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歷史知識網路結構圖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 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徵、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著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由於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系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並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
另外,大家還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 一般來說,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一、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說的是什麼問題,能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三、找出教材的內在聯系。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展是怎樣一環套著一環,搞清它的發展線索,形成一個">。
四、總結基本觀點。通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五、找出必須記住的內容並設法記牢。什麼是重要的歷史內容,就是歷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對教材做出評價。這是對讀書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於讀書的標志。盡信書不如無書。課本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應該大膽質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人的智力系統包括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其中,記憶力是基礎,思維力是核心。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人如果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想和發明創造。」日本記憶學家高木重郎認為:「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展創造性的基礎。」記憶的東西越多,觀察就越敏捷,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斷就越准確,就越富有創造力。因此,發展記憶力是和發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輔相成的,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和紐帶。
對於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 特徵記憶法:對於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後,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徵。
(3)規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隔年記憶法:將發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6)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片語、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於記憶。
(8)形象記憶法:對於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正確的東西就比較容易記住。
(10) 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想記憶法:利用聯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後逐漸記住每一細節,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後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系全部內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21)網路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麼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也就清晰可見了。
最後,需要提醒同學們的是:重復是記憶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據《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溫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國當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以內的數。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復!重復!再重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記憶就是如此。
Ⅱ 人教版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製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2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製取代。秦時實行中央集權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機構:中央實行一省制: 元朝廢除三省,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實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三、春秋戰國(東周)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後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於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飢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於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鍾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於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並戰爭。
10、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傑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國時傑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四、秦漢時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割據局面。(書P44秦始皇像)。
