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瑾苑蓋什麼學校
唐瑾苑蓋據說是蓋一所小學校,便於周圍適齡學生就學。
B. 2016-2017學年度八年級下學期安徽語文試題作文
2009年河南高考作文題目揭曉名家練筆+點評高考作文2009年06月08日星期一:3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兔子是歷屆小動物運動會的短跑冠軍,可是不會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邊,差點被抓住。動物管理局為了小動物的全面發展,將小兔子送進游泳培訓班,同班的還有小狗、小龜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龜學會游泳,又多了一種本領,心裡很高興;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長時間都沒學會,很苦惱。培訓班教練野鴨說:「我兩條腿都能游,你們四條腿還不能游?成功的90%來自汗水。加油!呷呷!」評論家青蛙大發感慨:「兔子擅長的是奔跑!為什麼只是針對弱點訓練而不發展特長呢?」思想家仙鶴說:「生存需要的本領不止一種呀!兔子學不了游泳就學打洞,松鼠學不了游泳就學爬樹嘛。」要求選准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老師談感覺形式上避開了熱點思想上關注社會對於今年的高考作文試題,很多考生都反映不是很難,感覺都有話說。昨日下午,記者采訪了一些高三語文教師,普遍認為作文題出得比較巧妙。省實驗中學語文教研組長張勝老師在網上看到完整的高考全國卷I的作文題後說:「2009年河南高考作文避開了像2008年那樣的社會熱點,但體現著當今思想的主旋律——『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精神。」張老師認為,高考作文其實說明了「堅持以人為本」,科學地發展人,全面地培養人,讓人的素質和能力更能適應當今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勢。「在形式上避開熱點,思想上關注社會。」張勝老師說,從材料中可以感受到,就是如何運用「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指導教育的發展,指導自己的發展,而不是一廂情願式地、充滿熱情和理想化觀念地搞教育和發展自我。省實驗中學的高三語文老師鄭繼超則認為,高考作文看似出乎意料,但又合情合理。他說,2009年高考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在保證審題有相當難度的情況下追求立意的主流化和共議性,「其味如茶,耐人品詠」。作文分析找出關鍵詞確定作文立意省實驗中學高三語文老師鄭繼超說,今年的材料作文包括描述性材料和引導性材料兩個部分。描述性材料即2009年高考作文材料的第一自然段,引導性材料即2009年高考作文材料的第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為考生提供矛盾沖突,第二自然段為考生提供立場角度。他認為,在寫作文時,在第一自然段中可以找出一些關鍵詞,如:短跑冠軍、不會游泳、全面發展、好長時間都沒學會、很苦惱、加油。綜合這些關鍵詞,可以得出:具有絕對優勢和長項,在「全面發展」的要求下,劣勢和缺點也十分突出。但是第二自然段中的青蛙和仙鶴的話語非常清楚地給出了考生的思考角度和立場,那就是:不能針對弱點訓練而不發展特長;生存需要的本領不止一種,應該允許和支持個性特色和本有特長。「這樣,本次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就可以非常順暢地確立下來。」鄭老師說,面對時代,面對生存,需要的本領不止一種,不能只針對個體弱點強調訓練而不放眼全面發展特長。他說,考生們完全可以在自己所熟悉的領域內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悟精彩建言!橫者如科學、軍事、文學、時尚、體育、歌壇……縱者如帝王、將相、忠臣、烈士、詩人……大者如領袖、明星、富豪、學者、時代精英、行業巨頭、思想泰斗、世紀締造者……小者如摯友、師長、親族、同學、市井小販、里巷村野……凡此種種皆可入文,皆能中題。寫作參考從5個角度寫作都不錯歷年的語文高考作文都是語文學科中分值最高的一項,也是較難把握的一項。對於從哪些角度寫作這個問題上,一些高三教師也有自己的看法,拿出來供大家參考。省實驗中學的張勝老師認為,今年的高考作文有5個寫作角度。第一個角度:從教育者角度寫,因材施教,發展特長。解說:教育者要真正地科學地培養人,就尊重受教育者的基本特點——興趣、愛好、特長,而不能無視其材質,一廂情願地施教,那樣只能適得其反,扼殺受教育者的發展潛力,所以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對待受教育者。張老師說,可以從當今大學生就業難、經濟危機背景下人們的生存壓力增大這一角度取材,解說教育者更應加強因材施教,發展特長,科學育人,而不是情感化理想化育人,這才是對受教育的尊重。也可從社會分工的大角度取材,社會的發展永遠是向著專業化的角度前進的,這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這都是靠有專才專長者才能夠實現。第二個角度:從受教育角度來寫,一專多能,全面發展。解說:生存需要的本領不止一種呀!兔子學不了游泳就學打洞,松鼠學不了游泳就學爬樹嘛。「多變的社會需要我們有的能力和特長來適應,只守著一樣難免無法應對社會的挑戰。」張勝老師說,當今社會對於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能力怕就是學習能力了,所以必須善於學習、學會學習,讓自己能快速地適應各個方面緊急需要。兔子學不會游泳但可以向別的方向發展,而不能一棵樹上吊,明明學游泳不適合自己還要勉強去學,每一個人都應有許多個與自己性格、自身條件、基本素質等相符合的發展方向,最適合的也不是只有一個,所以,學習的能力就是要盡量地多面而又深入地發展自己。第三個角度:人各有所長,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優勢就行。解說:成功心理學的理論告訴我們,決斷一個人是否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優勢。例如職場中人,如果根據自己的長處選擇職業,並「順勢而為」地將自己的天才發揮得淋漓盡致,就會事半功倍,如魚得水。研究發現,每個正常人都有其獨特的才幹以及用才幹構成的獨特優勢。這種優勢是指一個人天生能做一件事,總比其他人做得好,比如兔子跑得比誰都快,松鼠能上樹等。第四個角度:學習發展自己的道路有很多,適合自己是最好的。解說:當今有許多家長讓孩子從小報這班學那班,不管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個性特徵,盲目要求,逼得孩子過早地失去學習的興趣。「學習發展要從實際出發。努力的方向應是自己的專長才好。要讓汗水澆在最適合的花上。不是所有的花都需要我們傾注熱情。」張勝老師說,這樣寫也都不錯。第五個角度:既要發揮自己的優點、優勢,同時又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補足弱點,全面發展,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解說:張勝老師認為,這個角度應該是最好的立意,對於一個人來說,這也是最能體現運用「科學發展觀」思想合理發展自己的一個立意。(記者張勤)
C. 唐姓起原
一、姓氏源流
唐(Tá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為帝堯之子丹朱被舜封為唐侯之後,以國名為氏:
① 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帝堯之子丹朱被舜封為唐侯,建立唐國。後其國被周成王所滅,其子孫有的以國名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
② 又周昭王時,為奉唐堯之祭祀,封丹朱裔孫在魯縣(今河南省魯山縣)為唐侯,後被楚所滅,子孫以唐為氏,此為豫魯(今屬河南、山東兩省之間地)唐姓。
2、出自姬姓,為周代唐國給唐叔虞之後,以國名為氏。據《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載,周成王封唐國給唐叔虞,叔虞子孫中有以國為氏者,此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時,楚地(今屬湖北省)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所滅後,其子孫以唐為姓,稱為唐氏,此為湖北唐姓。
3、出自其他源流有唐姓:
① 據《後漢書·南蠻傳》所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
② 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屬甘肅省)羌族中有唐姓者。
③ 據《元史·唐仁祖傳》所載,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孫以唐為姓。
④ 滿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後簡改為唐氏。
