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二歷史選修3知識點
2. 歷史選修二知識點
你的歷史書什麼版本啊??人教版?嶽麓版?還是其他版本??
3. 高中歷史選修二知識點總結。詳細的。
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一、洛克
主要觀點:(1)天賦人權;(2)自由和法律不可分割,提倡法治;(3)實行分權;
練習
1、洛克的人權包括:自由權、生命權和財產權。
2、下列屬於洛克的觀點的是:①②③④⑤⑥
①第一次系統提出天賦人權; ②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
③財產是通過勞動獲得的; ④財產權是上帝賦予的基本權利,是神聖不可剝奪的;
⑤立法權屬於人民,行政權屬於君主;⑥提出自由、法治與分權的政治原則
二、盧梭
主要觀點:(1)平等是他追求的首要目標,不僅要求法律時間的平等,而且主張事實上的經濟平等。(2)社會契約、人民主權(3)民主共和制
練習
3、關於盧梭的觀點正確的是:①②④
①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在於私有制; ②主張大體平均的小私有者社會;
③和孟德斯鳩一樣,都主張君主立憲制 ④強調公共意志
4、下列屬於盧梭的代表作品的是:③④⑤⑥
①《政府論》 ②《論法的精神》 ③《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④《愛彌爾》 ⑤《新愛洛綺絲》 ⑥《社會契約論》
三、《大抗議書》與內戰
1、1640年,英國新議會召開的直接原因是: 解決財政危機;這屆議會於1641年通過了《大抗議書》,其內容:歷數國王在內政外交上的弊端,提出廢除 封建特權,進行 改革的要求。1640年新議會的召開,為什麼做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標志:提出了限制專制王權的要求。為什麼把光榮革命作為其完成的標志:資產階級完成了奪取政權的任務。
2、英國資產階級的過程: 1640-1642 議會斗爭;1642-1648 內戰階段;1649-1660 共和國時期;1660-1688 復辟時期;1688年光榮革命(結束)。
3、年,克倫威爾建立「護國政體」,其主要原因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建立強有力的政權,鞏固其統治,維護其利益。實質是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統治。
4、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說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封建勢力的妥協;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建立正常的資產階級統治秩序的要求的反映。
5、新貴族和舊貴族的區別主要在於:是否採用資本主義性質的經營方式;新貴族能與資產階級結盟的主要原因是:兩者有共同的經濟利益。新貴族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圈地運動。
6、1649年被議會審判並處死的國王是 查理一世;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的國王是 查理二世;被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了的國王是 詹姆斯二世。
四、《獨立宣言》《人權宣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1776年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其內容有:①宣告美國成為獨立和自由的合眾國;②用天賦人權和民主原則來闡述獨立的理由,也闡述了新國家的基本原則。其人權主要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2、1789年法國制憲會議通過了《人權宣言》,其主要內容有:自由平等、主權在民、天
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人權宣言》的核心是人權、民主和法治,尤其強調了平等。
3、1912年3月,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重要內容有:①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國家體制和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②確立責任內閣制,③確認了保護私有財產和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原則;④宣布國家主權在民,規定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其中最能體現約束袁世凱權力的內容是:建立責任內閣制; 其性質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性質的憲法。其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其根本目的是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
五、法國大革命和法國政體的變遷
1、法國大革命: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制憲議會於1789年通過《人權宣言》,於1791年通過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1792年,法國人民再次起義,把吉倫特派推上了歷史舞台。1792年,國民公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並於 年,處死路易十四。1793年,法國人民把雅各賓派推上了政治舞台,公安委員會在國民公會的支持下推行恐怖政策。1794年,發生「熱月政變」,標志法國革命高潮階段的結束。
