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戰二戰的簡介
一戰
(2002-11-28 12:10:50)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由於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而導致的一場爭霸戰爭,它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的劫難。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為了爭取和平,促進發展,人們力圖從歷史的災難中汲取教訓,以之作為前車之鑒,這促使史學家們加強了對戰爭史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史即是學者們研究的重要內容。本文擬就國內「一戰」史的研究概況作一簡介。
一、關於戰爭緣起與戰爭責任
1.戰爭緣起:
(1)「英德矛盾主要說」:司徒琳認為,英德在重分世界問題上的矛盾,是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這是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1〕。趙輝傑認為,18世紀70年代以來英德關系的演變過程表明,英德沖突對於一戰爆發所起的作用雖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軍競爭和協約國的形成與發展是英德矛盾的兩個主要表現形式,二者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終於成為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因素。〔2〕
(2)「法德矛盾主要說」:陳漢時認為,從實際情況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說」並不全面。英國把德國作為主要對手,而德國沒有從國策方面把英國作為主要敵人,只是在具體政策和海軍競賽上把英國作為主要對手,因此,兩國之間的矛盾構不成主要矛盾。德國最大的敵人是法國,無論從歐陸的霸權地位或德國的發展來看都是如此。〔3〕
(3)「俄德矛盾主要說」:張含英認為,「英德矛盾主要說」是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一戰前英德之間在殖民地問題上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不存在嚴重的沖突,俄德矛盾遠比英德矛盾尖銳、突出。如果說一戰是由於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斗爭引起的,那麼顯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4〕。
2.戰爭責任:
羅天煥認為,兩大集團中各國所應承擔的責任是不盡相同的。法國雖不能說是「無辜」的,但至少是被動的;俄英兩國對戰爭的爆發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義大利對於一戰的爆發不應承擔什麼責任;奧匈帝國對於戰爭發生的近因要比上述國家負更多的責任;德國是最熱衷於發動戰爭的國家,德皇威廉二世是一戰的罪魁禍首。〔5〕
潘人傑、李巨廉認為,應從「時代」、「格局」和「人」三個層次來看待戰爭緣起和戰爭責任。從「時代」看,現代條件下的大國霸權主義,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經濟和技術的迅猛提高,是20世紀初可能發生世界大戰的條件;從「格局」看,20世紀初兩大對立的同盟體系和軍事集團的新格局的形成,為從局部戰爭演化為全面戰爭埋下了禍根;從「人」看,通向一戰的道路有很大的自發性特點,這與大國當權人物的決策行動和對危機的處理有關。政策和行動僵硬,缺少必要的妥協和綏靖,促成了兩大集團迅速迎頭相撞。〔6〕
二、關於一戰和美國
1.美國的中立與參戰:史煦光認為,美國在一戰中是中立還是參戰、何時參戰、以何種形式參戰,取決於能否保持其「利益線」。即在戰時利用戰爭形勢,以中立的地位牟取超額利潤,並趁機向世界擴張;在戰後能收回戰爭貸款,進而以仲裁員身份取得國際事務的支配權。美國參戰的直接原因是保持中立的利益線被突破,於是只能以參戰去獲取中立國不再能有的利益。〔7〕
2.美國的調停外交:吳瑞、楊春龍認為,調停外交是一戰時期美國對歐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以調停促成妥協,將兩大集團互相對峙和牽制的格局繼續維持到戰後,自身則因勢乘便為稱霸世界鋪平道路。〔8〕
三、關於中國參戰和參加巴黎和會
1.關於中國參戰問題
(1)「日本影響說」:吳瑞認為,一戰期間北洋軍閥內部在中國參戰問題上的爭執即「府院之爭」,其實質是美日兩國爭奪對中國控制權斗爭的反映,其結果是以段祺瑞為代表的參戰派取得了勝利,即日本侵華勢力取得了勝利。〔9〕
(2)「美日共同影響說」:李子雄認為,中國參戰是美日兩國共同影響的結果。美國的外交活動打破了中國在參戰問題上的外交僵局,美國參戰給中國參戰打下了客觀基礎;日本則通過政治上操縱中國軍閥和經濟上收買中國軍閥使之同意參戰。美日兩國在中國參戰問題上都起了重大作用。〔10〕
2.對中國參加一戰和參加巴黎和會的評價
在此問題上,史學界多持否定態度。袁繼成、王海林則認為對此不能一概否定,冷靜地把中國參加一戰和巴黎和會這兩件事放到中國近代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爭取國家獨立的歷史長河裡考察,就會覺得中國參戰不是沒有道理的。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有失亦有得:第一,收回了德、奧在華特權;第二,簽訂了對奧、對匈、對保條約,成為國際聯盟成員;第三,中國代表在和會上的抗爭,既是中華民族義憤的反映,也反過來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和新抗爭。〔11〕
