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匈奴的背景
古代匈奴今何在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繁衍在河套地帶,游牧於大漠南北。相傳匈奴人是夏人的後代。商代甲骨文稱其為"鬼 方",同代的詩集中又稱其為 "熏粥。、"獫允",春秋戰國時則稱其為"狄"、"戎"或"胡人"。匈奴之名始見於秦漢。
匈奴在我國北方活躍了幾百年,同中原王朝連年爭戰,對中國歷史產生過重要影響。公元1世紀後,匈奴分為南北兩支,南匈奴人居內地,後來逐漸和漢民族融合。北匈奴在漢武帝大規模進擊之下,兵敗西遁,但他們究竟逃往何處,是個長期不為人知的問題。
大約過了近三百年,歐洲東部突然出現了一文強大的騎兵隊伍,自稱匈人。6世紀,匈人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匈牙利國。
這支震撼歐洲的匈人騎兵,與中國西逃的北匈奴有無淵源關系?這是中外學者都感興趣的問題。
史學界不少學者認為歐洲匈人即匈奴。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法國學者德摟尼。後來,英國歷史學家吉本、學者伯克、德國學者夏德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這一觀點。中國許多著名學者也贊同這一觀點。章太炎認為,"今之匈牙利即匈奴音轉"。學者何震亞認為,匈牙利的"匈"為種族名,"牙利"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住地"。
人們還從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 進行了考察·發現歐洲匈人在祭祖天地鬼神、崇拜日月、獻血為盟、脫帽致謝等方面與匈奴人非常相似。1907年。匈牙利探險家斯坦因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以東50公里處 發現了一處古墓群。最近,匈牙利的考古學家在重新分析研究這處古墓群的墓內陪葬品時,意外地發現這些陪葬品與9世紀、10 世紀的匈牙利國內墓群的陪葬品十分相似。
此外,他們還在古墓群附近碰到一個少數民族群體烏戈爾人。烏戈爾人與當地的維吾爾人截然不同,人數僅9000人,能歌善舞,他們的民歌中有73首與匈牙利的五聲音階完全合拍。我國音樂學院的一位教師還發現匈牙利民歌中,有不少曲調和我國西北少數民族裕固族民歌極為相似,像是一首歌曲的不同變奏。其中裕固族的《催眠曲》和匈牙利的《搖籃曲》不僅曲調一致,而且專用襯?quot;壩哩"的發音也一模一樣。西漢時裕固族曾在匈奴長期統治之下,因此裕固族民歌保留匈奴民歌的風格是很自然的。遙遠的匈牙利也有和裕固族一樣風格的民歌,說明北匈奴西遷到匈牙利後把他們的音樂也帶到了那裡。匈牙利文學家基
塞里·伊什特萬曾多次來中國,他也發現了這一情況。他還發現裕固族對有些名稱的叫法和匈牙利人完全相同,如蘋果都叫"奧爾莫",綠色都叫"凱克",媽媽都叫"奧尼奧"。他說匈牙利人和裕固人有"親戚關系"。
越來越多的發現證明,今日歐洲的匈牙利人很可能與中國古代的匈奴人存在淵源關系。
http://www.zh5000.com/ZHJW/qsjs/200403/0004.htm
匈奴哪裡去了
新華網西安3月26日電(記者李勇 馮國 雷鳴)位於陝西省靖邊縣毛烏素沙漠南緣的統萬城,是世界上發現的惟一的匈奴都城遺址。隨著它在沉睡千年之後浮出沙海,中國文物部門已經開始對這一遺址進行恢復性修繕工作。站在這個巍峨的城墩之下,手撫如石頭一般堅固的城牆,人們不禁會問:這沙漫牆頭的古城難道就是匈奴的遺響,在中國北方馳騁了十個世紀又消失了十多個世紀的匈奴哪裡去了?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歷史上一度十分強盛的匈奴,在中國北方、中亞乃至歐洲各地不斷地進行爭戰、遷居、再爭戰、再遷居,經過幾個世紀與當地居民的混雜、通婚和民族融合,作為民族的匈奴在公元6世紀後基本消失,漸漸同化到其他民族肌體之中,或者說其所經地區其他民族或多或少都帶上了匈奴"因素"。
匈奴是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游牧部族,在不斷吸納或吞並周圍部族的基礎上迅速壯大,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之一,建立了游牧民族的第一個奴隸制政權,並在秦漢之際使西域諸國多臣服於己。但隨後的外部壓力和內部分裂,使匈奴內部分化愈來愈復雜,便如"溢堤的洪水"影響著歐亞大草原的歷史進程,而其西遷更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影響了世界歷史。
著名民族史專家、陝西師范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周偉洲教授說:"歷史很巧合,匈奴建立起草原奴隸制帝國之時,中原則建立了以農耕為基礎的封建制帝國。隨著兩大政治、經濟集團以及匈奴跟其他游牧民族間關系的發展,匈奴與中原王朝或戰或和了三四百年。終在內外交困等諸多因素之下,許多匈奴人或南遷,或西遷(近則中亞遠至歐洲),或滯留草原,通過婚姻、吞並、臣服、遷居等形式最後漸漸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之中。作為匈奴後裔之一的統萬城建造人--赫連勃勃,其部名鐵弗匈奴,就是匈奴人與鮮卑族通婚的後代。"
關於匈奴族的遷徙,中國史書除其內遷和滯留草原有較詳記載外,對匈奴的西遷語焉不詳,多為"向西方跑了",而歐洲學者的筆觸則多有涉獵。匈奴史專家、內蒙古大學教授林干說:"公元前一世紀時漢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創,部分匈奴或內服或西遷西域,並終使匈奴後來分裂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紛紛乘機而起,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約五六十餘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一個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進程是很快的。"
寫有十餘部匈奴研究著作的林干告訴記者,歐洲史學家中最早記載匈奴人活動的是羅馬帝國後期的歷史學家阿密阿那斯·瑪西里那斯(Ammianus Marcellinus,330-390年),其後關於匈奴的事便在歐洲史中驟然多了起來。他說:"西遷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擊滅位於頓河以東的阿蘭國後,便開始扮演著推動歐洲民族大遷徙的主要角色,同時也揭開了入侵歐洲的序幕。匈奴人不僅壓迫著哥特人避入羅馬帝國,甚至兵臨羅馬城下。此時,匈奴人不僅越過了多瑙河和萊茵河勢力直達西歐,還在5世紀時在多瑙河畔建立了匈奴帝國--'阿提拉王國',對歐洲歷史產生了很大影響。"
"雖然如曇花般的匈奴王國在歐洲消失了,但是許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來。許多學者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其後裔。"著名隋唐史專家、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王世平說。北京大學教授齊思和、原匈牙利駐華大使優山度也認同此觀點。王世平認為,匈牙利人與歐洲其它地方人的長相有明顯區別,匈牙利民歌很多與陝北、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是一樣的。匈牙利人雖然信仰東正教,又有薩滿教的習俗;匈牙利人趕車的"駕"在歐洲其它國家沒有,而與中國北方的一樣。陝北民歌如信天游產生遠比蒙古人早,很可能與匈奴有關。
王世平指出,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父親姓劉,其子孫也姓劉,只有赫連勃勃自號"赫連"。現在陝北姓劉的很多,或許是匈奴的後裔,如劉志丹。匈奴的部族很多,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等,但不能說姓這幾個姓的一定是匈奴後裔。
自號"長安匈奴"並以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蜚聲文壇的作家高建群說:"公元5世紀時北匈奴阿提拉在歐洲建立起匈奴帝國,南匈奴幾乎同時在中國建起帝國,二者在東西方同時向定居文明發起了最後一次進攻。在戰敗後匈奴人便融入到其它民族之中了。可以說,這個偉大的民族至今也沒有消失,它的血液還在當代其他民族的身上澎湃著。"
高建群說:"匈牙利人吹嗩吶和剪紙的情形和中國陝北的一樣,他們說話的尾音也與陝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一首詩中曾經這樣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很多匈牙利學者都認為這個國家與匈奴後裔有著密切的關系。"
秦漢史學會副秘書長、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張銘洽認為,漢代初期進行過一系列文化整合,對形成漢族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作用,至漢武帝時這一整合完成。正是這種基於"孝"的"和合"文化使包括匈奴在內的眾多游牧民族被吸納進漢族之內,同時也豐富了漢族。" 他認為,雖然匈奴作為一個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下來了。以現在主要流行於蒙古國、俄羅斯以及中國的內蒙古與新疆的"胡笳"為例,胡笳雖為匈奴樂器,但其傳播、繼承卻早已超出了匈奴。
民歌是民族的心聲,游牧民歌更是研究游牧民族和游牧文明盛衰興替的歷史和心靈的天窗。史載匈奴民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為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就是在漢代大將霍去病率大軍擊敗匈奴後,匈奴對失去陰山的無限愛戀。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的吉爾格勒博士認為,"這一古老的民歌曲式、主題、情節和結構至今遺留在蒙古民族豐富的民歌曲式當中。"(完)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3/26/content_1386441.htm
