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1854年歷史事件

1854年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13 11:10:33

Ⅰ 1943年發生什麼歷史事件當時上海發生什麼大事

民國初年,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同時並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淞滬會戰之後,日本軍隊擊敗中國軍隊,武力佔領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區。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經歷了長達四年多的孤島時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宣戰,隨即日軍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佔領直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3年大事記
1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汪精衛政府(中華民國重慶政府稱之為偽政府)向英國和美國宣戰。
1月9日——汪精衛政府與日本簽定《日汪關於交還租界及撤廢治外法權之協定》。
1月11日——美國和英國決定放棄在中國的特殊權利。
1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撤離瓜達爾卡納爾島。
1月15日——五角大廈開始啟用。
1月23日——英軍佔領黎波里。
2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投降。9萬人被俘。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
2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懷特·D·艾森豪將軍被命名為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
2月18日——宋美齡在美國國會演講。
2月18日——德國蓋世太保逮捕白玫瑰反抗組織成員。
4月19日——在波蘭華沙猶太人起義。
5月1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的德國和義大利軍隊向盟軍投降。
5月15日——共產國際宣布解散。
5月16日——華沙起義被鎮壓。
5月17日——美國開始建造ENIAC。
6月10日——共產國際正式宣告解散。
7月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戰庫爾斯克戰役開始。
7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
7月25日——在義大利發生政變,本尼托·墨索里尼被捕。
7月27日——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空軍襲擊漢堡,3.5萬人死亡。
8月17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徹底佔領西西里島。
8月19日——魁北克會議上,羅斯福和邱吉爾簽訂了英美共同研製原子武器的秘密協定。
8月23日——庫爾斯克戰役結束。
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在義大利登陸。
9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投降。
10月1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對德國宣戰。
11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在索羅門群島登陸。
11月5日——日本與滿洲國、汪精衛南京國民政府等八國召開大東亞會議。
11月15日——德國黨衛軍首領海因里奇·希姆萊下令迫害吉普塞人。
11月2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開羅會議。
11月22日——黎巴嫩宣布獨立。
11月28日—12月1日——德黑蘭會議。
12月24日——艾森豪被任為盟軍最高指揮官。

上海近代史的資料
上海市,簡稱滬,別稱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之一。坐落於中國東部長江沖積三角洲,瀕臨東中國海,位於長江入海口南岸。目前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它被認為是中國的商業和金融中心。2005年末,上海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貨港,年貨吞吐量為4.43億噸。

古代
大約在6000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春秋時屬吳國東境,戰國時屬楚國,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上海」因位於松江(吳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葉始置華亭縣(松江)。宋末置上海鎮。1292年(元)設上海縣。明興盛,1553年為抵倭寇築上海城,歸屬南直隸松江府管轄,松江府轄境為全國最大的棉紡中心。清朝沿襲明制歸屬江南省松江府,設江海關。

近代

1888年開埠不久的上海
1933年上海市中心區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依照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上海成為五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許英國上海設立租界。開埠後的近代上海成為遠東最繁榮的港口和經濟、金融中心,「是近代亞洲唯一的國際化大都市」。當年,今上海市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四個區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為主),長寧區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越界築路區,盧灣、徐匯兩區主要是上海法租界。當時上海的租界地區享有完全獨立的行政權和司法權。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戰火所波及,並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系,帶來了近代上海的繁榮。但虹口、楊浦兩區後來被劃為日軍防區,成為日本勢力范圍,在淞滬會戰期間和華界一樣受到重創。

民國初年,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同時並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淞滬會戰之後,日本軍隊擊敗中國軍隊,武力佔領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區。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經歷了長達四年多的孤島時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宣戰,隨即日軍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佔領直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依據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的《開羅宣言》,上海被中華民國佔領接管。上海自1842年擺脫清朝統治至1945年失去獨特地位而成為中華民國的一部分。直到1949年5月,上海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統治。

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軍和中共領導的軍隊爆發大規模內戰(參見國共內戰)。1949年5月,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中華民國政府軍佔領上海,同時對上海實行軍事管制,此間大量人員、財產和機構撤離。

現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設上海為直轄市。後成為中國工業中心。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上海作為中國大陸經濟中心的地位受到南方許多城市,尤其是經濟特區的挑戰,但進入1990年代後上海重新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1993年浦東開發開放,加快了城市發展速度。目前保持年人均GDP6%以上的增長。

在版圖上,1949年上海面積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的上海、嘉定、寶山、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市,上海市轄區范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里。到2003年末,上海面積6340.5平方公里。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國的第三大島。

上海大事年表

宋朝及之前、元朝、明朝、1842年以前的清朝、1842年-1862年、1863年-1911年、1912年-1949年、1949年至今

日期 事件 簡述
1842年8月29日 《南京條約》簽訂 中英《南京條約》規定上海、寧波、福州、廈門以及廣州這五處開辟為對外通商口岸(簡稱「五口」),英國人可以在這五處居住和經商。
1843年11月17日 首任英國駐滬領事巴富爾抵達上海 英國駐滬領事的到任意味著上海自此正式開埠。
1844年7月13日 《望廈條約》簽訂 中美訂立的這份合約的內容參照了中英《南京條約》。
1844年10月24日 《黃埔條約》簽訂 中法訂立的這份合約的內容同樣也參照了中英《南京條約》。
1845年11月29日 第一次土地章程(也稱「地皮章程」)出台 這份土地章程被視為上海租界存在和運作的依據法理,由上海道台和英國駐滬領事共同商定,其要旨在於華洋隔離居住的政策,並定出了英國人居住地的范圍。
1846年 道路碼頭委員會成立 外國人在上海成立的第一個組織,主要解決租界內部道路建設等問題,是工部局的雛形。
1848年11月27日 英租界第一次擴充 北界擴充至蘇州河,西界擴充至周涇浜。(今西藏路)
1849年4月6日 法租界成立
1853年4月12日 上海租地西人大會通過組織義勇隊的決議 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波及上海,為了維護租界的安全,租界內的外國人在英、法、美三國領事的倡導下自發組織了義勇隊,這是外國人在上海的第一支武裝隊伍。
1853年9月7日 小刀會佔領上海縣城 燒毀了上海縣衙和海關等處,殺了上海知縣,囚禁了上海道台。
1854年4月4日 泥城浜之戰 清軍企圖通過租界進攻佔領縣城的小刀會起義軍,保持中立的租界方在英、美海軍的協助下以武力強行阻止清軍過界。
1854年7月11日 第二次土地章程出台
工部局成立

