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事件德

歷史事件德

發布時間:2021-02-13 03:55:35

1. 概括德國歷史重大事件,哦多k!T^T求助哇

下面是按重要性排列的重大歷史事件(編輯了一下,粗略看看吧。詳細的你要讀德國史了)

德國位於歐洲西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鄰北海和波羅的海與北歐國家隔海相望,是歐洲西部鄰國最多的國萊茵河風光家。

NO1. 史前時期

keyword:條頓堡森林之戰 部落戰爭

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征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之戰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並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後,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NO2. 德意志立國時期

keyword: 查理曼帝國 分裂 東法蘭克王國 薩克森王朝 德意志王國

5世紀末,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國幾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的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NO3. 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

NO4. 魏瑪共和國

(1919–1933)

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是在德國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權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瑪政府自一開始就註定了困於經濟問題和本身魏瑪憲法固有的缺陷。

開始的幾年,魏瑪共和國不得不忙於處理左翼和右翼相繼發動的叛亂和1923年的嚴重的通貨膨脹。接下來,由於德國與戰時敵人們的關系逐漸緩和和賠償債務的放寬,情況有了些好轉。盟國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秩序和繁榮,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1930年來臨的大蕭條之前。

此後,經濟的衰退,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NO5. 納粹德國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魏瑪共和國的政局開始轉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為領袖的納粹黨在1933年1月30日開始掌握了德國的政權。

希特勒執政後,對內開始實行白色恐怖,殘酷鎮壓異己分子,通過沖鋒隊、黨衛軍和國家秘密警察(蓋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勞動營和集中營實行法西斯專政。希特勒是通過鼓吹強烈的民粹主義上台的,上台後的他開始了對猶太人瘋狂的種族壓迫。1933年12月 1日通過《保證黨和國家統一法》。1934年8月1日通過《德國元首法》等,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希特勒將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加快重整軍備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起50萬人的軍隊,次年宣布實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計劃」,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西方各國。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將德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7月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

11月25日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公約》,1939年5月22日,德國和義大利於柏林訂立同盟條約,至此,三國正式結盟,被稱為軸心國。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9月,在慕尼黑會議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簽訂《慕尼黑協定》。10月,肢解並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隨後迅速佔領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擊敗英法聯軍,並佔領了法國。隨後佔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德軍失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轉折。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協定,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柏林作為特殊單位由4國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並,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

NO6. 冷戰時期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戰敗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議》,德國除割讓給蘇聯和波蘭11.4萬平方公里土地外,其餘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蘇、美、英、法分區佔領。

1947年1月1日,美佔區和英佔區組成聯合經濟區,同年4月法佔區也加入該聯合經濟區。1948年9月由州議會代表組成協商會議。1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9月20日,由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聯邦德國的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的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憲法法院。

1946年4月蘇聯佔領區的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並,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蘇占區召開德國人民第一次代表大會。1949年5月30日德國人民第3次代表大會批准憲法。同年10月7日臨時人民議院通過憲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10月10日蘇聯佔領當局將行政職權移交給臨時政府。

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為兩個城市。1961年,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邊界自己的一側修建柏林牆,冷戰達到了最高峰。

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較快,到統一前,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民主德國在東歐國家中經濟是發展最健康和快速的,統一前,東西德國都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

NO7. 德國再次統一

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國的領土並入聯邦德國。

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後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NO8. 中世紀全盛時期

人們通常以卡洛林王朝絕嗣,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的911年作為東法蘭克帝國向德意志帝國過渡的開始。康拉德一世被視為第一位德意志國王(當時的正式稱號是「法蘭克國王」,後稱「羅馬國王」;11世紀開始帝國的稱號是「羅馬帝國」,13世紀後稱為「神聖羅馬帝國」;15世紀時又附加「德意志民族」於前)。帝國是選舉制的君主國;國王由高級貴族選出,同時奉行「血統法」,即:新國王應同其前任有血緣關系。但是,該原則時遭夭折;重復選舉的情況屢見不鮮。中世紀時帝國不設都城,國王以巡遊為治。帝國無賦稅,國王收入主要來自託付他管理的「帝國財產」。他的權威並不理所應當地得到承認:只有靠軍事實力和巧妙的聯盟政策,他才能獲得部族中強大的公爵們的尊敬。康拉德的繼承者,薩克森公爵亨利希一世(919-936)做到了這一點,他的兒子奧托一世(936-973)更是青出於藍。奧托使自己成為帝國的實際統治者。962年他在羅馬加冕為皇帝一事就顯示了他的權勢之盛。

