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有歷史選修《世界文化遺產薈萃》的知識點整理啊越詳細越好!
基本要求:了解帕特農神廟的主要建築藝術成就,感悟雅典建築藝術蘊含的人文精神內涵;知道奧林匹亞遺址在古代希臘的主要功能及地位;知道古希臘奧林匹亞競技會的起源、發展,認識其主要特點,理解其歷史價值與精神價值;認識奧林匹克的含義,了解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起,討論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和精神。
發展要求:知道雅典衛城的主要建築,了解其主要建築特色和歷史價值;認識古希臘城市國家雅典的歷史特點。
說明:習本課可聯系必修Ⅰ專題六的有關內容。
「古希臘奧林匹亞競技會的衰落與消亡」知識點為學生課外閱讀內容。
歷史性:
(1)從歷史中看建築:聯系必修模塊內容;
(2)從建築中看歷史:通過衛城建築風格、雅典娜神話等細節去了解古希臘的歷史;
人文性:
(1)民主 例:雅典衛城與北京故宮的對比;
(2)自由 例:補充希波戰爭的內容;
(3)和平 例:雅典人民選擇雅典娜等;
(4)人文 例:衛城的建造、帕特農神廟柱子、
《哀傷的雅典娜》等凸現人文主義內涵;
科學性:
(1)伊瑞克提翁神廟女像柱、帕特農神廟柱視覺效果等;
(2)採用實驗法。
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帕特農神廟被改為教堂。為了抹去異教的歷史,許多雕刻被污損了。後來雅典又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基督教堂隨之被改為清真寺,寺旁還設置了尖塔,雕像遭到進一步污損。
1801年,土耳其人批准英國大使埃爾金伯爵拯救雅典衛城的藝術品。於是埃爾金伯爵著手把雅典衛城的藝術品大批運回英國。山花上的雕刻、騎兵雕帶和半人半馬怪獸的惡戰場面的雕塑都成為他收藏中的珍品。
19世紀初,到這里來旅遊的北歐貴族日益增多,數以百計的雕塑碎片被他們順手拿走當作紀念品。
現代人為的災難所造成的破壞在對雅典娜奈克神廟的破壞中表現得最為顯著。隨著酸雨對大理石的溶解,雅典娜奈克廟可以說正在分崩離析。這座象徵著勝利的廟宇,現在由於受到人類的破壞而形象怪誕,失魂落魄。
——以上材料引自《永久的輝煌·雅典衛城》解說詞
一、雅典城邦
——希臘文明形成的背景(聯系必修1專題六)
1、自然地理環境;
2、發達的工商業;
3、奴隸制民主制。
[合作探究]
比較古代希臘文明和古代亞非文明,分析地理環境對古希臘的經濟政治生活方式產生了哪些影響?
1、古希臘文明與古代亞非文明類型有何不同?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2、古希臘與亞非奴隸制國家相比,經濟活動有何不同?工商業發達——農業為主
3、古希臘的地理環境對人們的社會政治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奴隸制民主制——專制統治
結論:古代地理環境決定了文明類型。
希臘建築表現了明朗和愉快的情緒,
伊斯蘭建築表現了憂郁,
哥特建築表現了神聖的忘我。
希臘建築為燦爛的陽光照射的白晝,
伊斯蘭建築為星光閃爍的黃昏,
哥特建築則是象紅霞。
——恩格斯
據古羅馬著名建築學家維持曾威的《建築十書》記載,古希臘神廟中出現女像柱,原是作為對背叛整個希臘共同利益的某個城邦的懲罰,讓這一城邦的婦女成為永受凌辱的奴隸形象出現的。所以,這些女像柱原來的創作意圖上是一種恥辱柱。
作者出色地解決了雕像與柱子的關系,使它們既能支撐起建築屋頂的重荷,又能透過女像雅緻的服裝以及衣褶下垂的線條,可以覺察出少女輕松自如的神態和優美柔和的線條;顯示出古希臘人文主義光輝。
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
特點:
比較粗大雄壯,
沒有柱礎,拔地而起,
柱身有20條凹槽,
柱頭沒有裝飾,
被稱為男性柱。
代表:帕特農神廟
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
特點:
比較纖細秀美,
柱身有24條凹槽,
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
氣質優雅高貴,
被稱為女性柱。
代表:伊瑞克提翁神廟
科斯林柱式
(Corinthian Order)
特點:
比例更為纖細,
柱頭是用毛莨葉作裝飾,
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
裝飾性更強
代表:雅典的宙斯神廟
古代「奧林匹亞精神」
(1)和平與友誼的精神。
(2)尊崇公正、平等、競爭的精神。
(3)追求人體健美的精神。
(4) 追求奮進精神。
四、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起
在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男子100米自由泳比賽中,最璀璨的明星和媒體寵兒,不是蟬聯冠軍的荷蘭人霍根班德,也不是亞軍南非人舒曼和「地頭蛇」季軍「飛魚」索普,而是來自非洲赤道幾內亞的選手埃里克·莫桑巴尼,一個游得又慢又業余的黑人小夥子。他游得有多慢?奪取冠軍的霍根班德打破了世界紀錄,成績是47秒84,他的成績是1分52秒72,幾乎三倍於此,甚至比200米的世界紀錄還慢了足足7秒多。這個成績也是奧運歷史上該項目的最慢紀錄。就這樣一位選手、一個成績,卻在比賽全程得到現場觀眾的歡呼和加油,那聲音甚至超過了給本國運動員的加油聲,甚至其它選手也起立鼓掌,全世界的觀眾也受到了極大的感染.
