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中歷史抗日戰爭知識

高中歷史抗日戰爭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12 23:55:13

❶ 高中 歷史 抗戰

這就是 逆向思維了

我們倒過來想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的抗戰不屬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蘇聯為什麼幫我們打日本???

對不對?

既然蘇聯是外國的

他幫我們打日本 這說明我們抗戰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這就是逆向思維

❷ 高一歷史(必修一)抗日戰爭的重點

抗日戰爭的時間、發生的原因、發生的背景、、結果、意義等等

中國抗日戰爭,又稱為日本侵華戰爭,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於日本帝國非法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之前與期間,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這場戰爭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中華民國政府及多數華人稱其為八年抗戰、中日戰爭等等,簡稱抗戰,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其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華戰爭(日語:日中戦爭)或支那事變(支那事変),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
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這是政府私下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戰之說。也有觀點認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兩天,中華民國政府才公開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戰,如果這樣算,抗日戰爭歷時不到4年。在這段時間里,戰爭擴大到整個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共同抗擊日本,而中國的抗戰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最後,日本節節敗退,戰爭以包括中華民國在內的同盟國勝利而結束。

抗日戰爭 - 主要特徵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全民參戰的一場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是中國人民取得完全徹底勝利的一場戰爭。其主要特徵有5條:
1、全國共同抗戰。
2、主要有兩支抗日力量。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
3、兩個抗日戰場,中國國民黨面對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
4、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得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主要戰場之一,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標志著第二次世界打戰徹底結束。
5、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侵略戰爭,中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浴血奮戰,前撲後繼,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抗日戰爭 - 意義
抗日戰爭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獲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它是中華民族在近代歷史上進行反侵略戰爭第一次取得徹底勝利,改變了屈辱挨打的狀況。終於擺脫了「恐洋症」,全中國人民找回了自信與自尊。從此感到自己作為世界上一個有能力自立的民族,能夠打敗侵略者,這對整個民族精神非常重要,也就是中華民族在世界上能夠有地位,不再受人欺壓,從而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它同時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❸ 【高中歷史】抗日戰爭中的具體戰役,可以介紹一下嗎

九一八事變,齊齊哈爾保衛戰,長城會戰,盧溝橋事變,淞滬會戰,南京會戰,台兒庄戰役,平型關戰役,夜襲陽明堡,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百團大戰。太多了,十三年,淪陷了三億人民

❹ 高中歷史: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完整版

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2國共兩黨英勇先烈的奮斗。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
4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❺ 求高中歷史,抗日戰爭中典型的戰役總結

