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更好的理解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書上的有點繁瑣,我也是初學者,沒看懂~
歷史成本就是原來買這個東西花了多少錢。
重置成本就是現在購買同樣回功能,滿足同樣需求的產品答會花費多少錢。這個產品與原來的產品可以不是一樣的,重點放在功能要相同。
可變現凈值就是把現在這個東西買了能換回多少錢。
現值是金融學里的一個概念,涉及到資金時間成本,這里不提了。
公允價值就是在現在買一個東西,經過討價還價,買賣雙方達成的一致意見所付出的價格。強調是在現在達成的和議價格。
我到超市買一個蘋果,在收款台處交錢,花了3塊錢。這個3塊錢在我今天買的時候就是這個蘋果的公允價值。20天之後回想起這個事情,蘋果已經被吃掉了,當初買的時候花了3塊錢。這個3塊錢就是蘋果的歷史成本。20天之後再買一個蘋果,蘋果漲價了,變成了4塊,4塊就是重置成本。我把這個蘋果賣給別人,賣了2.5元,2.5就是可變現凈值。
希望上面的解釋夠通俗,基本道理就是這樣。
㈡ 宗教里的人物變現了什麼哲學觀點
宗教除了有自己的教義外,還要有場所,包括道場,寺廟等等,哲學是根據科學總結出來的真理,可以沒有場地,是抽象的科學。但是它們有些理論是一致的,也可以說巧合,因為宗教是幾千年前宗教家們留下的真理,而哲學是思想家或者是哲學家是經過研究總結出來的科學道理。 宗教與哲學的關系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一、宗教與哲學的異同 先說宗教與哲學之異。宗教所反映的世界基本上是經驗世界,只不過是在描述經驗世界時加進了許多缺乏或扭曲經驗世界真實性的成分,這就是宗教現象中常見的「顛倒了的世界觀」或「幻象的反映」,即將經驗世界中的存在者幻象化或神聖化後再用以解釋經驗世界。這個反映的對象正與科學所反映的對象相等,但科學是真實地反映或實證經驗世界中的存在物,所以,宗教與科學在這方面的沖突要大於宗教與哲學之間的沖突。而哲學所反映的世界是一種邏輯上的宇宙觀,即經驗世界加可能性世界,是中國古典哲學中的「至大無外」的存在者。所以,哲學的宇宙觀是一種超驗的抽象概念,它不直接否定宗教或科學的實在概念的價值,而是從一個永恆的方向引導和激發宗教觀念的演變和科學思想的創新。這是宗教與哲學相異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相異的方面是,哲學注重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思辨,而宗教強調建立在體驗或幻想上的信仰,即哲學在於「思」,宗教在於「信」。哲學從一個永恆的角度來看待一切存在物的發展、演變,這是由其「反思的思想」所具有的無限靈活性所決定的;而宗教也似乎是從一個「永恆」的角度看待「一切存在物」的演變,但其所謂的「永恆」和「一切存在物」都是在對經驗世界中的存在物作幻想的類比而形成的,如以「天國」折射「人世」,以「永生」折射「長壽」,以「地獄」折射「苦難」等。而在哲學的最高概念中只有超驗的「理念」、「物自體」或「絕對精神」等。 但是,在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領域里,我們又可以看到宗教與哲學相同的一面,即兩者都十分關注諸如生與死的意義、善與惡、美與丑、秩序與自由等。對於這些共同的方面,盡管哲學與宗教對它們的解釋有思與信的差別,但它們對人類所提供的「安身立命」的功用卻是相同的。 根據上述的思路,宗教與哲學的異同關系可以總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它們涉及的領域有「大小」之別;一是它們進入自己領域的思想方法有「思」與「信」之異。宗教的領域一般不超出人類的經驗世界,而哲學的領域往往在經驗世界之外還有可能性世界。在經驗世界之內,古今中外一切的宗教現象也是哲學思考的領域之一部分,而哲學的可能性世界則不在宗教建立信仰的領域里。在思想方法上,宗教要求其信徒對最高的神聖存在者,無論是人格性的上帝還是絕對靈性存在,都須呈獻不假思索的虔誠。而哲學對宗教所謂最高存在者一定要訴諸理性之思考:最高存在的證據何在?如何證明此證據的可信性?最高存在的本質定義與經驗事實有無邏輯矛盾,如神之全善與人世之惡當作何解釋?這些出自思想的問題都是哲學反思的對象,哲學家們視其為生活的樂趣。