對人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凱旋而是奮斗。(顧拜旦)
。
❷ 高一必修二歷史一至六單元知識點整理
第1課 古代兩河流域
1.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位於西亞,即「美索不達米亞」地區。
2.古代巴比倫王國是古代兩河流域最輝煌的時期。
3.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左右,蘇美爾人首先建國。
4.國家的職能:保障國家安全、調節國內社會矛盾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等(修建水利工程)
5.楔形文字、泥板
6.史詩《吉爾加美什》
7.《漢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文獻。
第2課 古代埃及
1.位於非洲東北部,「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2.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終形成了統一的國家。
3.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專制統治,法老是擁有絕對權威的專制君主。
4.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體現了古埃及人的來世信仰;獅身人面像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旁邊。
5.公元前3500年以前,象形文字、紙草
第3課 古代印度
1.位於南亞、印度土著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古印度早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2.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部落從印度河流域征戰到恆河流域。
3.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為「吠陀時代」;「吠陀」宗教經典。
4.種姓制度:婆羅門(雅利安人的祭祀階層)、剎帝利(雅利安人中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羅(被征服的土著)。
5.種姓制度的特點:四大種姓皆為職業世襲、內部聯姻、排斥外人。
6.公元前6世紀,悉達多創立佛教。佛教漢代傳入中國。
7.佛教經典——《大藏經》,由經藏、論藏和律藏三部分組成,因此又稱為三藏。
8.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多為神話傳說。
第4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1.土著——印第安人
2.瑪雅文化:中美洲;「美洲的希臘」;培育了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
3.阿茲特克文化:今墨西哥一帶;印第安文明的一朵奇葩;
4.印加文化:南美洲;「印加帝國」;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
第5課 古代黑非洲
1.「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2.麥羅埃文明:位於東北非,代表了庫施文明鼎盛階段的成就;(庫施王國,曾征服埃及)
3.阿克蘇姆文明:位於東北非,阿克蘇姆王國堪稱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混合型文明。
4.大辛巴威文明:南部黑非洲,得名於一組古代巨石建築群遺址。
第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1.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古希臘區域: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愛奧尼亞諸島和小亞細亞沿海地帶。
2.古代希臘城邦一般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特徵。
3.古代希臘城邦制度的形成是當時希臘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的結果。
4.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古典時代」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的全盛時期。
5.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體公民的直接參與為核心。
6.雅典民主政治是平民與氏族貴族斗爭的結果。
7.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首開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終確立。
8.公元前5世紀以後,「伯里克利時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時期。
9.在雅典民主政治中婦女、外邦人和奴隸被排除在外。
第7課 希臘古典文化
1.《荷馬史詩》包括《伊里亞特》和《奧德賽》。
2.戲劇是古代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分為悲劇和喜劇。
3.雅典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喜劇家:阿里斯托芬
4.古代希臘的建築主要以大理石為基本材料,以方頂柱廊式結構型為基本特點。神廟(帕特農神廟)體現了古代建築藝術。
5.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被譽為「三大哲人」。柏拉圖的理念論。
6.歐洲歷史學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臘,以「史學之父」希羅多德的《歷史》為標志。
第8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1.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王政」,進入羅馬共和國時期,實行貴族寡頭政治。
2.首先,征服義大利半島。
3.其次,通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羅馬確立了地中海地區的霸權。
4.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實行元首政治。
5.公元2世紀初,羅馬成為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
6.(根據時間先後順序)地跨三洲的大帝國: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
7.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8.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歐洲古代歷史終結。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1.「十二銅表法」是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2.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時期,「公民法」與「萬民法」逐漸統一起來。
3.《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的編撰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第10課 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
1.伊斯蘭教興起於西亞阿拉伯半島。創始人——穆罕默德,產生於公元7世紀,宗教經典為《古蘭經》。
三大世界性宗教:佛教,公元前6世紀,悉達多,印度,《大藏經》。
基督教,公元1世紀,基督,西亞,《聖經》
伊斯蘭教,公元7世界,穆罕默德,西亞,《古蘭經》
2.穆罕默德從麥加遷都到麥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
3.阿拉伯帝國:661年,穆阿維亞出任哈里發,建立倭馬亞王朝,定都大馬士革。8世紀,成為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封建軍事大帝國。
750年,阿拔斯建立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達。8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是阿拉伯帝國的鼎盛時期。
1258年,蒙古騎兵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終告覆亡。
4.阿拉伯文化:《天方夜譚》(即《一千零一夜》)。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和印度的數字、十進制,古希臘典籍等都是阿拉伯人傳播的。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1.奧斯曼土耳其人,原為西突厥的一支。
2.1299年,奧斯曼一世宣布建國。
3.1453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滅亡。1457年,奧斯曼人遷都君士坦丁堡,後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4.16世紀後,奧斯曼成為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第12課 封建制度
1.法蘭克王國是日耳曼國家中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國家。
2.羅馬帝國的隸農制和日耳曼的氏族制,催生出西歐封建制度。
3.封建經濟制度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
4.496年,克羅維率領親兵皈依基督教,基督教會成為了封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
5.8世紀上半葉,查理馬特改革,「采邑改革」。趨勢:國王僅僅是名義上全國最高土地所有者,實際權力有限。
6.西歐封建制度大體產生於6世紀下半葉,11世紀前後基本確立。
7.西歐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徵:等級君主制。1265年英國議會和1302年法國三級會議,標志著英、法兩國等級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第13課 王權與教權
1.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開創了教皇干預世俗君主廢立的先例。
2.「丕平獻土」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
3.查理大帝加冕,體現了「君權神授」的原則,王權與教權進一步密切。
4.11世紀末,「卡諾莎覲見」(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斗爭)表明教皇已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控制。教權於13世紀達到極盛。(13世紀經院哲學趨於全盛)
5.「阿維尼翁之囚」是教權由盛轉衰的歷史轉折點。
第14課 庄園與城市
1.庄園領主:國王、教會貴族和世俗貴族。
2.庄園的耕地:領主自營地、農奴份地和自由農民份地。
3.14世紀以後,庄園開始衰敗。
4.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
5.中世紀城市的特點::城市市民不乏逃亡的農奴;市民居留期必須在一年以上;市民必須「照章納稅」;國王在名義上是城市的所有者。
6.最初的城市居民:一些手工業者和商人。
7.爭取自治是城市反對封建領主斗爭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採用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兩種手段。
第15課 中世紀文化
1.經院哲學:中世紀基督教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服務神學。興起於9世紀,13世紀趨於全盛。
2.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阿奎那、《神學大全》。
3.騎士文學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法國的《羅蘭之歌》是代表作之一。
4.市民文學有強烈的反對封建割據和反對教會的色彩,代表作:法國的《列那狐的故事》。
5.最早的大學出現在義大利
高中歷史第二分冊
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著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後,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並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於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爭,有利於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後,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系、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系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系。
⑶體現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松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採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推動。
4、中原人民的遷移,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播,使所到之處經濟發展。
5、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學技術的發展。
7、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表現
1、農業
農業發展一般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治河工程、農作物的引種、開墾土地的畝數(增加多少)、產量數(增加)、人口數(增加)。
2、手工業
手工業發展表現為:⑴手工業部門的多少:紡織、冶鐵、制瓷、造紙等。⑵分工擴大、花色品種的增加。⑶產量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
書上講到的手工業的發展包括:西漢開始用煤冶鐵;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鐵中心;明朝用焦炭煉鐵(佛山)。
3、商業
商業發展的表現為: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質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現和擴大、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貨幣的變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靈渠。⑵漢武帝治河。⑶隋朝大運河。⑷唐朝大面積治河。
⑸五代錢塘江海塘。⑹元朝漕運修建運河。
三、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
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
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
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
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
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
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
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
⑥海外貿易發達。
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
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資本主義萌芽。
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四、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1、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⑴征稅依據的變化:
人頭稅→土地財產稅→田畝為主
(漢) (唐) (清)
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鬆,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⑵徵收物的變化:實物+勞役→貨幣地租。用銀兩收稅,說明商品經濟發展。