四、關於戰爭與革命的關系
「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的公式能否用來解釋一戰與革命的關系問題,史學界存在不同意見。
1.肯定意見:石森認為,不能否定革命斗爭對制止戰爭的重要作用。戰爭與革命都是階級斗爭的形式,戰爭雖不是產生革命的根本原因,但戰爭往往是加速革命的一個重要條件。革命力量強大時,就有可能推遲和制止戰爭的爆發,德國和其他國家的革命運動雖未能制止一戰,但對加速大戰的結束起了重要作用。〔12〕姚海認為,十月革命道路的最基本特點是由一戰造成的〔13〕。潘黎明認為,一戰是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得以順利實現的首要因素,兩次革命均發生於一戰期間,國際帝國主義無暇他顧,因而使革命獲得成功。〔14〕
2.否定意見:茅海建認為,革命和戰爭之間沒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關系,一戰並非是被革命制止的,而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各國革命運動高漲的情況下結束的,這些革命對加速戰爭的結束起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大戰主要是以軍事上的勝負而告終的。〔15〕夏季亭認為,十月革命後蘇俄退出一戰,這對蘇俄來說是正確的,但其客觀後果之一不是加速而是推遲了戰爭的結束。一方面蘇俄為換取德國停止進攻而作出許多讓步,使德國在軍事、政治和經濟等方面大受優惠,協約國的處境則艱難起來,延緩了德國的投降;另一方面,致使德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德國軍隊戰場上的失敗,十月革命只是對德國人民的反戰斗爭產生了一定影響,它與蘇俄退出戰爭給德國帶來的惠益相比只佔第二位。〔16〕
五、關於一戰的影響和地位
1.一戰的世界性
龔敏認為,一戰是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對國際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具有世界性的深刻影響。〔17〕李植枬認為有四個原因使一戰成為世界性的戰爭:第一,統治世界的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控制著一批殖民地和附屬國,一國參戰也意味著其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參戰;第二,一戰是為了重新瓜分世界,交戰雙方在世界范圍內展開爭奪;第三,為了戰勝對手,交戰雙方都極力拉擾別國入伙;第四,世界已從經濟上聯成一氣,資本輸出和經濟利益必然影響各國對待戰爭的態度。〔18〕
2.一戰的影響:
盧文璞認為,一戰對世界現代歷史進程的影響決不亞於十月革命,而且十月革命與之緊密相聯,因此,這兩個事件可同視為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即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標志。〔19〕夏季亭、張欽賢認為,一戰對世界現代史的影響是深遠的、廣泛的,應該將一戰列入世界現代史的范圍之內。〔20〕
除上述幾個問題外,一些學者還對一戰參戰國的數目進行了考證。有人認為參加一戰的國家是39個〔21〕,有人認為是36個〔22〕,還有人認為應為37個〔23〕。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餘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准備,雙方實力又極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佔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准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衣索比亞、意屬索馬里、厄利垂亞,義大利艦隊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准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准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里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准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義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了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4月16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
中遭到圍殲。
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
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決定了世界的整個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餘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了雷達和其他無線電電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噴氣式飛機、飛航式導彈和彈道火箭,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達等。空軍、國土防空軍、潛水艦隊、空降兵兵團、工程兵和技術兵的作用增大了。這些對戰後各國的軍事思想、戰爭思想和軍隊建設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Ⅱ 50道關於一二戰的歷史題帶答案的,不要太簡單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