上帝之鞭——匈奴歐洲篇
Beckham
公元91年匈奴在和漢民族的長年戰爭中承認了失敗,開始了始無前例的民族大遷移……
南匈奴附漢,北匈奴遠飆。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是烏孫的地盤,既現在的伊犁和上游一帶,第二站是康居,也就是錫爾河上游東部。第三站為阿蘭聊這已經到了歐洲邊緣。在91年到290年長達兩百年的歷程中,這個上天的驕子好象消失了一樣。北方的蒼狼為了夢中的家園,在雪地中,沙漠里艱難的跋涉。中外的史書中都找不到這個驕傲民族的記載。當《波斯史》中提到三世紀末匈奴出先在阿蘭聊時,這頭飢渴太舊的蒼狼已經對它面前弱小的西方民族露出了爪牙……公元四世紀中葉,阿蘭聊滅國,西方震動。從此,匈奴在西方的活動遂史不絕書。
阿蘭聊滅國後沒多久,西方諸國還來不及為其哀悼,就將面臨著一場巨大的浩劫。公元374年,巴蘭勃率領匈奴鐵騎入侵東哥特,來時排山倒海,去時十室九空,而且匈奴在三百年來對中國作戰以來不知道學到了多少中國的戰爭藝術和謀略,這豈是西方諸蠻所能相抗的。匈奴以戰養戰的方式沉重打擊了東哥特人,當年邁的東哥特國王赫曼立克(Hermanrik)的軍隊被匈奴全殲後,他便自殺了,繼位的維席密爾(Vithmir)也兵敗身亡。赫曼立克之子呼哪蒙特率部投降,而其餘的部眾在阿拉修斯和薩弗萊克斯的帶領下逃到西哥特。也有人逃向巴爾干。
西哥特國王阿撒那立克(Athenarie)得知東哥特滅國後立刻在德聶斯德河布陣,意圖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在遠處上游偷渡後夜襲敵營,重創西板哥特軍。 西哥特人在驚悖之餘,一部大約二十餘萬眾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國境,由於羅馬帝國官吏的殘酷壓迫,哥特人紛紛起義。
羅馬皇帝法倫斯(Valens)調集大軍於公元378年8月9日在阿德里雅堡與哥特人會戰,在哥特的重裝騎兵面前曾經縱橫歐亞的羅馬方陣步兵毫無地位。下午,法倫斯和四萬禁衛軍全數戰死。方陣步兵的時代過去了。這一戰,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再也無法控制轄下的諸族和領土。而此時,匈奴人回到喀爾巴阡山以東,進行休整。
公元400年,匈奴人烏爾丁帶領大軍攻入匈牙利追擊哥特人,並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了義大利,這支可憐的哥特隊伍在法洛倫斯被西羅馬軍隊消滅以報阿德里雅堡之仇。匈奴人只是來義大利轉了一下,不過又帶來了相當大的後果。匈牙利原住民凡達爾人,瑞維人,和最先被匈奴人滅國的阿蘭聊人開始了大跑路。這三族人進入高盧,與當地人戰斗後於409年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並建立了三個國家。與此同時,阿勒立克帶領的哥特人也南下逃避匈奴的大軍,不過他們比幾年前的同胞拽多了,在408年,409年,410年三次圍攻羅馬,而在410年攻入城中,這是歷史上羅馬城的第二次淪陷。
在這次戰爭中,西方諸族在匈奴軍勢的壓力下為生存互相火並。而匈奴人則占據了巴諾尼亞(今匈牙利)把當地的哥特人列入統治之下後又開始無憂無慮的放牧生活了。
烏爾丁死後,路加既位,路加死後他的兩個侄兒白里達(Bleda)阿提拉(Attild)共同治國。在這段時間里西歐相當平靜,而北歐,東歐戰火紛飛,盎格魯撒克遜人不堪匈奴壓力,渡海流亡到英倫三島,在俄羅斯南部草原的匈奴人也歸與阿提拉旗下,俄羅斯森林民族——斯拉夫人,芬人也告屈服,斯拉夫人可能就是在此時以「匈奴僕人」的身份第一次進入西歐的。
公元445年白里達死後,阿提拉獨領匈奴,成為歐洲最有權勢之人!王庭設於多瑙河以東的大草原上。
此時的東西羅馬都要向阿提拉進貢。匈奴在東方失去的榮光在西方找了回來。
由於對西羅馬提出的政治聯姻和領土要求遭到拒絕,阿提拉決定開戰。451年,阿提拉統領五十萬大軍進入高盧,這也許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見到如此規模的軍隊吧。羅馬大將阿契斯北上抵擋,並聯合了所有受匈奴壓迫的蠻族王國。雙方在加泰隆尼亞平原上會戰,此戰空前慘烈一日之間占死者有十五萬之眾……阿提拉見雙方陷入了毫無意義的消耗戰,於是領軍回國。
次年,阿提拉率軍突然越過阿爾卑斯山直攻義大利並摧毀義大利北部所有城市,壓迫羅馬。446年,軍中大疫,阿提拉見西羅馬已求和,東羅馬援軍已至於是回國,並與同年病死。次二役過後,西方人畏懼地稱其為——上帝之鞭。
阿提拉死後,強大的匈奴人內部又出現內訌,諸子爭立為王,貴族之間爭權奪利,互相殘殺,匈奴瓦解.日耳曼人乘時而起,把匈奴人趕回喀爾巴阡山以東。461年,阿提拉幼子鄧直昔克企圖重建霸權,不幸在於東羅馬交戰時戰敗身亡。這是西方史書上對匈奴人活動的最後記載。
在中國,此時正是北魏中期,南匈奴和其各分支在中國建立的「漢——前趙」「北涼」「大夏」等均在公元460年相繼覆滅。
在亞洲和歐洲的匈奴人則分別與當地各民族混合了起來,一個彪悍而勇敢的民族從此消失了.奴在世界范圍內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天之驕子的傳說結束了。
http://air2004.51.net/shaoshumingzu/ouzhouxiongnu.htm
匈奴人的西遷和匈奴帝國的歐洲戰記
http://www.liego.com/bbs/dispbbs.asp?boardID=35&ID=1091&page=1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壞者和野蠻人的代名詞,從中可以看出歐洲人對匈奴的恐怖記憶。公元1世紀,在東方已成為喪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漸向西逃亡,最後深入到歐洲腹地,不僅找回了昔日的榮耀,還引發了歐洲社會的大變動,從而改變了歐洲歷史。
一、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漢武帝對匈奴的猛烈反擊,大傷了匈奴的元氣。到西漢晚期,匈奴發生了分裂,呼韓邪單於率部歸順漢朝,而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於也被漢將陳湯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理由消滅掉了,漢匈關系從此走向和解。東漢初年,在匈奴貴族中反漢的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復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73 年,漢軍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耿忠的漢軍一直追擊到天山一帶,並奪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漢和帝時,又發動了針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89年,竇憲、耿秉率領漢軍大敗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公元91年,漢軍再次出擊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於,北單於只得向西逃竄。至此,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全面勝利,而與漢為敵的北匈奴,則受到漢與南匈奴的合擊,已無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竄。
二、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與其說是西遷,還不如西逃貼切一些。在公元91年北單於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三、北匈奴西遷的第二站:錫爾河流域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里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 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
四、北匈奴西遷的第三站:頓河以東、裏海以北
大約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現在頓河以東的阿蘭國,這段歷史在我國《北史.西域傳》和羅馬帝國的《歷史》中,都有過記載。北匈奴殺死了阿蘭國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
五、北匈奴西遷的第四站: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
憑借著在阿蘭國的休整和補給,北匈奴徹底恢復了元氣,掠奪、貪婪的本性讓他們對頓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單於巴蘭姆伯爾的率領下,渡過了頓河,向東哥特人發動了進攻,東哥特人哪裡是匈奴人的對手,經過奮戰,依然慘敗,一部分東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竄,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尾隨其後,追擊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經今天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擺下軍陣,准備迎擊匈奴,而匈奴人則趁夜晚偷偷從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後抄襲西哥特人軍陣背後,西哥特人慘敗,只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後經羅馬帝國皇帝的批准,東、西哥特人得以渡過多瑙河,進入到羅馬帝國避難。此後,由於羅馬帝國對哥特人殘酷的壓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羅馬帝國皇帝瓦連斯親征哥特人,結果被哥特人殺死,帝國遭受到沉重打擊。而此時的匈奴,由於占據了南俄羅斯大草原,暫時穩定了下來。
六、占據南俄羅斯草原後,匈奴人的活動