⑶稅種的變化:稅種繁多→逐漸減少。征稅手續簡便。
⑷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為標志。
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2、與政治聯系
歷代經濟政策,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五、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評價:
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六、江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及勞動力),體現了當時勞動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趨勢在國家處於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對經濟中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2、歷史的啟示
⑴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⑶經濟發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一、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
1、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2、由於各民族經濟發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農業民族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存在矛盾,有時發生戰爭。
二、民族關系的主要類型
1、同一國家內部的民族之間的關系
2、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
1、和平
和親——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互市場所一般在邊境地區。
會盟——兩個民族政權以締結「和約」或「和議」的辦法來約束雙方的行動。
2、民族關系的主流、總趨勢是友好交往、和平共處。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開發祖國。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勞動中,共同反抗斗爭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民族融合的概況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兼並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民族融合。
2、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國家范圍內,各民族之間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漢族形成。秦北與匈奴、南與越族、西與西域各族的關系及開發西南,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上的聯系。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
①處於封建經濟發展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主要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②五族內遷,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數民族無長期的、穩定的政權,說明這時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
④孝文帝改革,縮小南北差距,出現統一趨勢。
4、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統一時期的民族融合 )
特點:
①各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友好,戰爭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建立都護府、都督府直接統治邊疆地區,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
5、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多個民族政權先後並立;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深入擴展,如設太學、創造文字、仿漢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統一後北方的「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❸ 高中歷史必修三專題六知識點整理
專題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普羅塔戈拉:古希臘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價值。
2、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強調道德的重要性),認識你自己。
二、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1、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主要成就: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談》(「人曲」),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著《歌集》。
2、馬丁·路德的核心主張:信仰得救(或:因信稱義)。
3、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肯定人的價值,追求人的本性,等。
三、啟蒙運動
1、啟蒙思想家的主要觀點
(1)孟德斯鳩:代表作《論法的精神》,反對專制,提倡天賦人權、三權分立(核心是權力的制衡)。
(2)伏爾泰:代表作《哲學通信》,反對專制,提倡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3)盧梭:代表作《社會契約論》,反對專制,提倡天賦人權,主張人民主權說、社會契約論。
(4)康德:倡導思想自由。
[附]重要言論:孟德斯鳩—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伏爾泰—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盧梭—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民眾有權以暴力推翻暴政。康德—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2、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維護人的權利。
3、啟蒙運動的社會影響:促進了思想解放,影響了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聯邦政府的建立、中國的維新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
❹ 總結歷史知識點
歷史:
必修1
知識點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點1 西周的分封制
考點2 西周的宗法制
知識點2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考點1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考點2 郡縣制
知識點3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考點1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考點2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考點3 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
知識點4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考點1 宰相制度的廢除
考點2 內閣的創立
考點3 軍機處的設立
知識點5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考點1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考點2 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
知識點6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知識點7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考點1 光榮革命
考點2 《權利法案》與責任內閣制
知識點8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知識點9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考點1 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考點2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知識點10 鴉片戰爭
考點1 鴉片戰爭及其影響
考點2 第二次鴉片戰爭
知識點11 太平天國運動
考點1 太平天國的興起和發展
考點2 《天朝田畝制度》
考點3 太平天國的失敗
知識點12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考點1 甲午中日戰爭
考點2 八國聯軍侵華
知識點13 辛亥革命
考點1 辛亥革命的醞釀和爆發
考點2 中華民國成立
考點3 辛亥革命的結局
知識點14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考點1 五四風雷
考點2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考點3 國民革命運動
知識點15 國共的十年對峙
考點1 武裝起義
考??2 土地革命
考點3 紅軍長征
知識點16 抗日戰爭
考點1 全民族的抗戰
考點2 日軍的滔天罪行
考點3 抗戰的勝利
知識點17 解放戰爭
考點1 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考點2 解放戰爭的勝利
知識點18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考點1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考點2 巴黎公社
知識點19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知識點20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考點1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
考點2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考點3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知識點21 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考點1 「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
考點2 民主、法制的健全與完善
知識點22 祖國統一大業
考點1 「一國兩制」的構想
考點2 香港、澳門的回歸
知識點23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考點1 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考點2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考點3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知識點24 開創外交新局面
考點1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考點2 中美關系正常化
考點3 中日邦交正常化
考點4 新時期外交
知識點25 兩極世界的形成
考點1 美蘇冷戰
考點2 「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知識點26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考點1 走向聯合的歐洲
考點2 迅速崛起的日本
考點3 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知識點27 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考點1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考點2 多極化趨勢的加強及其影響
必修2
知識點1 中國古代農業
考點1 古代中國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變化
考點2 土地制度的演變
考點3 小農經濟
考點4 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
知識點2 中國古代手工業
知識點3 中國古代商業
考點1 先秦至宋元商業的發展
考點2 微商與晉商
知識點4 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考點1 資本主義萌芽
考點2 「重農抑商」政策
考點3 「海禁」與「閉關鎖國」
知識點5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考點1 自然經濟的解體
考點2 洋務運動
考點3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知識點6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考點1 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考點2 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
考點3 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考點4 民族工業的萎縮
知識點7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考點1 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
考點2 中共八大
考點3 國民經濟的劫難
知識點8 偉大的歷史轉折
知識點9 經濟體制改革
考點1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考點2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知識點10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識點1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知識點12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考點1 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考點2 改革開放後物質生活的變遷
考點3 新中國成立後風俗習慣的變遷
知識點13 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考點1 交通工具的發展
考點2 通訊工具的變遷
知識點14 大眾傳媒的變遷
考點1 報刊業走向繁榮
考點2 影視事業的發展
考點3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
知識點15 開辟新航路
知識點16 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考點1 海上馬車夫
考點2 「日不落帝國」的形成
知識點17 工業革命
考點1 工業革命
考點2 第二次工業革命
考點3 壟斷組織的出現
知識點18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考點1 經濟危機
考點2 胡佛的反危機措施
知識點19 羅斯福新政
知識點20 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考點1 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
考點2 二戰後西歐的經濟發展
考點3 二戰後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
考點4 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知識點21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考點1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考點2 新經濟政策
知識點22 「斯大林模式」的得與失
