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二歷史選修二知識點

高二歷史選修二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1-02-12 22:31:54

1. 高二歷史選修四要點

一、歷史選修四知識點總結: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 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1、統一六國,結束分裂割據混戰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開創了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新紀元。

2、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拓展疆域,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疆域。

4、採取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馳道)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

5、修築長城,抵禦游牧民族騷擾,保障中原農業生產。(長城後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徵)

以上措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形成,促進歷史進步。說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我們應予以充分肯定。

但是為了穩固統治,他焚書坑儒,實行思想文化專制,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迷信法家,刑法嚴酷,濫用民力,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個暴君。正是由於暴政導致秦朝很快滅亡。

二、歷史選修四知識點總結:唐太宗

唐太宗:中國古代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唐太宗勵精圖治,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1、政治上:虛心納諫,選賢與能;加強中央集權,完善三省六部制。

2、經濟上:強調"存百姓"思想,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

3、法律上:慎用刑法

4、思想上:文德治國,崇儒尊孔

5、民族關繫上: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尊稱"天可汗"。東突厥地區設羈糜府州進行管轄;設安西都護府,管轄西域地區,與吐蕃和親,促進漢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區的發展。

6、對外關繫上:採取積極友好的開放政策,設立鴻臚寺,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並蓄的方針,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以上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入了鼎盛時期,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善於用人和納諫,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成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範,並對以後歷朝的治國策略產生了深遠影響。自我評價"功大過小"。

三、歷史選修四知識點總結:孔子

孔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1、思想:"仁"(核心)、"禮"、"中庸";

2、政治:為政以德,維護奴隸社會的統治秩序;

3、教育:有教無類,創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貴族壟斷的局面。

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採用啟發式教學;

不僅把學生培養"成人",而且要培養成"君子"。

4、晚年整理和修訂"六經",保存了古代典籍。

5、影響:

對中國:

①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說成為幾千年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

②大教育家,改變了以往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為教育的推廣創造了條件。私學的形式也保證了中國文化免受朝代變遷的影響,連續不斷的發展下來。

③"六經"是留給中國最寶貴的遺產,其中五經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政治的理論基礎,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對亞洲:

儒家思想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對歐洲:

歐洲啟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啟發

我們對孔子思想應採取"揚棄"即批判和繼承的態度

⑴、繼承弘揚"禮"中合理成分,如鞏固穩定的社會局面,規范人的行為,批判其倫理綱常思想。

⑵、弘揚"仁"中仁愛、關懷、體諒、容忍加強自我修養等美德,重視道德教育。我國現階段的"以德治國"、"以人為本"和"建立和諧社會"、與世界國家民族和睦相處的思想,都受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克服"仁"中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

⑶、弘揚孔子重視教育的思想,大力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克服其中"學而優則仕"的官本位思想。

四、柏拉圖: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西方古典哲學的代表

(1)哲學上主張理念論,把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對立起來,理念先於物質,知識是人先天固有,這是一種唯心論,但對後世的影響巨大,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

(2)政治上提出理想國,認為國家應由護國者、衛國者、生產者構成,各守其職、各具其德;由哲學王來統治。這一主張雖然未能實現,但給人們以一些啟發。

(3)教育上創辦歐洲歷史上第一所綜合學校--阿卡德米學園,採用對話方式教學,培養了亞里士多德等一批人才,在歐洲教育史、科學史有重要影響。

五、歷史選修四知識點總結: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古希臘文化的集大成者

1、號稱"網路全書式的學者",在眾多科學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①哲學:

A 、繼承又突破了柏拉圖的理念論。肯定客觀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是人類認識的來源,"接近了唯物主義",但不徹底,常動搖於唯物和唯心主義之間。

B 、確立了哲學研究的對象,《形而上學》中,提出哲學所必須研究和解決的十三個問題。

2、生物學:對五百多種不同的動物進行分類,至少對五十多種動物進行了解剖研究。

3、物理學:指出具體事物是由形式和質料組成的。

4、邏輯學:提出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至今仍被學術界尊為權威。

5、倫理學:提出"中庸之道"。

(1)、政治上主張人是政治的動物,法治優於人治,強調公民的集體榮譽感。

(2)、創辦"呂克昂"學園,教授科學技術,促進了歐洲教育事業的發展。

(3)、局限:① 基本哲學觀是徘徊在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之間。

6、體現出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局限性。

總之,亞里士多德是古代西方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對後世的影響廣泛而巨大,奠定了多門學科的基礎,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其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弘揚,"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使他繼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關於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較

相同:都強調"恰到好處",反對兩極。

不同:

①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學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於禮法,沒有更多的哲學思考。

②亞里士多德認為"中庸之道"是相對的,孔子從聖人的角度出發,強調要有度,"過猶不及"。

③亞里士多德主張舍兩端而取其中,孔子沒有否認兩端是不好的。

六、克倫威爾: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 英國革命的領導者。

1、他領導推翻了英國封建君主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2、遠征愛爾蘭、蘇格蘭,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但也加劇了民族矛盾;