從此,德意志國王就有登基為帝的資格。觀念中的皇權是無所不包的,它賦予擁有者以統治整個西方世界的權力。然而,這種觀念從未完全在政治上成為現實。為了接受教皇加冕,國王非親自前往羅馬不可。這就開始了德意志國王的義大利政策。他們在義大利北部和中部的統治維持了300年之久,從而在德國的大計上不能遇事親躬。奧托的繼承者們統治期間為此經受了嚴重的挫折。繼任的薩利爾王朝再次出現繁榮。亨利希三世時(1039-1056)德意志王室和帝位均達權力的最高峰;主要是堅決保持了它們對教皇的優先地位。亨利希四世(1056-1106)卻無法維持這一局面。在關於主教任命權的斗爭中(授職之爭),他雖然表面上對教皇格里哥里七世取得了勝利,但是他赴卡諾薩的贖罪之行(1077)對皇位來說不啻是一次不可挽回的喪失聲望之舉。從此以後,皇帝和教皇就平起平坐了。

1138年開始了施陶芬王朝的百年統治。弗里德里希一世巴巴洛薩(1152-1190)在同教皇、義大利北部諸城市以及同他在德國的主要對手-薩克森公爵雄獅亨利希的斗爭中重新振興了皇室。然而,在他統治期間,領土開始四分五裂,最後削弱了中央權力。巴巴洛薩的繼承人亨利希六世(1190-1197)和弗里德里希二世(1212-1250)時期盡管皇室權力強大,這一發展仍在繼續。宗教的和世俗諸侯成了擁有半主權的「邦君」。

隨著施陶芬王朝的衰亡(1268),西方的無所不包的皇權實際上已然終結。德國內部各種紛爭的力量使它無法成為民族國家,而當時這一過程卻正在西歐其他國家中進行。這是德國人成為「後起民族」的根源之一。

NO9. 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

哈布斯堡王室中第一個登上皇位的是魯道夫一世(1273-1291)。皇權的物質基礎如今不再是已失去的帝國財產,而是各王朝的王族財產;王族領地權政策成為每個皇帝的主要利益所在。

卡爾四世於1356年頒布的黃金詔書是一種帝國基本法,它賦予7位地位顯赫的侯爵(選帝侯)以選舉國王的特權以及其他大邦諸侯沒有的另外一些優先權。在那些小伯爵、領主和騎士逐漸失去作用的時候,城市的影響因其經濟力量而不斷擴大。城市同盟的締結使城市進一步強大。這些同盟中最重要的漢薩同盟成為14世紀時波羅的海地區舉足輕重的力量。

1438年開始,帝國雖然表面上仍為選舉制的君主國,而王權卻實際上由那時已成為最強大地區勢力的哈布斯堡王族掌握。15世紀時,要求帝國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第一個不經過教皇加冕而即位的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試圖實現這一改革,但無成效。由他創建或改組的帝國議會、帝國專區、帝國法院等機構雖然一直存在到帝國結束(1806),卻未能阻止其繼續分裂。出現了「皇帝與帝國」的二元制:一方面是帝國首腦,另一方面是選帝侯、各邦侯爵和諸城市。皇帝的權力由於他們在選舉時同各選帝侯達成的「屈從」協議而受到限制並越來越有名無實。各邦侯爵,尤其是大邦侯爵以削弱帝國權力來大張旗鼓地擴充自己的權力。然而帝國繼續存在:皇冠的光輝尚未消失,帝國的思想仍然生氣勃勃。帝國大聯合為中小各邦提供保護,使之免受強鄰的侵犯。

城市成為經濟力量的中心,它們首先從不斷發展的貿易中得到好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中出現了超越手工業者行會系統,和遠途貿易一樣帶有早期資本主義特色的經濟形式。與此同時,在思想方面發生了以文藝復興和和人文主義為標志的變化。這種新覺醒的批判精神的矛頭所向首先是教會的諸種弊端。

NO10. 宗教分裂的時代

1517年以來,主要在馬丁·路德的活動影響下,郁積的對教會的不滿在迅速展開的宗教改革中爆發了,其後果遠遠超出了宗教的范圍。整個社會結構陷於動盪之中。1522/23年爆發帝國騎士起義,1525年發生的農民戰爭是德國歷史上政治與社會要求相結合的第一次較大的革命運動。兩次起義都遭到失敗或血腥鎮壓。宗教改革的主要受益者是各邦侯爵。經過曲折的斗爭,他們在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中獲得決定自己的臣民信奉何種宗教的權利。新教被承認為同天主教平等的教會。德國的宗教分裂從此成為定局。斯時在位的皇帝是卡爾五世(1519-1556),他通過繼承成為卡爾大帝以來最大的世界帝國的君主。他殫思極慮謀求世界政治的利益,卻在德國難酬壯志。他退位後帝國分裂,德意志各侯國和西歐各民族國家構成了新的歐洲國家體系。
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時期,德國五分之四為新教勢力范圍,然而教會之爭並未就此結束。後來的幾十年中,天主教又奪回了許多地區(所謂的「反宗教改革」)。教派對立因而加劇,導致了宗教黨派的出現:新教聯盟(1608)和天主教同盟(1609)。波希米亞的一次地方性沖突竟至引起了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後來擴大為政治矛盾和宗教對立迎頭撞擊的全歐性爭斗。1618-1648年間,德國的大片地區田野荒蕪,人煙斷絕。