在打敗哥特人,占據南俄羅斯草原後,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開始急劇增加,同時,小部分的匈奴騎兵仍然在騷擾臨國:一股匈奴騎兵渡過了多瑙河,與哥特人一起騷擾羅馬帝國;另一股匈奴人,於公元384年進攻美索不達米亞,攻佔了愛德沙城;還有一股匈奴人於396年,侵入了薩珊波斯帝國。整體而言,匈奴人這段時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羅斯草原休整為主,為下一步的大規模入侵積蓄力量。
七、匈奴烏爾丁大單於的活動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而此時的匈奴正處於烏爾丁大單於的統治。烏爾丁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曾對東羅馬帝國色雷斯省總督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願意,他都能征服。公元400年,匈奴在烏爾丁大單於領導下,又開始向西大規模入侵,一舉奪得了整個多瑙河盆地,並一度攻入了義大利,這一事件的連鎖反應就是逼迫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為躲避匈奴人,只得向西羅馬腹地進軍,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西羅馬帝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烏爾丁大單於的宏圖大志還未實現就一命嗚呼了,公元408年,烏爾丁率軍騷擾東羅馬帝國,在搶得大量財物准備撤退時,遭羅馬人的襲擊,烏爾丁大單於就這樣戰死在沙場。
八、匈奴帝國的建立
在疆土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以匈牙利平原為統治中心的匈奴帝國,在奧克塔爾大單於時已基本建立起來,單於王庭穩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這個軍事帝國成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最嚴重的威脅。烏爾丁大單於死後,匈奴帝國沉寂了一段時間,而在奧克塔爾大單於率領下,匈奴帝國又開始興盛起來,奧克塔爾死後,他的兄弟盧加繼承了王位。盧加大單於在公元422年和426年兩次蹂躪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匈奴帝國年貢350磅黃金,此後,東羅馬帝國又被迫在邊境向匈奴帝國開放互市,來確保邊境的安寧,匈奴人的榮耀終於在西方找了回來。
九、阿提拉大單於統治的確立
434年,盧加單於去世,他的兩個侄兒阿提拉和布列達共同繼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領土。兩位單於即位不久,便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要求東羅馬皇帝交出匈奴的叛逆,還要年貢翻番,由350磅黃金上漲到700磅黃金,東羅馬皇帝受武力脅迫,只得答應。445年,布列達單於神秘的遇刺身亡,阿提拉成為匈奴帝國唯一的大單於。阿提拉更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傢伙,在他的率領下,整個歐洲都沉浸在對匈奴的恐懼之中,匈奴帝國的鼎盛時期來到了。
十、鼎盛時期的匈奴帝國
阿提拉大單於獨自掌權後,馬上就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不過戰爭的矛頭卻指向了北歐和東歐。在北歐和東歐,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倫三島,而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戰敗,紛紛向匈奴投降。在鞏固了東方和北方後,阿提拉大單於在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奴的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的溫泉關,嚴重威脅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求和,雙方在448年簽定和約,東羅馬除了馬上向匈奴支付賠款6000鎊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100磅黃金。至此,匈奴帝國的疆域東到裏海,北到北海,西到萊茵河,南到阿爾卑斯山,盛極一時。而東羅馬帝國經過匈奴的長期劫掠和年貢的沉重負擔,財富已基本耗盡,於是,阿提拉大單於又將目光投向了西羅馬帝國。
十一、阿提拉的高盧戰記
450年,阿提拉大單於在完成了對東、北、南的征服後,將矛頭指向了西羅馬帝國。該年,阿提拉派使者來到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如此過分和羞辱的要求,自然遭到西羅馬皇帝的拒絕,於是阿提拉大單於以此為借口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當年,阿提拉集結了大批匈奴戰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從軍,號稱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的高盧(今法國)發動進攻。高盧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獵物一樣,被匈奴人一個接一個地摧毀,最終匈奴軍主力又圍攻高盧重鎮奧爾良。此時,面對共同的敵人,西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暫時放下他們的爭斗,組成聯軍來救援奧爾良。面對聯軍,阿提拉放棄了對奧爾良的圍攻,開始機動迂迴,尋機與敵決戰。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軍與西羅馬、西哥特聯軍,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開了大決戰。戰鬥打得非常慘烈,僅過了一天,雙方戰死者就達15萬人,最終,西哥特國王戰死,余部也撤離戰場,而匈奴也損失慘重,無力再進攻,只得退回萊茵河,重新積聚力量。
十二、上帝之鞭對西羅馬的懲罰
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國再次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被稱做「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開始了對西羅馬的懲罰。阿提拉率領的匈奴軍隊翻過了阿爾卑斯山,攻入了義大利。義大利北部地區遭到了匈奴人瘋狂的攻擊,北部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毀。此後,匈奴人攻佔了重鎮阿奎萊亞,揮師直搗帝國的首都羅馬城。西羅馬皇帝萬分驚恐,只得派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與匈奴人議和。此時,匈奴軍中突發瘟疫,而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應議和,但在撤軍前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送到匈奴,他還會來攻打西羅馬。就這樣,羅馬人眼睜睜地看著匈奴人滿載著搶奪來的財物揚長而去,只留下義大利北部的一片廢墟。
十三、阿提拉神秘的死亡與匈奴帝國的瓦解
453年,阿提拉大單於又娶了一名少女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卻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大單於之位,打起了內戰,匈奴帝國在瞬間瓦解崩潰了。匈奴帝國的內戰,給了被奴役民族以機會,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羅斯草原。在461年,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發動了對多瑙河流域的東哥特人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自己戰死沙場,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了下去,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
後記
匈奴帝國崩潰不久,深受匈奴摧殘以及匈奴引發的蠻族西遷影響的西羅馬帝國也徹底走向了絕路,公元476年,日耳曼僱傭軍攻佔了羅馬城,末代皇帝、6歲的羅慕洛被俘虜,西羅馬帝國自此滅亡,標志著歐洲封建時代的開始。
http://bbs.ynet.com/viewthread.php?tid=242128&extra=page%3D42
⑵ 戰國時代的匈奴現在是什麼人哪裡人
匈奴是個歷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民族,祖居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地區,他們披發左衽,由古北亞人種和原始印歐人種的混合。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漢時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歷經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則西遷進入歐洲,對歐洲羅馬帝國等中世紀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匈奴影響了當時的中國和歐亞大陸的歷史進程,《史記》、《漢書》和歐洲的中世紀史書均留有些記載。東漢,三國時期的鮮卑,柔然,丁零高車,隋唐突厥為其後裔。來說說匈奴族最後結局及去向。
在秦漢時期稱雄中原以北的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歷經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中國古代的匈奴和歐洲的匈人(匈奴)沒有血緣關系,不是同一民族。近年來使用DNA等測試手段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在商朝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還有一說認為,移居北地的夏之後裔,是夏桀的兒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