2、關於恐怖政策的認識正確的有: ①②③④
①有利於穩定政局,平息叛亂,打退外來侵略;②打擊了資產階級的利益;③造成了人人自危,眾叛親離;④ 不利於資產階級正常統治秩序的建立。
3、1799年,發生「霧月政變」,拿破崙奪取政權。1804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被法蘭西第一帝國所取代。181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波旁王朝復辟,當時的國王是路易十八。
4、拿破崙順利奪取政權的主要原因是:資產階級希望建立強有力的政權來維護其既得的利益;拿破崙迅速建立百日政權的主要原因是人民把他看成革命成果和民族利益的捍衛者;拿破崙對外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其戰爭的侵略性,同時也說明了當時歐洲大陸的封建勢力很強大。拿破崙最引以為榮的是《法蘭西民法典》,它基本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確認了自由、平等的原則,但法律限制言論自由,限制婦女和未成年人的權利。
5、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復辟的波旁王朝(當時的國王是查理十世,導火線是《七月敕令》),把路易•菲利浦推上了王位,建立了七月王朝。七月王朝實行君主立憲制,三色旗為國旗,鎮壓了法國里昂工人第二次起義。
6、1848年「二月起義」,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英國,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臨時政府鎮壓了法國「六月起義」。1848年「六月起義」的導火線是解散國家工場。1848年12月,路易•波拿巴成為法國第一個普選產生的總統。他上台的主要原因是當時法國的階級斗爭形勢決定的。
7、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軍事政變,解散了議會。1852年,他用公民投票的方式恢復了帝制,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政治上,用高壓和懷柔政策穩定了法國的局勢;經濟上,採取一系列促進法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措施,法國經濟呈現繁榮景象;軍事上,志大才疏,敗於1870年的普法戰爭。1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共和國的最終確立得益於君主派的內訌。制定了1875年憲法;1877年將《馬賽曲》定為法國國歌,7月14日定為法國國歌。
六、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的民主思想
1、康有為:托古改制--------《孔子改制考》
主張:(1)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論在中國「古已有之」。(2)用儒家語言為政治制度的變革提供了一種進化論的依據(古代儒家把歷史發展劃分為依次發展的「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三個階段。康有為用進化論的觀點重新解釋「三世說」);(3)堅持漸進變革,只能先實行君主立憲,將來再實行民主共和。
評價:(1)減少變法阻力,是比較可行的策略;(2)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2、梁啟超:從興民權到新民
主張:(1)興民權是變法的根本,是強國的保證;(2)有建立「新」的中國,必須先培養「新」的國民。「新民」是指有愛國思想、尚武精神、社會公德、獨立人格的 新國民。(3)君主立憲政體是世界上最好的政體,要實現立憲政治,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制定一部憲法和培養有資格的國民;(4)中國立憲不可操之過急;(5)憲法的權威高於一切。
3、孫中山的民主思想
主張:(1)三民主義;(2)新三民主義;(3)五權分立)(五權包括: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考試權和監察權。)
七、辛亥革命前後反專制的斗爭
1、改良派與革命派的論戰
論戰涉及到革命的對象和任務,論戰的中心是要不要「反滿」和暴力推翻清王朝。
2、《欽定憲法大綱》的出台
在立憲派的推動下,清政府順應民情,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其內容:①司法與行政權分離;②在保證「君上大權」的前提下,臣民有言論、出版、著作、集會的自由;認識:①清庭開始了實質性的憲政改革;②人民的合法權利和政治地位第一次以憲法的形式得到極其有限的認可;③但與立憲派的要求相差甚遠。④1911年,清政府成立了第一屆責任內閣,史稱「皇族內閣」,使立憲派中的一部分人開始轉向革命。
3、帝制終結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宣告了中國2000多年帝制的終結,也是辛亥革命勝利的重要標志。
排列先後順序:①②③④⑤⑥
①武昌起義 ②南京臨時政府成立③南北議和④清帝退位⑤孫中山辭職⑥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4、袁世凱的專權
表現:(1)唐紹儀內閣垮台;(2)刺殺宋教仁、鎮壓「二次革命」;(3)解散國民黨和國會;(4)頒布《中華民國約法》(5)稱帝
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後順序:①②③④⑤⑥
① 刺殺宋教仁 ②解散國民黨 ③解散國會
④頒布《中華民國約法》 ⑤袁世凱復辟帝制 ⑥護國運動
5、辛亥革命的失敗
