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社宗旨

歷史學社宗旨

發布時間:2021-02-03 07:24:42

『壹』 在高中建立一個軍事歷史有關的社團學校要的申請書上要寫宗旨、內容、意義什麼的,該怎麼寫好

宗旨,旨在培養學生的歷史知識的了解和興趣,學會分析問題的邏輯能力。專
內容,開展對歷史上重大軍事行動屬的了解分析,對其產生的影響進行討論,對其的歷史意義進行研究。

活動,我私人建議,可以搞一個假設的活動,就是假設當年的戰爭的結果是另一個樣子,那麼接下來的歷史會是怎樣的。我覺得這樣很有意義。呵呵。當然了,在假設的前提下,是需要對當時的歷史事件進行很透徹的了解的。雖然都是空想,但是還是來源史實。

此外,輔助的手段有電教啊,圖片展覽啊,板報啊等等的。

『貳』 中國二十年代文學社團介紹,包括時間,成立地點,代表人物,宗旨,機關刊物等

幫LZ找了點資料。

新月社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影響較大的一個文學社團,它於1923年成立於北京,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為主的文學社團。該社活動在1927年春遷往上海,1933年結束,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前期他們把《晨報副刊》作為陣地,後期創辦《新月》月刊(1928.3.10),《詩刊》周刊(1931年)。新月社是一個涉及政治、思想、學術、文藝各領域的派別,在思想上和組織上都表現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特點。
http://ke..com/view/192317.htm?func=retitle
創造社
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社團,是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 創造社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
http://ke..com/view/131955.htm?func=retitle
文學研究會
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它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園來今雨軒成立,由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郭紹虞、朱希祖、瞿世瑛、蔣百里、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等十二人發起,會員先後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沈雁冰接編的《小說月報》內容經過了全面革新成為其代用機關刊物。後又相繼創辦了《文學旬刊》(先後改名《文學》周刊、《文學周報》)及《詩》、《戲劇》月刊等刊物。其總部後來遷至上海,並在北京、廣州、寧波等地設立分會。「五卅」以後該會活動減少,1932年「一二八」事件發生,《小說月報》停刊,該會無形解散。
http://ke..com/view/136124.htm?func=retitle
太陽社
現代文學團體。1927年秋成立於上海。主要成員有林伯修(杜國庠)、夏衍、洪靈菲、戴平萬、劉一夢、顧仲起、樓適夷、殷夫、馮憲章、任鈞、祝秀俠、迅雷、聖悅(李平心)、王藝鍾、童長榮等。太陽社的主要成員大都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從實際斗爭中轉移到上海從事文化活動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們有相似的斗爭經歷和共同的思想基礎,在文學主張與創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傾向:積極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反映工農大眾的生活與斗爭。太陽社先後編輯與出版了《太陽月刊》 、 《時代文藝》 、 《新流月報》 、《拓荒者》、《海風周報》等刊物,以及「太陽小叢書」(「太陽社叢書」)等,在反對國民黨政府的文化「圍剿,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以《太陽月刊》(1928年1月創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響最大,與創造社的《文化批判》一起,成為提倡革命文學的主要刊物。另外,《拓荒者》,也以其刊載的大量革命文學作品和不少倡導無產階級文學的論文、譯文,及關於文藝大眾化討論的文章而在社會上有較大的影響。但由於受到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左傾思潮的影響,太陽社在理論和創作上曾帶有過激的偏向。
http://ke..com/view/106559.htm?func=retitle

『叄』 文學社應該以什麼為宗旨!

學習交流,共同成長
體驗文學的妙趣,發掘生活的感悟

『肆』 中國古代都有什麼學派,其宗旨又是什麼那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伍』 中華攝影學社成立的宗旨是什麼

1928年初,中華攝影學社(簡稱華社)在上海成立。在《華社簡章》中,開宗明義地提出「以研究攝影藝術為宗旨」。

華社的社員,主要服務於報界和商界。它舉辦的4次攝影展覽,在中國攝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時我國唯一的攝影雜志《天鵬》,在記述華社影展盛況時寫道:風聲所及,遠近來觀者摩肩相接,出品精麗絕巧,嘆為觀止。上海閉會後,而京而杭,皆載盛譽而歸。

與光社不同,華社的影展除第1屆外,都廣泛徵集攝影作品,只要符合規定的放大尺寸,都可以展出,並在評選時對社外的作品還略有照顧,而不限於華社的社員。如參加第2屆影展的作者中,就有北京光社的劉半農、吳輯熙、鄭穎蓀,廣州景社的潘達微,常熟樂社的陸禎芝,香港的李崧,上海的黃秋農、林雪懷、郭錫麒等幾十人,松江華亭攝影會還以團體名義加入影展。

1930年12月21日的《申報》,還刊登了這樣一條消息:華社第4屆影展時,美國攝影家葛司登(Gaston)到會參觀,「於華社作品,深為贊美,對於邵卧雲、郎靜山、朱壽仁、胡伯翔尤為佩服,葛氏觀畢,立回寓所,出其精品九幀,送會陳列」。由此可見,華社的影展,只要作品精美,即使是外國人也可以參展。

華社的做法,擴大了攝影隊伍,培育了攝影新人,促進了攝影藝術的繁榮。

華社還編輯出版過《天鵬》與《中華攝影雜志》。這兩家攝影雜志,發表了許多優秀的攝影作品、藝術論文和技術介紹,是我國當時影響最大的攝影雜志。

華社社員的作品,題材比較廣泛,藝術形式多種多樣,有些攝影家已具有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如華社影展中展出作品最多的作者胡伯翔,就始終把鏡頭對准下層勞動群眾。當時的人們評論道:他的拍攝對象,常是山野水邊鄉村街頭,把一些粗野瑣屑的搬上了鏡頭,立刻換來一股質朴純厚的風味,教人感出我們東方的美與雄厚。

