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的長沙會戰
背景
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日發動了3次長沙會戰,但均遭失敗.
戰斗過程
1939年9月中旬,日軍以10萬多兵力,在艦艇,飛機的支援下,從贛北,鄂南,湘北向長沙進攻.第9戰區代司令薛岳指揮約20萬兵力參戰,利用贛北,鄂南,湘北的有利地形節節阻擊,並以有力部隊側擊,各個擊破的戰術,挫敗了日軍的進攻.至10月上旬,日軍損失慘重,向北敗退.此役,敵傷亡達2萬餘人.
1941年9月,日軍第2次進攻長沙.日軍集結12萬人,兵分兩路.其左翼由平江至株州一線包抄我軍第9戰區的主力部隊,另一路沿粵漢路正面攻打長沙.第9戰區司令薛岳指揮13個軍約17萬人,利用有利地形,在正面逐次抵抗,將日軍主力誘住長沙東北和東面山地前,反擊而殲滅之,同時以7個軍的重兵集團威脅左翼日軍的側翼和後方,日軍狼狽逃竄.此外,我第5第6兩戰區的部隊向漢口以西一線的宜昌,荊門也發動了反攻.會戰結果,日軍傷亡2萬餘人,不得不於10月中旬撤回出發地.
戰果
1941年12月,日軍第3次進攻長沙,調集兵力12萬餘人.第9戰區投入兵力有13個軍,約17萬人.十月二十四日,日軍強渡新牆河向南進犯;渡撈刀河後,於1942年1月1日向長沙猛攻.我長沙守軍連續打退日軍3天的猛攻,戰斗空前激烈.日軍死傷慘重,且糧彈將盡.這時,我長沙外圍的部隊,向長沙合圍.日軍不得不下令分路突圍.我軍乘勝堵擊,側擊和尾追,擴大勝利戰果,取得了長沙會戰大捷.
❷ 長沙抗日戰爭歷史報告
最是寂寞紀念日
「諾曼底登陸」60周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那是哪一天?很多人會告訴你:6月6日。又叫D日,最漫長的一天。各大網站和報刊紛紛開辟專欄,紀念這個日子,說它是偉大戰略反攻的開始。如果再問你,歐洲勝利日是哪一天?不少人也能告訴你:英美法是5月8日,俄羅斯是5月9日。法國、俄羅斯等國每年都有隆重的慶典,這些國家剛剛舉行的59周年紀念活動也被媒體廣為報道。那麼請問,與英美法俄一樣為世界反法西斯斗爭作出卓越貢獻,並因而與它們一道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國,我們的祖國,她的抗戰勝利紀念日是哪一天呢?不少人只能猜了:8月15日。不對?那就是9月2日了?
翻開無數的日歷,上面有中國的各種節日,西方的諸多洋節,還有無數的世界某某日,但你就是找不到這個紀念日。這怎麼行呢?很多人呼籲甚至聯名寫信,要求予以設立。但這個紀念日是存在的,1946年國民政府就曾設立過,1949年新中國的政務院也設立過,並於1951年作了修改後沿用至今。這個存在的紀念日是哪一天?筆者是一名重點中學的歷史老師,問了所教高中6個班的學生和所在辦公室的老師,結果無一人答對。
這個紀念日是9月3日!「9·3抗戰勝利紀念日」———翻開1999年國務院修訂頒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1949年制定,1951年修改),裡面寫得清清楚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列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等紀念日只有6個,中國共產黨七一建黨紀念日都沒有列入,但關於抗日戰爭的紀念日卻列有3個:「7·7抗戰紀念日」、「9·3抗戰勝利紀念日」、「9·18紀念日」。可見,對於抗日戰爭的紀念,國家是重視的。對於抗戰勝利紀念日的確定,又特別慎重。1946年,國民政府以9月3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1949年底,新中國政務院頒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8月15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1951年進行了修改,重新將「抗戰勝利紀念日」定在了每年的9月3日。