3、頒布《航海條例》,打擊荷蘭,與瑞典、丹麥、葡萄牙簽訂商約,鞏固了英國的海上權威與商業利益;

4、建立機構、改善法律、扶持教育、信仰自由、發展工商,使英國工業迅速發展;

5、建立起資產階級性質的軍事獨裁統治,雖鞏固了革命成果,但加劇了社會動盪,他死後,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中歷史選修4

2. 高二歷史選修一考點(人教版)我們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幫幫忙整理下重點考點

高二年級歷史選修一復習專用講義
梭倫改革 商鞅變法 孝文帝改革 俄國農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
1 經濟 經濟發展受到阻礙;工商業發展 生產力發展要求進一步解放生產力 經濟上出現封建化趨勢 資本主義發展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 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政治 平民與貴族矛盾尖銳;工商業奴隸主要求分權斗爭 春秋戰國變法為其奠定基礎 政治制度欠缺,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農奴制統治黑暗,農奴起義騷動不斷 幕府統治危機,基礎動搖,起義不斷。 民族危機的加深
階級 工商業奴隸主的形成 新興地主階級力量壯大 資產階級壯大,倒幕派形成,武士成為主力。 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思想 法家思想提供理論基礎 漢文化的影響 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要求改革的新思潮湧動 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 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早期改良思想奠定基礎
個人 梭倫個人因素(愛國、軍事才能、首席執政官) 商鞅強烈的從政願望和秦孝公的改革決心 馮太後、孝文帝對漢文化的推崇 亞歷山大二世充分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 倒幕派及天皇傾向改革 庚、梁等人的愛國思想
其他 秦國(落後,改革無成效,有利條件,機遇) 起義不斷;民族融合和民族矛盾激化 克里米亞戰爭進一步激化國內矛盾 列強侵略,民族危機加深;明治政府成立 受日本改革影響;維新運動的興起。
2 改革 准備 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 商鞅被任命為左庶長,主持變法 登上皇帝位;推動統治者學習漢文化 公開討論;成立各種委員會 著書;上書;學會;辦刊;學堂。
3 改革 過程 解負令—財產等級制度—國家機構—經濟 公元前356年開始兩次變法(先後進行19年) 新制;遷都;移風易俗。 前期:二一九法令;後期:政治改革 1868年開始;1871年廢藩置縣;1889年憲法。 1898年6月,光緒帝《定國是詔》;9.28「戊戌六君子」事件
4 改革 目的 緩和矛盾,振興城邦,維護奴隸主統治 富國強兵,維護封建統治 鞏固統治,加速漢化和封建化。 維護地主階級利益;鞏固沙皇專制。 建立資本主義制度,促進資本主義發展 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挽救國家危亡
5 改革 內容 政治 解負令;規定佔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遺囑法;財產等級制度;恢復公民大會;建立四百人會議;設立公民陪審法庭 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戶籍制;推行縣制 俸祿制;推行新的租調制。 農奴獲得人身自由;村社負責改革實施;建立地主和城市自治機構;司法制度改革 1、廢藩置縣,建立中央集權;2、四民平等;3、頒布憲法,建立君主立憲。 官民上書;舉薦新政人才;精簡機構。

經濟 鼓勵農業生產;鼓勵發展手工業;改革幣制與度量衡;確立私有制;倡導節儉;懲罰游手好閑之徒。 廢除井田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和貨幣 易服裝;講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 農奴可以購買一塊份地;首付後,其餘49年付清,男子服勞役。 土地改革;地稅改革;建立「樣板」企業;建設基礎設施;扶植、保護私人資本主義 鼓勵農工商業發展;提倡私人辦工廠;獎勵發明;設鐵路、礦物總局;創辦國家銀行;興辦郵政。

風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實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的禮樂制度 習俗西化(服裝、飲食、建築、禮儀) 提倡女學、改易風俗

教育 燔詩書而明法令 鼓勵社會和個人辦學;、擴大大學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建立近代教育體制;成立文部省;建立三級教育體制;教學內容改革 改科舉、廢八股;設京師大學堂;選派留學生;設立譯書局。

軍事 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體系。 實行義務兵役制;改進軍事裝備;培養軍事人才。 新式軍隊;新式武器;新法練兵;增強海軍

6 改革 結果 雅典很快成為古希臘最繁榮的城邦 實現了富國強兵,讓秦國成為七國中的強國 加速北魏封建化,漢化和農業化過程 仍然是君主專制國家,但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實現民族獨立;對外擴張。 失敗
7 改革 性質 奴隸主階級挽救社會危機的改革 地主階級改革 封建化改革 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資產階級政治改革運動 資產階級的政治改革運動
8 改革 進步 解負令讓廣大平民成為享有自由權利的公民,形成民主政治必須具備的公民群體;打破了貴族專權的局面,讓工商業奴隸主分享了政治權力;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權利;促進經濟發展,使雅典成為古希臘最繁榮的城邦;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中央集權建設由此開始,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秦軍戰鬥力,為下一步秦國戰略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為後來秦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促進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推動經濟繁榮;緩和了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重新走上國家統一奠定基礎。 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促進了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在俄國傳播;促進俄國近代化歷程,是俄國歷史的轉折點。 確立君主立憲制度;廢除不平等條約,獲得民族獨立;加快資本主義發展,基本實現工業化,成為亞洲強國;成為亞洲殖民地國家實現民族獨立的榜樣。 愛國性:以變法圖強、救國圖存為目標,希望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進步性:是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啟蒙性: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進了國人的覺醒;精神遺產,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