⑤ 土族拉什唐氏及瑤、苗、蒙古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唐堯。唐堯姓伊祁,名放勛,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後,又立國號唐,所以稱為唐堯。唐堯是傳說中的聖明天子,被後人尊為「良師帝范」、「文明始祖」。據說,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後來禪位給舜。他死後,帝舜又封他的子孫為唐侯。唐國經歷夏商兩代,周初被周公滅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後人為杜伯(把唐公及其後人遷於杜城,降爵為伯),稱為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唐氏後人奉唐堯為唐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唐姓發源地當有四處:陝西、山西、豫魯(今河南、山東間地)、湖北。上述陝西、山西、豫魯三地在發展中成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帶,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漢時,唐姓分布於江蘇、江西、四川、廣東、安徽、浙江、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據載,戰國時魏國人唐雎之孫唐厲遷於沛國(今屬江蘇省),唐厲四世孫唐都任臨邛(今屬四川省)令,唐都之孫唐林被封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穎川(今屬河南省),唐蔚之三世孫唐帽任會稽(今屬浙江省)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陽(今安徽省當塗縣東北)太守。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盪不安,北方戰火連天,唐姓人隨著南遷隊伍,更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各地。此時,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孫吳政權中的尚書僕射一職,唐固三世裔孫唐彬任晉鎮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涼州(今屬甘肅省)刺史張軌之女,遂把家安到涼州,唐熙之子唐鄆任前涼凌江將軍,從涼州遷居晉昌(山西定襄縣西北),後發展成為唐姓歷史上最大郡望。唐鄆之曾孫唐瑤任西涼晉昌太守、永興侯,唐瑤之孫唐褒任後魏華州刺史、唐純任後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後魏涼州太守。隋唐時期,隨著河南固始人陳元光開漳入閩,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瑤的七世孫唐休王景任職宰相。宋元時又有唐姓人遷居南方,由北方發展而來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於南方了。明清時,又有唐姓人移居台灣,遠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跡遍布中國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約佔全國漢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五。
三、歷史名人
唐 昧:一作唐蔑,戰國時代任楚國(今湖北省北部一帶)大將。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齊、韓、魏聯合攻楚,楚將唐昧戰死。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受騙往秦,被扣留,最後死於秦國。從此,楚國一蹶不振。
唐 勒:戰國時期楚國(今湖北省北部一帶)辭賦家。仕頃襄王為大夫,後於屈原,大約和宋玉、景差同時期人。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唐 舉:戰國時期梁國(今陝西韓城南)相術家,以善相術著名。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稱之。
唐 寅:江蘇吳縣人,字伯虎,明代畫家、文學家。擅畫山水,並工畫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唐順之:江蘇武進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右僉都御史、代鳳陽巡撫。「唐宋派」人物之一。
唐 甄:達州(今四川省達縣)人,清初思想家,著有《衡書》九十七篇,後更名為《潛書》。宗陽明良知之學,反對空談心性,主張「富民」。
唐 英:清陶瓷藝術家。字俊公,關東沈陽人,隸漢軍正白旗。初授內務府外郎兼佐領,歷任淮關、九江關、粵海關監督以及督陶使等。他能文善畫,兼書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清《熙朝雅頌集》收集了唐英的23首詩;故宮博物院中珍藏著他的許多精美字畫;清人曾集其詩文為《陶人心語》。
唐 蘭:現代文學家、音韻學家、歷史學家、業余曲家、古文字學家。字立庵,號立廠,浙江秀水(嘉興)人。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館。曾教周學熙家館。1931年後在北平師范大學、輔仁大學和中國大學任教。1932年受聘為北平故宮博物館金石鑒定專門委員。雅好崑曲,工大官生,喜清唱《驚變》、《慘睹》等劇目。1935年至1937年間是俞平伯所組清華大學谷音社成員,參加曲集。亦參加北平城內各曲社活動。1939年在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40年任教授。參加昆明三高等學校崑曲研究會等業余崑曲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是曲家許麗香所組藕香曲社成員。1949年出版專著《中國文字學》。五十年代後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副院長、研究員。其間亦參加北京崑曲研習社曲事活動。
唐寓之:南朝宋時三吳地區農民起義軍首領,在攻佔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後稱帝建吳國。改元興平,立太子,置百官。隨即遣高道度攻東陽郡。東陽太守、齊高帝族弟蕭崇之、長山(今浙江金華)令劉國重拒戰被殺,一時朝野震動。時值會稽太守王敬則進京述職,禹之乘虛襲擊,命孫泓取山陰(今浙江省紹興)。軍至浦陽江,郡丞張思祖使浹口戌主楊休武抵禦,孫部失利;而齊武帝又出禁軍數千,前往鎮壓,戰於錢江南岸。禹之所部無充分應戰之准備,又無抗禦騎兵之經驗,潰敗而死。
唐慎微:字審元(1086-1094),蜀州晉原(今四川省崇慶)人,北宋代醫葯學家。他世世代代以醫為業,自己又精通經方,在當地很有名氣。盡管如此,他仍然好學不倦,又拜李端伯為師,並因此從晉原遷到成都華陽。據當地一位很有名氣的大臣宇文虛中回憶,他小的時候曾見過唐慎微。唐慎微貌不驚人,甚至可以說是醜陋。從外表來看,他舉止樸拙,且不善言詞,但內心卻極為明敏,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如果有人求他出診,他決不會考慮病人的身份、地位和財富,而是有求必往,不避寒暑雨雪。著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唐賽兒:山東省蒲台人,明末山東農民起義女首領。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識文字。丈夫死後,削發為尼,自稱佛母,傳教於山東一些州縣。永樂年間,明朝為營建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加之連年水旱,農民無以為生。唐賽兒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月起事,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殺死青州衛指揮高鳳、都指揮僉事劉忠。但因遭山東都指揮僉事衛青、鰲山衛指揮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襲,於三月失敗。明廷搜捕唐賽兒,而唐賽兒等人安然逃走,不知所終。
唐才常:湖南省瀏陽人,清末維新派人物之一。早年參與時務學堂的創辦,編輯《湘學報》,後被張之洞勾結英國領事將其殺害。
唐廷樞:清末廣東省中山人,曾任職英商怡和洋行總買辦、輪船招商局總辦,後開辦開平煤礦和修建鐵路,為洋務運動中主幹分子。
唐正才:又名正財。湖南祁陽人。早年以販運木材、糧米為業。咸豐二年(1852年)秋,聯合船戶在益陽參加太平軍,被任命為典水匠,職同將軍,統轄水營。後串聯大批船戶水手加入太平軍,隨洪秀全從洞庭湖進入湖北。12月22日太平軍攻佔漢陽城,擬在長江上架設浮橋,以利水陸兩軍合力攻取武昌,由唐負責設計浮橋方案並主持架設工程。24日晚,架橋開始,大批船隻進駛江中,以鐵索緊鎖群船,銜頭接尾,橫跨大江,進抵對岸;又將鸚鵡洲上的木材、漢陽城內的木板搬運上船鋪為橋面。次日黎明,從漢陽鸚鵡洲到武昌白沙洲,從漢陽南岸嘴到武昌大堤口,兩座浮橋架成。29日,太平軍攻佔漢口後,又在漢陽、漢口之間的漢江上架起一座浮橋,第一次把三鎮連接起來。次年1月12日,太平軍通過長江浮橋,一舉攻克武昌城。25日,長江浮橋纜繩被大風吹斷,27日,仍由其主持重建武昌漢陽門至漢陽晴川閣浮橋,上以巨纜橫縛大木,下系三四千斤重鐵錨沉於江中,以穩固橋身,人馬往來,如履坦途。因功升為指揮。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後,歷任恩賞丞相、殿左五指揮、提水營事務,並封為航王。1863年戰死於蘇州。
唐紹儀:廣東省香山(今中山)人,清政府時任天津關道、外務部侍郎等職,袁世凱任職臨時大總統時,他任國務總理,後任護法軍政府代表、國民黨政府國府委員等職。
唐繼堯:雲南省會澤人,為滇軍軍閥,曾任職貴州、雲南都督。唐澍:河北人,陝西渭華起義的領導人,曾任職西北工農革命軍前敵總指揮。
唐生智:湖南省東安縣人,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曾擔任中國國民黨革委會中央常委、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建國後任職湖南省副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唐生明:號季澧,湖南省東安縣人。系曾與蔣介石爭奪過中國統治權的唐生智先生的弟弟,在舊社會被人稱為「福將」。但更多的人卻在背地裡叫他為「花花公子」,並公開說他是一位「哪裡有福享就那裡去的人」,這是指在抗日戰爭中,他跑到南京去投汪逆精衛,他去投靠汪逆,不是為了追求淪陷區的生活享受,而是奉命去搞「曲線救國」的。直到解放後,但誰也不會料到,他能一心一意跟著共產黨,在新社會歡度晚年,保持了崇高的晚節。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晉昌郡:晉·永和中分敦煌郡置晉昌郡,治所在長樂(今陝西省石泉縣)。轄今安西、玉門市一帶。其地在隋時均屬敦煌郡,唐又析出為瓜州晉昌郡。此支唐氏,其開基始祖為十六國前涼凌江將軍唐鄆。