1999年,國務院修訂頒布的「辦法」中沿用了這一修改後的紀念日。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頒布停戰詔書,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天皇廣播詔書;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簽字無條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國政府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確認。從程序上講,這才是正式的投降,日本將中國視為世界四大強國之一,正式向中國投降。當時的國民政府於第二天下令舉國慶祝3天,並從第二年開始以每年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因此,歷屆中國政府將9月3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是嚴謹的。
但在今天,這個紀念日是寂寞的。用網路的簡體中文搜索「諾曼底登陸60周年」,有網頁14900個,上萬;「衛國戰爭紀念日」,有網頁1110個,上千;「抗戰勝利紀念日」,僅有910個網頁,不足一千。《中國青年報》在網上作調查,得出「九成中國網民知道抗日戰爭是二戰東方戰線」的結論。筆者推斷:知道「9·3抗戰勝利紀念日」的恐怕不到一成。即使紀念抗日,人們說的更多的是「9·18紀念日」,是「7·7事變」日本的全面侵華,是南京大屠殺。
而「抗戰勝利紀念日」是最應該紀念的。與世界任何國家二戰紀念日相比,它具有同樣的紀念價值,彰顯同樣偉大的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為捍衛自己的獨立與尊嚴必將不屈奮斗;不管敵人是多麼強大和殘忍,只要團結堅持就一定能戰勝;人民有能力趕走侵略者,有能力結束一切形式的壓迫和奴役;作為世界民族的一員,在反抗侵略的同時,能付出巨大的犧牲去幫助需要幫助的其他民族;飽經侵略之苦、深知和平來之不易的民族,要做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而且,與任何西方國家二戰紀念日相比,中國的「抗戰勝利日」還具有特別的紀念價值:因為抗戰,我們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因為抗戰,我們廢止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光復了台灣;因為抗戰,我們從一個備受欺凌的弱國成長為世界承認的強國;因為抗戰,我們從民族苦難走向了民族復興。
還記得一戰後的中國嗎?我們作為戰勝國高興地參加了巴黎和會,列強卻將德國的侵華權益轉交給了日本。國內掀起了五四運動表示強烈的抗議,中國代表團拒絕簽字,而列強根本不為所動。僅僅20多年後,同樣是在歐洲,中國沒有參加的波茨坦會議卻發布了一個美中英三國聯合簽署的《波茨坦公告》,強調「開羅宣言之條件(即,日本在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必將實施」。這一切都是因為全民族抗戰,我們用自己的團結與堅持,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從增強愛國情感做起,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實踐中從哪裡做起?從「9·3抗戰勝利紀念日」做起。這個紀念日里,有著未成年人需要的太多東西:愛國情感,民族精神,團結理念,堅毅品質,自強意識……當他們經歷過幾個真正的「9·3抗戰勝利紀念日」後,他們在唱國歌的時候才會有最深切的感受和感動。
明年就是抗戰勝利60周年了,請從今天開始,告訴每一個人:9月3日是抗戰勝利紀念日,那裡有我們的民族魂!