2、秦朝規定全國規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秦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寧。
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在大澤鄉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5、西漢初年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與景帝兩代,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行,促進了西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6、漢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促成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學者是西漢時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定都於洛陽。劉秀在位時,政局漸趨穩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國力日益強盛,史稱為「光武中興」。
9、西漢時的播種工具是耬車;東漢時出現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車;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內冶鐵,比歐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領冒頓單於在蒙古草原建立統一的奴隸制軍事政權,第一次實現了對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統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漢時期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12、西漢時期漢元帝把王嬙(王昭君)出塞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從而密切了漢匈關系。
13、西漢武帝時期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標志,成為當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經營了30年,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奴役,恢復和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14、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往西,經甘肅的河西走廊及當今的新疆地區,遠達中亞,南亞,西亞,以至地中海東岸各國和南歐、北非等地。開辟絲綢之路功勞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張騫。
15、成書於西漢的《周髀算經》和東漢的《九章算術》是著名的數學著作,對世界古代數學的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6、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有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寫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被後代奉為醫學經典,張仲景被尊稱為「醫聖」。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術的醫生,被後世尊稱為外科鼻祖,他還編成鍛煉身體的「五禽戲」。
17、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張衡發明了能測量地震的地動儀。
18、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道教是東漢時期興起於我國本土的宗教。
19、西漢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3000多年歷史,《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0、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我國古代藝術珍品。秦始皇陵兵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是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
1、曹操以少勝多為其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同孫權、劉備的聯軍在赤壁決戰,大敗而歸,史稱赤壁之戰,而此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在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熟記三國鼎立形勢圖中魏、蜀、吳三國的位置和都城)
3、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夷洲和大陸的聯系。
6、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280年,西晉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領劉淵率兵攻入洛陽,西晉滅亡。
7、公元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堅率大軍南下進攻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前秦軍隊。
8、南朝的四個政權依次是宋、齊、梁、陳,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時,揚州、荊州是江南生產絲織品最多的地方,涌現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業城市,番禺(今廣州)成為海外貿易中心,
10、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吳國境內絕大多數山越人從山區遷到平原,和漢族人民一道開發江南。農業有所發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
11、北朝的五個政權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12、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王朝均建都於洛陽。
13、南朝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祖沖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的科學家,比歐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綴術》
14、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他著有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內容最完整的農書。
15、北魏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的酈道元,他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經注》。
16、漢字書法從東漢起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藝術:曹魏時鍾繇創立了楷書;東晉的王羲之,被尊為「書聖」,他的代表作是《蘭亭序》,此書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17、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18、石窟藝術是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中成就最高的是雲崗石窟和龍門石窟。