共產黨: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
國名黨:武漢會戰,,淞滬會戰,徐州會戰等

❻ 高中歷史。抗日戰爭中的戰役描述(時間地點領導人 特點 結果 影響 戰略主動方)答案後提懸賞。

淞滬會戰

盧溝橋事變爆發37天後,日本侵略軍又向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英勇抗擊,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1937年8月9日,駐滬日海軍陸戰隊官兵兩人,驅車闖入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釁,當即被中國守軍擊斃。8月13日,日軍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駐上海的中國軍隊第九集團軍,在張治中率領下奮起抵抗。國民黨政府陸續調集6個集團軍70餘萬人抗擊,初戰獲勝。從8月23日起,日軍多次在長江口登陸,攻擊守軍左翼,遭頑強抗擊。隨後,日軍逐次增兵,加強上海派遣軍的力量。中國軍隊也陸續增援,不斷調整部署,中國空軍和海軍也參加戰斗。9月11日以後,蔣介石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9月下旬至10月初,日軍增援部隊陸續在上海登陸。9月30日拂曉,日本在四艘「航空母艦」支援下,日本海陸空三軍近30萬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中國守備部隊陷於苦戰,加上沒有強大的海空軍支援和戰術上的失誤,傷亡慘重。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餘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斗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11月5日,日軍一部從杭州灣登陸,迂迴守軍側後,合圍上海。守軍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市區陷落。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上海,嚴重威脅到蔣介石的統治,國民黨政府被迫實行抗戰,從此,全國進入了抗日戰爭。
江陰海戰
江陰海戰自1937年8月16日江陰大戰拉開序幕開始至1937年12月2日江陰防線失守,前後共歷時108日,是抗日戰爭中罕見的陸海空三棲立體作戰,也是抗戰期間唯一一次海軍戰役[3];長年威震中國海疆的艦隊,一部份在煙台自沉,主力則全數沉在江陰,是中日甲午戰爭以來最重大的損失。保衛江陰封鎖線的戰斗阻遏了日軍沿長江西進的企圖,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保護了長江下游軍政機關、工礦企業向四川大後方的安全轉移,為國民政府以空間換取時間之持久抗戰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4]
6
江陰海戰
抗戰時期的中國海軍官兵,談及江陰一役都有一種深及靈魂的悲痛。
中國海軍的主力在這場戰斗中幾乎完全損失。此後海軍再也無法組織艦隊迎戰,轉而退入內地實施布雷等消耗行動。這導致絕大多數的相關著述或評論,乾脆直接宣稱二次大戰時期,並無所謂「中國海軍」。
江陰之戰,中國海軍的抵抗,不可謂不英勇、不可謂不艱苦,使日軍遭受了相當損失,也在一段時間內保證了長江航道的暢通,使江蘇、浙江、武漢等地的大量工廠、企業、人員得以退入內地,為長期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然而海軍是戰敗了,且敗的如此之慘:既沒有能夠阻止日軍在中國沿海港口的登陸和沿長江向京都南京的進犯,自身也是損失慘重。令人每每不忍卒讀。
總結這一戰的經驗教訓,不但有助於對抗戰中中國海軍戰斗經歷的分析,對我們今天的海軍建設無疑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台兒庄會戰
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和日本侵略軍在山東南部台兒庄(今屬棗庄市)地區進行的一次會戰。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台兒庄是徐州的門戶,它位於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臨城至趙墩的鐵路支線上,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的咽喉,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1938年3月23日,瀨谷支隊主力沿台棗支線向台兒庄陣地突進。此時,第五戰區為確保台兒庄陣地,以拱衛徐州,進行了部署調整。24日,瀨谷支隊向台兒庄發起進攻,與中國守軍第2集團軍第31師展開激戰。日軍一部突入東北角,被守軍擊退。27日,瀨谷支隊主力一部突入北門,第31師與敵展開拉鋸戰,守軍傷亡甚重。28日,突入台兒庄的日軍被第31師圍攻,敵方損失甚重。29日,日軍第十師團長命瀨谷支隊迅速擊敗台兒庄附近守軍,同日,在徐州督戰的蔣介石也下達了死守台兒庄的命令,命令說「如果失守,不特全體官兵應加重懲,即李長官、白副參謀總長、林次長亦有處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遂令第2集團軍死守台兒庄陣地,並再次嚴令龐炳勛部南下,令封裔忠參謀長協助第2集團軍解決台兒庄之敵。至31日,中國軍隊將進入台兒庄之敵完全包圍。4月3日,中國軍隊向日本侵略軍發起攻擊。日軍拚力爭奪,佔領了市街大部。中國軍隊一次又一次反擊,展開街壘戰,奪回被日軍佔領的市街。雙方陷於苦戰。6日晚,中國軍隊全線攻擊,圍殲被圍之瀨谷支隊。戰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軍突圍至峰縣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圍之敵大部被殲。台兒庄戰役在歷時半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共殲日軍1萬餘人。此次戰役是自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一次勝利,台兒庄戰役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忻口會戰
