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一歷史第二分冊知識點
這個可以伐?
㈡ 高一歷史(第一分冊)怎麼復習啊 後天就考試了。。好混亂啊
不復習,直接考差,吃了一大虧,就是發奮圖強,為下次考試做准備!期中考而已嘛
㈢ 上海高一高中歷史第一分冊第11課奧斯曼帝國的筆記整理,要求如下!
高中歷史第一分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古代東方
第1課 古代兩河流域
1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文字、國家、金屬工具
2 兩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
3 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隨後,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繼在此建立過形式相似而規模不一的王國。其中古巴比倫王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4 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發明者:蘇美爾人。
5《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著名史詩,用楔形文字寫成。
6《漢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維護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文獻。
7 促使大河流域國家產生的原因:大河灌溉農業的需要
第 2 課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羅河的贈禮
2 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力的象徵,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古埃及社會經濟和建築技術發展的一項具體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復雜難懂 (2)受到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
第 3 課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位於恆河、印度河流域
2 公元前14世紀至約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歷史,一般被稱為「吠陀時代」,因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歷史文獻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經典吠陀及解釋吠陀的梵書而得名。
3 種姓制度:
產生原因:雅利安人為了更好地統治被征服者
四大種姓:婆羅門 祭司階層
剎地利 軍事貴族 (國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農民、商人)
首陀羅 奴隸
特點:四大種姓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與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響:種姓制度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對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公元前6世紀,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創立者:悉達多 (釋迦牟尼、佛祖)
佛教經典:三藏經(大藏經):經藏、律藏、論藏
佛教倡導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公元前3世紀佛教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史詩的內容雖然多為神話傳說,但也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以及雅利安人擴張的情景。
第二單元 古代美洲與黑非洲
第 4 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瑪雅人從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瑪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築,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3 阿茲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太陽之子,今烏拉圭、阿根廷)
第 5 課 古代黑非洲
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東北非:麥羅埃文明、阿克蘇姆文明;南非:大辛巴威文明
2麥羅埃文明代表了庫施文明鼎盛階段的成就。
3 阿克蘇姆文明是在多種文明因素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混合型文明。阿克蘇姆王國是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
4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傑出代表:石頭城。
第三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
第 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發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形成原因:古代希臘形成數以百計的城邦,是當時希臘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也是希臘地理環境影響與制約的結果。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氏族社會解體,以地域為基礎的國家應運而生,由於希臘的地理環境山地多,島嶼多等特點,希臘形成了200多個城邦。
時間: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開始形成,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是古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全盛的時期。
特點: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徵。
3 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時期:伯里克利時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積極: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消極: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課 希臘古典文化
1 古代希臘史詩:《荷馬史詩》,其中穿插了許多希臘神話和傳說的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還涉及邁錫尼時代的一些社會風尚。
2 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
3 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多利亞柱式建築。
4 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5 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歷史》(《希波戰爭史》)
6 實物史料:帕特農神廟 口傳史料:《荷馬史詩》 文獻史料:《歷史》
第 8 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1 羅馬政體的演變: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2 羅馬人確立其在地中海地區霸權的三次戰爭: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敘利亞戰爭
3 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的標志: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
4 「羅馬和平」的標志:政治上:統一和穩定;經濟上:繁榮和發展;文化上:昌盛和發達;城市的涌現和繁榮。
5 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6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1 羅馬法系的形成:習慣法- 成文法-公民法 -萬民法
(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
2 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
「十二銅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生活。它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後來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3 公民法: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
萬民法: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頒布赦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於是「公民法」和「萬民法」逐漸統一起來。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形成。
5 羅馬法體系的影響:古代羅馬的法律體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羅馬法的歷史局限性:將奴隸排斥在法律對象之外。
第四單元 古代伊斯蘭世界
1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創立者:穆罕默德 聖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 經典:《古蘭經》
2 阿拉伯帝國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3 阿拉伯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4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具有溝通東西、承上啟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跡遍布亞、歐、非三大洲,不但善於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鑽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保存並傳播了許多珍貴的古代文化。如:中國的四大發明和印度的數字、十進位制等先進科學技術成果,都是經阿拉伯人傳入西方的。這不僅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交流,而且還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由於阿拉伯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歐洲古代文化遺產,許多古代希臘典籍都是經阿拉伯文再轉譯為拉丁文,才為中世紀歐洲人所熟知的,這為他們學習和研究歐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條件。
啟示:科學知識源於生活,人們必須在實踐中主動學習,堅持探究,敢於創新,才有可能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1 1299年,奧斯曼一世宣布獨立建國;1453年,遷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6世紀後,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的原因:
主觀上:(1)新生產方式的活力:立國前後,奧斯曼土耳其在周邊先進制度影響下,氏族制度解體,封建生產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軍事制度剛剛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2)對外擴張的內驅力。內部分化帶來的矛盾,奧斯曼人熱衷對外擴張,擺脫困境。(3)正確的外交策略。對突厥和蒙古採取守勢,集中進攻拜占庭帝國。
客觀上:周邊國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國已日薄西山。
3 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控制了亞歐商路,迫使歐洲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第五單元 中世紀歐洲
1 歐洲中世紀社會的基本特徵:庄園經濟、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
法蘭克王國是西歐日耳曼國家中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國家。
2 歐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羅馬因素(隸農制),基督教因素
3 封建經濟制度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
4 8世紀上半葉查理馬特「采邑改革」:查理馬特改革土地分配製度,變無條件賞賜為有條件分封。(接受土地的人必須對分封者服兵役;各級封建主只服從自己的上級封建主,與其他封建主沒有關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但也導致王國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5 西歐封建制度大體產生於6世紀下半葉,11世紀前後基本確立。
6 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等級君主制
等級君主制是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等階層共同參政,並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權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王權呈加強之勢。
英法等級君主制形成的標志: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和1302年舉行的法國三級會議。
第13課 王權與教權
1 王權:世俗權利;教權:宗教權力
2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的例子:
8世紀時,教會仍受王權控制。教會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壯大,竭力與王室結成同盟,已獲得國家的大力扶植。王權則期望教會能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神聖的外衣,強化王權。於是雙方相互利用,互為依存,如: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開創了教皇干預世俗君主廢立的先例。
丕平獻土(把羅馬周圍的土地交給教皇統治)——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並使羅馬教會掌握了世俗權力。
查理加冕稱帝——體現了「君權神授」的古老原則。
3 王權與教權相互斗爭的例子
從11世紀開始,由於教會權勢的膨脹和世俗權力的軟弱,一度攜手的王權和教權沖突時起。這一矛盾在德意志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如:
卡諾莎覲見——表明教皇當時已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控制,並具備了與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紀末葉,十字軍運動以慘敗而告終,作為倡導者的天主教會威望驟降,教權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興市民階層的支持,英、法等國的中央政府權力則逐步得到加強。
阿維尼翁之囚是教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第 14 課 庄園和城市
1 庄園是歐洲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
特點:自給自足 勞動者:農奴
庄園衰敗的原因:14世紀以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的滲透,導致領主自營地大為縮減,庄園開始衰敗。
2 城市的復興與自治
城市復興的原因和時間:從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
城市復興的地點:義大利北部地區、法蘭西南部地區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區的中世紀城市,興起最早,發展最快。
爭取自治(司法權、行政權)是城市反對封建領主斗爭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是常用的兩種手段。
3 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
1 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的封建經濟制度。
2 封建等級制度和等級君主制
3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和斗爭的狀況成為西歐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重要特徵。
4 庄園制度。14世紀後,城市復興。
第15課 中世紀文化
1 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是中世紀西歐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學。
經院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服務神學,這是歷史的局限,應該揚棄;經院哲學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神學信條,這種思維方式對西歐思想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應該給予肯定。
托馬斯.阿奎那是經院哲學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學大全》被奉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網路全書。
2 世俗文化
法國的《羅蘭之歌》是騎士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法國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學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學的興起:
原因:隨著城市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新興的市民階層出於經濟活動的需要,強烈要求開展世俗教育,大學由此而興起。教會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研究和傳播神學,也支持大學的創辦。
作用:大學的世俗教育性質有助於學術研究擺脫教會控制,有利於師生的自由探索,因此為日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准備了條件。
二 列舉題
1 列舉世界上的古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中國甲骨文。
2 史詩
兩河流域:《吉爾伽美什》、印度:《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古希臘:《荷馬史詩》
3 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帝國
4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中國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
秦始皇的主流價值觀是法家,追功逐利;西漢初期是黃老學說,崇尚清靜無為;漢武帝時代獨尊儒學,通經致用。
5 列舉西漢的兩次盛世
文景之治、光武中興
6 列舉與「楚漢相爭」有關的成語
約法三章、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烏江自刎
7 列舉在今南京建都的六個朝代
孫吳(建業)、東晉(建康)、宋(建康)、齊(建康)、梁(建康)、陳(建康)
㈣ 高一歷史第一分冊練習部分3-4或3-5課的答案
第一單元古代東方
第1課古代兩河流域
練習與測評
1.兩河流域早期國家產生於什麼時候?主要是哪些古代民族建立了這些國家?