Ⅲ 高考歷史知識點框架圖
答:去買本輔導書吧。。。。再說每次考試的知識點都不一樣啊。。。我勸你還是看最新的考試大綱吧。。。。。。
Ⅳ 高中必修一 歷史知識點
看看我給你的資料怎麼樣?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社會政治制度:
1、 夏朝:(1)國家政權的出現,標志:國家機器的建立(注意夏代出現凌駕於社會之 上的公共權利的相關史實)。
(2)夏朝的建立是我國歷史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2、 商朝:(1)內外服制度:①內服是指( );②外服是指( )。③二者關系:( )
(2)政權特點:①充滿神權色彩(注意商王壟斷神權的目的);②商王對屬國的控制力有限。
3、西周:
▲(1)分封制:①目的:鞏固統治;②內容:略;③作用:鞏固了統治,拓展了疆域;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注意對課本分封形勢圖的解讀)
▲(2)宗法制:①目的:(見課本);②含義: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政治制度,是周人將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措施;a、內容特點:①嫡長子繼承製是其最大特點;b、確立嚴格的大宗小宗關系;c、既是家族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即將」國」與」家」結合在一起;d、 作用:(見課本);
(3)禮樂制度:要注意它與宗法制的關系及其實質。
☆二、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背景:(1)春秋時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大國進行頻繁的爭霸兼並戰爭
(2)戰國時,各國競爭激烈,促使各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
(3)經過商鞅變法實力強大起來的秦國結束割據混戰的局面,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2、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基本特徵:權力的高度集中(注意其有哪些體現)。
▲(2)措施:①確立皇帝制度——皇權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繼承製 。
②中央政府機構——三公九卿制(注意三公的各自職責及其這種設置的作用)
③地方行政機構——郡縣制
▲(3)鞏固或保障措施:①政治方面:制定了一套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嚴苛細密的法律;②經濟方面:統一度量衡、貨幣;③文化方面:統一文字,加強思想控制;④軍事方面:北擊匈奴,修築萬里長城。
▲3、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意義:見課本。
☆三、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1、漢武帝的集權
(1)背景:①漢初分封諸侯導致地方勢力膨脹威脅中央;②漢景帝採取強制削藩的措施引發「七國之亂」;③漢武帝時,國力逐漸強盛,中央有能力加強中央集權
(2)目的:強化王權,鞏固國家統一。
▲(3)措施:置中朝,設刺史,頒行「推恩令」。
▲(4)作用:① 積極: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②消極:權力過於集中帶來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局面,導致政局的動盪。
2、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背景: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吸取前代歷史的教訓。
▲(2)措施:①收精兵:a、設三衙(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掌統軍權;b、設樞密院掌調兵權;c、設禁軍,實行更戍法,加強中央集權的力量,削弱地方勢力,達到「強干弱枝、守內虛外」的目的。
②削實權:a、在中央設樞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軍權與財政權;b、地方所有州郡直屬中央,削弱藩鎮的權力;c、設通判,代表皇帝監察地方;d、由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州郡長官;e、由中央派文官主持地方司法,將地方司法權收歸中央。
③制錢谷:設轉運使,將地方財賦大部分收歸到中央,消除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
(3)作用(或影響):
①積極:鏟除了地方割據的基礎,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消極:a、過分集權帶來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b、軍隊戰鬥力下降;c、地方財政困難,失去拱衛中央的作用;d、種下積貧積弱的禍根。
☆四、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1、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及其演變
(1)隋唐時期:①三省:中書省——決策機關;門下省——審議機關;尚書省——執行機關(要注意政令的從制定到最後執行所經歷的部門的順序,並要明確政令不論決策還是最後的執行都秉承皇帝在意願,從而體現出皇權的加強)。
②作用:三省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皇權。
(2)宋代:
①設樞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軍權與財政權;
②設副相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③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的辦公機構。
(3)元朝時期:①廢三省,行一省(中書省)。
②特點:相權得到重新的擴大。
③相權擴大的影響:宰相權勢過重,不時捲入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引起政局的動盪不安。
(4)明朝:①裁撤中書省,廢丞相,權歸六部:a、原因:吸取元代權貴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b、影響: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廢除,專制皇權發展到了新的高度。
②設立殿閣大學士——僅備顧問兼協理章奏,不參與決策。
③設立內閣(明成祖時),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注意內各大臣權力的變化)。
(5)清朝:①承襲明制設立內閣——負責處理日常事務;
②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軍國大事——皇權受限制;
③設南書房(康熙帝時)——參與機密,替皇帝草擬諭旨——中央中書權力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
④設軍機處(雍正帝時):a、軍機大臣開始只參與處理軍務,跪奏筆錄;b、後職權擴大,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國大計、審理重大案件。c、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五、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趨勢(或特點)
1、在中央:相權不斷被削弱,皇權不斷得到加強。