❸ 湖南抗日著名戰爭歷史有哪些
中日雙方在湖南先後展開了四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等大規模的絞殺戰,是相持階段戰斗最多的主戰場之一。
湖南幾場戰爭都是武漢會戰的一部分。主要有第九戰區司令官陳誠後薛岳指揮。我們現在看到的記錄很多都是中統局長徐永昌的日誌記載的。
❹ 長沙抗日戰爭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版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權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1-2]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3]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 [4-5] 。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6] 。 [7]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 [8] ,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❺ 《長沙保衛戰》的歷史真實事件是什麼
日軍從4月開始,至11月共7個月時間,全部打通了平漢線南段、粵漢線和湘桂線,但沒有達到殲滅中國軍主力,亦未摧毀空軍基地。這一階段中國軍隊的防禦作戰能力,較之抗戰初期大為下降,較之中期也相差甚遠。
❻ 湖南幾大抗日著名戰爭歷史
中日雙方在湖南先後展抄開了四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等大規模的絞殺戰,是相持階段戰斗最多的主戰場之一。
在湖南進行的6次會戰佔全國正面戰場22次會戰的1/4強,日軍先後投入兵力60餘萬人次,傷亡20多萬人。中國廣大官兵浴血奮戰,包括一批軍、師、團長在內的10餘萬官兵為國英勇捐軀,犧牲在這片熱土上。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勝利,迫使日軍自「七七」事變以來第一次放棄攻佔地區,退守戰前原有陣地,從而粉碎了日軍迅速結束中國戰爭的夢想。長沙會戰的勝利也是在英法於歐洲戰場節節敗退、德意法西斯蹂躪歐洲大陸的形勢下取得的,西方各國認識到中國戰場的極端重要性,開始增加對中國抗戰的援助,盟國在中國設立了中國戰區。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確保了華中戰局數年之穩定,為湖南和西南各省贏得了發展生產、支撐全國抗戰的時間和空間,並在戰略上配合了共產黨敵後戰場的反「掃盪」、反「清鄉」斗爭,有利於敵後根據地軍民渡過難關,轉入反攻。常德會戰,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粉碎了日軍以常德為基地威脅陪都重 慶、迫使重慶政府求和的企圖,支持了湖南其他戰場,也配合了中國軍隊入緬作戰。
❼ 抗日戰爭中長沙淪陷具體日期是什麼時候呢謝謝~
1944年6月19日中國軍隊撤退,日本攻陷長沙,長沙淪陷。
第四次長沙會戰為中日戰爭末期的大型戰役之一,是指1944年(民國33年)5月至8月,在中國抗日戰爭的豫湘桂戰役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湖南長沙、衡陽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從5月27日到6月19日,中日雙方以爭奪長沙為目標在湖南北部地區作戰。攻擊的日軍人數約有36萬,守勢的中國國軍約有30萬。6月16日,逼進長沙的日軍開始向長沙城區猛攻,6月19日中國軍隊撤退,日本攻陷長沙。
(7)長沙抗日戰爭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自1941年12月8日,日敵偷襲珍珠港,爆發了太平洋戰爭後,它為了掠奪更多的戰略資源及封鎖我滇越、滇緬兩條國際通道,便挾其海空優勢,大肆舉兵南進,一時魔爪伸進了南洋及東南亞一帶。
在廣袤而漫長的戰線上,日寇對運輸補給,深感捉襟見肘、力不從心,夢想以我國大陸為跳板,妄圖打通粵江線,由廣州進出南洋,打通湘桂線,經過越南直達新加坡,建立一條最捷便的交通聯絡線,以解脫其困境。
1944年夏,日本侵略者在太平洋已佔領了美、英、法、荷等國家的許多殖民地,東南亞許多國家都受到蹂躪,日本侵略者的戰線越拉越長,兵源、物質的補給越來越困難,特別是粵漢鐵路被割斷,補給更成問題。為了打通粵漢線,日軍孤注一擲,傾其全力再次攻打長沙。
