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融入中國歷史
1,開設中國文化課,專門講授中國歷史課程
2,在課堂上結合課堂內容,補充中國歷史知識和歷史文化元素
3,講述中國歷史故事,通過《三十六計》《孫子兵法》等,將歷史故事帶出來。
祝你教學愉快!
B. 怎樣融入歷史學習中來的作文 800字請快些
論遼金漢化
C. 生活中離不開歷史,歷史融入我們的生活,以研究生活中的歷史為題做一份歷史研究報告。
清明節習俗調查報告
這個學期,我們開展了《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調查研究》綜合實踐活動。經過幾周的調查研究,我們收集許多資料,實地考察,對本地清明節的習俗有了許多了解。
一、小組成員
二、研究任務
了解清明節起源;收集有關清明節的詩詞;了解民間清明節上墳祭祖的習俗;了解清明節飲食習俗等;通過親自實踐能更深入了解清明節。
三、研究具體過程
第六周:我們組織參加清明掃墓活動,緬懷先輩,祭奠為國犧牲的英雄們,並且實地考察了解當地清明習俗。
掃墓過程及心得:清明節這天,我們來到了墓前,祭奠長眠在這里的先烈的英靈。在庄嚴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前,我們為烈士獻花、鞠躬,共同表達對烈士犧牲精神的 無限敬佩。站在烈士墓前,我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命先烈們有的為了民族 獨立和國家尊 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為了徹底埋葬舊世界,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前赴後繼,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設時期,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 出青春和熱血。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拼搏。你們倒下了,但成千上萬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了,他們 調研報告調研報告格式調研報告寫作技...
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去繼承你們未完成的事業;先烈們,是你們把對國家、對勞苦大眾的愛化作戰斗中同敵人拼殺的精 神力量,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面對你們,我們怎麼能不肅然起敬?你們的輝煌業績,將深深地刻在史記上!你們的英名將與 日月同輝,與江河共存!我們敬慕你們,無私奉獻的英雄!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些無數的革命先烈,有了你們的崇高,有了你們的無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 了祖國的繁榮昌盛。
我們對偉大的烈士們進行了瞻仰,把手中的白花,把美麗的菊花花束送給了最可敬的英雄。
第十五周:確定研究子課題,明確分工、商量 研究內容,制定小組研究計劃。
第十六周:根據研究內容分頭進行研究,小組定期開展研究情況交流,對不足的部分繼續研究。各組員整理資料,寫研究活動心得,寫小組研究報告。
四、研究成果:
(一)清明節的起源。
經過我們小組成員上網或閱讀課外書,了解到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開始,清明是一個節氣,古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的臣子,大多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一直追隨著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晉文公。晉文公對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晉文公去請。可是,介子推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此後,每逢介子推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
(二)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掃墓、植樹,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吃冷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 成活率高,成長快。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三)我們通過親身實踐了解到的清明節
通過這次綜合實踐活動,我了解了許多我原先不曾知道的新鮮事兒。比如:清明節的起源;清明節的習俗,知道了清明節可以放風箏、盪鞦韆、吃寒食……;知道了清明上墳是為了表達我們對祖先的懷念和感恩。我還收集了許多清明節的詩句,最著名的是杜牧的《清明》。
我還了解了「胡」姓最早起源於舜,我的最早的祖先還是聖人呢!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的綜合實踐活動,我發現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小結: 歷史留下了很多值得後輩去思索的東西,最震撼人心的莫過於革命烈士陵園!多少留有名字的,沒有留下名字的革命先輩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獻出了生命, 長眠於一座座墓冢,有些是高貴雍容的富家女性,有些是尚未成年的孩童!看著他們的照片,讀著他們的事跡,內心的澎湃讓我們似乎對於戰爭年代的搏殺場面身臨 其境,但我們明白,無論我們的想像力如何豐富,也想像不出先烈們在面對死亡的決絕! 通過這次掃墓活動,我們的心靈確實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比起他們我們這一代真的是幸福的一族,生活在父母的疼愛和庇護下,還正享受著我們的青春。可能 我們還會很不知足,看到這些怎能不讓我們震撼,是他們和我們一樣的青年為我們創造了今天的生活。 對於生活於這個和平時代的青年來說,犧牲生命也許已經不必要了,他們用鮮血換來了祖國的解放。為了祖國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精神需要我們繼承。
在這個追求物質的世界裡,人們都在為生計忙碌,很多人在忙碌中迷失了信仰。這時候的我們,也許應該走進那些為了某種信仰而不息犧牲生命的靈魂,感堅守一種信仰的力量和快樂。
D. 如何將歷史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別學歷史裡面的東西跟不上時代,都是勾心鬥角,奴隸思想,學習西方吧,
E. 如何有效地把情景劇融入歷史課堂
一、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契機 1.根據歷史知識的過去性進行整合。歷史學科的知識具有過去性特點。由於時間的差異,學生對歷史學習容易產生一種厭倦心理,而歷史事件又不能人為地再現,因此,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情景的再現。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功能就是經驗替代。由於信息技術可以無限地延伸人的各種感知能力,無限地拓寬時間、空間領域,因而,在現代教學中起著巨大的作用。 2.根據歷史知識的具體性進行整合。歷史過程通過具體的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表現出來,而具體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又包含具體的人物、時間、地點、條件等要素。因此,歷史知識並不是單純、機械枯燥的文字表述,也絕不是僅僅靠教師的侃侃而談所能表達清楚的。信息技術的圖、聲、色等直觀表現手段和表現藝術的完美結合,情景交融,使學生看得深廣透徹,聽得清楚明了。 3.根據歷史知識的多樣性進行整合。歷史的發展,從時間上看,它貫穿上下古今;從空間上看,它縱橫世界各地;從內容上看,它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和風俗民情等,涉及到人類文明的各個方面,是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的復合體。信息技術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在瞬間表現那些運用一般教學手段所難以表現的許多歷史事物和現象,呈現相對多的知識量。 二、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方法 1.創設圖文並茂的情境。歷史知識並不是單純、機械、枯燥的文字表述,生動真實的歷史場景靠語言是很難再現的。信息技術的多媒體,可以營造歷史情境,再現歷史場面,變抽象為形象,變靜態為動態,使歷史知識的呈現聲形並茂、情景交融,充分展示歷史知識的個別屬性,讓學生用感官全方位接觸歷史事物,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身臨其境,通過內心情感體驗,跨越時空,品味歷史。 