考點1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
考點2 農業集體化運動
考點3 斯大林模式
知識點23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考點1 赫魯曉夫的改革
考點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考點3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知識點24 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考點1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考點2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
知識點25 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考點1 歐洲聯盟
考點2 北美自由貿易區
考點3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知識點26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必修3
知識點1 「百家爭鳴」和儒家的形成
考點1 「百家爭鳴」
考點2 孔子及儒學的勃興
考點3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
知識點2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考點1 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考點2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知識點3 宋明理學
考點1 宋朝的程朱理學
考點2 王陽明的心學
知識點4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考點1 李贄
考點2 三大進步思想家
知識點5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
知識點6 古代中國文學
知識點7 戲曲
知識點8 中國書法
知識點9 西學東漸與維新變法思想
考點1 開眼看世界
考點2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考點3 維新變法思想
知識點10 新文化運動
知識點11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知識點12 孫中山三民主義
考點1 三民主義
考點2 新三民主義
知識點13 毛澤東思想
知識點14 鄧小平理論
知識點15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知識點16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知識點17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知識點18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知識點19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考點1 智者學派
考點2 蘇格拉底
知識點20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考點1 文藝復興
考點2 宗教改革
知識點21 啟蒙運動
知識點22 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知識點23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
知識點24 蒸汽和電的革命
考點1 蒸汽時代的到來
考點2 「電氣時代」
知識點25 互聯網與信息化社會
考點1 互聯網的誕生
考點2 知識經濟的發展
知識點26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
知識點27 美術的輝煌
知識點28 音樂的發展與變化
知識點29 影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選修1 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知識點1 棱倫改革
知識點2 商鞅變法
知識點3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識點4 王安石變法
知識點5 歐洲的宗教改革
知識點6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知識點7 俄國農奴制改革
知識點8 明治維新
知識點9 戊戌變法
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知識點1 第一次世界大戰
考點1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歷史背景
考點2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考點3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果
知識點2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
考點1 凡爾賽體系的構建
考點2 華盛頓體系的構建
考點3 「非戰公約」
考點4 國際聯盟
知識點3 第二次世界大戰
考點1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歷史背景
考點2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考點3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知識點4 邪爾塔體系下的冷戰與和平
考點1 美蘇冷戰局面的形成
考點2 世界人民反戰和平運動的高漲
考點3 美蘇爭霸
考點4 聯合國
知識點5 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
考點1 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
考點2 中東戰爭
考點3 印巴戰爭與兩伊戰爭
考點4 海灣戰爭
知識點6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
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知識點1 古代中國的政治家
考點1 秦始皇
考點2 唐太宗
考點3 康熙帝
知識點2 東西方的先哲
考點1 孔子
考點2 柏拉圖
考點3 亞里士多德
知識點3 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傑出人物
考點1 克倫威爾
考點2 華盛頓
考點3 拿破崙
知識點4 「亞洲覺醒」的先驅
考點1 孫中山
考點2 甘地
考點3 凱末爾
知識點5 無產階級革命家
考點1 馬克思、恩格斯
考點2 列寧
考點3 毛澤東、鄧小平
知識點6 傑出的科學家
考點1 李時珍
考點2 詹天佑
考點3 李四光
考點4 牛頓
考點5 愛因斯坦
(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A、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1、國家機器的建立。2、分封制的推行,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礎上,確定了周王、諸侯之間的關系。對鞏固周王室的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B、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是復習的重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復習:
第一、階段劃分:1、春秋戰國——初步形成;2、秦漢——確立和發展;3、隋唐——完善;4、宋元——強化: 5、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和腐敗。
第二、主要措施:加強中央(皇帝)權力(秦、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權(秦、漢、北宋、元、明、清)、加強軍事權(唐、北宋、明朝)、加強財政權(北宋、明、加強司法權(北宋、)、加強對官員的監察(御史的設立、明朝特務機構的設立)、加強思想控制等。
第三、封建中央集權制建立和發展的經濟基礎是封建土私有制,思想來源是法家思想,漢武帝後,儒家思想成為其正統思想。
第四、封建中央集權制中斗爭的焦點是皇權與相權之爭,基本趨勢是分相權,集皇權,到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標志其發展達到了頂峰。
C、中國古代的兵役制度:魏晉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募兵制,王安石變法時的保甲法和將兵法。金的猛安謀克制以及後金和清時實行的八旗制度。
(二)、中國古代的經濟
A、中國古代的經濟制度:
1、土地制度:(1)、井田制(2)、屯田制(3)、均田制,(4)、更名田
2、 賦稅制度:
主要賦稅制度:(1)、西周諸侯要向周王交納貢賦。(2)、漢時的編戶齊民要交納賦稅、徭役、兵役、田租、人口稅和更賦。(3)、與均田制相適應的租調制、租庸調制。(4)、兩稅法,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5)方田均稅法。(6)一條鞭法,是我國賦役征銀的開始。(7)攤丁入畝,廢除了人頭稅。
征稅依據:人 口:租調制、租庸調制
土地和財產:兩稅法、方田均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
稅收種類:實物地租、勞役地租、貨幣地租。
賦稅制度變化是為了適應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緩和階級矛盾,有利於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放鬆了人身控制,到明朝中後期以後的改革在客觀上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B、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
經濟發展的原因:社會穩定;統治者調整政策;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的興修,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各地區各民族以及同外國交往的加強;前代經濟發展打下基礎;人民的辛勤勞動,這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
經濟發展的表現:農業(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改進,水利興修,耕地面積擴大,糧食產量提高,農作物品種引進和推廣等。)手工業(手工業部門的發展),商業:主要包括商品經濟、城市的發展和對外交往中的經濟往來。
C、江南經濟的發展:魏晉時江南的開發,隋唐時南方的發展,明清時南方商品經濟發展及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D、商品經濟發展的作用:封建社會初期,促進封建地主階級的形成和統治的加強,封建社會發展時期,增加政府收入鞏固國家政權,明清時期,瓦解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
(三)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
1、 歷代政府對周邊地區和民族的管轄以及關系的處理,主要有漢、唐兩宋、元朝、明、清,其中特別要注意漢唐元清四個時期。
2、 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發展情況,如西域(漢、唐、元、清)、吐蕃(唐、元、清)、蒙古高原地區(漢、唐、宋、明、清)、東北(唐、宋金、明、清)、西南(漢、唐、明、清)、台灣(元、明清)。
3、 民族融合:春秋戰國時期,宋元時期(民族融合的趨勢與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進行比較)
( 四)、中國的對外關系
1、 中國古代的對外關系:主要有兩漢時期,開始建立同周邊的交往,開通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當時世界上的文明中心連結起來。唐朝時,形成了以唐朝為中心的文化圈,同時加強同西亞、歐洲聯系,中國文化對外影響加強。明清時,對外交往方面呈現三個特點:一是繼續加強同海外聯系(鄭和下西洋,華僑對南洋的開發),二是開始遭到外來侵略,三是文化方面出現了西學東漸。
2、 中國近代遭受列強的侵略:
19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通過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逐步加深半殖民地性質(商品輸出為主)。19世紀70年代以後,到20世紀初,經過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本輸出為主)。辛丑條約簽訂到華盛頓會議召開,帝國主義在華扶植代理人,干涉中國革命,日本在華勢力上升。華盛頓會議後到九一八事變,通過代理人侵略中國。九一八事變後到1945年抗戰勝利,日本對華侵略。1945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美國侵略干涉中國。
3、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外交成就。新中國成立初期,抗美援朝,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開創外交新局面。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特別是70年代外交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新時期推行和平外交政策。
(五)、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和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1、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為反封建反侵略,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民主革命。主要有:太平天國運動(中國農民階級進行反封建反侵略斗爭並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進行的改革運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國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和人民民主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國民黨獨裁統治),其中以後三次革命運動為主。
3、 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政協會議的召開,形成了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制度,如多黨合作、人民代表大會制、民族自治等。
六)、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現代化問題包括政治民主化、經濟近代化,思想文化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包括政治上爭取獨立民主的斗爭和建設民主政治的努力。(見第五)
經濟近代化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變革生產關系,廢除封建的土地制和生產關系(天朝田畝制度,孫中山的土地國有、中共土地政策)。二是生產方面的現代化,(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及發展:產生——初步發展——短暫的春天——蕭條——被破壞〈抗戰〉——受到毀滅性打擊——恢復調整——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情況:一五計劃,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大躍進到文革時的曲折——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
思想文化的現代化:(1)、中國近代社會思想的發展:新思潮萌發和洋務派的思想——學習外國的技術;洪仁玕——先進的中國人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早期維新派——開始要求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社會改良,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資產階級革命派——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民主科學。 (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1918年開始在中國傳播;五四後廣泛傳播並同中國工運相結合;民主革命綱領的提出標志開始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提出表明進一步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形成,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三大改造,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相結合;中共八大開始探索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進一步探索,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發展為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思想。