辛亥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資產階級缺乏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
辛亥革命主要的歷史功績: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袁世凱稱帝說明: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徹底;
袁世凱稱帝失敗說明:辛亥革命後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八、抗日戰爭勝利後人民群眾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
1、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民主政策--------「三三制」(1940年實行),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實行了普選制度,使地方政權成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權。
3、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標榜「和平建國」,而實際上堅持內戰獨裁的方針。在全國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呼聲下,1945年10月,國共雙方簽定了《雙十協定》,確定了堅決避免內戰、建設民主國家的原則。但《雙十協定》簽定後不久,國民黨違背和平民主原則,製造了一系列暴行(如:一二•一血案)。1946年,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開幕,通過了有利於人民的和平民主協議,決定實施《和平建國綱領》,但國民黨反動派最終發動了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全面內戰爆發後,中共在國統區領導了以學生運動為中堅,各階層愛國人士廣泛參與的人民民主運動,形成了反對國民黨統治的第二條戰線。
4、土地改革
(1)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為了團結一切力量支持抗戰,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2)1946年5月,中共發表《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變減租減息政策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
(3)1947年,中共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認識:土地政策的變法反映了中共依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適時調整土地政策。抗日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
5、1947年10月,中共中央發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正式提出打倒國民黨獨裁政府,建立民主聯合政權,指明了民主斗爭的目標。
九、近代歐洲工人爭取民主權利的斗爭
(一)憲章運動
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賦予了英國工業資產階級權利,工人卻沒有。1837年倫敦工人協會的工人領袖與一些激進派議員共同起草了「人民憲章」。「人民憲章」反映了工人階級要求獲得普選權的要求,以及反對選舉財資格限制和議員支薪等主張。憲章運動有三次請願(1839年,1842年,1848年)。在憲章運動中,工人獨立地提出了選舉權的要求,對英國社會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
第一國際
1、條件
①隨著工業革命在歐洲普遍展開,各國工人為改善自己處境的斗爭不斷高漲,他們在斗爭中認識到工人階級相互支持的重要性。②直接原因:聲援波蘭人民起義。
2、標志:時間 1864年 地點:倫敦 名稱:國際工人協會
3、對各國工人運動的領導與支持
(1)有力地支持各國的罷工,使工人的斗爭得到圓滿的結果;
(2)領導英國工人參加選舉改革運動,推動了英國的民主進程;
(3)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組織各國工人支持波蘭和愛爾蘭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第二國際
1、建立: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成立第二國際。
2、作用:第二國際通過的決議,推動了歐美工人政黨的合法斗爭,推動了歐美工人運動的發展。
3、第二國際指導下的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合法斗爭取得重大成果:
(1)工人的工作時間普遍縮短;(2)一些國家的政府頒布了有利於保護工人利益的法律;
(3)贏得了日益多的選票和席位;
思考:第一國際與第二國際的異同點。
(1)相同點:①它們都是國際性的工人組織。②它們的建立都處於工人運動從低潮走向高潮的階段。③馬克思、恩格斯都積極參與了對兩個國際的領導。
(2)不同點:①第一國際由各國工人團體組成,而第二國際主要由社會主義政黨組成。②參加第一國際的主要是少數歐洲國家的工人組織,它還只是一個宣傳和鼓動的團體;而第二國際的活動范圍已擴大到整個歐洲和北美,它的活動已經同各國工人的斗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③在組織上,加入第一國際的各工人團體是它領導下的一個支部,第二國際不是各國黨的上級組織,它通過歷次代表大會的決議給各國黨指明方向。④在思想上,第一國際時期,社會主義思潮還未被廣大工人群眾所接受;而第二國際時期,社會主義已成為群眾運動。
4. 高二人教版歷史選修一知識點
是『第一單元 梭倫改革』那個么?給我郵箱我發給你..