產生時間:從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7世紀
主要古代民族:蘇美爾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迦勒底人等。
2.為什麼說《漢穆拉比法典》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漢穆拉比法典》集古代兩河流域各國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漢穆拉比法典》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寶貴的第一手文獻。
探索與爭鳴
通過閱讀《漢穆拉比法典》片段,結合課文相關內容,你對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有了哪些了解?
了解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階級關系;了解古巴比倫王國的階級特徵;了解古巴比倫王國處於文明早期的時代特徵;了解古巴比倫王國的文明程度。
第2課古代埃及
讀圖學史
觀察地圖,你發現古代埃及的自然地理環境有哪些特徵?這些特徵對埃及早期歷史產生了什麼影響?
特徵:①自然條件優越,是沙漠里的一塊綠洲;②相對封閉。
影響: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帶來了充沛的水量,古代埃及成了適於發展農業生產和人類的居住。尼羅河水泛濫後形成的沼澤,使大規模的排水灌溉工程成為埃及人生存的必須,在一定意義上促成國家的產生。古代埃及的居民成份相對穩定,沒有受到更多外來人口沖擊的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與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使古代埃及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發祥地。
練習與測評
1.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饋贈的厚禮。」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希羅多德強調了以尼羅河為代表的自然環境對古代埃及文明的影響。
2、為什麼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未能流傳後世?
文字本身缺乏普及性;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復雜難懂,只有祭司、書吏、官員和一些大商人掌握讀寫能力。
受到強勢文化的沖擊;、埃及受到了強勢的希臘文化阿拉伯帝國的沖擊,象形文字逐漸被人們忘卻。
第3課古代印度
練習與測評
比較印度國家與埃及國家、兩河流域國家建立的異同點。
相同點: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分化的加劇,部落首領將氏族公社管理機構轉變為國家機構,用暴力手段保護奴隸主貴族利益,維護社會秩序,國家建立。大河流域農業生產中,管理公共事務(比如,水利設施建設)的需要加速國家產生。
不同點:埃及國家和兩河流域國家管理公共事務的因素比較突出,而印度國家運用國家機器實行階級統治的因素比較突出。
為什麼佛教能得到迅速傳播?
*早期佛教倡導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較為廣泛的社會支持,尤其是得到受婆羅門教排斥的首陀羅和賤民的擁護,傳播迅速。*佛教教義「四諦」中所包含的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對飽受艱難的民眾具有心靈慰籍的作用。*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後,政府大力推崇佛教。所以佛教得到迅速傳播。
探索與爭鳴
種姓制度有什麼特點?從《摩訶婆羅多》片段中,你對印度種姓制度和社會生活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你認為這一制度對印度社會的發展會產生什麼影響?
種姓制度特點:四大種姓在理論上皆為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和排斥外人的社會集團,各種姓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更深入的了解:(本題開放,言之有理即可。但是,必須從材料中找出依據)
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發展產生影響: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發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產生深刻的影響;種姓制度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
第二單元古代美洲與黑非洲
第4課美洲印第安文明
讀圖學史
1、觀察美洲的地理位置。這種地理位置的特徵對印第安文明的發展進程產生了什麼影響?
美洲位於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遠離歐亞大陸。印第安文明的發展長期處於獨立形成、獨立發展,與外界尤其是與文明發展較早的歐亞大陸缺乏交流的狀況。因此印第安文明發展相對緩慢。
2、瑪雅人的金字塔與埃及金字塔的功能相同嗎?請查閱資料後說明。
不一樣。瑪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築,塔呈階梯形,塔頂有廟宇;埃及金字塔則是法老的陵墓。
練習與測評
填寫下表,梳理知識。
美洲印第安文明一覽表
名 稱 區域范圍 存在時間 主要成果(舉典型例子)
瑪雅文化 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瓜地馬拉、宏都拉斯一帶。 公元前2500年開始,15世紀中葉急劇衰落,16世紀上半葉毀滅。 從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太陽歷,推算日食周期的方法和月亮運行的規律;發明和使用了「0」的概念;建立金字塔式神廟和圓塔式天文觀象台
阿茲特克文化 今墨西哥一帶 12世紀開始,15世紀強盛 建立特諾奇蒂特蘭城、建立金字塔式神廟、使用奎寧等
印加文化 安第斯高原 15世紀向外擴張16世紀30年代消亡 印第安文明集大成者
探索與爭鳴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些農作物是印第安人首先培植的?印第安文明的成果對現代人類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影響?
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等。
這些作物的培植極大地豐富人類物質生活,今天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物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此外,印第安人修築的神廟、道路、城牆、城市等建築物遺址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豐富人類的精神生活。
第5課古代非洲
讀圖學史
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黑非洲」可以通過哪些地方與外界交往?這種地理環境對其文明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僅在東北角上,通過尼羅河、或通過紅海與外界有所聯系。影響:這種閉塞的環境使黑非洲文明大部分處於封閉狀態下獨立發展,因此文明發展進程緩慢;位於紅海邊的阿克蘇姆文明相對發展快一些。
練習與測評
1.列舉古代「黑非洲」兩個主要文明區域及其重要文明成果。
位於東北非前後相繼的麥羅埃與阿克蘇姆文化。麥羅埃的冶鐵業發達,採金、製作陶器、種植棉花等都是重要文明成果。有象形文字,已失傳;阿克蘇姆文化兼收並蓄各國、各地區文化,擁有廣泛的貿易往來,自己鑄金幣,巨石建築等。
位於南非的大辛巴威文化,石頭城。
2.阿克蘇姆文明的特徵是什麼?這一特徵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特徵:是一種在多種文明因素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混合型文明,與阿克蘇姆王國的興衰相始終。
原因:阿克蘇姆王國地處連接地中海與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沖,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和商旅極大地促進了不同文明間的相互交融。阿克蘇姆文明正是在各種文明的交流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探索與爭鳴
用這個觀點(弗朗茲•博厄斯《種族的純潔》中關於文化交流的言論,略)考察非洲,尤其是撒哈拉大沙漠以南非洲的歷史,你有什麼體會?
封閉的環境使其文明發展緩慢;開放的環境使其文明發展相對比較快,對後世影響也是積極的。在當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依然是促進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應該主動開放,學習其他民族、其他國家先進的文化和技術,適應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
第6課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讀圖學史
仔細觀察希臘的自然地理環境,聯系第一單元的內容,你認為希臘的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這種環境對於古代希臘文明的發展具有什麼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特點:古代希臘除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愛奧尼亞群島之外,還包括小亞細亞半島西部沿海地帶。境內多山,多島嶼,海岸線長而曲折。
人文地理環境特點:古代希臘與埃及、巴比倫、波斯等亞非文明古國相毗鄰。
這種地理環境對古代希臘文明產生深刻的影響:手工業、商業和航海業比較發達;地小人多,向海外大規模移民;本土和殖民地建立起一批城邦,形成城邦政治;通過海外貿易等途徑,吸納亞非文明古國的文化成果,又向外傳播希臘文化。
練習與測評
1.古代希臘為什麼會形成眾多城邦?
古代希臘形成數以百計的城邦,是當時希臘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的結果,也是希臘地理環境影響與制約的結果。由於希臘的地理環境山地多,島嶼多等特點,希臘形成了200 「城邦」。
2.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怎樣逐步形成和發展的?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體公民的直接參與為核心。它是在廣大平民與氏族貴族長達100多年的斗爭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確立起來的,是平民在斗爭中逐漸戰勝氏族貴族的結果。
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首開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終確立;「伯里克利時代」雅典的古代民主政治迎來了全盛時期。
探索與爭鳴
請你聯系雅典民主政治的史實,評價伯里克利和柏拉圖的觀點。
伯里克利和柏拉圖的觀點都對雅典民主政治的某一方面做了評價,有事實依據,但是有一定的片面性。
伯里克利全面肯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強調它是古代希臘城邦社會中先進的政治制度,如實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進步的基本面。柏拉圖則強調了雅典民主政治不成熟的一面,值得重視,但是比較偏激。雅典民主政治畢竟只是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和外邦人則都被排斥在外。
第7課希臘古典文化
練習與測評
1.結合史實,分析古代希臘文化繁榮的原因。
希臘古典文化的高度繁榮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充分發展的產物。
在城邦制度下,人們普遍具有較強的政治參與意識,思想活躍,重視個性發展,從而營造了一種有利於精神文化自由發展的社會氛圍。城邦時代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積累也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上的保障。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則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專業人員基礎。
2.製作一個雙向表格,列舉古代希臘的主要文化成就。
歷史年代 代 表 性 人 物 代 表 作 代表性成果 影響和評價
史詩 相傳公元前9世紀創作 傳說中的盲詩人荷馬 荷馬史詩 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戲劇 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起,公元前5世紀鼎盛 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德斯;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 《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等 代表了古代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
建築
藝術 建成於伯利克里時代 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 古代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
哲學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理想國》、《政治學》等 古代希臘是歐洲哲學的發源地。蘇格拉底等被譽為「三大哲人」
史學 古典時代, 希羅多德
修昔底德 《歷史》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歐洲歷史的源頭。希羅多德被譽為「西方歷史學之父」
探索與爭鳴
按照希臘文對「歷史」的定義,《荷馬史詩》是不是歷史書?如何理解它的史料價值?