二、宗教與哲學在不同文化傳統中的演變 在東方文化傳統中,宗教與哲學的關系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其特點是兩者之間的若即若離,界限模糊。 作為印度婆羅門教最早經典之一的《奧義書》,既可以看成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教義基礎,也可以看成是它們在哲學方面的基礎。它是印度最古老的《吠陀》經典的最後一部分,其中所宣傳的「梵我同一」和「輪回解脫」等觀念是具有宗教意味的,而其對於物質存在的原素論的解釋和對社會倫理的樂生論的解釋,又是具有哲學意蘊的。因此,《奧義書》既是古印度的宗教經典又是其哲學經典。特別是在公元前後,在《奧義書》的基礎上,形成了著名的印度教正統的哲學流派———吠檀多派。 佛教的傳統也可以分成宗教和哲學兩個相互交融的層面:作為宗教的佛教和作為哲學的佛學。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本人展現出來的乃是其哲學思想,倒是後人將其思想和探索人生意義的行為改造成宗教教義與奇跡故事。此後,作為宗教傳統的佛教在南亞、東南亞、中國、朝鮮、日本等地得到傳播,其特點是強調修煉、戒律、出家及廟堂等形式。而作為哲學傳統的佛學也在印度、中國、日本等地得到傳播,並在歷史上形成了大乘佛學與禪宗等。 中國儒家的傳統也是這樣。由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思想里既有屬於他自己創新的、具有哲學意味的仁義道德思想,也有古老的文化傳統中沿襲下來的、具有宗教意味的天命鬼神思想。在這個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體系裡,孟子的「養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王陽明的致良知、康有為的「孔教」運動,以及一般意義上的「敬天祭祖」等,都是在表達儒家思想在宗教層面的含義。另一方面,儒家傳統也有明顯的哲學層面的意蘊,如孔子強調人世倫理的「仁」、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朱熹以「理氣」關系解釋事物的存在、馮友蘭以「理、氣、大全、道體」建構「新理學」的思想等。這些都與西方傳統的哲學具有相同的理性思辨旨趣。不同的是,儒家的傳統強調「天人合一」,總是將這個傳統的宗教性和哲學性意蘊融合在一起,沒有造成明顯的互相沖突和緊張關系。 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宗教的啟示性不斷受到哲學的思辨性挑戰,在思想方法上來自希臘哲學的思辨特徵主導著整個宗教神學思想的發展方向。 西方宗教傳統從其源頭開始,就突出信仰的啟示特色,以與哲學從其源頭開始的思辨特色相區別。在瑣羅亞斯德教的聖書《阿維斯塔》、猶太教的律法書《托拉》、基督教的「上帝之道」中,充滿大量神的啟示。可以說,在西方宗教的古典時期,其主要思想特色是啟示性的。 雖然基督教在最初的時期仍帶有猶太教在啟示方面留給它的影響,但很快就轉向了希臘哲學的理性思辨傳統。中世紀早期的基督教神學在奧古斯丁時代形成一個高潮,其特點是柏拉圖式的思辨性。到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全盛時期,基督教神學的代表人物托馬斯·阿奎那則轉向亞里士多德並以其思辨方法建構自己的神學體系。近代以降,基督教新教神學家施萊爾馬赫與巴特又明顯表現出康德哲學思想對他們的影響。接下來是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對神學家布爾特曼,懷特海的過程哲學對過程神學運動的影響。從基督教的發展方向看,哲學的思辨性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盡管西方宗教特別是其神學思想傳統一直在接受哲學方面的思辨性影響,但其哲學傳統卻很少受到宗教啟示性特徵的影響。只是由於中世紀神學在哲學思辨性傳統的影響下居於西方思想的主流地位,才使哲學淡出思想領域,成了神學的婢女。可是,自從笛卡爾建立近代哲學以來,哲學又完全恢復了古希臘哲學的思想活力,脫離宗教神學的束縛,並且更加迅猛地發展出枝繁葉茂的諸多新流派。