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救亡圖存維新變法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救亡圖存、維新變法與1898年發生的清末戊戌變法這一歷史事件有關。
❷ 維新變法的歷史背景
背景:(1)19世紀末民抄族危機嚴重。——歷史使命:救亡圖存。(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國主義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統治。(2)19世紀末(甲午戰爭後)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歷史使命:發展資本主義。原因見前。(3)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標志——1894年「公車上書」)(4)90年代:資產階級維新思想進一步發展。(早期維新思想:時間:19世紀60年代後;原因: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入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代表人物:王蹈、鄭觀應。主張:經濟上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展開商戰;文化上學習傳播西方的自然科學;政治上主張實行君主立憲。)
❸ 戊戌變法與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
甲午戰爭和洋務運動抄的失敗,直接原因是馬關條約的簽訂
民族危機的加深。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美,德、意、日、俄和葡萄牙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因此加緊對落後國家和地區進行侵略,西方列強趁機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偌大的中國被分割成了一塊塊列強的「勢力范圍」,整個國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勢。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新危機;《馬關條約》的簽訂,中國再次遭受割地、賠款,以及大量主權進—步喪失的厄運。甲午戰爭的慘敗更加速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進程。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迫使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
❹ 有關戊戌變法的歷史故事
變法背景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國在日本馬關簽定《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發動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史稱「公車上書」。這次上書,對清政府觸動不大,卻轟動了全國。「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為了把維新變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紀聞》,鼓吹變法;組織強學會。1896年8月,《時務報》在上海創刊,成為維新派宣傳變法的輿論中心。1897年冬,嚴復在天津主編《國聞報》,成為與《時務報》齊名的在北方宣傳維新變法的重要陣地。1898年2月,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強學會,創辦了《湘報》。在康、梁等維新志士的宣傳、組織和影響下,全國 康有為
議論時政的風氣逐漸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變法自強為宗旨的學會33個,新式學堂17所,出版報刊19種。到1898年,學會、學堂和報館達300多個。1897年11月,德國強占膠州灣,法國強租廣州灣,英國強租借後來被成為新界的地區和威海衛,全國人心激憤,維新運動從理論宣傳轉到政治實踐。12月,康有為第五次上書,陳述列強瓜分中國,形勢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上《應詔統籌全局折》,4月,康有為、 梁啟超
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保國會,為變法維新作了直接准備在維新人士和帝黨官員的積極推動下,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詔書,宣布變法。新政從此日開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為止,歷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在此期間,光緒皇帝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建議,頒布了一系列變法詔書和諭令。主要內容有:經濟上,設立農工商局、路礦總局,提倡開辦實業;修築鐵路,開采礦藏;組織商會;改革財政。政治上,廣開言路,允許士民上書言事;裁汰綠營,編練新軍。文化上,廢八股,興西學;創辦京師大學堂;設譯書局,派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於學習西方文化、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使國家富強。 新政措施雖未觸及封建統治的基礎,但是,這些措施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為封建頑固勢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權貴顯宦、守舊官僚對新政措施陽奉陰違,托詞抗命。慈禧太後在光緒皇帝宣布變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緒連下三諭,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准備發動政變。「百日維新」開始後,清政府中的守舊派不能容忍維新運動的發展。有人上書慈禧太後,要求殺了康有為、梁啟超;奕劻、李蓮英跪請太後「垂簾聽政」;御史楊崇伊多次到天津與榮祿密謀;甚至宮廷內外傳言將廢除光緒,另立皇帝。9月中,光緒皇帝幾次密詔維新派商議對策,但維新派既無實權,又束手無策,只得向光緒皇帝建議重用袁世凱,以對付榮祿。16、17日,光緒皇帝兩次召見袁世凱,授予侍郎;18日夜,譚嗣同密訪袁世凱,勸袁殺榮祿,舉兵救駕。事後,被袁世凱出賣。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後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入光緒皇帝寢宮,將光緒皇帝囚禁於中南海瀛台;然後發布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戊戌政變」成功。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後下令捕殺在逃的康有為、梁啟超;逮捕譚嗣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徐致靖、張蔭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將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殺害;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開辦的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外,全部都被廢止。從6月11日至9月21日,進行了103天的變法維新,以戊戌變法宣告失敗。:根本原因;(1)19世紀末民族危機嚴重。——歷史使命:救亡圖存。(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國主義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統治。(2)19世紀末(甲午戰爭後)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歷史使命:發展資本主義。原因見前。(3)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標志——1894年「公車上書」)(4)90年代:資產階級維新思想進一步發展。(早期維新思想:時間:19世紀60年代後;原因: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入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代表人物:王蹈、鄭觀應。主張:經濟上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展開商戰;文化上學習傳播西方的自然科學;政治上主張實行君主立憲。)