1855年2月17日 小刀會退出上海縣城
1858年1月26日 《天津條約》簽訂 至此鴉片買賣合法化,上海逐漸成為了當時中國最主要的鴉片輸入港。
1860年8月17日 太平天國起義軍首次攻打上海
1862年1月11日 太平天國起義軍第二次攻打上海
1862年5月1日 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成立 為了保全上海法租界的獨立性,法國駐滬領事愛棠宣布法租界退出工部局,代之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
1862年8月 太平天國起義軍第三次攻打上海
1862年11月 上海自由市計劃 由在滬外國商人提出,主要內容是將上海劃為自由的貿易性都市,不受制於任何國家和個人。此項計劃由各國領事報呈各國駐中國的公使,最後被各國公使以不得干涉中國內政為由駁回。

上海大事年表

宋朝及之前、元朝、明朝、1842年以前的清朝、1842年-1862年、1863年-1911年、1912年-1949年、1949年至今

日期 事件 簡述
1863年9月21日 美租界與英租界合並
1864年5月1日 《上海會審公廨》成立
1866年3月 《第三次土地章程》出台 在納稅西人會議上通過了修改土地章程的提案,中國的地方官員完全沒有參與這次章程的修改,只在事後得到通知。
1866年 上海義勇消防隊(也稱「救火隊」)成立
1869年 洋涇浜設官會審章程公布
1869年9月 駐北京公使團批准了各國領事提交的第三次土地章程與上海法租界工部局章程
1870年 義勇隊由工部局直接管理
1874年 四明公所事件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後,法租界的發展日趨加快,對土地的需求劇增,四明公所位於法租界的中心地段,是旅滬寧波人的同鄉會兼公墳,法租界為了築路,以有礙衛生等藉口,強行收繳四明公所的地產,發生暴動,死傷數人,為免於民憤,築路一事逐擱置。
1882年 領事法庭成立
1893年 上海美租界正式劃定
1894年 中日戰爭爆發 戰爭一經爆發,上海形勢也趨於緊張,礙於各國在上海的勢力,日本暫對外宣布上海為中立區域,並許諾不將戰火蔓延到上海。
1896年7月21日 中日北京條約簽訂 此條約相當於當初的南京條約,其中一條規定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建造工廠,從此,近代上海的工業化進程加快。
1897年 上海人力車夫事件 時工部局規定加收人力車夫的執照捐,人力車夫向當局抗議,逐發生暴動。
1898年 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 借上海當時發生鼠疫之際,法租界當局重提築路一事,與公所民眾發生沖突,死十二人,最後設立工部局衛生處。
1898年 第四次土地章程通過
1900年8月17日 上海進入警備 年初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影響不斷擴大,在上海的外國勢力開始組織自己的防禦力量。
1905年 黎黃氏事件 由於公廨錯審黎黃氏案件,上海民眾發生暴動,圍攻巡捕房。
1906年 美國在華法庭在上海設立
1907年 中國人首次加入義勇隊
1910年11月 上海發生疫情,工部局實施公共衛生附則,中國人反對,引起騷動。
1911年 辛亥革命,清朝趨於滅亡,上海一時變得無政府化,會審公廨的司法權逐完全操縱在領事手中。

上海大事年表

宋朝及之前、元朝、明朝、1842年以前的清朝、1842年-1862年、1863年-1911年、1912年-1949年、1949年至今

日期 事件 簡述
1912年1月1日 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前後,中國正值改朝換代,清朝的舊勢力尚未徹底清除,民國的新勢力尚且稚嫩,從中央到地方,軍閥當道,政府幾近癱瘓,社會呈現出一片無序混亂的狀態。然而就在同時,上海的租界卻有如國中之國,獨享著一份特別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經濟、人口等各方面都進一步加快了其發展的速度,由1912年開始至1936年可謂上海租界高度繁榮的一個階段。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之於上海租界的影響可謂是隱性的。首先,各外國列強在上海租界內的勢力均衡狀態被打破了,德國由一種非正式的方式被排除出上海租界的權利機構和社交生活,而日本則瞅准了機會一腳踏進德國人留下的空位。其次,雖然各國在上海租界內彼此之間始終存在著明爭暗鬥,但對外(中國),他們始終是一個整體(白種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他們內部的分裂暴露出來,德國人和奧地利人變成了敵人,白種人之尊嚴出現了危機。
1915年1月27日 《推廣租界草案》被提出 1911年辛亥革命後,各列強國原有的一套針對清政府的租界擴張手段有所收斂,租界的擴張事宜也有所停頓。現在隨著租界經濟的突飛猛進,擴張一事又重提起來。《推廣租界草案》於當年的3月4日被刊登在《工部局公報》上。然而由於上一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事趨於擴大化的影響,此次的擴張計劃再一次被擱淺。
1917年8月14日 中國對德宣戰 中國的對德宣戰有利有弊。弊,宣戰之最初意志實非中國本身所有,而是受了英國、美國等外國使節的利誘及脅迫,這說明中國連宣戰這樣一種基本的主權也已經喪失。利,雖然宣戰是被動的,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向來處於被侵略被殖民地位的中國現在與那些侵略國一同向著另一個侵略國宣戰,這意味著中國在宣戰的同時獲得了某種概念上的平等,也意味著,侵略國對中國在某種程度上的認同。
191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巴黎和會召開 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租界問題,未果。
1919年5月1日 義勇消防隊由原來的義務參與改為僱傭形式,並且開始僱傭中國人。同時,中國人也組織了自己的街路聯合會
1919年5月7日 抵制日貨運動爆發,義勇隊戒備租界