2、與地方: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勢力不斷遭到削弱(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不斷加強)。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1、愛琴文明:
(1)含義:是指分布在愛琴海諸島及其周圍地區的青銅器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2)克里特文明的特點:產生君主制國家,出現象形文字和宏大的王宮建築。
(3) 邁錫尼文明的特點:一系列新的君主國興起,伴之出現王宮、衛城、宏大的王室陵墓及眾多的刻有文字的泥版文書,尚武好戰。
2、古希臘城邦:
(1)含義:是指希臘的一種國家形態,它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的若干村落。
(2)地理環境:
① 多山少地,三面環水,港灣眾多。
② 影響:a、航海業和對外貿易發達,海軍力量強大;b、大規模向外進行殖民擴張,形成多中心的古希臘世界。
(3)特徵: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4)政體類型:
①劃分依據:各邦公民在公民大會中參政權力的大小。
②類型:貴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頭制和僭主制。
③古希臘城邦的實質:是城邦公民集體聯合起來保護自身利益、壓迫奴隸與外邦人的一種國家組織。
(5)意義: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形成過程:
(1) 公元前8----前7世紀,貴族製取代君主制,為政體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備了條件(注意貴族制與君主制的不同)。
(2)公元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引向民主的軌道。
(3)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在雅典確立了民主政體(注意其改革中的一項措施——陶片放逐法)。
▲2、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注意該特點的具體體現——通過城邦的三大機構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
▲3、意義及局限:
(1)意義:
①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和民主運作方式,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②調動了雅典人的能動性,促進了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2)局限:
①雅典民主與現代民主不同,它僅僅是對公民集體而言的,而非公民則不能享受民主權利;
②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它殘忍地窒息和限制了社會另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是社會不公的一種暴力機器。
☆三、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1、古羅馬政體的演變:君主制——共和制——元首制——帝制(注意古羅馬政體的演變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
▲2、羅馬法的發展:
(1)起源:早期的習慣法:它存在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損害了平民的利益。
(2)成文法的誕生——《十二銅表法》:
①內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是過去習慣法的匯編。
②目的:維護私有財產和貴族的既得利益。
③作用:內容廣泛、條文明晰,使審判、量刑都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3)完善——查士丁尼法典(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①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和《查士丁尼新敕》。
②意義: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它對人的行為做出了詳細的法律規范,為調解社會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成為維護東羅馬帝國統治的有效工具。
(4)注意:在復習本課內容時,要聯系本節教材後面的「知識鏈接」,並與近代社會有關知識相聯系,以明確羅馬法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影響。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資產階級代議制的作用
是指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表機關,間接參政議政,討論國家大事,行使國家權力的一種民主制度和組織形式。它是一種間接民主,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較之封建專制具有歷史進步性,調整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也調整了階級矛盾,一定程度上保障人民能夠享受民主和自由。有利於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經濟和諧,但它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勞動人民很少享受到真正民主自由的權利。
☆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建立 基礎:議會制度的形成 《大憲章》——限制王權的開始
13世紀 議會制度基本形成
過程 1640 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背景(見下)
1688 「光榮革命」
1689 《權利法案》——議會主權,君主立憲制(一切都要由法律決定,君主沒有實權,本身也要遵循法令)
意義:統治方式由人治轉向法治
發展 責任內閣制 形成:18世紀前期 喬治一世
(核心) 第一任首相:羅伯特•沃波爾
內容 國王退出內閣,內閣掌握實際行政權
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
兩黨制形成P36,首相與內閣必須從多數黨中產生
首相與內閣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
基礎——代議制民主 P36
1832年議會改革 背景:工業革命發展,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內容:a、降低候選人和選民的財產資格;b、增加新興工業區席位
影響:a、確保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穩定;b、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的參政權與選舉權,而工人、貧民的政治權利仍然受到種種限制)
英國議會的形成
英國議會是資產階級議會的鼻祖,起源於中世紀,大約在13世紀中期,貴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爭中獲勝成立,14世紀以後逐漸分為上下兩院,上議院由貴族和教會代表組成,又稱貴族院,下議院由鄉紳和市民代表組成,又稱平民院。國王是議會的召集人,議會政體由此三部分組成。以後下院權力不斷擴大,英國議會是在王權衰落過程中產生,對王權有著限制性作用,英國資產積極革命前後,議會成為資產階級同代表封建勢力的斯圖亞特王朝斗爭的政治中心。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背景