1648年威斯特法倫和約將德國部分領土割讓給法國和瑞典,並確認瑞士和荷蘭退出帝國聯合。和約賦予帝國各階層在處理宗教和世俗事務方面的一切重大主權並允許它們與外國夥伴結盟。

參考網址:http://lishi.xooob.com/lszl/200911/395118.htm

2. 德國歷史事件

1972年,慕尼黑奧運血案。 1972年9月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第20屆奧運會上,主辦國新建了版現化代比賽場權館,首次使用精確的電子計時器和激光測距儀,首次開通衛星環球電視直播。當運動會順利進行了2/3的賽程時,阿布-尼達爾"恐怖公司"的前身"黑九月",製造了一起奧運史上罕見的慘劇。

3. 歷史上有德無才的人,及事例

劉備

1、折服刺客

劉備的一生仁德,史書記載,劉備曾經和叫做劉平的有些恩怨,劉平非常看不起劉備,對於自己位居劉備之下非常不甘心,就找了一個刺客去刺殺劉備,結果劉備依舊非誠心的對待這個刺客,刺客都不忍心殺這么仁厚的人,把刺殺事件告訴了劉備然後飄然離去。

2、求田問舍

劉備有德行,真心贊賞許汜的才能,最終贏得許汜的心,將其收歸己有。劉備曾經和許汜一起在劉表那兒評論天下豪傑,談到陳登的時候許汜就說這人只是個豪橫無禮,於是劉備就問他是什麼事情呢?

許汜就將自己曾經受到陳登無視的事情說了一遍。劉備感嘆道:您有著名士之名,現在天下大亂,正是希望你這樣的人來拯救蒼生,但是你走到哪都忙著買地買房,這正是陳登最看不起的樣子,他又怎麼會禮遇你呢?

(3)歷史事件德擴展閱讀:

劉備以德服人稱霸天下

自古以來有力者可以爭天下,有德者可以服天下人,劉備的爭霸之路是崎嶇不平的,劉備實力不足,不能用實力橫掃天下,不能如同曹操一般虎視天下,劉備巧辟了一條以德服人的道路。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

4. 中國歷史上的史德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有籍可考的最早一起屠殺史官的事件,發生在春秋戰國魯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齊國重臣崔杼的老婆棠姜,容貌美麗,被國君庄公姜光看上,兩人眉來眼去,勾搭成奸。姜光常常趁崔杼外出時跑到他家與棠姜宣淫,並把崔杼的帽子賞給別人。崔杼發現後,憤怒異常,設計捉姦。他謊稱有病,不能上朝議政,淫慾如火的姜光覺得這是找棠姜尋歡的好機會,哪知崔杼早有準備,他到了崔杼府上,見棠姜不出來,還以為不知他聖駕光臨,便抱著柱子唱歌,企圖勾引她前來承歡。

不料此時大門忽然關閉,埋伏在暗處的武士一齊沖出,姜光見勢不妙,慌忙跳牆逃走,被武士一箭射中屁股,從牆上一頭栽了下來,武士們遂上前將這個淫棍亂刀砍死。

庄公姜光雖然因與大臣的老婆通姦而被殺,但他畢竟一國之君,於是齊國的太史對這一大案做了記錄曰:「崔杼弒其君。」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殺了。太史的弟弟接著照寫,崔杼照殺不誤。但他過於相信刀斧的威力,太史的二弟仍然接著照寫。遠在外地的南史氏聽說崔杼連殺兩位史官,也毫不畏懼地拿著簡冊趕往都城,准備照寫。崔杼見如此殺下去,不但不能掩蓋自己弒君的事實,反而罪過更大,只好罷休。南史氏聽說崔杼不再殺人,才放心地返回住地。

齊太史不畏強權、不怕犧牲,前仆後繼,直筆寫史的精神,成為後世史官的典範。文天祥《正氣歌》列述正氣12例,開篇第一例便是:「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董狐是晉國太史,也以直筆寫史而名傳後世。但崔杼為隱惡而亂殺史官,卻給後世史家造成精神上的威脅。可以想像,崔杼如果將手中的屠刀一直揮將下去,寫史的人再多,終有斬盡殺絕的時候,而歷史的真相,也將被徹底掩蓋。於是春秋時期的一些史家開始採取口傳史事的辦法,或是多用「曲筆」以避禍。

司馬遷評論《春秋》、《左傳》說:「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班固也對當時的史籍做出如下評論:「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於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傳》、《穀梁》、《鄒》、《夾》之傳。」(《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論》)由此可見,即使是頭號聖人孔丘先生所作的《春秋》,對於有「威權勢力」者的所作所為,只能用口頭傳授的方式,由師傅傳給弟子,再由弟子往下傳。靠這種口頭傳授的方式,勢必使史事失實或傳出幾種說法,結果為後世的史家、學者帶來很大的麻煩。