5. 人民版高中歷史選修知識點
蹲著玩電腦對頸椎有好處,還能打消肚子大腿的脂肪
6. 高二歷史選修三知識點總結
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選修三)
:
20世紀以來,時代的變化使得戰爭與和平出現了新的特點:
1、 出現了兩次世界大戰。
為什麼人類社會在20世紀才出現世界大戰?
2、 一戰後,出現了短暫的和平。二戰後,出現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
3、 核武器既是毀滅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約戰爭的因素。
4、 20世紀下半期,局部戰爭和地區性沖突不斷
5、 人類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運動,成為制約戰爭的重要因素。
6、 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但是由於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
霸權主義,是指強國、大國不尊重弱小國家的主權和獨立,蠻橫地對別國進行干涉、控制和統治,推行侵略擴張政策,謀求一個地區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徑。「強權就是真理
第一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
第1課 戰雲密布的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背景)
一、 列強對世界市場的爭奪
本目的講授思路是:問題導學,讓學生理解一戰的根本原因是: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而引起的。
閱讀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問題:
1、資本主義國家為什麼在世界范圍內搶占殖民地?
資本主義自誕生起,就伴隨著對市場的爭奪,佔領殖民地時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資本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也就是說,對於市場的需要、對於市場的爭奪,是資本主義經濟自身發展的需要,為了滿足資本主義經濟對市場的需要,資本主義國家就在世界范圍內佔領殖民地,把殖民地變為他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殖民擴張和掠奪式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2、依據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大影響有哪些?
(1)科學成為技術進步最重要的推動力,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1)19世紀下半期,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在科學技術的推動和企業組織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壟斷階段(帝國主義階段),經濟飛速發展。
(2)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生產過剩
(3)資本主義列強紛紛加緊尋求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掀起掠奪、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紀末,整個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強瓜分完畢,同時世界連成一個整體。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3、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是在什麼時候形成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通過國際貿易的發展、人口和資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來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4、讀教材表格,從中發現什麼現象?反映的實質問題是什麼?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是什麼?
現象:列強的經濟實力和它佔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實質: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這種現象產生了怎樣的局面?後期的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德國,同老牌殖民帝國英法戰展開了爭奪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爭奪霸權的斗爭。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矛盾的加劇,最終導致一戰爆發。
二、 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本目的講授思路:以教師的精講為主,使學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識輪廓。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結合圖示。
(一)、三國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 在歷史上,法德多次發生戰爭。兩國是宿敵。
(2) 普法戰爭削弱了法國,法國時刻准備復仇
(3) 德國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範法國,為了防範法國、奪取歐洲及世界霸權,德國力圖構築以自己為核心的同盟體系。
2、成員國家: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
3、形成經過:
(1)1879年,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同俄國的矛盾,和奧匈帝國簽訂同盟條約,這是德國構築同盟體系的第一步
(2)1882年,德國又利用義大利同法國爭奪北非殖民地突尼西亞的矛盾,拉攏義大利,德、意、奧締結了針對法俄的《三國同盟條約》
4、影響:形成了以德國為首的第一個歐洲大陸軍事同盟集團
(二)三國協約:
1、 三國協約形成的原因
三國同盟引起了法國和俄國的不安,共同的戰略利益和經濟聯系使兩國接近。
2、 成員國家:英國、法國、俄國
3、 形成過程:
(1)1892年,法、俄簽訂了《法俄軍事協定草案》,這標志著歐洲大陸的另一個軍事同盟集團的初步形成。
(2)1904年,英法簽訂了《英法協約》,調整了雙方在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共同對抗德國
(3)1907,《英俄協約》簽訂,調整了雙方在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共同對抗德國
英俄協約的簽訂標志著英法俄三國軍事同盟的最終成立。
4、 影響:歐洲形成了勢均力敵的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對峙,使歐洲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之下
思考問題:
5、一戰爆發前,歐洲列強矛盾尖銳復雜,有哪三對矛盾?最突出的矛盾是哪一對?各因何問題產生的矛盾?