①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發展壯大,同封建專制制度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② 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根本)
《權利法案》的作用
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立法、司法、稅收、軍權等),約束國王的作為,又將議會所擁有的自由和權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增強議會治理國家的權力,有利於英國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內閣起源於「光榮革命」前的樞密院。「光榮革命」後,威廉三世經常召集重要樞密大臣在一個密室中商討國家大事,故被人們稱為內閣會議。後來內閣逐漸取代樞密院,成為國王直轄的最高行政機關。喬治一世時,不懂英語,經常不主持、不參加國務會議,開創了內政首席大臣(後來稱為首相)主持內閣會議、領導內閣的先例。第一位受命主持內閣會議的是羅伯特•沃波爾。國王不出席內閣會議成為慣例,並開創了多數黨領袖任首相並組閣的先例。到18世紀中葉責任內閣制形成並得以完善。
小結:從《大憲章》到責任內閣制的最終確立,英國的民主化具有連續性、漸進性和創新性的特徵。民主化的實現實質上是新興的資產階級與封建專制勢力力量轉換的結果,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完成是民主化最終實現的最有力的保障,而代議制民主政治的確立反過來又為英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 北美大路上的新體制
1787年憲法 背景:鬆散的邦聯無法滿足政治、經濟發展需要
理論來源:歐洲啟蒙思想的精華
原則:聯邦制原則(中央集權)、分權制衡原則、民主制原則
發展:27條憲法修正案 前10條:規定公民若干自由權
13、14條修正案(1861年內戰)——廢除奴隸制,維護國家統一
評價(意義、局限性)
聯邦制 建立:1787年,國家主權屬於聯邦,聯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作用
鞏固:內戰平定南方叛亂,維護統一,戰後通過13、14條修正案
兩黨制 形成:聯邦成立初
代表:民主黨——南方種植園主,共和黨——北方工業集團和西部農場主的利益
地位:美國分權制衡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點:兩黨競爭表現在政治選舉上
發展:內戰後基礎發生變化,代表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
實質: 兩黨交替上台執政至今,雖然在內外政策和治國方略上有所不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黨逐漸去掉了最初所代表的不同階級利益這一差別,自19世紀末以來,兩黨都演變為壟斷資產階級的代表,其執政的本質都是為了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
兩黨制的形成:萌芽於聯邦成立之初,獨立戰爭時期的美國的政治舞台上雖然有了民主派和保守派之分,但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政黨,華盛頓就是以無黨派人士身份被推選為第一任總統的。
1787年憲法背景: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各州作為獨立主權之邦建立起鬆散的聯盟,保留了許多重要權力,國家沒有元首,中央最高權力機構邦聯國會的權力及其有限,面對一些重大問題,常常力不從心。
「分權與制衡」原則:
(1)立法權歸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組成的國會,法律需要國會兩院通過,總統批准才能奏效。國會擁有宣戰權,對總統任命的官員、與外國締結的條約有審批權,在職的聯邦政府官員不得成為國會議員。
(2)行政權:總統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還是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宣戰權雖屬國會,但在一些情況下總統往往越過國會不宣而戰,戰時可以行使獨裁大權。有權提名政府高級官員,否決國會通過的法律,但國會可以2/3票通過總統所否決的法律。總統由選民間接選舉產生,由於不經國會選出,總統及其內閣不向國會負責,內閣只對總統負責,美國總統的權力使聯邦的行政權保持強有力的地位,美國總統是全世界最有權力的職位之一,美國政治制度被稱為總統共和制,簡稱總統制。
(3)司法權:歸聯邦法院,監督和解釋憲法,擁有最高裁判權。大法官由總統任命,經參議院同意,除非犯罪終身任職。
各州「自治」,擁有較大權力,州政府機構的設置與聯邦政府相同,也由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分權與制衡,州的行政首腦是州長,州議會實行兩院制。
1787年憲法評價
意義:(1)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性質),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
(2)啟蒙思想政治學說與美國實際的結合,對以後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建立起示範作用;
(3)使美國建立聯邦制,賦予政府強有力的權力,利於國家的鞏固,三權分立原則,權力之間制約平衡,防止專制獨裁,保障資產階級民主制度;
(4)地方自治權與中央政權和諧統一,避免邦聯的鬆散,又防止中央權力的過分集中,在維護國家統一的同時,有利於地方積極性的調動和創造性的發揮。
(5)體現和維護了獨立戰爭的重大成果,帶來美國的長期穩定。
局限性:承認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種族歧視明顯,婦女地位低下,婦女、印地安人、黑奴沒有選舉權。
聯邦制的作用
(1)美國不再是一個鬆散的眾多主權州之間的聯盟,成為一個真正的統一的國家:既有利於形成全國性的市場,又有足夠的權威和軍隊來維護國內統治秩序,應對外來威脅,鞏固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的新政權;
(2)在中央權力加強的同時,各州還保持了一定的程度的自治地位,既避免了中央集權的弊端,又可以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恰到好處的協調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三、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法國大革命 背景: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森嚴
1789年《人權宣言》——制憲會議
1791年憲法 政體:君主立憲制,三權分立
最高權力機關:立法會議
性質:法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
第一共和國(1792-1804)
第一帝國(1804-1815) 拿破崙
波旁王朝復辟(1815-1830)
共和制與君主制之爭 七月王朝(1830-1848) 君主立憲制
第二共和國(1848-1852) 路易•波拿巴
第二帝國(1852-1870)
第三共和國(1870-1940)
民主共和制度建立 建立:1875年憲法 背景:帝制與共和制反復斗爭的結果
政體:總統制共和國
內容:立法權——參議院和眾議院
行政權——總統和內閣 P44
意義:共和體制的最終確立,促進資本主義發展
鞏固:議會對憲法修正和補充 P44
三、 民族國家的統一之路
背景解說:
統一前的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概念,中世紀以來就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在拿破崙橫掃歐洲大陸時代,曾經建立起萊茵聯盟,後根據維也納會議決議建立邦聯,但這個邦聯並不是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各小國仍然具有完全獨立的主權,有各自獨立的政府和軍隊,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關稅政策以及不同的發展水平。