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晉北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歷時二十一天。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又稱第十八集團軍)。這次戰役是由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朱德、衛立煌、黃紹竑副之)指揮實施的太原會戰的中心戰役。該戰役創殲敵逾萬的紀錄,是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在軍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範例。
百團大戰
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第一階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軍在正太、同蒲、平漢、津浦等主要交通線發動總攻擊,重點破壞了正太鐵路。經過20天的戰斗,預定計劃全部完成。正太鐵路線的路軌、橋梁、隧道、水塔、車站等均被破壞;平漢、同蒲(北段)、石德、北寧鐵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斷;華北各交通線陷於癱瘓。第二階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務是繼續擴大戰果,摧毀交通線兩側和深入各抗日根據地的敵偽據點。在這段時間里,我晉察冀軍區主要進行了淶靈戰役,第129師主要進行了榆遼戰役,第120師主要破襲了同蒲路。在這些戰斗中,八路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但是,我軍計劃要拔除的敵據點未能全部拔除。第三階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務是反擊日偽軍的報復掃盪。在這段時間里,八路軍先後粉碎了日偽軍對太行、太岳、平西、北嶽、晉西北等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掃盪。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共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達46480人。其中包括: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日軍自動攜械投誠者47人,偽軍反正者1845人。同時,繳獲各種槍5942支(挺),各種炮53門;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橋梁213座,火車站37個,隧道11個;破壞煤礦5個,倉庫11所。此外,還繳獲和破壞了其他大量軍用物資。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武漢會戰
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國民黨投入兵力100萬以上,包括空軍、海軍。日軍在35萬人左右,日本海軍派出航空母艦戰斗群進行作戰。超過一百萬名國民革命軍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防守武漢,以抗擊由畑俊六指揮的日本帝國陸軍,戰場在長江南岸及北岸,橫跨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該戰役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戰役,最後日本消耗大量時間和兵力佔領武漢。粉碎了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最終使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豫湘桂戰役
1944年4月~1944年12月日本侵略軍為挽救南洋日軍孤立,摧毀美國在華空軍基地,打通華北到華南以至印度支那的大陸交通線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戰略進攻。
1943年,為摧毀美國在華空軍基地,阻止美軍對日本本土的戰略性轟炸,日本決定發動豫湘桂戰役,企圖打通平漢、粵漢、湘桂鐵路,掌握一條陸上交通線。日軍從本土及中國東北調集了各兵種部隊總計約51萬,是中日戰爭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戰。戰役的第一階段河南會戰,日軍出動了約15萬兵力,國民黨軍集中了35—40萬兵力。日軍在4、5月間先後攻陷鄭州、洛陽等地。日軍攻佔洛陽的同一天,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畑俊六將設在南京的前進指揮所推進到漢口,開始了戰役主要階段的湘桂作戰。
日軍以13個師團為基幹,總共投入36萬余兵力;中國方面投入30多萬兵力。日軍6月攻陷長沙。1943年6月26日,日軍佔領衡陽機場,並包圍衡陽。中國國民黨政府調集各路援軍增援,但未能突入包圍圈。4萬守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反復同日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使日軍受到重大傷亡,終因敵我力量懸殊和守軍兵疲糧缺,陣地被日軍突破,1943年8月8日放棄衡陽。隨後,日軍從湖南、廣東及越南3個方面向廣西進攻,開始了桂柳作戰。11月,日軍陷桂林、柳州。1943年12月2日佔領獨山。國民政府因之震動,被迫集中一切可用之兵力投入貴州作戰,8日收復獨山,迫使日軍後退到河池。12月,日軍打通了從華北到華南以至印支的通道。
在短短的8個月中,國民黨軍在豫湘桂戰場上損兵六七十萬人。喪失國土20餘萬平方千米,丟掉城市146座,失去空軍基地7個、飛機場36個。日軍在付出重大代價之後,雖然打通了大陸交通線,但始終也沒能全線通車。
敵後抗日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後,華北地區的正面戰場作戰基本結束,中國共產黨領導了敵後游擊戰爭。
陝甘寧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成為全國抗日戰爭的指導中心,陝甘寧邊區也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包括北嶽、冀中、冀熱遼三區,下轄108個縣,人口約2500萬。在聶榮臻率領下,以山西五台山為中心。抗戰八年,粉碎日軍多次「掃盪」,與日偽軍作戰3.2萬余次,斃傷日偽軍35萬餘人。
晉綏抗日根據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綏遠(今並入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廣大地區。下轄46個縣,320萬人口。由賀龍、關向應領導創建,後又與當地武裝相結合,開辟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自1937年至1944年春,根據地軍民和日偽軍作戰10100多次,斃傷日偽軍10萬餘人。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以太行山為依託,西起同蒲鐵路,東至平漢鐵路,北接正太鐵路,南臨黃河北岸,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邊界地區領導創建的抗日根據地。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機關所在地,是華北戰略要地之一。