希臘文對「歷史」的定義為「經過調查研究的紀事」。
《荷馬史詩》不是歷史書。它最初是由民間藝人吟唱,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經過不斷的補充和修改,最後整理加工而定型的口頭文學作品。但是,《荷馬史詩》所敘述的關於特洛伊戰爭的故事,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對於研究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代,這種口傳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第8課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讀圖學史
羅馬帝國的疆域包括哪些古代文明區域?
古代東方埃及、巴比倫、波斯;古代希臘以及愛琴海文明、古代羅馬(早期)等文明區域……
練習與測評
1.古代羅馬為什麼會從一小城邦發展為地跨、亞、非的大國?
不斷改善的內部優勢;優越的軍事組織以及嚴格的軍事紀律;靈活有效的外交策略;強盛的綜合國力。由於上述種種原因,羅馬的軍事擴張節節勝利,從一蕞爾小邦壯大成為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
2.公元前後,羅馬為什麼從共和制發展為帝制?
隨著統治版圖持續不斷的擴大,原來建立在城邦基礎上的共和制度已經越來越難以應對,於是羅馬統治集團開始推行高度集權化的軍事強人政治,其結果是羅馬共和國被羅馬帝國所取代。
探索與爭鳴
有人認為,古代羅馬由共和制改變為帝制,是民主制度的毀滅;也有人認為,這是順應時代潮流的進步。你怎樣看待這一歷史現象?
古代羅馬由共和制改變為帝制,是順應時代潮流的進步。從共和制到君主制,集體領導的民主制度不復存在,似乎是一種倒退。事實並非如此。羅馬的共和制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推行高度集權化的軍事強人政治,建立羅馬帝國,是突破城邦狹小的統治基礎,吸納廣大被征服地區的上層貴族參加各級官僚機構,擴大統治基礎的現實選擇,是適應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
第9課羅馬法體系
練習與測評
羅馬法體系是怎樣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對羅馬國家和後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形成:羅馬共和國政府制定 「十二銅表法」,是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隨著古代羅馬國家的壯大和發展,羅馬政府制定頒布 「公民法」;進入帝國時期以後,羅馬國家通過和頒布了「萬民法」;卡拉卡拉皇帝頒布敕令,「公民法」和「萬民法」逐漸統一起來;查士丁尼皇帝組織編纂了羅馬帝國的法律大全——《民法大全》,標志著對羅馬法的整理和編纂工作的完成,為保存和研究羅馬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完善:歷代羅馬帝國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對國家法律的整理和研究,推動了羅馬法典的編纂,造就了一批法學家,促進了各種法律學說和學派的興起,充實了羅馬法的內容。
影響:古代羅馬的法律體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探索與爭鳴
西塞羅的這段話(略)表達了古代羅馬人的什麼精神?你是怎樣評價這種精神的?
表達了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
充分肯定。這種精神深刻影響古代羅馬的政治統治,有效協調羅馬人之間關系,調動境內各民族的積極性,使羅馬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都達到了時代的頂峰。這種精神在世界近代史上得到發揚光大,在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和天主教會統治的斗爭中發揮積極作用,並成為工業文明的重要內容。這種精神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尤為重要。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法制意識淡薄,人治取代法治的現象比比皆是,制約我國現代化進程。所以,有必要繼承人類歷史上的優秀的文化成果,發揚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
第四單元古代伊斯蘭世界
第10課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
練習與測評
1.用事實說明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對周邊國家的重大影響。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對周邊地區產生重大影響,具有溝通東西,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
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葯、指南針和印度的數字、十進位制等先進科學技術成果,都是經阿拉伯人傳入西方的,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而且還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阿拉伯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歐洲古代文化遺產,許多古代希臘著述都是通過阿拉伯文轉譯為拉丁文,才為中世紀歐洲人所熟知,這為他們學習研究歐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條件。
根據提示填寫下表。(示意表略)
三大宗教都產生於亞洲。
佛教——產生時間: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悉達多; 經典:大藏經,或三藏經
基督教——產生時間:公元1世紀;創始人:傳說中的耶穌;經典:聖經;特點:一神教
伊斯蘭教——產生時間:公元7世紀(或公元622年);創始人:穆罕默德;經典:《古蘭經》;特點:一神教
探索與爭鳴
穆斯林作家艾爾—比魯尼(973—約1050年)說:「我們的宗教和我們的帝國是一對阿拉伯孿生兄弟。」你是否同意他的說法?運用課內外知識,說一說你的理由。
同意。從產生背景分析:伊斯蘭教的創立適應創立統一國家的需要;從伊斯蘭教的教義分析:伊斯蘭教主張「安拉」是唯一的真神,伊斯蘭教信徒都是「兄弟」,用一神教取代阿拉伯人原始的多神宗教,適應統一的需要,《古蘭經》對建立國家後的伊斯蘭社會的政治、法律、道德規范等產生重要影響;從統一的過程分析:伊斯蘭教創立和傳播的過程就是阿拉伯半島統一、阿拉伯國家建立、擴張的過程,阿拉伯國家的擴張是在「聖戰」的旗幟下進行,伴隨著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迅速傳播。
第11課奧斯曼帝國
讀圖學史 略
練習與測評
1.奧斯曼國家是什麼時候獨立的?什麼時候遷都君士坦丁堡?為什麼能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1299年獨立建國;1457年,遷都君士坦丁堡,後將其改名伊斯坦布爾。
原因:主觀上①新生產方式的活力;②對外擴張的內驅力;③正確的外交策略。客觀上周邊國家的衰落。
2.奧斯曼帝國是歷史上最後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請你再列舉幾個這一類國家。
*波斯帝國、*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
第12課封建制度
讀圖學史
上圖所描繪的歷史事件(克洛維率三千親兵皈依基督教)發生在哪一年?這件事對法蘭克王國封建制度的形成產生了什麼影響?
這件事發生於496年。此後,基督教會成為法蘭克王國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成為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
練習與測評
1.在空格或括弧內填寫適當的內容:
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
從( 6 )世紀下半葉至( 11 )世紀前後
封建制形成的因素 生產方式與階級關系 封建等級制
兩大因素 具體表現 領主 農 奴 (國王)
(公爵 侯爵 伯爵 )
(子爵 男爵)
(騎士)
日耳曼因素 氏族制 克洛維及其親兵 失去土地的法蘭克
自由農民
羅馬因素 隸農制 世俗貴族 隸農
基督教會貴族
2.什麼叫等級君主制?為什麼英、法兩國都先後實行等級君主制?
等級君主制是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
13世紀,英國國王與貴族矛盾激化,以西門•孟福爾為代表的貴族取得軍事勝利,召開等級會議以限制王權。13世紀末、14世紀初,法王腓力四世因征稅問題與教會發生矛盾,為取得廣泛的支持,召開三級會議。雖然,英法兩國召開等級會議的直接原因不盡相同,但是大背景是一致的:13世紀以前,由於歷史的原因,英法等西歐國家的封建君主與貴族、與教會有勾結也有矛盾,始終未能實現中央集權。隨著城市的興起,在城市市民與封建領主的斗爭中,階級力量對比發生一定的變化。國王與市民結成聯盟,以反對封建割據勢力。
探索與爭鳴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對法蘭克王國封建等級制度的描述。你如何理解這句話所反映的封建等級關系?