統一問題上,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害怕革命手段自下而上推翻封建勢力會把無產階級捲入革命,不敢承擔統一的領導任務,決定靠現成的封建王朝來完成統一任務。
德意志統一 背景 ①維也納會議維持四分五裂的割據狀態,政治分裂阻礙經濟發展 (沒有統一的市場,商品輸出沒有強大國家力量保護)
②19世紀中期經濟基本連成一體
③普魯士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
④俾斯麥個人的才乾和努力
過程:三次王朝戰爭(普奧對丹麥,普奧,普法戰爭)
結果:統一,但保留專制主義等封建殘余
性質:民主主義運動;資產階級革命(見下)
影響:P46,結束四分五裂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障礙,為擴張鋪平道路
建立:1871
德意志帝國 1871《德意志帝國憲法》 政體—君主立憲制(與英國比較)
的統治 內容 P47
特點—專制主義色彩
評價
軍國主義 原因:武力在統一中起決定作用
影響:在社會上影響深遠,為侵略戰爭提供社會基礎
魏瑪共和國 成立:1919,魏瑪憲法
特徵:給予人民一些民主自由權利,但保留大量殘余,民主共和基礎薄弱
背景:a、封建殘余(專制主義、軍國主義)——歷史因素;b、經濟危機打擊——直接;c、納粹黨的欺騙宣傳
法西斯專政 建立:希特勒上台(1932年成為國會第一大黨,1933年出任總理)
影響:形成二戰歐洲策源地
啟示:建立民主共和政體必須進行徹底的民主改革(魏瑪共和國之所以被成為「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和法西斯的上台,根源在於沒有摧毀專制主義的基礎,說明需要一場徹底的民主改革)
德意志統一的性質
具有雙重性質:結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據狀態,實現民族的統一和振興——民主主義運動;順應資本主義發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資產階級革命
對德意志君主立憲制的評價
(1)局限性
確立了容克貴族與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民主立憲是虛,君主專制是實,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帶有濃厚的封建性、軍事性色彩。它是一種不徹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議制,阻礙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徹底完成。
(2)進步性
標志著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是德國邁入資本主義時期的標志。在其保護下,德國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到19世紀末,德國已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比較英國君主立憲制和德意志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1) 同:都是資產階級代議制,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國家元首都是君主,世襲和終身制。
(2) 異:英國國王是統而不治的虛君,德意志皇帝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擁有實權,體現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英國的首相由議會選舉中多數黨領袖擔任,內閣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德意志首相由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英國的議會是國家政治活動的中心,掌握國家主權,限制王權,德意志議會只擁有制定法律和批准預算的權力,對政府及皇帝沒有監督權。
Ⅳ 初二下期的歷史知識點
說了下學習的歷史知識點,是朱元璋的前生以及是
Ⅵ 怎麼學習歷史知識
一. 要學會使用好課本
初中的歷史比較簡單,但要想學好卻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歷史新教材,課本知識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課本的基本結構。一般說歷史課本的每一課通常分為幾部分內容,大字部分是該課的主要內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一部分,因此同學們應該對該部分進行精讀,著重掌握這一部分的內容,要學會分析這一部分哪些是重點,那些不是重點,哪些內容是要求一定要記住的,哪些內容屬於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點,才能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課本有些內容是用小字印刷的,這部分內容不是課本的主要內容,編排的目的是為了增大同學們的知識面,不一定要記的,但是同學們可以閱讀,最好結合課本的大字不分來看。有時候我們要理解教材的內容,就要藉助這些小字部分。還有一部分內容,它們不屬於閱讀的范圍,但他們卻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維的拓展,這部分就是課本中涉及到的練習題。比如,七年級第一課就有「請你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過」這道題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不僅要運用歷史知識,還要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把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這類的題目一方面可以鞏固自己的指示,還可以開拓自己的思維。因此,對於課本知識,我們大家要學會分類學習。
二.要學會「閱讀」
要學好歷史,就要學會快速閱讀教材,才能取得課堂的主動權。做到這一點,同學們就能學得輕松自如,並逐漸掌握閱讀技巧。上課時,老師帶領大家讀書學習,通常老師已經有層次性、針對性地設計了問題來啟發我們大家什麼內容須詳讀精思,什麼內容要略看了解,什麼問題要邊讀邊想,什麼問題要讀後再想。因此同學們要跟著老師給你啟示,尋找知識的縱橫聯系、前因後果等,同時大家也要養成圈點批註,做簡要讀書筆記等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課文中絕大部分針對歷史名詞、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資料補充,部分不帶星號的引言或插圖等,只要快速掃描略看即可,而諸如歷史事件的起因、進程、影響,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人物,重要的歷史資料、歷史插圖等重難點知識,就要求大家詳細閱讀、認真思考。這樣天長日久的訓練,同學們不僅會合理利用、科學分配課堂時間,還能養成快速讀、會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為日後自學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做到「善思」和「樂思」
《論語》里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我們在學習中做到學思結合。愛思考、會思考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同學們要在課堂上利用老師給的思考的機會,培養多種思維能力。