1.引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有( )
①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沒有解決
②勞動人民的日益貧困,限制了購買力
③資本家受利益驅使,盲目擴大生產
④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羅斯福新政採取的中心措施和要解決的核心矛盾分別是( )
A.貨幣措施,勞資矛盾 B.工業措施,供需矛盾
C.農業措施,供需矛盾 D.福利措施,勞資矛盾
3.當時羅斯福實行新政的時候在美國政壇引起了一場激烈地爭論,很多資產階級當權派反對新政,你認為他們反對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
A.國家不應該用行政手段干預經濟
B.整頓金融體系,結果引起了美元貶值
C.新政採取了諸多有利於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措施
D.新政威脅到了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
4.右圖的藍鷹是羅斯福新政的經典標志,它附帶的座右銘是:「NRA一一WE DO OUR PART(意思是:我們盡自己的本分。」胡佛說「這簡直是法西斯!」你認為這個這個標志的內涵是指( )
A.國家出台的財政金融政策
B.工業復興法中有關工商業公平經營的實施法則
C.政府有關農業生產方面的規定
D.「以工代賑」的社會福利政策
5.日本法西斯專政區別於德國法西斯專政的是( )
①法西斯分子通過政變取得權力②建立起法西斯政黨的一黨專政
③軍部在政權中佔有統治地位 ④公開擴軍備戰,准備侵略戰爭
A. ①③ B.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6.歐洲策源地形成的標志是 ( )
A.納粹黨成為第一大黨 B.希特勒成為德國國家元首
C.國會縱火案 D.希特勒當選為國家總理
7.下列國家法西斯專政建立的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德國 ②義大利 ③日本 ④西班牙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④②③① D. ②③①④
8.1935年召開的共產國際七大對中國產生的最深遠影響是( )
A.為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提出了諸多建議
B.有利於中共領導的長征的最後勝利
C.推動了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D. 號召中共要繼續反蔣,配合了中國的抗日
9.下列最早走上反法西斯道路的國家是( )
A.中國 B.朝鮮 C.衣索比亞 D.西班牙
10.西班牙內戰被看作「二戰前的綵排」,因為它最能反映二戰前各大國的矛盾和斗爭。下列有關國際勢力對其態度表述正確的有( )
①德意法西斯實行武裝干涉 ②英法美推行綏靖政策
③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大力援助 ④「國際縱隊」直接參與正義方作戰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德、意、日三國軸心同盟形成的標志是( )
A.「柏林—羅馬軸心」的形成 B.德日簽署《反共產國際》
C.義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 D.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12.20世紀30年代的歷史階段特徵明顯,下列對這一時期的歷史發展特徵描述正確的是( )
①法西斯侵略與反法西斯侵略成為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主流
②綏靖政策達到頂峰,並自食其果
③中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④法西斯同盟和世界法西斯同盟相繼形成
A. ①②③ B. 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綏靖政策是盛行20世紀30年代的一種重要政策,下列內容不能體現其實質的是( )
A.英法在法西斯侵略衣索比亞、中國、西班牙等國家中表現出的縱容或不幹涉政策
B.美國面對法西斯侵略表現出的「中立」政策
C.慕尼黑陰謀和後來出現的「靜坐」戰爭
D.蘇聯推行的中立自保政策
14.奧地利是德國在歐洲佔領的第一個主權國家,佔領這塊領土最重要的戰略意圖是( )
A.使德、意法西斯侵略勢力連成一體
B.有效地遏制了蘇台德區的反法西斯勢力
C.為德國法西斯勢力突襲蘇聯准備了條件
D.打擊英法的綏靖政策
15.教材中出現的《德法邊境的靜坐戰
A.德軍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
B.法國投降,建立了傀儡政權
C.英國被廹進行不列顛之戰
D.德軍突襲並佔領了波蘭
16.在二戰中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戰役或戰爭不計其數,其中在戰略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有( )