北海郡:漢時分齊郡置郡,治所在營陵(今山東省昌樂東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今濰坊等地,漢唐都在北海郡境。
魯國郡: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三國魏及晉代改為魯郡,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晉沿習為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省曲阜)。
晉陽郡:春秋末,趙筒子家臣董安於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以為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東漢後又為並州治所,今陝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晉擴建。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旋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以龍山為晉陽,晉陽為太原。五代為北漢都城。宋滅北漢,毀晉陽,移並州至陽曲,即今太原。秦置,治故晉陽城。
2、堂號
移風堂:漢朝時候,費汛為蕭縣令,愛民如子,先教後罰,在官9年,連地方的壞風俗都轉變了,全縣三年都沒有打官司的。鄰縣沛縣發生蝗災,蝗蟲到了蕭界,不入蕭境。皇帝封費汛為梁相。
此外,唐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晉陽堂」、「晉昌堂」、「北海堂」等。
自立分堂號有:「思本堂」、「忠恕堂」、「敦睦堂」、「移風堂」、「梧桐堂」、「梧封堂」等。
五、宗族特徵
1、群英薈萃,名人輩出。
2、從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可窺其姓氏特徵一斑。如浙江唐姓一支字行為:「福祿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寧聰。」又江蘇一支字行為:「本立元孝,起宗節義。」
============================================================
【唐姓宗祠通用對聯】
〖唐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桐圭錫慶;
禾冊基洋。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周成王與其弟叔虞玩耍,成王將桐葉削成圭形於叔虞,說:「我用這個封給你。」因「君無戲言」,以致戲耍成真,只好封虞叔於唐。
東園高節;
吏部清風。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唐秉,字宣明,號東園公,隱居商山,為「商山四皓」之一。下聯典指北周時吏部郎中唐瑾,字附璘,謀略多資。西魏時,歷官吏部郎中、吏部尚書,當時朝中典章制度,他多參與草創。於謹奉宇文泰命率軍南伐南朝梁時,以他為元帥府長史,攻破江陵,俘獲梁元帝蕭繹。回師時,他僅帶回了兩車書。北周建立,官至司宗中大夫,進爵為公。
仙霞立祀;
雲壑留名。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蘭溪人唐元間,字子煥,為文思院官。與侄子唐良嗣率兵守半溪,在黃盆灘戰勝元軍,又進兵鎮守嚴州,與元軍相持二年,因糧食斷絕,戰死在龍游白雲寺前。百姓修建了唐將軍廟來祭祀他。下聯典指北宋零陵人唐容,博聞強記,胸有大志,與同鄉同學唐麟、東韶並稱「城南三傑」。中進士,官豐城宰,政績一時稱最;升任邕州知州時,逢交趾兵入侵,他率兵討平。後來,隱居在建昌麻姑山,自號雲壑老人。
帝堯啟緒;
唐叔振封。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陶唐氏部落領袖為堯,後以唐為姓。下聯典指周武王子叔虞封於唐,以國為氏。
晉陽世澤;
叔虞家聲。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周成王桐葉封叔虞於唐,為晉國始祖,子孫以唐為氏。
商山隱士;
宋室直臣。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秦末唐秉為「商山四皓」之一。下聯典指宋·唐介屢劾當道,直聲動天下。
-----------------------------------------------------------------
〖唐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江南風流才子;
西蜀思想名家。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畫家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吳縣人。少年時向周臣學畫,後結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等人,一起切磋文藝。二十九歲時中鄉試第一,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除名。後游名山大川,以賣畫為生,性格疏朗放逸,曾刻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章。擅畫山水,並工人物、花鳥,筆墨秀潤,景物生動,工筆、寫意俱佳,與文徵明、沈仇英合稱「明四家」;兼善書法,能詩文。著有《六如居士全集》。下聯典指清初思想家唐甄,字鑄萬,號圃亭,四川省州人,長於吳江,曾任山西長子縣知縣。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批判封建道德,在經濟上主張「富民」。著作有《衡書》(後改名為《潛書》)、《圃亭集》、《春秋述傳》等。
大節全由母教;
侍兒幸配文魁。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唐璘。下聯典指明·唐寅。
-----------------------------------------------------------------
〖唐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台灣義舉光史冊;
總統勛名記人心。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清代同治進士唐景崧,1882年赴越南同劉永福所部黑旗軍抗擊法國侵略。次年,受張之洞命招募軍隊,與岑敏英軍攻越南宣光等地。1891年後任台灣布政使、巡府。反對割讓台灣,並籌措抗擊日軍。曾在台灣建立民國,被選為「總統」。基隆被侵台日軍佔領後,攜家小居廈門。有《請纓日記》。
看遍好花春睡足;
醉殘紅日夜吟多。
——唐英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畫家、內務府員外郎兼佐領唐英撰書聯。
連天瑞靄千門遠;
來道新陰九陌長。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唐彥謙詩句聯。
世德孝思繩祖武;
遺風勤儉啟陶唐。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氏宗祠聯。
晉水發祥源流遠;
陽春得氣棣萼輝。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氏宗祠聯。
-----------------------------------------------------------------
〖唐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定鼎功高,形繪凌煙閣上;
奇魁文妙,席首瓊林宴中。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天策府長史唐儉,少與太宗游,見隋政亂,因說以建大計,後佐太宗定天下,為天策府長史,封莒國公,圖形凌煙閣。下聯典指明代唐皋、唐汝楫、唐文獻三人,先後均舉進士第一。
滄浪亭中,吳郡名賢佔一席;
桃花塢里,金閶遺跡足千秋。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吳縣人。少不事科舉,畫於周臣,與祝允明、沈周等相友善。後聽祝允明勸,舉弘治十一年鄉試第一。不久,以程敏政泄試題事牽連,遂下獄,謫為吏。他恥不就職,自放於名山大川,築桃花塢以居。畢生致力繪畫,兼及書法,且能詩文,與祝允明、徐禎卿、文徵明齊名,並稱「吳中四才子」;與沈周、仇英,文徽明合稱「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畫譜》等
文采風流,照耀兩江標第一;
聖賢經濟,靜修十載羨無雙。
——唐雨梅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樅陽縣唐家灣唐氏宗祠聯
============================================================
附錄:【唐姓典故、趣事】
〖絕纓〗
「絕纓」這個典故源於漢代劉向的《說苑·復恩》。
公元前605年楚莊王平息了叛亂,非常高興,班師回朝,在宮內舉行盛大的慶功會,大擺筵席。庄王下信群臣可以盡情暢飲。到傍晚,酒興還都未盡。庄王命令點燃蠟燭,繼續狂歡。庄王看到群臣們這樣高興,就讓自己的愛妃許姬給大家敬酒,許姬漂亮,出來給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幾分歡快的氣氛,正當她給大家一一敬酒時,一陣大風吹來,把大廳里的燭火全吹滅了。這進有人趁機扯住了許姬的衣袖,想調戲她。許姬非常聰明,她並沒有聲張,而是趁機把那人的帽纓扯斷,請求庄王查出這個人後處治。庄王聽後,卻大聲說,今日宴會大家都要盡興痛飲,把自己的帽纓都摘下來,。大臣們都摘下自己的帽纓後,庄王才命令點燃蠟燭。許姬對此感到非常驚訝,席後,許姬埋怨庄王不為她出氣。庄王笑著說,人主群臣盡情歡樂,現在有人酒後失禮有情可原,如果為了這件事誅殺功臣,將會使愛國將士感到心寒,民不會再為楚國盡力,許姬不由的贊嘆楚王想得周到。
