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歷史順口溜 歷史有了它,給你一上午一個高中的大概! 歷史有了它,給版你一上午一個高中的權大概!
http://wenku..com/view/740108a1284ac850ad0242c3.html
『貳』 高三歷史怎麼復習學習
2009年高考歷史試卷考到了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這是非常基本的史實,但是試卷要求考生通過讀懂材料進而認識到問題的本質。二是有不少題目命題者通過獨到的視野和角度,對題目進行設問,如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讓學生分辨類似的細節。這就要求學生有較深的學科能力。這也正是新課改精神的體現,相信對學生學科能力的考查,必將繼續貫徹於2010年的高考當中。歷史學科的能力包括文字的解讀、理解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等等,但這一切都離不開對基本史實的掌握。再則,高三一年的時間非常地寶貴,我們應該將它更多得用於能力方面的訓練。那用什麼時間來完成夯實基礎這樣一個重要的工作呢?當然是這個寶貴的暑假了。隨著期末考試的結束,一個期盼已久的暑假即將到來。作為一名選擇歷史方向的即將升入高三的學生而言,很有必要在暑假休息好的同時,利用這個暑假對歷史進行復習。
對自己的歷史學習進行復習要如何夯實基礎呢?第一,每位同學應首先找到一本《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教學要求》,並能把《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教學要求》對每一課的要求熟記於心。這樣做的好處有二。一是可以刪除一些不要的點,比如根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教學要求》對必修三第一專題第二節的要求「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我們在復習時就可以刪除本節有關秦朝儒學的發展狀況的相關內容。這樣復習起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復習的效率。二是在以後做題中,又能很好地收縮范圍,提高答題的准確率。因為無論選擇怎樣的新材料還是如何設問,命題者都必須以課程標准為依據。第二是根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教學要求》,逐一落實每一個知識點。在落實知識點的時候,首先強調第一次記憶過程的准確性。比如《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教學要求》要求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內容。那麼同學們就要注意對於這個知識點的相關內容,比如宗法制的源頭、宗法制的核心內容以及宗法制的影響,是不是自己已能很准確地表述。其次對一些基本的歷史概念也要力求准確理解,比如對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任務的掌握。因為只有對概念做到准確理解,才能使我們既提高記憶效率,又能使我們在解題時,靈活運用。在落實知識點的過程中,又可以分成兩步。第一步就按照專題來進行復習,這一步比較容易,重在熟記每個知識點,為下一步打下基礎。第二步可試著按時間順序,將同一時間段的政治、經濟、文化史內容進行梳理。這步較難,但很有意義,因為歷史學科的一個特點就是強調時間觀念。第三,在不折不扣完成前面兩點要求後,如還學有餘力的話,可適當做一些題目。這樣不僅可以檢測自己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能先行一步,在實戰中,鍛煉自己的應用能力。成功總是垂青於有準備者,通過以上三點夯實基礎,才能使同學們在高三一年的復習中騰出更多寶貴時間,進行能力方面的訓練,為最後的高考奠定基礎。
『叄』 淺談高三歷史教學中如何落實基礎知識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的考查角度、試題模式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新課程理念下,試題開始由基礎知識為主、能力考查為輔的模式向注重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的模式轉變。應該說,這樣的轉變符合新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的要求。那麼,在新高考的形勢下,我們應如何應對新的轉變呢?俗話說「萬變不離其中」,只要我們在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意總結試題類型,掌握基本的答題技巧和方法 ,一切都會迎刃而解。由此可見基礎知識的復習在整個高三教學過程中是極其重要的。那麼在教學中怎樣落實好基礎知識呢?一 依據考綱,明確目標. 《考試說明》強調的能力要求,第一條就是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話就是考察是否記全、記牢、記准了歷史《考試說明》規定的歷史知識。從新課程新高考來看,雖然一再強調考察能力,而准確記憶性的基礎知識的分數比重仍是相當可觀。我們知道,高考中無論選擇題還是問答題、材料分析題都是運用已知的知識解決未知問題的綜合性較強的題型,雖然我們仍很難清楚劃分基礎知識所佔的比重有多少,能力分數有幾多,但不掌握相關的歷史基礎知識,再有能力也只能是望題興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日益重視能力訓練、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強調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防止矯枉過正,無疑是當前歷史復習中特別值得認真反思的重要問題。《考試說明》是高考復習最重要的依據,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教師要指導學生清楚歷史考試說明中歷史知識的考察范圍,並注意形成學科知識體系。在教學中,將大量的時間用在基礎知識落實上。按照<<考試說明>>的考查要求,考試范圍包括必修一、二、三和選修, <<考試說明>>列出了多少個一級子目、多少個二級子目、多少個三級子目,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這些條目爛熟於心,明確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系,全面、系統復習基礎知識,為學生取得好成績奠定扎實的基礎。二 緊扣課本,夯實基礎從新高考試題看,凸現了對歷史基本概念、史實以及教材中重點部分的考查。重視「雙基」,注重對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是做好高考復習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夯實基礎是提高能力的關鍵。准確、系統地掌握教材知識(章節知識)是備考復習的基礎。(1)導言:搭建了知識結構框架,並給具體的史實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一個定位(定性),屬宏觀知識,對學生們形成歷史結構框架極為有利,可以要求學生多加了解;(2)課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體內容,其中大字是復習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要求學生「記」,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如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經過、影響幾大段的復雜內容,學生靠死記硬背效率低下。這就需要化復雜為簡單,通過信息的加工重組,提取記憶要素。