真正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斗是在漢朝。漢初前201年,韓王劉信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於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計逃脫,之後開始與匈奴和親。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於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於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前33年呼韓邪單於娶王昭君與漢修好。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呼韓邪單於之孫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訌。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
4世紀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起兵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自稱漢王,311年劉淵子劉聰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428年北魏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跡。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叢、呼延、萬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和山東等地。
以下關於匈奴人和匈牙利的關系有必要提一下,引用高群等觀點並不代表本人看法,僅是一家之言,就證據和可能性來看,個人覺得應該是沒什麼關系。
關於匈奴族的遷徙,中國史書除其內遷和滯留草原有較詳記載外,對匈奴的西遷語焉不詳,多謂"向西方跑了",而歐洲學者則多有涉獵。匈奴史專家、內蒙古大學教授林干說:"公元前一世紀時漢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創,部分匈奴或內服或西遷西域,並終使匈奴後來分裂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紛紛乘機而起,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約五六十餘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一個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進程是很快的。"
匈牙利民歌很多與陝北、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一樣
寫有10餘部匈奴研究著作的林干認為,歐洲史學家中最早記載匈奴人活動的是羅馬帝國後期的歷史學家阿密阿那斯*瑪西里那斯,其後關於匈奴的事便在歐洲史中驟然多了起來。他說:"西遷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擊滅位於頓河以東的阿蘭國後,便開始扮演著推動歐洲民族大遷徙的主要角色,對歐洲歷史產生了很大影響。"著名隋唐史專家、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王世平說,"雖然如曇花般的匈奴王國在歐洲消失了,但是許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來。許多學者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其後裔。"
北京大學教授齊思和、原匈牙利駐華大使優山度也認同此觀點。王世平認為,匈奴利人與歐洲其他地方人的長相有明顯區別,匈牙利民歌很多與陝北、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是一樣的。陝北民歌如"信天游"產生遠比蒙古人早,很可能與匈奴有關。
陝北姓劉的很多或許是匈奴後裔"
王世平指出,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父親姓劉,其子孫也姓劉,只有赫連勃勃自號"赫連"。現在陝北姓劉的很多,或許是匈奴的後裔。匈奴的部族很多,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等,但不能說姓這幾個姓的一定是匈奴後裔。
自號"長安匈奴"並以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蜚聲文壇的作家高建群說:"公元5世紀時北匈奴阿提拉在歐洲建立起匈奴帝國,南匈奴幾乎同時在中國建起帝國,二者在東西方同時向定居文明發起了最後一次進攻。在戰敗後匈奴人便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了。可以說,這個偉大的民族至今也沒有消失,它的血液還在當代其他民族的身上澎湃著。"
高建群說:"匈牙利人吹嗩吶和剪紙的情形和中國陝北一樣,他們說話的尾音也與陝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一首詩中曾經這樣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很多匈牙利學者都認為這個國家與匈奴後裔有著密切的關系。"
總結一下,那匈奴是現在的哪裡?匈奴人現在都分布在哪些地方?
在國內,匈奴後裔多生活在今天的廣東、陝西、山西、山東、河南和福建等地。如位於江蘇蘇州的金氏,位於福建福安市賽岐鎮宅里村的金氏,位於河南省鶴壁市的赫連氏,位於安徽省皖南東至縣南溪古寨金氏,甘肅省蘭州市榆中金崖鎮金氏,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後路金村金氏,山東省文登市叢氏-傳說皆為匈奴金日磾的後裔。
⑶ 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金怪獸 講解詞
1957年陝西神木縣納林高兔村出土。長11,高11.5厘米,160克。鷹嘴獸身,大耳環眼,生雙版角,角分四叉,浮雕有權立耳環眼鷹嘴怪獸。尾也是怪獸頭像。身及四肢飾凸雲紋,頸及胸部以細線條為鬃毛。
這件作品大體是一頭鹿的形狀,但卻像鷹一樣長一個鉤嘴,這是自然界所不存在的。這件金怪獸具有明顯的匈奴文化特徵,研究認為,是匈奴人中「王」一級的高級貴族才能使用的,這表明了它的崇高地位。然而,它做成四不象的怪獸,又是什麼含義呢?有研究認為,它可能就是匈奴族民間傳說中救護了匈奴先祖的一隻神獸,匈奴人為了紀念它,就將它的形象用黃金打造出來,置於至尊無上的地位。
⑷ 關於 匈奴的問題
匈奴是個混合諸多民族的大民族,草原上諸多民族都臣服於匈奴。內匈奴不是最早,容是第一個崛起。
匈奴在亞洲和歐洲都有很大的影響,在亞洲長期控制中國北方,中亞,新疆等地,威脅中原農耕文明。最後在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的三代攻伐下,匈奴瓦解,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漸漸融入漢民族,以劉姓,郎姓等姓氏居多,從我沒聽說過沒,也許是吧。
在南匈奴和漢朝的聯合驅逐下,北匈奴向西遷徙,漸漸與中亞和俄羅斯的土著民族融和,雖然也叫匈奴,但是民族成分已發生很大變化,最後這支匈奴侵略日耳曼人,導致歐洲民族大遷徙,最後導致羅馬帝國瓦解。此匈奴與當地的馬耳扎人融和,成為匈牙利祖先。至今有部分匈牙利人還聲稱自己的祖先來自亞洲。
⑸ 請問陝西博物館匈奴金怪獸相關的歷史記載。。。
1957年陝西神木縣納林復高兔制村出土。長11,高11.5厘米,160克。鷹嘴獸身,大耳環眼,生雙角,角分四叉,浮雕有立耳環眼鷹嘴怪獸。尾也是怪獸頭像。身及四肢飾凸雲紋,頸及胸部以細線條為鬃毛。
這件作品大體是一頭鹿的形狀,但卻像鷹一樣長一個鉤嘴,這是自然界所不存在的。這件金怪獸具有明顯的匈奴文化特徵,研究認為,是匈奴人中「王」一級的高級貴族才能使用的,這表明了它的崇高地位。然而,它做成四不象的怪獸,又是什麼含義呢?有研究認為,它可能就是匈奴族民間傳說中救護了匈奴先祖的一隻神獸,匈奴人為了紀念它,就將它的形象用黃金打造出來,置於至尊無上的地位。
⑹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18件國寶都有哪些
分別是:鑲金獸首瑪瑙杯、旟鼎、五祀衛鼎、多友鼎、皇後之璽、鎏金銀竹節熏爐、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客使圖、闕樓儀仗圖。
馬球圖、宮女圖、鴛鴦蓮瓣紋金碗、鎏金鸚鵡紋提梁壺、三彩載樂駝、青釉提梁倒注瓷壺、黑釉油滴碗、狩獵出行圖、鴛鴦蓮瓣紋金碗有兩件,所以共計18件。
1、黑釉油滴碗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質灰白,通體施黑釉。油層表面布滿了大小不一,稱金屬光澤的小圓點,這些圓點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樣,因此被成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個特殊的種類,屬於結晶釉。這件是迄今所見同類器物中體量最大的一件。
古籍記載黑釉油滴碗「盛茶閃金光,盛水閃迄今所見銀光。映日透視,光彩奪目。
2、青釉提梁倒注提壺
青釉提梁倒注瓷壺,高18.3厘米,腹徑14.3厘米。1968年陝西彬縣出土。這件造型獨特、構思巧妙的倒灌壺,壺身呈圓形,蓋、梁、身連為一體。
象徵性的壺蓋為柿蒂形,提梁是一隻伏卧著、圓眼短嘴的鳳凰。壺嘴為一張口側卧的母獅,一隻幼獅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動,活潑可愛。
壺身一周飾有凸雕的纏枝牡丹花,下飾一周仰蓮瓣,紋飾簡潔明快。因為鳳凰、獅子和牡丹分別為百鳥之王,百獸之王和百花之王,這件壺也被稱作「三王壺」。
3、唐鴛鴦蓮瓣紋金碗
唐鴛鴦蓮瓣紋金碗共出土兩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徑13.5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1克。