編輯本段洋務運動
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中國跟世界的關系出現前所未見的改變。接連的外憂內患,使清政府及一眾知識分子逐漸醒覺到必須要改變以自強。咸豐、同治年間開始,清政府進行洋務運動,希望能夠「師夷長技以制夷」,改良生產技術。各地先後引入外國新科技,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材;在軍事上亦建立了遠東最具規模的北洋水師。1894年至1895年發生甲午戰爭,清政府被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證明只靠經濟上洋務運動未能根本改變中國的落後。於是出現了要求從更基本層面,包括政治體制上,進行變法維新的聲音。
編輯本段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
維新運動開始於1895年於北京發生的公車上書。當時齊集在北京參與科舉會試的十八省舉人,收到《馬關條約》中,中國割去台灣及遼東,並向日本賠款二萬萬兩的消息,一時間群情激動,4月, 康有為、梁啟超作成上皇帝的萬言書,提出拒和、遷都及變法的主張,得到一千多參加科舉考試的人的連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舉人及數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門前要求代奏。因為外省舉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車接送,事件亦被稱為公車上書。雖然公車上書在當時沒有得到直接實質的後果,但卻形成了國民問政的風氣,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議政團體。當中由康、梁二人發起的強學會最為聲勢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師翁同龢、南洋大臣張之洞等清朝高級官員的支持。
編輯本段變法准備
1895年4月,日本逼簽《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發動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為了把維新變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紀聞》,鼓吹變法;組織強學會。1896年8月,《時務報》在上海創刊,成為維新派宣傳變法的輿論中心。1897年冬,嚴復在天津主編《國聞報》,成為與《時務報》齊名的在北方宣傳維新變法的重要陣地。1898年2月,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學會,創辦了《湘報》。在康、梁等維新志士的宣傳、組織和影響下,全國議論時政的風氣逐漸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變法自強為宗旨的學會33個,新式學堂17所,出版報刊19種。到1898年,學會、學堂和報館達300多個。1897年11月,德國強占膠州灣,全國人心激憤。12月,康有為第五次上書,陳述列強瓜分中國,形勢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上《應詔統籌全局折》,4月,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保國會,為變法維新作了直接准備。 1897年末,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德國乘機侵佔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同時進占旅順大連,法國進占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進佔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列強意圖瓜分剛敗於日本的中國,在朝中再次敲響了警鍾。 光緒皇帝雖然在1887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一路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後的手裡。面對列強瓜分的危險,光緒於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實際的權力,讓他進行朝政的改革。1898年6月8日,徐致靖上書《請明定國是疏》(康有為代擬)請求光緒帝正式改變舊法,實施新政。上書後第三天6月11日,光緒頒布《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召見康有為,調任他為章京行走,作為變法的智囊。其後又用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
編輯本段開始變法
6月11日,光緒帝發布《明定國是詔》,變法從此正式開始,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共103天,史稱百日維新。6月16日,光緒帝召見康有為,商討變法具體步驟和措施。光緒帝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建議,在百日維新期間頒布了幾十道新政詔令。其中經濟方面主要有:設立農工商總局,開墾荒地;提倡私人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設立鐵路、礦務總局;鼓勵商辦鐵路、礦業;裁撤驛站,設立郵政局;改革財政,創辦國家銀行,編制國家預決算。軍事方面主要有:嚴查保甲,實行團練;裁減綠營,淘汰冗兵,採用新法編練陸海軍。文教方面主要有: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改試策論;改書院和淫祠為學堂;鼓勵地方和私人辦學,創設京師大學堂,各級學堂一律兼習中學和西學;准許民間創立報館、學會;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新書;派人出國留學、游歷。政治方面主要有:廣開言路,准許各級官員及民眾上書言事,嚴禁官吏阻格;刪改則例,撤消重疊閑散機構,裁汰冗員;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權,准其自謀生計。這些抵制和反對措施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文化思想的傳播,受到維新派和地主階級開明人士的熱烈歡迎。
編輯本段變法起因
政治上:甲午戰爭的失敗和民族的危亡激發民族意識。 經濟上: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 思想上:維新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關於《萬國公報》和強學會的建立 公車上書失敗之後,康有為、梁啟超創辦《萬國公報》,通過介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情況,繼續宣傳維新變法。不久,他們聯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組織強學會,定期集會演講。隨後,他們又把《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發行。維新派的政治團體形成了。 這是維新派最重視的地方,細節包括: 舉辦京師大學堂 所有書院、祠廟、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堂 各省會設高等學堂,郡城設中等學堂,州縣設小學 鼓勵私人開辦學堂 設立翻譯、醫學、農務、商學、路、礦、茶務、蠶桑速成學堂 派皇族宗室出國游歷,挑選學生到日本游學 廢八股、鄉會試及生童歲、科考試,改考歷史、政治、時務及四書五經,以及定期舉行經濟特科 設譯書局 頒發著書及發明給獎章程,保薦格致人才