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自率領軍隊攻打鄭國,不料被鄭國的伏兵圍困住,正在危急時刻,楚軍的副將唐狡單人匹馬沖入重圍,救出了楚莊王,庄王重賞唐狡,唐狡辭謝說:「絕纓會上,扯許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殺之恩,所以今日捨身相報。」庄王聽後感慨萬千。
後來,人們用這個典故來表示寬宏大量,三國曹植的《求自試表》里就運用了這個典故:「絕纓、盜馬之臣赦,而楚、趙以濟其難。」
-----------------------------------------------------------------
〖唐寓之暴動〗
南齊時庶族地主企圖擠入士族行列,享受封建特權而發動的暴亂。南朝庶族地主為了免除所承擔的賦役,往往向官吏行賄,在政府的黃籍上注入偽造的父祖爵位,改成百役不及的士族。劉宋以來,這種改注籍狀,詐入仕流的庶族地主很多,自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至宋後廢帝元徽四年(476年)揚州九郡的黃籍上,被檢查出詐注戶籍的就有七萬一千餘戶。
蕭齊政府為了增加直接控制的戶口,提高賦稅收入,擴大徭役的負擔面。齊高帝蕭道成即位的第二年(建元二年,480年),專門設立校籍官,置令史,指派虞玩之主持黃籍的清查。齊武帝蕭頤即位後,繼續清查,鑒定士族的真偽。那些被認為有「巧偽」的戶籍,都須退還本地,名為「卻籍」;核查出本應服役納賦而戶籍上造假的,便恢復原來的戶籍,繼續承擔賦役,稱為「正」籍 。後來甚至要把被卻籍者罰充遠戍,這種做法危及曾在戶籍上弄虛作假的庶族地主的切身利益,於是爆發了唐寓之事件。
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年)冬,唐寓之在新城(今浙江省新登東)一帶結黨四百餘人。次年正月,利用會稽太守王敬則去京城建康「朝正」(正月朝拜皇帝)的機會,舉兵暴動,首先攻下富陽。三吳地區(即今江蘇省南部、浙江東部)的被卻籍者紛紛參加,眾至三萬。卻籍的民戶,大都是北來僑民,他們的戶籍本為白籍,因此暴亂者被稱為「白賊」。唐寓之又攻下桐廬,進占錢唐(今浙江省杭州西南)、鹽官(今浙江省海寧南)、諸暨、餘杭等縣,並在錢唐稱帝,置太子,改國號為吳,建元興平。以錢唐新城為皇宮,縣廨為太子宮,設置百官,以寒門出身的錢唐富人柯隆為尚書僕射、中書舍人,兼領太官令、尚方令。唐寓之還派其將領高道度等進攻東陽郡(今浙江省金華),殺東陽太守蕭崇之和長山令劉國重並遣將孫泓進攻山陰。齊武帝急派禁兵數千,戰馬數百討伐。唐寓之臨時組合的軍隊,一戰即潰,寓之被殺,各郡縣相繼被平定。事後,參與暴亂的不少民丁,被罰修白下城(時為南琅邪郡治所,故址在今南京金川門外),或發配到淮河一帶作戍卒十年。
此暴亂雖很快平定,庶族地主反檢籍的斗爭並沒有停止。永明八年,蕭齊政權被迫停止檢籍,並宣布「卻籍」無效,對「卻籍」而被發配戍邊的人民准許返歸故鄉,恢復宋末升明(477-479)以前戶籍所注的原狀。許多庶族地主和商人因而取得士族所具免賦役的特權。
-----------------------------------------------------------------
〖唐賽兒起義〗
明初唐賽兒領導的農民起義。發生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起義中心在山東益都一帶。唐賽兒(生卒年不詳)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識文字。丈夫死後,在掃墓歸途偶得一石匣,內藏有寶劍兵書。經日夜學習,通曉諸術,遂削發為尼,自稱佛母,宣稱能知生前死後成敗事;又能剪紙人紙馬互相爭斗;如需衣食財貨等物,用法術即可得。傳教於山東蒲台、益都、諸城、安丘、莒州、即墨、壽光等州縣之間,貧苦農民爭先信奉。
永樂年間,明朝為營建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加之連年水旱,農民以樹皮、草根為食,賣妻鬻子,老幼流移,無以為生。唐賽兒於十八年二月與劉信、賓鴻、董彥升等率數百人起義,占據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明青州衛指揮高鳳領兵鎮壓,被打死。明成祖朱棣以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派都指揮僉事劉忠佐之,率京營五千人星夜馳赴山東,圍卸石棚寨。唐賽兒遣人詭降,言寨中食盡水缺,謀從汲道撤逃。柳升信以為真,統重兵防守汲道。起義軍乘夜突圍,殺死劉忠,轉戰安丘、諸城等地。但終因官軍眾多,又遭山東都指揮衛青、鰲山衛指揮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襲,於三月失敗。朱明廷為搜捕唐賽兒,竟逮捕了山東、北京等地的數萬名出家婦女,而唐賽兒等人還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終。當地人民為了紀念她,稱卸石棚寨為唐賽寨。
-----------------------------------------------------------------
〖唐賽兒失蹤之謎〗
這場由民間宗教傳播多年而組織的起義,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被鎮壓下去,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一些思考。在義軍占據山寨以至其後與官軍作戰的過程中,始終沒有看到過唐賽兒出現,但她卻被認定為這場起義的領導者。這很可能因為她始終只是保持著民間宗教領袖的身份,而董彥杲等人的聚眾山寨,則只是當時明教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一部分教眾的行為,而並非全體教眾在唐賽兒領導下的行為,所以只有兩千人參加了占據山寨的起事。待到義軍攻打安丘時,這場起義的影響已經達到了高潮,參加起事的人數也驟然增多。但是占據山寨也好,攻打安丘也好,唐賽兒作為當時的宗教領袖,都很可能並未直接參加,正因為是這樣的情況,所以起義的整個行動顯得缺乏統一領導指揮,更缺乏民間宗教背景下起義的嚴密組織特點。但是這場起義的秘密宗教的特色,在起義失敗後卻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起義被鎮壓的同月,朝廷下達了追捕唐賽兒的詔令:上以唐賽兒久不獲,慮削發為尼,或混處女道士中,遂令法司,凡北京、山東境內女道士,悉逮至京師詰。
兩個月後,一無所獲的朱棣將追捕的范圍擴大到了全國:上懲妖婦唐賽兒通經扇亂,遂命在外有司,凡軍民婦女出家為尼及道姑者,悉送京師。
因這兩道命令而遭逮捕的婦女不下幾萬人,成為當時事佛婦女的一大厄難。但是唐賽兒卻始終未能捕獲。而關於唐賽兒的傳聞卻愈發神奇了起來。
既而捕得之,將伏法,恬然不懼,裸而縛之詣市,臨刑,刃不能入,不得已,復下獄,三木被體,鐵鈕系足,俄皆自解脫,竟遁去。(祝允明:《野記》卷二)
……獲賽兒暨劉峻等男婦百餘人。賽兒坐檻車,語解者曰:「今死矣!幸畀我一杯水以止渴。」護解者哀之,不知其詐,比水至,而賽兒遽遁矣。(《存硯樓二集》卷二四《秦五公傳》)
在這些記述中,唐賽兒成為了一個通曉妖術的「妖婦」,但許多人把她當作了一個傳奇的英雄人物。明朝人大都對唐賽兒未被捕獲而感到驚異,認為她一定會有神人相助。這所謂的神人相助,其實便是民間宗教力量的體現。
中國歷史上的極端封建專制統治,一向以強大嚴密而著稱,但是在那些信仰著依靠民間宗教精神改變命運的民眾面前,卻虛弱無用到了這樣的地步,一切官府、巡檢司、關隘、軍隊乃至特務機構,都無濟於事。唐賽兒的下落永遠是一個謎,她謎一般消失在民間。
-----------------------------------------------------------------
〖真實的唐伯虎〗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漫勞海內傳名字,誰論腰間缺酒錢?」
詩賦自慚稱作者,眾人多道我神仙。些須做得工夫處,莫損心頭一寸天。
唐寅的這首「言懷」詩,前六句很像人所共知的唐伯虎,讓人覺得他活得逍遙
D. 有關「信」的文章,怎麼寫
我國的書信史源遠流長,戰國時期樂毅的《報燕惠王書》、魯仲連的《遺燕將書》、李斯的《諫逐客書》等,都已是傳誦千古的名篇。但先秦兩漢人寫信,形式比較隨便。至遲到魏晉時期,開始有人撰作"書儀",就是各類書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寫信時套用。這類文字在魏晉到隋唐之際非常流行,據《隋書-經籍志》記載,謝元撰有《內外書儀》四卷,蔡超撰有《書儀》二卷。《崇文總目》稱王宏、王儉、唐瑾,以及唐裴茝、鄭余慶,宋杜有、劉岳尚等都有《書儀》傳世。此外還有專供夫人、僧侶使用的《婦人書儀》、《僧家書儀》等。有學者敦煌文獻中發現了上百件"書儀"類文書,比較著名的有鄭余慶書儀、杜友晉書儀等。迄今所知最早的書信格式,是晉代書法家索靖書寫的《月儀》。
春秋戰國時期的信是寫在竹簡上的,為了防止別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蓋起來,用繩子紮好,那個繩子就叫做「緘」。我們現在說「三緘其口」就是封好紮好的意思。後來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蓋章,表明這封信沒有被拆開過。封泥上的文字就是現在的文字學家研究的封泥文字。
書信有許多叫法,如書札、手札、書牘、尺牘、尺翰等。對唐以前的名人書信,後人稱之為帖,是重視它的書法。故宮博物院曾為院慶80周年展出的鎮院之寶《平復帖》,就是西晉陸機問候患病的朋友的書信,這9行84字的草書,是中國存世最早的書法真跡和名人手札。
《史記》:「說楚王發信臣。」《世說新語·雅量》:「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古樂府詩句:「有信數寄書,無信心相憶。」《資治通鑒》:「宜急追信改書。」《越絕書》:「越絕糧,使素忠為信,告祟於吳。」等等。上文中的「信」都是使者,即送信人的意思。文中的「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信。
「家書抵萬金」,「答友人書」,以及魯迅先生的《兩地書》,還有今天仍在用的成語「鴻雁傳書」中的「書」,都是信的意思。
既然「書」是信的意思,那麼古代的書一般是用什麼代替的呢?