①莫斯科保衛戰 ②中途島海戰 ③阿拉曼戰役 ④斯大林格勒戰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7.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對於世界人民來說可以說是一個遲到的祝福,而對於當時法西斯侵略的形勢來說,它的來到又可謂是姍姍來遲。下列有關這一同盟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法西斯的侵略已嚴重威脅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整體利益
B.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對其形成起了催化劑作用
C.其形成的標志是《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
D.它的形成加速了二戰勝利的進程,從而成為二戰的轉折點
18.通過召開國際會議來協調國際爭端和沖突成為現代國際關系的一大亮點,但由於很多會議經常被帝國主義操縱往往帶有大國強權政治的色彩。下列能夠體現出這一點的會議有( )
①1919年巴黎和會 ②1922年華盛頓會議
③1943年德黑蘭會議 ④1945年雅爾塔會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9.(原創)在二戰中召開了四次重大的國際會議,其中對二戰後的世界格局影響最大的是( )
A.Cairo Conference B.Teheran Conference
C.Yalta Conference D.Potstam Conference
20.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也是破壞性最大、災難性最嚴重的一次戰爭。下列關於其影響表述正確的包括( )
①摧毀了法西斯主義,使和平進步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使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徹底崩潰
③使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的力量空前強大
④大大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1「二戰」期間美蘇建立的同盟關系在戰後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美蘇爭霸必然導致雙方對立 B.反法西斯斗爭取得勝利
C.兩極格局間關系的實質是兩強爭霸D.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沖突
22二戰」後,出現美蘇兩極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A.美蘇意識形態領域的對立 B.以歐洲為中心的格局被戰爭打破
C.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形成D.美蘇政治軍事力量形成抗衡
23..杜魯門主義的實質是()
A.支持自由國家抵抗外來征服 B.穩定希臘、土耳其的社會秩序C.幫助受援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以抵制社會主義D.干涉世界各國內政
24.「馬歇爾計劃」實施的最根本的目的在於()
A.幫助歐洲各國恢復經濟 B.英國藉此進行資本主義輸出
C.穩定歐洲的資本主義秩序 D.以經濟手段控制受援國,建立美國的霸權
25.戰後美蘇冷戰的第一次高潮是
A 分區佔領德國 B 第一次柏林危機 C 第二次柏林危機 D 德國分裂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26題26分,27題24分,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26.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在兩次世界大戰前後期的態度都發生過從中立到參戰的過程的變化。(26分)請回答
⑴ 美國在兩次戰爭中的態度發生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麼?(8分)
⑵分析這一態度的變化對戰爭進程、美國自身、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影響。(10分)
⑶美國在二戰中參戰對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起了推動作用。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後盟國採取了哪些重大軍事行動?並舉例說明盟國在政治上互相協調的表現。(6分)
⑷從美國在兩次戰爭中的表現和產生的影響談談你的認識。(2分)
27.大國的崛起實際意味著國際格局的變化。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試述一戰後,世界格局變化的表現。分析導致這些變化的原因。(8分)
(2)為改變舊的國際格局,德國在20世紀30年代採取了哪些重大行動?(8分)
(3)舉例說明美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對外政策的主要變化。這些變化導致了哪些相同結果?(4分)
(4)各國外交政策的適時調整反映了國際關系中的什麼共性規律?(4分)
一、選擇題
1.D 此題的表述都對,在教材內容的第一段能找到答案。
2.B 經濟危機的表現就是生產相對過剩,即相對於勞動人民的購買力來說過剩了,新政的工業措施就是在抑制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同時其它措施來刺激消費,因此解決的核心就是供需矛盾。
3.C 因為採取了一些有利於工、農的措施,有些資本家認為威脅到了他們自身的利益,於是堅決反對。
4.D 藍鷹標志是指工業復興法中有關工資、工時以及公平競爭的規定,因此被崇尚自由競爭的胡佛斥為「法西斯」。
5.C 通過法西斯政黨上台的應該符合德國。