9 改革 局限 改革具有折中性;下層公民不有享有充分的參政議政權利;氏族制度殘余仍然存在;貴族與平民的矛盾未得到根本解決 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加重對人民剝削和壓迫;未與舊制度劃清界限。 保留子大量殘余,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社會矛盾沒有徹底消除,又產生新的矛盾;改革是對農民的一次大規模掠奪,有欺騙性。 內容:具有不徹底性和濃厚的封建性;結果: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內容:沒有涉及君主立憲;結果失敗,沒有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0 成敗 原因 工商業發展及工商業奴隸主階級的壯大平民的支持;梭倫個人因素(愛國、軍事才能、首席執政官,堅定決心,民主理念);順應歷史潮流。 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最高統治者支持;商鞅確立的「治世不一道,變國不法古」的正確指導思想;不顧個人安危,敢於和舊勢力斗爭;注意取信於民;措施全面,較為徹底。 順尖社會潮流(封建化;民族統一);內容全面,措施得力;3、馮太後的支持及孝文帝的決心和生殖力、民族融合趨勢的推動。 亞歷山大個人的認識;受西方啟蒙思想影響;正確的改革策略(准備、分期);對社會進行全面改革。 幕府體制的腐敗;內部離心力較大;採取正確的策略(先倒幕後改革);實施了符合國情的改革;有利的國際環境;西方科技文化的影響。 根本: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弱小,頑固勢力強大;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缺少有利的國際環境。

11 改革 特點 革命性、折中性 措施全面,比較徹底 措施全面,影響深遠 全面性,不徹底性。 全面性、不徹底性(與時代比較) 以經濟為主,不徹底性
12 改革 共性 改革共同點:1、順應歷史潮流;2、試圖挽救統治或民族危機;3、由最高統治者主導或在其支持下改革;4、都推動歷史進步;5、都涉及多方面內容,不是單一的改革;6、體現改革者的愛國情懷和創新精神;7、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曲折。
改革成功的原因:1、順應歷史潮流;2、最高統治者支持;3、正確的改革策略;4、關注或涉及下層人民利益;5、有利的國內國際環境;6、改革者的智慧及勇氣;7、改革內容符合國情;8、領導階級力量的強大;9、人民的支持。

