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參觀鄭州歷史博物館的參後感
參觀首都博物館新館給了我這個機會。首都博物館新館坐落於西長安街延長線白雲路的西側,外觀雄偉,氣勢磅礴。進入之後,按照導覽圖一一參觀,不知不覺沉醉於祖國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
通過參觀首都博物館,我對首都的認識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
一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僅限於一個模糊的概念。這次系統詳細的參觀了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館藏京劇文物展、書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項展覽,不禁感慨祖國首都的文化底蘊之博,物產資源之博,藝術內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懷,包容和養育著生活在這里的2000萬人民百姓。
二為史。北京是古城,歷史悠久。曾有多個朝代以此為都,北京的歷史中填充著無數色彩繽紛的故事。承載著朝廷權威的皇家玉璽,記錄著世代變遷的竹簡,刻畫著滄海桑田的鐵器銅器,象徵著雍容華貴的玉器古玩,還有留著戰爭疤痕的民間遺物,每一件都在給我們講述著自己說不完的經歷和史實。
三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風土人情是聞名世界的。展廳中模仿的婚慶場面洋溢著熱鬧喜慶,也洋溢著純朴的民風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從頭到尾透著誠懇和熱情;還有日漸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風情,街坊鄰里們談笑風生,互相幫助,誰家有事,一聲招呼,一個院落攜手共濟,不是親情而勝似親情,讓我們現代人無比羨慕那美好的和-諧。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溫和的、謙遜的,這是需要我們現在去重溫,去尋找和拾回的。
四為美。名勝古跡之美,現代建築之美,自然風光之美,北京的美無處不在。活靈活現的皮影兒和面人兒,獨特的傳統服飾和民間剪紙,享譽世界的京劇文化,神秘高雅的篆刻和書法,首都北京的文化藝術之美更是魅力無窮。再看從博物館本身的建築設計,到展區展品的設置,無處不在的貼心服務,到細心品味的參觀人群和天真活潑、認真參觀學習的孩子們,也展示了我們首都北京的精神文明之美。
只有真正了解一個城市,才會真正熱愛她。參觀之後這一個月以來,我走在街上總是有意無意的用欣賞的目光去觀察路邊的建築;每次看到有損市容市貌的行為時心中總是想,這么好的城市,我們為什麼不能好好愛惜她保護她。首都博物館是一個窗口,應該面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讓大家都來了解北京,熱愛北京,進而更加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人民。很難想像一個亂貼小廣告或隨意扔垃圾的人會是一個對首都,對國家充滿感情的人。因此,倡議各中小學校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參觀,倡議我們同事帶家人和孩子前去參觀,倡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到首都博物館進行參觀和學習。
❷ 鄭州歷史博物館在哪速度解決 今天下午就要用資料!!!!!!!!
河南博物院位於鄭州市農業路8號,而且不要花錢買門票。
❸ 河南鄭州歷史博物館簡介
一、從河南博物館到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是我國歷史上創建較早的博物館之一。早在1927年6月,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馮玉祥將軍在治豫政綱中就提出了「教育為立國根本要政」的主張,並身體力行,極力扶持文化教育事業。同年7月,在馮玉祥將軍的親切關懷下,由省政府委派郭須靜、徐金泉 、何日章三人為河南博物館籌備委員,隸屬省教育廳,指定開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學校校舍為館址(即今開封市三聖廟街),是為河南博物院發韌之始。
然而,這座解放前河南唯一的博物館,從其誕生之日起,便隨著時局的動盪,走上了一條坎坷之路。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為表現各民族的歷史和現狀,宣傳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遂將河南博物館改名為「民族博物院」,並改由省政府直接領導,同時劃撥 劉師古堂充公遺產的一部分為專款,限期開放。民族博物院以「啟發民眾知識文明、激增命思想、促進社會文明」為辦院宗旨,廣泛徵集歷史、自然科學、農業、藝術、生理衛生等方面的實物料。同年10月10日,在藏品缺乏的情況下,大量運用模型等手段,成功舉辦了第一次陳列展覽。