(七)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
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世界近代化的主要表現。
1、 發展歷程:17世紀——19世紀初,英法美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但表現出明顯的曲折性,革命後確立了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19世紀中期,由於工業革命的擴展,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高潮到來,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這一時期在英法美等國也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確立工業資產階級統治。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形成,資本主義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從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先河,二戰後,更多的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策,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2、 世界民主與專制的斗爭:(1)、17世紀到19世紀60年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統治要求民主的斗爭。(2)、無產階級反資產階級爭取民主權利的斗爭。(3)、反法西斯爭取世界民主和平的斗爭。(4)、中國人民以及其它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爭取獨立、民主的斗爭。(5)、抗戰勝利前後中國人民的民主運動。
(八)、世界經濟現代化的進程
1、 經濟現代的進程:14、15世紀到18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工場手工業時期,這時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心先地中海沿岸後移到大西洋沿岸。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時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19世紀70年代以後,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美德等國經濟發展迅速。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電子技術、航空技術、生物工程等,70年代後,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
2、 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工業革命後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世界市場完全形成——經濟全球化、區域集團化。
3、 經濟運行體制的調整: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體制的調整: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運行體制的調整: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50中期到70年代的改革,但沒有改變(南斯拉夫改變了這種體制,但出現了自由主義、分散主義、民族主義傾向)——70年代以後,蘇東劇變,中國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4、 社會主義和民族經濟的發展:蘇聯在二戰前經濟建設的成就;中國建國後初期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的成就。亞洲各國經濟建設成就及經驗。
(九)、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1、 封建改革:中國古代的一系列改革,如商鞅變法、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
2、 資本主義改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有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中國戊戌變法。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調整的改革有羅斯福新政,以及二戰後各國的社會改革。
3、 社會主義改革: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蘇聯、東歐等國的改革,70年代以後中國的改革。
(十)、思想文化的發展
1、 世界近代科技的發展
2、 中國古代傳統科技的發展,16——18世紀中國傳統科技的總結與西歐近代科技興起進行比較。
3、 世界資本主義思想的興起和發展:文藝復興和啟蒙思想運動。
4、 中國社會思想的發展:百家爭鳴、明清時期的反封建思想、近代各種資產階級流派及傳播。儒家思想的發展以及新文化運動。
5、 在16——18世紀中國出現的反封建思想要同文藝復興和啟蒙思想運動相比
❺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必修二 經濟成長歷程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編輯本段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
編輯本段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編輯本段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編輯本段
第五單元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 迪亞士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7—1498 年,達.迦馬葡萄牙王室
繞非洲海岸到達印度,開辟了東西方之間最短的海上路線。
1492年 哥倫布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發現美洲新大陸
1519年,麥哲倫西班牙王室 歷時三年,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環球旅行。
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對西歐的影響: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初步形成了一個廣闊的市場;歐洲的主要商路和國際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對美洲的影響:美洲傳統社會遭到破壞,但是美洲的種植園經濟為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亞洲的影響:歐洲人用美洲的白銀來購買亞洲的商品,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海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喪失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編輯本段
第六單元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第一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表現:
戰後二十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延續並發展社會福利政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漲」。
80年代,里根上台後,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建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復甦。
90年代柯林頓倡導介於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經濟進行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2、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發展經濟:(2)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3)美國的扶持政策,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國經濟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編輯本段
第七單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 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 實施余糧收集制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 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 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庄;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 經濟改革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志:1991年阿拉木圖宣言。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編輯本段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同意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❻ 歷史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重點歸納
建議重點看一下與必修有重疊的章節,結合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內容,融匯貫通的話可以答很多的題目!
知識點歸納與總結
1.梭倫改革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2.商鞅變法
(1)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
(2)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3)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3)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4.王安石變法
(1)了解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
(2)歸納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評價其歷史作用。
5.歐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歷史背景。
(2)簡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在埃及歷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1)簡述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歷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認識其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
(3)探討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
8.明治維新
(1)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2)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3)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9.戊戌變法
(1)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2)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特點。
(3)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過學習,了解改革的歷史背景和進程,改革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科學地認識和評價改革,理解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學習改革家堅強不屈的意志,增強對社會的歷史責任感,進一步認識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
第一單元 梭倫改革
背景 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之間尖銳矛盾 表現:(1)在政治上,貴族占據首席執政官等重要職位,把持作為最高決策機關、監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長老會議,架空作為最高權力機關的公民大會。
(2)在經濟上,貴族通過高利貸、土地兼並等方式盤剝平民,以致平民無力還債成為「六一漢」,直至全家淪為債務奴隸。
(3)貴族在政治上的專橫和經濟上的壓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導致雅典政局動盪不安
雅典城邦工商業奴隸主階層與貴族之間尖銳矛盾 理解:公元前8世紀以後鐵農具的廣泛使用,雅典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以及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貿易的繁榮,工商業奴隸主階層的形成和壯大以及由此導致的雅典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動情況
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立志各改革,振興城邦 主觀條件:雅典的社會動盪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薩拉米斯島問題顯示出統治者腐朽無能,激起了工商業奴隸主和廣大平民的憤恨,梭倫「瘋詩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尊嚴。公元前600年左右,梭倫被任命為指揮官,奪回了薩拉米斯島,聲望大增,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並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權力,進行改革
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穩定雅典的社會秩序
2、根本目的:振興城邦,維護奴隸主統治
時間 公元前594年開始
內容 措施 內容 影響
頒布『解負令』 下令取消一切債務,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將廣大平民從債務奴隸制的枷鎖中解放出來,成為享有自由權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須具備的公民群體
確立財產等級制度 目的是為了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原則是按財產的多少劃分四個等級,財產越多,等級越高,享受的權利越多,所要盡的義務也越多 並未實現公民之間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貴族依據世襲特權壟斷官職的局面,使工商業奴隸主分享了政治權力,也使下層平民獲得了一定的公民權利
改革國家權力機構 恢復公民大會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 大大提高了廣大公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削弱了貴族長老會議的權力
組成「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執掌最高統治權 打破了世襲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新興的工商業奴隸主有權參與到政治管理中來
設立公民陪審法庭作為最高司法機關 打破了貴族對司法審判權的長期壟斷
鼓勵發展農工商業 農業:禁止糧食出口,抑制糧價;改進水渠灌溉系統,提倡種植經濟作物;鼓勵橄欖油等經濟作物出口 大大推動了雅典奴隸制經濟的發展,為民主政治奠定了經濟基礎