6、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為什麼會形成兩大軍事集團?
三、 科技進步成果被運用於軍事領域
1、科技成果運用於軍事領域的原因
兩大軍事集團力圖在軍事上壓倒對方,擴軍備戰,於是,科技進步成果被運用於軍事領域。
2、表現
(1) 科技進步首先提高了傳統武器的性能、增強了武器的殺傷力
(2) 新式武器相繼問世,如、潛艇、飛機、坦克等,戰爭擴展到了海地和空中
(3) 新的交通手段的出現,提高了軍隊的戰略機動能力,使得戰爭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
(4) 電報、電話和無線電等新的通訊工具的出現,實現了遠距離的信息傳輸,促進了軍隊通訊技術的現代化,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四、 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
1、德國的軍國主義浪潮
出現的原因:德國自身的軍國主義傳統;在進入20世紀後的激烈競爭中,西方列強相信戰爭最後解決問題的辦法;德國的軍國主義尤為嚴重,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對殖民地分配現狀最為不滿。
2、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
德國、俄國、及英國、法國等
極端民族主義其中的重要內容是「民族優越論」鼓吹本民族利益高於一切,宣稱對外擴張是民族利益所在。
極端民族主義的實質:本民族利益至上,宣揚對外侵略擴張。
思考:人類歷史為什麼發展到20世紀才會出現世界大戰?
第2課 慘烈的四年戰事(戰爭經過)
復習提問:
1、 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 圖示一戰前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過程。為什麼會出現兩大軍事集團?集中體現了哪些矛盾?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根源和矛盾的實質。
3、 科技進步成果運用於軍事領域的表現有哪些?
4、 極端民族主義的實質是什麼?
5、 為什麼人類歷史到了20世紀會發生世界大戰?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戰雲密布的歐洲,歐洲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之下。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戰爭究竟是如何爆發的?及如何進行的?
講授新課:
一、 一戰的直接原因(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講課思路:先讓學生簡述什麼是薩拉熱窩事件,然後再來分析該事件的原因和影響。並結合地圖。形成時空觀。
1、薩拉熱窩事件出現的原因
20世紀初,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出現了眾多的民族獨立國家。
歐洲列強利用這一復雜局勢,紛紛插手巴爾干,擴張勢力。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爭奪尤為激烈。
20世紀初,巴爾干半島是歐洲隨時可以爆炸的火葯桶,矛盾沖突非常尖銳
奧匈帝國把塞爾維亞視為向巴爾干擴展的障礙,與塞爾維亞矛盾尖銳。(直接原因)
2、什麼是薩拉熱窩事件?其影響是什麼?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愛國者刺殺,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
影響: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
二、 慘烈的四年戰事(戰爭經過):
(一)、一戰的爆發
1、爆發:1914年7,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俄、法、德、英很快參戰,大戰全面爆發
2、交戰雙方:
德、奧匈、奧斯曼、保
英、法、俄、塞、比、意、日等
想一想: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說明了什麼問題?
(二)、戰爭的進程
1、戰爭的三條戰線:
2、歐洲戰場三個階段戰局的演變
階段 戰役或重大事件 影響
第一階段(1914)
馬恩河戰役
德軍速戰速決計劃破產
第二階段(1915~1916)
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
俄軍夏季攻勢、日德蘭海戰
戰略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第三階段(1917~1918)
美國參加對德作戰
俄國退出大戰
中國等參加協約國作戰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
協約國力量增強,一戰以同盟國失敗告終
回答問題:
3、在大戰的第一、二階段,戰爭的中心是如何變化的?