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將「民族博物院」恢復為「河南博物館」,並確定為社會教育機關,直屬省教育廳領導。12月23日教育廳委任關百益為館長,並收回民眾師范房舍為古物陳列室。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廳又頒布了《河南博物館組織條例》,其中明確博物館的宗旨為:「一、發揚固有文化;二、提倡學術研究;三、增長民眾知識;四、促進社會文明」。同時設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兩個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廳廳長、教育廳廳長、河南大學校長、博物館館長等組成的7人理事會,將原民族博物院的19個陳列室調整為7個,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飾和模型,充實了歷史文物。1930年至1937年的8年間,是河南博物館空前發展的時期,藏品中的歷史文物最為豐富、精緻,具有河南地方特點,而且涌現出以關百益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員。從此,河南博物館名聲鵲起,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贊譽。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大肆侵入。為避免文物被毀,館藏主要文物68箱被迫移運重慶,工作處於停滯狀態。1940年日偽期間,河南博物館被更名為「河南省立博物館」,下設事務部、保館部、研究部等。抗戰結束後,國民黨河南省政府派謝孟剛為接收委員,接收了日偽當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館,但終因解放戰爭的爆發,國民黨政府忙於內戰,經濟嚴重匱乏,經費拮據,博物館步履維艱。
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一舉解放了古都開封。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文化教育和文博事業,立即成立了以趙干亭為主的三人管理小組,進駐博物館,整飭館務。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廳廳長曲乃生兼任館長,開始組織人員,整理文物、展室,修繕房舍、設施,進行業務活動,博物館再次出現生機,蓬勃發展。
1953年,根據中央文化部頒發的《對地方博物館的方針、任務、性質及發展方向的意見》,河南省博物館被確定為地誌性博物館。1961年,河南省博物館由開封遷至省會鄭州,有了較好的陳列展覽場地。然而,正當博物館有計劃、有秩序地全面開展各項業務活動的時候,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文革10年中,博物館組織癱瘓,業務荒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河南省博物館漸入佳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尤其是進入80年代,博物館力量不斷壯大,機構設置趨於合理,設立了陳列部、保管部、社會教育 部、圖書室、研究部、《中原文物》編輯部、辦公室、行管科、保衛科等科室,建立建全了崗位責任制和各項規章制度,博物館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景象。
日月交替,滄桑更迭。歷史的車輪駛入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間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旅遊事業的飛速發展,進一步促進帶動了全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由於河南省博物館建築是1958年大躍進時期突擊在鄭州興建的,它無論在建築形式、建築規模、還是在內部設施上,都很難適應今天博物館日益發展的需要。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領導高瞻遠矚,決定「八五」期間在省會鄭州建設一座具有當今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博物館。1991年秋,根據李瑞環同志的有關指示,經原省委書記侯宗賓、原省長李長春等領導同志的積極爭取,國務院決定由國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資籌建新館舍。
新館位於鄭州市農業路中段,佔地10 余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累計投資近3億元人民幣,歷時5年建成。主體展館位於院區中央,呈金字塔形,後為文物庫房,四隅分布有電教樓、綜合服務樓、辦公樓、培訓樓等。整體建築結構嚴謹、氣勢宏偉,造型古樸典 雅,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也體現了中原文化的特點。