可以借鑒語文科的學習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點詞(動詞或名詞),簡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時,可結合數學的「集合」概念,對各條信息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分析重組,形成明確的知識框架,便於系統掌握。其次,理解要深。要區分歷史事件的表面現象和本質內涵,特別要告訴學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補充,它更具體、詳實,可視情況掌握。(3)地圖、圖片和文獻資料是復習的重要內容。教材中的歷史地圖、情景圖、圖表、漫畫等,要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圖講史,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建立緊密的圖文關系,而後再挖掘圖中的隱性知識等,從而掌握有關的基礎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才能夯實基礎。三 架構體系,提升能力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很強的學科。到了高三,學生學習歷史的好壞之關鍵就取決於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架構歷史基礎知識的網路體系就是形成系統知識體系的第一步。有些同學認為自我架構歷史知識體系太費時間,其實這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因為整理知識體系雖頗費時日,但可以縮短以後每次復習的時間,而且也可以使自己對課本知識的橫、縱向聯系更為清晰;同時隨知識網路體系在不斷地深入整理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地深化和加強,這實際上就是在逐步擺脫過去的那種煩瑣的記憶過程,同時也達到了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雙贏。可見,教師應在高三一開始就要指導學生自己對課本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形成系統的知識網路,整個高三一年只要四個步驟培養就可以完成歷史的深化復習了,即:第一步構建以目錄、章節標題、課本黑體字為主線的知識網路體系。通過整理和開發目錄、章節上的標題、課本黑體字架構成簡要的初步的歷史知識體系,以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課本的目錄、章節標題和黑體字往往是被大家都忽視的,實際上這些都是課本的「綱」(骨架),對這些「綱」的綜合、歸納,就能形成清晰的歷史的階段特徵、基本線索等等。第二步運用課本知識架構橫向與縱向聯系的知識網路體系。在橫向聯繫上,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或不同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並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徵。在縱向聯繫上,可尋找同一大專題或小專題所屬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行聯系綜合,分析其相互關系,比較其異同點,分析其異同的原因、影響,並嘗試將各部分知識遷移重組,形成專題線索。以此提高綜合歸納概括能力。第三步以歷史常識和基本理論為主線的立體知識網路體系。把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為答題的框架、結構,把各個重大歷史事件的事例充當這種模式的基本內容,這是也是對第一、二步的總結和提升。在操作時,首先應將生產力的發展做為主線來歸納歷史知識,這條主線,可以說很多歷史發展均與之有關,因為正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從而造成了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革,也正是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造成了同一時期不同國家國力強弱不同,在國際上所處的地位也不同,這就導致了復雜的國際關系。其次,以社會發展的兩個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辨證關系作為根本原因來整合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因為每一歷史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所以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只要抓住歷史事物的本質或主要矛盾來把握其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再次,根據四大基礎(經濟、階級、思想理論、組織基礎)、經濟發展七要素(制度、環境、資金、勞力、技術、資源、市場)為主線來整合歷史知識。第四步分地域和時政熱點、焦點來架構知識網路體系。把歷史知識按地理區域劃分、歸納和整理,從而把這一地區的地理、政治和歷史結合起來綜合認識;也可以根據近及年的時政熱點、焦點來架構新的知識網路體系,即把歷史、地理知識作為時政熱點、焦點的背景或載體來體現。這兩部分內容架構的知識網路體系就等於說把某一地區或時段的地理環境、政治狀況、經濟發展、文化特點、國際關系、現實存在的問題等方面聯系在一起進行綜合的研究和認識。在架構這四大知識網路體系時,不僅要求學生將基礎知識一一落實,並要在架構不同層次知識體系中不斷地操作和演練、交流中熟悉起來;同時在構建時還要激活和提升所有的思維能力,將知識體系能活用起來。如在整理中,直接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因為高考時間有限,為爭取最大限度的分數,這就要學生只答要點、精煉出觀點,而不是不加分析地羅列原始史料,這就需要平時的潛移默化地去訓練,而架構知識網路體系本身就在訓練高度概括能力。此外還有些能力也可得提升,如歸納史實得出結論的歸納能力和推演史實說明問題的演繹能力就可以得到直接的提升;而歷史分析能力(即將歷史事物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全面、辯證地分析它的發展變化)、比較分析能力(即確定歷史事物之間異同關系的方法,要求同中求異,異中求同)、階級分析能力(即對階級社會中的人和事進行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也可以得到發展。四 科學記憶,提高效率中學歷史教材內容紛繁龐雜,史實浩如煙海。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概念,縱橫交錯,學生往往感到難記。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記憶力,鞏固基礎知識呢?1.聯想比較記憶法沒有聯想比較,就沒有深刻的記憶。聯想比較記憶法是對歷史現象從各種角度各種聯繫上通過辨別、分析,找出它們的異同點進行記憶。聯想比較可以縱比: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內容作比較,認識到中國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聯想比較還可以橫比:通過中國的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對比,不僅便於記住兩個變革的歷史知識,而且能發現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中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聯想比較記憶法不僅能使我們巧妙地獲取知識,而且也有利於培養我們的思維能力。 