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湖南地方文化常識歷史結業考試題目
湖南地方文化常識 (上冊)
一、湖南境內的重大考古發現
1.識記:彭頭山遺址、城頭山遺址的重要發現
解讀sP21頁:彭頭山遺址距今約8000年,這里出土的1萬多粒稻穀和大米,說明長江中游地區是世界水稻栽培最早的地區之一。
城頭山遺址距今5500年左右,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城址,號稱「中國第一城」。城頭山城址的東牆下發現有6500年以前的稻田及配套灌溉設施遺存,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水稻田。
2.識記:龍山縣里耶出土大量秦簡
解讀sP26頁:2002年6月,在湖南龍山縣里耶出土了3.6萬余片秦簡,數量超過目前國內所出秦簡的總和。
3.識記:四羊方尊的發現地及圖
解讀sP25頁:湖南寧鄉出土的商代青銅器,其中有著名的四羊方尊,它是現在最大的青銅酒尊。方尊的腹部以四隻羊的前身為飾,造型奇特。
二、資產階級改良與革命道路的探索
1.識記:瀏陽人譚嗣同為變法獻身
解讀sP31頁:1889年維新變法失敗後,譚嗣同與楊深秀等六人被殺害於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
被捕前,他慷慨地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臨刑時他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識記:邵陽人蔡鍔被孫中山稱為「再造民國第一人」
解讀sP36頁: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蔡鍔宣布雲南獨立,發動反袁護國戰爭。蔡鍔在護國戰爭中功勛卓著,被譽為「再造民國第一人」。
B. 2019河南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判斷-高頻考點的基本歷史知識
對於行測考試當中的常識,估計大家都是捨不得丟,卻又不知道如何來撿。其實在常識的考試當中,歷史知識所佔的比例可以說是很高了,所以只要你掌握一些基本的歷史知識,就會拿下常識的這部分分數。中公教育專家在此給大家總結一些基本歷史知識,希望能對大家備考有所幫助。
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個年代記下來怕是得要命,但是我們不需要掌握每一個具體年代,只需要知道每個朝代的更替,有個時間上的大概把握就好了,所以大家需要記的第一個知識點就是朝代歌。夏商西周繼,春秋戰國承。秦後西東漢,三國西東晉。兩晉南北朝,隋唐大一統。五代和十國,宋遼與夏金。元明清三代,中國疆土定。對於隋唐、元明清大家應該都比較了解,歷史劇看了不少,那麼其實做題的時候也可以結合所看的電視劇來進行。雖說電視劇會有很多虛構的情節,但是基本的歷史時間是吻合的。
【例1】以下各項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 秦朝-南朝-北朝-唐朝
B. 三疊紀-泥盆紀-侏羅紀-白堊紀
C. 法國大革命-美國南北戰爭-辛亥革命-五四青年運動
D. 《論語》-《百年孤獨》-《三國志》-《戰爭與和平》
【中公解析】A項,南朝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勢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式,因此為南北朝並存。正確排序應為秦朝—南北朝—唐朝。B項,泥盆紀距今約4.1億—3.55億年,三疊紀距今約2.5億—2.05億年,侏羅紀距今約2.05億—1.35億年、白堊紀1.35億—6500萬年。正確排序為泥盆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C項,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1861年-1865年爆發美國南北戰爭,辛亥革命1911年爆發,五四青年運動發生於1919年。C項對應正確。D項《論語》、《三國志》我們即使不知道具體年份,也了解他是我國古代早期的作品,而《戰爭與和平》、《百年孤獨》都是西方國家的作品,相較於我國會晚許多,所以排序錯誤。正確排序為《論語》—《三國志》—《戰爭與和平》—《百年孤獨》。
此外,大家也可以記憶一些歷史典故,方便做題。
【例2】下列雕塑作品表現唐太宗李世民生平戰功的是:
A. 馬踏匈奴 B. 擊鼓說唱俑
C. 昭陵六駿 D. 乾陵石雕
【中公解析】A項,馬踏匈奴石雕,突出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刻和園林的裝飾性雕刻上,是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是留存至今的一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B項,擊鼓說唱俑是出土於四川成都市東漢墓,它代表了東漢陶俑的平實感人的生活氣息和藝術風格。C項,昭陵六駿是指陝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反映唐太宗生平戰功。D項,唐代乾陵石雕刻,在今陝西乾縣梁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陵墓前石雕群像。因此,本題答案為C。
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雖然我們不能預知未來,但是了解一定的歷史知識會讓我們拿到更多的分數,也會在平時與人交談中顯得不那麼無知。
C. 歷史知識測試題二:蔣介石最該感謝的人是誰
張靜江(1877—1950),名人傑、增澄, 浙江湖州南潯鎮人。出身江南絲商巨賈之家。曾任專國民屬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 。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結識孫中山先生後便開始對孫中山先生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孫中山先生稱他為「革命聖人」。後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其主持建設委員會工作,蔣介石稱他為「革命導師」。
D. 中國歷史知識小測驗有證書嗎
這種活動沒某些你騎著秘書,如果你需要,可以自己做一個,也不錯,知識競賽沒有大哥那就自己證
E. 學業水平測試高中歷史知識點復習綱要
必修三 1、諸子百家中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儒家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家是墨子法家韓非子。 2、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礎思想核心是「仁」。主張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包含了民本思想。教育思想主張為政以德。 3、孟子被稱為亞聖。提出仁政思想。發揮民本思想提出民貴君輕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 4、荀子主張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觀點。提出性惡論。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份。 5、西漢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受到漢武帝的全面肯定。漢武帝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與國家大政。興辦太學讓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從漢武帝起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從此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6、宋時期出現新的儒學體系即理學。北宋的代表是程頤、程灝。主張「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天理是萬物的本原就是先有理後有物。