6.D 萊茵非軍事區本來應該是和平區,結果德軍開進來了,這點本身就有極大的諷刺意味。而且此內容在教材也有明確依據。
7.B 義大利是1922年,德國是1933年,日本是1936年,西班牙是1939年。
8.C 這次大會要求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在這一號召下,中共堅持不懈地努力,最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這也是中國抗日能夠勝利的根本原因。
9.A 中國在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就開始反法西斯了,因此是最早的。
10.D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在1942年形成的,因此不可能得到它的援助。
11.C 此題考查學生的知識識記能力,內容在教材上都能直接找到。
12.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在40年代形成的,而不是在30年代形成的。
13.D 因為綏靖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法西斯的禍水引向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聯本身就是這一政策的受害者,因此蘇聯推行的政策不能體現其實質。
14.A 從教材48頁的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出佔領這快領土的戰略意圖。
15.B 法國是當事國,而且對一個國家來說,亡國是災難性的。
16.C 莫斯科保衛戰只是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不具有轉折意義,剩下的三個分別是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和二戰的轉折點。
17.D 二戰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而不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18.B 德黑蘭會議是商討大國一致行動和戰後合作的事,並決定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不具有大國強權政治的色彩,而其它會議是以犧牲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利益為代價,打上了濃厚的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
19.C 二戰後形成的雅爾塔體系主要就是以雅爾塔會議為主的四大國際會議為藍本而形成的,包括成立聯合國這些影響巨大的內容都是這一會議中作了規定。
20.D 二戰並沒有使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徹底崩潰,它崩潰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
21—25 DDDDB
二、非選擇題
26\
47.⑴原因:一戰後期,交戰雙方都已筋疲力盡,美國奪取戰利品和世界霸權的時機已經成熟;交戰國人民反戰運動高漲,直接威脅到美國資產階級的利益。二戰爆發後,隨著法西斯的瘋狂侵略,導致他們與美國之間的矛盾激化;日本偷襲珍珠港,損害了美國在遠東太平洋的利益。
⑵影響:一戰:增強了協約國的力量,加速了大戰結束的進程;戰後美國取得了世界經濟霸權;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形成了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而美國成為其主導國家之一。
二戰:增強了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力量,為打敗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貢獻;戰後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對戰後雅爾塔體系和兩極格局的形成、演變產生了重大影響。
⑶重大行動:在北非戰場登陸,德意軍隊投降;西西里登陸義大利投降;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盟國進入德國境內東西夾擊德國,美蘇易北河會師和攻克柏林。美國、蘇聯和中國參加對日作戰。
政治上協調:舉行四次國際會議(略)⑷
27.
(1)表現: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開始動搖,日本取得東亞霸權,美國國際地位提高,最終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原因:歐洲列強實力削弱,美國和日本實力增強。(8分)
(2)德國:擴充軍隊,進入萊茵軍事區,撕毀《凡爾賽和約》;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侵佔蘇台德地區;吞並奧地利;突襲波蘭,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8分)
(3)變化:由「中立」到參與並領導反法西斯戰爭,與蘇聯兩分天下,推行霸權政策。結果,客觀上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4分)
(4)國家利益和國家實力決定外交政策,各大國都是根據自身的實力提出利益要求,並把國家利益作為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據。(4分)
Ⅲ 關於一戰/二戰歷史的書籍
《兄弟連》、《第二十二條軍規》、《巴黎燒了嗎?》、《說謊者雅各布》《青年近衛軍》失去的勝利 擲彈兵 一個軍人的回憶
坦克-前進!