2、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是抓住歷史知識的主要內容,扣住關鍵字,把復雜、繁多的識記材料加以凝煉、壓縮進行記憶。例如,新課程中中國近代史的內容,我們可以通過濃縮歸納,並巧妙地記憶它的知識框架:一種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對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三條線索(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四大階級(農民階級、地主階級、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五股思潮(封建專制、平均主義、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社會主義),六國列強(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八個人物(林則徐、洪秀全、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袁世凱、毛澤東、蔣介石),九次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一二.九」運動),十場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護國戰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濃縮記憶法的優勢是增加大腦對知識信息的容量,減輕學習的負擔,而且適用的范圍較廣。但濃縮的部分應該是最精華的。 3、重復記憶法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復習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學時教師應該:第一,在課堂中指導學生抓重點,攻難點,反復強調歷史諸因素。創造各種條件,讓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內容、性質、意義、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學生腦海中。第二,課後練,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敘述課堂所學的內容,完整地回答課文後面的問題及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所提出的問題。第三,單元練,即對學生進行單元復習,對部分教材內容進行重點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鞏固所學知識。第四,綜合練,就是某一斷代史教學結束後對學生進行綜合復習和訓練。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把所學知識分類歸納、比較、分析並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分析評價,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記憶、表達、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總之,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方法很多,教學時應靈活運用,決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肆』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點總結
籠統地說:因為范圍你給的太大了,我就只說重點好了
中古史:重點是大一統時候的經濟 文化 外交和民族關系
然後是幾個朝代的比較,如秦和隋的共同點 唐和漢的共同點
中國近代史:共產黨和國民黨的發展過程 政治變革和斗爭以及不同的政治變 革和斗爭的比較 反抗侵略的歷程 民族經濟發展的歷程
中國現代史:經濟的發展 黨的各個會議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國家的外交關系
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 重點啊~~~~文藝復興 三次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 重點是法國和英國的
蘇聯社會主義的發展 蘇聯領導人所採取的措施和綱領是很重點的
最好能系統的做好比較和尋找其中的聯系
二戰比一戰重要 以及兩次戰爭的比較和異同點 戰後的國際新形勢和
因此而產生的兩個國際機構是很重點的東西
現在的國際新秩序
一些國家經濟的發展 美國 東亞和中國
你主要要聯合今年的熱點啊 不過總的來說 經濟都是很重點的東西
多關注一下吧
還有你問的真的很籠統啊
詳細點說:中國古代政治史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確立 鞏固 完善 強化 加強 頂峰
集權 專制
↓ ↓
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 | →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 加強專制,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專制
二、分裂與統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佔主導地位)
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著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後,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並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於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爭,有利於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後,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系、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系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系。
⑶體現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松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採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推動。
4、中原人民的遷移,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播,使所到之處經濟發展。
5、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學技術的發展。
7、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表現
1、農業
農業發展一般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治河工程、農作物的引種、開墾土地的畝數(增加多少)、產量數(增加)、人口數(增加)。
2、手工業
手工業發展表現為:⑴手工業部門的多少:紡織、冶鐵、制瓷、造紙等。⑵分工擴大、花色品種的增加。⑶產量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
書上講到的手工業的發展包括:西漢開始用煤冶鐵;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鐵中心;明朝用焦炭煉鐵(佛山)。