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發揮孔子仁的學說認為仁是與萬物懼生的。 7、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是朱熹。是繼孔孟之後中國最重要的儒學思想家。其理學內容是一、理氣論先有理後有氣。二、心性論認為性無不善人們應該克制自己的感情讓道德理性來支配和指導行為。 8、明朝的王陽明把理學發展到「心學「階段。心學更多的吸收了佛教禪宗的思想他認為人心是萬物的本源還提出致良知的學說。 9、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他們的共同主張是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主張人民為主。經濟上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思想上對傳統儒學批判繼承構建具有時代特色的思想體系。 10、中國四大發明傳入歐洲造紙術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火葯傳入歐洲後推動了歐洲火葯武器的發展使騎士階層日益衰弱還促進了歐洲采礦業和金屬製造業的發展。指南針的使用促進遠洋航行迎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印刷術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人們思想的解放和社會進步。 11、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商代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漢字按照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的脈絡發展演變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可以分為古文字和隸楷階段。 12、唐朝楷書的書法家有初唐的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柳公權〈玄秘塔碑〉。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的張旭、懷素多是草書大家。行書有王羲之其〈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13、元朝形成一種新的戲曲元雜劇。元雜劇把中國的戲曲藝術推向了成熟階段。清朝徽劇和漢劇的融合兼收崑曲、秦腔以及其他曲調的唱腔形成了京劇。在同治光緒年間走向了成熟。 14、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編譯《四洲志》和《各國律例》。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事夷長技以制夷」。 15、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是康有為、梁啟超、嚴復。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康有為把儒家的三世說和西方的進化論結合起來。梁啟超的《變法通議》抨擊了封建專制的危害宣傳了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嚴復對君權論進行了嚴厲的批判直接動搖了君權論的基礎。 16、維新變法思想在中國近代社會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人們的覺醒。 17、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標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代表人物有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蔡元培等。內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十月革命後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民主和科學 17、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是。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 18、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李大釗在中國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思想界的強大潮流。 19、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在《民報 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即民權、民生、民族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民權就是創立民國。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三民主義的核心。民生即平均地權。就是核定全國地價原價歸原主。革命後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做到家給人足。 20、新三民主義在民族方面增加了明確反帝和實現國內民族平等。在民權方面增加了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權主張。在民生方面增加了扶助農工實行耕者有其田制訂勞工法等內容。 21、在三民主義的指導下進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來。 22、在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為中國革命指明了道路。在抗日戰爭時期提出了《新民主主義論》。指出中國革命道路分2步。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新中國成立後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毛澤東發表了《論十大關系》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建設方針政策。豐富了馬克思關於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 23、毛澤東思想的影響見課本98頁 24、中共十二大鄧小平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我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十三大上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南方談話把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的成熟。十五大明確提出使用「鄧小平理論」這一概念。並把它作為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25、鄧小平理論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鄧小平理論是開創和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旗幟。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26、三個代表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7、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4年中國製造的中近程導彈成功。