Ⅱ 1854年發生了什麼>

戰爭時間表
1853年7月日:俄軍開入多瑙國家。
1853年10月16日:奧斯曼帝國向俄羅斯宣戰。
1854年3月27日和3月28日:英國和法國向俄羅斯宣戰。
1854年4月20日: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防禦聯盟協議,這個協議在這場戰爭內有效。
1854年7月底至9月:在奧地利的壓力下俄羅斯撤出多瑙國家。
1854年8月16日: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奧蘭的一個要塞被佔領。
1854年9月14日: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登陸並開始圍攻塞瓦斯托波爾。
1854年12月2日:英國、法國和奧地利在維也納簽署反俄同盟。
1855年1月16日: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加入戰爭。
1855年5月22日:英法艦隊進入亞速海,但沒有獲得任何成果。
1855年9月8日:英法聯軍在圍攻349日後佔領塞瓦斯托波爾。俄軍戰敗。
1856年3月30日:奧斯曼帝國、俄羅斯、薩丁尼亞、法國、英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巴黎和約正式結束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放棄所有佔領地區,奧斯曼帝國的領域被保證,黑海內不得駐軍。
戰爭後果
克里米亞戰爭的後果之一是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的神聖聯盟終止。普魯士在這場戰爭中持中立,戰後普魯士與俄羅斯的關系變好,與奧地利的關系變壞,而俄奧之間的關系惡化。英國與法國在戰後也開始與俄羅斯修好,因此奧地利日趨孤立。到此為止奧地利在德意志聯邦中處支配地位,但這個地位日益減弱,而普魯士的地位則日益增高。由此歐洲各強國之間的勢力均衡開始對奧地利不利地變化。奧地利的削弱同時也使皮德蒙特-薩丁尼亞不斷增強。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在義大利統一運動中起了一個支配性的地位。1861年在法國的支持下皮德蒙特-薩丁尼亞達到了建立一個義大利王國的目的。

戰爭的意義
克里米亞戰爭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今天大多數人已經將這場戰爭遺忘了,但它從軍事上和從政治上改變了歐洲列犟之間的地位和關系。它與巴黎和約是19世紀既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後的第二次重大事件。

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鐵甲船和現代的爆炸性的炮彈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壕溝戰和靜止戰。電報首次在戰爭中被使用,火車首次被用來運送補給和增援。

隨軍記者首次參加並可以在同日將戰況報告給家鄉的報紙。由於一個英國軍官的錯誤,使得在一次不到20分鍾的攻擊行動中,就造成了約900名英國騎兵的喪生。當晚《倫敦時報》就報導了這個損失,在英國掀起了一場危機。此外在這場戰爭中記者還第一次使用了攝影術來記載戰爭的殘暴和英雄事跡。

損失和英軍對其野戰醫院的改革
在這場戰爭中共約50萬人死亡,其中英軍的損失最高。大多數士兵不是陣亡,而是因飢餓、營養不良、衛生條件差和野戰醫院的條件差而死於其戰傷。弗羅倫斯·南丁格爾改善了野戰醫院的衛生條件,僅此一項改革就大大地提高了受傷戰士的生存率。戰後南丁格爾在倫敦創辦了第一所護士學校。

Ⅲ 1854年的大事記

1月20日(十二月二十二日)上海美領事向美商宣布上海為自由港。
1月23日(十二月二十五日)沙皇尼古拉一世批准東西伯利亞總督提出的「武裝航行黑龍江」計劃。
1月27日(十二月二十九日)美公使馬沙利離廣州回國。 2月6日(正月九日)上海江海關移設蘇州河北。
2月13日(正月十六日)英外相以《南京條約》簽訂滿12年,指示英公使包令向中國提出修約要求:中國全境開放,外國公使駐京,長江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
2月15日(正月十八日)上海美國領事正式在租界豎旗。 3月6日(二月八日)上海美船入口,艇內私載軍火,中國水師巡船逐其水手。
3月13日(二月十五日)新任駐華美公使麥蓮到達香港。
3月21日(二月二十三日)上海美軍艦抓捕中國巡船。
3月23日(二月二十五日)清政府開始鑄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
3月31日(三月三日)美國與日本代表於神奈川簽訂《日美親善條約》,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被動搖。 4月6日(三月九日)兩廣總督葉名琛拒絕會見美公使麥蓮。
4月13日(三月十六日)英國新任駐華公使兼香港總督包令到達香港。
4月15日(三月十八日)包令會晤美公使麥蓮,建議共同行動。
4月25日(三月二十八日)包令再次致書葉名琛要求會晤,被拒。
4月29日(四月三日)美公使麥蓮自香港到上海。 5月1日(四月五日)上海英領事阿禮國提出施行海關稅務司制。
5月2日(四月六日)諭令將直隸查獲的法國傳教士孟鎮升解回廣東。
5月3日(四月七日)美公使麥蓮會晤江蘇布政使吉爾杭阿、蘇松太道吳健彰,聲明無助「賊」之心。並要求兩江總督接晤,否則派人前往天津投文。
5月7日(四月十一日)葉名琛預定在廣州洋行接見英公使包令,包令拒絕,堅持在城內官署會晤。
5月8日(四月十二日)美國務院訓令麥蓮,支持英國修約要求。
5月9日(四月十三日)英、法、美抗議中國在上海附近設立內地海關。
5月12日(四月十六日)美公使麥蓮照會兩江總督怡良,要求會晤,並投遞國書。
5月30日(五月四日)穆拉維約夫率艦船75艘,運載哥薩克兵千名,闖入黑龍江。 6月8日(五月十三日)英公使包令自香港到上海,進行修約交涉。
6月15日(五月二十日)①上海英兵槍傷潮勇4人。②美、英、法三國領事會議,協商代清軍收復上海。(時上海被小刀會起義佔領)
6月21日(五月二十六日)①美公使麥蓮在崑山會晤兩江總督怡良,要求長江通商,修改條約。②上海中英兵勇沖突,包令強迫巡撫許乃釗謝罪。
6月22日(五月二十七日)江蘇巡撫許乃釗照會英公使謝罪。
6月23日(五月二十八日)諭葉名琛,防範英美修約要求。
6月24日(五月二十九日)俄船由黑龍江東駛。詔命密為防範。
6月29日(六月五日)①蘇松太道兼江海關監督吳健彰與英、美、法領事商定上海江海關章程。②美水師提督柏理自日本派艦赴台灣基隆調查煤礦。 7月3日(六月九日)英公使包令於上海會晤江蘇巡撫許乃釗,要求蘇州通商,廣州進城,修改條約。
7月5日(六月十一日)①廣東省天地會首領陳開在佛山起義。②英、法、美三國駐上海領事公布《上海英法美租地章程》,規定在租界內設巡捕、征稅。
7月7日(六月十三日)以吉爾杭阿代許乃釗為江蘇巡撫。
7月9日(六月十五日)俄船抵黑龍江口廟街。
7月11日(六月十七日)上海租界成立工部局。蘇松太道吳健彰以通夷養賊罪,被革職拿問。
7月12日(六月十八日)上海新海關正式建立,由美、英、法三國人擔任海關管理委員會委員,中國海關落入外國資本主義手中。
7月15日(六月二十一日)英公使包令為廣州入城及修約事,照會兩江總督怡良,要求面商。遭拒絕。
7月21日(六月二十七日)清政府始鑄鋁錢。
7月25日(七月一日)英公使包令、美公使麥蓮與江蘇巡撫吉爾杭阿等於上海會晤,吉允將其要求酌量奏聞。 8月8日(七月十五日)兩江總督怡良奏,英美二國使臣擬同赴天津。詔命仍回廣東。並命葉名琛設法開導,諭以堅守成約,斷不容妄有要求。
8月14日(七月二十一日)英公使包令會晤閩浙總督王懿德,要求修約。
8月26日(閏七月三日)英政府取消1853年9月7日至1854年2月9日上海英商所具關稅稅單。
8月28日(閏七月五日)英、美、法三國公使會於香港,協商修約問題。 9月4日(國七月十二日)英法軍艦進攻黑龍江口,為俄軍所敗。
9月29日(八月八日)三國公使相繼到上海。 10月3日(八月十二日)江蘇巡撫吉爾杭阿再與英、法、美三公使會晤,命回廣州,三國堅持赴津申訴。
10月15日(八月二十四日)①英、法、美三國代表達到白河,要求到天津修約,被拒。②咸豐帝命長蘆鹽政文謙、天津總兵雙銳、直隸總督桂良嚴備密防,不可稍涉張皇,並命江蘇巡撫吉爾杭阿籌撫馭之方。吉爾杭阿奏請欽派重臣,妥辦三國修約之事。奉旨申斥。
10月18日(八月二十七日)①長蘆鹽政文謙等接見英美通事麥華陀、伯駕,不允修約。②諭文謙等多方防備。
10月20日(八月二十九日)命直隸總督桂良前往天津,並派前任長蘆鹽政崇綸交桂良差遣。
10月21日(八月三十日)英、美通事麥華陀、伯駕三晤文謙,提交修約節略。
10月26日(九月五日)文謙照復麥華陀等,要求其仍回五口地方,由辦理各國商務欽差大臣查辦。
10月28日(九月七日)麥華陀照會文謙,堅持在津等候北京諭旨。
10月30日(九月九日)中俄東北邊界問題談判開始。 11月3日(九月十三日)包令、麥蓮於大沽會晤崇綸,提交修約說帖。
11月5日(九月十五日)密諭崇綸對英、美要求,一概駁回。
11月8日(九月十八日)崇綸等照會英、美公使,指駁其說帖。二公使立即復駁。
11月10日(九月二十日)①英、美公使修約不成南返。②上海租界召開納稅外國人大會。
11月19日(九月二十九日)美公使麥蓮上書國務院,建議美國總統致書中國皇帝要求修約,並派海軍前來,必要時與英法軍艦封鎖白河、長江、閩江、黃浦江。英公使包令離上海回香港。
11月27日(十月八日)美公使麥蓮二次會晤江蘇巡撫吉爾杭阿,不果後,離上海回廣州。 12月5日(十月十六日)法公使布爾布隆離上海回廣州。
12月7日(十月十八日)葉名琛請求英國海軍助剿太平軍,為香港總督包令所拒。