封建等級制建立在采邑制基礎之上。在這一制度下,各級封建主只服從自己的上級封建主,與其他封建主沒有依附關系。國王僅僅是名義上的全國最高土地所有者,實際權力有限,只能控制直接附屬於自己的部分貴族。封建等級制是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這一制度導致西歐實際上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況。
第13課王權與教權
讀圖學史
(《上帝、教皇和皇帝》圖略)請分析,寶劍象徵著什麼權力?鑰匙象徵著什麼權力?這幅圖反映了什麼?
寶劍象徵著世俗權力,鑰匙象徵著宗教權力。這幅圖片反映西歐封建統治的特徵,世俗權力和宗教權力互相支持,共同統治西歐。並且將這種權力歸之於上帝所授予。
文獻選讀
(格列高利七世1075年敕令片段略)這一敕令所規定的王權與教權是什麼關系?為什麼能形成這種關系?
關系:教權源自上帝,教權至上,教權統治王權。
原因:11世紀,西歐的封建國家,尤其是神聖羅馬帝國處於分裂割據局面,君主的實際權力有限。
練習與測評
1.西歐封建社會的王權與教權在維護封建統治方面,各起了什麼作用?
王權對西歐臣民實行世俗的統治,教權對西歐教民實行精神統治。
2.西歐封建社會的王權與教權既互相依存又互相爭斗,請說明這種關系在不同階段的表現。
第一階段,從公元5世紀開始,王權與教權關系密切,各有所得。丕平獻土
第二階段,從11世紀開始,教權權勢膨脹,世俗權力軟弱渙散,教會強調教權至上,王權企圖限制教權勢力擴張。「卡諾莎覲見」
第三階段,從13世紀末葉開始,英法等國中央政府權力逐步加強,教權由盛而衰。阿維尼翁
探索與爭鳴
1075年,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導致「卡諾莎覲見」;1302年,卜尼法斯八世發表更強硬的通諭卻導致「阿維尼翁之囚」。為什麼同一主題的兩個文件引起兩種絕然不同的結果?這反映出西歐教權與王權力量的消長呈現什麼趨勢?
因為時代背景不一樣。
11世紀,西歐處於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據狀態,尤其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始終未能建立中央集權的統治,實際權力有限。而教皇當時已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控制,並具備了與之抗衡的能力。13世紀末葉,十字軍運動以慘敗而宣告結束,作為倡導者的天主教會威望驟降,教權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興市民階層的支持,英、法等國的中央政府權力則逐步得到加強。
上述史實反映,西歐教權與王權力量的消長隨著時代的進步,呈現王權逐漸加強,教權急劇衰落的趨勢。
第14課庄園和城市
讀圖學史
1、仔細觀察右圖(土地、房屋、城堡、動物、工具……)從中你獲取了哪些關於歐洲中世紀庄園的信息?
生產資料和階級關系:土地分成三部分,領主自營地、農奴份地、自由農民份地。
生產力發展水平:土地實行春播、秋播、休耕的三圃輪作制;使用風磨、水磨等自然力為動力的簡單機械;圖中的牛、馬等牲畜可能用於耕作。
關於經濟方式:圖中有菜園,飼養牛、馬、羊等家畜,遠處有森林,有人打獵,可以推測,庄園是實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經濟實體。
2、右圖中的勞動者從事什麼工作?他們與農奴有什麼不同?
圖中的勞動者從事縫衣、燙衣,製作麵包,理發等手工業勞動。
與農奴的人身地位不同。農奴是人身不自由的獨立勞動者,與封建領主有相當嚴格的人身依附關系。而城市的手工業者獲得自由。
與農奴的生產目的不同。農奴的勞動一是為滿足自己最低的生存需求,二是為了交地租(實物或勞役),屬於自給自足自然經濟范疇。圖中的勞動者的生產目的是為了出售商品(或技術)賺錢。他們的生產則屬於商品經濟范疇。
文獻選讀
這段史料(英王亨利二世授予林肯城的特許狀(節選)略),反映出中世紀城市的什麼特點?
城市市民中不乏逃亡的農奴。市民必須照章納稅。國王在名義上是城市的所有者
練習與測評
1.結合史實,描述西歐中世紀庄園的基本格局。
庄園是西歐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大體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實體。
庄園中心區域:領主居住的堡壘、教堂、法庭等。庄園的土地:庄園的耕地大致分三部分——領主自營低、農奴份地和自由農民份地。庄園范圍內的其他土地,如森林、沼澤、草地和牧場等,皆為公有地。農奴和自由農民的生活區:農舍、菜園、牲畜園等。
2.歐洲中世紀城市復興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城市初期的司法權和行政權一般都掌握在封建領主之手?
城市復興的原因: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
原因:中世紀城市都建於封建領地之上;封建領主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參與中世紀城市的復興活動。因此城市初期的司法權和行政權一般都掌握在領主手中。
探索與爭鳴
根據第12、13、14課所學內容,簡要概括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
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的封建經濟制度;封建等級制和等級君主制是西歐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徵;王權與教權又依存又斗爭的狀況成為西歐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重要特徵。城市的興起發展,對西歐歷史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15課中世紀文化
文獻選讀
《羅蘭之歌》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為什麼這一作品會長期流傳,成為騎士文學的經典作品?
《羅蘭之歌》贊頌了羅蘭忠君愛國的情操,並對為一己私利背叛國家的行徑予以譴責。雖有一定的時代局限,但是其本質部分——愛國主義是人類千百年歷史中凝聚起來的最美好的情感,應該充分肯定。所以,《羅蘭之歌》會長期流傳,成為騎士文學的經典作品。
練習與測評
1.中世紀經院哲學有什麼特點?
經院哲學是中世紀西歐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學。最顯著的特點是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為神學服務。這是歷史的局限,應該揚棄。經院哲學另一個特點是重視形式邏輯。對西歐思想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應該給予肯定。
2.西歐中世紀大學是在什麼條件下誕生的?它對歐洲科學文化的發展具有什麼作用?
隨著城市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新興的市民階層出於經濟活動的需要,強烈要求開展世俗教育,大學由此而興起。教會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研究和傳播神學,也支持大學的創辦。
大學的世俗教育性質有助於學術研究擺脫教會控制,有利於師生的自由探索,為日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准備了條件。
㈤ 跪求上海新教材高中第一分冊知識點整理
高中生物知識列表
緒論
生物的基本特性 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新陳代謝作用
應激性
生長、發育、生殖
遺傳和變異
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和影響環境 生物體的基本組成物質中都有蛋白質和核酸。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
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新陳代謝是活細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
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生物學發展 三階段:
描述性生物學、實驗生物學、分子生物學 《細胞學說》——為研究生物的結構、生理、生殖和發育奠定了基礎;
《物種起源》——推動現代生物學的發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孟德爾;DNA雙螺旋結構;
生物科學發展 生物工程、醫葯、農業、能源開發與環保 疫苗製造——核心:基因工程
抗蟲棉;石油草;超級菌
生命的物質基礎
生物體的生命活動都有共同的物質基礎
化學元素 在不同的生物體內,各種化學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分類: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化合物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化學元素能夠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和差異性
化合物 水、無機鹽、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
水——自由水、結合水
無機鹽的離子對於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糖類——單糖、二糖、多糖。
脂質——脂肪、類脂、固醇
自由水是細胞內的良好溶劑,可以把營養物質運送到各個細胞。
維持細胞的滲透壓和酸鹼平衡,細胞形態、功能。
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也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
脂肪是生物體內儲存能量的物質;減少身體熱量散失,維持體溫恆定,減少內臟摩擦,緩沖外界壓力。
磷脂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膽固醇、維生素D、性激素;維持正常新陳代謝和生殖過程。
蛋白質與核酸 蛋白質和核酸都是高分子物質。
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
核酸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蛋白質結構: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和肽鏈的空間結構。
蛋白質功能:催化、運輸、調節、免疫、識別
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細胞結構與功能 細胞分類:真核生物、原核生物
細胞具有非常精細的結構和復雜的自控功能。 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細胞膜 結構:流動鑲嵌模型——磷脂、蛋白質。
基本骨架:磷脂雙分子層
糖被的結構:蛋白質+多糖。
細胞壁:纖維素、果膠 功能:流動性、選擇透過性
選擇透過性:自由擴散(苯)、主動運輸
主動運輸:能保證活細胞按照生命活動的需要,選擇吸收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排除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和有害物質。
糖被功能:保護和潤滑、識別
細胞質 基質——營養物質
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各種細胞器是完成其功能的結構基礎和單位。
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葉綠體是細胞光合作用的場所。
內質網——光面:脂類、糖類合成與運輸
粗面:糖蛋白的加工合成
核糖體
高爾基體
液泡對細胞的內環境起著調節作用,可以使細胞保持一定的滲透壓和膨脹狀態。
細胞核 結構:核膜、核仁、染色質
核膜——是選擇透過性膜,但不是半透膜
染色質——DNA+蛋白質
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和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功能:
核孔——核質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孔道。
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細胞核在生命活動中起著決定作用。
原核細胞 主要特點是沒有由核膜包圍的典型細胞核。
其細胞壁不含纖維素,而主要是糖類和蛋白質。
沒有復雜的細胞器,但有分散的核糖體。
擬核 裸露DNA
細胞相對較小
細胞增殖 方式: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 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的基礎。
有絲分裂
細胞周期 有絲分裂是真核生物進行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體細胞進行有絲分裂是有周期性的,也就有細胞周期
動物與植物有絲分裂區別:前期、末期 不同種類的細胞,一個細胞周期的時間不同。
分裂間期最大特點:完成DNA分子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意義: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
細胞分化 僅有細胞的增殖,而沒有細胞分化,生物體不能進行正常的生長發育。
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最大限度。
細胞穩定性變異是不可逆轉的。
細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潛在能力。 全能性表現最強的細胞是已啟動分裂的幹細胞;
受精卵具有最高全能性。
細胞癌變 細胞畸形分化。
致癌因子:物理、化學、病毒。
癌細胞由於原癌基因從抑制變成激活狀態,使細胞發生轉化而引起的。 特徵:無限增殖;形態結構變化;細胞膜變化。
細胞衰老 是細胞生理和生化發生復雜變化的過程,最終反映在細胞的形態、結構、功能上發生了變化。 特徵:水分減少,新陳代謝減弱;酶的活性降低;
色素積累,阻礙了細胞內物質交流和信息傳遞;
呼吸速度減慢,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物質運輸功能降低。