兩碗造型、紋飾均相同。純金質,錘碟成形,鏨刻為紋,造型飽滿莊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每一個蓮瓣單元里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有鴛鴦、野鴨、鸚鵡、狐狸等。
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蓮瓣上空白處裝飾飛禽和雲紋。魚子紋底。兩碗內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應是碗的重量。墨書標重顯示兩碗重量略有差異,但天平實測重量相同。
4、唐舞馬銜杯紋銀壺
壺的造型採用的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
銀壺的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一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壺上的駿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馬形象,《明皇雜錄》記載,玄宗曾在宮中馴養舞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時,則給這些舞馬披上錦綉衣服。
按著「傾杯樂」的節拍,跳舞祝壽,高潮時,舞馬躍上三層高的板床旋轉如飛,有時還讓壯士把床舉起,讓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樂工則站在周圍為馬伴奏。
亦有詩描寫舞馬完成表演後的神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棹尾醉如泥。」此壺的舞馬形象正好與書中記載相互印證,是十分難得的文物珍品。
5、唐獸首瑪瑙杯
唐獸首瑪瑙杯長15.6厘米,口徑5.9厘米。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畫細微精確,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唐獸首瑪瑙杯上口近圓形,下部為獸首形,獸頭圓瞪著大眼,目視前方,似乎在尋找和窺探著什麼,獸頭上有兩只彎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卻似牛,所以不能認為造型完全出自寫實的手法。
但看上去安詳典雅,並無造作感。獸首的口鼻部有類似籠嘴狀的金冒,能夠卸下,突出了獸首的色彩和造型美。
⑺ 一代天驕的匈奴後來怎麼消失了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毛烏素沙漠南緣的統萬城,是世界上發現的惟一的匈奴都城遺址。隨著它在沉睡千年之後浮出沙海,中國文物部門已經開始對這一遺址進行恢復性修繕工作。站在這個巍峨的城墩之下,手撫如石頭一般堅固的城牆,人們不禁會問:這沙漫牆頭的古城難道就是匈奴的遺響,在中國北方馳騁了近十個世紀又消失了十多個世紀的匈奴哪裡去了?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歷史上一度十分強盛的匈奴,在中國北方、中亞乃至歐洲各地不斷地進行征戰、遷居、再征戰、再遷居,經過幾個世紀與當地居民的混雜、通婚和民族融合,作為民族的匈奴在公元6世紀後基本消失,漸漸同化到其他民族肌體之中,或者說其所經地區其他民族或多或少都帶上了匈奴「因素」。
匈奴是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游牧部族,在不斷吸納或吞並周圍部族的基礎上迅速壯大,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之一,建立了游牧民族的第一個奴隸制政權,並在秦漢之際使西域諸國多臣服於己。但隨後的外部壓力和內部分裂,使匈奴內部分化愈來愈復雜,便如「溢堤的洪水」影響著歐亞大草原的歷史進程,而其西遷更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影響了世界歷史。著名民族史專家、陝西師范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周偉洲教授說:「歷史很巧合,匈奴建立起草原奴隸制帝國之時,中原則建立了以農耕為基礎的封建制帝國。隨著兩大政治、經濟集團以及匈奴跟其他游牧民族間關系的發展,匈奴與中原王朝或戰或和了三四百年。終在內外交困等諸多因素之下,許多匈奴人或南遷,或西遷(近則中亞遠至歐洲),或滯留草原,通過婚姻、吞並、臣服、遷居等形式最後漸漸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之中。作為匈奴後裔之一的統萬城建造人———赫連勃勃,其部名鐵弗匈奴,就是匈奴人與鮮卑族通婚的後代。」
關於匈奴族的遷徙,中國史書除其內遷和滯留草原有較詳記載外,對匈奴的西遷語焉不詳,多為「向西方跑了」,而歐洲學者的筆觸則多有涉獵。匈奴史專家、內蒙古大學教授林干說:「公元前一世紀時漢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創,部分匈奴或內服或西遷西域,並終使匈奴後來分裂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紛紛乘機而起,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約五六十餘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一個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進程是很快的。」
寫有十餘部匈奴研究著作的林干告訴記者,歐洲史學家中最早記載匈奴人活動的是羅馬帝國後期的歷史學家阿密阿那斯•\;瑪西里那斯,其後關於匈奴的事便在歐洲史中驟然多了起來。他說:「西遷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擊滅位於頓河以東的阿蘭國後,便開始扮演著推動歐洲民族大遷徙的主要角色,對歐洲歷史產生了很大影響。」「雖然如曇花般的匈奴王國在歐洲消失了,但是許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來。許多學者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其後裔。」著名隋唐史專家、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王世平說。北京大學教授齊思和、原匈牙利駐華大使優山度也認同此觀點。王世平認為,匈牙利人與歐洲其他地方人的長相有明顯區別,匈牙利民歌很多與陝北、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是一樣的。陝北民歌如信天游產生遠比蒙古人早,很可能與匈奴有關。
王世平指出,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父親姓劉,其子孫也姓劉,只有赫連勃勃自號「赫連」。現在陝北姓劉的很多,或許是匈奴的後裔。匈奴的部族很多,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等,但不能說姓這幾個姓的一定是匈奴後裔。
自號「長安匈奴」並以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蜚聲文壇的作家高建群說:「公元5世紀時北匈奴阿提拉在歐洲建立起匈奴帝國,南匈奴幾乎同時在中國建起帝國,二者在東西方同時向定居文明發起了最後一次進攻。在戰敗後匈奴人便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了。可以說,這個偉大的民族至今也沒有消失,它的血液還在當代其他民族的身上澎湃著。」
高建群說:「匈牙利人吹嗩吶和剪紙的情形和中國陝北的一樣,他們說話的尾音也與陝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一首詩中曾經這樣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很多匈牙利學者都認為這個國家與匈奴後裔有著密切的關系。」
秦漢史學會副秘書長、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張銘洽認為,雖然匈奴作為一個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下來了。以現在主要流行於蒙古國、俄羅斯以及中國的內蒙古與新疆的「胡笳」為例,胡笳雖為匈奴樂器,但其傳播、繼承卻早已超出了匈奴。
民歌是民族的心聲,游牧民歌更是研究游牧民族和游牧文明盛衰興替的歷史和心靈的天窗。史載匈奴民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為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就是在漢代大將霍去病率大軍擊敗匈奴後,匈奴對失去陰山的無限懷戀。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的吉爾格勒博士認為,這一古老的民歌曲式、主題、情節和結構至今遺留在蒙古民族豐富的民歌曲式當中
⑻ 匈奴的歷史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中,最早統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區並建版立起國家政權匈奴單權於國的民族。它興起於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期),衰落於公元一世紀(東漢時期),共活躍了約三百年。
匈奴誕生之初,主要在漠南黃河河套地區(指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南、黃河沿岸的地區,統稱河套)和陰山(內蒙古狼山、大青山等)一帶。據《漢書》「匈奴傳」記載,這里「草木茂盛,多禽獸」,可見這樣的地理條件,無論對於畜牧或狩獵,都是十分有利的。匈奴人正是利用了這些自然條件,發展了游牧經濟。他們「逐水草遷徙」,「食畜肉,飲種酪,衣皮革,被氈裘,住穹廬」,《漢書》(匈奴傳)中的這種描述,正是當時匈奴人游牧生活的真實寫照。
⑼ 中國歷史上的匈奴人最後去了哪裡
古代匈奴今何在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繁衍在河套地帶,游牧於大漠南北。相傳匈奴人是夏人的後代。商代甲骨文稱其為"鬼 方",同代的詩集中又稱其為 "熏粥。、"獫允",春秋戰國時則稱其為"狄"、"戎"或"胡人"。匈奴之名始見於秦漢。
