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知道福建有那些歷史名人和事跡
古典小說和譯作。1918年入協和女子大學預科,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1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回《兩個家答庭》,此後,相繼發表《斯人獨惟悴》、《去國》等探索人生的「問題小說」。同時,受到泰戈爾《飛鳥集》影響,寫作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這些晶瑩清麗、輕柔雋逸的小詩,後結集《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稱為「春水體」。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同年起發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文科。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在旅途和留美期間,寫有散文集《寄小讀者》,顯示出婉約典雅、輕靈雋麗、凝煉流暢的特點,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比小說和詩歌取得更高的成就。這種獨特的風格曾被時人稱為「冰心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你們都不知道什麼情況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我要睡覺啊,我就覺得這個世界你不懂啊啊啊吧
㈡ 福建古代名人的故事
晚唐的頹廢糜爛,正是盛唐開花結果許久以後的爛熟。那是一個輕飄的年代,李商隱寫著他的愛情詩——《無題》,寫著蝴蝶,他自己就是那五彩輕盈的蝴蝶。那是一個虛無的年代,杜牧身在亂世,心懷天下興亡,寫著詠史詩傷今懷古,抑鬱悲涼。那是一個絕望的年代,賈島困在禪房,三年寫著兩句詩,把痛苦咿咿呀呀地隱藏在他的苦吟詩里。
賈島、杜牧、李商隱死時,黃滔分別是三歲、十二歲、十八歲。唐王朝還有幾十年的歲月,但是真正的唐朝在士人的內心已經結束了。唐亡後六年,黃滔死了。黃滔就生活在那樣的年代。在一個無法承受的年代,他用文學作為自己的眼睛,去記錄年代。
公元840年,黃滔出生於福建莆田城東。他的家境窮困,曾在詩里說,如果有水田十畝,他早就歸隱鄉村了。在莆田廣化寺靈岩精舍東峰書堂,黃滔苦讀十年。這十年,在寒窗邊,黃滔是否想起近百年前的林藻林蘊兄弟和歐陽詹?這十年,廣化寺靈岩精舍必定深深影響了黃滔的精神世界。要不歐陽詹為何對這里那樣魂牽夢繞,一定要在臨死前囑咐友人將自己靈柩從長安運回這里。
黃滔的哥哥黃璞也深深影響了他。黃璞是唐昭宗大順年間進士,官至崇文館校書郎。黃璞是個飽學有德的人。他在亂世無法兼濟天下,做官不久就回到莆田隱居。黃巢起義軍進入福建時,黃巢敬仰黃璞的為人,下令屬下不可侵犯他的草屋。
晚唐時代,藩鎮割據,宦官擅權,朋黨紛爭,朝政腐敗,民不聊生。科舉考試被昏庸之人把持,像黃璞這種有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很難取得功名。黃璞多次參加鄉試,卻屢試不第。「易生惟白發,難立是浮名。」三十三歲了,黃璞才在鄉試中考中。他已經等不及了,立即前往長安參加進士考試。
在長安,他等了二十三年。「二紀飄零,三朝困辱」,唐昭宗乾寧二年(895),黃璞考中進士,離歐陽詹中進士一百零三年。這時黃璞已經五十六歲。又過了四年,黃璞才得了個清閑無所作為的官職——「四門博士」。
光化三年(900),昭宗被宦官劉季述幽禁,長安大亂。一年後,他憤然離開長安返回福建。在福建,他得到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的重用,出任監察御史里行、威武軍節度推官,得以施展自己平生的抱負。黃滔頗有政治見識,又直言不諱。他勸王審知勤政、節儉、愛民,開辟海港,招徠海外貿易,禮遇中原流亡名士,興辦學校,傳播文化,安定社會秩序。他還勸王審知「寧為開門節度,不作關門天子」。王審知採納了黃滔這些意見,保持了福建的安定繁榮。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了。一年後,黃滔離開福州回莆田定居。公元911年,72歲的黃滔病逝,有《黃御史集》十五卷傳世。
黃滔一生在六十歲前一直不得志。他家境寒貧,生活艱辛,「萊腸終日掇,霜鬢度年秋」,「還愁把部酒,雙淚污杯中」。他所處的境地,使他的思想感情接近中下層人民,接觸到豐富的社會生活,看到較多的人民疾苦,在文學創作上很自然地繼承了我國古代自《詩經》以來的關懷現實的精神。