❽ 抗日戰爭長沙是那年失守
長沙戰斗是1944年失守。
會戰雖然給日軍以一定的打擊,但從戰役整體看,第九戰區不回僅未能打破日軍攻答取長沙、衡陽,進而控制粵漢、湘桂鐵路線的戰略企圖,而且損耗了自己大量的有生力量和武器裝備,丟掉了大片的陣地,是一次失敗的戰役。
據徐永昌日記,軍事委員會內部多數認為日軍的戰略意圖是欲打通平漢、粵漢至湘桂線迄鎮南關。而徐永昌對日軍欲打通大陸交通線、摧毀西南空軍基地的說法不以為然。他判斷日軍的企圖是「欲打擊我之野戰軍,杜我反攻或轉用」,認為日軍的進退程度,全視國軍的反擊力度如何。
如前所述,打擊重慶國民黨軍與打通大陸交通線、摧毀西南空軍基地,均是日軍「一號作戰」的戰略意圖。徐永昌之所以對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企圖認識不清,乃因為他低估了日軍的作戰能力。他認為日軍「欲攻犯兩路或三路而確保之,恐彼亦不易抽出如此巨大兵力」。
鑒於第一戰區蔣鼎文和湯恩伯、封裔忠在北戰場抵抗不力,迅速敗退,已引起國內輿論的紛紛指責和國際輿論的譏評,封少君認為,若粵漢線也不戰而退,「抗戰前途尚堪問乎?」封少君的主張得到了蔣介石的認可。
❾ 抗日戰爭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1、淞滬會戰(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2、上高戰役
上高戰役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3、南京保衛戰(抗日戰爭時期保衛中國首都的戰役)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
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4、徐州會戰(抗日戰爭時期一次大規模的防禦戰役)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5、長沙會戰(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 。
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❿ 湖南長沙抗日歷史
1938年10月武漢、廣州淪陷之後,中國的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位於武漢與廣州之間的長沙,成為這一時期中國阻止日本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最前沿堡壘。為攻取長沙這一戰略要點,日本侵略軍以第十一軍為主體,從1939年9月至1944年6月先後4次進犯長沙,以第九戰區為主體的中國軍隊採取「後退決戰」的戰略與日軍先後展開了4次大規模的作戰。
1939年9月初,歐戰爆發後,日軍為配合德、意法西斯,加強了在中國戰場的攻勢。9月中旬,日本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茨指揮10萬兵力,採用「分進合擊」、「長驅直入」的戰術,從贛北、鄂南、湘北進犯長沙,企圖消滅中國第九戰區的主力,挫敗中國政府的抗戰意志。國民黨第九戰區代理司令長官薛岳動員戰區所屬部隊30餘萬兵力迎戰,並以一部兵力於贛北阻擊日軍,將主力放在湘北,「逐步抵抗,誘敵深入」,將決戰地點選擇在長沙附近。9月14日,第一次長沙會戰首先在贛北揭開序幕,18日開始,日軍主力由湘北正面向我守軍陣地發起猛烈進攻,22日攻破新牆河防線,26日佔領淚羅江防線,然後繼續南侵,一部進至離長沙城約30公里的撈刀河,大部進入伏擊國內。中國軍隊突然發起反攻,在福臨鋪、三姐橋、青山市伏擊或阻擊敵軍,予敵大量殺傷。
此時孤軍深入長沙的敵軍既沒有捕殺我軍主力,又缺乏後續部隊的增援,形勢十分不利,從29日起被迫撤退。薛岳立即嚴令各部全力追擊,中國空軍也從成都機場起飛轟炸武漢日軍機場。10月7日,日軍退過新牆河,憑險據守。至此,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是役中國軍隊傷亡4萬餘人,殲敵萬餘人,時稱「第一次湘北大捷」。此次會戰是歐戰爆發後日軍在中國戰場發動的第一次攻勢,也是抗戰開始以來中國守軍首次用武力迫使日軍回復到戰前原態勢的一次戰役。