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在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創建了一個東至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至石德路、滏陽河,南跨隴海路的敵後抗日根據地。
華中抗日根據地:包括江蘇絕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深入華中敵後,開展游擊戰爭。5月和7月,陳毅和張鼎丞分別率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挺進江南,創建蘇南根據地。8月,譚震林率新四軍第三支隊進入皖南,開辟豫皖蘇根據地;6月,羅炳輝率新四軍第五支隊挺進皖東,建立皖東根據地;年底,新四軍一部在八路軍配合下,開辟皖東北和淮海區。自1938年至1944年春,和日偽作戰17500餘次,斃傷日偽軍24萬餘人。
蘇北抗日根據地:包括淮(陰)海(州)、鹽(城)阜(寧)兩個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它是聯結華北八路軍和南方新四軍的重要樞紐,是華中敵後抗戰最有利、最能發展的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蘇中抗日根據地:位於江蘇省中部,包括揚州、泰州、南通等地區,東臨黃海,南至長江,與蘇北、淮北、淮南、皖江等華中抗日根據地相連。皖南事變前統稱蘇北。1941年3月,蘇中區黨政領導機構成立,蘇中抗日根據地開始形成。
淮北抗日根據地:位於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交界的廣大地區,由豫皖蘇、皖東北、邳睢銅3塊根據地組成。它處於日寇占據的徐州、蚌埠、淮陰三大軍事重鎮之間,是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聯系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淮南抗日根據地:由原皖東抗日根據地演變而來,它位於安徽省東部和江蘇省西部,東起運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瀕長江,津浦路縱貫其間。以津浦路為界,分路西、路東2個地區。
皖江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7年11月,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派李世農到皖中無為地區組建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員會,恢復和重建各地黨組織,組織群眾參加抗日團體,團結了一批愛國進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爭,推動了皖中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開展。
浙東抗日根據地:浙東抗日根據地是皖南事變後由浦東南進的抗日武裝、浙東地方黨以及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派來的一大批幹部,經過艱苦奮斗,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它包括四明、會稽、三北(指餘姚、慈溪、鎮海3縣姚江以北地區)和浦東4個地區,總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
鄂豫皖抗日根據地:鄂豫皖抗日根據地是1938年武漢陷落後逐步開辟的,習慣上稱鄂豫皖湘贛抗日根據地或鄂豫邊區,也稱豫鄂邊區、鄂豫皖邊區、湘鄂豫皖邊區。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鄂豫皖根據地發展到東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接河南舞陽,南到湖南洞庭湖的廣大地區,面積9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300萬。
湘鄂抗日根據地:1938年日軍侵佔武漢後,中共鄂南特委成立,組織、發動群眾,建立地方黨組織,開展游擊戰爭,開辟了鄂南抗日游擊區。1942年,新四軍第五師第十四旅主力南渡長江,建立了以大幕山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據地。後因國民黨頑固派大舉進攻鄂南根據地,部隊除留一部堅持當地游擊戰爭外,主力部隊撤退鄂中,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在極端困難中堅持了抗日陣地。
東江抗日根據地:地處珠江江口、廣(州)九(龍)鐵路兩側,包括東莞、惠陽、寶安、增城、博羅等縣。這裡面向大海,背靠廣州,是日軍進攻廣州、侵犯華南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瓊崖抗日根據地:1938年12月初,長期戰斗在海南島的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馮白駒、馬白山分任正副大隊長,下轄三個中隊,隊員300多人。1939年2月10日,日軍數千人在海口一線登陸,國民黨軍撤退,海口、榆林淪陷。是日,獨立隊派一中隊在敵東進必經之地潭口設伏,戰斗從早晨持續到黃昏。潭口阻擊戰,揭開了瓊崖抗戰的序幕。
鐵道游擊隊[5]是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英雄的抗日武裝力量,隸屬於八路軍「一一五師蘇魯支隊」。該隊以薛城為中心,揮戈於百里鐵道線上,出沒於萬頃微山湖中,依靠群眾,開展游擊戰術,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浴血奮戰,奏響了民族救亡的最強音。他們截軍列、打洋行、扒火車、炸橋梁,使魯南抗日根據地不斷鞏固和發展。他們還開辟了華中、山東赴延安的通道,在槍林彈雨、風險萬千的情勢下,護送劉少奇、陳毅、羅榮桓、肖華等首長和千餘名指戰員安全過境到達延安。風雨歷險、歷時七年,他們始終站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最前線,具有傳奇般色彩的英雄們以及驚天地、泣鬼神的業績,是薛城歷史上最豐富、最壯麗的人文資源。於1945年解散並入華東野戰軍。