他的詩文在一定程度上記錄了晚唐的凄涼景況。在長安期間,他多次離京外游,目睹戰亂的中原,田園荒廢、民不聊生。「大國乒戈日」就是「故鄉飢饉年。」太原節度使李克用兵長安,民眾再次逃亡,剛結婚的夫婦被迫分離,黃滔在《河梁》中寫道:「五原人走馬,昨夜到京師。綉戶新夫婦,河梁生別離。隴花開不艷,羌笛靜猶悲。惆悵良哉輔,鏘鏘立鳳池。」
黃滔留下許多名句,意境醇美,感情真摯。如「青山寒帶雨,古木夜啼猿」,簡單幾個字寫出一個凄清空明的境界。「一聲初觸夢,半白已侵頭」,歲月在頭發上老去,夢想依舊遙遠,不可觸摸。「鳥帶夕陽投遠樹,人沖臘雪往邊沙」,鳥兒可以回家了,可是人卻要在臘雪中前往邊地。後人評他的詩為「清醇豐潤」。南宋詩人楊萬里說:「詩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而御史公之詩尤奇。」
黃滔的散文內容龐雜,形式多樣,主要有三類。第一類為書信、序跋、祭文等。黃滔的書信類作品有《與羅隱郎中書》、《與楊狀頭書》、《與王雄書》、《答陳石番隱論詩書》等,在書信中他表達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文學主張。黃滔的祭文,有部分是代閩王所寫,如《祭錢塘秦國太夫人》、《祭南海南平王》等,為所死者歌功頌德,用辭典雅。還有的祭文為好友所作,如《祭崔補闕》是為當時入福建的中原名士崔道融做的,文中佳句很多,如「閩中三月,煙光秀絕。脂轄赴闕,鯤鳳嘈贊,其猶南清魂斷,北梁涕咽」。
第二類是關於當時佛教興盛的記載。代表作有《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丈六金身碑》等。《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對當時泉州開元寺的盛況進行了全面描述,關於開元寺來歷作的記載為後人研究開元寺提供了寶貴資料。《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詳細介紹此塔建造的經過和緣由,文中涉及當時福州許多佛教史實,是一篇研究福建佛教的重要史料。《丈六金身碑》記載了王審知的崇佛情況以及王審知鑄造佛像的規模。
第三類是雜文。此類文章短小精練,貼近社會現實,影響最大。如《巫比》通過層層設問和問答,指出世人愛聽信巫言而不愛聽直言的危害,悲痛如果國家信用忠直的人就不會有禍亂了。《吳楚二醫》用治病比喻治國,並以殷秦亡國教訓來提醒統治者在選用治國人才時,要全面考察德行。
晚唐時期,出現了很多不為參加考試而寫的律賦,這些賦描寫社會千態,抒發人生百感,記錄了晚唐士人的心態和社會人生。黃滔有22篇賦被收進《全唐文》卷八二二。黃滔的賦對工精巧,情感豐富。《送君南浦》開頭寫道:「南浦風煙,傷心渺然,春山歷歷,春草綿綿,那堪送行客。」為送行的場面鋪墊了一種傷離別的氛圍。《陳皇後因賦復寵賦》中雲:「瓊樓寂寂,空高於明月和風;瑤草凄凄,莫輾於金輿玉輅」,給人一種悲涼之感。
借賦寄志,表達對人生的看法,是黃滔賦的一大特色。如《秋色賦》開篇道:「白帝承乾,乾坤悄然,潘岳乃驚素發。感流年,抽采筆,疊花箋,驅走群言,寫抑鬱之懷矣。」黃滔的賦常以歷史諷刺當下,《館娃宮賦》最為著名。
此賦開頭就給人一種歷史滄桑之感:「吳王歿地兮,吳國蕪城;故宮莫問兮故事難名。門外已飛其玉弩,座中才委其金觥。舞榭歌台,朝為宮而暮為沼;英風霸業,古人失而今人驚。」吳王殺忠臣,迷美色,揮霍無度,:「吳王乃波伍相,輦西施。珠翠簇來,居玉堂而澒洞;笙簧擁出,登綺席而逶迤。觸物窮奢,含情愈惑。」終於招致滅國,國破兵敗後吳宮破落凄涼:「往日層構,茲辰古壕,香徑而同歸寂寂,稽山而杳自高高。遺堵塵空,幾踐群游之鹿;滄洲月在,寧銷怨濁之濤?已而西日匆匆,東波浩浩。松楸而駢作荒隧,車馬而輾通長道。」《館娃宮賦》通過吳宮繁華與破敗的對比,抒發對吳宮興廢的感嘆,告誡統治者要以吳王夫差的失敗教訓為鑒。
黃滔在福建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當時人稱為「閩中文章初祖」,是福建的文壇盟主。黃滔的文學成就是傑出的,他的詩文賦代表了晚唐時期福建的文學水平,為推動福建文化的繁榮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㈢ 福州有什麼歷史故事
故事一:「三山」由來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於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