特別是經過康德與黑格爾的洗禮,20世紀的哲學開始全面清算宗教神學在西方傳統中的影響。其間,誕生了排斥宗教傳統的、無神論的邏輯實證主義和否定上帝絕對存在的以人為核心的存在主義,最精彩的是薩特對上帝的宣判:「我給大家講一個天大的笑話:上帝根本不存在!」(《魔鬼與慈善的上帝》)存在主義發展了自啟蒙運動以來哲學對神學的否定傳統,薩特則在承認人的存在高於一切、提倡人的獨立意識和與生俱來的絕對自由的前提下,把宗教傳統中那個外在而超越的上帝完全否定了。從此以後,在西方宗教與哲學的關系中,根本的問題不是哲學在面臨新問題時回到宗教思想中去尋求答案,而是宗教若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維系其信眾對神或終極實在的信仰,不得不借鑒哲學的方法並協調自己與哲學在發展方向上的關系。也就是說,西方文化傳統在啟蒙運動之後所呈現的宗教發展趨勢是哲學化的。
㈢ 歷史中紙上談兵的趙括在長平之戰中變現到底怎麼樣
歷史有事也挺逗的,不僅僅有名垂千古的人,也有遺臭萬年的人。而且有些遺臭萬年的人比名垂千古的人還要出名。比如秦檜,陷害害岳飛將軍的奸臣;汪精衛,投降賣國的漢奸;李蓮英,權傾朝野的太監。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壞人,但幾乎很少能記住當時與其並存的好人。還有些反面教材,我們從小就學過,紙上談兵的趙括。這個從小都知道的反面教材,一個只知道按部就班的人,不知道靈活變通。下面我們看一下趙括到底是不是吃素的。
我們之所以知道趙括,是因為,他打了一場大仗,一場前無古人的仗。在那場戰役中,他大敗,而且全軍覆沒,包括自己都被殺了。那麼,趙括為什麼會打敗仗呢,當時他們國家的老大,為什麼叫他去而不叫別人去打呢,在那場戰役中,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
首先我們講一下趙括的身世。按現在來說,趙括從小就是官二代,相當於現在的軍委或者軍區司令的兒子。趙括他爹,是當時的著名的大將,馬服君趙奢。他爹可不是一般的大將,從趙國建國到趙國滅國整個趙國比他爹厲害的將軍也是不超過一把手,甚至在整個戰國時代也不超過個位數。所以趙括那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趙括從小就跟著他爹南征北戰,而且自己熟讀兵書,每次和趙奢談論兵書的,他爹都干不過他。趙奢認為兒子只是嘴上功夫厲害,打仗的時候肯定不管用。但趙括認為自己的殺跌雖然治軍打仗厲害,但不善於謀劃,老傢伙肯定氣的要死,心裡想著,小子你等著,看我以後帶你去看看什麼是打仗。
機會來了,公元前280年,在樂毅破齊後,惠文王命趙奢為將,攻齊的麥丘,這些人都想渾水摸魚。此前,趙軍已多次進攻麥丘這個孤城,但都沒能攻下。老大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命令趙奢在一個月內拿下麥丘。趙奢一到麥丘,就命令進攻。趙括認為,打之前肯定先了解對方的情況再打,況且之前幾個月都打不下來,肯定與兩把數字,趙奢沒有聽趙括的話,下令攻城。趙軍死了不少人也沒有攻下麥丘。趙括對趙奢說,城裡的墨家弟子比較多,這些玩意專業就是守城,咱又干不過你家專業的,而且他們還經常晚上偷襲,我們兵還是之前的兵,他們人還是之前的人,還是和以前一樣的話,咱肯定還是干不過人家,先摸清楚狀況再說。趙奢於是詢問抓到的俘虜,向他們了解城中的情況,可是俘虜不說。趙括每天給這些俘虜飯吃,對他們很客氣。於是,俘虜中有人悄悄地告訴趙括,城中的糧食不多,都被齊軍控制。百姓早已斷糧,已經開始吃人了。趙括問齊軍還能守多長時間。俘虜說還能守幾個月。於是趙奢聽從趙括的建議,停止進攻,把俘虜全部放了回去。俘虜回去肯定說趙括的好話,人家好吃好喝的招待著,還讓往回帶。守城的人一想,這玩意是攻心計,不管帶的東西給我拿回來,以後都別胡扯了。士兵和百姓對此都有怨言。趙奢讓圍城的趙軍用拋石機把糧食拋入城中。趙軍每天把糧食拋入城中後,就回營休息,也不向城中說什麼。這樣過了幾天,守城的齊軍派代表把這些糧食送回來,對趙奢說趙軍要戰就來攻,不要再拋糧食了。趙奢讓他回城裡等著,但卻並不進攻,只是隔了幾天才繼續向城裡拋糧食。這樣又過了??趙奢聽從趙括的意見,拒絕與他見面。過了幾天,麥丘的人殺了守城的齊軍將領投降了。趙括的辦法奏效了,趙奢暗暗佩服這個兒子比自己強。惠文王對趙奢能夠在不到一個月就攻下麥丘而且傷亡很少的事跡感到很好奇。趙奢就說這是趙括的辦法,惠文王重賞了趙奢和趙括。