西------東---------東
4、一戰爆發後,美國採取了什麼政策?有何目的?1917年,美國參戰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中立政策」目的:遠離戰火,避免戰爭;利用中立國的地位與交戰國擴展貿易,發戰爭財
1917年,美國參戰的原因:
美國與英法有密切的歷史文化聯系,如果協約國戰敗,美國的利益將受損
俄國爆發革命,形勢有利於同盟國,美國不能坐視不管
德國採取的「無限制潛艇戰」損害了美國的利益。
目的:為了戰後分贓和爭奪世界霸權。
(三)大戰結束
1、 大戰結束的時間和標志:1918年11月
德國政府代表在福煦車廂簽署了《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德國宣布投降.
2、 促使大戰結束的原因有哪些?(分析德奧集團失敗的原因)
總體上,協約國的力量大於同盟國的力量。
n美國的參戰大大增強了協約國的力量。中國等國家的參戰也增強了協約國的力量,
n德奧集團挑起的一戰,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災難。非正義的戰爭是必然失敗的。
n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並退出了戰爭。各國的反戰運動和革命浪潮,如德國的十一月革命,成為結束戰爭的主要推動力。
n德、奧兩線作戰,同盟國經濟崩潰,也是戰敗的因素。
三、 大戰的結果和大戰性質:
1、結果:結果:同盟國失敗,協約國勝利
3、 性質: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但卻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3課 大戰的後果
復習提問:
1、 薩拉熱窩事件是怎麼回事?有何影響?
2、 一戰爆發的時間和標志?
3、 一戰在歐洲戰場的三個階段、各有何戰事?
4、 一戰結束的時間、標志?
5、 你認為德奧集團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講授新課:
1、巨大的災難:
2、西歐的相對衰落
3、美國和日本崛起
4、革命與獨立浪潮高漲
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哪些重大影響?
第4課 綜合探究:極端民族主義與戰爭
閱讀教材,思考以下問題
1、 民族主義是在什麼時期興起的?一般認為,其興起的標志是什麼?
2、 舉例說明,民族主義在歷史上曾經起過或者進步、或者反動的作用?
3、 閱讀教材材料,回答18頁知識窗的問題
4、 如何來認識極端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面貌?
課後記:
階段 戰役或重大事件 影響
第一階段(1914)
第二階段(1915~1916)
第三階段(1917~1918)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短暫和平
。
第5課 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2課時)
一、 巴黎和會:
1、巴黎和會召開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人們熱切希望和平;
帝國主義列強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關系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列強間的爭霸斗爭從戰場上轉移到談判桌前
2、什麼是巴黎和會?
1919年1月,協約國集團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了處置戰敗國和鞏固戰勝國成果的和平會議,史稱巴黎和會。
3、與會代表:
戰勝國的代表,但沒有蘇維埃俄國,中國政府的代表是陸征祥等
4、和會召開的目的:實現在霸權基礎上的和平,根據自己的利益重建戰後秩序,削弱德國,鞏固戰爭成果(以解決分贓、反蘇和建立戰後帝國主義國際秩序這三大問題)
5、戰勝國的主要意圖
同學閱讀教材分析並結合新課堂22頁材料題
法國:最大限度削弱德國,提出嚴厲的賠款計劃,掌握歐洲大陸的霸權
英國:繼續「歐洲均勢「的傳統政策,維護殖民帝國和海上霸主地位,消滅德國的海軍,不希望過分削弱德國而使法國成為歐洲霸主
美國:反對過分削弱德國,更關心建立國際聯盟,使美國能夠更大程度干預
和控制國際事務。
二、《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和凡爾賽體系建立
(一)《凡爾賽和約》——《對德和約》
1、 簽訂時間:1919年6月
2、 條約內容:
教給學生掌握的方法;從領土、殖民地、軍備、賠款等方面
方面 內容
領土 德國放棄一切殖民地,將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交由法國開采15年,薩爾區由國際聯盟代管。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公里以內劃為非武裝區
軍備 和約規定,德國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只保留10萬陸軍和少量船艦,不得擁有空軍、坦克、潛艇等
賠款 該規定了德國在一定時間內應支付的賠款總額
殖民地 德國原來占據的殖民地被英、法等戰勝國瓜分
其它 在威爾遜地堅持下,寫入了國際聯盟盟約
規定把德國攫取的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引導學生分析:巴黎和會的實質是什麼?