本來是圖表形式的,簡單明了,可惜回答是就這樣了,如果想要圖表形式,可以給我個聯系方式,我發給你,希望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3. 高中歷史選修二 分課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一、古代中國農業
1、中國原始農業的創始人:神農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發展
①原始社會:刀耕火種
②春秋戰國:精耕細作(鐵犁牛耕)
·春秋戰國時期農用動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現
③漢代的發展:漢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東漢某些地區已出現一牛挽犁
3、水利的興修:戰國時秦國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了「天府之國」。
4、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①農業是古代中國最基本的經濟形式(以農為本)
②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
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基本形態
二、古代中國手工業
1、絲織業:
①漢代:絲織品經絲綢之路遠銷歐洲
②明清:在紡織業部門首先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冶金業
①商周時期:是青銅時代的繁榮時期
②春秋時期:鐵器時代的到來(春秋冶鐵技術的進步:冶煉生鐵技術、鑄鐵柔化處理技術,煉鋼技術。
意義:促進了鐵器的普及,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③漢代: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陶瓷業
①唐代:制瓷業成為獨立生產部門(越窯青瓷,邢窯白瓷)
②宋代:景德鎮「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①官營、私營、農民個體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發展;
②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③古代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還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
④手工業生產規模大、分工細;
⑤手工業經濟是農耕經濟的附屬;
三、古代中國商業
1、商業的發展
①唐:政治的統一和大運河的開通,商旅往來頻繁
②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海外商運發展迅速
③明清:商幫和會館的出現(晉商和徽商勢力最為強大)
2、城市與「市」的發展
(1)唐代長安:
①布局整齊,經營商業的「市」嚴格規定在東西兩「市」, 「市」與「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場交易,商業交易受到官府的嚴格控制
③縣城以下,禁止設市
(2)宋代東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②整齊劃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復存在;
③市的啟閉不再由官方統一規定時間,出現夜市、早市
④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視,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
3、古代商業的特點
①商業不斷發展,商業運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動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城市經濟功能不斷加強;
③受重農抑商政策的制約,是農耕經濟的附屬。
四、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
①主張: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②實質:維護封建經濟基礎
③評價:在封建社會初期,重農抑商政協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統治階級仍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不利於社會進步。
2、「海禁」政策: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3、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的絲織業中首先出現僱傭關系
第二單元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一、新航路的開辟
1、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時間 航海家 國籍 開辟的新航線 所經大洋 扶持國家 方向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 抵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葡萄牙 向東
1492年 哥倫布 義大利 開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西班牙 向西
1497-1498年 達·伽馬 葡萄牙 開辟從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大西洋、印度洋 葡萄牙 向東
1519-1522年 麥哲倫等 葡萄牙 環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西班牙 向西
3、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新航路開辟後,世界各個地區和民族的聯系日益密切,歐洲、亞洲、非洲、
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各地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二、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
1、荷蘭的殖民擴張活動——「海上馬車夫」(17世紀)
①競爭手段:組建大型商業公司,開展海上貿易,在美洲、亞洲等地進行殖民掠奪
②荷蘭造船業非常發達,憑借一支強大的商船隊,壟斷了世界航運業,成為世界的「海上馬車夫」
②影響:取代葡、西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
2、英國的殖民擴張活動
(1)英國成為最大殖民帝國
①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確立海軍優勢
②建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在殖民地進行商業活動和掠奪
③發動商業戰爭奪取貿易優勢和殖民地
④進行以黑奴貿易為中心的「三角貿易」,18世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奴隸販子
(2)英國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義的罪惡:掠奪財富,實行種族滅絕政策,採用奴隸制勞動,販賣黑奴等
4、殖民擴張和掠奪是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殖民擴張和掠奪使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之中,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日益擴大的世界市場,為西歐國家提供廣闊的海外市場,促進了其資本主義的發展。
三、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1.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蒸汽時代
(1)進程:①首先開始於紡織業;
②蒸汽機的出現和廣泛使用(瓦特改良的萬能蒸汽機),「蒸汽時代」到來;
③交通運輸業(火車和汽船)
(3)影響:①工業革命後,世界各地日益成為一個整體,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②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工業革命後,人類歷史逐漸由農業文明走進工業文明
③使人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起)——電氣時代
(1)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
(2)主要成就:①電力的廣泛使用,直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發電機、電動
機、電燈、電影)
②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飛機)
③化工技術的發展
④電訊技術發展迅速,使人們聯系更加方便和緊密
(3)影響:改變了工業生產的組織形式,出現了壟斷組織,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①計算機把人類帶入信息時代;②網路大大縮小全球空間距離;③生命科學的發展逐步打開生命的奧秘;④航天科學的發展為人類開辟了更廣闊的活動和生存空間等。(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近代民族工業興起
1、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為特徵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開
始解體,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標志:鴉片戰爭後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
3、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①背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②時間:19世紀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點:上海、廣東、天津等東南沿海地區
④代表企業: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在廣東南海開設的繼昌隆繅絲廠
⑤特點:①資金少、規模小;②技術力量薄弱;③行業、地域分布不均勻。
4、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甲午戰爭後)
①原因: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為解決財政危機,擴大稅源);實業救國的熱潮
②著名的實業家:張謇(在江蘇南通創大生紗廠)、榮宗敬和榮德生、周學熙
二、民國發展的黃金時代(1912—1919年,民國初年)
1、原因: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③中華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熱情,
④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實業,
⑤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影響。
2、表現:紡織業、麵粉業等輕工業發展最快(紡織業第一,麵粉業第二)
3、影響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
(1)阻礙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
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推動因素:
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在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災難的同時,也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②由於時代潮流的沖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國歷屆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
③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
④實業家的實業救國的思潮
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1、社會主義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內容:①農業(農業生產合作社) ②手工業 ③資本主義工商業
(2)意義: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
2、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基本建立
(2)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 要同當前落後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4、「文革」對經濟的嚴重破壞(1966-1976)
5、50-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
①實事求是,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生產力的矛盾;
②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④發展經濟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產關系的調整要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
2、改革:從農村到城市
(1)經濟體制改革含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解
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實質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①前提——堅持土地等生產資料公有制; ②特點——包產到戶; ③安徽、四川率先進行;
3、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4、1992年「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五單元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1、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背景與原因:
①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③政治變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動
④一些傳統習俗不適合近代社會的發展趨勢
2、物質生活的變化(衣食住的變化)
①衣:鴉片戰爭後,西式服飾傳入中國。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並行不悖,中國出現服飾改良產生中
西合璧的產物——中山裝和旗袍
②食:鴉片戰爭後,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為中國傳統住宅,鴉片戰爭後,西式建築在租界地區出現,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買辦、
資本家和達官顯貴紛紛仿造花園式洋房。
3、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對禮儀的革新意義重大,體現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際禮儀的變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禮節,用同志、先生等稱呼代替大人、老爺等稱呼,顯
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禮儀的變化——倡導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內容,但這一習俗的變化主要發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識層
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
1、鐵路:1881年,清政府修築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鐵路,是中國人修築的第一條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近代郵政: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66年,海關開始試辦郵政