編輯本段變法內容
新政內容主要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皇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的譯本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這令光緒傾向以明治維新為改革的藍本的。
教育改革
舉辦京師大學堂所有書院、祠廟、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堂;各省會設高等學堂,郡城設中等學堂,州縣設小學鼓勵私人開辦學堂 設立翻譯、醫學、農務、商學、路、礦、茶務、蠶桑速成學堂;派皇族宗室出國游歷,挑選學生到日本游學 廢八股、鄉會試及生童歲、科考試,改考歷史、政治、時務及四書五經,以及定期舉行經濟特科 設譯書局 頒發著書及發明給獎章程,保薦格致人才。
經濟建設
康有為強調中國必須以工商立國,才能富國養民;另因為官辦企業多弊病,故也著重鼓勵民辦企業。 設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並在各省設分局 廣泛開設農會,刊印農報,購買農具,訂立獎勵學藝、農業程序,編譯外國農學書籍,採用中西各法切實開墾 頒發制器及振興工藝給獎章程 在各地設立工廠 在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推廣口岸商埠 開放八旗經商的禁令,名其學習士農工商自謀生計 倡辦實業,促進生產。 鼓勵私人開辦工礦企業
軍事方面
改用西洋軍事訓練 遣散老弱殘兵,削減軍餉須支,實行團練,裁減綠營,舉辦民兵 頒發興造槍炮特賞章程 籌設武備大學堂 武科停試弓箭騎劍,改試槍炮
政治方面
裁減冗員 設置京卿學士,以集思廣益 准許地方官與士民上書 改上海《時務報》為官報,創設京師報館 開放新聞自由 按月分類列名每年收支 康有為還有好些未發表的新政,如尊孔聖為國教,立教部、教會,以孔子紀年,制訂憲法,開國會,軍民合治,滿漢平等,皇帝親自統帥陸海軍,改年號為「維新」,斷發易服,遷都上海等。據康有為表示,自軍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緒的同意。1897年末,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意志帝國傳教士被殺。德國乘機侵佔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同時進占旅順大連,法國進占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進佔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列強意圖瓜分剛敗於日本的清朝,在朝中再次敲響了警鍾。 榮祿
光緒帝雖然在1887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後的手裡。面對列強瓜分的危險,1898年(戊戌年),慈禧太後同意光緒帝進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緒帝帝頒布《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帝帝召見康有為, 調任他為京章行走,作為變法的智囊。 其後又用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 新政內容主要有:裁汰冗員、廢八股、開學堂、練新軍、滿漢平等,等等;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帝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的譯本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正在變法的時候想要推薦使把型號特別地當作明治維新的改革前進了。 戊戌政變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原來各大臣的抵制。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夜訪袁世凱住處,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太後住的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 9月19日,慈禧太後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布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帝,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譚嗣同拒絕出走,表示:「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其他數十人被捕,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於9月28日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唯一在地方徹底實施變法的地方巡撫湖南巡撫陳寶箴被革職,且永不敘用。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即現北京大學)和各地新式學堂被保留外,其餘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廢止。 譚嗣同英勇就義
❺ 戊戌變法的歷史故事
戊戌變法指1898年(農歷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後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遭捕殺或逃亡國外。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於失敗。也叫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又名維新變法,其高潮則為百日維新, 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近代化道路。
明治維新成功與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
變法開始
1897年末,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意志帝國傳教士被殺。德國乘機侵佔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同時進占旅順大連,法國進占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進佔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列強意圖瓜分剛敗於日本的清朝,在朝中再次敲響了警鍾。
光緒帝雖然在1887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後的手裡。面對列強瓜分的危險,1898年(戊戌年),慈禧太後同意光緒帝進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緒帝帝頒布《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帝帝召見康有為, 調任他為京章行走,作為變法的智囊。 其後又用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
新政內容主要有:裁汰冗員、廢八股、開學堂、練新軍、滿漢平等,等等;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帝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的譯本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正在變法的時候想要推薦使把型號特別地當作明治維新的改革前進了。
