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

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

發布時間:2021-02-14 02:27:48

A. 南安有哪裡好玩的景點

南安名勝眾多,擁有一批知名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處。鄭成功陵墓、九日山摩崖石刻、「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 平橋、蔡氏古民居建築群聞名遐邇;雪峰寺、鳳山寺、靈應寺、五塔岩、天心洞等眾多座寺觀名勝,構成一道神奇的宗教文化風景線;天柱山、黃巢山、大佰島等,是生態旅遊觀光勝地。

靈應風景旅遊區位於南安市東北部洪梅鎮玳瑁山,自省道305線沿洪(瀨)六(都)公路可直達景區,北連南安樂峰、洛江區羅溪鎮,南接洪瀨鎮,東與洛江區雙髻山風景區遙相呼應。靈應風景旅遊區地處南安東北部洪梅鎮境內的玳瑁山山腰,風景區內有始建於五代後唐的靈應寺、觀音廣場、觀音閣以及其他旅遊配套設施。

4.南安香草世界

香草世界度假村位於福建南安市蓬華鎮天柱山風景區,海拔1033.5米,為該省第一座以香草為主題的健康休閑度假村。種植包括熏衣草、羅勒、薄荷、櫻花等在內的許多品種的香草經濟作物。福建首座香草主題南歐風情度假庄園,有連綿起伏的天然森林,有漫山遍野盛開的薰衣草天堂,有繽紛如火的絕美櫻花,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珍奇花樹讓你目不暇接,又有令人深深著迷的南歐鄉村城堡,風車童話,更有全家可以玩鬧翻天的各式主題活動,另外,還可以享受到風味絕佳的異國香草料理!在青山綠水之間已建成的景點有天柱岩寺、金熊樂園、開心農場、好漢雄坡、天池垂釣、專業拓展基地、福建首家滑翔傘基地、頂級CS野戰場、越野卡丁車、山間別墅、溫莎城堡、香草基地、花園餐廳、多功能會議廳等,讓你度假、娛樂兩相宜。

B. 北京市東城區北新橋三條的華僑歷史博物館前身是那個單位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由中國僑聯首任主席陳嘉庚先生於年提出倡議,2005年7月,經國家發改委批准立項建設。自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將要建設的消息傳出後,6年來,海內外僑界反應熱烈。據統計,截至2011年9月,海內外僑界主動捐款捐物者已達到近5000人,無償捐贈文物已超過萬件。所捐文物多有較高的人文歷史價值,亦有屬國內首見的華僑文物。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2011年9月6日奠基,2014年10月21日建成開放,免費接待國內外觀眾參觀交流,為社會各界提供相關服務。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舍選址在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北小街,主體建築地下2層,地上3層,建築總高度18米,總建築面積12765平方米。展覽廳、報告廳、會議廳等接待服務設施面積約7000平方米,藏品庫房和停車位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業務辦公和附屬用房面積約2000平方米。博物館主體建築結構已於2013年1月10日正式封頂,2014年竣工。 [2] 館內設有四個基本展廳,三個臨時展廳,一個報告廳。常設的華僑華人歷史文化展,分為中國人移民海外歷史、華僑華人海外生活篇和貢獻篇、華僑華人與中國發展、中國僑務等四部分,展出文物千餘件(套),圖片千餘張。展覽以歷史傳統與現代觀念相結合、莊重大方與生動活潑相結合的理念,使用圖文結合、場景復原、藝術品創作、多媒體展示等手法輔助文物展示,幫助觀眾了解中國海外移民的歷史變遷和社會生活、華僑華人在世界各地開拓、創業和所作貢獻的歷史,展示近代以來華僑華人對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支持以及中國僑務機構的沿革發展。