崔杼只是一朝的大臣,就可以濫殺史官,作為一國之尊的皇帝老爺,殺起史官來就更不在話下。繼崔杼之後,兩眼盯著史官,動輒審查、篡改史書的皇帝、權臣不乏其人。

東漢的班固,就險些被皇帝殺掉。班固之父班彪為續《史記》而著有《史記後傳》數十篇,班彪死後,班固回到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家鄉,整理老父遺留的史稿,立志完成父親的遺業。不料後來有人上書告密,說他私修國史。明帝劉庄即令逮捕班固,並將他父子的史稿全部沒收。班固的弟弟班超為救老哥,隨後趕到洛陽,上書陳述班固著書的用意。劉庄原以為班氏父子的史稿中可能記錄了皇帝的丑惡之事,但親自審查之後,覺得內容並無違礙,而且文筆極佳。於是便下令釋放班固,並任他為蘭台令史,參預編修國史。假如沒有班超上書援救,而史稿中又有犯忌之處,班固即使不被砍頭,恐怕也要在監獄里長期安家。

東晉中葉,大司馬桓溫專權,視皇帝為傀儡。桓溫自恃威勢,素有篡位稱帝之心,曾撫枕慨嘆:「男兒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海西公太和四年(369年),桓溫率步騎兵5萬北伐前燕,在枋頭(今河南省淇縣東南),遭燕軍突襲,晉軍大敗,死傷3萬餘人。桓溫南征北戰,屢建大功,這是他軍事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敗仗。在他的手下做參軍的孫盛,博學多才,曾做過著作佐郎,寫了一部晉代史書,取名《晉陽秋》,當時被稱作良史。《晉陽秋》一書中如實記錄了桓溫在枋頭吃敗仗的經過。桓溫這時權勢正隆,廢皇帝司馬奕為海西公,立司馬昱為帝(簡文帝),緊鑼密鼓地為篡位做准備。他看罷此書,大為惱怒,孫盛已告老還鄉,他便威脅孫盛的兒子孫潛說:「枋頭一戰固然失利,但決不像你父親所寫得那樣。如果這部史書得以流傳,將關繫到你孫氏一門的存亡。」意即要是不改,我將殺你全家。

孫潛連忙叩頭謝罪,說一定請父親刪改。哪知孫盛生性強直,不畏權貴,不但不接受兒子的請求,還把他狠狠教訓了一頓。諸子見老爹如此強硬,都跪在他面前叩頭哭泣,求他為一家百餘口人的性命著想,刪改《晉陽秋》。孫盛更怒,又大發了一頓脾氣。兒子們見勸說無效,便瞞著老爹,把書中犯忌之處偷偷做了刪改。

一場滅門大禍終於得免,而桓溫也如願以償地掩蓋了那段不光彩的歷史。哪知孫盛早有預見,事先將《晉陽秋》的定本抄寫了兩部,寄往前燕收藏。後來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廣求異聞,從遼東得到了這部書稿的原本,桓溫篡改歷史的企圖終於未能得逞。

前秦皇帝苻堅,其父苻雄早亡,其母苟太後年輕寡居,與將軍李威私通,且鬧得人所周知,致使苻堅的血緣不明,讓人懷疑他不是苻雄所出。史官也記下了苟太後的風流韻事,並稱李威有「辟陽之寵」。苻堅身為一國之主,身世居然有問題,當然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他生怕史官照錄其母與李威的關系,給他留下不可抹去的「污點」,便不顧制度的規定,調閱起居注和史官編修的有關著作,發現其中果然有關於其母和李威私通的記錄,他既羞慚又惱怒,下令將這些記錄和史稿全部焚毀,並且要拿史官治罪。但負責編修史稿的著作郎趙泉、車敬等人已死,才未造成一場屠殺。

由於原始資料已經燒掉,後來史官只好重新搜集資料,補寫這段歷史,但有關事實已十不得一,給後人留下了無法解開的謎團。《晉書》的作者房玄齡,在寫《苻堅載記》時,對於苻堅的出生,只好按照前朝史官的手法,亂打馬虎眼,將其神化一番,說是:「其母苟氏嘗游漳水,祈子於西門豹祠,其夜夢與神交,因而有孕,十二月而生堅焉。」也即鬧不清苻堅的老爹究竟是誰,乾脆說他是神的兒子以矇混過關。

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篡改、焚燒史書、威脅打擊修史者等手段企圖飾過掩惡的皇帝、權臣,當然不止桓溫、苻堅兩人。南朝齊國的開國皇帝蕭道成,原是宋國的權臣,總攬軍政,威勢震主,後迫使宋順帝劉准禪位,自己當起了皇帝,並改國號為齊。「願後身世世勿復生天王(帝王)家!」這一名言,便是蕭道成派兵入宮,劉准被迫禪位後的哭訴之語。蕭道成死後,他的兒子蕭賾即位,是為武帝。他在位期間,征虜功曹(征虜將軍之佐吏)劉祥撰寫了一部《宋書》,將蕭道成受禪的經過,直筆實錄,並有譏刺之語。蕭賾得知後,大為不滿,這等於將他老爹篡位的勾當曝了光,並將傳之後世。但蕭賾一時沒抓到劉祥什麼把柄,未拿他治罪。後來劉祥作《連珠》15首,內容多怨刺之語,蕭賾這下揪住了他的辮子,令御史中丞任遐上書彈劾劉祥「輕議乘輿(指皇帝),歷貶朝望」、「道說朝廷,亦有不遜之語」(《南齊書·劉祥傳》)將他流放廣州。劉祥在流放地抑鬱而死,時年39歲。