第三章 生物新陳代謝
在新陳代謝基礎上,生物體才能表現(生長發育遺傳變異)生命的基本特徵。 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本質的區別。
酶 酶是活細胞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蛋白質、核酸) 特徵:高效性、專一性。
需要的適宜條件:適宜溫度和PH
ATP ATP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形成途徑:動物——呼吸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形成方式:ADP+Pi ATP在細胞內含量很少,但轉化十分迅速,總是處於動態平衡。
光合作用 意義:除了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並貯存在光合作用製造的糖類等有機物中,以及維持大氣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外,還對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作用。 藍藻在地球上出現以後,地球大氣中才逐漸含有氧。
水分代謝 滲透作用必備條件:
具有半透膜;兩側溶液具有濃度差。
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和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蒸騰作用是水分吸收和礦質元素運輸的動力。
礦質代謝 礦質元素以離子形式被根尖吸收。
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對礦質元素的吸收是相對獨立的過程。 礦質元素的利用形式:N、P、Mg
Ca、Fe
營養物質代謝 三大營養物質的基本來源是食物。
糖類:食物中的糖類絕大部分是澱粉。
脂類:食物中的脂類絕大部分是脂肪。
蛋白質:合成;氨基轉換;脫氨基
關註:血糖調節、肥胖問題、飲食搭配。
只有合理選擇和搭配食物,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才能維持健康,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甘油&脂肪酸大部分再度合成為脂肪。
動物性食物所含氨基酸種類比植物性食物齊全。
三大營養物質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他們之間可以轉化,但是有條件,而且轉化程度有明顯差異。
內環境與穩態 內環境相關系統:循環、呼吸、消化、泌尿。
包括:細胞外液(組織液、血漿、淋巴)
內環境是體內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
內環境理化性質包括:溫度、PH、滲透壓等
穩態:機體在神經系統和體液的調節下,通過各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體內細胞只有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穩態意義:機體新陳代謝是由細胞內很多復雜的酶促反應組成的,而酶促反應的進行需要溫和的外界條件,必須保持在適宜的范圍內,酶促反應才能正常進行。
呼吸作用 分類: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有氧和無氧呼吸的第一階段都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
無氧呼吸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
生物體生命活動都需要呼吸作用供能 意義:呼吸作用能為生物體生命活動供能;呼吸過程能為體內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新陳代謝類型 同化作用
異化作用 自養型:光能自養、化能自養
異養型
需氧型
厭氧型
第四章 生命活動的調節
植物生命活動調節基本形式激素調節
動物生命活動調節基本形式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神經調節佔主導地位。
植物 向性運動是植物受單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引起定向運動。
植物的向性運動是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
其他激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乙烯。
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不是受單一激素調節,而是由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 生長素是最早發現的一種植物激素。
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這與生長素濃度和植物器官種類等有關。
生長素的運輸是從形態學的上端向下端運輸。
應用:促扦插枝條生根;促果實發育;防落花果。
動物——體液 體液調節:某些化學物質通過體液傳送,對人和動物體的生理活動所進行的調節。
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
反饋調節:協同作用、拮抗作用。
通過反饋調節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經常維持在正常的相對穩定的水平。 下丘腦是機體調節內分泌活動的樞紐。
激素調節是通過改變細胞代謝而發揮作用。
生長激素與甲狀腺激素;血糖調節。
動物——神經 生命活動調節主要是由神經調節來完成。
神經調節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活動結構基礎——反射弧
興奮傳導形式——神經沖動。
興奮傳導:神經纖維上傳導;細胞間傳遞
神經調節以反射方式實現;體液調節是激素隨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來調節。體內大多數內分泌腺受中樞神經系統控制,分泌的激素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 反射活動——非條件反射、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動物適應復雜環境變化的能力。
神經中樞功能——分析和綜合
神經纖維上傳導——電位變化、雙向
細胞間傳遞——突觸、單向
動物——行為 動物行為是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運動器官共同調節作用下形成的。
行為受激素、神經調節控制。
先天性行為:趨性、本能、非條件反射
後天性行為:印隨、模仿、條件反射
動物建立後天性行為主要方式:條件反射
動物後天性行為最高級形式:判斷、推理
高等動物的復雜行為主要通過學習形成。 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處主導地位。
性激素與性行為之間有直接聯系。
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促進性腺發育和性激素分泌,進而影響動物性行為。
大多數本能行為比反射行為復雜。(遷徙、織網、哺乳)
生活體驗和學習對行為的形成起決定作用。
判斷、推理是通過學習獲得。
學習主要是與大腦皮層有關。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生殖 無性生殖、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使產生的後代具備了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強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對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單子葉:玉米、小麥、水稻
雙子葉:豆類(花生、大豆)、黃瓜、薺菜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具有遺傳和變異作用。
個體發育 從受精卵開始發育到性成熟個體的過程。
植物個體發育 花芽形成標志生殖生長的開始。 受精卵經過短暫休眠;受精極核不經休眠。
胚柄產生激素類物質,促進胚體發育。
動物個體發育 胚胎發育、胚後發育
含色素的動物極總是朝上,保證胚胎發育所需的溫度條件。
生物的個體發育是系統發育短暫而迅速的重演。 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的胚胎發育早期具有羊膜結構,保證了胚胎發育所需的水環境,具有防震和保護作用,增強了對陸地環境的適應能力。
遺傳和變異
遺傳物質基礎 DNA的探索:
轉化因子的發現→轉化因子是DNA→DNA是遺傳物質→DNA是主要遺傳物質
DNA復制是邊解旋邊復制的過程。
復制方式——半保留復制。
基因的本質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基因是決定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
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1 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
2 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結構來直接影響 脫氧核苷酸是構成DNA的基本單位。
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DNA分子結構:DNA雙螺旋結構
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鹼基不同排列構成了DNA的多樣性,也說明了生物體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
DNA雙螺旋結構和鹼基互補配對原則保證了復制能夠精確、准確地進行,保持了遺傳的連續性。
各種生物都公用同一套遺傳密碼。
中心法則的書寫。
一個性狀可由多個基因控制。
生物變異 不可遺傳:不引起體內遺傳物質變化
可遺傳: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多倍體產生原因,是體細胞在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完成了復制,但受外界影響,使紡錘體形成受破壞,從而染色體加倍。 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基因重組,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 重要原因之一。
多倍體育種營養物質增加,但發育延遲、結實少。
單倍體育種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一個穩定的純系品種,明顯縮短了育種年限。
優生措施 禁止近親結婚;遺傳咨詢;適齡生育;產前診斷。
生物進化
進化基本單位——種群
進化實質——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突變和基因重組只是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方向。
生物進化方向由自然選擇決定。
不同種群之間一旦產生生殖隔離,就不會有基因交流。 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方向;
隔離是新物種形成必要條件。
生物與環境
生態因素 非生物因素
光:光對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著決定性作用。
光對動物的影響很明顯。(繁殖活動)
溫度:溫度對生物分布、生長、發育的影響
水:決定陸地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生物因素
種內關系:種內互助、種內斗爭
種間關系:互利共生、寄生、競爭、捕食
種群 特徵: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
數量變化:「J」曲線、「S」曲線。
研究數量變化意義:在野生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害蟲防治方面。 影響種群變化因素:氣候、食物、被捕食、傳染病。
人類活動對自然界中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越來越大。
生物群落 垂直結構、水平結構
生態系統 結構
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成分間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是流經該系統的總能量。
能量流動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沿著食物鏈、網進行的。
據此實現對能量的多極利用,從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
生態系統穩定性 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一個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之間往往存在相反的關系。 生態系統成分越單純,營養結構越簡單,自動調節能力越低,抵抗力穩定性越低。
㈥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第一冊
中國重返聯合國的主要原因是新中國建立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綜合國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基內本國情和基本資容源最重要的指標, 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技術實力的綜合性指標。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越大加正確外交贏得第三國家的支持。
所以,新中國建立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是中國重返聯合國的主要原因。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第三國家的支持,非洲國家多嘛,一人一票把中國抬進去的!