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2005年神舟5號升上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8、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培育出雜交水稻南優二號2001年袁隆平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國際上甚至把雜交水稻當作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29、1956年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即藝術問題「百花齊放」學術問題「百家爭鳴」 30、雙百方針以後的出色作品有老舍的《茶館》郭沫若的歷史劇《蔡文姬》楊沫的《青春之歌》趙樹理的《三里灣》。 31、改革開放後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在基礎教育方面大力普及義務教育制定《義務教育法》。 32、智者學派的代表普羅泰格拉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安提豐提出所有人在教育、財產、種族等方面的平等。 33、蘇格拉底更重視人的倫理道德追尋人生的真諦。提倡善良的道德智德合一。蘇格拉底認為優秀的個人應具備心地善良、知識淵博、富於教養、崇尚理性等素質。 34、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三傑是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談》。 35、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即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 36、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反對兜售贖罪券揭開宗教改革序幕。其主張有認為只要信仰上帝靈魂就能得救要求簡化宗教儀式。堅持《聖經》高於教皇和教會。認為君主擁有上帝授予的全力可以處罰教士和教皇。 37、伏爾泰是法國啟蒙思想的領袖。抨擊天主教會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們有言論等自由。代表作是《哲學通信》和《路易十四時代》。 38、法國孟德斯鳩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提出三權分立。提出法律不能違背人的理性。代表作是《論法的精神》。 39、法國盧梭宣稱人生而自由認為國家的主權屬於人民統治者的權力來自於他同人民簽定的契約即人民主權和社會契約的思想。還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代表作是《社會契約論》。 40、德國的康德的代表作是《純粹理性批判》。繼承了法國的啟蒙思想。主張見57頁。 41、啟蒙運動的意義見57頁。 42、伽利略提出了著名的落體定律還確定了勻速運動和勻加速運動為經典力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43、牛頓發表的科學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還對物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了定義。形成了經典力學體系。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 44、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和光速不變原理指出時間、空間和物體的質量不是絕對不變的。1916年完成了廣義相對論。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思想的重大革命推動物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45、1900德國物理學家提出了量子論。 46、1859年英國的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標志進化論的誕生。他認為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生物界現存的物種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是生物界普遍的規律。 47、工業革命時期瓦特改良的蒸汽機被稱為「萬能蒸汽機」很快在不同的工廠中得到推廣。 48、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電燈、電話、電車、電影等電氣產品的出現使人類社會進入了電氣時代。 49、法國的雨果把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頂峰代表作《巴黎聖母園》和《悲慘世界》。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家拜倫和雪萊。 50、法國出現了巴爾扎克、司湯達、莫泊桑等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被稱為資本主義的社會網路全書。 51、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義美術大師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現實主義畫家列賓的作品是《伏爾加河上纖夫》。印象畫派的代表是莫奈、馬奈、塞尚、高更和梵高梵高被成為撲向太陽的畫家《向日葵》。西班牙畢加索是現代主義美術大師《格爾尼卡》。 52、連接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橋梁的是貝多芬被稱為樂聖。作品《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合唱交響曲》。奧地利的舒伯特是歌曲之王。
F. 八年級歷史上冊基礎知識測試的答案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1、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
()背景:19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打開中國市場,牟取暴利,英國就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災難,林則徐上書------道光帝-----請求嚴禁鴉片。
(2)經過:----1939------年6月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二百多萬斤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3)影響: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2、鴉片戰爭(1840—1842年):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為了----擴大商品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2)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貿易逆差。
(3)結果:清政府戰敗,簽中英《南京條約》。主要內容; A\割---香港島--------給英國;B\賠款---2100萬銀元-----------;C\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D\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4)影響: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性質--------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舊民主主義-------------的開端。(註:因為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變化)
(註:半殖民地指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帝國主義控制和壓迫。半封建是指原有封建經濟遭到破壞,有了資本主義因素。)