按照國家級現代化博物館的要求,新館內部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內有自動消防系統、安防監控系統、辦公自動化管理系統、文物保護系統、電教系統、樓宇自動化系統等設施。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決定,將中原石刻藝術館與河南省博物館合並,成立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的成立,是河南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中國博物館發展史上的一樁盛事。
二、從白手起家到文物收藏大館
河南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文物豐富,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之一。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在片遼闊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絢麗多彩的古代文化,這就為河南博物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河南博物院創建之初,就十分重視文物的徵集工作,但由於當時缺泛經驗,博物館工作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徵集藏品往往是單純的"網羅珍奇",藏品頗為復雜,而且良莠不齊。
1930年至1936年間,是舊河南博物館藏品保管工作的繁榮時期,無論是在藏品的徵集、整理或在對藏品的研究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關百益先生的帶領下,先後接收了古物保存委員會所存的所有文物,其中包括1923年新鄭出土的春秋銅器,1925年11月鄢陵城關出土的宋代窖藏瓷器,洛陽等地的歷代石刻等。1934年、1935年又先後徵集了大量的古代名人書畫及現代藝術品,從而大大豐富和提高了博物館藏品的數量和質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還主動進行了幾次田野發掘,獲得了大量的出土文物。這個時期擁有的藏品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精,彌足珍貴。如新鄭出土的蓮鶴方壺、大型列鼎、王子嬰次爐、編鍾等;登封縣的九柄玉如意;石刻中的北魏石棺,劉根造像碑、魏志8種、隋代四面造像、舍利塔銘、唐代泉男生墓誌、宋代二體石經、金代進士題名碑等。正因為擁有大量的文物精品,所以在全國博物館界的地位大大提高,在國外也深受贊揚。當時曾有這樣的評論:「統中國博物館所藏物品,除故宮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館堪居第二之位置。」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確保文物安全,河南博物館工作人員以滿腔的愛國熱忱和高度的責任心,精心挑選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張,圖書1472套(冊),分裝68箱運漢口,存放於法國租界。1938年9月,隨著國內形勢日趨危急,存放於漢口的文物又輾轉運至重慶,從而避免了日寇的劫掠和破壞。而存留於開封的文物,在開封淪陷後,大部分銅器、鐵器下落不明。存放於重慶的68箱文物,於1949年11月,由國民黨政府挑選38箱,其中文物5119件,圖書1450套(冊)運往台灣。至此,河南博物館元氣大傷,苦心經營20餘年的文物大館,已無精品可言,博物館名存實亡。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得天時,佔地利,重整旗鼓,大力開展文物徵集工作,通過調查、收購、接受捐贈、發掘、揀選、調撥等,很快恢復了元氣。而且,館藏文物的數量和質量已非昔日可比。迄今為止,館藏文物達十萬件,特別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和歷代陶瓷器,享譽世界,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如鄭州的大河村遺址出的新石器彩陶、臨汝出土的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鄭州窯藏青銅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國青銅器、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銅器、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銅器、扶溝出土的楚國金銀幣、洛陽唐三彩、汝瓷、鈞瓷等。另外,從1954年開始,博物院還曾多次派出徵集人員,分赴革命老區,進行調查訪問,徵集了一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同時,還接收了省軍區、省民政廳等單位撥交的部分革命文物和有關資料,其中有許多珍品,如太平天國的布告、義和團的旗幟、吉鴻昌烈士就義時的血衣、彭雪楓烈士的遺物、《響導》周報、《新青年》雜志、《紅旗報》、《中州評論》、《拂曉報》等。