3、電訊:187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台灣架設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電報線
4、近代交通和通訊起步的原因:工業革命成果的擴展,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被迫對外開放,國人為改變落
後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5、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①加強了各地的聯系;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③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於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⑤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⑥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⑦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第六單元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產和消費的矛盾激化
2、爆發:1929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大崩潰為先導,出現瘋狂的股票拋售風
3、表現: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劇增、生產下降
4、特點: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強
二、羅斯福新政
1、歷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打擊美國;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無法解決危機;
2、內容:
措施 內容 目的
①整頓銀行業,克服金融危機 《緊急銀行法》 恢復銀行信用
②加強工業計劃指導 《工業復興法》 防止盲目競爭
③調整農業政策 《農業調整法》 穩定農產品價格
④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 《聯邦緊急救濟法》 增加就業、刺激消費、穩定社會
⑤保護勞工權利 《全國勞工關系法》、《公平勞動標准法》 緩和勞資矛盾
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法》 穩定社會,早日擺脫危機
3、特點: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4、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
質,因而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計劃危機。國家的干預容易導致通貨膨脹和其它的社會經
濟矛盾
②新政在當時自由放任的經濟形態下,採取新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做法,緩解了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問題,使得經
濟得以恢復和發展,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二戰後,其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的效仿美國新政的做
法進行了經濟的調整和改革,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
三、二戰後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表現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①變化:政府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產和消費,干預資本主義的再生產
②表現:①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凱恩斯主義的運用
②社會再分配的調節——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
③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2、當代資本主義各國(美、英、法、德、日)經濟發展的共同特徵:政府幹預經濟
第七單元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背景:嚴峻的國內外形勢
①外:英、法、美、日對十月革命建立的蘇俄政權進行武裝干涉。
②內: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危機。
(2)措施:①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
②工業——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③商業——取消一切商品貿易;
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國家集中分配;強制勞動。
(3)評價: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使蘇維埃政權在嚴酷的戰爭條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 國的人財物力,保障了軍事上的勝利;
②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度,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了嚴重的 經濟和政治危機。
2、新經濟政策
(1)實施的必要性:①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干涉基本結束。蘇俄急需恢復發展經濟,鞏固政權。
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日益顯現,引發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
(2)主要內容:農業上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3)目的:平息農民不滿,解決危機,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4)意義: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恢復了被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迅速消除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蘇維 埃政權。
②它探索了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是列寧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偉大創造。
二、「斯大林模式」經濟體制的主要表現,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1、確立標志:1936年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經濟體制的表現
①所有制形式:單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體制: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③調節手段:排斥市場,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3、經驗教訓:
①遵循經濟發展規律
②要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
③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④國民經濟應按比例協調發展
⑤應注意切實保護農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與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1、赫魯曉夫改革
(1)內容:選擇農業作為改革的突破口,開展大規模種植玉米運動等。
(2)評價:①赫魯曉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沖擊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開 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
②但在理論上沒有突破,只是在維持原有經濟體制基礎上進行局部改革,未能從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 式的框架。
③脫離實際,盲目性大;個人作風急躁,反復無常,造成混亂。
2、戈爾巴喬夫改革
①上台之初,首先改革經濟體制,實施「加速戰略」,結果失敗
②1988年後,改革重心轉向政治領域,國內局勢逐漸失控。
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蘇聯共產黨被排擠出政權,蘇聯國家政權發生了質的變化
④蘇聯解體標志: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圖宣言》
第八單元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一、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一)歐盟(EU)
1.歐洲聯合原因:①歐洲各國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心理認同感;②吸取戰爭的教訓;
③二戰後歐洲國際地位下降;④來自蘇聯和美國的威脅與控制;⑤馬歇爾計劃的推動。
2.過程:
①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建立——西歐國家經濟一體化的開始。
②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建立。
③1967年三個共同體正式合並為歐洲共同體。
④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⑤歐元:歐盟單一貨幣,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這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於整個歐洲 經濟的穩定發展,有利於加深歐洲經濟一體化和推動歐洲政治一體化。
3、歐洲統一進程的特徵:由經濟聯合發展到政治聯盟,從經濟一體化到經濟、政治一體化
4、歐盟的性質:具有經濟和政治雙重性質的聯盟組織。
5、影響:
①經濟:促進了歐洲各國經濟的共同發展,沖擊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世界
經濟格局
②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大大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了世界多極化,在資本主義世界裡
形成了西歐、日本和美國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
1、成立:1992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3國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1994年開始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
2、特點: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貿易集團。
(三)亞太經合組織(APEC)
1.成立和發展:①1989年12國第一屆部長會議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召開,宣告成立。
②1991年,中國和中國台北、香港加入該組織。
4、特點: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和二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確立:1944年,美、英、中等44個戰時盟國代表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
2、內容:
①確立國際貨幣制度:具體指(雙掛鉤)——a.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b. 其他會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
②建立國際金融機構: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IB)
2、意義: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形成
三、WTO和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1、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
①1947年,美國、中國等23個國家簽署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簡稱關貿總協定
②世界貿易組織是由關貿總協定發展而來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形成
2、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①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②促使各國生活水平和經濟的提高;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濟貿易關系中的強權政治。(通過爭端解決機制,為各成員國提供建設性和公平合理的解決貿易糾紛的方案。)
3、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
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創始成員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復關申請;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4、實行對外開放客觀必然性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
(1)客觀必然性:①閉關自守的深刻教訓;②經濟全球化的浪潮;③發展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①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與世界經濟全面接軌的一個契機, 標志著世界大市場對中國的開放,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長遠利益。
②中國經濟融入世界,必將有力地推動全球經濟繁榮與發展。
③機遇和挑戰並存:我們應該積極面對,趨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利用好世貿規則等,才能
在世界中贏得市場.
四、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矛盾、環境問題
1、含義: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 系的歷史過程。
2、過程:①新航路開辟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
②兩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朝著經濟全球化方向發展。
③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3、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因素:
①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迅速提高,是經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和根本動力;
②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術手段;
③兩極格局結束,提供有利國際環境;
④市場經濟制度的普遍實行為經濟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問題與對策
存在的問題:①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增大;
②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污染、環境污染和科技落後、發展差距拉大等問題。
對策:①堅持對外開放;②既要快速發展本國經濟,又要關注和防止環境污染等問題,和諧發展;
③加大科技投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④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
⑤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⑥加強區域合作等。