「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故事二:五次定都---無諸定冶城、閩國定都福州、南宋趙昰定行都、南明朱聿健定臨時王都、中華共和國臨時首都。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親自在衙門前種植榕樹2棵,並號召百姓普遍種植後滿城綠蔭蔽日,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之美稱。宋末北方動亂,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鍵,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興府,又稱福京,使福州先後兩度成為臨時京都。明清兩代福建省為福州府府治。從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福州均為福建省省會,其中1933年,福建事變時期,曾一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政府的「國都」。
故事三:六次建城---無諸建冶城、嚴高建子城、唐建羅城、梁建夾城、宋拓外城、明建府城
福州歷史悠久。首先,距今5000多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已寓居於今平潭縣殼丘頭。隨後,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和青銅時期,原始民族部落在閩江下游沿岸的曇石山、黃土侖等地長期定居。其土著居民為「閩人」。戰國時期,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國所敗,王族南奔,進入福建與閩族人結合,史稱「閩越人」。又傳七代至無諸,自立為閩越王;秦時將其降為君長。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無諸助漢滅楚有功,復封為閩越王,建立閩越國,都東冶,在今福州冶山一帶創「冶城」,至今2200周年。經過晉代「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唐末五代「十八姓從王」,宋代「政治中心南移」等3次中原人與閩越人的大融合,福州經濟、文化日益發展,城池不斷擴大。晉代修「子城」,唐末五代連續築「羅城」和「夾城」,宋朝拓「外城」,明初砌「府城」。這前後6城,奠定了福州城區「三山鼎立、兩塔對峙」的傳統格局。其次,福州從秦代設閩中郡,而後一直是福建的政治中心。自晉代起屢作郡城、州城,至元朝確立了省城的地位。特別是先後5度建過帝王都,其中古代有閩越國都,閩王王審知王都和宋末、明末的兩次臨時京都;1933年「福建事變」中,又定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的國都。第三,福州從漢代起即有海外貿易。三國吳開始建立造船基地。唐朝,這里與泉州並成為國際貿易港。宋代為全國造船中心。明朝對外貿易進入鼎盛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累次在這里候風、補給、增員,然後揚帆遠航。戚繼光抗倭,在這里創下光輝業跡。近代辟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成為中國東南的重要港口
㈣ 福建革命史事件
鄭成竹 註:這是個人物
㈤ 福建的歷史名人與其相關歷史事件
董奉:與南陽張機、譙郡華佗齊名,並稱「建安三神醫」
王審知:五代閩國創建者
朱熹版:儒學大師
李綱:權宋代抗金名臣
蔡襄:宋代書法四大家之一
鄭成功:收復台灣
林則徐:虎門禁煙
薩鎮冰:中國近代著名的海軍將領(以前就傳說中國第一艘航母要以他的名字命名)
文學家:冰心、鄧拓、林語堂、鄭振鐸、林徽因
數學家:陳景潤
㈥ 福建的歷史
福建簡稱閩。閩來字最早出現源於周朝,閩與八閩,都是福建省名的簡稱和別稱。「閩」是最原始的名稱。《山海經·海內南經》說:「閩在海中」,這說明福建在遠古時代,還是屬於海浸之區。閩為蠻之別種,則是當時居住在福建的七個部落的總稱。八閩,則是從北宋開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為了加強邊防武裝力量,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設「福建經略使」(軍事長官職稱),它和福州都督府並存。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福建」名稱。
另一得到公認的說法是:古閩人非常崇拜蛇,所以就把蛇供養在家裡,故上報朝廷地名時,就造出了『閩』字,即,『門』:家內;『蟲』:蛇;『閩』:把蛇供養在家裡的意思。而近年來,在廈門一帶則把『蟲』譯為龍,在廈門島內的白鷺州公園里還有『閩』字的大型石雕,其中就把『蟲』譯為『龍』
㈦ 福建三明的革命遺跡和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啊