3、商業
商業發展的表現為: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質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現和擴大、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貨幣的變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靈渠。⑵漢武帝治河。⑶隋朝大運河。⑷唐朝大面積治河。
⑸五代錢塘江海塘。⑹元朝漕運修建運河。
三、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
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
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
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
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
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
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
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
⑥海外貿易發達。
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
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資本主義萌芽。
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四、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1、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⑴征稅依據的變化:
人頭稅→土地財產稅→田畝為主
(漢) (唐) (清)
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鬆,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⑵徵收物的變化:實物+勞役→貨幣地租。用銀兩收稅,說明商品經濟發展。
⑶稅種的變化:稅種繁多→逐漸減少。征稅手續簡便。
⑷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為標志。
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2、與政治聯系
歷代經濟政策,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五、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評價:
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六、江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及勞動力),體現了當時勞動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趨勢在國家處於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對經濟中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2、歷史的啟示
⑴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⑶經濟發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一、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
1、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2、由於各民族經濟發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農業民族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存在矛盾,有時發生戰爭。
二、民族關系的主要類型
1、同一國家內部的民族之間的關系
2、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
1、和平
和親——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互市場所一般在邊境地區。
會盟——兩個民族政權以締結「和約」或「和議」的辦法來約束雙方的行動。
2、民族關系的主流、總趨勢是友好交往、和平共處。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開發祖國。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勞動中,共同反抗斗爭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民族融合的概況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兼並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民族融合。
2、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國家范圍內,各民族之間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漢族形成。秦北與匈奴、南與越族、西與西域各族的關系及開發西南,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上的聯系。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
①處於封建經濟發展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主要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②五族內遷,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數民族無長期的、穩定的政權,說明這時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
④孝文帝改革,縮小南北差距,出現統一趨勢。
4、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統一時期的民族融合 )
特點:
①各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友好,戰爭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建立都護府、都督府直接統治邊疆地區,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
5、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多個民族政權先後並立;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深入擴展,如設太學、創造文字、仿漢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統一後北方的「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籠統的摘自http://..com/question/19326393.html
詳細的摘自http://..com/question/55420370.html?fr=qrl&fr2=query
分給我吧o(∩_∩)o...