4. 高二歷史選修一考試的重點有那些急,急,急,

我們老師連日本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都沒上過。
他說高考沒考過,我是湖南專的不清楚屬別的地區的出題准則。
要說重點的話,就這么幾個改革,其中的背景、結果、影響等都是需要掌握的吧。
還要注意比較各種改革,可能會問你相同點或不同點之類的。

5. 高中歷史選修2總結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人物評說
1、寫出五個改革的時間;後四次改革時在位的統治者。
(梭倫改革:公元前594年;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公元前350;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亞歷山大二世;1868明治維新,明治天皇;戊戌變法:1898,光緒帝)
2、寫出五次改革的主要原因(各一句話)
(1)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尖銳(梭倫改革)
(2)生產力的發展,鐵器牛耕使用推廣,井田制瓦解,封建生產關系逐漸形成,社會大變革 商鞅變法
(3)封建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俄國農奴制改革
(4)幕府統治阻礙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 明治維新
(5)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戊戌變法
3、寫出六次改革的主要作用(各一句話)
(1)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2)廢除了舊制度,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發展了封建經濟
(3)廢除了農奴制,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4)推翻了幕府統治,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
(5)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4、六次改革的性質是什麼?(各一句話)
(1)奴隸主性質的改革
(2)比較徹底的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
(3)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5)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5、寫出其中的兩次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戊戌變法: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局限性(軟弱性和妥協性)

6、梭倫改革的特點是什麼?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革命性和中庸性; 農戰(法治)
7、梭倫改革和商鞅變法中打擊奴隸主貴族世襲特權的突出措施各是什麼?
財產等級制度;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給予賞賜
8、梭倫改革、商鞅變法、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各是什麼?
振興城邦,維護統治;建立地主階級統治,發展封建經濟;維護地主階級和貴族利益,鞏固統治
9、梭倫改革、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直接原因是什麼?
薩拉米危機;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
10、商鞅變法、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在有關土地問題上各採取什麼措施?
廢井田,開阡陌,確立土地私有;農民可依法得到土地,但必須高價贖買;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規定土地私有
11、明治維新、戊戌變法在教育上各採取哪些措施?
(1)文明開化:整頓舊的教育機構,設文部省;參照歐美國家的教育制度,建立近代教育體制
(2)廢除八股取士,派遣留學生,建立新式學堂
12、商鞅變法、明治維新、戊戌變法在軍事上各採取什麼措施?
(1)獎勵軍功,按軍功授爵,廢除世卿世祿制
(2)實行義務兵役制,仿照歐洲建立近代意義上的常備軍;建立專門的軍事院校;扶植軍事工業
(3)裁汰綠營,改用西法訓練軍隊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1、用一句話評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在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唐太宗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康熙帝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簡述秦始皇兼並六國主要條件、時間、策略、先後順序。
主要條件:生產力的發展,經濟聯系加強、人民渴望統一、民族融合加強、商鞅變法後秦國實現富國強兵、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時間:BC230——BC221,
策略:遠交近攻
順序:韓趙魏楚燕齊
3、簡述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主要史實;主要影響(一句話)
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廣郡縣制
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基本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4、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表現。
政治上,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虛心納諫,選賢與能
經濟上,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繼續推行均田制
文化上,主張文德治國,崇儒尊孔
民族關繫上,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法律上,慎用刑罰(仁義為本,刑罰為末原則)
對外關繫上,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5、康熙帝即位後面臨哪些問題和矛盾?簡述他為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國家主權進行的斗爭?
(1)中央集權受到威脅;地方割據勢力強大;少數民族地區不穩定;沙俄侵略頻繁;民族矛盾尖銳
(2)平定三藩;收復台灣;平定蒙古准噶爾貴族叛亂;抗擊沙俄
6、簡述孔子的基本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
仁與禮;主張以德與禮治理社會,反對苛政和刑罰
7、柏拉圖的理想國家和理想統治者分別怎樣?
理想國家由護國者、衛國者和生產者組成,各司其職,各盡所能(正義的國家)
理想統治者由哲學家王擔任
8、簡述克倫威爾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主要功績。
領導議會軍取得了對王黨軍的勝利,處死國王查理一世,領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成立英吉利共和國,實行軍事獨裁統治。
9、概述華盛頓一生的歷史貢獻和優秀品質。
領導美國人民取得北美獨立戰爭的勝利;頒布《1787年憲法》,確立了美國民主共和政體。
將國家和民族利益置於個人之上,不戀官位,不慕權勢,堅持民主,警惕專制
10、結合史實簡要說明拿破崙對外戰爭的性質。
前期抗擊反法同盟的斗爭,是為捍衛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具有正義性;
後期遠征俄國,是為爭奪歐洲霸權,是爭霸戰爭,是非正義的。
11、列舉孫中山領導推翻清王朝君主專制制度的史實。
1894年創立興中會;
1905年建立中國同盟會;
1911年領導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頒布《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12、1912—1922年孫中山為捍衛民主共和進行了哪些斗爭?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1916護國運動
1917第一次護法運動
1921-1922第二次護法運動
13、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主要有哪幾次(時間、核心內容)?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919-1922 核心內容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930-1931 核心內容
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核心內容
14、《資本論》的核心內容是什麼?有何影響?
核心提出了剩餘價值學說
影響: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和秘密,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滅亡和社會主義勝利的必然性