梁國武帝蕭衍,登上龍椅的途徑與蕭道成相同。永元三年(501年),時任輔國將軍、雍州刺史的蕭衍,擁立南康王蕭寶融即位於江陵,是為和帝。後來他起兵攻下齊國首都建康,東昏侯蕭寶卷被建康守將所殺。蕭衍遂自為中書監、大司馬、錄尚書事、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建安郡公,總攬朝政。翌年又進位相國,封為梁公,不久又晉爵為王,反正兵權在握,他想鬧個多大的官就鬧個多大的官。隨後,他逼蕭寶融禪位,自己坐上了龍椅,改國號為梁,成了梁國的開國皇帝。奉朝請吳均在撰《齊春秋》時,把蕭衍稱帝的經過如實寫入。蕭衍看了《齊春秋》,火冒三丈,下令罷去吳均官職,並將《齊春秋》付之以炬。

北魏大臣崔浩因編修《國書》而被殺,是中國史學史上一起駭人聽聞的事件。

崔浩,字伯淵,高清河東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人。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朝,官至司徒,參預軍國大計,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起過重要作用。他博覽經史,善於書法,信奉道教,兼通陰陽術數,史書稱他「才藝通博,究覽天下,政事籌策,時莫能二」。太武帝神麚二年,魏世祖拓跋燾為了讓自己的豐功偉績傳於後世,下詔令崔浩編纂北魏的《國書》,稱贊他「德冠朝列,言為世范」,要他「綜理史務,述成此書,務從實錄」(《魏書·崔浩傳》)。崔浩奉詔後,很快組織了一個寫作班子,其中有中書侍郎高允與高讜、張偉、鄧穎等一幫文官,連他的弟弟也參加編纂。最後由崔浩負責統稿,對全書做了最後的潤色。

《國書》編好之後,本可以交差完事,但著作令史閔湛、郄標,一貫愛拍崔浩的馬屁,提出「請立石銘,刊載國書」的建議,即把《國書》內容刻石立碑,以傳永久,並提出將崔浩注釋的《五經》也一同刻上。古人把刻碑作為傳世的重要手段,能將《國史》刻石立碑,使其永垂不朽,崔浩當然贊成,連主持政務的皇太子也認為是好事。崔浩於是調集工匠,在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郊三里處辟了一塊方圓130步的地盤,作為《國書》、《五經》的碑林。用工達三百萬,方大功告成。然而,這項以圖「不朽」的工程,卻為他招來殺身之禍。

將史書刻石立碑,堪稱史無前例,況且碑又立在通衢之旁,故前來看稀罕的人絡繹不絕。崔浩在編修《國書》過程中,本著直筆寫史的原則,「盡述國事,備而不典」,把北魏皇室的丑聞秘事皆收錄其中。在拓跋氏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崔浩常和鮮卑貴族的意見相左,但甚得拓跋氏祖孫三代、特別是深受拓跋燾的寵信,招致鮮卑貴族和一些大臣的仇視和忌恨。這一下,他們終於抓住了崔浩的把柄,紛紛到拓跋燾那裡告狀,說他把《國書》刻石立碑,將皇室秘事公之於眾,是「暴揚國惡」。拓跋燾大怒,忘記了自己曾令崔浩「務從實錄」等語,下令將崔浩及秘書郎吏以下參預修史的128人全部處死,並滅其三族。幸虧高允臨難不懼,據理力爭,這些人的親屬才免於一死。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被誅。臨刑時,他被關進囚車,押往城南刑場,押送官令數十名衛士往他身上撒尿,崔浩嗷嗷呼冤,遠處的行路人都聽到他的叫聲。崔氏家族及與其通婚的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盡遭滅族,上千名無辜的人死於這場屠殺。這一血案,給後世史官的心理上留下一道無法抹去的陰影。

曾經做過史官的韓愈,深知修史之難、做史官之險,他在《答劉有才論史書》一文中,列舉孔子、司馬遷、班固、崔浩等修史者所遭厄難,大發感慨說:「夫為史者,不有人禍,則有天刑,豈可不畏懼而輕為之哉!」天刑當然是一種迷信的說法,而人禍卻是歷朝難免。

由於帝王與權臣為掩惡諱過而屠刀亂揮,不知多少人因直筆寫史而人頭落地。然而,中國古代史官所遭受的重重厄難,並沒有嚇倒後來者,齊太史不畏艱險、冒死直筆寫史的精神氣節,代代相傳,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那麼一些將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以史家應有的不屈不撓的錚錚鐵骨,以對歷史、對後人負責的可貴精神,秉筆直書史事,才使許多歷史的真相傳諸後世。