華社的其他社員,如郎靜山、胡伯洲、邵卧雲、朱壽仁的作品,也都各有特色,有些人後來還成為享譽中外的攝影名家,他們為我國攝影藝術的民族化、個性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陸』 學生會的宗旨是什麼歷史呢

學生會來的宗旨是:一切為學生服源務! 清華於1919年12月23日成立了第一個學生會,它誕生於「五四」運動愛國、民主、科學的洪流中。此前清華學校初期,還沒有全校性學生會組織。
http://ke..com/view/21025.htm這個網址上有詳細的介紹

『柒』 九三學社是在什麼時候建立的他們的宗旨是什麼

九三學社的前身是民主科學座談會。1944年底,一批進步學者為爭取抗戰勝利和版政治民主,繼承權和發揚五四運動的民主、科學精神,在重慶組成民主科學座談會,討論時局,發表政見。後為紀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戰爭和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於1946年5月4日在座談會基礎上正式成立九三學社。解放戰爭時期,九三學社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政治主張,在北平、上海、南京、重慶等地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等運動。1949年 1月,九三學社發表宣言,響應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的八項和平主張,擁護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 9月,九三學社代表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制定、中央人民政府的組成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捌』 文學社的宗旨

讓每個人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玖』 中國傳統史學的文化理念

中國傳統歷史學的文化觀念包括一、史家情懷:史學的本質屬性之一是關心未來,關心人類社會的歷史前途。中國先民對於過往與未來的關系,很早就產生了一種樸素的辯證認識,即「彰往而察來」(《易·系辭下》)。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史學思想的源泉之一。司馬遷著《史記》,繼承和發展了這個思想,提出了「述往事,思來者」的撰述宗旨,即敘述過去的史事是為了使將來的人讀其書而有所思。《漢書·司馬遷傳》顏注謂:「令將來之人,見己志也。」是深得太史公之意的。司馬遷之志是什麼呢?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之所得,是「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之所得。這正是司馬遷「成一家之言」的偉大之處(以上引司馬遷語,見《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司馬遷傳》)。此後,這一思想不斷發展,成為中國史學的一個優良傳統,所謂「多識前古,貽鑒前來」(唐高祖《命蕭璃等修六代史詔》,《唐大詔令集》卷81),成為史家的共識和史學之一個基本任務的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史學是人類社會歷史進步的永久的伴侶。
二、歷史智慧。史學伴隨著社會歷史進步而發展,同時也為這一進步而發揮巨大的作用。唐太宗強調史學有大用,說過「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修晉書詔》,《唐大詔令集》卷81)。這可能較多的著眼於政治。劉知幾從「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出發,指出史學「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王夫之論史學的重要,則包含歷史經驗教訓的借鑒和人們思想的熏陶和做人的准則(見《讀通鑒論·敘論四》)。龔自珍進而提出:「出乎史,人乎道。欲知道者,必先為史。」(《尊史》,見《龔定庵全集類編》卷5)他說的「道」,偏重於從具體的歷史經驗上升為歷史智慧。這里,實際包含了「史」與「道」的辯證關系的思想:「史」指具體的史事,「道」指法則和規律。人們認識了豐富的史事,即可認識社會歷史發展的法則;人們要想掌握這個法則,就首先要學習和研究歷史。從發展的觀點來看,中國史學上所一再討論的「時」、「勢」、「理」、「道」,都具有探索法則和規律的意義,都閃耀著智慧之光。從比較具體的層面看,不論是關於自然的認識如天文、地理、生產活動等,還是關於社會的認識如民為邦本、治國安民、法制、教化、移風易俗等,都積累了豐厚的歷史智慧。歷史智慧是同現代科學知識、認識水平、實踐能力相對待而言的;但是,人們不應當、也不可能割斷二者之間的聯系,正如人們不應當、也不可能割斷歷史一樣,而任何一個人(作為社會的人)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都不能不受到歷史智慧的啟迪。我們完全可以相信,歷史智慧之光在未來的社會里仍將放射出燦爛的光華。
三、人本思想。西周末年,「天命」觀念開始動搖,春秋以後,人本思想不斷發展。史學家們一方面探討天人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探討人與時勢的關系。司馬遷正是在這兩個領域的探討中,真正找到了或者說發現了人在歷史運動中的位置。他在《史記》的撰述中確立了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中心位置,並從三個層面作出說明:第一個層面,是記「王跡所興」而「著十二本紀」;第二個層面,是記「輔拂股肱之臣」而「作三十世家」;第三個層面,是記「扶義倜儻,立功名於天下」的各階層人物而「作七十列傳」。在具體表述上,司馬遷從以下幾個方面寫出了人的活動在歷史運動中的作用:一是描述了以人事為發展線索的歷史進程,二是肯定了人在歷史轉折關頭或重大事變中的作用,三是指出了人的智謀在歷史進程中的積極作用,四是強調了用人的恰當與否關繫到國家的存亡安危,五是關注普通的活動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等等。司馬遷關於人在歷史進程中之作用的認識與記述,繼承和發展了先秦時期人本思想的萌芽和傳統,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於人自己的力量、智慧、作用的認識。

『拾』 加入歷史學社的好處

學史可以明智!
詳細請參考這個回答http://..com/question/2116572174182678947.html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社宗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