C. 司徒喬的藝術生涯

司徒喬(1902-1958),原名司徒喬興,開平赤坎鎮塘邊村人。生於清末光緒二十八年。
童年時代,他在塘邊村鶴鳴小學讀書。1914年,其父司徒郁在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工作,因此,司徒喬也轉學嶺南大學附小,一直讀到嶺南大學文學院,曾與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和日本著名詩人草野心平同窗共讀。1924年,他在親友的幫助下,免費進入北京燕京大學就讀。魯迅熱情贊揚他「不管功課,不尋導師,以他自己的毅力,終日在畫古廟、土山、破屋、窮人、乞丐……」,是一位「抱有明麗之心的作者」。這期間,他曾為魯迅編輯的文藝刊物《莽原》畫封面和插圖。
1925年,孫中山逝世,司徒喬帶著畫板參加了悼念活動,並在孫中山的靈前當場作畫,送給守陵的孫夫人宋慶齡。這幅畫後來在孫中山故居掛了幾十年。
1926年6月,司徒喬把70多幅早期習作,在北京中央公園水榭舉行個人畫展,其中《五個警察一個0》和《饅頭店門前》兩幅作品,被魯迅用超過定價的數目選購了。1927年2月,通過同班同學、共產黨員張采真的介紹,司徒喬到武漢蘇聯顧問鮑羅廷所在辦公室搞美術宣傳工作。1928年春,他把早期的美術作品,在上海舉辦了「喬小畫室春季展覽會」,引起徐悲鴻的注意,並在《良友畫報》第26期上發表了短評,魯迅也給展覽會寫了序言。
1928年底,司徒喬在萬國美術會的幫助下,到了法國巴黎,跟隨法國寫實派大師比魯習畫。1929年秋天,因經濟困難而輟學。1930年,他得到同學的幫助,遠渡重洋去了美國紐約,想入哥倫比亞大學半工半讀學畫,但美國司法當局認為他觸犯了「移民法」,把他關進監獄。在獄中,他憤激地畫了一幅命名為《在不自由的地方畫自由神》的畫,出獄後被驅逐出境。
1931年5月,司徒喬回到廣州,在母校嶺南大學教授西洋畫,並創造性地發明了用舊毛筆管削成竹筆,蘸墨汁作竹筆畫。1934年初,他任《大公報》藝術周刊編輯。1936年,魯迅去世,他以萬分沉痛的心情,用竹筆蘸墨汁,畫下了魯迅最後瞬間的遺容,並為魯迅葬禮畫了魯迅的巨幅遺像。後在南京中山陵藏經樓工作,花了8年時間,幾易其稿,畫了一幅孫中山巨像。一位德國人看了此畫後,在美國的《地理雜志》上撰文,譽為「驚人的肖像畫」。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司徒喬先後流亡到緬甸、檳榔嶼和新加坡等地。他的名作《放下你的鞭子》,就是1941年在新加坡觀看了中國話劇團名演員金山等演出同名話劇後創作的。1941年2月,新加坡淪陷在日軍之手,司徒喬輾轉回到四川重慶。一年後,他隨重慶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前線視察團西北視察組深入新疆等地寫生,創作出《套馬圖》、《鞏哈飲馬圖》等作品。1945年9月,在抗日戰爭的勝利聲中,於重慶舉行了新疆畫展。
1946年9月,司徒喬患肺病,偕同夫人馮伊湄往美國紐約治療。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來,他於1950年8月從美國三藩市乘輪船返回祖國。在旅途上,他以驚人的毅力,忍受輪船顛簸之苦,根據同船的三個老華工的血淚控訴和形象,創作了反映華僑苦難生活的名畫《三個老華工》。後來這畫發表於《大公報》,並被美國進步雜志《群眾與生活》轉載。
回到廣州後,他於1950年10月,抵達北京,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受聘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並參加革命歷史博物館的籌建工作,設計和繪制我國的革命史畫。他傾注4年心血,於1956年秋完成了史畫《亞太會議圖》稿。
1956年9月,他回到家鄉開平,創作了《故鄉的早晨》等10多幅充滿南國情調的作品。在開平畫的最後一幅是《潭江夕照》,也是最大的一幅。當時,他登臨開僑中學教學大樓天台,此時正值傍晚時分,放眼潭江,只見夕陽把江水、歸帆都染紅了。江堤上的綠竹翠影,延伸至赤坎百足山下,遠山呈現黛藍色,山石被夕陽反照變成紫色,故鄉的美景,使畫家陶醉。司徒喬用長卷,畫了三天時間,仍未完成,只好帶回北京繼續畫。在這一段時間里,他還到新會、台山、惠州和海南島游覽觀光,創作了一批優秀作品。1957年春天,他回到北京。1958年2月16日,於春節前兩天的下午,因舊病復發,他在北京香山的畫室里溘然逝世。
他創作的所有畫幅都獻給了國家,分藏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故鄉開平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司徒喬畫集》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D. 有關泉州愛國僑鄉的事跡!

鄭炳山:與僑史結情緣

--------------------------------------------------------------------------------

2006年02月28日 14:28

在泉州僑鄉,有一位被稱為「泉州僑史通」和「活字典」的離休幹部,他五十多年如一日,為泉州華僑歷史研究作出很大貢獻。他就是年逾七旬的原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鄭炳山。

鄭炳山從1952年擔任晉江縣委統戰部長兼縣政府僑務科長開始,就把研究華僑歷史作為自己工作的職責范圍。他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深入進行僑情調查和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僑史研究獲得了可喜的收獲。