古代的「書」是刻在竹片上或木片上的,刻在竹片上的書叫「簡」,刻在木片上的書叫「牘」,這里的「簡」「牘」以及把它們裝訂成冊的「冊」就是古代的書。
古人寫信,一開始也寫在木板上,寫信的木板長約一尺,故稱「尺牘」,「尺牘」就是古代的書信。為了與「簡牘」區別開來,人們把作為書信的「尺牘」叫做「檢」,在「檢」上簽字稱為「署」,現在的「署名」就是由此而來。有的「檢」上還有一塊凹陷的裝飾叫做「函」,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的來源。
書信的傳遞,是人類交往的重要手段,古代書信的傳遞有以下這些方式:
羽檄就是插有羽毛的書信。顏師古註解:「檄者,以木簡為書,長尺二寸,用徵召也。其有急事,則加以鳥羽插之,示速急也。」意思是古代戰事緊急時,把羽毛插在書信上,稱之為「羽檄」。
羽書古時征調軍隊的文書。古人認為鳥能飛翔,在當時的條件下,最快莫過於飛,所以在書信上插或粘上鳥的羽毛,表示此乃急件,必須飛快遞送。
雞毛信古代羽書的一種,就是在書信上粘插雞毛,因此又叫「雞毛信」。這種傳遞書信的方式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仍在沿用。我國西南地區的佤族、拉祜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直到民主改革前夕,仍然使用這種方式傳信。
信鴿傳書古代用信鴿傳遞書信的方式。這種傳遞書信的方式歷史悠久,西漢的張騫、東漢的班超先後出使西域時,都曾用信鴿傳遞消息。
傳竹筒古代用竹筒傳遞書信的方式。這種方式始於唐代,據《唐語林》記載,白居易在杭州當刺史時,與朋友各居一方,往來不便,就把寫好的詩稿裝入竹筒中互相寄送,這種竹筒又叫「郵筒」,從唐代一直到明、清時期,相沿成俗,竹筒起著保護和傳遞書信的作用,類似今天的信封。
急腳遞古代傳遞緊急軍事情報的一種方式,俗稱「傳金牌」。始於宋代,元代稱為「急腳鋪」。相傳岳飛一日接連接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他退兵,這就是金字牌急腳遞。
在中國古代書信有別,書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稱書札為書信是後來的事。換句話說,現代所說的書信古代通稱為「書」。《左傳》記載:「叔向使詒子產書。」著名的書信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在現代漢語中「書」仍保留了「書信」的意思,如「家書」等。現將古代書信的別稱介紹如下: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3尺,一般書信寬不過1尺,故將書信稱為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貼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或綢)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據《文選》「古詩十九首之十七」有這樣的詩句:「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札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札」一詞。
書信的上述別稱都和我國古代寫信用的材料有關。除了上述別稱外,古代書信還有一些別稱。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所以,後來用鴻雁代稱書信。
鯉魚也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一種稱為「雙魚」,如宋人《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另一種稱為「雙鯉」,劉禹錫《洛中送崔司業》詩:「相思望淮水,雙鯉不應稀。」韓愈《寄盧仝》詩中也有「更遣長須致雙鯉」的詩句。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詩中有「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有的直接說成「魚書」,唐代詩人韋杲《憶玉簫》詩:「長江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如秦。」因為常用鯉魚代替書信,所以古人往往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漢樂府詩中有「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書。」
書簡也代指書信。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李白詩中便有「桃竹書筒綺秀文」之句。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如宋趙蕃詩中有這樣一句:「但恐衡陽無過雁,書筒不至費人思。」
八行書也是信札的代稱。舊時信件每頁八行,故稱為八行書。《後漢書·竇章傳》李賢注引馬融《與竇章書》:「孟陵奴來,賜書,見手跡……書雖兩紙,紙八行,行七字。」溫庭筠詞曰:「八行書,千里夢,雁南飛。」
在古代的水墨地圖上,以青銅時代的東周王都洛陽為中心,東至齊魯,西到關中,北抵燕趙,南達吳楚,四通八達,驛道相通。長於說辭的謀士,帶著魚腸劍,簡朴的青衣,一騎絕塵,攜著簡書與符信,往來於諸侯國的城池之間,穿山嶺,越棧道,快馬加鞭。八百里加急信書,赤紅的朱印,五彩的羽翎,蒼勁的筆法,宛如飛鳥白羽,翩躚飛舞,流星馬飛蹄嘶哮。官吏奏報,說客上書,白羽倒插,那是砂筆,青玉紙,火燒連營三千里飛報。騎馬的信使飛出燕國的城門,轉過護城河,王府宅邸酒樓茶肆鬧市裡巷一路上黍麥綠映,雲霞青山,直奔東南。
古代千里傳書,戰國時期把書信或文章刻寫在竹木簡上,亟傳檄告,簡書與符信往來傳送於燕趙秦晉之間。齊魯的謀士,門客或寫文書,作檄文,傳將令,長袖撫案,磨墨疾書,青玉筆頭,狼毫揮舞,取了水陸通行符節,信使披青衣,佩袖箭,千里單騎,驛館傳舍之間,片刻不得停息。秦朝簡冊用大篆小篆,符傳用刻符,印璽用繆篆,幡書用鳥書。山間飛奔的火紅毛色的駿馬,插著不同色彩的雲旗,蹄聲如沙場鑼鼓,山野城郭農田桑園,官道街驛行人紛紛躲避,亂作一團。五彩錦書,火龍駒,風雲蹄,烽火狼煙中信使輕裝上馬,將插著孔雀紫羽的帛書送到行軍大營。
從巴蜀到關中,米倉山、大巴山溝壑起伏,關山阻隔。信使縱馬山道,要經過都江堰,險峻的劍閣,葭萌關,陽平關,沃野千里,崇山峻嶺。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一路上夾竹桃,水稻的清香從河谷丘陵里飄來,信使懷里的書和行囊的劍,都浸漬這種芬芳。關中的稻穀香,江南的蓮子紅,一名古代的信使永遠穿梭在秦嶺與大禹陵之間的山地,關寨和城塞。蟬翼般的帛書,情意綿綿的家書,就像飛出窗閣廂房的紙鳶,五彩翅膀,輕盈的羽翼,在漢代的地圖上飛舞。孔雀翎襯著信箋上華麗的綵衣,飄逸的線條,古雅的剪裁,明月照在騎馬飛馳的信使身上,周圍是澄黃色的稻子、深黃色的油菜花、柑桔果。飢餓的時候駐馬飲水,嚼塊干糧,千里山路走完,信使整整衣冠,策馬進京。遙遠的驛路上,信使已經中了花草的毒,被山色里飛翔的鳥兒蠱惑。交付書信,受賞了漢家糧倉里的稻米,銀兩,買來酒食花椒、姜塊、薤菜,一醉三日。
漢代的家書,秦朝的詔文都用隸書抄寫,高堂上一聲令下,傳訊官直奔東城。古雅的竹簡和帛書則用絲線包裹,若是皇帝親筆詔書則是用金黃的綢布小心翼翼的裝。三更造飯,五更上路,有經驗的壯年信使騎著星月飛馬,背插小黃旗借著清晨的月色,穿過京城車水馬龍賣早點的油茶鋪,燒賣攤,古玩店,繞過街角,日行四百里,將書信傳到東南的州府。至於家書,則是筆法各異,用墨千奇百怪,點點穿穿,塗塗抹抹,有筆走龍蛇的矯健,有飄若飛鳳的清逸。有潦草的家書,倉促的結語,雜亂的筆畫,讓人聯想到寫信人的焦急心情,左顧右盼蹙眉而思。雲夢睡虎地的木牘家書,像信鴿一樣直飛雲霄,由武關經南陽抵達江陵,一路顛簸,風塵僕僕。