『伍』 高三歷史基礎知識如何能更好地記住鞏固
首先同學你的思路是對的,主抓文綜是正確的,我的學生一般也是文綜中地理最差,特別是女生,這主要是地理屬於偏理,而歷史和政治屬於純文。
1、關於地理,你說你地理最差,看地圖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地圖冊上的圖很多,看的時候要精選,抓重點,不要抓全面,比方說氣候那個圖,世界洋流和風向氣候帶降水那個圖可以結合來看,中國地形圖(重要的山脈,河流),世界的地形主要記幾個重點地區即可,比方說北美五大湖等,關於以時區那個經緯度主要記幾個重要的城市地區即可,比方北京,東京,悉尼,瑞士,紐約,地理的問題大題和選擇中的難題都會出自剛剛我提到的幾點上面,你不要學的太死,更不能死背,地圖是要會看,能看懂,看明白而不是死記硬背,你找你們地理老師咨詢下,因為我教歷史的,對地理這些,只是我的一點個人感受,畢竟沒有你們地理老師那麼專業,老師都是喜歡愛問的學生。
2。關於歷史。技巧有很多,只是篇幅有限,不便詳談,目前我搞了一個人教版的歷史考點趣味巧記法,原創,鑒於目前尚未最終完稿,屬於本校本年級學生實驗中的內部材料,不便具體說明,你可以從網路給我留言,如果你在天津,可以參加我的短期速成培訓小班兒,若在外地,可以用網路資源交流。目前我給予你的意見是跟著老師思路進行常規的三輪復習,習題不要作太多,作新題不好,盡量作老題,懂么?新課改後,題庫也相當有限,你要慢慢揣測出題人的思路,才能很好的把握復習計劃,說的更通俗一點,就是知識點都是你們發的那個大綱,自己可以想想這么多的知識點,哪些會出選擇,哪些會出大題?你揣測的依據應該是大綱上面的知識點的要求層次,如識記,必然是選擇,如理解和應用,你就要把相關問題梳理成專題,按大題去准備,懂么?再者,你做題不要作什麼這個模擬,那個模擬的浪費時間,你去找歷年的高考題,特別是近三年之內的,要作就作高考原題,別以為不會出重復的原題,題目雖有變化,但思路和知識點是必然重合覆蓋的,孩子。
3。政治學科,呵呵,我對政治覺得簡單,倒不是因為我是教歷史的老師,而是因為政治學科最好提高,無非是哲學,政治經濟。哲學部分就三塊塊,唯物論,辯證法,還有認識論。「唯物論=物質意識的關系意識的反作用力什麼的,什麼的,辯證法=世界是發展的變化的,不是靜止的什麼的,規律,質變數變什麼的……具體看大綱去歸納一起,分塊復習孩子,不要搞亂了,政治經濟學這塊,無非是商品,市場,價值規律,宏觀調控什麼之類的,太具體的,我都有十年未接觸了早忘了差不多了,在我腦子里也就還剩這么點東西了。作為一個80後一線教師,面對你們這些90後高考畢業生,我能作的也就是這么多了,我們自己的學生一天到晚的惶恐呢,呵呵,有時候跟同辦公室的老師們聊天,我們現在提起非本專業的學科談起來還頭頭是道兒呢,我們學生就會問,老師你怎麼也會呢?並不是教哪科,就只懂哪科的,很多時候知識是相通的,你們也是一樣,文綜,文綜,是個整體,就算你單科的去復習了,但腦子里一定要思路明晰,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陸』 高三的歷史的學習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版綜合或大綜合的權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柒』 怎麼給高三歷史基礎知識不好的學生補課
離高考還有240多天,你基礎差,首先你必須跟著老師的進度走,當然因為版你基礎差,權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很吃力,但不能放棄,因為老師有經驗在復習中會穿插大量典型的題,她會使你的復習質量大大提高,再跟老師復習的同時,你必須要有一套自己的復習計劃,補基礎。高三是一個痛苦與快樂並在的過程,大量的時間放在學習上,過著單調而又充實的生活。但當你的付出有回報是是幸福的,希望你好好努力,幸福是屬於你的
『捌』 求高考歷史全面的知識點
這個,我敢說沒有人能總結出來。即使是命題人,全國最優秀的歷史特級教師也不行。你要回知道現在的高考歷答史教學和考試大綱,只要不脫離大綱,任何方面的題都有可能出。知識點其實就是大綱延伸出來的具體的內容。但延伸到哪個方面,就看命題人的興趣了。
考生不僅要熟記教材,還要掌握海量的歷史知識,具備較高的歷史素養,擁有較強的分析解答能力。「想要囊括教材內和非教材的知識點,」 難難難! 只能靠考生自己的逐步學習積累。想要僅在高中三年把歷史學好,不可能的! 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興趣和自身努力學習有效結合。
我的建議是你把教學和考試大綱找出來。根據上邊列舉的范圍,把它延伸化,只要與之沾邊的內容你都要了解掌握,看的越多越好。再加上一定規模的系統的答題方法的聯系,經過時間的積累,我相信你在高考中能夠把歷史答出好成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