層次一。要會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逐層深入,學會順著歷史線索尋找事情的前因後果,以此訓練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在學「美國的冷戰決策」時,可以將其設計成如下幾個問題:(1) 什麼是美國的「冷戰」政策? (2) 美國為什麼要實行「冷戰」政策? 為什麼能夠實行「冷戰」政策? (3)「冷戰」政策的實質是什麼? 對世界格局產生了哪些影響? 通過環環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從中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徹悟,更是思維的啟迪。長期如此的訓練,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層次二。要鼓勵自己標新立異,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以此訓練我們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靈魂,外國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學生能提問題,就有利於形成學生對學習的內部誘因。」因為發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體現。老師在教學中會鼓勵大家質疑,要求大家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評價、定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學生從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比如在討論岳飛時有同學就提出「他為什麼不先率領軍隊打敗金朝再回去?」在關於「在歷史上為什麼對武則天褒貶不一」的辯論課上,一個同學就認為是由於她是位女性,歷史上婦女地位低下,她當了皇帝違反了封建社會的常規,因此過去很多人要貶低她。
實踐證明,勤學善思,對歷史概念、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知識的系統、歸納、判斷、評價、分析、總結的能力會逐漸增強。學會思維就等於找到了獲取知識的金鑰匙,自學能力也會增強。
四、學會掌握鞏固知識的技巧———「巧學」
1 及時鞏固訓練。學完新課後的集中練習是能鞏固強化記憶,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所以學完的知識要及時復習,根據記憶的規律,以往總是先快後慢,及時復習鞏固,有利於降低知識的遺忘率。
2 總體復習。歷史學科是一張規律性強,線索脈絡清晰的知識網,把握住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抓住關鍵以點帶面,歷史課的學習及總復習便會化難為易。
橫向聯系的學習方法既要體現在總復習中,也應貫穿於每一節課的學習訓練過程中。老師每講到一個可以類比的歷史知識時,大家可以跟著老師的提示回憶所學的相同、類似的歷史知識,然後加以分析對比,把類似的歷史知識歸納到同一條記憶鏈條中去。如講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時,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國革命爆發的原因、經過、影響加以對比,分析出異同,在分析對比中,悟出掌握知識的要領,這樣多次訓練、引導,學生就會掌握聯系對比的記憶方法。
縱向聯系即把同類項的歷史問題跨越章節界限,瞻前顧後,一線貫穿。例如,我國古代幾個朝代文學史上線索: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再如,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一步步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線索:鴉片戰爭《中英南京條約》的簽定,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以後,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之後,又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則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Ⅶ 初中歷史知識點
」人教版初中歷史全冊知識點總結「截取片段如下:
★第一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保留猿的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課 華夏之祖
一、華夏之祖——黃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黃帝
二、堯舜禹的「禪讓」
1.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2.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建立。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朝的興衰
1.禹死後,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啟,使世襲制度代替禪讓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1.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經出現了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偉)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那裡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矚目。
★第六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春秋爭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2.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令,逐步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紀後期,晉楚雙方城濮大戰後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百年後,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戰國七雄
1.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2.發生於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擋秦國。
全文鏈接:http://wenku..com/link?url=9TQOEh2_LEmHp4zPvDDGoMgpCiDlD7M-nHH3u
Ⅷ 關於歷史的知識
對於清朝歷史,提到研究,不能只對清朝歷史正史,清朝歷史野史、逸聞,清朝歷史人物、清朝歷史事件其實都值得看。
本站清朝歷史的內容分為三部分:清朝歷史研究、清朝歷史野史、清朝歷史隨筆,可以為你提供不同角度的清朝歷史。其它還有很多的清朝歷史相關內容,比如清朝歷史人物、事件、圖片,清朝歷史網站鏈接等,一定有你需要的。
http://www.qianlongtang.com/Article/Index.htm
轉自:潛龍堂歷史文化網 www.qianlongtang.com
參考資料:www.qianlongtang.com
Ⅸ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_網路文庫
鏈接里是你所需要的,希望有幫助,請採納(‾◡◝)
Ⅹ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框架圖
書後面那個綠綠的只是年代表吧。因為新課標,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同,所以必修1歷史又分了內人教版、人民版等容,不知道你要哪一本的。你可以找本同步類的教輔,像什麼《教材完全解讀》之類的,最前面一個版塊就是知識結構圖(點擊可以看大圖的)先給你看看人教版的吧,這個用得范圍比較大一點,如果是其他版本的,因為網路知道里不能貼鏈接說網址,不能給你看電子書,你只能自己搜一下或去書店看一下了,封面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