Ⅳ 中國近百年屈辱史上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抗日戰爭等等。
1838年12月,林則徐奉命赴廣州查禁鴉片,迫繳鴉片237多萬斤,1839年6月3日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1840年英國資產階級以保護鴉片為名,對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簽訂了可恥的城下之盟---《南京條約》,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割讓香港,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1843年英、清又簽訂了《虎門條約》。從此,中國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44年美、法兩國強迫清政府先後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
1854年和1856年英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借口「馬神甫」事件在1856年發動侵華戰爭,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清又與英、法、俄簽訂《天津條約》。
1860年英、法再次侵華,咸豐逃,英、法搶劫了萬園之園的「圓明園」,縱火焚燒。中國人民100多年用心血建築的園林化為廢墟。
1860年10月,清又和英、法簽訂了《北京條約》,沙俄迫清簽訂了《璦琿條約》,侵佔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最大的獲利國。
1894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1895年清、日簽訂《馬關條約》。從此,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1898年,中、德簽訂了《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901年,八國聯軍、比利時、西班牙、荷蘭又與清簽訂了屈辱的《辛丑條約》。
從鴉片戰爭起,中、帝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協定共一千多條。
從此,我國的錦綉山河分割得支離破碎,漫長的海岸線沒有一處是自己的港口,帝國主義強盜在中國的土地上為所欲為。這是舊中國的遺產---一部屈辱的歷史。

Ⅳ 1854年,日本之前一直鎖國。美國軍艦是怎麼打開日本國門的。使用武力嗎當時日本本土的反抗呢因為

黑船抄事件是指185 3年美國以炮艦襲威 逼日本打開國門的 事件。

黑船來航(日語: 黒船來航/くろふ ねらいこう Kurofune raikō),是指 日本嘉永六年(1853年)美國海軍准 將馬休·培里(也譯作「佩里」)率艦隊 駛入江戶灣浦賀海面的事件。培里帶 著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的國書向 江戶幕府致意,最後雙方於次年(18 54年)簽定《神奈川條約
黑船事件的時候日本並沒有抵抗 日軍一槍未發

Ⅵ 1832到1895年之間有過什麼歷史事件

中國史
1853年太平軍定都南京
1854年太平軍北伐
1856年10月23日,英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回片戰爭爆發答
1858年《天津條約》
1859年6月25日,清軍在大沽口擊敗英法艦隊
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再攻北京
1860年10月6日,法軍佔領圓明園
12日,佔領北京
18日,英軍火燒圓明園
10月24、25日《北京條約》
11月1日,聯軍撤軍
1864年平定太平天國叛亂
1865年洋務運動開始
1868年捻軍叛亂平定
1874年日軍侵台
1884-1885年中法戰爭
1888年北洋水師成立、中國第一面國旗面世、頤和園始修
1891年北洋艦隊訪問日本
1894年8月1日-1895年10月21日甲午戰爭(中間大事很多,不好詳細講述,請見諒)

Ⅶ 1854-----1930 這之間的重大歷史和有趣軼聞!內容不限 越多越好!