手工業:規定凡雅典公民必須讓兒子學一門手藝,吸引鼓勵有技術的外國人遷居雅典
商業及其他:改革幣制和度量衡;確定私有財產繼承自由的原則;倡導節儉,抑制奢侈浪費;懲罰游手好閑之徒
其他 規定個人所能佔有土地的最大限額和遺囑法
廢除了許多嚴刑峻法,制訂了一些新的法律
結果 梭倫推崇「中庸」,企圖用妥協的辦法來求得斗爭雙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經濟狀況,一方面保護貴族的政治特權,他形容自己「拿著一隻大盾,保護兩方」, 但結果兩面都不討好,最後自己被迫遠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並沒有被廢除。(成功)
意義 1、大大促進了雅典的繁榮與發展
2、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最重要)
3、開啟了西方權力劃分的先河
4、滲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價值基礎
局限 原因:梭倫於公元前509年當選為首席執政官時,由於當時貧富分化和社會嚴重對立,社會矛盾尖銳。因此梭倫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穩定雅典的社會秩序。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調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帶有折中的色彩,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帶有歷史局限性。
表現: 貴族與平民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梭倫以財產確立公民的等級身份,不同的等級享有不同的政治權利。下層公民沒有享有充分的參政議政的權利。
梭倫改革允許貴族保留祖傳地產.氏族制度的殘余仍得以存續,
性質 奴隸主性質的改革
特點 折中的色彩(原因、表現)企圖用妥協的辦法來求得斗爭雙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經濟狀況,一方面保護貴族的政治特權
第二單元 商鞅變法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
春秋戰國時代特徵
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提高鐵器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興修水利(秦國的都江堰和鄭國渠)。農田施肥。
手工業:,冶鑄業有了劃時代的發展。紡織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戰國時的制漆工藝,已經採用夾紵技術。
商業日趨活躍:商業發達,各地土特產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場繁華。並且出現了繁華的商業中心。
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 生產力的進步引起了生產方式的變化,奴隸制集體勞作方式逐漸瓦解,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生產和個體經營為特色的小農經濟發展起來。隨著私田的開墾和增多,私田主人為了增加收入,開始改變剝削方式。將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塊,租給奴隸和破產的平民耕種,向租種者收取地租。為了繼續維護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隸主也主動改變剝削方式,實行更適應生產力水平的地租剝削。奴隸制社會的經濟基礎──井田制走向沒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起來。土地私有制確立,新的階級關系產生,出現了新興地主和自耕農。
上層建築的改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變革。王室衰微、大國爭霸,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士大夫開始奪權,並且掌握了政權。新興地主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政治勢力也越來越大,並且成為一種強大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革,使舊的生產資料佔有方式──井田制和與之相適應的奴隸制剝削方式瓦解。隨著奴隸制上層建築基礎的崩潰,地主階級代替奴隸主階級進行立統治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是歷史的必然。
軍事:戰爭頻繁 戰國時期,群雄角逐。為了富國強兵,各諸侯國紛紛變法。改革變法的內在動力
文化:百家爭鳴 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而法家思想順應了時代的需要,成為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等
春秋戰國時期的改革
國別 主持 內容 影響
春秋 齊桓公 管仲 「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多少和田質的好壞徵收賦稅 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實質上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管仲改革調動了土地所有者經營土地的積極性,推動了生產的發展,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物質基礎
魯國 前594 「初稅畝」。規定不論公田和私田,一律「履畝而稅」 公開承認了土地私有,實質是廢除奴隸社會的井田制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戰國 魏文候 李悝 實行「盡地力之教」、推行「平糴法」、制定《法經》 魏國在戰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
楚悼王 吳起 主張限制和削弱貴族勢力、整頓吏治和改良社會風氣 楚國經過改革,成為了戰國中的強國
商鞅變法
背景 大背景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
秦國背景 1、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後
2、秦國的歷史機遇:晉國分裂,士人、說客追求建功立業
3、有利條件:國君權力比較集中;法家學說得到認同;當地民風質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4、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來到秦國,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
時間 公元前356年開始
指導思想 法家理論
宗旨 富國強兵
性質 地主階級的改革
內容 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 廢井田、開阡陌 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提高了他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極大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但也奠定了中國此後一千多年對商業發展抑制的總體趨勢,成為以後商品經濟發展的阻力
統一度量衡 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對秦國經濟的發展和鞏固中央集權制度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加強集權的政治改革 嚴格什伍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保證了社會統治秩序,強化了對基層民眾的管理和統治
普遍推行縣制 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
制定秦律 有利於加強統治
提高戰鬥力的軍事改革 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 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也擴大了統治基礎
加強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詩書而明法令」 加強了思想控制.但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於我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實質是文化專制
改革舊俗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強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進一步發展了小家庭生產,有利於國家賦稅、加強了秦國的集權統治。依照中原地區的風俗、風尚進行改革,不僅促進了秦國的發展,也有利於民族的融合
特點 商鞅變法核心內容可概括為「重農」和「法治」。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
結果 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死因:
1、商鞅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既得利益
2、商鞅實行的酷刑也加劇了舊勢力對商鞅的仇恨
3、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礙,最終為變法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成功:
商鞅變法正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順應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變革,是對整個生產關系的變革,使封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得以進一步的確立與發展,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因此,商鞅變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
1、主要原因: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逐步崩潰和封建社會開始形成的時期,變法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趨勢,符合地主階級的要求
2、商鞅變法的措施全面徹底
3、有充裕的時間,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適應及接受
4、厲行法治,賞罰分明,人民知所遵守
5、重農抑商,令百姓溫飽,故獲人民擁護
6、良好的歷史機遇:晉國分裂,士人、說客追求建功立業
7、有利條件:國君權力比較集中;法家學說得到認同;當地民風質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8、商鞅義無返顧的堅毅精神和大膽而審慎的處事態度
作用 經濟上,從根本上確立土地私有制度,為秦國農業生產帶來生機。
政治上,使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軍事上,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秦國在對外兼並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
總之,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局限 原因:商鞅變法處在一個新舊歷史交替時期,新舊勢力斗爭異常激烈的歷史特點和變法的階級屬性
表現:1、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2、加重對人民的剝削與壓迫
3、並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承認佔有奴隸的合法性等等)
4、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導致了秦朝的暴政
5、壓制工商業發展,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利於商品經濟發展
第三單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統一北方 創造了一個較為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為各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
北魏統治者開始參照漢族的封建政權的統治方式 吸收漢族先進的文化,從而成為以後孝文帝改革的社會基礎與思想基礎。開始了封建化的進程,民族融合趨勢加強
馮太後掌權 促使孝文帝對漢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對漢族文化傳統、習俗及其深邃豐富的內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對他後來推行的改革有著深刻的影響
孝文帝學習漢族先進文化 孝文帝深刻意識到本民族及政權的落後性,堅定了他改變鮮卑舊俗、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的信念
階級矛盾尖銳 原因:政權制度建設的欠缺。主要表現在政權的基層統治方式上實行宗主督護制,在賦稅制度上的混亂。賦稅制度上「縱富督貧,避強侵弱」,導致廣大農民負擔沉重,苦不堪言, 影響:導致各地人民起義不斷。嚴重威脅著北魏統治,社會改革迫在眉睫
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北魏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民族歧視的高壓政策
時間 471---499
目的 緩和民族對立和社會矛盾,發展生產,鞏固統治
過程及內容 前期 時間:471---490
主持:馮太後
重點: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經濟制度。這些制度有力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了政權
措施 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 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 國家徵收統一籌集按級別高低發給官吏,不許官吏自籌,制定嚴懲貪贓辦法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農民賦役負擔減輕,北方農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推行均田制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 即按一定的標准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給農民耕種,土地不得買賣。不種則由政府收回 生產積極性提高,同時大片荒地被開墾,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推動著鮮卑族經濟的轉型,加強了民族大融合
設立三長制 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改宗主督護制為三長制。鄰長、里長、黨長合稱三長,直屬州郡,負責清理戶口和田畝,征發徭役和兵役 保證了國家對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於中央集權的鞏固
推行新的租調制 與均田制相適應,保證稅收 一對夫婦每年向政府繳納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使農民負擔大為減輕,許多受庇於豪強的農民也紛紛轉向政府,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後期 時間: 490---499
主持:孝文帝
重點:漢化
措施 遷都洛陽
原因: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強大,民族隔閡相當深。
2、在經濟上,氣候惡劣,糧食供給經常出現困難;
3、軍事上,時受柔然騷擾,很不安全;
4、地理上,地處偏僻不利於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
5、洛陽農業發達,交通便利,乃歷史故都。
目的:為了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實現南北統一的願望。
影響:孝文帝借遷都打擊了保守勢力,保證了改革的深入,有利於胡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華文明得到進一步發展。洛陽再次成為北方政治、經濟的中心。遷都洛陽,為孝文帝進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移風易俗 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 影響:使鮮、漢兩族進一步融合,對加強民族聯系,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融合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它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動了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的轉化,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為結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礎。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用 經濟的復甦和繁榮 原因:1、均田制、三長制和租調制的實施