15、列寧一生的功績表現在哪些方面?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最突出的表現是什麼?
締造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黨
領導十月革命,創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鞏固蘇維埃政權
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列寧主義
實行新經濟政策,探索俄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16、列寧的《四月提綱》、《國家與革命》、《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三篇著作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什麼?
《四月提綱》明確提出了從資產階級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計劃和策略,提出了「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革命有和平發展的可能。
《國家與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原理,闡明了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的重要思想,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分析了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時代的各種矛盾,揭示了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腐朽的垂手的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分析了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的規律,得出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個國家首先取得勝利的論斷。
17、分別寫出毛澤東在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代表性的著作。
大革命時期《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土地革命時期《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
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民主專政》
18、井岡山時期、延安時期毛澤東分別提出了什麼重要思想理論?建國前後又是怎樣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
井岡山時期工農武裝割據理論
延安時期 新民主主義理論
建國前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
19、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思想精髓分別是什麼?分別在何時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毛澤東思想精髓: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1945中共七大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鄧小平理論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1997中共十五大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20、牛頓時代、愛因斯坦時代分別指何時?他們的科學成就分別有哪些?
牛頓時代 17世紀
天文學:第一架反射望遠鏡,研究潮汐現象,預言地球不是正球體
物理學: 經典力學理論(三條運動基本定律;萬有引力定律)《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標志近代自然科學體系形成
光學: 日光原理、微粒說;
數學: 二項式定理、微積分計算
愛因斯坦時代 20世紀
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奠定現代物理學基礎。