5. 德國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NO1. 史前時期
keyword:條頓堡森林之戰 部落戰爭
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征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之戰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並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後,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NO2. 德意志立國時期
keyword: 查理曼帝國 分裂 東法蘭克王國 薩克森王朝 德意志王國
5世紀末,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國幾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的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NO3. 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
NO4. 魏瑪共和國
(1919–1933)
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是在德國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權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瑪政府自一開始就註定了困於經濟問題和本身魏瑪憲法固有的缺陷。
開始的幾年,魏瑪共和國不得不忙於處理左翼和右翼相繼發動的叛亂和1923年的嚴重的通貨膨脹。接下來,由於德國與戰時敵人們的關系逐漸緩和和賠償債務的放寬,情況有了些好轉。盟國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秩序和繁榮,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1930年來臨的大蕭條之前。

6. 法和德最早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普法戰爭,普魯士戰勝,德皇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登基稱帝,統一德國也是這時建立。

7. 近代德國的歷史大事件

德國位於歐洲西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鄰北海和波羅的海與北歐國家隔海相望,是歐洲西部鄰國最多的國萊茵河風光家。

NO1. 史前時期

keyword:條頓堡森林之戰 部落戰爭

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征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之戰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並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後,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NO2. 德意志立國時期

keyword: 查理曼帝國 分裂 東法蘭克王國 薩克森王朝 德意志王國

5世紀末,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國幾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的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NO3. 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

NO4. 魏瑪共和國

(1919–1933)

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是在德國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權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瑪政府自一開始就註定了困於經濟問題和本身魏瑪憲法固有的缺陷。

開始的幾年,魏瑪共和國不得不忙於處理左翼和右翼相繼發動的叛亂和1923年的嚴重的通貨膨脹。接下來,由於德國與戰時敵人們的關系逐漸緩和和賠償債務的放寬,情況有了些好轉。盟國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秩序和繁榮,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1930年來臨的大蕭條之前。

此後,經濟的衰退,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NO5. 納粹德國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魏瑪共和國的政局開始轉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為領袖的納粹黨在1933年1月30日開始掌握了德國的政權。

希特勒執政後,對內開始實行白色恐怖,殘酷鎮壓異己分子,通過沖鋒隊、黨衛軍和國家秘密警察(蓋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勞動營和集中營實行法西斯專政。希特勒是通過鼓吹強烈的民粹主義上台的,上台後的他開始了對猶太人瘋狂的種族壓迫。1933年12月 1日通過《保證黨和國家統一法》。1934年8月1日通過《德國元首法》等,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希特勒將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加快重整軍備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起50萬人的軍隊,次年宣布實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計劃」,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西方各國。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將德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7月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

11月25日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公約》,1939年5月22日,德國和義大利於柏林訂立同盟條約,至此,三國正式結盟,被稱為軸心國。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9月,在慕尼黑會議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簽訂《慕尼黑協定》。10月,肢解並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隨後迅速佔領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擊敗英法聯軍,並佔領了法國。隨後佔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德軍失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轉折。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協定,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柏林作為特殊單位由4國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並,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

NO6. 冷戰時期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戰敗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議》,德國除割讓給蘇聯和波蘭11.4萬平方公里土地外,其餘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蘇、美、英、法分區佔領。

1947年1月1日,美佔區和英佔區組成聯合經濟區,同年4月法佔區也加入該聯合經濟區。1948年9月由州議會代表組成協商會議。1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9月20日,由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聯邦德國的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的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憲法法院。

1946年4月蘇聯佔領區的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並,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蘇占區召開德國人民第一次代表大會。1949年5月30日德國人民第3次代表大會批准憲法。同年10月7日臨時人民議院通過憲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10月10日蘇聯佔領當局將行政職權移交給臨時政府。

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為兩個城市。1961年,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邊界自己的一側修建柏林牆,冷戰達到了最高峰。

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較快,到統一前,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民主德國在東歐國家中經濟是發展最健康和快速的,統一前,東西德國都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

NO7. 德國再次統一

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國的領土並入聯邦德國。

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後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NO8. 中世紀全盛時期

人們通常以卡洛林王朝絕嗣,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的911年作為東法蘭克帝國向德意志帝國過渡的開始。康拉德一世被視為第一位德意志國王(當時的正式稱號是「法蘭克國王」,後稱「羅馬國王」;11世紀開始帝國的稱號是「羅馬帝國」,13世紀後稱為「神聖羅馬帝國」;15世紀時又附加「德意志民族」於前)。帝國是選舉制的君主國;國王由高級貴族選出,同時奉行「血統法」,即:新國王應同其前任有血緣關系。但是,該原則時遭夭折;重復選舉的情況屢見不鮮。中世紀時帝國不設都城,國王以巡遊為治。帝國無賦稅,國王收入主要來自託付他管理的「帝國財產」。他的權威並不理所應當地得到承認:只有靠軍事實力和巧妙的聯盟政策,他才能獲得部族中強大的公爵們的尊敬。康拉德的繼承者,薩克森公爵亨利希一世(919-936)做到了這一點,他的兒子奧托一世(936-973)更是青出於藍。奧托使自己成為帝國的實際統治者。962年他在羅馬加冕為皇帝一事就顯示了他的權勢之盛。