1854年義大利人Ignatio Porro 發明了雙筒望遠鏡。
1854年,吹氧法 瑞典人從13世紀起就開始在坩鍋里靠熔化鐵來小規模地煉鋼。
1854年亨利·戈培爾使用一根炭化的竹絲,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電發光。
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
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1876年,定居美國波士頓的蘇格蘭人貝爾試通電話成功,愛迪生等人在貝爾發明的基礎上作了重要改進,使電話通訊很快風行全球的許多國家。
1877年,美國建成第一座電話交換台。
1877年,美國建成第一座電話交換台。
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1886年英國的機械工程師斯塔利,從機械學、運動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自行車樣式,裝上前叉和車閘,前後輪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並用鋼管製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車輪。斯塔利不僅改進了自行車的結構,還改制了許多生產 自行車部件用的機床,為自行車的大量生產和推廣應用開辟了寬闊的道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自行車之父」。他所設計的自行車車型與今天自行車的樣子已經基本一致了。
1888年,愛爾蘭的獸醫鄧洛普,從醫治牛胃氣膨脹中得到啟示,將自家花園用來澆水的橡膠管粘成圓形並打足氣裝在自行車上,這是充氣輪胎的開端。充氣輪胎是自行車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創舉不但從根本上改變了自行車的騎行性能,而且完善了自行車的使用功能。 從1791年到1888年,摩托車的始祖——自行車的發明和改進,經歷了近100年中這些發明者的不懈奮斗。我們不得不為人類的發明創造所感動。
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發現了電磁波。利用這種電磁波,義大利人馬可尼制出了無線電通訊設備。
1899年,馬可尼在英法之間發報成功;
1901年,橫越大西洋發報成功。近代電訊事業的發展,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戴姆勒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
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製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開始建立汽車工業。
1901年,橫越大西洋發報成功。近代電訊事業的發展,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
1907年塑料,在得知塑料的發明之後,全世界最開心的莫過於大象了。幾百年來,從小刀的把手到檯球,一切都以象牙為標准原料。19世紀80年代,象牙供應的逐步減少與檯球運動的興起就曾引發了一場危機。美國最大的檯球生產商費蘭與考蘭德公司迫不及待地懸賞價值1萬美元的黃金———這是一筆很可觀的獎賞———招募任何能夠提供代替象牙的合成品的「發明天才」。
一直到1907年,利奧·貝克蘭,一位曾因發明了用於拍攝快速運動照片的相紙而獲豐厚利潤的比利時籍發明家,無意中發明了苯酚和甲醛的化合物。這種首創的純合成塑料———酚醛塑料,具有防熱、防電和防腐蝕的功能。它不僅使檯球游戲獲益,塑料的一大好處在於其用途的多面性,從電話機到馬桶,從煙灰缸到飛機零件,一切東西都用得上塑料。到1968年,年輕的畢業生若要在一個有前途而又會成功的行業里找一份工作,就一定要聽從一個詞———塑料。
1928年青黴素,人們稱青黴素是本世紀最有貢獻的葯品,它的發明者是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1928年,這位發明家在一次細菌培養實驗中偶然地發現有一種後來被稱為青黴素的黴菌正吞噬他在培養皿中培養的細菌。根據弗萊明研究的成果,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者們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找到了提煉這種黴菌的辦法,並投入醫學治療試驗。1943年,為了醫治在二戰中負傷的戰士,盟軍開始將青黴素投入工業生產。在半個多世紀中,青黴素救活了無數人的生命,並促使人們開始重視抗生素家族的研究開發。
1923年電視機,電視機的發明者是英國的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1923年他為自己發明的能產生8線圖像的裝置申請了專利。1930年底賣出了第一台電視機。
1930年德國的(瓦爾特·羅伯特·多恩伯格)也發射了(米拉克一號)火箭。
華羅庚是一位人生經歷傳奇的數學家,早年輟學,1930年因在《科學》上發表了關於代數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慶來的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學習和工作,在楊武之指引下,開始了數論的研究。
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鮮花》上映。
第一台電動剃須刀1930年在美國問世。
第一台電冰箱是瑞典的普拉登與緲塔在1923年發明製造的。首先適用氟氯氣體為冰凍劑的冰箱,是1930年在美國發明的。
1930年,21歲的法恩斯沃斯發明了一個電視系統。P.J.范思沃恩於1930年發明的電子掃描系統和RCA公司電子束顯像管的改進,使電視進入了現代階段。
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發明了伸縮傘。在學術界也有人說,公元4世紀三國時期中國人才發明了傘。
國際足聯決定於在1930年舉辦首屆世界盃之後,法國雕刻家拉菲爾製作了將為優勝隊頒發的純金獎杯。