(二)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1、 概念:什麼是凡爾賽體系?對德和約簽定後,協約國集團又陸續與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和土耳其等戰敗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條約和《凡爾賽和約》、國際聯盟盟約結為一體,構成了協約國列強建立一戰後以歐洲為主的國際關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
2、 對凡爾賽體系的認識
(1)凡爾賽體系的作用:
在凡爾賽體系下,在一戰後和20世紀20年代,歐洲基本維持了一個較為和平的國際環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
調整了歐洲各國間的關系,建立了帝國主義列強以歐洲為主的國際關系新格局
根據民族自決原則,確認了波蘭、捷克等一些民族國家的獨立
(2)凡爾賽體系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凡爾賽體系下的矛盾)
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對德國的壓制激起了德國的復仇情緒
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矛盾:協約國和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干涉與對立
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圍繞著殖民地、歐洲霸權和世界霸權等問題矛盾重重,如何處理德國賠款問題成為戰勝過矛盾的焦點之一。
戰勝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國家之間的矛盾。表現為20年代2、3十年代民族獨立運動在亞非拉地區此起彼伏。
(3)凡爾賽體系的實質?
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護歐洲和平的新秩序。
教學思路:
同學閱讀教材,在教師的引領下分析理解教材。
小結:凡爾賽體系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實質是什麼?如何來理解它的不穩定性?
第6課 國際聯盟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萬國郵政聯盟;巴黎和會上的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國際聯盟的成立、國聯的組織機構、國聯的宗旨、委任統治制度、國聯的活動
通過分析國聯成立的背景培養學生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歸納國聯的活動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通過國聯的活動,認識國聯是被英、法等大國操縱的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培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問題學案式學習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國聯的活動,認識國聯是被英、法等大國操縱的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一、 世界上第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
(一)國際聯盟成立的背景
1、國際聯盟成立的條件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行業性的國際組織建立起來
一戰激起了反戰和平思潮,一些有識之士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政治性的國際組織,防止大戰發生,維護世界和平
大戰期間,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建立國際聯盟的主張
在巴黎和會上,國際聯盟盟約被通過
2、國際聯盟建立的目的:
防止新的大戰發生,維護世界和平
(二)國際聯盟盟約的基本內容
1、 宗旨
增進國際間合作,保持和平與安全,避免戰爭
2、 國聯的組織機構
大會、行政院及秘書處
3、 其它規定:
裁減軍備、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等規定及委統治制度
分析:委任統治制度的實質是什麼?
委任統治制度的使用范圍主要是德國原先的殖民地和奧斯曼帝國近東的部分領土。實際上大國瓜分殖民地的虛假外衣
(三)國際聯盟的成立及成員國
1、 成立:
1920年1月,國際聯盟在日內瓦正式成立,簡稱國聯
2、 成員國;開始44,後發展到63個。蘇俄和美國沒有參加。
二、國際聯盟的主要活動和歷史地位:
(一) 國聯的兩大任務
維護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處理世界范圍的衛生、經濟、社會等問題。
(二) 國聯的主要活動
1925
1931
1935
1937、
1938
1939、
(三) 國聯的歷史地位
1、性質:世界上第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英法控制下的維系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2、歷史作用: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國聯初期,發揮了維護和平和制止戰爭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時,為二戰後聯合國的建立提供了借鑒。
3、局限:
國聯同時也是被英法等少數大國操縱,成為它們維持維持霸權的工具;國聯自身也有很多缺陷;國聯的威信不足;面對30年代的戰爭危機和侵略戰爭,國聯毫無作為,放任二戰爆發,國聯名存實亡,
三、國聯的解散:1946年
7. 高中歷史選修2知識點
是什麼意思。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