近十年,隨著文物工作的不斷深入,湮埋已久的地下文物精品,終於重見天日,再現風采。為了配合河南博物院建設,發揮河南文物大省的優勢,從不同側面再現燦爛的河南古代文化,在省委、省政府及文化廳、文物局大力支持和關懷下,又陸續從中央、省直及各地市文物單位征調一大批文物精品。這些文物精品,猶如鑲嵌在中原大地上的顆顆明珠,放射出斑斕璀燦的光華,它必將以無窮的魅力,吸引無數海內外的觀光客。
三、從《民族模型陳列》到《河南古代文化之光》
陳列展覽是各項業務工作的中心環節。河南博物院創建伊始,就圍繞這個中心開展工作。"民族博物館"時期的《民族模型展覽》,是河南博物院歷史上舉辦的第一次陳列展覽。陳列以塑像為主,配合照片,展出古今中外各民族模型。展出後,引起了當時開封各階層和市民的轟動,"參觀者為之途塞"。
1930年至1937的"河南博物館"時期,在廣泛收集歷史文物、民俗文物和各類自然標本的基礎上,先後開放的陳列室有13個。如安陽殷墟出土器物陳列室、新鄭古器物陳列室、洛陽古物陳列室、岩石陳列室、民族模型陳列室、開封相國寺舊藏文物陳列室、石刻室、藏經陳列室、植物、礦物標本陳列室、書畫陳列室等。由於當時的陳列水平有限,在"唯器物論"的思想指導下,採取器物堆砌的辦法,陳列質量較差,但仍能看出當時的"河南博物館"已初具規模,是我國博物院中的皎皎者。
1937年,在館藏文物精品運抵重慶後,開封本館所屬藏品仍繼續陳列開放,但數量和質量均大為遜色。1938年日本侵略軍佔領開封,博物館被迫停止活動,直到1940年日偽統治下,把博物館改名為"河南省立博物館",才將原陳列開放。
解放後,河南博物院獲得了新生。1949--1961年間,除舉辦《河南自然環境與資源》、《河南歷史》、《河南革命文物》三個基本陳列外,還舉辦展覽數十個,內容多數與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和政治運動有關。如《從猿到人展覽》(1950年)、《鎮壓反革命展覽》(1951年)、《偉大祖國展覽》(1952年)、《青銅器展覽》(1952年)、《歷代服飾展覽》(1954年)、《肅反展覽》(1956年)等。
1961年至1966年五六年間,是河南博物院穩步發展的時期,也是舉辦展覽較多的一個時期。遷鄭之初,立即與省文物隊聯合舉辦了《河南省歷史文物展覽》,展出文物2000餘件,每天觀眾如潮,川流不息,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好評。1963年舉辦的《河南革命文物展覽》、以實物、圖片、繪畫、文字等較為系統地再現了河南革命斗爭史。1964年,在原有《歷史文物展覽》的基礎上,經過深入的研究、設計、製作,舉辦了遷鄭後的第一個基本陳列--《河南歷史陳列》,集中反映了河南古代歷史概況。
"文化大革命"時期,陳列展覽工作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展覽被污為"黑展覽"而被查封。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博物院職工還是以高度的責任心舉辦了幾次富有教育意義的展覽。如《抗大校史展覽》、《焦裕祿事跡展》、《林縣紅旗渠展覽》、《洛陽煤礦史展覽》等。
1977年到1997年的20年,可以說是河南博物院大發展的20年,陳列展覽工作做得有聲有色,並逐步確立了全國文物大館的地位。首先於1980年重新恢復了《河南歷史陳列》。該陳列在"文革"前陳列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容,採用了新的陳列設備和手段,使之更趨於科學化和大眾化,真正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園地。1981年以來,又先後舉辦了《河南革命文物陳列》、《古代雕塑藝術陳列》、《古代建築藝術陳列》、《館藏明清書畫展》、《館藏文物精品展》以及《楚國青銅器展》等幾十個展覽,觀眾人數逐年遞增,年平均觀眾達30餘萬人次。
尤為引人注目是,通過六年多的醞釀和深入研究,集河南博物院集體的智慧,在中央、省、地市各級領導和兄弟單位的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在落成之日便隆重推出了《河南古代文化之光》、《中原百年風雲》、《河南古代石刻藝術》、《河南古代玉器》、《河南古代建築》、《楚國青銅器》、《明清工藝珍品》、《恐龍世界》等1個基本陳列和7個專題陳列,內容豐富,蔚為大觀。尤其是《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是70年來河南博物院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內容更充實的大型陳列,展廳面積達3200多平方米、展覽文物1000多件(套),均屬館藏文物精品,重點展示了河南古代文化的光輝成就。在內容上,一改傳統的模式,盡可能地增加了觀眾參與項目;在形式上,普遍採用了聲、光、電等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使觀眾真正能夠賞心悅目;在講解手段上,配備了電腦控制的自動擴放錄音講解、擴放錄像、聲控幻燈、感應錄音講解等先進設備,增加了觀眾參與的一些項目,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眾對文物的求知鑒賞、娛樂等需求。