2、技術的進步:如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進步
3、水利設施的興修
4、是民族大融合的產物,如鮮卑族的畜牧業經驗
5、孝文帝放鬆對民間手工業的管制,加強對官辦手工業的管理
6、孝文帝鑄造銅錢,重視和支持商業的結果
表現:農業:荒地得到開墾,糧食產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術提高,畜牧業發達。
手工業:民間和官辦手工業發展快,絹布產量增加且工藝精湛,北方青瓷出現
商業:洛陽出現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對外貿易達西方國家
影響:1、推動了鮮卑族的游牧經濟向農耕經濟的轉型,增加了國家收入
2、使孝文帝進一步接受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加速政權的封建化進程,鞏固了封建統治
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使鮮卑族等少數民族成為漢族一部分,為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
政權封建化的加速 統治者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對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最重要) 鮮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上的轉變促使了整個社會習俗的改變,漢族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習慣的主體。鮮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漢族文化之中。畜牧業生產經驗、服飾、風俗、食物等方面鮮卑族文化精華融入了漢族文化之中,促進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並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性質 是馮太後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變北魏社會面貌的封建化改革運動
第四單元 王安石變法
背景 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 階級矛盾尖銳 原因:土地兼並使農民賦稅增加,還要承擔徭役,受高利貸的盤剝,連年的戰事和頻繁的自然災害
具體表現:農民起義和兵變相繼爆發
民族對立嚴重 遼和西夏與宋發生多次戰爭
統治階級矛盾突出 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勢力同守舊勢力斗爭激烈,出現朋黨之爭
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 積弱 原因:1、集中軍權。設立不同的機構管轄軍隊調兵權與領兵權的分離,實行「更戍法」 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訓練不精,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當民,軍隊素質下降
3、步兵為主,武器質量差,影響軍隊戰鬥力
表現:對遼和西夏戰爭敗多勝少
積貧 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權分割宰相職位,官職增加;科舉取士多; 「恩蔭」法授官多)
2、冗兵(面臨西夏和遼的威脅;為安定社會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當民)
3、對遼和西夏戰爭耗費付給出大量金銀和布匹
表現: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造成了冗費的局面
慶歷新政曇花一現 背景:積弱積弱的局面已經發展到比較嚴重的程度,階級矛盾尖銳,北宋統治岌岌可危
主持:范仲淹、富弼
時間: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慶歷五年(1045年)初
中心:整頓吏治,針對腐敗的官僚制度
內容:改革文官升遷制度;.嚴格恩蔭制;改革貢舉制;慎選地方長官;重視農桑,減輕徭役等。
結果:失敗。
原因 1、新政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
2、有人誣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黨」,宋仁宗對朋黨的防範;3、改革過於激進。
影響:宋朝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未緩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仍在向前發展,統治集團感到危機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聲高漲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原因:1、社會矛盾仍然尖銳
2、王安石提出變法主張和設想得到宋神宗的贊賞
3、宋神宗希望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統治危機
時間:1068年,宋神宗即位。決定起用王安石
時間 1069年,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
目的 直接目的:為了富國強兵,改變積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鞏固封建統治秩序
內容 主要措施 內容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富國之法 農田水利法 鼓勵各地由民戶出資修建水利 水利工程廣為修建,保證了灌溉;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生產發展,政府稅收增加。
方田均稅法 下令全國清丈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並將土地按土質的好壞分為五等,作為徵收田賦的依據 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農民免除賦稅,得到實惠。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別隨夏秋兩稅歸還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爭議最大) 強制農民借貸;利息偏高,農民負擔依然沉重
免役法 將原來按戶輪流服差役,改為由官府僱人承擔,不服差役的民戶則交納一定數量的錢,稱為免役錢 農民從勞役中解脫出來,保證了勞動時間,促進生產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對貧苦人是沉重的負擔
市易法 在東京設置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 這就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均輸法 設立發運使,掌握東南六路生產情況和政府與宮廷的需要情況,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統一收購和運輸 減輕了納稅戶的額外負擔,限制了富商大賈對市場的操縱和對民眾的盤剝,便利了市民生活
強兵之法 保甲法 將鄉村民戶加以編制,以十家為一保,民戶家有兩丁以上抽一丁為保丁,農閑時集中,接受軍事訓練 加強了農村封建統治秩序,維護了農村社會治安;建立了全國性的軍事儲備;節省了大量的訓練費用
設軍器監 督製造兵器,嚴格管理,提高武器質量 武器質量和產量都提高
保馬法 將原來由政府的牧馬監養馬改為由保甲民戶養馬。保甲戶自願養馬,可由政府給以監馬或者給錢自行購買,並可以免除部分賦稅 馬匹的質量和數量提高;政府節省了大量養馬費用
將兵法 每將置正副將各1人,選派有武藝又有戰斗經驗的軍官擔任,專門負責本單位軍隊的訓練 改變了兵將分離的局面加強了軍隊戰鬥力
取士之法 改革科舉制度 廢除了死記硬背的明經科,而進士科的考試則以經義和策論為主,增加法科 有利於人才的選拔、培養和使用,為變法造了輿論,有利於改革的推進
整頓太學 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太學生成績優異者不經過科舉考試可直接為官,設置武學、醫學、律學專科學校,培養專門人才
惟才用人
結果 最終失敗 1、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滿了阻力
2、用人不當,出現了危害百姓的現象
3、支持變法的組織機構不夠健全,賞罰也不夠公正
4、變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變法後期的動搖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勢。5、宋神宗死後,司馬光任宰相,新法被廢除
6、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變法本身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沒有真正給農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獲得廣大農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決社會的根本矛盾
性質 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
評價 1、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2、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於社會進步。
3、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4、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啟示教訓 1、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
2、改革是革除社會弊政,促進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權和私利,因而會有阻力,甚至充滿了尖銳的斗爭。因此,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行動要堅決徹底,要注意用人。
❼ 高中歷史必修3的五、六單元的知識點總結,急用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
(1)爭鳴的背景:社會大變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潰,戰爭頻繁,私學興起。
(2)爭論的問題:核心問題是如何治國(德治、仁政,法治,無為而治),還有人性問題、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等。
(3)爭鳴的影響: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2、孔子、孟子和荀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創立儒學,提出「仁」、「禮」和「德治」的主張。
教育上:創辦私學,總結出一些教育教學方法。
典籍上:編訂「六經」。
[附]孔子的重要言論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張:人性善,民貴君輕,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論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張:人性惡,通過學「禮」來改變;可以利用自然規律來造福人類。
[附]荀子的重要言論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張: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另:三綱五常)
2、漢武帝的措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推廣儒學。
[目的:加強專制集權。影響:加強了專制集權,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三、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
(1)「二程」(理學的開創者)指程頤、程顥,其主要觀點有:天理是萬物的本原,倫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觀點是:理氣論;存天理,滅人慾。
2、王陽明(守仁)的心學觀點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無物);致良知(加強道德修養,克服人慾,恢復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產生於心,要用良知來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
四、明清之際的儒學
1、李贄「離經叛道」(反正統,異端)觀點:反對「聖人」;認為人的物質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指: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顧炎武(著《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處有:反對君主專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張經世致用。顧炎武還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學方面成就突出。
[言論:黃—天下為主,君為客;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於學校。顧—人君之於天下,不能以獨治也……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
五、儒學的興衰歷程:見提綱
專題二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一、科技成就
1、四大發明出現及完成:造紙—甘肅西漢墓出土了紙,東漢有「蔡侯紙」;指南針—戰國名「司南」,宋時用於航海;火葯—唐宋時用於軍事;印刷—隋唐出現雕版印刷,《金剛經》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
2、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造紙、印刷—文化發展、思想解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火葯—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政權,指南針—新船路、世界市場====總之,使世界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二、漢字與書畫
1、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看書本識別各種字體),總趨勢由繁到簡。
2、中國書畫
(1)書法家:東晉王羲之(書聖,《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唐朝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擅長楷書)等。
(2)中國畫的分類: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元明清時期文人畫成就突出。
三、文學成就
(1)詩經:收錄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詩,分風、雅、頌三部分,是現實主義的源頭、儒家經典。
(2)楚辭:屈原是代表人,《離騷》是代表作、浪漫主義源頭。(「風」「騷」並稱)
(3)漢賦:詞藻華麗,手法誇張,內容豐富,反映大一統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馬相如、張衡等。
(4)唐詩:社會繁榮、對外開放、科舉考試促進了唐詩的繁榮。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詞:有柳永、李清照等為代表的婉約派,蘇軾、辛棄疾等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代表人物有關漢卿、馬致遠。
(7)明清小說: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擴大,出現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和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等。
四、京劇的產生與發展: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後來徽劇與漢調融合,形成京劇。
專題三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新思潮的萌發
