的策劃有異曲同工的微妙相同點,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本專業畢業生具備豐厚的文化積淀。

就業方向四:學術/科研

隨著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收入分配關系的調整顯現出一些新的特徵,知識勞動和知識要素正在成為按勞分配的主要依據;

知識所依附的主要對象,即高技術、高技能、高素質、責任重、貢獻大的人,收入明顯提高,高技術、高技能、高素質人才與一般勞動者的薪酬水平的差距,在市場供需調節過程中日漸擴大,科研事業單位中集聚著大批的高科技人才。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以及人才競爭的日趨激烈,科研事業單位的薪酬制度也處於快速變革之中。

8. 歷史系分為哪些學科

一般而言,中文世界的歷史學系修業科目主要包括:
中國歷史
內世容界歷史
史學歷史
國別歷史
斷代史專歷史
歷史學系是文學院的分科之一,主修人人類各朝朝代以來的政治事件為主,並整理歷史資料以分析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而培養歷史人才以編修文獻也為歷史學系的主要方向之一。

9. 歷史學科知識的特點

歷史學科屬於人文學科,其基本知識主要包括主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版概念、歷史發展權的基本線索等。歷史事件像記敘文的六要素,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原因、經過、結果(意義);歷史人物的評價要結合本人的歷史事跡,且具有辯證性;歷史概念要說明是什麼時候的事,是怎麼回事;歷史發展的線索具有時間的延續性,事件的關聯性。總的來說,歷史學科具有時間性強、人文性強、綜合性強的顯著特點。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