另外河南博物院自創建以來,一直在中原文物如何走出河南、走向世界這個問題上做出積極的努力和嘗試。如1935--1936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當時河南博物館選送的新鄭出土的8件青銅器,在倫敦引起轟動,受到海外觀眾的高度贊揚。70年來,舉辦和參加的出國展覽還有:1980年丹麥、瑞士的《中國珍寶展覽》,1985年日本的《中國歷代陶俑藝術展》,1986年日本的《黃河文明展》,1987年美國的《中國歷代陶俑藝術展》,1990年日本的《河南省文物展》,1990年新加坡的《中國漢代文明展,1991年法國的《河南省史前文物展》,1992年澳大利亞的《帝王的中國展》,1993年丹麥的《華夏帝王展》,1996--1997年英國、德國、瑞士和丹麥的《人與神展》,1998年的《大黃河文明展》等。通過展覽,增強了我們與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使更多的海外觀眾進一步了解河南,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四、從《河南博物館館刊》到《中原文物》
有著70年歷史的河南博物院,不僅是文物薈萃之地、文化教育的場所,同時又是科學研究的重要陣地。特別是在解放後的40多年來,河南博物院人才輩出,在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1929年,殷墟文物進館之後,當時的河南博物館即聘請考古學家關百益為編輯委員,研究考訂甲骨文字和各種器物刊印成書。1930年底,關百益先生接任館長職務,同時成立了研究部,科學研究工作步入正規。據粗略統計,1931-1938年間,河南博物館出版文物圖錄和研究著述達一百多冊、卷。比較重要的如《伊闕石刻圖表》(關百益)、《石華》(關百益)、《殷墟器物存真》(關百益)、《殷墟文字存真》(關百益)、《新鄭古器圖考》(關百益)、《南陽漢畫像集》(關百益)、《河南金石志圖》(關百益)、《老君洞石墨擷英》(關百益)、《繁塔石墨擷英》(關百益)、《南陽漢畫像匯存》(孫文青)、《殷墟文字存真第一集考釋》(許敬參)、《館藏石刻整理匯報》(孫文青)、《河南博物館自然科學匯報》一、二、三冊(傅桐生)等。在研究內容上,具有濃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充分發揮了地方博物館的優勢。在研究方法上,他們重視實踐,研究人員經常走出書齋,親自參加文物、標本的搜集和整理。如1935年8月,關百益在汲縣山彪鎮發掘戰國墓;1936年春,孫文青參加殷墟第十三次發掘;1936年9月至11月,許敬參、郭豫才等在輝縣琉璃閣進行發掘等。
1936年7月,王幼僑任館長後,為了"闡揚文化,研究學術",創辦了《河南博物館館刊》,到1938年3月因日寇入侵而停刊。短短的兩年時間,共出版15期,其內容豐富,引人入勝,真所謂"琳琳琅琅,萃集一堂,遂為中州古代文化之大觀。"不僅能夠從中詳細地了解到河南博物院的發展史,而且還有一批重要的考古學理論、考古調查報告和考古研究論文,直至今天,仍不失為重要的學術參考資料。
建國以後,隨著博物館事業的迅速發展,科學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40多年中,雖然經受了多次政治運動的沖擊,但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考古發掘報告、學術論文數以千計,出版專著目錄和普及讀物也有幾十部之多,比較重要的如《中國陶瓷小品》(河南省博物館編)、《龍門造像題記》(河南省博物館編)、《河南省博物館》(中國博物館之七)、《中國奴隸社會》(許順湛)、《漢代疊鑄》( 湯文興)、《中原遠古文化》(許順湛)、《夏文化研究論集》(鄭傑祥編)、《中嶽漢三闕》(呂品)、《河南漢代畫像磚》(湯文興、呂品)、《黃河文明的曙光》(許順湛)、《河南文博考古文獻敘錄》一、二(孫傳賢主編)、《漢畫--河南漢代畫像研究》(周到、王曉)、《河南博物院落成論文集》等。
1977年,由河南省博物館主辦的全國第一家省級文博期刊《河南文博通訊》創刊,已故考古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了刊名。刊物問世後,很快引起了國內外讀者的關注。1980年,為了進一步擴大其影響,改為國內外公開發行,並於1981年更名為《中原文物》。20年來,《中原文物》始終擔負著向社會宣傳文物保護政策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促進學術繁榮的多重使命,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獨特風格的學術期刊,越來越受到文博界的重視,已成為研究史前文化、夏商文化、漢畫、楚文化及科技考古等領域的重要園地,並且連續被評為河南省一級期刊和中國社科類核心期刊。截至目前,《中原文物》出版發行近百期,發表學術論文、考古報告等2000多篇,並出版了《河南省考古學會論文集》、《魏晉南北朝佛教學會論文集》、《論仰韶文化》等特刊,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映了中原大地文物博物館工作的面貌。