1、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編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海國圖志》,成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與《海國圖志》: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的、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啟迪了人們的思想。
二、維新思想
1、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
(1)康有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藉助孔子宣傳變法,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其思想特點是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與中國儒家思想相結合。
(2)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主張興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反對因循守舊。
(3)嚴復:翻譯《天演論》,根據進化論宣傳變法。
2、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推動了變法運動的進行,促進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1)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宣傳「民主科學」(德先生—democracy,賽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學;發表《文學革命論》。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方針,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活動基地。(3)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倡導白話文。
(4)魯迅: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把反封建與白話文結合起來。
(5)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言論:陳獨秀—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廢其一]
2、新文化運動影響:思想解放,民眾覺醒,文化轉型,馬克思主義傳播。
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五四前: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2)五四後: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宣傳;與胡適的「問題與主義」之爭。
2、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思想解放,工人運動,中共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
專題四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1、舊三民主義
(1)基本內容: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核心)民權主義—「創立民國」,即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專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即社會革命,核定地價,革命後因社會進步所增地價歸國家所有,國民共享。
(2)歷史作用:指導了辛亥革命的進行,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君主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
2、新三民主義
(1)「新」的表現(與舊三民主義的不同):明確提出反帝目標;主張普遍平等的民權;解決農民土地問題(耕者有其田),節制資本等。
(2)歷史作用: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革命的興起和北伐戰爭的勝利。
二、毛澤東思想
1、毛澤東的論著及思想主張
(1)關於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論著有:《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論著有:《新民主主義論》
(3)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論著有:《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2、毛澤東思想的影響: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飛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並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利於民主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取得了獨立,並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三、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1、內容:
方法一:按重大活動的順序來掌握,它包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十二大的內容、南方談話內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判斷實踐的標準是「三個有利於」,即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方法二:按「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核心問題來掌握。
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判斷實踐的標準是「三個有利於」: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
2、意義: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並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利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使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中國走上了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注意與毛澤東思想的意義相比較;理論的意義包括兩方面:實踐活動及活動效果)
專題五 現代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
1、兩彈一星
(1)主要成就: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美蘇英法);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我國成為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俄美法日)。
(2)獲「兩彈一星功勛」的有:鄧稼先、錢學森。
2、載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載著楊利偉升上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5年「神舟」六號飛船載著費俊龍、聶海勝升上太空。
3、雜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為中國和世界糧食增產做出重大貢獻。
[注意幾項重大成就出現的先後順序]
專題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普羅塔戈拉:古希臘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價值。
2、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強調道德的重要性),認識你自己。
二、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1、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主要成就: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談》(「人曲」),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著《歌集》。
2、馬丁·路德的核心主張:信仰得救(或:因信稱義)。
3、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肯定人的價值,追求人的本性,等。
三、啟蒙運動
1、啟蒙思想家的主要觀點
(1)孟德斯鳩:代表作《論法的精神》,反對專制,提倡天賦人權、三權分立(核心是權力的制衡)。
(2)伏爾泰:代表作《哲學通信》,反對專制,提倡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3)盧梭:代表作《社會契約論》,反對專制,提倡天賦人權,主張人民主權說、社會契約論。
(4)康德:倡導思想自由。
[附]重要言論:孟德斯鳩—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伏爾泰—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盧梭—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民眾有權以暴力推翻暴政。康德—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2、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維護人的權利。
3、啟蒙運動的社會影響:促進了思想解放,影響了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聯邦政府的建立、中國的維新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
專題七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輝煌
一、經典力學
1、伽利略、牛頓對經典力學的建立所作的貢獻
(1)伽利略:通過實驗,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開創了以實驗為根據並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為後來經典力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2)牛頓:提出物體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經典力學體系形成。
2、經典力學在近代自然科學理論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對自然界的力學現象做出了系統、合理的說明,完成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科學擺脫神學的束縛,近代科學進入全面繁榮時代。
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
(1)主要觀點:生物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進化的,進化的規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2)意義:促進了生物學的發展;打擊了神創說,促進了思想解放;「適者生存」成為殖民擴張的借口,也推動了中國維新運動的開展。
三、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
1、蒸汽機的發明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電氣技術的應用
(1)蒸汽機的發明: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富爾頓汽船、史蒂芬孫火車)。
(2)電氣技術的應用: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德國西門子發明發電機,格拉姆發明電動機,愛迪生發明了許多家用電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科學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作用:①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②資產階級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③社會生活(如:衣食住行娛)發生變化,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
三、相對論與量子論(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運動)
1、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及其意義
(1)內容:狹義相對論認為,時間與空間隨著物質運動的速度變化而變化;廣義相對論認為,物質存在的現實空間是彎曲的。
(2)意義:提示了時間與空間的本質,繼承和發展了牛頓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場革命。
2、量子論的提出與發展
(1)提出:德國普朗克。
(2)發展:愛因斯坦用量子論解釋光電效應;後來量子力學建立。
四、現代信息技術
1、電子計算機與網路技術的發明和發展
(1)電子計算機:1946年美國研製出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四個階段。
(2)網路技術:20世紀60年代美國出現互聯網(網際網路),90年代發展為全球信息網。
2、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引起了人類生產、生活和學習的革命,使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但易於引發垃圾信息泛濫,網路犯罪出現,青少年沉迷網路等不利影響。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一、文學的主要成就
1、19世紀的文學
(1)浪漫主義文學:強調個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國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等。
(2)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社會現實。代表作有:法國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社會網路全書),列夫·托爾斯泰(俄國革命的鏡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紀文學
(1)西方文學:法國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托夫》,美國海明威《老人與海》等。
(2)蘇聯文學:「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高爾基所著的《母親》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
二、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
(1)浪漫主義:法國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
(2)現實主義:俄國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3)印象主義:法國莫奈《日出·印象》,荷蘭「撲向太陽的畫家」梵谷是「現代繪畫之父」,繪有《向日葵》。
(4)現代主義: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格爾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國對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1、電影的出現:19世紀末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
2、電視的發明與發展:20世紀20年代電視在英國出現;後來出現彩色電視機和衛星傳播節目。
3、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
❽ 怎樣找到關於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五和選修六知識點的總結
高中歷史選修六《世界文化遺產薈萃》知內識容總結http://wenku..com/view/9a35d27101f69e3143329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