㈦ 高一新課標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歷史會考重點--高一上冊
條約及其內容
中英《南京條約》:1割香港島給英國。2.賠款2100萬銀元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4.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天津條約》:1外國公使進駐北京。2.增開牛庄、淡水、漢口、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4.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傳教。5.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償英商損失200萬白銀。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1.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2.增開天津為商埠。3.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4.准許華工出國。5.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中日《馬關條約》:1.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2.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3.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4.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二)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的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一場侵略戰爭。
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社會矛盾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革命任務的變化。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名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他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
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
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新的災難。
自然災害嚴重
《天朝田畝制度》的歷史意義及其不能實施的原因
歷史意義:它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原因:1.客觀上,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保證實施分田方案
主觀上,平均分配土地和生產、生活資料統歸聖庫的規定都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與功績
原因:1從主觀方面說,一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是戰略上的失誤。
從客觀方面說,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聯合絞殺太平天國,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農民戰爭不曾遇到過的新情況。
教訓:太平天國的悲劇充分說明: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到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功績: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與崩潰。
在反對封建主義的同時,又肩負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對外國侵略者展開了大規模的武裝斗爭,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
它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對後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有深遠影響。
後期提出了第一個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推動了19世紀中葉亞洲出現的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
新思想萌發
「經世致用」的思想為「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的萌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在《海國圖志》中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國圖志》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注,對於開闊人們的眼界,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起了積極作用。
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但是它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能反映農民當時最迫切的願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沒有實行。
洋務運動
背景:內憂外患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名為:師夷長技以自強
前期:自強為旗號。後期:求富為旗號
前期創辦的工廠:曾國藩--安慶內軍機械所, 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滿洲貴族崇厚--天津機器製造局
後期創辦的工廠:李鴻章--輪船招商局(上海), 李鴻章--開平煤礦(天津), 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張之洞--湖北織布局
創辦新式學校和選派留學生是最具有遠見的措施。
失敗的標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西方列強並不希望中國富強,他們不會讓中國掌握真正的先進技術
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對洋務運動百般阻撓和破壞。
整個洋務運動,在中央缺乏一個健全、有力的領導核心。
洋務派企圖靠單純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而徹底改變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導致洋務派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興起的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
興起的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代表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縣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
中國資本主義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中國資本主義工業是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從一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因此,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有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要求。但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由於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存在一定的依賴關系,因此,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又具有向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妥協的一面。
中國無產階級的產生
產生的時間及地點: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無產階級產生於外商企業中。注意:中國無產階級先於中國資產階級產生。
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中國無產階級具有國際無產階級的共同有優點,與最先進的經濟形式相聯系,具有遠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組織性和紀律性,是人類最進步的階級。
中國無產階級自身的特點:
他們身受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革命性最強。
他們大多數出身於破產的農民,和農民階級有著天然的聯系,便於結成聯盟。
集中程度高,便於宣傳、組織工人進行斗爭。
甲午中日戰爭
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國力逐漸強盛。但是由於日本依然保留著濃厚的封建殘留勢力,國內市場狹小,因此人民起義不斷。日本統治集團急需從對外侵略擴張中尋求出路,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戰爭爆發時間:1894年7月
第一階段:平壤戰役,黃海戰役
第二階段:遼東戰役,威海戰役
《馬關條約》的影響: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危害:
台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並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後,帝國主義各國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巨額的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無力償還,不得不大量借外債,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後地在中國開設工廠,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廉價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的背景(原因):
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解決了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浪潮。
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
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韜,鄭觀應
康有為的兩部代表作:《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
梁啟超在上海擔任《時務報》主筆期間,發表《變法通議》等論文,猛烈抨擊封建頑固派的因循守舊,闡述變法圖存的道理。
1895年春,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使維新思想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1898年初康有為呈遞的《應詔統籌全局折》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施政綱領。
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開始變法,史稱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的所有內容中唯一沒有被廢除的是「京師大學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學。
戊戌變法收到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地主的擁護,得到愛國知識分子的支持。
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實行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逐步變封建專制制度為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度,在當時是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的,具有進步意義。
戊戌變法又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對於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作用。
戊戌變法同時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的思想文化進行了抨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它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戊戌變法的教訓:
資產階級維新派採取改良的辦法,把希望完全寄託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在頑固勢力的進攻面前,他們又寄希望於袁世凱和外國侵略者,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因此,維新運動失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義和團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欺壓山東人民。
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扶清滅洋」
「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愛國的性質,它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義和團打擊的對象是外國侵略勢力。但是,這個口號帶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於爭取官兵,卻容易讓群眾放鬆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能夠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帝斗爭,卻帶有籠統排外的色彩。
《辛丑條約》的影響:
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打大規模勒索;為支付這筆巨額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
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於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按照條約規定,清朝官吏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的幫凶。
改設外務部的規定,便於清政府能夠按照外國侵略者的意旨實行賣國的外交政策。
《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除了窮凶極惡地對中國敲詐勒索外,還重新確立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繼續充當它們的在華代理人。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的工具。《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㈧ 上海高一歷史教材第一分冊提綱
第1課:古代兩河流域:兩河流域是指亞洲西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
1.國家生產的根源:生產力;國家職能:保障國家安全;調節國內矛盾;管理社會公共事。
2.大約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
3.《吉爾伽美什》的史學價值:是了解和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和文化的第1手文獻.
4.《漢穆拉比法典》的價值與地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1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1手文獻.
5.《漢穆拉比法典》的特點: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充分顯示出法典的時代特徵。《漢穆拉比法典》的目的:管理國家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 蘇美爾人建立城市國家
公元前18世紀中葉 漢穆拉比統一兩河流域
公元前1792年 漢穆拉比繼位古巴比倫國王
第2課:古代埃及: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亞歷山大征服
1. 古代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其地理范圍與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大致相當。
2. 尼羅河與兩河流域一樣,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發祥地。
6.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發明了象形文字。
7. 紙草的使用最為普遍。
1.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動盪和緊張 埃及文明:穩定而安寧
2.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終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3.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專制統治。法老是擁有絕對權威的專制君主,集政治,軍事,經濟,司法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他強化王權神授的觀念,自奉為神或神的後裔,將自己的意志視為法律,擁有對全國土地的支配權,並控制著所有軍隊,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吏的任免權。
4.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利的象徵,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無上的權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
5.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發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文字復雜難懂。
6.埃及受到了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公元639年被阿拉伯帝國征服。
第3課:古代印度:
公元前14世紀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6世紀 吠陀時代
公元前6世紀 佛教產生
公元前3世紀 佛教開始外傳
1.種姓制度:祭司階層——婆羅門,世俗統治者——剎地利,雅利安自由民——吠舍,被征服的土著——首陀羅
1. 約公元前14世紀,一批自稱「雅利安人」的部落征服土著部落。公元前10世紀上半葉,雅利安人將勢力范圍擴展到整個恆河流域。
3. 四大種姓在理論上皆為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和排斥外人的社會集團,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4. 公元6世紀,政局動盪,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相傳佛教創始人為悉達多。
5. 佛教經典數量龐大,總稱為大藏經,由於內容主要是由經藏、律藏和論藏三部分組成,所以又稱為三藏經或三藏。
6. 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
1.雅利安人的宗教經典吠陀的梵書,是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歷史文獻,因此約公元前14世紀至約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歷史,一般被稱為「吠陀時代
3.佛教的創立和發展:公元前6世紀,北印度列國紛爭,政局動盪,社會關系急劇變化。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
第4課:美洲印第安文明:.