從《河南博物館館刊》到《中原文物》,不僅使我們看到了河南博物館數十年來的光輝歷程,同時也使我們深切地體會到,累累碩果的背後,有著河南博物院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他們嘔心瀝血,默默耕耘,為河南博物院的發展和科學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關百益先生,是30年代著名學者,近代考古學家,也是河南博物院的奠基人。他知識淵博,著述宏富,於史學、金石學、考古學、甲骨學、方誌學等皆有很深的造詣和卓絕的創建。孫文青先生,早在30年代,就開辟了漢畫研究的新天地,為漢畫研究奠定了基礎。解放後,河南博物館更是人才濟濟。諸如許順湛、韓紹詩、楊煥成、孫傳賢、任常中、周到、王瀛三、張維華、湯文興、呂品等同志,著述甚豐,在國內乃至國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如今,他們有的已年屆七旬,有的已接近退休年齡,但在文博戰線默默奉獻,不知老之將至。更為可喜的是,在老一輩專家學者的帶領和鼓舞下,涌現出一大批後起之秀,他們不僅有扎實的文博知識,而且善於接受新思想、新方法,這是我們事業後繼有人,興旺發達的根本保證。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河南博物院美好的未來。
河南博物院輝煌的今天,是各級政府和各界人士關心支持的結果。是河南博物院幾代人共同奮斗的結果。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豐富的文物資源以及全體職工的不懈追求,河南博物院將會以更加堅實的步伐,以嶄新的姿態、現代化的管理、多功能的服務、優美典雅的環境獨領風騷,為中原大地增添新的光彩。
❹ 鄭州市博物館要錢么 開放時間是什麼時候
不要錢,前天我剛去,一天發出去5000張門票,上午3000下午2000,從周二到周日開放。9:00—17:00(專16:00停止入場),夏季屬9:00—17:30(16:30停止入場)。每周一(除國家法定節日外)閉館。
❺ 河南歷史博物館是不是又稱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是現代化的歷史藝術類博物館,坐落在河南省會鄭州市,由版1927年在開封創權建的河南博物館發展過來的,在70年的發展過程中,她曾先後易名民族博物館、省立博物館等,並於1961年由開封遷至鄭州。1997年7月,河南省博物館與中原石刻藝術館合並,更名為河南博物院。
❻ 鄭州歷史博物館電話有知道的嗎
打114咨詢一下即可!
❼ 鄭州市博物館的主要景點
鄭州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獨具特點。以裴李崗遺址、秦王寨遺址、大河村遺址、西山古城遺址、王城崗遺址為代表,遍布鄭州各地,達數百處之多。人文始祖黃帝也曾在這一帶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和文化故跡。
新石器時代展廳通過展出大量的文物,從原始人群農耕、制陶、漁獵、建築等場景,較完整地反映了鄭州新石器時代的歷史進程。 陶瓷藝術是火與土的藝術。
該展廳共陳列陶瓷佳作百餘件,主要包括漢代釉陶、隋唐青白瓷和唐三彩、宋代單色瓷、元明青花瓷、明清彩瓷等。有的原始樸拙,有的青白單純,有的絢麗多姿,有的深沉高雅,還有的精緻艷俗,它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不同的時代特徵、社會習俗和人們的審美觀點。 鄭州博物館目前的基本陳列為《古都鄭州》。《古都鄭州》基本陳列開放於2008年5月,分「山河頌·文明沃土」、「商都賦·王者之都」、「鄭韓風·故都春秋」三部分八個展示單元,展出各種精美文物1000餘件,集中展現出鄭州地區在華夏文明起源和中國早期都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山河頌·文明沃土」表現鄭州地區從洪荒至上古,由聚落到城邦,眾多的早期聚落和古城遺址顯示鄭州是中華文明肇始、國家誕生之地。
「商都賦·王者之都」是陳列的核心部分,從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視角全面展示早商王都的風貌。數量眾多的青銅瑰寶彰顯出古都鄭州的王者氣魄。一系列的考古成果雄辯地表明鄭州商城是早於安陽殷墟的商代前期都城,享譽世界的殷商青銅文明在這里開始起步,並從此走向輝煌。
「鄭韓風·故都春秋」表現群雄蜂起的春秋戰國時期,作為萬家之邑的鄭韓故都綿延橫跨500年,風雲人物叱吒縱橫、逐鹿中原,先秦諸子的睿智澤被後世、影響深遠,鄭、韓疆域內出土的青銅器數量眾多、鼎彝萃集,堪為絕唱。
「古都鄭州」陳列總體設計簡約大氣,古樸厚重,體系完整,結構謹嚴,形式設計緊扣主題內容,空間規劃科學,展線設置通順流暢;互動參與設施設計精巧,生動有趣,專業性、學術性和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有機結合,在文物藏品、展示主題、表現形式、空間布局、語言運用等方面都突出了自己的個性和特色,被評為「第八屆(2007-200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❽ 鄭州市博物館里的文物
館藏精品
青釉瓷尊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27厘米,口徑27厘米 鄭州市博物館