Ⅷ 1787年有哪些戰爭或重要歷史事件

(1)美國領土的擴張:
①手段:贖買、武裝顛覆或入侵。
②結果:19世紀中期,美國領土從大西洋沿岸擴展到太平洋沿岸,形成了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西進運動」。
③影響:給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帶來災難;使西部領土得到開發,客觀上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美國兩種經濟形勢的矛盾也隨之加深。
(2)美國兩種經濟形勢的矛盾:
①北方工商業資本家要求保護國內原料和市場,擴大工業品出口,提高關稅,限制工業品進口;希望廢除奴隸制,增加自由勞動力,在西部建立自由州。
②南方奴隸主把棉花等原料大批銷往英國,並從英國大量輸入工業品,力主降低關稅,擴大進口,擴充奴隸數量,在西部擴展奴隸制。
③矛盾的焦點在於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3)廢奴運動的高漲: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不斷高漲。廢奴主義者積極呼籲廢除奴隸制,並積極付諸行動。南北雙方的矛盾日趨尖銳。
(4)內戰的導火線:1860年,代表北方資產階級利益、主張限制奴隸制的美國共和黨候選人林肯當選為總統。
[編輯本段]經過
(1)內戰的爆發和初期戰況:
①1861年,南方的一些州建立南部同盟,接著挑起戰爭。
②戰爭初期,北方軍隊節節失利。
(2)戰局的轉折:
①為扭轉戰局,林肯政府先後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②1863年,在葛底斯堡戰役中,北方軍隊獲勝,開始掌握戰爭主動權。
(3)戰爭的結束:1865年,南方軍隊投降,內戰結束。
[編輯本段]影響
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進一步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起飛鋪平了道路。
[編輯本段]內戰的起因
南北戰爭的根本原因是南方的三十萬奴隸主,在新移民區擴張奴隸制的,威脅了自由州的存在和發展,侵犯了包括南方自由人民在內的聯邦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南方州的戰爭目的不是從聯邦中退出,而是要同北方州爭奪邊境州和其他未開墾地區的土地,要把奴隸制擴展到整個北美大陸。南方奴隸主的生存和發展驅使南方州對北方開戰。北方州除了應戰,沒有其他選擇。
新的歷史學者卻認為:內戰原因不是因為奴隸制度,而是由於不同意識形態文化背景導致價值觀點不同,戰爭爆發深層次原因是圍繞國家的統一和分裂,林肯認為在國家分裂面前,奴隸制的存廢是不重要的,而導致國家分裂的原因除了意識形態和文化背景以外就是南北方是兩個不同的市場環境,和不同的經濟制度。
然而,要對一個歷史事件性質做出判斷,要求我們一不能憑當事人的聲稱和主觀意願,二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該事件本身,而要去揭示造成該事件的客觀矛盾運動。在分析北美內戰的起因時,存在兩種傾向。一種傾向認為北方不同意南 方州獨立,是違背憲法的行為。另一種意見認為,林肯解放奴隸只是迫 不得以。於是南北戰爭就不應當被認為是廢除奴隸制的問題。
第一種意 見顯然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南方奴隸主不會以獨立為目標。奴隸制的內在要求迫使南方去爭奪更多的土地。這種政策必然要同自由農民和資產階級的利益發生沖突。在沖突不能在聯邦內部通過議會、政治談判來解決時,就必然以造成聯邦破裂的內戰形式來解決。社會政治斗爭是經濟領域斗爭的反映,而同倫理道德沒有關系。必須正確地從社會生產的矛盾中發掘出美國內戰的根本原因,而許多人還在法律、習俗、民族特性、倫理道德方面摸索這場戰爭的起因,是看不清內戰的性質的。
另一種意見,把一個當事人的主觀願望作為事件的客觀原因,也是站不住腳的。用一個時代的意識形態去解釋一個時代的特性,這種智慧還不如一個小店主。因為後者還能把人的行為同言辭相區分,前者則把人的語言等同於人的行為。我們相信林肯的話是誠懇的,他只是迫不得以解放了黑奴。但是,在歷史的必然性面前,個人的主觀願望是不可能成為社會進程的根本動因的。
一、南北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聯邦?
南方是挑起戰爭的一方。在戰爭開始前,北方觀望了數月。與此同時,南方的分離主義者們已經在劫掠聯邦要塞、軍火、船塢、關稅局、船隻、武器,損毀國旗,扣押駐軍。最後,是南方在桑特堡打響了美國內戰的第一槍。南方的國防部長沃克在接到桑特堡的消息後公然說:沒有人知道從這里開始的戰爭將在哪裡結束。他同時預言南方聯盟的旗幟將在五月飄揚在華盛頓國會山上空。
北美內戰的內在原因其實已經被南方的戰爭口號所回答。他們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奴隸制的聯邦。
讓我們回顧回顧南方奴隸主在美洲擴展奴隸制的歷史。1787年的大陸會議和1789年的憲法會議規定了蓄奴地區的永久界限。1820年的密蘇里協議則把密蘇里州變成一個蓄奴州,同時擴大了蓄奴地區的范圍。1854年的堪薩斯- 內布拉斯加法案又一次擴大了蓄奴區的范圍。奴隸制不再有固定疆界。任何多數人贊成蓄奴的州都可以成為蓄奴州。在此法案和南方奴隸主操的縱下,新墨西哥州成為蓄奴州。盡管南方奴隸主運到新墨西哥的奴隸還不足50個!
在對外政策方面和在內政方面一樣,布坎南為首的聯邦政府成為南方奴隸主的工具。他的政府不僅在國內為奴隸制在新移民區的擴張大開綠燈,在海外,他也積極為奴隸主攫取更多的土地。他的奧斯坦宣言公然把奪取古巴(包括使用武力)作為國家的目標。在他的政府的支持下,北墨西哥已經分裂,針對中美洲國家的冒險征服一直在進行。聯邦已經成為三十萬南方奴隸主的工具。
二、對堪薩斯的爭奪帶來的影響
在堪薩斯問題上,北方人民對南方奴隸主的妥協走到了轉折點。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剛一通過,南方奴隸主組織的先遣武裝就進入了堪薩斯州,力圖通過武力驅逐當地的新移民。布坎南的聯邦政府支持他們的行為。但是北方人民這次不再坐視不管。他們也成立了武裝的解救組織,保衛新移民的利益。共和黨從這一組織中誕生。奴隸主看到武裝行動失效,就又去聯邦政府尋求幫助。這一次斗爭主要在眾議院展開。在此次斗爭中,民主黨內部分裂成為北方和南方的支持者。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的提案人道格拉斯也加入了反對南方的陣營。因為南方奴隸主在堪薩斯的作為踐踏了新移民區人民的主權原則。
共和黨的綱領是:新移民區不再為奴隸制提供一寸土地。奴隸制只能存在於它原先存在的南方州。這一政綱是南方奴隸主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答應的。 因為南方的奴隸制不能只存在於南方。它的內在邏輯規定了它必須向新移民區擴張。
三、南方奴隸主為什麼要把奴隸制引入新殖民區?