2.提供多種通道的信息。學習歷史的目的不在於單純地記憶一些歷史知識,而在於通過資料、證據和推理,形成綜合、分析、運用史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意識。這種能力的形成,僅靠薄薄的一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而信息技術為實現這個目的的可能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多媒體和網路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渠道的信息,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擴展思維空間。 3.模擬歷史人物或事件。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很多模擬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游戲,如,三國志、大唐英雄傳、成吉思汗等。這些游戲中有很多游戲都忠實於歷史史實,通過讓玩家扮演一個歷史人物,親歷歷史事件,很受眾多游戲玩家的青睞。我們在進行歷史教學時,何嘗不能採用體驗式教學的方法? 三、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思考 1.教師要擔當課程整合的主導者。現代信息技術能不能完美地融合到歷史課程中,問題不僅在於教師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地使用計算機,更在於教師觀念的更新。在課程整合中,教師是歷史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要達到「課程整合」的目標,歷史老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歷史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 2.學生要成為課程整合的主體者。素質教育提倡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強調課堂是屬於學生的;現代教育將利用信息技術列為必要的手段,這也成為當下衡量一節課是否有效的兩個要素。所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參與、自動探究與交互資源的過程,不僅能眼見其形、耳聞其聲,而且能手腦並用,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認知活動,加快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3.教學要堅持課程整合的有機性。信息技術是作為一種技術、一種方法、一種手段引入中學歷史課程的。信息技術與中學歷史課程整合側重於把計算機作為一種處理信息的工具為中學歷史教學服務。所以在教學中,必須正確處理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關系,不能在教學過程中為技術而技術,為多媒體而多媒體。而應該把信息技術作為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一種資源、手段和環境。
F. 結合歷史知識,對中華文化的特色及其對世界的貢獻做出描述,誰能描述的幫一下,不要太專
、中國文化的特徵
任何一種文化類型的產生,都離不開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這就是特定自然地理環境下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社會組織結構。關於這三個方面,我們在下以章節將有詳細的論述。簡而言之,從地理環境看,中國處於一種半封閉狀態的大陸性地域,與西方地中海延岸的多民族有很大的不同;從物質生產方式看,中國文化植根於農業社會的基礎之上,封建的小農經濟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這與中亞、西亞的游牧民族、工商業比較發達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從社會組織結構看,宗法制度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成為維系社會秩序的重要紐帶,專制制度在中國延續兩千年,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中國文化的特徵可大致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有四大文明古國,也曾經出現過許多優秀的文化體系。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近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6個文明形態,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化。這種強大的生命力,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續力和凝聚力等方面。
所謂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後,大都逐步中國化,融入中國文化而成為其一部分。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過於佛教文化的傳入和中國化。佛教開始流傳於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一帶,並不是中國本土的文化,在公元1世紀的兩漢之際開始傳入中國,經過魏晉、隋唐幾百年,佛教高僧的東渡,佛教經典的翻譯,中土僧人的西行求法,都不能使佛教文化完全征服中國的士大夫。佛教傳播的結果,一部分變為中國式的佛教(如禪宗),一部分反而消融於宋明理學之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猶太人遍布全球,而且保持他們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思維方式,而他們來到中國後,便湮沒在中國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所謂融合力,是指中國文化並非單純的漢民族文化或黃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有機地吸收中國境內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吳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中華文化。中華各民族文化,例如歷史上的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遼、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匯於中國文化的血脈之中。沒有這種融合,也就沒有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當然,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包含有「同化」的意義。
中國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因此它不是簡單的偶然的文化現象,而是一種文化生命力的表現。具有如此強大的文化生命力的民族,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少見的。湯因比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曾與日本學者池田大作有過一次著名的對話,在這次對話中,他指出,「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現實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
在人類歷史上,多次出現過因為異族入侵而導致文化中絕的悲劇,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因亞歷山大大帝的入侵而希臘化、愷撒的佔領而羅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蠻族入侵耳中絕並沉睡千年。但是在中國,此類情形從未發生。唯有中國文化一種,歷經數千年,持續至今而未曾中輟,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延續力。
這種強健的生命延續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東亞大陸特殊地理環境提供了相對隔絕的狀態,是其緣由之一。而中國文化長期以來以明顯的先進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復演出「征服者被征服」的戲劇,也是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