上圖有上黨郡所在的位置
以上至少說明,趙括不僅僅是紙上談兵,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下面來看看讓趙括一戰成名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前面的部分都不講了,因為趙括不在,從趙括到之後的講。長平之戰之所以換趙括上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戰局對趙國不利。有人說之前廉頗不是守的很好嘛,秦國沒佔到一點的便宜。是的,廉頗守的是很好,可問題是後院的形勢不好,糧草供應出問題了。要是平常你老是耗著也沒事,反正秦國離得遠,耗不過你,可結果糧食都沒了,你耗什麼耗。再耗的話全部餓死了,反觀秦國,形勢一片大好。趙惠文王一想不能老是這樣下去,否則遲早完蛋。拍腦子一想,對了我們國家不是還有個很厲害的小夥子叫趙括嗎?而且他非常善於進攻,怎麼把他給忘了。趕緊把趙括找來了,你上,趕緊把那些玩意給滅了,省的最後他們把我們給滅了。
長平之戰
趙括到之後的第一件事,先干主要的,把之前廉頗的人都換了一遍。有人說臨陣換將不好,影響軍心。但問題是你帶著一批非常善於守的人去進攻不是找死嗎,而且不是自己的人也不好用。然後沒幾天就開始進攻,首先肯定大捷,要不然秦國也不會把最後號稱武安君的白起給換上去了,這下給老大長臉了。當然白起上去之後也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也是一直被趙括揍得鼻青臉腫。要不然秦國老大秦昭襄王也不會把全國的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徵集去支援了。沒過多久之後,趙括把之前丟失的陣地全部都收復回來了,當然有人說這是白起的誘敵之策,引誘氣人趁機殲滅敵人。確實是這樣,白起確實是在引誘趙括准備全殲趙軍,這點後來趙括也發現了。趙括發現在不斷的追擊白起後,後面有一支小股秦軍把自己的退路切斷了,前面就是秦軍的主力,而且秦軍背後是沁水,即使和秦軍決戰,戰勝的話後面是河也還是沒用。畢竟背水而戰,秦軍也會拼勁權利,以秦國的虎狼之師,自己也未必能夠佔到便宜。但是如果後退的話,秦國又會派主力來攻打自己,所以進退兩難。此時趙括再被也能明白,自己被困住了,白起知道自己糧食不多,所以才會更加堅定的把自己困住。
趙括被困四十六天之後,趙括找了一個和自己長相一樣的人,替自己出戰,結果戰死。於是趙軍決定投降。說白了白起也不是傻帽,白起發現,即使趙括(假的)已死,趙軍准備投降,但是趙軍還是很有條理,軍心沒亂,白起明白死的不是真的趙括,但是白起依然接受投降。當然趙括也是有兩把刷子的,他也知道白起看出了自己沒有死,但是仍然准備投降,准備自己在投降的時候殺個措手不及。結果就是在投降的時候也就是決戰,趙括沒玩過白起,自己戰死沙場,白起坑殺40萬趙軍。
秦滅六國的形勢
表面上看起來趙括輸了,但事實上呢。當時秦國出兵60萬多,死傷過半,也就是說秦國也死傷30多萬,趙軍一共也才死了40萬,其實差不多。還有趙括為什麼會掉到白起設的陷阱裡面了呢,趙括知道白起會把自己包圍,但是如果秦軍退到沁水的話,進軍根本無法進行補給,到時候先撐不下去的一定是秦軍,因為沁水很淺,過不了大船。但趙括沒有想到的是,秦王派人把黃河的水引到沁水,導致水位大漲,所以秦軍才有不斷的補給。長平之戰之後,秦國20年之內沒有進行大規模戰爭,國家元氣大傷,反而看趙國,順利的把上黨郡給收了。白起在戰後給予趙括非常高的評價,說趙括是個了不起的人,因為趙軍當時被困46天早已斷糧,已經到人吃人的地步,但是軍心還沒亂,還能正常組織反攻,趙括功不可沒!還有一點,白起坑殺的是40萬降卒,也就是說即使到投降的時候,趙軍仍沒有多大的損失。
這就是事實上的趙括,也是事實上的長平之戰。
㈣ 歷史學專業真的是一個相當不受考生歡迎的專業嗎
歷史學作為一抄個人文學襲科其實就其作用來說應該算是挺重要的,但如今卻越發成為冷門專業。除了一些真的對歷史學抱有極大熱情的學生會主動選擇外,鮮有問津。究其原因,與其說不受考生歡迎不如說就業問題棘手。因為作為文科專業歷史學更偏重於研究、教學方向而非技術方向,這也就導致歷史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很難像法學、金融學等更具技術性專業的學生那樣在就業方面有精準的定位,而且這些專業在如今社會也更能顯示社會地位,更重要的是能相對更快的積累財富(貌似如今的中國人對不能迅速變現的東西興趣不大)。所以歷史學如今就處在了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