土地是奴隸制經濟的核心問題。美國的奴隸制如果被限制在原先的土地上,它就註定走向滅亡。
奴隸制經濟同自由小農的經濟不同。依靠簡單、廉價勞力的奴隸制經濟只有建立在大片肥沃土地上才能獲利。而建立在精耕細作,更多依靠資本、勞力、智力和能量投入,較少依賴土地自然肥沃度的現代農業,是與奴隸制格格不入的。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一些原先使用奴隸勞動的州逐漸變成為為南方蓄養奴隸的州,比如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長久的奴隸制經濟也使得部分南方州土地肥力的耗盡,不得不做起蓄養和販賣奴隸的生意,比如南卡羅來納州。於是,一部分奴隸主亟需大片未開墾的土地,另一部分奴隸主則要藉助奴隸貿易發財。這就是南方奴隸主需要在更廣大的土地上建立起奴隸制的根本動因。
政治上,蓄奴州的公民人口趨勢是越來越少於自由州,南方奴隸主對聯邦的控制就越依賴於參議院。因為在參議院中,不論人口多寡,每州都有兩個代表。為了擴大奴隸制在聯邦的影響,把新加入聯邦的州變為蓄奴州就成為一種有力的手段。
在蓄奴州內部,不到三十萬的奴隸主階級要面對幾百萬貧困的白人自由民。這些自由民對奴隸主財產的威脅是不言而喻的。只有通過海外冒險和在北美大陸內部的土地爭奪,引導這些自由民產生對新土地的渴望和有朝一日成為奴隸主的夢想,南方的奴隸主才能把身邊的危險能量轉移到其他無害的地方上去。
由此可見,奴隸制是北美內戰的根源。南方奴隸主在新大陸擴張奴隸制的企圖打破了聯邦內部的力量平衡。南方州的目的不是要脫離舊的聯邦,而是要在新大陸上建立起另一個奴隸制聯邦。
在下面,將繼續指出內戰的實質不在於南方州要脫離聯邦,而在於南、北雙方對邊境州的爭奪。南方在戰爭中想得到的不是獨立,而是邊境州的土地。這些邊境州的絕大多數人口是自由民。有的州已經加入北方聯邦。這些州包括:馬里蘭州、弗吉尼亞州、北卡羅來納州、肯塔基州、田納西州、密蘇里州和阿肯薩州。
四、邊境州和蓄奴州的狀況
被大段南北走向的山脈所分割的大西洋延岸的低地和密西西比平原是美國 奴隸制的家園。插在兩平原中的山區,富含煤炭、鹽、石灰石、金屬礦石、黃金,適於多種產業的發展,則是自由民的地區。奴隸制在這里沒有根基。 在邊境州內,生活在這些高地上的自由民構成了邊境州人口的大多數。 以下是每一個邊境州和蓄奴州的狀況。
得拉維爾:在事實上是聯邦的一員。絕大多數人口反對奴隸制。該州只有1798名奴隸。南方宣布了對得拉維爾的領土要求。
馬里蘭:687,034名人口中有87,188名奴隸。絕大多數人站在聯邦一邊。但 奴隸主佔有重要職位。這是因為少數的奴隸主階級通過傳統權力的繼承、 政治上的欺騙和高度聚集的財富,保證了他們的政治特權。
弗吉尼亞:南北方軍隊的主要駐扎地。該州的西北部高地有15,000名奴隸 及二十倍於此的自由民。東部低地有五十萬奴隸。向南方州販賣奴隸是該 地區的一項主要收入。在東部地區的政治頭目們通過操縱州立法會做出退 出聯邦的決定,並為南方軍隊敞開大門後,西北弗吉尼亞當即退出弗吉尼亞州,加入聯邦。
田納西:在一百多萬居民中,有僅三十萬的奴隸。該州已處在南方軍事戒 嚴令的統治下。在1861年的冬天,奴隸主們建議就退出聯邦舉行全民公投。 絕大多數人為了不給分裂分子提供借口而反對了公投。就是後來已經處於 南方軍隊的統治之下,仍然有1/3強的人在公投中支持聯邦。田納西的東部 山區是反抗南方統治的中心。南方不得不用軍隊把東田納西置於其控制下。 類似的情形也存在於北阿拉巴馬、西北喬治亞和北卡羅來納的北部地區。
密蘇里:在一百多萬人口中有大約十多萬奴隸。在1861年的公決中,該州的人民決定不退出聯邦。身為州長的傑克遜卻公然違背人民的意願,帶領 著武裝從德克薩斯、阿肯薩和田納西進攻密蘇里,妄圖用武力迫使該州退出聯邦。
新墨西哥:那時還不是一個州。在布坎南總統時代,為了向該州輸送一部奴隸制憲法,南方向該州運送了25名奴隸。該地區支持聯邦。南方州於是從德克薩斯向新墨西哥派遣了武裝的冒險分子。該地區人民已向聯邦政府尋求包護。
南卡羅來納州、密西西比和阿拉巴馬是分離主義運動的靈魂。南卡羅來納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擁有眾多的奴隸人口。
肯塔基則有些特殊。在一百多萬的人口中,奴隸有二十多萬。該州的三次公決都支持聯邦政府。但是該州的高層官員卻都是狂熱的蓄奴主義支持者。 在南方聯盟忙於撲滅東田納西的反抗時,作為折衷,南方聯盟認可了該州的中立。可是不久南方軍就進攻了「中立」的肯塔基。肯塔基人民才從中立的夢中驚醒。立法會公開宣布支持聯邦。伊利諾伊、印第安納和俄亥俄州的志願者們也匆匆來到肯塔基,幫助肯塔基人民驅逐南方的武裝。
南方聯盟合並密蘇里和肯塔基的企圖暴露了「為退出聯邦的權利而戰」的借 口只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南方聯盟只承認人民退出聯邦的權利,而不承認人民保留在聯邦中的權利。
五、廢除奴隸制勢在必行
既然奴隸制已經 成為聯邦繼續存在的障礙,那麼,為什麼不幹脆廢除奴隸制?在一些邊境州中,還有一些忠於聯邦的奴隸主。為了爭取這一部分人,林肯一再聲明不廢除奴隸制。但是,對邊境州的爭奪已經從外交和議會轉移到戰爭中來了。戰爭的邏輯將迫使聯邦政府爭取最廣大的支持,打擊南方最薄弱的環節,即奴隸制。
[編輯本段]第一階段
1860年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為總統,美國民主黨遭到慘敗,這就成為南方奴隸主脫離聯邦和發動叛亂的信號。南部蓄奴州南卡羅來納州首先脫離聯邦,接著喬治亞州、亞拉巴馬、佛羅里達、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薩斯諸州相繼脫離, 並於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以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的政府。1861年4月12日叛亂政府軍開始炮轟在南卡羅來納的聯邦薩姆特要塞,14日被攻陷。林肯政府於4月15日發布討伐令,內戰爆發 。不久,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田納西、阿肯色4州退出聯邦參加南部聯盟。
戰爭初期北方實力大大超過南方,北方有2234萬人口,南方只有910萬,而且其中有380多萬是黑奴。北方有發達的工業,四通八達的鐵路網和豐富的糧食,而南方幾乎沒有工業,鐵路也很少。但南方有充分的軍事准備,擁有裝備及訓練都較精良的軍隊,名將輩出包括「西點第一名將」——萊斯特·李,「石牆」——傑克遜,「不敗的猛將」——約翰斯頓,「little貝利撒留」——史蒂文森等等絕大多數優秀的西點軍校畢業的將領都投向了南方。而且,內戰前夕J.布坎南總統曾設法把大量武器和金錢輸送到南方去。林肯政府在內戰初期進行戰爭的目的是恢復南北的統一,擔心觸動奴隸制度會把一些邊境奴隸州推向南方叛亂者一方,從而失掉邊境諸州這個重要的戰略地區。由於北方政府不肯宣布解放奴隸。因此,在內戰第一階段,北方在軍事上連遭失敗。在1861年7月馬納薩斯和1862年夏的半島戰役中,北軍損失慘重。北軍雖然在西線取得一系列輝煌戰果,從南軍手中奪取了幾個重要戰略據點,但是這些戰果都被東線的慘敗所抵消。
在北方軍事上屢次失敗的情況下,共和黨內部的激進派及社會上的廢權主義者提出解放奴隸和武裝黑人的主張。林肯也意識到解放奴隸的必要性。