匈奴在我國北方活躍了幾百年,同中原王朝連年爭戰,對中國歷史產生過重要影響。公元1世紀後,匈奴分為南北兩支,南匈奴人居內地,後來逐漸和漢民族融合。北匈奴在漢武帝大規模進擊之下,兵敗西遁,但他們究竟逃往何處,是個長期不為人知的問題。
大約過了近三百年,歐洲東部突然出現了一文強大的騎兵隊伍,自稱匈人。6世紀,匈人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匈牙利國。
這支震撼歐洲的匈人騎兵,與中國西逃的北匈奴有無淵源關系?這是中外學者都感興趣的問題。
史學界不少學者認為歐洲匈人即匈奴。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法國學者德摟尼。後來,英國歷史學家吉本、學者伯克、德國學者夏德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這一觀點。中國許多著名學者也贊同這一觀點。章太炎認為,"今之匈牙利即匈奴音轉"。學者何震亞認為,匈牙利的"匈"為種族名,"牙利"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住地"。
人們還從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 進行了考察·發現歐洲匈人在祭祖天地鬼神、崇拜日月、獻血為盟、脫帽致謝等方面與匈奴人非常相似。1907年。匈牙利探險家斯坦因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以東50公里處 發現了一處古墓群。最近,匈牙利的考古學家在重新分析研究這處古墓群的墓內陪葬品時,意外地發現這些陪葬品與9世紀、10 世紀的匈牙利國內墓群的陪葬品十分相似。
此外,他們還在古墓群附近碰到一個少數民族群體烏戈爾人。烏戈爾人與當地的維吾爾人截然不同,人數僅9000人,能歌善舞,他們的民歌中有73首與匈牙利的五聲音階完全合拍。我國音樂學院的一位教師還發現匈牙利民歌中,有不少曲調和我國西北少數民族裕固族民歌極為相似,像是一首歌曲的不同變奏。其中裕固族的《催眠曲》和匈牙利的《搖籃曲》不僅曲調一致,而且專用襯?quot;壩哩"的發音也一模一樣。西漢時裕固族曾在匈奴長期統治之下,因此裕固族民歌保留匈奴民歌的風格是很自然的。遙遠的匈牙利也有和裕固族一樣風格的民歌,說明北匈奴西遷到匈牙利後把他們的音樂也帶到了那裡。匈牙利文學家基
塞里·伊什特萬曾多次來中國,他也發現了這一情況。他還發現裕固族對有些名稱的叫法和匈牙利人完全相同,如蘋果都叫"奧爾莫",綠色都叫"凱克",媽媽都叫"奧尼奧"。他說匈牙利人和裕固人有"親戚關系"。
越來越多的發現證明,今日歐洲的匈牙利人很可能與中國古代的匈奴人存在淵源關系。
http://www.zh5000.com/ZHJW/qsjs/200403/0004.htm
背景鏈接:匈奴哪裡去了
(2004-03-26 13:47:20) 來源:新華網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西安3月26日電(記者李勇 馮國 雷鳴)位於陝西省靖邊縣毛烏素沙漠南緣的統萬城,是世界上發現的惟一的匈奴都城遺址。隨著它在沉睡千年之後浮出沙海,中國文物部門已經開始對這一遺址進行恢復性修繕工作。站在這個巍峨的城墩之下,手撫如石頭一般堅固的城牆,人們不禁會問:這沙漫牆頭的古城難道就是匈奴的遺響,在中國北方馳騁了十個世紀又消失了十多個世紀的匈奴哪裡去了?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歷史上一度十分強盛的匈奴,在中國北方、中亞乃至歐洲各地不斷地進行爭戰、遷居、再爭戰、再遷居,經過幾個世紀與當地居民的混雜、通婚和民族融合,作為民族的匈奴在公元6世紀後基本消失,漸漸同化到其他民族肌體之中,或者說其所經地區其他民族或多或少都帶上了匈奴"因素"。
匈奴是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游牧部族,在不斷吸納或吞並周圍部族的基礎上迅速壯大,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之一,建立了游牧民族的第一個奴隸制政權,並在秦漢之際使西域諸國多臣服於己。但隨後的外部壓力和內部分裂,使匈奴內部分化愈來愈復雜,便如"溢堤的洪水"影響著歐亞大草原的歷史進程,而其西遷更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影響了世界歷史。
著名民族史專家、陝西師范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周偉洲教授說:"歷史很巧合,匈奴建立起草原奴隸制帝國之時,中原則建立了以農耕為基礎的封建制帝國。隨著兩大政治、經濟集團以及匈奴跟其他游牧民族間關系的發展,匈奴與中原王朝或戰或和了三四百年。終在內外交困等諸多因素之下,許多匈奴人或南遷,或西遷(近則中亞遠至歐洲),或滯留草原,通過婚姻、吞並、臣服、遷居等形式最後漸漸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之中。作為匈奴後裔之一的統萬城建造人--赫連勃勃,其部名鐵弗匈奴,就是匈奴人與鮮卑族通婚的後代。"
關於匈奴族的遷徙,中國史書除其內遷和滯留草原有較詳記載外,對匈奴的西遷語焉不詳,多為"向西方跑了",而歐洲學者的筆觸則多有涉獵。匈奴史專家、內蒙古大學教授林干說:"公元前一世紀時漢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創,部分匈奴或內服或西遷西域,並終使匈奴後來分裂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紛紛乘機而起,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約五六十餘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一個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進程是很快的。"
寫有十餘部匈奴研究著作的林干告訴記者,歐洲史學家中最早記載匈奴人活動的是羅馬帝國後期的歷史學家阿密阿那斯·瑪西里那斯(Ammianus Marcellinus,330-390年),其後關於匈奴的事便在歐洲史中驟然多了起來。他說:"西遷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擊滅位於頓河以東的阿蘭國後,便開始扮演著推動歐洲民族大遷徙的主要角色,同時也揭開了入侵歐洲的序幕。匈奴人不僅壓迫著哥特人避入羅馬帝國,甚至兵臨羅馬城下。此時,匈奴人不僅越過了多瑙河和萊茵河勢力直達西歐,還在5世紀時在多瑙河畔建立了匈奴帝國--'阿提拉王國',對歐洲歷史產生了很大影響。"
"雖然如曇花般的匈奴王國在歐洲消失了,但是許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來。許多學者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其後裔。"著名隋唐史專家、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王世平說。北京大學教授齊思和、原匈牙利駐華大使優山度也認同此觀點。王世平認為,匈牙利人與歐洲其它地方人的長相有明顯區別,匈牙利民歌很多與陝北、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是一樣的。匈牙利人雖然信仰東正教,又有薩滿教的習俗;匈牙利人趕車的"駕"在歐洲其它國家沒有,而與中國北方的一樣。陝北民歌如信天游產生遠比蒙古人早,很可能與匈奴有關。
王世平指出,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父親姓劉,其子孫也姓劉,只有赫連勃勃自號"赫連"。現在陝北姓劉的很多,或許是匈奴的後裔,如劉志丹。匈奴的部族很多,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等,但不能說姓這幾個姓的一定是匈奴後裔。
自號"長安匈奴"並以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蜚聲文壇的作家高建群說:"公元5世紀時北匈奴阿提拉在歐洲建立起匈奴帝國,南匈奴幾乎同時在中國建起帝國,二者在東西方同時向定居文明發起了最後一次進攻。在戰敗後匈奴人便融入到其它民族之中了。可以說,這個偉大的民族至今也沒有消失,它的血液還在當代其他民族的身上澎湃著。"
高建群說:"匈牙利人吹嗩吶和剪紙的情形和中國陝北的一樣,他們說話的尾音也與陝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一首詩中曾經這樣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很多匈牙利學者都認為這個國家與匈奴後裔有著密切的關系。"
秦漢史學會副秘書長、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張銘洽認為,漢代初期進行過一系列文化整合,對形成漢族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作用,至漢武帝時這一整合完成。正是這種基於"孝"的"和合"文化使包括匈奴在內的眾多游牧民族被吸納進漢族之內,同時也豐富了漢族。" 他認為,雖然匈奴作為一個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下來了。以現在主要流行於蒙古國、俄羅斯以及中國的內蒙古與新疆的"胡笳"為例,胡笳雖為匈奴樂器,但其傳播、繼承卻早已超出了匈奴。
民歌是民族的心聲,游牧民歌更是研究游牧民族和游牧文明盛衰興替的歷史和心靈的天窗。史載匈奴民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為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就是在漢代大將霍去病率大軍擊敗匈奴後,匈奴對失去陰山的無限愛戀。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的吉爾格勒博士認為,"這一古老的民歌曲式、主題、情節和結構至今遺留在蒙古民族豐富的民歌曲式當中。"(完)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3/26/content_1386441.htm
上帝之鞭——匈奴歐洲篇
Beckham
--------------------------------------------------------------------------------