從此,德意志國王就有登基為帝的資格。觀念中的皇權是無所不包的,它賦予擁有者以統治整個西方世界的權力。然而,這種觀念從未完全在政治上成為現實。為了接受教皇加冕,國王非親自前往羅馬不可。這就開始了德意志國王的義大利政策。他們在義大利北部和中部的統治維持了300年之久,從而在德國的大計上不能遇事親躬。奧托的繼承者們統治期間為此經受了嚴重的挫折。繼任的薩利爾王朝再次出現繁榮。亨利希三世時(1039-1056)德意志王室和帝位均達權力的最高峰;主要是堅決保持了它們對教皇的優先地位。亨利希四世(1056-1106)卻無法維持這一局面。在關於主教任命權的斗爭中(授職之爭),他雖然表面上對教皇格里哥里七世取得了勝利,但是他赴卡諾薩的贖罪之行(1077)對皇位來說不啻是一次不可挽回的喪失聲望之舉。從此以後,皇帝和教皇就平起平坐了。

1138年開始了施陶芬王朝的百年統治。弗里德里希一世巴巴洛薩(1152-1190)在同教皇、義大利北部諸城市以及同他在德國的主要對手-薩克森公爵雄獅亨利希的斗爭中重新振興了皇室。然而,在他統治期間,領土開始四分五裂,最後削弱了中央權力。巴巴洛薩的繼承人亨利希六世(1190-1197)和弗里德里希二世(1212-1250)時期盡管皇室權力強大,這一發展仍在繼續。宗教的和世俗諸侯成了擁有半主權的「邦君」。

隨著施陶芬王朝的衰亡(1268),西方的無所不包的皇權實際上已然終結。德國內部各種紛爭的力量使它無法成為民族國家,而當時這一過程卻正在西歐其他國家中進行。這是德國人成為「後起民族」的根源之一。

NO9. 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

哈布斯堡王室中第一個登上皇位的是魯道夫一世(1273-1291)。皇權的物質基礎如今不再是已失去的帝國財產,而是各王朝的王族財產;王族領地權政策成為每個皇帝的主要利益所在。

卡爾四世於1356年頒布的黃金詔書是一種帝國基本法,它賦予7位地位顯赫的侯爵(選帝侯)以選舉國王的特權以及其他大邦諸侯沒有的另外一些優先權。在那些小伯爵、領主和騎士逐漸失去作用的時候,城市的影響因其經濟力量而不斷擴大。城市同盟的締結使城市進一步強大。這些同盟中最重要的漢薩同盟成為14世紀時波羅的海地區舉足輕重的力量。

1438年開始,帝國雖然表面上仍為選舉制的君主國,而王權卻實際上由那時已成為最強大地區勢力的哈布斯堡王族掌握。15世紀時,要求帝國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第一個不經過教皇加冕而即位的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試圖實現這一改革,但無成效。由他創建或改組的帝國議會、帝國專區、帝國法院等機構雖然一直存在到帝國結束(1806),卻未能阻止其繼續分裂。出現了「皇帝與帝國」的二元制:一方面是帝國首腦,另一方面是選帝侯、各邦侯爵和諸城市。皇帝的權力由於他們在選舉時同各選帝侯達成的「屈從」協議而受到限制並越來越有名無實。各邦侯爵,尤其是大邦侯爵以削弱帝國權力來大張旗鼓地擴充自己的權力。然而帝國繼續存在:皇冠的光輝尚未消失,帝國的思想仍然生氣勃勃。帝國大聯合為中小各邦提供保護,使之免受強鄰的侵犯。

城市成為經濟力量的中心,它們首先從不斷發展的貿易中得到好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中出現了超越手工業者行會系統,和遠途貿易一樣帶有早期資本主義特色的經濟形式。與此同時,在思想方面發生了以文藝復興和和人文主義為標志的變化。這種新覺醒的批判精神的矛頭所向首先是教會的諸種弊端。

求採納

8. 話說德國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德國位於歐洲西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鄰北海和波羅的海與北歐國家隔海相望,是歐洲西部鄰國最多的國萊茵河風光家。

NO1. 史前時期

keyword:條頓堡森林之戰 部落戰爭

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征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之戰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並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後,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NO2. 德意志立國時期

keyword: 查理曼帝國 分裂 東法蘭克王國 薩克森王朝 德意志王國

5世紀末,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國幾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的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NO3. 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

NO4. 魏瑪共和國

(1919–1933)

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是在德國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權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瑪政府自一開始就註定了困於經濟問題和本身魏瑪憲法固有的缺陷。