其實不僅僅是歷史學這樣的人文學科,在當下所有以研究為主要方向的學科熱門度都不是很高,比如理學的各類專業的熱門程度就不如工學,基礎醫學就不如臨床醫學等等。
所以如果你真的對歷史學抱有極大熱情,而且以後確實想從事歷史方面的工作,那麼請做好耐得住坐冷板凳一門心思做研究或教學的思想准備再考慮報考歷史學。否則最好選擇其他熱門專業。
㈤ 傳統文化類知識怎麼變現
一般的典籍類著作抄一般都已經是公共出版物,閱讀門檻較低,但許多人其實領略不到傳統文化的真正的智慧和精髓,要結合歷史和多學科知識,才算真正讀懂傳統文化的許多內容。這個領域目前還沒有做的特別好的,近期關注「易起問」,依託傳統文化領域的專家,作為付費問答行業的一匹黑馬,可觀望。
㈥ 古董怎樣變現
我也有個宋代的東西不知道怎麼賣
㈦ 怎麼學歷史
您的問題比較難僅從一字兩句進行回答,我在這兒根據我個人的學習經歷盡可能說說。
首先最重要的是您心態上的轉變,您現在剛進入高三正好是學習經歷中一個非常好的轉折點,因此在心態上(注意是心態上)無需過多的糾結於過去學的如何,題目是否錯的多,重要的是您現在需要開始以高考應試為目的,進行前幾輪的知識學習、復習以及對高考題模式的適應與掌握。總的來說是懷有信心的往前看。
其次是一種思維方式、思路上的轉變或者說是鍛煉,按照我以往經歷及接觸,高中歷史學習在實際操作中很多人最終走向的是一種能理解的理解,諸多不能理解的強記,學習出題者思維,再通過答題訓練來掌握最終考試。這一模式不能為之錯,而且能幫助更多的人實現最優的費效比,但從思路上應該說是從一開始就處於一種示弱的地位。實際上看待歷史這一學科,不應該將其純粹的當作文字、死內容、記憶這幾種關鍵詞。以下我列舉幾點供您參考,因為篇幅問題只能簡單介紹,如有不理解或進一步了解可再聯系我。1、知識點與實物的聯系。書本中的圖片、老師的課件、電視劇等可以在學習過程中與知識點自行聯想,盡可能的嘗試將文字內容在腦海中轉變成圖片畫面甚至影像片段,如北緯孝文帝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等知識都是較容易的結合的,這樣能夠使知識不再枯燥便於理解記憶。2、知識點間的串聯,小點之間、大板塊之間。如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這一部分的知識存在較多有關時間的記憶,硬記憶較容易出錯。再如題目會出現根據材料判斷出是什麼時期的推斷類。這些題目如果能夠在前幾輪知識溫習的時候,通過畫歷史地圖、結合其他板塊知識如經濟類、文化類、乃至結合其他學科如地理,最終可以提高學習效率。3、關於歷史地圖,這一點是我個人經驗,雖然不太適合高三,但還是說下這一模式。歷史是實打實發生在地球這篇土地上的事,因此歷史向游戲與視頻,如游戲P社的歐陸風雲、視頻史圖館,往往都是通過在真實地圖上來展現歷史進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對著世界地圖進行標注、學習、理解、記憶能夠優化學習,久而久之便能夠在腦海產生一個基於真實世界的歷史知識體系。這一模式在學習世界文藝復興、近現代是有較大幫助。同時對於地理學科的學習也會有所幫助。
最後是有關學習技巧方法的內容。1、復習答題思路的訓練,正確理解題干意思、考察重點、答題模式等內容,提高正確率。這一點是將歷史學習成果變現的非常關鍵的一步,相信您的老師也會非常著重這一塊,跟著老師認真進行這方面的學習,不懂就問,多鍛煉。2、勤於問問題,不管多蠢的問題也不管老師是不是不耐煩了,盡可能的問清楚問到自己能夠理解為止,看看班裡甚至是級裡面歷史成績穩定高分的人、他們的大題答案的回答套路、他們的理解知識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問,能學的就學。3、有效的錯題本,對於錯的題(注意如果貴校高一高二學習階段的題難度明顯低於高考水平的化就無需太過糾結,高三階段的題為重),需要正確理解題干意思、出題目的、考察要素、思考方式、涉及知識點、排除選項的錯誤原因等要素,當這些都搞清楚,錯題的回顧才算有效。
篇幅有限,只能大概講解一二,如有問題可再聯系,記住關鍵,別灰心,往前走!