(5)失敗原因:客觀上:英國強大,蓄謀已久;主觀上:清政府腐敗無能,閉關鎖國。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了----資本主義----------的進攻。
(6)啟示:------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是硬道理---------------(註: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國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3、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英法聯軍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為主凶,美俄為幫凶。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4、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趁機割佔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割占我國領土最多的是《 璦琿條約 》,割佔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結合第8頁表格和第9頁圖掌握)
5、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起義,建立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南京),起義軍稱「太平軍」。太平軍在---青浦一帶-----------大敗洋槍隊;1862年,太平軍在----浙江-----------的一次戰斗中,擊斃洋槍隊的頭目美國人-----華爾------。
6、左宗棠收復新疆
(1)背景:1865年----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率軍--------入侵新疆,1871年,俄國侵佔---伊犁地區--------。
(2)過程:1876年-----左宗棠--------率清軍進入新疆。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
19世紀80年代初中俄簽約,中國收回伊犁。根據左宗棠的建議,----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7、甲午中日戰爭(1894、7-1895、4)
(注:應聯系日本明治維新,還可與世界史相聯系,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加大對外擴張,發動對中國的戰爭,有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主要戰役:黃海海戰。
在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沉著應戰,最後下令『致遠號』開足馬力撞向敵艦,壯烈犧牲,他犧牲後,當時的皇帝光緒帝寫了一幅對聯來紀念他:「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其中的「公」就是指----鄧世昌-------。北洋艦隊在-------威海衛之戰------------中全軍覆沒(註:標志洋務運動的破產)。--------1895--------年,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馬關簽訂了《馬關條約》。
(2)《馬關條約》的內容: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③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註:此條款對中國民族工業影響很大);④增闢通商口岸(重慶、沙市、蘇州、杭州)。
《馬關條約》的影響:《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註:世界近現代中日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全面侵華戰爭)
8、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目的:為了------侵略中國-------------------;(2)時間:1900—1901年
(3)經過:1900年,義和團運動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1900年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率領八國聯軍進犯北京。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個國家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大沽口經天津向北京進犯,在-----廊坊---------被義和團圍困逃回天津。後攻佔北京。(註:近代史上列強三次佔領北京:① 1860年英法聯軍、②1900年八國聯軍 ③日軍全面侵華時)
(4)結果:-----1901-------年李鴻章與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
(5)義和團運動的性質是反帝愛國運動。
9、《辛丑條約》主要內容:①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②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註:此條款最能證明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③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④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影響:《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即指面對列強入侵,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不斷探索救國的出路的過程。總體特點是:先-----------變革、再-------------變革、後--------------變革;或者說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由表及裡。)
10、洋務運動: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內外交困。(2)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3)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4)目的:--------維護清朝統治--------------------。
(5)代表人物:中央—奕
G. 高考歷史常考哪些歷史常識題
我是09屆江蘇的,就拿我們那一屆高考來說吧。09年的高考塵埃落地,全國二卷歷史高考試題猶如當頭棒喝,震驚了全國師生及家長。緊接著全國痛罵二卷的聲音鋪天蓋地,就是那些不用全國二卷的地方也加入了聲討隊伍,甚至有人把出題老師的名字放在網上供人有的放矢的謾罵。學不學一樣,教不教相同,尤其是一些平時功夫下足了,成績優秀的學生,與那些平時不怎麼讀書,上網、玩游戲的學生成績差不多,覺得實在不公平,怒火熊熊。
高考從大綱版向課程版轉型之際,高考試題在逐年變化。07年有了較大的變化,但因為當時試題偏離主幹知識,師生不滿之餘,沒有做更深入的研究。08年有了更大的變化,比如第12題就是一個信號。師生已經注意到了,只是沒想到會有整體性的調整,以為還會是漸進式的變化,尤其高三的師生根本不敢做太多的變動。結果09年做了乾脆徹底的調整,讓師生、家長無法承受。那麼09年試題的特點有哪些呢?
第一,09年高考全國二卷試題確實有偏、冷、怪之嫌。