勿忘給分啊
Ⅳ 誰知道有關於一戰、二戰的知識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22/content_2863314.htm
Ⅳ 有關一戰和二戰的事情
1.一戰發生在1914年,二戰發生在1939年。
2.一戰結束的原因是德國內部革命,被迫停戰。俄國十月革命,也從這場帝國主義瓜分領土的戰爭中退出,而且戰爭後期美國加入協約國,是同盟國面對的壓力更重,一戰便因此結束了。
二戰結束的原因是蘇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並使其在1945年5月簽訂無條件投降書。由於盟軍每天出動幾千架飛機對日本本土進行狂轟濫炸,並分別在廣島、長崎投放一枚原子彈,致使日本於1945年8月簽訂無條件投降書,二戰宣告結束。
3.①德國與蘇聯的決定性戰役:1941年的莫斯科保衛戰(德國用來進行「閃電戰」的兵力損失過大並完全破產),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二戰的轉折點之一),1943年的庫爾斯科會戰(德國裝甲部隊受到極大的削弱)。
②德國與盟軍的決定性戰役:1940年的英倫空戰【英國】(是「海獅計劃」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未成功,而且德國損失了大批飛行員),1943年的阿拉曼戰役【北非】(北非軍團在這次戰役中損失慘重,最終被英國第八軍趕回歐洲),
1943年西西里島登陸作戰(直入義大利,並將其解放),1944年諾曼底登陸戰役(開辟對德第二戰場,加快法西斯德國的滅亡,並在這次戰役中解放法國),1944年「法萊斯口袋」戰役(德軍在西線的裝甲部隊幾乎全部斷送),但在1944年末的阿登反擊戰(又名:「突出部之役「,起初德國連連勝利,但後來因為天氣與制空權的問題而已失敗告終。)
③蘇聯解體後分為的國家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摩爾多瓦、烏克蘭、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哈薩克、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這15個國家。
④一戰的同盟國: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
二戰的同盟國:中、美、加、英、法、新、澳等22個國家。
4.一戰結束在1918年,二戰結束在1945年。
Ⅵ 一戰和二戰的簡短簡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6)有關一戰二戰的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德國在一戰和二戰都有很強的戰鬥力
1、德國軍隊的基石——德國軍官團
兩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強大的戰鬥力,與具備高素質的德國軍官團是密不可分的。兩次世界大戰中,面對協約國和盟軍的東西夾攻,德軍依然保有強悍的戰鬥力,給對手已重創。德國軍官團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這些優秀的軍官,經過長期的軍事熏陶,精通軍事理論,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同時又擁有極高的文化藝術素養。因此,造就了德國軍隊嚴謹、細致、善於計劃調度而又頗有些優雅的特點。優雅而又致命,這正是德軍能夠橫掃歐洲、所向披靡的源泉。德國屢次從失敗中迅速站起,很大程度上是一直保留著這支軍官團。
2、完善發達的教育體系
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製造出了很多先進武器裝備。比如,古斯塔夫大炮、V2導彈、Me-262噴氣式戰斗機、虎王坦克,巴黎大炮、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研製設計這些武器需要強大的科研團隊;製造這些武器需要眾多技藝精湛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使用它們則需要大量訓練有素的優秀官兵。而所有的這一切,說到底還是要歸功於德國完善發達的教育體系。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百年大計,為國家培養人才,一個國家的教育強則綜合國力強。作為義務教育的起源地,德國擁有完善且發達的教育體系。同時完善發達的教育體系也在時刻反哺著德國。高效的政府、不斷涌現的科研人才、龐大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群體、高素質的士兵等等這些,都源於德國優良的教育。可以說德國完善且良好的教育體系,是德國騰飛的堅實基礎。
3、創新精神
提起德國人,絕大多數人的印象是實在、勤奮、准時、節儉和做事一板一眼。其實德國人也是很有創新精神的。黑格爾、馬克思、貝多芬、愛因斯坦、沙恩霍斯特。。。。各行各業無數的巨匠都是從德國走出。他們的理論、他們的成果,直到現在依然影響著世界。
二戰中,德國著名的「閃電戰」理論,其實就是德國人創新精神在軍事上的一次突出體現。
Ⅶ 關於一戰二戰的所有重點內容
一戰 1 戰爭性質 2 幾次戰役 3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4 國聯
二戰 2 綏靖政策 (慕尼黑陰謀回)答 2 爆發標志 (入侵波蘭) 3擴大標志( 珍珠港事件) 4二戰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戰役 諾曼底登陸 阿拉曼戰役 ) 5 幾個領導開的會和內容
Ⅷ 有關歷史(一戰二戰)
巴黎和會 :將德國在山東利益轉讓給日本,
對德《凡爾賽和約》;對奧、保、匈、土和約
影響:歐洲和中東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矛盾:戰敗國和戰勝國的矛盾;戰勝國之間的矛盾
結果:建立國際聯盟,導致五四運動的間接發生
華盛頓會議
美日在亞太地區的爭奪與沖突;美、英、日三國海軍軍備競賽
結果:暫時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亞太地區的利益沖突;美英海軍力量並駕齊驅;抑制日本勢力的膨脹