❼ 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一、西安事變

1、發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張學良、楊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感召和影響。

2、時間: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4、結果:在中共的調解下,和平解決。

【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

(1)根本原因:當時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為了逼蔣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5、意義: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終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二、國共合作抗日

1、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實現過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統一戰線)——《西安事變》(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開始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3)標志: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 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要點

解放戰爭

1、兩種命運(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面臨民主與專制、和平與內戰兩種命運)

(1)中國共產黨 1945年召開七大 主張廢止國民黨一黨獨裁,建立民主聯合政府。

(2)中國國民黨 1945年召開六大 主張准備發動內戰、堅持一黨專政和拒絕成立聯合政府。

(3)為了實現和平民主建國的目標,共產黨和國民黨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

①1945年8月,「重慶談判」——1945年10月10日,簽訂《雙十協定》,確立了和平民主建國方針。

②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分定了國民黨內戰獨裁方針。

2、解放戰爭的過程

(1)中國共產黨戰略防禦階段

①解放戰爭開始的標志:1946年6月底,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全國規模的內戰開始。 ②國民黨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解放區,國民黨由全民進攻轉入重點進攻。

【注意】與山東有關的重點戰役: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

(2)中國共產黨的戰略進攻階段

1947年夏,依照毛澤東確立的「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部署,劉伯承、鄧小平千里挺進大別山。

中國共產黨轉入戰略反攻。

(3)雙方決戰

①背景:解放軍的力量已經超過國民黨軍;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②時間和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

③結果:中國共產黨勝利。整個東北全部解放,華北及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除少數據點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戰爭的結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一、開國大典

1、《共同綱領》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我們書上把這次政協會議稱之為「新政協」是相對於1946年1月重慶政治協商會議而言的。從時間背景上來看,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成功,所以這次政協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建國問題。在這次會議上制定了一個重要文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共同綱領》的作用:「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2)《共同綱領》體現的原則:人民民主原則。

(解析:注意一個問題,這個時期中國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呢?這是時期中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主要是由當時社會經濟成分所決定的,從這一點上大家應該可以得出《共同綱領》之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2、新中國成立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②新中國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③新中國的成了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

二、1954年憲法(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1、頒布背景:

①政治上:為了保障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②經濟上:為了給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需要制訂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內容:

①確立了我國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②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③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

④將過渡時期總路線寫入了憲法。

3、特點: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4、意義:①它的頒布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

②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願望。

③它的頒布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❽ 急需 整理:十年內戰、抗日戰爭史、解放戰爭(高一歷史)