㈧ 一切萬法都是自性變現的嗎是什麼意思
應該說一切法不離自己的一念心性而實有
㈨ 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區別:
一、定義不同
1、歷史成本
又稱實際成本,是指企業取得或者建造某項財產物資時實際支付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2、重置成本
又稱現行成本,是指按照當前市場條件,重新取得同樣一項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金額。
3、可變現凈值
又稱為預期脫手價格,是指在日常活動中,以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和預計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凈值。
4、現值
也稱折現值,是指把未來現金流量折算為基準時點的價值,用以反映投資的內在價值。
5、公允價值
即市場價格,是指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常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即脫手價格。
二、會計應用范圍不同
1、歷史成本
使用范圍最廣,會計要素在計量時一般均採用歷史成本,如原材料采購入賬價值、固定資產初始入賬價值等。
2、重置成本
主要使用在固定資產盤盈中。
3、可變現凈值
用在存貨期末價值計量中
4、現值
可收回金額的確定、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測試。
5、公允價值
主要用於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公允價值模式下的投資性房地產等計量。
聯系:
一般來說,歷史成本可能是過去環境下某項資產或者負債的公允價值,而在當前環境下某項資產或者負債的公允價值也就是未來環境下某項資產或者負債的歷史成本。
公允價值可以是重置成本,也可以是可變現凈值和以公允價值為計量目的的現值,但必須同時滿足公允價值的三個條件。
(9)歷史學變現擴展閱讀:
可變現價值是一種交換產出價值,它與清算價值的不同在於它們得之於不同的市場條件。可變現凈值是處於正常銷售經營交通常有正常利潤情況下的價格,而清算價格則是一種迫售價格,即按大大降低的價格出售給顧客,或通常按大大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給顧客。
可變現價值只適用於計價那些為銷售而持有的資產,例如商品、特定特造口、投資以及企業經營上不再使用的機器設備等。此外,由於企業不可能將所有資產都按現行售價來計價,這就需要運用其他計價方法,而用不同的計價方法計價所加出的資產總額,缺乏解釋意義。
會計實務中,除特殊項目和特殊情況外,一般不採用可變現凈值這種計量屬性。
㈩ 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 這幾個如何解釋 有何區別
1、歷史成本一般指發票金額,比較定向
2、重置成本:按照當前的市價購買該項資產的價值,適用於盤盈的固定資產,當然用當時評估出來的市價乘以盤盈資產的成新率
3、可變現凈值:期末存貨採用可變現凈值和成本孰低計量,可變現凈值=持有以備生產的存貨對應的產品的市價-至完成該產品的發生的加工成本-銷售產品發生的相關費用
4、現值:一般涉及到長期應收款項目時使用,按照預計未來現金流的現值作為長期應收款項的入賬價值;
5、公允價值:熟悉交易雙方在自願的情況下,按照公平、公開的原則進行交易的價格。
區別,五者的區別在於應用的情況不同。
(一)歷史成本,一般購入資產均適用本計量方式。
(二)重置成本,適用於盤盈資產的價值確定。
(三)可變現凈值,一般適用於存貨減值的認定。
(四)現值,適用於准則特別要求的資產價值確定,如融資租賃資產入賬價值、分期付款(一般大於3年)購買資產價值、分期收款(一般大於3年)銷售商品收入的確定等
(五)公允價值 ,適用於准則特別要求的資產價值確定,如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投資者投入資產、債務重組取得的資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