1958年間,鄭炳山在國內外史書中發現,在菲律賓推翻西班牙統治期間,有一位外文叫何塞·伊格納西奧·寶華(譯音)的,曾擔任菲律賓起義軍副總指揮兼南路總指揮,被譽為「菲律賓革命中惟一的華僑將軍」,但史書對其原來的中國姓名、籍貫等情況的記載不一,眾說紛紜。為破解這一謎團,還其真實面目,鄭炳山先後走遍廈門、同安、晉江、泉州、南安等縣市,通過多種渠道,不厭其煩地四處查訪,至1962年才在南安縣劉林鄉的《劉林劉氏族譜》中查到那位「惟一的華僑將軍」就是南安劉林的劉亨賻,並經專家鑒定無疑。

功夫不負有心人,鄭炳山歷經5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茫茫「大海」中摸到了「針」,從而澄清和糾正了歷來對這位英雄人物的誤傳,為僑史界立下汗馬功勞。消息傳開後,中國新聞社曾發專稿向世界介紹這一重大發現;菲律賓《世界日報》也用整版篇幅作了報道,菲律賓僑胞還集資在菲律賓為劉亨賻鑄造兩尊銅像,作為中菲友好象徵加以紀念。

鄭炳山數十年如一日熱心僑史研究,不僅搜集整理了很多頗具價值的資料而成為泉州僑史的「活字典」,還經常撰寫僑史論文在報刊上發表,同僑史界進行學術交流,受到好評。他先後被選為全國華僑歷史學會理事,福建省僑史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1992年6月,鄭炳山離休後,沒有因此而在家安享清福,而是繼續發揮余熱,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對華僑歷史的繼續研究,做的工作更多,更具體,更全面,收效也更為顯著。

1994年初,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開始興建時,鄭炳山主動承擔了負責僑史資料徵集和展館陳列方案的編寫工作。除親自帶領徵集小組深入僑鄉各地開展僑史資料的徵集活動外,1995年8月又帶隊前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進行為期40天的海外僑史資料的徵集工作。

第一次到新、馬的鄭炳山,在國外期間,從沒休息過一天,也未進過一次商場。白天堅持走訪僑親,夜間整理已徵集的資料,有時甚至是通宵達旦,廢寢忘食。特別是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為弄清泉州人旅居新、馬始於哪個年代,鄭炳山曾獨自一人到郊外荒無人煙的三寶山上,在那裡踏遍埋葬許多華僑屍骨的墓地,逐一辨認鐫刻在墓碑上的籍貫和生卒年月,這種認真負責的精神深得僑親的贊譽。回國後,他又先後三次帶隊深入到新、馬華僑居多的南安芙蓉僑村和緬甸華僑居多的洛江區霞井僑村進行為期32天的僑村典型調查和徵集史料,隨後撰寫的調查報告和論文為多家媒體所刊用。在鄭炳山的直接帶領下,先後共徵集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僑史資料和文物達1500多件,其中有部分十分珍貴而又不可多得的史料和文物是由鄭炳山發現和出面徵集的。

為弘揚泉州華僑的愛國主義精神,拓寬學術視野,在他的積極倡議和努力下,泉州華僑歷史研究學會先後參與舉辦了愛國華僑李清泉、李光前、顏子俊和「泉州華僑與抗日戰爭」等專題學術研討會;為主編纂出版了《泉州華僑史》3~8輯;撰著一部長達17萬字以系統介紹南安籍的新加坡著名華人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李光前先生生平事跡的長篇專著《李光前傳》;參與邀請美國、菲律賓、澳大利亞、法國、荷蘭、馬來西亞、加拿大以及北京的僑史專家、學者前來進行學術交流和專題講座。鄭炳山還多次應邀出席華僑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活動,並發表論文數十篇。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初,為填補泉州有關緬甸華僑史料的短缺,鄭炳山不顧年邁體弱,帶隊專程赴緬甸作為期20天的采訪活動,並同旅緬泉籍同鄉社團合作、由鄭炳山擔任主編、共同編纂出版一部系統反映旅緬泉籍華僑華人各個方面情況,多達15萬字、圖文並茂的史書《在緬甸的泉州鄉親》,充實和豐富了泉州的緬甸華僑史料。

2005年6月15日,泉州華僑歷史學會舉行換屆選舉,大會同意鄭炳山提出不再擔任副會長職務,聘任他為新一屆理事會顧問。卸任後的鄭炳山,仍然十分關心僑史事業,其精神不減當年。(來源/泉州晚報海外版,作者/吳燦輝、吳遠鵬)