開始的幾年,魏瑪共和國不得不忙於處理左翼和右翼相繼發動的叛亂和1923年的嚴重的通貨膨脹。接下來,由於德國與戰時敵人們的關系逐漸緩和和賠償債務的放寬,情況有了些好轉。盟國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秩序和繁榮,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1930年來臨的大蕭條之前。

此後,經濟的衰退,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NO5. 納粹德國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魏瑪共和國的政局開始轉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為領袖的納粹黨在1933年1月30日開始掌握了德國的政權。

希特勒執政後,對內開始實行白色恐怖,殘酷鎮壓異己分子,通過沖鋒隊、黨衛軍和國家秘密警察(蓋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勞動營和集中營實行法西斯專政。希特勒是通過鼓吹強烈的民粹主義上台的,上台後的他開始了對猶太人瘋狂的種族壓迫。1933年12月 1日通過《保證黨和國家統一法》。1934年8月1日通過《德國元首法》等,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希特勒將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加快重整軍備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起50萬人的軍隊,次年宣布實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計劃」,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西方各國。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將德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7月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

11月25日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公約》,1939年5月22日,德國和義大利於柏林訂立同盟條約,至此,三國正式結盟,被稱為軸心國。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9月,在慕尼黑會議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簽訂《慕尼黑協定》。10月,肢解並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隨後迅速佔領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擊敗英法聯軍,並佔領了法國。隨後佔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德軍失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轉折。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協定,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柏林作為特殊單位由4國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並,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

NO6. 冷戰時期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戰敗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議》,德國除割讓給蘇聯和波蘭11.4萬平方公里土地外,其餘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蘇、美、英、法分區佔領。

1947年1月1日,美佔區和英佔區組成聯合經濟區,同年4月法佔區也加入該聯合經濟區。1948年9月由州議會代表組成協商會議。1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9月20日,由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聯邦德國的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的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憲法法院。

1946年4月蘇聯佔領區的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並,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蘇占區召開德國人民第一次代表大會。1949年5月30日德國人民第3次代表大會批准憲法。同年10月7日臨時人民議院通過憲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10月10日蘇聯佔領當局將行政職權移交給臨時政府。

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為兩個城市。1961年,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邊界自己的一側修建柏林牆,冷戰達到了最高峰。

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較快,到統一前,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民主德國在東歐國家中經濟是發展最健康和快速的,統一前,東西德國都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

NO7. 德國再次統一

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國的領土並入聯邦德國。

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後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NO8. 中世紀全盛時期

人們通常以卡洛林王朝絕嗣,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的911年作為東法蘭克帝國向德意志帝國過渡的開始。康拉德一世被視為第一位德意志國王(當時的正式稱號是「法蘭克國王」,後稱「羅馬國王」;11世紀開始帝國的稱號是「羅馬帝國」,13世紀後稱為「神聖羅馬帝國」;15世紀時又附加「德意志民族」於前)。帝國是選舉制的君主國;國王由高級貴族選出,同時奉行「血統法」,即:新國王應同其前任有血緣關系。但是,該原則時遭夭折;重復選舉的情況屢見不鮮。中世紀時帝國不設都城,國王以巡遊為治。帝國無賦稅,國王收入主要來自託付他管理的「帝國財產」。他的權威並不理所應當地得到承認:只有靠軍事實力和巧妙的聯盟政策,他才能獲得部族中強大的公爵們的尊敬。康拉德的繼承者,薩克森公爵亨利希一世(919-936)做到了這一點,他的兒子奧托一世(936-973)更是青出於藍。奧托使自己成為帝國的實際統治者。962年他在羅馬加冕為皇帝一事就顯示了他的權勢之盛。

從此,德意志國王就有登基為帝的資格。觀念中的皇權是無所不包的,它賦予擁有者以統治整個西方世界的權力。然而,這種觀念從未完全在政治上成為現實。為了接受教皇加冕,國王非親自前往羅馬不可。這就開始了德意志國王的義大利政策。他們在義大利北部和中部的統治維持了300年之久,從而在德國的大計上不能遇事親躬。奧托的繼承者們統治期間為此經受了嚴重的挫折。繼任的薩利爾王朝再次出現繁榮。亨利希三世時(1039-1056)德意志王室和帝位均達權力的最高峰;主要是堅決保持了它們對教皇的優先地位。亨利希四世(1056-1106)卻無法維持這一局面。在關於主教任命權的斗爭中(授職之爭),他雖然表面上對教皇格里哥里七世取得了勝利,但是他赴卡諾薩的贖罪之行(1077)對皇位來說不啻是一次不可挽回的喪失聲望之舉。從此以後,皇帝和教皇就平起平坐了。

9. 德國的五個真實的歷史事件

1972年,慕尼黑奧運血案。

1972年9月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第20屆奧運會上,主辦國新建了專現化代比賽場館,屬首次使用精確的電子計時器和激光測距儀,首次開通衛星環球電視直播。當運動會順利進行了2/3的賽程時,阿布-尼達爾"恐怖公司"的前身"黑九月",製造了一起奧運史上罕見的慘劇。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事件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