粉碎了日軍「以戰迫降」的狂妄企圖,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日本為與英美爭霸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經日本大本營批准,侵華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阿南惟畿調集10餘萬大軍,配備強大的火力和大量的騎兵,改用「中間突破」、「兩翼迂迴」的「雷擊戰」戰術,於9月上旬發動了對長沙的第二次大規模進攻。薛岳仍然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在長沙及周圍地區部署了約30萬人的兵力,計劃「誘之於汩羅江以南、撈刀河兩岸反擊而殲滅之」。9月7日,日軍一部包圍大雲山中國守軍,揭開了第二次會戰的序幕。17日晚,日軍主力向湘北全線展開猛攻。由於對日軍此次進攻的規模估計不足,選擇決戰地區不當,加之日軍又破譯我方幾次重要的無線電指揮電訊,因而在會戰前期,我方處處被動,節節失利,新牆河、汩羅江、撈刀河各防線被迅速突破,我防守及各增援部隊先後敗退,日軍迅速地挺進到了長沙外圍及其以南的株洲,27日晚攻入長沙城。日軍佔領長沙後,敵我形勢卻迅速發生變化。日軍後方遭到我第六戰區主力的攻擊;我軍各部重振旗鼓後也由各個方面向長沙周圍迅速集結。在此形勢下,攻入長沙僅3天的日軍被迫於10月1日開始撤退。薛岳命令備部乘勢追擊,分別採取埋伏、截擊戰打擊日軍,在汩羅江、瀏陽河予敵大量殺傷。10月8日敵我雙方回復到戰前狀態。是役敵軍死傷約7000人,我軍損失近7萬人。但日軍迫使我方屈服的目的沒有達到,反而給我方心理上和宣傳上的好處。近衛內閣也因此而被下台。時稱「第二次湘北大捷」。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英美軍隊在日軍面前不堪一擊,受到「輝煌戰果」鼓舞的侵華日軍頗想一顯身手。駐華中的日軍第十一軍司令阿南惟畿為牽制中國軍隊增援港九及緬甸,出動12萬兵力,於12月24日強渡新牆河南進,再度進犯長沙,聲稱「要到長沙過新年」。面對日軍的猛烈攻勢,薛岳制訂了「天爐戰」計劃,決定將敵人誘至爐底,即決戰地區定在撈刀河與測陽河之間,予以包圍殲滅。會戰一開始,湖南民眾以「焦土抗戰」、「與日俱亡」的悲壯氣概,一夜之間便使日軍無法在戰區內獲得一粒米一根草,所有大小公路也溝塹縱橫,日軍的坦克、牽引車、野炮、重炮均不能通行。守衛長沙城的第十軍將士抱定與長沙共存亡的決心拚死抵抗,使驕橫不可一世的「皇軍精銳」在長沙城下竟無法越雷池一步。我嶽麓山上的重炮群居高臨下,一顆顆炮彈向日軍傾瀉,每一聲爆炸都引起中國軍隊的陣陣歡呼聲。1942年1月4日拂曉,我軍形成對日軍的三面合圍態勢,彈盡糧絕的日軍狼狽突圍。我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將敵人殺得潰不成軍。殘余日軍最後靠著施放毒氣和空軍的掩護才得以逃回原來的據點。16日,日軍司令部從岳陽撤回武漢,第三次長沙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是役日軍死傷5萬餘人,這是太平洋戰爭初期同盟國一連串失敗中首開勝利的記錄,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日本因在長沙慘敗,再次意識到中國實力尚存,不敢遽爾從中國戰場捆出兵力,有力地支援了南洋英美友軍。當時,英國《泰晤士報》發表評論指出:「12月7日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系華軍之長沙大捷。」蔣介石也說「此次長沙勝利,實為七七以來最確實而得意之作。」
第四次長沙會戰(1944年5-6月)是長衡會戰的第一階段,而長衡會戰又是日方為援助南洋日軍而進行的,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5月戰火燒到湖南。27日,日第十一軍各由橫山勇指揮向湘北方向發起攻勢,其第二線兵團同時南下參加作戰。各路日軍避開我軍的側翼迂迴,分途向長沙外圍發起攻勢,並佔領其外圍據點。6月16日開始向長沙城區和嶽麓山主陣地發起猛攻。守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由於隔江分陣,力不能支,而嶽麓山炮兵陣地的火力又遭到日軍重炮和空軍的壓制而無法充分發揮。至18日,日軍用優勢兵力自背後攻破嶽麓山陣地,城內守軍被迫突圍,長沙淪陷。
4次會戰中,國民黨軍隊中的廣大官兵,發揚了愛國主義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數次打退了敵人的進攻,給敵以重創。雖然最終未能阻止住敵人的大規模進攻,但有力地配合了全國范圍內正面戰場的作戰,並在戰略上配合和支援了敵後戰場的反掃盪斗爭,為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