美洲印第安文明一覽表:
(1)瑪雅文化:區域范圍: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今瓜地馬拉、宏都拉斯一帶
存在時間:公元前2500開始,公元16世紀上半葉毀滅
主要成果:培養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建立了金字塔式神廟,20進制,會使用0和象形文字
(2)阿茲特克文化:區域范圍:今墨西哥一帶
存在時間:公元12世紀開始,公元15世紀強盛
主要成果:建立了特諾奇蒂特蘭城,金字塔式神廟,掌握原始麻痹術,織布刺綉,灌溉農業
(3)印加文化:區域范圍:安第斯高原一帶
存在時間:公元15世紀向外擴張,公元16世紀30年代消亡
主要成果:培植了馬鈴薯,灌溉農業,擅長建築,使用多種植物治病
1.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2.瑪雅文化:從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後來都陸續傳播到世界各地,極大地豐富忽然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瑪雅人發明和使用了「0」的概念;瑪雅人就創造了約有850個字元的象形文字體系;最能體現瑪雅人建築成就的是金字塔式的台廟和圓塔式天文觀象台。
3.阿茲特克文化:阿茲特克人掌握了高超的農業生產技術;他們擅長棉織,刺綉和和製作彩繪陶器。
4.印加文化:從南美安第斯高原興起;15世紀初~16世紀30年代。
主要成果(舉典型例子)
瑪雅文化 :培育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使用了「0」的概念;創造了約有850個字元的象形文字體系;築成金字塔式的台廟和圓塔式天文觀象台;20進制。
阿茲特克文化:建立特諾奇蒂特蘭城.建立金字塔式神廟.掌握原始麻醉術.織布刺綉.灌溉農業
印加文化:培育了馬鈴薯.灌溉農業.擅長建築.使用多種植物治病
[第5課]古代黑非洲:
公元前590年~~公元前4世紀中葉 麥羅埃文明興起
公元前後 阿克蘇姆文明興起
公元4世紀~~公元5世紀 大辛巴威文化興起
公元15世紀末、16世紀初 大辛巴威文化衰落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一般稱為「黑非洲」。
位於東北非的麥羅埃文明,它始於公元前590年,終於
公元4世紀中葉,屬於庫施文明的麥羅埃時期。
麥羅埃是當地地中海以南最大的冶鐵中心。
在麥羅埃的物產中,陶器是最著名的。
麥羅埃文字是一種簡化了的象形文字。
阿克蘇姆王國興起於公元前後,地處連接地中海與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沖。
阿克蘇姆人隨外貿易高度繁榮,阿克蘇姆王國堪稱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造船業也十分發達、鑄造金屬貨幣的國家、巨石建築也堪稱一絕。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傑出代表。大約始建於公元4世紀至5世紀。
大辛巴威文化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今辛巴威、莫三比克南部、波札那東部和南非北部一帶。
麥羅埃文明、阿克蘇姆文明:(1)麥羅埃文明:公元前11世紀初以後,庫施王國發展;公元前730年征服埃及;公元前656年,在埃及統治結束;公元前590年,庫施王國遷都麥羅埃,庫施王國進入麥羅埃文明.(2)阿克蘇姆文明;東北非的另一古代文明,在今衣索比亞境內
第六課:1.希臘城邦制度形成,發展和作用: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200多個)制度開始形成(在氏族組織逐漸解體的基礎上。),它的形成和發展(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的結果),促進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繁榮,與希臘當時的社會發展相輔相成。
2.公元前594年,梭倫改革:目的在於打破血緣門第、重新調整公民內部不同階層的利益關系,梭倫改革首開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終確立。
3.伯里克利時代: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連續當選為雅典十將軍委員會的首席將軍,開創了雅典歷史上的「伯里克利時代」。 以伯里克利時代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臘城邦社會中先進的政治制度。它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然而它畢竟只是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斥在外
4.雅典民主政治評價:進步性:雅典民主政治,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部(以全體公民的直接參與為核心。)局限性: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斥在外。
5.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
公元前508年:里斯提尼改革
第七課: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希臘古典時代
史詩體裁特徵:古代民間文學的一種體裁,以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古代長篇民間敘事詩。
戲劇體裁:大多取材於古希臘的神話傳說,著重於描寫人與命運的抗爭,塑造崇高的英雄人物。 主題:具有嚴肅、悲壯、崇高的特徵,不著意於悲,而重在嚴肅事件。 結構形式:完整而嚴肅。
古代希臘的戲劇代表了古代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分為悲劇和喜劇兩種類型。
1.荷馬史詩:穿插了許多希臘神話和傳說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古代希臘人創作的《荷馬史詩》,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荷馬史詩》包括《伊里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
2.列舉世界歷史上四大文學名著:《吉爾伽美什》;《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荷馬史詩》
3.三大悲劇家及喜劇家:(1)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2)喜劇家:阿里斯托芬
4.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5.希羅多德《歷史》;歐洲歷史學的源頭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臘。古代希臘的歷史學誕生於古典時代,是以希羅多德的名字及其《歷史》為標志。 希羅多德有「史學之父」的美譽.
修昔底德是與希羅多德齊名德古代希臘歷史學家。撰寫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埃斯庫羅斯是希臘悲劇的創始人,代表作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福克勒斯被譽為「戲劇藝術的荷馬」,最出色的作品是《俄狄浦斯王》。歐里庇得斯被稱為「舞台上的哲學家」,代表作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等。阿里斯托芬被譽為「喜劇之父」,主要代表作是《蛙》、《馬蜂》、《鳥》等。
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建成於「伯里克利時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亞柱式建築,也是古代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
古代希臘是歐洲哲學的發源地。歐洲語言文字中的「哲學」一詞就來源於希臘語,意思是「愛好知識之學」。
蘇格拉底強調人必須首先認識自己,主張靈魂不滅和靈魂輪回,並首次提出勒邏輯學中歸納和定義的方法。
柏拉圖創建了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理想國」為主要內容的政治哲學。代表作:《理想國》、《辯訴篇》、《法律篇》等。 *1)精神戀愛 2)蘇格拉底的學生
亞里士多德名言:「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主要代表作是《政治學》、《詩學》等。
第八課:前8世紀中葉~~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
公元前8世紀中葉,古羅馬人在義大利半島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遊河畔建立了羅馬城。
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起,通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羅馬人確立了在地中海地區的霸權。
羅馬共和國概括: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王政」,改行共和制度。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
帝國的建立及擴張: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進入帝國時代。政治上的統一和穩定,經濟上的繁榮和發展,文化的昌盛和發達,城市的涌現和繁榮,就是這一歷史時期的標志。
到公元2世紀初,羅馬的統治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形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
羅馬帝國的分裂: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4.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被廢黜,標志了西羅馬帝國滅亡,也是歐洲古代史終結的標志,也標志著奴隸社會在西歐結束,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
9。羅馬法體系: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頒布勒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公民法與萬民法逐漸統一
什麼是羅馬法:它是指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制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
「十二銅表法」的評價:1「十二銅表法」體現出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結實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利,規范了社會生活。成為羅馬發體系的淵源。是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民法」:羅馬政府在不同時期制定或頒布了一系列法規和文獻。包括羅馬大法官發布的有關告示和審判案例、公民大會和元老院通過的各項決議,執政官發布的各種行政命令等。
公民法特點: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賦予的權利。
什麼是「萬民法」:羅馬國家為了調整和處理羅馬人與非羅馬人,以及非羅馬人之間的權利關系,相繼通過和頒布了一系列決議或法令。
萬民法特點:這些法令和決議經過長時期的積累,逐漸形成為一種適用於境內各民族的共同法律。
羅馬法的歷史意義: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公元6世紀中葉,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了羅馬帝國的法律大全《民法大全》
10。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公元6世紀前後,阿拉伯社會秩序動盪不安,處於國家形成前夜,伊斯蘭教產.