土地革命戰爭又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反對蔣介石反動統治的革命戰爭,從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開始,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結束。
1927年8月7日,中國共產黨在漢口召開了緊急會議,總結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確定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政權的道路。1928年4月,朱德、陳毅等率領參加南昌起義的一部分部隊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師會師,逐步擴大了井岡山根據地,建立蘭花坪。到1933年底,中國共產黨先後領導了100多次武裝起義,創建了十多個革命根據地。在革命根據地,共產黨領導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爭。1928年12月,公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徹底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井岡山土地法》。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這是第一個與國民黨政府對立的人民政府。
土地革命戰爭的開展,動搖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從1930年冬到1931年秋,國民黨軍隊對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連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圍剿」,但均遭失敗。1933年2月,又進行了第四次「圍剿」,也慘遭失敗。工農紅軍在反「圍剿」中日益壯大,擁有30萬人。1933年10月,蔣介石又向革命根據地進行了第五次「圍剿」。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在反「圍剿」作戰中失利,被迫進行戰略轉移,舉行了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其他革命根據地的紅軍也先後進行了長征。在長征中的遵義會議,在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於1936年10月勝利地結束了長征。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了不懈的努力。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獲得和平解決,國民黨和共產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變後,由中國工農紅軍改編成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以新的姿態參加了偉大的抗日戰爭,土地革命戰爭結束。抗日戰爭(有時簡稱為「抗戰」),狹義上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始於1937年7月7日,止於1945年8月15日),即國際上所稱「第二次中日戰爭」;廣義上指二戰期間東亞、東南亞各地抗擊日本入侵的戰爭;由於日本入侵東亞、東南亞各國,戰火蔓延至南亞和太平洋地區,日本稱為大東亞戰爭。
本文主要介紹中國的抗日戰爭,有關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抗日戰爭詳見:朝鮮半島抗日戰爭、緬甸抗日戰爭、菲律賓抗日戰爭、馬來亞抗日戰爭、新加坡抗日戰爭、香港保衛戰
[編輯本段]中國抗日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華戰爭,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是指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由日本帝國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兩國軍隊鏖戰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實際上,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開始,中日兩國就開始了地區沖突,日本先後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上海市,以及熱河、察哈爾兩省,至1937年擴大為全面侵華戰爭。對於最早失陷的東北三省來說,抗日是從1931年到1945年,長達14年之久。
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兩天,中華民國政府才公開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戰,如果以兩國宣戰日算起,中國抗日戰爭歷時不到4年。在這段時間里,戰爭擴大到整個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共同抗擊日本,而中國戰場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個重要戰場。最後,日本節節敗退,戰爭以同盟國勝利而結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尼米茨海軍上將、中國徐永昌將軍、英國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等國的代表依次簽字。至此,日本帝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戰爭,以徹底失敗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以全世界人民的偉大勝利而結束。次為解放軍)與中國國民黨軍隊之間的一場長期戰爭,也是近現代世界歷史中規模最大一場內戰之一。此次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推翻了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並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則遷往台灣,至此形成台灣海峽兩岸直至今日的長期分治及對立。
[編輯本段]基本資料
國共內戰——冷戰的一部分
日期:1946年6月—至今
地點:中國
結果:中國共產黨武裝於中國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撤退往台灣。相隔台灣海峽呈現對峙狀態戰爭並未正式結束。
參戰方
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革命軍
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
指揮官
國民黨方:蔣介石及李宗仁、張靈甫、廖耀湘、胡宗南、杜聿明、白崇禧等
共產黨方:毛澤東及朱 德、陳 毅、林 彪、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等
兵力
中國國民革命軍:4,300,000 (1946年7月) 3,650,000 (1948年6月) 1,490,000 (1949年6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1,200,000 (1946年7月) 2,800,000 (1948年6月) 4,000,000(1949年6月)

❾ 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第十六課《抗日戰爭》的全面抗戰和片面抗戰分別是什麼

兩條不同抗戰路線的比較:
①依靠的力量不同:片面抗戰路線是由國民政府和軍隊包辦抗戰,依靠英美等國的"外援",不給人民以抗日所必需的民主自由權利.全面抗戰路線依靠中國廣大人民群眾,並爭取和團結一切抗日力量.為此,共產黨提出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給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權利,充分動員,組織和武裝民眾抗戰,使抗日戰爭成為真正的人民戰爭.洛川會議通過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就是全面抗戰路線的具體體現.總之,兩條抗戰路線的本質區別在於是否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抗戰.
②)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片面抗戰路線是由國民政府的階級本質決定的,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與廣大工農群眾處於階級對立狀態,因此不願意讓人民的力量在抗戰中發展壯大,從而威脅其目後的統治.全面抗戰路線是由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領導的,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使抗日戰爭變成了真正的民族解放戰爭.
③抗戰的結果不同:片面抗戰路線挫傷和打擊了人民群眾的抗日積極性,影響到國民黨前線官兵的士氣和戰鬥力,導致了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喪失了華北,華中,華南大片領土.八路軍,新四軍執行全面抗戰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使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日益壯大和發展,嚴重威脅日軍後方,成為抗戰後期對敵作戰的主要力量.
不同的抗戰路線是由國共兩黨不同的階級利益決定的.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與群眾對立,害怕群眾,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來抗戰.共產黨代表工農群眾利益,必然發動群眾和依靠群眾,進行全民族的抗戰

閱讀全文

與高中歷史抗日戰爭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