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中國共產黨人戰勝困難、敢於勝利的傑作,令世界震驚版。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中權國共產黨人戰勝困難、敢於勝利的傑作,令世界震驚。紅軍長征在福建的集結出發地有長汀、寧化這兩個地方。
長汀:中央紅軍紅一軍團、紅九軍團和二十四師約2萬多人守衛在這里。紅一軍團於廣昌戰役後,奉命東進福建建寧、泰寧,爾後抵達長汀;紅九軍團參加廣昌戰役後,護送北上抗日先遣隊紅七軍團而留在長汀;紅二十四師的前身是閩西地方武裝組建成立的紅十二軍,1934年春在瑞金改編為紅一方面軍直屬總部獨立第二十四師,在保衛連城戰斗後到長汀。
㈧ 福建歷史上有什麼名人從古至今!
福建歷史源遠流長,科學文化曾盛極一時。5000年前,先民們就在此生息繁衍專,創造了屬可與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曇石山文化。三國時因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發達,福建成為孫吳的一個水軍基地和對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通商關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駐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從福建揚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間,在馬尾創辦福州船政局和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成為中國近代海軍和造船工業的搖籃。福建歷史上人才薈萃,涌現出一批在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傑出人物,如天文學家蘇頌,思想家朱熹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學家李贄,音韻學家陳第,學者、書法家黃道周、蔡襄,文人嚴羽、楊億、柳永,史學家鄭樵、袁樞,民族英雄鄭成功、林則徐,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林紓,鐵路建設專家詹天佑等。他們以自己的膽識和獻身精神,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㈨ 福建重大歷史事件
·
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圖。元朝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作為地方政權機構,行中書省下設路、府、州、縣。
·
1280年,改福建路為福建、泉州、隆興三個行中書省,後來全部撤消。1321年,福建境內設八個路,均歸江浙行中書省管轄。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為福建設省的開始。
·
南宋時泉州與廣州並稱為全國兩大商港。元代掌握泉州軍政大權的蒲壽庚棄宋降元,使泉州港非不但沒有受到破壞,反而成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許多穆斯林從海上絲綢之路直接湧入泉州,在泉州修建了多座清真寺,由於伊斯蘭教過於興盛,以至不少漢人被融合而皈伊斯蘭教。當時不僅泉州,閩中、閩北也出現許多伊斯蘭教徒。天主教於元代傳入泉州,元代中國天主教僅有兩個教區,一個在泉州,另一個在北京。
·
1357年,亦思法杭人賽甫丁憑其所擁有的武裝和市舶的財源,夥同阿米里丁割據泉州,伺機北略興化、福州,妄圖建立"亦思法杭國"。1366年福建行省參政陳友定奉命討伐番寇,收復興化,攻克泉州,收復漳州,長達九年之久的亦思法杭兵亂遂告平息。
·
1367年,朱元璋在東南一帶擊敗方國珍,決定分水陸兩路向福建進軍。其中水路則由征南將軍湯和、副將廖永忠率舟由明州(今寧波)浮海取福州。不數日,湯和取得福州,派人招諭興化、漳州、泉州等地。1376年,明廷廢除行中書省機構,各省分別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以掌行政、司法、軍事大權,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
福建歷史事件
太長了,自己看
http://www.china.com.cn/city/zhuanti/hxlnx/2008-06/11/content_15747242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