1、試題內容忽略了學科具體知識。統攬試卷,試題幾乎全部是根據試題給出的材料有效信息,自求教材沒有的結論,只有第15、19、21題,算是與教材有隱性聯系。以往試題如果給出的材料是依託教材的新材料,試題答案是自求教材沒有的結論,如果給出的是與教材脫鉤的材料,試題答案與教材內容有隱性聯系。但今年的試題所給材料是與教材脫鉤的新材料,試題答案是自求教材沒有的結論。09年的歷史考綱與08年相比一字不差,沒有變化。以為在向新課程轉型時期,會保持穩定性。實際上是因為今年試卷不依據考綱所列考試范圍出題,所以沒用也就不用變。
2、試題立意缺乏人文關懷,沒有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出發,無法實現高考測試的選拔功能。如第39題與學不學歷史無關,只要學過初中語文課文《隆中對》,作答就可與學過三年高中歷史學生的答案相媲美。再如第37題所給材料是沒有依託教材的新材料,背景是20世紀初教材沒有涉及的思想領域,內容是學生讀不懂的古文,考查的是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比較、評價等多種能力,在有限的時間內中學生既要翻譯又要組織答案,實在難以做到。中學歷史課程是國民教育的基礎課程,中學歷史教育不同於大學的「專業化」的歷史教育,應該盡力避免中學歷史教育的「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的傾向。從整體來看,試題顯然是把中學生當作大學生來對待,不從實際出發,測試過於「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所以缺乏區分度,不能實現高考測試的選拔功能。
3、試題形式刻板、不活潑,構思不精,有故作高深莫測之嫌。試題大部分是文字性材料,且主觀性試題所給材料全部是文言文,其他客觀性試題表述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非常濃厚,僅第14題、15題用了一幅圖、一個表格作為點綴。整體來看,試卷板著面孔、冷冰冰的樣子。試卷缺乏時代感,第39題考查三國時魏蜀吳的關系,讓這種特點尤為突出。第37題試圖體現熱點「國學熱」,但因為背景是20世紀初,材料是學生讀不懂的古文,隱性涉及當今社會對「國學」的看法和認識,所以其時代感就大打折扣。試題構思不精,欠缺嚴密。如第37題,所給材料過於突兀,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在試題給出材料前先介紹一下鄧適其人,學生有一定的背景知識,就容易讀懂材料,也就易於作答。
總的來說,全國二卷歷史難得讓師生絕望。那麼,為什麼命題中心會以全國二卷做這么乾脆徹底的調整呢?是不是僅僅因為這些專家脫離實際,脫離中學教學呢?我分析這實際上是高考命題組有意為之,全國二卷相對全國一卷來說適用於邊疆相對落後地區,如黑龍江、吉林、雲南、貴州、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和西藏,歷年相對簡單,但今年是過分的難。是因為命題組就是想從這些考生成績相對差些、人數相對少些的地方入手,進行根本性的變化,通過這種根本性的變化來改變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內容和形式,具有很強的導向性。
第二,09年高考二卷試題強烈的導向性
1、高考測試力圖擺脫教材的束縛。
全國二卷歷史到底是怎麼調整的呢?仔細解讀09年高考試題,你會發現這種調整實質是脫離現行某一教材。這種調整幾乎貫穿了整個試卷,只有21題、22題、37題(1)、(2)問的部分與老教材有一定的隱性聯系。脫離教材的實質是教材職能的變化,教材的職能也許很多,但我認為過去教材最實用的職能就是考試,教材既是考試依據也是考試目標,也就是高考考查的是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熟讀了教材、理解了教材,考試就沒問題了。試題的難度體現在對教材內容進行問法上或思維上的轉化,所以過去我們老是擔心出題人會在問法上為難學生,絕不擔心超出教材范圍。教材就是考試的工具。但是當前高中新課程歷史教材有四個版本,新課程高考試題不可能依據某一教材、某一版本,只能在《課程標准》規定的知識范圍內命制。擺脫教材、版本的束縛是高考從大綱版向課程版轉型的必然結果。
2、測試依託《考試大綱》考核目標與要求,體現《課程標准》要求,突出對三維目標的考查。測試首先考查了《課程標准》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即「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全國二卷歷史測試卷看,13題考查了唐朝的經濟,14題考查的是明清民族關系,15題是經濟體制改革,16、17是早期英美資產階級革命,19題是德國統一,21題是雅爾塔體系,22題是亞洲經濟,23題是全球化,37題是文藝復興和新文化運動等,可見考查的基本是重大歷史問題。試題通篇都是通過創設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問題的形式出現的,考查的是「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尤其37題和39題兩道主觀題,在設問中就明確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詞語體現其對能力目標的考查。
其次測試突出對「過程與方法」的考查。《課程標准》指出「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我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全國二卷歷史測試卷看,試卷所有的試題都是通過創設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問題的形式出現,並且是自求教材中沒有的結論。實際就是運用學習過程中所掌握的歷史學習基本方法來解決問題。第37題的第(2)問是開放性試題,且在評分標准中明確要求「評析須有史實、有分析、有論點,言之成理。」學生必須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否定另外的觀點。體現了對「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和「探究性學習」能力的考查。
第三測試滲透了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體驗與培養。例如第37題試圖通過對「國學熱」的認識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並且與文藝復興運動進行比較,體現了開放的世界意識。
依據全國二卷歷史測試卷的特點,我認為今後教學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正確把握方向,教學目標要圍繞實現《課程標准》的三維目標進行。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既有能力的訓練,也有對史學方法的了解和應用,更有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體驗與培養。不僅掌握歷史知識,還要全面提高人文素養。
二、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在掌握歷史基本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正確方法。歷史學習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研讀史料,獲取信息、辨別真偽、運用材料論證探討問題,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用教材中的史料和其他途徑收集的材料,引導學生從「材料」中而不是從「課本」中學習歷史,改「教教材」為「用教材教」。 以「提出問題,提供或收集材料,解決問題」的流程展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三、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包括政治學、經濟學、哲學、文學和法學等與歷史相關的人文科學,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高考改革也在進行。我們要及時轉變理念,把握課改和高考方向,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適應高考的需要,向真正實現課程改革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