公元622年,默罕默德被迫離開麥加,前往麥地那
公元661年,穆阿維亞建立倭馬亞王朝,國家進入帝國時代
公元750年,阿布*阿拔斯推翻倭馬亞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後遷都巴格達
公元8世紀至公元9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
穆罕穆德創立了一神教--伊斯蘭教。「伊斯蘭」一詞願意為「皈服」
7世紀30年代初,阿拉伯統一國家初具形態。阿拉伯帝國到8世紀中葉成為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額封建軍事大帝國。
9世紀中葉以後,阿拔斯王朝由盛轉衰。1258年,蒙古騎兵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終告覆亡。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產生時間: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悉達多,經典:《大藏經》
基督教:產生與亞洲,產生時間:公元1世紀,創始人:耶穌,經典:《聖經》特點:上帝是唯一的神。
伊斯蘭教:產生時間:公元6世紀前後,創始人:穆罕默德,經典:《古蘭經》,特點;一神教。
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㈨ 上海高一歷史(華師大出版)知識點概要
你給我20懸賞分我給你復習提綱……好不好?求你了……
高中歷史第一分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古代東方
第1課 古代兩河流域
1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文字、國家、金屬工具
2 兩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
3 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隨後,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繼在此建立過形式相似而規模不一的王國。其中古巴比倫王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4 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發明者:蘇美爾人。
5《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著名史詩,用楔形文字寫成。
6《漢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維護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文獻。
7 促使大河流域國家產生的原因:大河灌溉農業的需要
第 2 課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羅河的贈禮
2 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力的象徵,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古埃及社會經濟和建築技術發展的一項具體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復雜難懂 (2)受到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
第 3 課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位於恆河、印度河流域
2 公元前14世紀至約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歷史,一般被稱為「吠陀時代」,因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歷史文獻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經典吠陀及解釋吠陀的梵書而得名。
3 種姓制度:
產生原因:雅利安人為了更好地統治被征服者
四大種姓:婆羅門 祭司階層
剎地利 軍事貴族 (國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農民、商人)
首陀羅 奴隸
特點:四大種姓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與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響:種姓制度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對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公元前6世紀,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創立者:悉達多 (釋迦牟尼、佛祖)
佛教經典:三藏經(大藏經):經藏、律藏、論藏
佛教倡導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公元前3世紀佛教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史詩的內容雖然多為神話傳說,但也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以及雅利安人擴張的情景。
第二單元 古代美洲與黑非洲
第 4 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瑪雅人從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瑪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築,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3 阿茲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太陽之子,今烏拉圭、阿根廷)
第 5 課 古代黑非洲
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東北非:麥羅埃文明、阿克蘇姆文明;南非:大辛巴威文明
2麥羅埃文明代表了庫施文明鼎盛階段的成就。
3 阿克蘇姆文明是在多種文明因素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混合型文明。阿克蘇姆王國是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
4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傑出代表:石頭城。
第三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
第 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發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形成原因:古代希臘形成數以百計的城邦,是當時希臘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也是希臘地理環境影響與制約的結果。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氏族社會解體,以地域為基礎的國家應運而生,由於希臘的地理環境山地多,島嶼多等特點,希臘形成了200多個城邦。
時間: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開始形成,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是古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全盛的時期。
特點: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徵。
3 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時期:伯里克利時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積極: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消極: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課 希臘古典文化
1 古代希臘史詩:《荷馬史詩》,其中穿插了許多希臘神話和傳說的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還涉及邁錫尼時代的一些社會風尚。
2 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
3 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多利亞柱式建築。
4 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5 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歷史》(《希波戰爭史》)
6 實物史料:帕特農神廟 口傳史料:《荷馬史詩》 文獻史料:《歷史》
第 8 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1 羅馬政體的演變: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2 羅馬人確立其在地中海地區霸權的三次戰爭: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敘利亞戰爭
3 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的標志: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
4 「羅馬和平」的標志:政治上:統一和穩定;經濟上:繁榮和發展;文化上:昌盛和發達;城市的涌現和繁榮。
5 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6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1 羅馬法系的形成:習慣法- 成文法-公民法 -萬民法
(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
2 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
「十二銅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生活。它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後來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3 公民法: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
萬民法: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頒布赦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於是「公民法」和「萬民法」逐漸統一起來。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形成。
5 羅馬法體系的影響:古代羅馬的法律體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羅馬法的歷史局限性:將奴隸排斥在法律對象之外。
第四單元 古代伊斯蘭世界
1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創立者:穆罕默德 聖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 經典:《古蘭經》
2 阿拉伯帝國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3 阿拉伯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4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具有溝通東西、承上啟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跡遍布亞、歐、非三大洲,不但善於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鑽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保存並傳播了許多珍貴的古代文化。如:中國的四大發明和印度的數字、十進位制等先進科學技術成果,都是經阿拉伯人傳入西方的。這不僅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交流,而且還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由於阿拉伯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歐洲古代文化遺產,許多古代希臘典籍都是經阿拉伯文再轉譯為拉丁文,才為中世紀歐洲人所熟知的,這為他們學習和研究歐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條件。
啟示:科學知識源於生活,人們必須在實踐中主動學習,堅持探究,敢於創新,才有可能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1 1299年,奧斯曼一世宣布獨立建國;1453年,遷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6世紀後,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的原因:
主觀上:(1)新生產方式的活力:立國前後,奧斯曼土耳其在周邊先進制度影響下,氏族制度解體,封建生產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軍事制度剛剛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2)對外擴張的內驅力。內部分化帶來的矛盾,奧斯曼人熱衷對外擴張,擺脫困境。(3)正確的外交策略。對突厥和蒙古採取守勢,集中進攻拜占庭帝國。
客觀上:周邊國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國已日薄西山。
3 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控制了亞歐商路,迫使歐洲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第五單元 中世紀歐洲
1 歐洲中世紀社會的基本特徵:庄園經濟、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
法蘭克王國是西歐日耳曼國家中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國家。
2 歐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羅馬因素(隸農制),基督教因素
3 封建經濟制度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
4 8世紀上半葉查理馬特「采邑改革」:查理馬特改革土地分配製度,變無條件賞賜為有條件分封。(接受土地的人必須對分封者服兵役;各級封建主只服從自己的上級封建主,與其他封建主沒有關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但也導致王國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5 西歐封建制度大體產生於6世紀下半葉,11世紀前後基本確立。
6 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等級君主制
等級君主制是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等階層共同參政,並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權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王權呈加強之勢。
英法等級君主制形成的標志: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和1302年舉行的法國三級會議。
第13課 王權與教權
1 王權:世俗權利;教權:宗教權力
2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的例子:
8世紀時,教會仍受王權控制。教會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壯大,竭力與王室結成同盟,已獲得國家的大力扶植。王權則期望教會能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神聖的外衣,強化王權。於是雙方相互利用,互為依存,如: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開創了教皇干預世俗君主廢立的先例。
丕平獻土(把羅馬周圍的土地交給教皇統治)——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並使羅馬教會掌握了世俗權力。
查理加冕稱帝——體現了「君權神授」的古老原則。
3 王權與教權相互斗爭的例子
從11世紀開始,由於教會權勢的膨脹和世俗權力的軟弱,一度攜手的王權和教權沖突時起。這一矛盾在德意志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如:
卡諾莎覲見——表明教皇當時已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控制,並具備了與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紀末葉,十字軍運動以慘敗而告終,作為倡導者的天主教會威望驟降,教權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興市民階層的支持,英、法等國的中央政府權力則逐步得到加強。
阿維尼翁之囚是教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第 14 課 庄園和城市
1 庄園是歐洲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
特點:自給自足 勞動者:農奴
庄園衰敗的原因:14世紀以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的滲透,導致領主自營地大為縮減,庄園開始衰敗。
2 城市的復興與自治
城市復興的原因和時間:從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
城市復興的地點:義大利北部地區、法蘭西南部地區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區的中世紀城市,興起最早,發展最快。
爭取自治(司法權、行政權)是城市反對封建領主斗爭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是常用的兩種手段。
3 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
1 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的封建經濟制度。
2 封建等級制度和等級君主制
3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和斗爭的狀況成為西歐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重要特徵。
4 庄園制度。14世紀後,城市復興。
第15課 中世紀文化
1 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是中世紀西歐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學。
經院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服務神學,這是歷史的局限,應該揚棄;經院哲學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神學信條,這種思維方式對西歐思想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應該給予肯定。
托馬斯.阿奎那是經院哲學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學大全》被奉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網路全書。
2 世俗文化
法國的《羅蘭之歌》是騎士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法國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學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學的興起:
原因:隨著城市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新興的市民階層出於經濟活動的需要,強烈要求開展世俗教育,大學由此而興起。教會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研究和傳播神學,也支持大學的創辦。
作用:大學的世俗教育性質有助於學術研究擺脫教會控制,有利於師生的自由探索,因此為日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准備了條件。
二 列舉題
1 列舉世界上的古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中國甲骨文。
2 史詩
兩河流域:《吉爾伽美什》、印度:《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古希臘:《荷馬史詩》
3 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帝國
4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中國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
秦始皇的主流價值觀是法家,追功逐利;西漢初期是黃老學說,崇尚清靜無為;漢武帝時代獨尊儒學,通經致用。
5 列舉西漢的兩次盛世
文景之治、光武中興
6 列舉與「楚漢相爭」有關的成語
約法三章、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烏江自刎
7 列舉在今南京建都的六個朝代
孫吳(建業)、東晉(建康)、宋(建康)、齊(建康)、梁(建康)、陳(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