古人寫書信,講求寄情千里,字句真切。街巷之間,忽有飛馬來報,登科及第,親友傳書,互道平安。信箋上的行草,大小如雨點,勾連如蛛網,一筆一劃或如痴如醉,或酒熱耳酣。魏晉書法家文筆遒勁,心領神會,寫就的家書用紅絲帶纏繞,彷彿自己就能飛到千里之外。紙張里的漢字或如粒米,或如魚鱗,或如雲朵,有翅羽,有耳目。信使縱馬飛馳,呼嘯而過,懷里的帛書像小兔子一樣惴惴不安,上躥下跳,躲在信使的衣衫內。從京城到邊塞的路上征塵滾滾,從黃河到南方的驛道則是俠盜迷蹤,虎狼橫行。
戰亂時期,箭矢滿地,揭竿而起佔山為王凶神惡煞的山大王專門攔截商旅行客,搜銀兩,奪珠寶,不容分說招呼嘍啰一哄而上,將客商五花大綁押回山寨。荒山裡山道艱險野獸出沒,嘍啰來報,青衣信使一騎過嶺,山大王便招呼眾人吆喝呼嘯著沖下來攔住信使去路。但愚笨兇狠的山大王卻是從不攔截飛馬傳家書的信使,問了壯士去路,拱手抱拳滿懷敬意,杯酒相贈。信使一飲而盡,眾人豪爽大笑,紛紛回寨。壯士拍馬加鞭,帶著家書就直奔東南。來年回京帶來江浙的壇裝陳釀女兒紅,眾嘍啰接住,一醉方休。
唐元和三年戊子科狀元柳公權,小楷體勢勁媚,骨力道健,內斂外拓,干凈利落。柳公權的小楷家書情深意切,韻味長遠。朴雅的紙張上,用筆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有柔軟的力量,也有勁挺的神氣。家書上面有硃砂紅印,吩咐書童急行軍,回鄉報喜。明清的狀元郎酸書生傳遞書信則是更喜歡紅鬃馬,草行書,筆下春風得意,急忙要把高中的消息傳到家鄉,回到驛館就趕忙喚迷糊的書童筆墨伺候,捲起袖子,整整衣裝,長袖的書生秉燭疾筆。新進狀元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喝下一壇十八年的狀元紅,醉醺醺的揮毫直下,墨色氤氳,滿室清香,雪青色的紙箋,新鮮的楷書帶著野外露水的青澀,筆痕質朴古厚,如蠹魚,雨燕,令人眼花繚亂的點橫撇鈉,纏繞在一團。紙張上筆跡十分潦草,勾連走風,七橫八豎,讓人能感受到古代的書生在揮毫之間快哉十足。四蹄疾馳的棗紅馬,玻璃眼,珠玉毛色,閃閃動人。馬兒筋骨健壯,寬大,神采飛揚,風馳電掣,在山道上掀起一陣塵煙,遠遠的只能看到它的影子。一路上伴著他的是山野里的大雁,紅狐,跟著馬兒一起飛跑,嬉鬧,跳躍,吵鬧,臨安城外,嘶哮的馬匹背上的信使沖進城門,滾鞍下馬,上書報喜,動作已經像燕子一樣靈巧,犀利。書信抵達南方,春天來臨,草木萌芽,才子們登科及第的消息傳遍鄉里,親朋好友奔走相告,拱手作揖,杯盞往來。
漢代的家書,是一隻紙鳶。漢代開始以竹篾扎作成鳥禽狀骨架,長方形硬竹板,從背後勒成瓦形,或豎或橫,繪畫簡潔明快,背縛弓弦,憑借強風,飛上天空,左沖右突,嗡嗡作響。紙鳶有著孔雀翎,紫金裝,它飄過松亭關都畿道,隨著候鳥飛向長滿桃花和水稻的南方。一封暖暖的家書寫畢,便是洋洋灑灑的佳人音書,鴻雁之約。古代的夜晚燭火滿院,沐浴之後的書生們焚香凈手磨墨提筆,卷著袖子想著在紫荊關,桃源山的書肆里抄寫書信的紅粉知己。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書信就像紙鳶一樣,飛過驛館客舍。雲中錦書,雁行千里,秀才的信箋就像漢代的紙鳶,在雲霧中舞動身姿。
紙鳶用的是紅絲絛,青竹篾撐起骨架,選細細的薄薄的砂紙或者印花的碎布裝飾羽翼。古人飛鴿傳書,多用紅絲線困扎信箋,字條。鷂子翻身,筆鋒側轉,敘說身前人後得失,家裡長短。不論流言蜚語還是流水賬簿,由騎棗紅馬大青馬的信使穿山越嶺送到。紅絲線,杏黃色的信紙,從京城到金陵順天府,寒霜雨露,秋風冰雪,幾案上的紙鳶斷了線,折了翅,紙筆春色也是幾番枯榮。山道艱險,飢腸轆轆的信使被攔路打劫,迷失方向,濡濕了信紙,也有無奈而返的時候。或問路村夫野老,或投宿荒山古寺,驛馬丟失,財物遺棄,那懷里的信箋似乎也啁啾著嘆氣,嘀咕著這驛路的漫長。家書失散,正如斷了線的紙鳶,杳無音訊。
紙鳶折斷了羽翎,被正在描紅的女子揀去用針線縫補,古代私塾里嬉戲的富家千金,糊弄老先生,玩風箏爬牆角,抽屜里藏的就是精緻的竹骨紙鳶,蘇州刺綉手帕,還有一疊疊桃花印紙,有蓮子的青色和酸杏的鵝黃。明代的京城有許多書肆和酒樓,碧雪青色的城牆內,有擅長刺綉手工藝的女子,也有代寫家書的窮酸秀才。
穿著藍色長袍和印花布鞋的富家子弟在聚寶齋里讀書,玩賞著蜀綉綾羅緞,鎏金壺、玻璃碗、青金石,在後院里鬥蟋蟀踢毽子,看著鬧市的花花草草,翻著絲綢裝裱的卷軸,笑看著吃酸菜魚喝花雕。京城求學的清貧書生則躲在書齋里閉門不出,磨墨抄書。抄寫的信紙一般是水墨色的,紙張和筆記有胭脂色,褐青色,柔軟的像江南的柳枝,字里行間,揖讓進退,或寫著薄酒一杯,聊表芹獻,或敬頌頤安,文不加點,字里行間快意恩愁少年意氣,軒轅台,萬仞山。或諷諫,或拜祭,或問親,或噓寒,一封彩雲箋,筆墨清雅細膩,半個時辰之後,月光當窗之時,頓筆收鋒,差人送往千里之外的紹興府走馬橋石板街花溪樓某某處。而私塾里的女孩子則吃著菱角,咬著酸酸的杏兒,寫小楷,刺蘇綉,扯著紅絲線的紙鳶,從屋頂上看著酒樓茶肆銀鋪米店的灰色整齊的屋瓦。
左馮翊,玉壁城,朱雀航,春天的時候總會有滿腹詩書的才女做紙鳶,寫書信。晉人寫雨後帖,快雪時晴帖,快哉之意暢酣淋漓,然而閨閣女子的秀氣小楷亦是墨法精麗,生動無比。信箋夾在線裝書里,用藍印花布,蘇州刺綉的手帕包裹著。線裝書里藏著桃木書簡,那是青梅竹馬的定情之物。明清內府圖書常用黃綾作衣,以示尊貴,而秀才和江南閨閣里的梳著紅妝的女子小楷書信則字跡柔和,纖細,欹斜相依,肥瘦相間,有竹馬青梅的靈犀。用不著象牙笏板,傳旨罰俸官衙拘束,即使是脂粉氣的草書,卻也天真質朴,情意綿綿。桃木書簡夾在書信里,彩色的花瓣和衣袖的綠色有萱草的清新。清代的老夫子,宋朝的桃木匠他們不懂得這蜀綉小箋亂針、釘線、圈金、摻針、滾針、接針綉,一針一線包裹著線裝書和草書紙張桃木書簡的情分。揚州的閨房少女不思宮廷廚子的手藝,只讀酒牌紅字,絞著手帕兒,在城牆和宅院內牽著紙鳶的細線,思慕著飄在城外的紙風箏。
春去春又來,蜀綉織錦做的紙鳶,落在芳草齋,玉華樓,斗蛐蛐的子弟目光越過親王府清宮御苑杏黃色的琉璃屋瓦,看著紙鳶飛過村落孤煙。這種陌生的紙鳶對於他們來說是嬌媚的燕子,輕盈的飛過揚州鹽道,王府高高的牆壁。韌性的竹子,砂紙,密密的針線,五色金翠線,孔雀翎,杜鵑翼,黑蜈蚣,美女蛇,迷蝴蝶,玉麒麟,盤蛟龍,形狀各異的紙鳶飛過客棧,茶樓,銀鋪,米店,梁都建鄴,王公貴族們的花花世界。它有五彩翅膀,百丈游絲,只食蘑菇、嫩草、樹葉,翡翠綠的紙鳶,雲彩是它的霓裳,水草鯉魚。它生活在綠衣黃裳的信箋里,拋媚眼,送春風,過田壟,采蓮子。
雲彩中的紙鳶,那是唐朝的紙鳶還是漢代的青鳥,彩色頭冠,明麗的藍色或綠色羽毛,在古老的城牆和飛檐翼角、斗供彩畫、朱柱金頂的宮殿外,五色綉衣,縟綉羅紈、素綈冰錦的紙鳶,梧桐楊柳如煙的春風里,它是蜀綉上的鴛鴦。黃綺乘雲綉,鳳鳥紋刺綉,紙鳶的翅膀上被心靈手巧的女子刺上了金色紋線,那就是線裝書裡面如春海棠的孔雀。遙遠的京城,它帶來少年來心上人的書信。白雲間的紅絲帶,那是信使懷里揣著的女兒錦書。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那是紙鳶的啼叫。紙鳶做的珠玉孔雀被細細的手指牽著,在府齋的柳樹上空飛舞,飄向疾馬飛馳的山裡。綴著京綉飄帶的書信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到達京城,也不知道京城的讀書郎什麼時候才寫完清秀小楷,飛鳶傳信。
送你一封五彩錦雲書,一隻雪青碧紙鳶,繪上鴛鴦綉,描上紅絲線;插上孔雀翎,寫上小楷字,直飛千里東南,錦書盟誓,今生今世永不分離。
E. 周書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四 翻譯
參考譯文如下:
v蕭撝字智遐,是蘭陵人。他是梁武帝的弟弟安成王蕭秀的兒子。性格溫厚寬宏,長得非常英俊。十二歲進入國學,博覽群書,愛好寫文章。在梁代,被封為永豐縣侯,封地一千戶。開始做給事中,以後又分別做了太子洗馬、中舍人。魏恭帝三年,被征詔為上州刺吏。從政講究仁愛寬厚,把禮節和謙讓作為執政的根本。曾經到了大年初一,監獄中被關押的人全都被放回了家,任憑他們在家生活三天,然後再回到獄中。主事者堅決不同意。蕭撝說:「從前,王長和虞延被歷史稱頌,我雖然缺少德行,私下裡也仰慕他們的高尚品行。憑信譽來教導人民,就從這開始吧。因為這而獲罪,不是他們甘心求取的,希望你不要憂慮。」這些囚犯全都感念恩德,按時限回到了獄中。官吏和百姓都稱贊他施人恩惠的教化。任職期滿應當回朝,管轄區的百姓李漆等三百餘人上表,請求再留任兩年。皇上雖然沒有允許,但對他予以贊美。等到蕭撝進入周朝,被安置在露門學。高祖把蕭撝和唐瑾、元偉、王褒等四人全都認定為文學博士。蕭撝因為母親年紀大了,上表請求回家孝養母親,說:「我聽說臣子出門盡忠,在家盡孝,是了解人間倫理綱常的行為;我做事晚上還混混不清,早晨才明曉了事理,而且每一件事都關系國家發展。陛下坐鎮朝堂,憑孝道治理天下,仁愛延及草木。所以我才敢冒昧地陳述自己的意願。我的母親褚氏已經年紀很大,祈求皇帝允許我離開官場回家裡侍奉母親。只希望皇帝仁慈答應我的請求。我表露誠心歸順周朝,已經十六年了,皇帝對我的恩德像海洋一樣深,像山嶽一樣高,我的回報卻像小溪一樣淺,像塵埃一樣輕。肆意為師執掌禮法,最終也沒有稱職;我淺薄的能力阻礙了皇上明察世事,忝居其位妨礙了朝廷選拔有能力的官員。我想要辭別朝堂,隱居故里,這是我深深眷戀的,我迷戀家鄉以及無能為朝廷出力的羞郝之情深深困擾著我。」高祖沒有答應,下詔書說:「您是梁朝的中流砥柱,現在已經在三個朝代任職。所謂楚雖有材,周實用之。正是依託你們的謀略彌補我的能力不足的時候。然而做官為了盡忠,退官為了侍奉父母,為了踐行公私兼濟的道義,怎麼能容你現在全為私心,使國家缺少了臣子呢?我的決議實在是違背了你的願望。」不久因為母親去世而離開官場。天和六年,授予蕭撝少保官職。建德元年,又調轉到少傅的職位上。後來改封蔡陽郡公,增加的封地和前面的加起來一共三千四百戶。建德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九歲。高祖在正武殿為他舉行喪禮,賜給他谷麥三百石、布帛三百匹,大將軍、大都督、少傅、益新始信四州的軍事、益州刺吏全都持節慰問,謚號為襄。蕭撝擅長草書和隸書,名聲僅次於王褒。計算和醫術他也全都用心學習。他所著的詩賦和其他文章達幾萬字之多,在世上很流行。
F. 古人對信的稱呼是什麼
古代對「信」的稱呼有:
函牘、信札、尺書、尺素、書翰、文牘、尺牘、尺簡、書函、書柬、書簡、書札、書牘、翰札、簡牘、信件、竹簡、手札、函件。
書信在人類的交流與溝通的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禮儀之邦。人們的社會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過一定的禮儀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動方式來進行。
(6)唐瑾歷史學擴展閱讀:
古代的書信格式:
我國的書信史源遠流長,戰國時期樂毅的《報燕惠王書》、魯仲連的《遺燕將書》、李斯的《諫逐客書》等,都已是傳誦千古的名篇。但先秦兩漢人寫信,形式比較隨便。至遲到魏晉時期,開始有人撰作"書儀",就是各類書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寫信時套用。
這類文字在魏晉到隋唐之際非常流行,據《隋書-經籍志》記載,謝元撰有《內外書儀》四卷,蔡超撰有《書儀》二卷。《崇文總目》稱王宏、王儉、唐瑾,以及唐裴茝、鄭余慶,宋杜有、劉岳尚等都有《書儀》傳世。此外還有專供夫人、僧侶使用的《婦人書儀》、《僧家書儀》等。
有學者敦煌文獻中發現了上百件"書儀"類文書,比較著名的有鄭余慶書儀、杜友晉書儀等。迄今所知最早的書信格式,是晉代書法家索靖書寫的《月儀》。
我國的書信文化經過歷代的傳承和發展,大體形成了為社會廣泛認同的書信格式,一封通常意義上的書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幾個部分:稱謂語、提稱語、思慕語、正文、祝願語、署名。
由於收信人年齡、身份的不同,寫信時所使用的稱謂語、提稱語、思慕語、祝願語等也都有相應的區別,弄錯了就會貽笑大方,就是失禮。
G. 周書的作者簡介
(583~666)),唐初政治家,史學家。宜州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在唐初頗有文名,多次參加官書的編寫,最大貢獻為編修《周書》 。武德五年(622),任秘書丞,向唐高祖李淵提出:梁陳和北齊還有記載保存,而由於隋末戰亂,周隋文獻多有遺缺。現在耳目所及,還能得到可以憑信的史料。唐因隋繼承北周歷數,唐朝祖先建立功業都在周時。因此令狐德棻建議,修梁、陳、齊、周、隋五朝之史。高祖採納其意見,並給每一史都委派了主持人。時過數年,修史事業未能成就。貞觀三年(629),唐太宗李世民又下令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周史由令狐德棻和秘書郎岑文本負責,德棻又推薦殿中侍御史崔仁師協助。貞觀十年成書。北周詔令文書多仿先秦文體,《周書》如實照錄。但書中敘事紀言,也往往過於文雅,華而失實,不能恰當反映北周當時風氣,因而《周書》在《史通》中多處受到劉知幾的批評。祖父令狐整為北周大將軍,父親令狐熙北周位至吏部中大夫、儀同大將軍。唐高祖時,任大丞相府記室,後遷起居舍人、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太常卿、弘文館、崇賢館學士等職。唐初奏請重修梁、陳、北齊、北周及隋朝正史,被採納。龍朔二年(662年),德棻八十高齡,加金紫光祿大夫。卒於家。曾主編《周書》。
德棻做了兩件歷史意義的事。其一,奏請購募天下書—至唐太宗即位,已「於宏文殿聚四部群書二十餘萬卷」;其二,修史。 (595~645年),字景仁,唐代宰相,南陽棘陽人,祖父名善方,仕蕭察,吏部尚書。父名之象,隋末為邯鄲令。曾被人誣陷。岑聰慧敏捷,博通經史。善於文詞,《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文集60卷,已散佚。《全唐文》錄存其文20篇,《全唐詩》錄存其詩4首。
少年時代即聰穎明理,博覽經史。隋時,其父岑之象遭誣入獄,冤不能申。當時他14歲,到司隸處申冤,辯對哀暢。司隸命作《蓮花賦》,他一揮而就,受到贊賞,父冤遂申。隋末,蕭銑在江陵建立割據政權,任他為中書侍郎,專典文書。蕭銑於荊州稱帝,召岑為中書侍郎。唐李孝恭定荊州時,岑勸銑出降。及入城,諸將欲擄掠。岑勸孝恭說:「隋無道,群雄並起,江南人民受苦不堪,王師到此,蕭氏君臣,江江陵父老決計歸命,實為去危就安。今若縱兵擄掠,不僅士民失望,且江嶺以南無復向化了。」孝恭稱善,乃嚴申軍令,禁止殺掠。授岑為荊州別駕。孝恭進擊輔公祏,令岑主管軍書,復授行台考功郎中。 本紀第一 - 文帝上
本紀第二 - 文帝下
本紀第三 - 孝閔帝
本紀第四 -明帝
本紀第五 - 武帝上
本紀第六 - 武帝下
本紀第七 - 宣帝
本紀第八 - 靜帝 列傳第一皇後 - 文帝元皇後・叱奴皇後・孝閔帝元皇後・明帝獨孤皇後・武帝阿史那皇後・李皇後・宣帝楊皇後・朱皇後・陳皇後・元皇後・尉遲皇後・靜帝司馬皇後
列傳第二 - 邵惠公顥・杞簡公連・莒庄公洛生・虞國公仲
列傳第三 - 晉盪公護
列傳第四 - 齊煬王憲
列傳第五 - 文閔明武宣諸子
列傳第六 - 賀拔勝・賀拔允・賀拔岳・侯莫陳悅・念賢
列傳第七 - 寇洛・李弼・李輝・李耀・於謹
列傳第八 - 趙貴・獨孤信・侯莫陳崇
列傳第九 - 梁御・若干惠・怡峰・劉亮・王德
列傳第十 - 王羆・王慶遠・王述・王思政
列傳第十一 - 達奚武・侯莫陳順・豆盧寧・豆盧永恩・宇文貴・楊忠・王雄
列傳第十二 - 王盟・王勵・王懋・賀蘭祥・尉遲綱・叱列伏龜・閻慶
列傳第十三 - 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
列傳第十四 -周惠達・楊寬・楊鈞・柳慶・柳機・柳弘
列傳第十五 -蘇綽
列傳第十六 - 盧弁
列傳第十七 -李賢
列傳第十八 - 長孫儉・長孫紹遠・斛斯征
列傳第十九 -赫連達・韓果・蔡祐・常善・辛威・厙狄昌・田弘・梁椿・梁台・宇文測
列傳第二十 - 史寧・陸騰・賀若敦・權景宣
列傳第二十一 - 王傑・王勇・宇文虯・宇文盛・耿豪・高琳・李和・伊婁穆・楊紹・王雅・達奚寔・劉雄・侯植
列傳第二十二 - 竇熾・竇善・於翼
列傳第二十三 -韋孝寬・韋敻・梁士彥
列傳第二十四 - 申徽・陸通・柳敏・盧柔・唐瑾