戊戌政變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原來各大臣的抵制。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夜訪袁世凱住處,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太後住的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 9月19日,慈禧太後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布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帝,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於9月28日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即現北京大學)外,一律都被廢止。
❻ 哪一歷史事件揭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公車上復書
指清光緒二十一制年(1895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清光緒皇帝,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台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
❼ 什麼歷史事件推動了戊戌變法,要事件
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簽訂。
❽ 戊戌變法受到西方什麼歷史重大事件的
戊戌變法又稱戊戌維新,是發生在1898年(農歷戊戌年)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運動. 中日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為首的維新派,代表著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和開明紳士的政治要求走上歷史舞台,主張在不動搖封建階級統治的前提下,實行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以挽救民族危機,使國家臻於富強. 1895年4月,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到北京,群情激奮,正在參加會試的康有為和他的學生梁啟超聯合全國18省在京舉人,聚集達智橋松筠庵,討論上書請願.會後由康有為起草萬言書,提出拒絕《馬關條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建議,聯絡1300多舉人簽名,呈遞都察院,都察院拒絕代呈. 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它是維新變法運動的起點.此後,康有為接連向光緒帝上書,陳述受法主張. 從1895年夏到1898年春,維新派積極組織學會、創辦報紙、開辦學堂,為維新運動製造輿論、培養人才.1895年8月,在康有為、梁啟超奔走推動下,由翰林院侍讀學士文廷式出面組織了強學會,這是維新派創立的第一個政治團體,該學會每10天集會一次,每次都有人演講「中國自強之學」.11月,上海成立強學分會,但強學會遭到封建頑固派的攻擊、誹謗,不久被查封.1896年8月,黃遵憲、汪康年在上海創辦《時務報》,邀請梁啟超擔任主筆.1897年10月,嚴復在天津創辦《國聞報》.兩報熱情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抨擊封建專制統治,提倡民權,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有力地推動了維新運動的發展.1897年至1898年,譚嗣同、黃遵憲、唐才常、梁啟超等匯集湖南,在湖南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出版《湘學報》(初名《湘學新報》)、《湘報》,創辦時務學堂,組織南學會,使湖南維新運動得到了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1895年至1897年全國共有學會、學堂、報館等共300餘個,出版30多種報刊,表明維新運動具有一定的群眾性. 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變法聲浪日高.康有為迅速從廣東趕到北京上書,提出速行變法的具體建議.1898年1月,康有為應詔上《統籌全局折》,建議仿效日本,全面變法.4月,康有為、梁啟超等在京創立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的保國會.同時,保滇會、保川會、保浙會等也先後成立.士大夫經常集會,討論時政,變法空氣日濃.康有為乘時鼓動帝黨官員上書,敦促變法.6月11日,光緒帝接受變法建議,發布《明定國是詔》,正式開始變法.在此後到慈禧太後於9月21日發動政變的103天中,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除舊布新變法詔令,罷黜一批頑固大臣,擢拔了一批維新分子,一時「歡聲雷動」,維新運動達到高潮,史稱「百日維新」.當時光緒帝發布的這些詔令,屬於政治方面的主要有:廣開言路,提倡官民上書,不許任何人阻撓;撤除閑散衙門和重疊機構,裁減冗員;准許旗人自謀生計.屬於經濟方面的主要有:設立農工商局,提倡實業,獎勵發明; 設立鐵路礦務總局,鼓勵商辦鐵路礦務;裁減驛站,設立郵政局;創辦國家銀行,編制國家預決算.屬於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有: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將各省書院和過多的祠廟改為學堂,鼓勵地方和私人辦學堂,創設京師大學堂,各級學堂一律兼習中學和西學;允許自由創辦學會、報館;設立譯書局,編譯外國新書;派人出國游歷、留學.屬於軍事方面的主要有:裁減綠營,淘汰冗兵,採用新法練兵,添設海軍,實行保甲. 變法運動一開始就遭到封建頑固派的抵制和反對,隨著運動的開展,維新派與頑固派的矛盾和斗爭迅速加劇.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派發動政變,慈禧重新「訓政」,光緒帝被幽禁,譚嗣同等6位維新志士慘遭殺害(這6位志士為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史稱「戊戌六君子」).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新政全部被推翻,變法運動徹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進步意義的救亡運動,也是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思想解放運動.它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走不通的.
❾ 揭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歷史事件是()
A 本題考查的是維新變法運動。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故選A。
試題「揭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標志性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主要考查你對 公車上書 考點的理解
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是指1895年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後,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數千名應試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請求變法。公車上書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歷史舞台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政治運動的開端。
《明定國是詔》:或有人稱《明定國是》上諭。頒布於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乙已日,公元1898年6月11日。
後世的學者大都傾向於認為這是百日維新戊戌變法的開始的標志,是維新變法運動的綱領性文件。作為是中國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的綱領性文件,首次提出君主立憲制度、民族平等綱領等措施,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啟蒙運動的蓬勃興起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