鄭州銘功路商代墓葬出土 大敞口,圓唇,束頸,折肩,深腹,腹下部內收,平底內凹。肩部飾席紋,腹部飾籃紋,內外施青黃色釉,釉色光亮晶瑩。青釉瓷尊已基本具備了瓷器的特徵,其質地堅硬細膩,叩之聲音清脆,胎骨滲水性弱,以高嶺土為胎燒制而成。鄭州商代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把中國燒造瓷器的歷史提前到3600年前,說明中國瓷器生產源遠流長。 清代(公元1616——1911年) 高44.3厘米,口徑22.3厘米 觚口呈喇叭形,長頸,鼓腹,下腹亦呈喇叭形,圈足,平底,造型挺拔。內外施白釉,繪青花圖案,釉色蔥翠素雅。頸部繪樹石、欄桿、人物,腹部繪嬰戲圖案,著墨不多,但情趣盎然;下腹部繪翠竹、人物,構圖嚴謹,疏密有致。足底部有楷書「大明成化年制」款識。
饕餮乳釘紋銅方鼎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81厘米,口長55厘米,口寬53厘米,重75公斤 1982年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青銅器窖藏坑出土。 銅鼎口近正方形,平折沿,方唇,口沿上有圓拱形外槽式雙耳,兩耳略向外張,內側素麵,外側耳槽內有一道圓拱形凸棱紋;斗形方腹,平底,下附四個圓柱形空足。腹部飾帶狀饕餮紋和乳釘紋,饕餮紋用寬線條構成,目鼻凸起,類似浮雕;乳釘紋呈帶狀飾於鼎腹四隅和下腹部。鼎腹壁和底、足間有煙熏痕。該鼎造型宏大,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姚進造觀音銅像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菩薩
高31.7厘米 菩薩赤足立於方形高足座上,體微彎曲,左手持凈瓶,右手上舉至肩。菩薩面相方圓,頭戴冠,寶繒垂至肩下,頸飾聯珠項飾,披帔帛,著臂釧、手鐲。 菩薩身後有圓形項光及火焰紋背光,背光上飾飛天,後有陰刻銘文。
菩薩石造像
唐代(公元618——907年) 殘高180厘米 1976年滎陽大海寺遺址出土 菩薩體態嫻雅自然,面龐豐滿圓潤,雙目微閉,神態安詳;菩薩束發戴冠,頭上發髻呈寶珠形,著寶繒,垂發披肩;頸飾項鏈,臂戴臂釧,上身斜披帔帛,腰間系帶結花,下著裙。
❾ 鄭州市博物館 與 河南博物院 哪個好
兩者之間沒有可比性,因為鄭州市博物館指的就是河南博物院。相關介紹具體如下:
河南博物院(即鄭州市博物館)屬於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中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
河南博物院展館面積1萬余平方米,館藏文物14萬件。館藏文物多來自於二十世紀初商丘、洛陽、安陽、開封、淅川、三門峽、輝縣、新鄭等地的考古發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與國家二級文物5000餘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一部分藏品被譽為國之重器。
(9)鄭州歷史博物館擴展閱讀:
河南博物院(即鄭州市博物館)其他介紹:
河南博物院(即鄭州市博物館)利用自用優勢,致力於鄭州地區的歷史研究、文物保護、陳列展覽、社會教育等等,接待了大批遊客,為河南省愛國主義優秀教育基地,是展示鄭州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重要窗口。
館內陳列展覽廳配備有現代化的電腦網路系統,觸摸屏參與系統、數碼語音導覽系統及多功能的文物演示報告廳。這使新館具備有完善的陳列展覽、收藏保管、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化休閑、外事接持、信息交流、標志性文化建築等多種功能。
❿ 問下鄭州都哪幾個博物館
鄭州博物館有河南博物院,鄭州博物館。
1、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農業路,為版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權,是中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
2、鄭州博物館
鄭州博物館,位於鄭州市嵩山南路168號,是一所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原址位於碧沙崗公園內,佔地面積4330平方米,新館位於鄭州市嵩山南路168號,佔地14.8畝,建築面積14206平方米。
(10)鄭州歷史博物館擴展閱讀
鄭州博物館建築布局:鄭州博物館主展館以鄭州出土的商代青銅方鼎為造型的原始基礎,配以圓形碟狀屋頂,取「天圓地方、鼎立中原」之寓意。建築上方圓形碟狀屋頂隱喻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哲學觀念。
主展館包括地上三層和地下一層。整體建築風格取鼎器粗獷與精美相統一的神韻。鄭州博物館展廳總面積4720平方米,原基本陳列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由「鄭州文明曙光」、「鄭州古都風采」、「古代文化神韻」三大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