列傳第二十五 - 厙狄峙・楊薦・趙剛・王慶・趙昶・王悅・趙文表
列傳第二十六 - 趙善・元定・楊摽・裴寬・楊敷
列傳第二十七 - 鄭孝穆・崔謙・崔猷・裴俠・薛端・薛善
列傳第二十八 - 鄭偉・楊纂・段永・王士良・崔彥穆・令狐整・司馬裔・裴果
列傳第二十九 - 寇俊・韓褒・趙肅・徐招・張軌・李彥・郭彥・裴文舉
列傳第三十 -蘇亮・柳虯・呂思禮・薛憕・薛真・李昶・元偉
列傳第三十一 - 韋瑱・梁昕・皇甫璠・辛慶之・王子直・杜杲
列傳第三十二 - 尉遲運・王軌・宇文神舉・宇文孝伯・顏之儀
列傳第三十三 -王褒・庾信
列傳第三十四 - 蕭㧑・蕭世怡・蕭圓肅・蕭大圜・宗懍・劉璠・柳霞
列傳第三十五 - 李延孫・韋祐・韓雄・陳忻・魏玄
列傳第三十六 - 泉企・李遷哲・楊干運・扶猛・陽雄・席固・任果
列傳第三十七儒林- 盧誕・盧光・沈重・樊深・熊安生・樂遜
列傳第三十八孝義- 李棠・柳檜・杜叔毗・荊可・秦族・皇甫遐・張元
列傳第三十九 藝術 -冀俊・蔣升・姚僧垣・黎景熙・趙文深・褚該
列傳第四十 - 蕭察
列傳第四十一 異域上 - 高麗・百濟・蠻・獠・宕昌・鄧至・白蘭・氐・稽胡・庫莫奚
列傳第四十二 異域下 - 突厥・吐谷渾・高昌・鄯善・焉耆・龜茲・於闐・嚈噠・粟特・安息・波斯
H. 《弄潮》里的趙國棟和唐瑾最後怎麼樣了,我現在才看到第二卷,快看不下了,太虐了
最後由於家族的壓力,被迫與主角分手了。
弄潮是一本都市言情性網路小說內,小容說作者是瑞根。
角色介紹:
趙國棟:憑借著「重生」對未來的精準預測快速上升,擁有一身無可匹敵的武功,擁有了巨額的財富,趙國棟同志的關注點很多,即關注官場,又關注外交、軍事和國家的能源問題,趙國棟的官場助力來自於「戰友俱樂部」,其通過自己對未來的預知推動「戰友俱樂部」的進步,再通過戰友俱樂部反過來再推動自身的進步。
唐謹:主角的眾多女人之一,不過最後由於家族的壓力,被迫與主角分手了。
孔月:主角的眾多女人之一,最後出國去了加拿大。
作者簡介:
起點中文網作家瑞根,最優秀的網路作家之一。生於七十年代,蜀人,平生無其他愛好,唯喜歡讀書,歷史、地理、宗教、雜類,更是最愛。
其他作品
《三國之亂世風雲》 類別:歷史類 總字數:92911
《江山美人志》類別:玄幻類 總字數:5179173
《魔運蒼茫》類別:奇幻類 總字數:2583759
《異時空之風華游獵》類別:玄幻類 總字數:1133243
《孽龍轉生》類別:玄幻類 總字數:727054
《弄潮》類別:都市類
《魔師》類別:東方玄幻
I. 北史 唐瑾傳 譯文
唐瑾,字附璘。父永。瑾性溫恭,有器量,博涉經史,雅好屬文。身長八尺二寸,容貌甚偉。年十七,周文聞其名,乃貽永書曰:"聞公有二子:曰陵,從橫多武略;瑾,雍容富文雅。可並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因召拜尚書員外郎、相府記室參軍事。軍書羽檄,瑾多掌之。從破沙苑,戰河橋,並有功,封姑臧縣子。累遷尚書右丞、吏部郎中。於時魏室播遷,庶務草創,朝章國典,瑾並參之。遷戶部尚書,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姓宇文氏。
時燕公於謹勛高望重,朝野所屬。白文帝,言瑾學行兼修,願與之同姓,結為兄弟,庶子孫承其餘論,有益義方。文帝嘆異者久之,更賜瑾姓萬紐於氏。瑾乃深相結納,敦長幼之序;謹亦庭羅子孫,行弟侄之敬。其為朝望所宗如此。進爵臨淄縣伯,轉吏部尚書。銓綜衡流,雅有人倫之鑒。以父憂去職,尋起令視事。時六尚書皆一時之秀,周文自謂得人,號為六俊。然瑾尤見器重。
於謹南伐江陵,以瑾為元帥府長史。軍中謀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並沒為仆隸。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輒議免之,賴瑾獲濟者甚眾。時論多焉。及軍還,諸將多因虜掠,大獲財物。瑾一無所取,唯得書兩車,載之以歸。或白文帝曰:"唐瑾大有輜重,悉是梁朝珍玩。"文帝初不信之,然欲明其虛實,密遣使檢閱之,唯見墳籍而已。乃嘆曰:"孤知此人來二十許年,明其不以利干義。向若不令檢視,恐常人有投杼之疑,所以益明之耳。凡受人委任,當如此也。"論平江陵功,進爵為公。
六官建,授禮部中大夫,出為蔡州刺史。歷拓州、硤州,所在皆有德化,人吏稱之。轉荊州總管府長史。入為吏部中大夫,歷御正、納言中大夫。曾未十旬,遂遷四職,搢紳以為榮。久之,除司宗中大夫,兼內史。尋卒於位。贈小宗伯,謚曰方。
瑾性方重,有風格。退朝休假,恆著衣冠以對妻子。遇迅雷風烈,雖閑夜宴寢,必起,冠帶端笏危坐。又好施與,家無余財,所得祿賜,常散之宗族。其尤貧者,又害膏腴田宇以賑之。所留遺子孫者,並磽埆之地。朝野以此稱之。撰《新儀》十篇。所著賦頌碑誄二十餘萬言。
瑾次子令則,性好篇章,兼解音律,文多輕艷,為時人所傳。天和中,以齊馭下大夫使於陳。大象中,官至樂部下大夫。仕隋,位太子左庶子。皇太子勇廢,被誅。
唐瑾字附璘。父親名永。唐瑾性格溫和恭順,很有度量,廣泛地涉獵經籍史書,平素喜好撰寫文章。身高八尺二寸,容貌非常壯美。十七歲時,周文聽到他的名聲,就贈送唐永一封書信說:「聽說你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唐陵,性格奔放富有軍事才能;一個叫唐瑾,儀態大方通曉藝文禮樂。可以一起派遣進入朝廷,我想將文武的重任交給他們。」於是召入任尚書員外郎、相府記室參軍事。軍事文書,多由唐瑾掌管。跟隨攻破沙苑,在河橋作戰,都有功勞,封為姑臧縣子。屢經升遷為尚書右丞、吏部郎中。當時魏室流離遷徙,各種事務剛剛創立,朝廷章程,國家典則,唐瑾都參與制定。升戶部尚書,晉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姓宇文氏。
當時燕公於謹功高望重,為朝野所矚目。他稟告文帝,說唐瑾學問品行修養都好,願意與他同姓,結拜為兄弟,希望子孫繼承他的宏論,有益於做人之道。文帝久久感嘆認為奇異,又賜唐瑾姓萬紐於氏。唐瑾與他深深結交,注重長幼的次序;於謹也在廳堂羅列子孫,行弟侄的禮儀。他被朝廷有威望的大臣如此尊崇。晉爵為臨淄縣伯,調任吏部尚書。量才授官,很有鑒別各類人的能力。他因為父親去世離職,不久起用命令他治理政事。當時六部尚書都是一時的俊秀,周文自稱得到人才,號為「六俊」。然而唐瑾尤其被器重。
於謹向南討伐江陵,以唐瑾為元帥府長史。軍隊中的謀劃策略,很多都出自唐瑾。江陵已經平定,世族、士人、兵士,一起淪沒為僕人奴隸。唐瑾細察他們的才能品行,有一點可取的,就商議赦免他們,依賴唐瑾獲得救助的人很多。當時的議論都贊許他。到大軍歸還,諸位將領多乘機搶劫,得到大量財物。唐瑾對錢財一無所取,只得到兩車書,載著歸還。有人稟告文帝說:「唐瑾有很多包裹箱籠,全是梁朝珍寶和玩賞的物品。」文帝本不相信,但是想了解他的實際情況,秘密派出使者檢查察看,只見到古書罷了。就嘆息說:「我知道這個人來到已有二十多年,明白他不會以私利干犯道義。如果不派人查看,恐怕普通人受謠言蠱惑而猜疑,這就是使他更加清白的方法了。凡是被人任用的人,應當這樣。」評論他平定江陵的功勞,晉為公爵。
六官建立授任禮部中大夫,出任為蔡州刺史。歷任拓州、陝州,所在之處都有德政感化,百姓官吏都稱贊他。調任荊州總管府長史。召入任吏部中大夫,歷任御正、納言中大夫。未到百日,連升四職,士大夫以之為榮耀。過了很久,任司宗中大夫,兼任內史。不久在任上去世。追贈小宗伯,謚號為方。
唐瑾性格端方持重,很有風度品格。退朝休假,經常穿朝服戴官帽來面對妻子兒女。遇上急雷烈風,即使在寂靜的夜晚安逸地睡覺之時,也必定起床,戴好官帽繫上官帶端正笏板正襟危坐。又喜好施捨給予,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產,所得到的俸祿賞賜,經常散發給宗族之人。對那些特別貧困的人,又割讓肥沃的田地來救濟他們。他遺留給子孫的都是貧瘠的田地。朝野都因此而稱許他。撰著《新儀》十篇。所著賦頌碑誄共二十多萬字。
唐瑾次子唐令則,性格喜好文字著作,兼曉音樂,文章多有纖柔艷麗之辭,被當時的人傳誦。天和年間,以齊馭下大夫身份出使到陳。大象年間,官職做到樂部下大夫。在隋朝做官,任太子左庶子。皇太子楊勇被廢,他也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