E. 廈門華僑博物館的資料

華僑博物院座落在廈門港峰巢山麓。這是一座魏峨壯麗、潔白莊重的民族形式大樓。在新建的牌樓式的大門上。鑲嵌著廖承志先生題寫的匾額。華僑博物院被著名的英籍女作家韓素英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華僑歷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院是陳嘉庚先生帶頭捐款倡辦的,1959年5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展覽面積2400平方米,展出各種資料、照片1200多件,珍貴文物2000多件,各種珍禽、走獸、水產標本1000多件,華僑歷史陳列館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 "走向世界"。首先展示世界地圖。圖上圈圈點點的地名,表示華僑從流寓到定居的地點,他們的落地開拓之處。大廳中一艘艘仿製古代帆船模型,也揭示了華僑先祖漂洋過海謀生的辛苦歷程,見證了契約華工的悲慘命運。兩側展櫥的圖片、資料,告訴人們,華僑走向世界的艱苦性和斗爭的歷程。

第二部分 "創業海外"。展出的仿製"亞答"屋和鐵皮屋,揭示著華僑先輩投身蠻荒,開發土地,采礦築路的艱難歷程。17-19世紀,不論是東南亞城鎮的形成,或橫貫美洲大鐵路的通車,無不滲透華僑的智慧和血汗。在近代,華僑推廣橡膠的種植和加工,使橡膠業一躍成為馬來亞的經濟支柱,這是華僑歷盡艱辛而創下的業績。

在展廳中,還有仿製南洋舊民俗街,它是世界各地唐人街的縮影。在街道上有臘像的人力車夫及人力車實物,主要表示早期華人、華僑創業海外的艱辛歷程。還有華僑贈送的舊日常生活用品。及許多烈士照片和紀念碑,向人們訴說無數華僑在居住國歷次反侵略、反迫害、爭獨立的斗爭中,在保衛自己人格的尊嚴中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的英雄氣概和壯舉。

第三部分 "融合當地"。華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一方面,華僑保持自我,辦華文學校、開華文報館、保留祖國語言文字、傳統禮俗和倫理道德,使中華文化在異國他鄉得以延續和發展;另一方面,華僑學習和吸收當地文化、西方文化的養分,它們之間相互影響、滲透和補益。華僑逐漸與當地居民融為一體,共同創建美好的生活。

第四部分 "落地生根"。二次世界大戰後,華僑面臨政治認同的選擇。絕大多數的華僑則加入當地國籍,效忠各自的國家。他們不再以三把刀(剪刀、剃刀和菜刀)賣苦力、當小販等作為謀生的主要手段,而是提高文化水平、經營中小型或大型企業,攀登科學技術高峰,並取得成果。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華人華僑,作為所在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穩定腳跟,富於進取的精神。

第五部分 "源遠流長"。華僑雖然已選擇了不同的國籍,生活在不同的國家,但他們對祖國十分關切。他們的祖、父輩曾經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做出了無私的奉獻,為故鄉造福,為鄉梓興學校,建醫院,辦各種公益事業。表現了他們愛國愛鄉的熱情。華僑永不忘懷祖國,記住自己是炎黃子孫。櫥窗中有許多是華僑送的東南亞各國文物和工藝品,如泰國佛像、柬埔寨浮雕、印尼古樂器等,富於異國情調。

博物院的創辦,體現了陳嘉庚先生以博物的展示,增廣群眾科學、文化知識、發揮社會教育作用的指導思想。

博物院三樓為自然館。它是華僑博物院創辦時陳嘉庚先生親自確定的社會教育功能之一。本館現展品600多件,其中獸綱有食蟲目、翼手目、靈長目、鱗甲目、嚙齒目、鯨目、食肉目、偶蹄目等。鳥綱有:雁形目、隼形目、雞形目、鶴形目、鷗形目、鵑形目、鶚形目、夜鷹目、佛法僧目、裂形目、雀形目等。爬行綱有:蛇目。在上述各目中,有不少珍品,如新加坡虎、貘、蜂猴、鵜鶘、擬大須鯨、金錢豹、中華秋沙鴨、黃嘴白鷺等。 詳見 http://www.xmself-travel.net/xmjd/0204.asp

F. 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學習研究

組織全復館人員深入研究閩西歷史制、閩西革命史博物館學,挖掘革命文物、歷史文物、民俗文物、華僑文物內涵,撰寫了論文著作,宣傳閩西人民的奮斗業績。現在已出版了《中央蘇區文化建設史》、《抗日烽火中的閩西兒女》、《長征中的閩西兒女》、《解放戰爭的閩西兒女》等四部書,並將陸續編寫《大革命中的閩西兒女》、《土地革命中的閩西兒女》,以及《閩西古代史話》、《閩西近代史話》、《歷代名人與閩西》、《閩西文物畫冊》等閩西系列叢書。同時參加了《龍岩地區志》、《長汀縣志》、《中國戲曲志.福建卷》三部志書的編寫,以及組織參與撰寫《中央蘇區歷史研究》叢書。從今年6月份始,編輯了《文博通訊》宣揚了閩西,加強了對外聯系。

閱讀全文

與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