2)處理德國問題,決定由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德國和德國必須交付戰爭賠償以及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的一般原則。②波蘭問題,三國決定波蘭東部邊界大體上以寇松線為准,在若干區域作出對波蘭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蘭在北部和西部應獲得新的領土,其最後定界留待和會解決;關於波蘭政府的組成經過激烈爭論,同意以盧布林的波蘭臨時政府為基礎進行改組,容納國內外其他民主人士。③遠東問題,蘇聯承諾在歐洲戰爭結束後2—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其條件是:維持外蒙古的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④聯合國問題,同意蘇聯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決定美、英、法、蘇、中五國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規定實質性問題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原則。此外,會議還討論了希臘、南斯拉夫、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有關問題。會議簽署了《雅爾塔協定》,通過了《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亞宣言》等文件。此次會議鞏固和維護了三國戰時聯盟,對協調盟國對德、日作戰,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和促進戰後和平穩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積極作用,為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但會議的某些協議未經有關國家同意,具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和綏靖政策的傾向,嚴重損害了中國等國的主權、利益和領土行政完整。三大國在會議上作出的戰後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稱為雅爾塔體系,對戰後世界影響巨大。
3)百團大戰,百團大戰給日軍企圖分割各抗日根據地軍民的「囚籠政策」以沉重打擊,鉗制了日軍大量兵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百團大戰既鍛煉了人民軍隊,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又在抗日局面比較低沉時振奮了全國民心。共產黨堅持長期敵後抗戰和進行百團大戰的事實,有力地駁斥了所謂共產黨在抗戰中「游而不擊」的謬論
Ⅸ 一戰二戰歷史
一戰:《失來落的戰場》《帕斯尚爾戰源役》《西線無戰事》新版。
二戰:《雷霆救兵》《兵臨城下》《烈血軍魂》《風雨戰士》《珍珠港》《U-571》《父輩的旗幟》 《坦克大決戰》《撒哈拉沙漠阻擊戰》《阿拉曼之戰》《遙遠的橋》《鐵十字勛章》《古墓迷途》。
Ⅹ 一戰和二戰的知識點
一、二戰的轉折點
太平洋戰場轉折點是中途島戰役;北非是阿拉曼戰役;蘇德戰場是斯大林格勒戰役
二、羅斯福新政的背景,影響和評價
1、大危機給美國以空前嚴重的打擊。
2、時任總統的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傳統經濟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
3、在1932年大選中,羅斯福以「新政」為口號擊敗在任總統胡佛,於1933年3月就任總統。
三、綏靖政策影響
1、法西斯侵略日益膨脹,加速了二戰的全面爆發。
2、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四、雅爾塔體制
美、蘇、英三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以及維護世界和平等問題,通過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所達成的一系列諒解協議。
(10)有關一戰二戰的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1、三國同盟
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建立了針對俄羅斯帝國和法國的三國同盟,1879年,在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奧簽署了「同盟條約」,這個條約具有明顯的反俄性質。後來,由於義大利在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斗爭中失敗,俾斯麥趁機拉攏義大利,共同對付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簽署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為三國同盟的核心。
2、三國協約
為了對付「三國同盟」,1892年,法國和俄羅斯帝國達成了軍事協議,它規定一旦法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義大利的進攻,俄國將以全部軍事力量進攻德國,一旦俄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奧匈帝國的進攻,法國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來進攻德國。俄法同盟形成後,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它也是向三國協約方向推進的第一步。隨著英德矛盾發展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調整同法國、俄國的關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簽署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三國協約的建立,使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