公元91年匈奴在和漢民族的長年戰爭中承認了失敗,開始了始無前例的民族大遷移……
南匈奴附漢,北匈奴遠飆。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是烏孫的地盤,既現在的伊犁和上游一帶,第二站是康居,也就是錫爾河上游東部。第三站為阿蘭聊這已經到了歐洲邊緣。在91年到290年長達兩百年的歷程中,這個上天的驕子好象消失了一樣。北方的蒼狼為了夢中的家園,在雪地中,沙漠里艱難的跋涉。中外的史書中都找不到這個驕傲民族的記載。當《波斯史》中提到三世紀末匈奴出先在阿蘭聊時,這頭飢渴太舊的蒼狼已經對它面前弱小的西方民族露出了爪牙……公元四世紀中葉,阿蘭聊滅國,西方震動。從此,匈奴在西方的活動遂史不絕書。
阿蘭聊滅國後沒多久,西方諸國還來不及為其哀悼,就將面臨著一場巨大的浩劫。公元374年,巴蘭勃率領匈奴鐵騎入侵東哥特,來時排山倒海,去時十室九空,而且匈奴在三百年來對中國作戰以來不知道學到了多少中國的戰爭藝術和謀略,這豈是西方諸蠻所能相抗的。匈奴以戰養戰的方式沉重打擊了東哥特人,當年邁的東哥特國王赫曼立克(Hermanrik)的軍隊被匈奴全殲後,他便自殺了,繼位的維席密爾(Vithmir)也兵敗身亡。赫曼立克之子呼哪蒙特率部投降,而其餘的部眾在阿拉修斯和薩弗萊克斯的帶領下逃到西哥特。也有人逃向巴爾干。
西哥特國王阿撒那立克(Athenarie)得知東哥特滅國後立刻在德聶斯德河布陣,意圖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在遠處上游偷渡後夜襲敵營,重創西板哥特軍。 西哥特人在驚悖之餘,一部大約二十餘萬眾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國境,由於羅馬帝國官吏的殘酷壓迫,哥特人紛紛起義。
羅馬皇帝法倫斯(Valens)調集大軍於公元378年8月9日在阿德里雅堡與哥特人會戰,在哥特的重裝騎兵面前曾經縱橫歐亞的羅馬方陣步兵毫無地位。下午,法倫斯和四萬禁衛軍全數戰死。方陣步兵的時代過去了。這一戰,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再也無法控制轄下的諸族和領土。而此時,匈奴人回到喀爾巴阡山以東,進行休整。
公元400年,匈奴人烏爾丁帶領大軍攻入匈牙利追擊哥特人,並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了義大利,這支可憐的哥特隊伍在法洛倫斯被西羅馬軍隊消滅以報阿德里雅堡之仇。匈奴人只是來義大利轉了一下,不過又帶來了相當大的後果。匈牙利原住民凡達爾人,瑞維人,和最先被匈奴人滅國的阿蘭聊人開始了大跑路。這三族人進入高盧,與當地人戰斗後於409年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並建立了三個國家。與此同時,阿勒立克帶領的哥特人也南下逃避匈奴的大軍,不過他們比幾年前的同胞拽多了,在408年,409年,410年三次圍攻羅馬,而在410年攻入城中,這是歷史上羅馬城的第二次淪陷。
在這次戰爭中,西方諸族在匈奴軍勢的壓力下為生存互相火並。而匈奴人則占據了巴諾尼亞(今匈牙利)把當地的哥特人列入統治之下後又開始無憂無慮的放牧生活了。
烏爾丁死後,路加既位,路加死後他的兩個侄兒白里達(Bleda)阿提拉(Attild)共同治國。在這段時間里西歐相當平靜,而北歐,東歐戰火紛飛,盎格魯撒克遜人不堪匈奴壓力,渡海流亡到英倫三島,在俄羅斯南部草原的匈奴人也歸與阿提拉旗下,俄羅斯森林民族——斯拉夫人,芬人也告屈服,斯拉夫人可能就是在此時以「匈奴僕人」的身份第一次進入西歐的。
公元445年白里達死後,阿提拉獨領匈奴,成為歐洲最有權勢之人!王庭設於多瑙河以東的大草原上。
此時的東西羅馬都要向阿提拉進貢。匈奴在東方失去的榮光在西方找了回來。
由於對西羅馬提出的政治聯姻和領土要求遭到拒絕,阿提拉決定開戰。451年,阿提拉統領五十萬大軍進入高盧,這也許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見到如此規模的軍隊吧。羅馬大將阿契斯北上抵擋,並聯合了所有受匈奴壓迫的蠻族王國。雙方在加泰隆尼亞平原上會戰,此戰空前慘烈一日之間占死者有十五萬之眾……阿提拉見雙方陷入了毫無意義的消耗戰,於是領軍回國。
次年,阿提拉率軍突然越過阿爾卑斯山直攻義大利並摧毀義大利北部所有城市,壓迫羅馬。446年,軍中大疫,阿提拉見西羅馬已求和,東羅馬援軍已至於是回國,並與同年病死。次二役過後,西方人畏懼地稱其為——上帝之鞭。
阿提拉死後,強大的匈奴人內部又出現內訌,諸子爭立為王,貴族之間爭權奪利,互相殘殺,匈奴瓦解.日耳曼人乘時而起,把匈奴人趕回喀爾巴阡山以東。461年,阿提拉幼子鄧直昔克企圖重建霸權,不幸在於東羅馬交戰時戰敗身亡。這是西方史書上對匈奴人活動的最後記載。
在中國,此時正是北魏中期,南匈奴和其各分支在中國建立的「漢——前趙」「北涼」「大夏」等均在公元460年相繼覆滅。
在亞洲和歐洲的匈奴人則分別與當地各民族混合了起來,一個彪悍而勇敢的民族從此消失了.奴在世界范圍內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天之驕子的傳說結束了。
http://air2004.51.net/shaoshumingzu/ouzhouxiongnu.htm
匈奴人的西遷和匈奴帝國的歐洲戰記zt
http://www.liego.com/bbs/dispbbs.asp?boardID=35&ID=1091&page=1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壞者和野蠻人的代名詞,從中可以看出歐洲人對匈奴的恐怖記憶。公元1世紀,在東方已成為喪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漸向西逃亡,最後深入到歐洲腹地,不僅找回了昔日的榮耀,還引發了歐洲社會的大變動,從而改變了歐洲歷史。
一、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漢武帝對匈奴的猛烈反擊,大傷了匈奴的元氣。到西漢晚期,匈奴發生了分裂,呼韓邪單於率部歸順漢朝,而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於也被漢將陳湯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理由消滅掉了,漢匈關系從此走向和解。東漢初年,在匈奴貴族中反漢的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復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73 年,漢軍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耿忠的漢軍一直追擊到天山一帶,並奪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漢和帝時,又發動了針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89年,竇憲、耿秉率領漢軍大敗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公元91年,漢軍再次出擊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於,北單於只得向西逃竄。至此,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全面勝利,而與漢為敵的北匈奴,則受到漢與南匈奴的合擊,已無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竄。
二、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與其說是西遷,還不如西逃貼切一些。在公元91年北單於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三、北匈奴西遷的第二站:錫爾河流域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里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 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
四、北匈奴西遷的第三站:頓河以東、裏海以北
大約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現在頓河以東的阿蘭國,這段歷史在我國《北史.西域傳》和羅馬帝國的《歷史》中,都有過記載。北匈奴殺死了阿蘭國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
五、北匈奴西遷的第四站: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
憑借著在阿蘭國的休整和補給,北匈奴徹底恢復了元氣,掠奪、貪婪的本性讓他們對頓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單於巴蘭姆伯爾的率領下,渡過了頓河,向東哥特人發動了進攻,東哥特人哪裡是匈奴人的對手,經過奮戰,依然慘敗,一部分東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竄,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尾隨其後,追擊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經今天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擺下軍陣,准備迎擊匈奴,而匈奴人則趁夜晚偷偷從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後抄襲西哥特人軍陣背後,西哥特人慘敗,只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後經羅馬帝國皇帝的批准,東、西哥特人得以渡過多瑙河,進入到羅馬帝國避難。此後,由於羅馬帝國對哥特人殘酷的壓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羅馬帝國皇帝瓦連斯親征哥特人,結果被哥特人殺死,帝國遭受到沉重打擊。而此時的匈奴,由於占據了南俄羅斯大草原,暫時穩定了下來。
六、占據南俄羅斯草原後,匈奴人的活動
在打敗哥特人,占據南俄羅斯草原後,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開始急劇增加,同時,小部分的匈奴騎兵仍然在騷擾臨國:一股匈奴騎兵渡過了多瑙河,與哥特人一起騷擾羅馬帝國;另一股匈奴人,於公元384年進攻美索不達米亞,攻佔了愛德沙城;還有一股匈奴人於396年,侵入了薩珊波斯帝國。整體而言,匈奴人這段時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羅斯草原休整為主,為下一步的大規模入侵積蓄力量。