Ⅸ 1840年後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有什麼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獨立自主地位,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半殖民地化來看,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在政治上已經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國家地位。特別是列強建立的租界,完全獨立於中國行政系統和法律許可權以外,是「國中之國」,成為列強推行侵華政策的基地。從半封建化來看,鴉片戰爭後,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為主要標志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一方面,東南沿海地區以棉紡織業為主的家庭手工業受到外來商品的巨大沖擊,另一方面,以絲茶為主的農產品日益商品

第一次鴉片戰爭

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香港的命運。

嘉慶中葉後,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動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鴉片不禁,幾十年後會弄的國貧民弱「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銀」是封建統治的兩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200多萬斤)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逐北犯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並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議定草約,稱為《穿鼻草約》。中國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圓,英國歸還定海,兩國國交平行等。清政府大為震怒,於是清政府於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佔虎門炮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英軍攻陷吳淞口炮台,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一度侵佔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通過《南京條約》補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美國,法國隨之也接蹱而至,先後脅迫清朝政府與他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復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

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卷)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鴉片戰爭的影響

①社會性質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遭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社會矛盾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革命任務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

(1)根本原因:鴉片戰爭後,中國的大門被打開,但市場並沒有完全打開,英、法、美要求修約,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2)清政府拒絕了英、法、美三國的修約要求。

(3)直接原因: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從中國掠奪到的權益,要求在《南京條約》的基礎上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曾兩次以幫助鎮壓了太平天國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包括中國全境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無理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隨後,英法兩國即策劃了一場新的侵華戰爭,以武力來達到其罪惡的目的。這就是英法共同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法國以1856年2月法國神父馬賴在廣西西林從事非法活動被殺事件作為侵華借口。英國則急不可奈地製造了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亞羅號」事件。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走私船,曾經在香港領過一張登記證,已經過期。1856年10月,中國水師在廣州附近登上亞羅號拘捕匪徒,遭到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的抗議。盡管兩廣總督葉名琛同意交還在亞羅號上被捕的中國水手,英方卻不予理睬。10月下旬,英軍突然發動進攻,佔領廣州以南沿江各炮台,並一度沖進廣州城內。由於力量不夠,1857年1月英軍從省河撤退,等待援軍。

1857年9月,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統率海陸軍來到香港。10月,法國全權代表葛羅也率兵到達。12月中旬,英法聯軍5000餘人發動了對廣州的進攻,29日佔領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廣東巡撫、廣州將軍等人投降敵人,在英法監視下組織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地方傀儡政權。

1858年4月,英法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海面。5月20日,聯軍發動進攻,大沽炮台在經過頑強抵抗後失陷。英法艦隊隨即溯白河(即海河)而上,到達天津。清政府慌作一團,立即派大學士桂良等趕往天津議和。在英法的威嚇下,桂良於6月下旬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可恥的賣國條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天津條約》規定:外國公使駐北京;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江寧(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僱用外人;外國傳教士入內地自由傳教;外國人往內地游歷通商;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來往;中國給英國賠款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在此以前,中俄、中美《天津條約》已先簽訂。同時,俄國用武力強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割占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859年初,英、法政府分別任命普魯斯和布爾布隆為駐華公使。6月中,英法公使率軍艦到達大沽口外,拒絕清政府從北塘登陸的指定,蠻橫地要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換約。6月25日,英法軍艦向大沽炮台發動進攻。經過整頓的大沽守軍奮起反擊,擊沉擊傷英法兵艦十餘艘,斃傷侵略軍四、五百名。英法聯軍狼狽撤出大沽口。

1860年4月,英、法全權代表額爾金和葛羅率大批軍隊再度開到中國。5月下旬,英軍佔領大連灣。6月初,法軍占煙台,完成了對渤海灣的封鎖。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21日陷大沽炮台,24日佔領天津。清軍退守張家灣、通州(今通縣)一線。9月9日,聯軍向通州推進,21日在通州八里橋打敗清軍。次日,咸豐皇帝倉皇逃往熱河。10月初,聯軍佔領圓明園,在恣意搶劫破壞之後,又放火焚燒,一座世界上最瑰麗多姿的宮苑傑作就這樣毀於英法侵略軍之手。13日,北京留守當局向英、法投降,交出安定門,聯軍兵不血刃控制了北京城。10月下旬,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與英、法代表先後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至此結束。《北京條約》規定:《天津條約》有效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給英國;發還天主教資產;對英、法賠款增加到800萬兩。同時,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的40萬平方公里領土。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共計140多萬平方千米)和主權;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加緊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僅引起了政治、經濟領域的變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觀念的轉化。我們的共識是: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

Ⅹ 與慈禧有關的所有歷史事件

夏歷公歷年來齡大事道源光十五年

十月初十日1835年

11月29日1歲

慈禧誕生在北京。乳名蘭兒。父親惠征,時任二等筆帖式(文書)。原系鑲藍旗,後抬為鑲黃旗。咸豐元年1851年17歲慈禧參加應選秀女咸豐二年

二月初六日

二月十一日

五月初九日1852年

3月26日

3月31日

6月26日18歲

惠征受重用,被任命為正四品的安徽徽寧池太廣道(略高於局級)。

慈禧封為蘭貴人。

慈禧應召入宮。咸豐四年1854年20歲慈禧晉封懿嬪。咸豐六年1856年22歲生子載淳,當日晉封懿妃。咸豐十年1860年26歲咸豐帝北逃熱河,慈禧隨行。咸豐十一年27歲七月十七日8月22日咸豐帝崩於熱河,年31歲。七月十八日8月23日皇後鈕祜祿氏和懿貴妃被尊為皇太後。八月初一日

9月5日

恭親王奕

閱讀全文

與1854年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