七、匈奴烏爾丁大單於的活動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而此時的匈奴正處於烏爾丁大單於的統治。烏爾丁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曾對東羅馬帝國色雷斯省總督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願意,他都能征服。公元400年,匈奴在烏爾丁大單於領導下,又開始向西大規模入侵,一舉奪得了整個多瑙河盆地,並一度攻入了義大利,這一事件的連鎖反應就是逼迫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為躲避匈奴人,只得向西羅馬腹地進軍,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西羅馬帝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烏爾丁大單於的宏圖大志還未實現就一命嗚呼了,公元408年,烏爾丁率軍騷擾東羅馬帝國,在搶得大量財物准備撤退時,遭羅馬人的襲擊,烏爾丁大單於就這樣戰死在沙場。
八、匈奴帝國的建立
在疆土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以匈牙利平原為統治中心的匈奴帝國,在奧克塔爾大單於時已基本建立起來,單於王庭穩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這個軍事帝國成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最嚴重的威脅。烏爾丁大單於死後,匈奴帝國沉寂了一段時間,而在奧克塔爾大單於率領下,匈奴帝國又開始興盛起來,奧克塔爾死後,他的兄弟盧加繼承了王位。盧加大單於在公元422年和426年兩次蹂躪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匈奴帝國年貢350磅黃金,此後,東羅馬帝國又被迫在邊境向匈奴帝國開放互市,來確保邊境的安寧,匈奴人的榮耀終於在西方找了回來。
九、阿提拉大單於統治的確立
434年,盧加單於去世,他的兩個侄兒阿提拉和布列達共同繼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領土。兩位單於即位不久,便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要求東羅馬皇帝交出匈奴的叛逆,還要年貢翻番,由350磅黃金上漲到700磅黃金,東羅馬皇帝受武力脅迫,只得答應。445年,布列達單於神秘的遇刺身亡,阿提拉成為匈奴帝國唯一的大單於。阿提拉更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傢伙,在他的率領下,整個歐洲都沉浸在對匈奴的恐懼之中,匈奴帝國的鼎盛時期來到了。
十、鼎盛時期的匈奴帝國
阿提拉大單於獨自掌權後,馬上就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不過戰爭的矛頭卻指向了北歐和東歐。在北歐和東歐,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倫三島,而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戰敗,紛紛向匈奴投降。在鞏固了東方和北方後,阿提拉大單於在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奴的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的溫泉關,嚴重威脅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求和,雙方在448年簽定和約,東羅馬除了馬上向匈奴支付賠款6000鎊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100磅黃金。至此,匈奴帝國的疆域東到裏海,北到北海,西到萊茵河,南到阿爾卑斯山,盛極一時。而東羅馬帝國經過匈奴的長期劫掠和年貢的沉重負擔,財富已基本耗盡,於是,阿提拉大單於又將目光投向了西羅馬帝國。
十一、阿提拉的高盧戰記
450年,阿提拉大單於在完成了對東、北、南的征服後,將矛頭指向了西羅馬帝國。該年,阿提拉派使者來到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如此過分和羞辱的要求,自然遭到西羅馬皇帝的拒絕,於是阿提拉大單於以此為借口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當年,阿提拉集結了大批匈奴戰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從軍,號稱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的高盧(今法國)發動進攻。高盧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獵物一樣,被匈奴人一個接一個地摧毀,最終匈奴軍主力又圍攻高盧重鎮奧爾良。此時,面對共同的敵人,西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暫時放下他們的爭斗,組成聯軍來救援奧爾良。面對聯軍,阿提拉放棄了對奧爾良的圍攻,開始機動迂迴,尋機與敵決戰。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軍與西羅馬、西哥特聯軍,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開了大決戰。戰鬥打得非常慘烈,僅過了一天,雙方戰死者就達15萬人,最終,西哥特國王戰死,余部也撤離戰場,而匈奴也損失慘重,無力再進攻,只得退回萊茵河,重新積聚力量。
十二、上帝之鞭對西羅馬的懲罰
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國再次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被稱做「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開始了對西羅馬的懲罰。阿提拉率領的匈奴軍隊翻過了阿爾卑斯山,攻入了義大利。義大利北部地區遭到了匈奴人瘋狂的攻擊,北部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毀。此後,匈奴人攻佔了重鎮阿奎萊亞,揮師直搗帝國的首都羅馬城。西羅馬皇帝萬分驚恐,只得派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與匈奴人議和。此時,匈奴軍中突發瘟疫,而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應議和,但在撤軍前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送到匈奴,他還會來攻打西羅馬。就這樣,羅馬人眼睜睜地看著匈奴人滿載著搶奪來的財物揚長而去,只留下義大利北部的一片廢墟。
十三、阿提拉神秘的死亡與匈奴帝國的瓦解
453年,阿提拉大單於又娶了一名少女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卻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大單於之位,打起了內戰,匈奴帝國在瞬間瓦解崩潰了。匈奴帝國的內戰,給了被奴役民族以機會,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羅斯草原。在461年,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發動了對多瑙河流域的東哥特人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自己戰死沙場,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了下去,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
後記
匈奴帝國崩潰不久,深受匈奴摧殘以及匈奴引發的蠻族西遷影響的西羅馬帝國也徹底走向了絕路,公元476年,日耳曼僱傭軍攻佔了羅馬城,末代皇帝、6歲的羅慕洛被俘虜,西羅馬帝國自此滅亡,標志著歐洲封建時代的開始。
⑽ 匈奴民族的歷史和去向,匈奴是現在的哪裡
匈奴後裔成為中國居民之後,逐漸改為漢姓。其後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內、山東和福建等地。容如位於江蘇蘇州的金氏,位於福建福安市賽岐鎮宅里村的金氏,位於河南省鶴壁市的赫連氏。
歷史起源:匈奴最初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游牧部族,匈奴帝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史記》認為匈奴源自夏人。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並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
(10)匈奴歷史博物館擴展閱讀:
西漢與匈奴戰爭的性質問題,一直聚訟紛紜。從史學界討論情況來看,景帝以前戰爭性質的認識大體一致,即漢朝進行的是自衛性的正義戰爭。
2、匈奴是「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關於武帝與匈奴的戰爭,則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是「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另一種意見認為是「反侵略」性的正義戰爭。
3、漢高帝六年,權將韓王信以馬邑(今山西朔縣)降匈奴,匈奴乘勢南下。七年,劉邦親率大軍反擊,被冒頓單於精騎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陽高東南大白登鎮。一說 今大同市東北)(參見白登之戰)。脫險後,接受劉敬建議與匈奴締結和親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