21、根據19位傑出人物的重大活動、突出功績,請分別賦予他們一個確當的稱謂。

6. 高二歷史知識

1. 西歐各國開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響
(1)原因:① 經濟根源是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對貨幣的需求量增加。② 社會根源是《馬可•波羅游記》的流傳,刺激了歐洲人到東方去實現黃金夢。③ 奧斯曼土耳其控制東西方商路,造成商業危機(2)影響:① 引起「商業上的革命」:世界各地區擴大了經濟文化和貿易往來,商路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② 引起「價格革命」:新興資產階級獲得暴利,封建主衰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③ 西歐殖民者對亞、非、美三洲進行殖民掠奪,將大量財富運往歐洲,轉化為資本,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貧困和落後。④ 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性
2. 葡萄牙、西班牙兩國在新航路開辟方面走在前面的原因分析
(1)兩國都在大西洋沿岸,這一地理位置有利於他們向海外發展。(2)兩個國家都掌握航海技術,特別是葡萄牙在航海技術上比較先進。(3)兩國都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有力量支持和供應遠航所必需的裝備。(4)新航路的開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緒有關,他們在對外擴張時也把傳播基督教作為自己的精神動力。3. 15~16世紀殖民活動的基本特點及影響
(1)最主要的殖民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2)殖民活動區域:重點區域是美洲地區,特別是南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該地區的殖民分割。其次是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嶼和印度沿海地區。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一些殖民據點,控制了馬六甲,在東南亞一些地方建立了商站,竊據中國澳門;西班牙佔領了菲律賓。第三,葡萄牙佔領非洲沿海一些地區。總之,新航路開辟到哪裡,殖民擴張活動就延伸到哪裡。(3)殖民活動的內容和特點:第一,奴役和屠殺殖民地居民。第二,掠奪殖民地財富。第三,奴隸貿易。奴隸貿易一方面滿足殖民者對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販賣奴隸活動本身也給殖民者帶來了巨額的利潤。第四,葡萄牙因國小、經濟落後而侵略對象大多是人口密集的大國,因此採取以侵佔軍事據點為主,同時又採取壟斷商路、建立商站、進行欺詐性貿易的辦法掠取大量財富。而西班牙除了掠奪金銀和進行奴隸貿易外,還發展大種植園,生產單一農作物,這成為16世紀西班牙的三大財源。(4)影響:第一,早期殖民掠奪給殖民地帶來的只有貧窮和災難,並沒有帶去先進的生產方式。第二,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掠奪的財富用於購買義大利、法國、荷蘭、英國的商品,結果西、葡衰落下去,而在荷、英、法等國轉化為資本,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起來;同時,殖民國家的爭奪商業和霸權的斗爭也激烈起來。
4.「資本原始積累」
(1)含義:資本的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前,通過暴力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和貨幣積累的過程。
此中包含二層意思,一是形成龐大的僱用工人隊伍,一是財富的積累。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起點。(2)方式:主要通過對農民土地的掠奪(如英國的圈地運動)、掠奪殖民地、販賣奴隸、發行國家公債等方式實現。這樣使大量生產資料和貨幣集中在資本家手裡,轉化為資本,又造成龐大的雇傭工人隊伍,加速了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在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雖然充滿血腥和暴力,但這是符合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進步現象。
(3)資本原始積累分為兩個階段:14、15世紀的歐洲,由於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結果在威尼斯等城市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15世紀末新航路的開辟至19世紀初,新興資產階級通過暴力手段來加速這種原始積累過程,結果不僅使手工工場在西歐廣泛建立,還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准備了條件。
7. 簡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必然性,並簡述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確立的情況。
(1)必然性:
① 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的中心。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資本,英國具備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經濟基礎。
②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金融家、銀行家、大商人和工場主,形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那些在農村僱工經營牧場或農場的農牧場主,有的經營工業和商業,被稱為新貴族。新貴族同其它資產階級成員有共同的利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使英國具備了革命的領導階級。
③ 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厲行專制,經常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又實行宗教專制,特別是迫害「清教徒」,由此造成了政治上的緊張局面。這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成為歷史的必然。
(2)確立的情況:
① 從1640年到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斗爭,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
② 1688年「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在議會中的權勢,通過一系列法案來限制王權。1689年,議會通過《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大權,「君主立 憲制」在英國出現。
③ 此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和發展。18世紀初,英國的內閣制開始形成。
8.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具體使命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掌握:
(1)政治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由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國會立法治理國家。
(2)經濟上:廢除各種封建特權,尤其是商品專賣制度,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
(3)宗教上:反對宗教專制,既反對原來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反對斯圖亞特王朝恢復天主教的政策。
英國革命的進程圍繞著這些方面的矛盾展開,英國革命的成果實質上是這些使命的完成。
9.英國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與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都鐸王朝時期是英國資本主義開始產生,封建制度解體的時代。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需要在強大王權的支持下發展自己,面對封建割據勢力,都鐸王朝要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加強王權。面對強大的封建割據勢力,國王只能依靠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支持,王權與封建割據勢力的矛盾成為當時的主要矛盾。王權與資產階級建立了同盟,都鐸王朝在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同時,實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以加強國家實力和滿足資產階級要求。因此,都鐸王朝的專制統治,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王權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已基本解決,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專制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因此,斯圖亞特王朝對資產階級實行各種限制,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0.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用清教作為反封建斗爭思想武器的原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所以披著宗教的外衣進行,是由當時社會和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1)中世紀的歐洲,政教合一,意識形態主要依靠「宗教神學」。17世紀英國群眾的宗教情感依然十分濃厚,信仰清教的不僅有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還有手工業者、農民和平民。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利用清教來號召、發動和組織群眾。
(2)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還比較弱小,他們在政治上還不夠成熟,在理論上還不能用明確的語言提出非宗教的政治綱領,在組織上還未能形成自己的政黨來發動和組織群眾,因而也需要採用宗教異端的形式。
(3)加爾文教宣揚商業活動是「神聖」的使命,廢除「偶像崇拜」的華美儀式及討厭的教會勒索,主張建立民主教會,這一切都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信仰和傳播清教在英國成為一場非常廣泛的社會思想運動。
11. 結合史實說明早期殖民擴張的特點
(1)早期的殖民擴張形成了商業資本主義的殖民高潮,從16世紀開始,英、法、荷等國為拓展海外貿易,積極搶占海外殖民地。
(2)殖民擴張的手段野蠻、殘暴、原始,歐洲殖民者所到之處都進行大肆屠殺、搶劫和掠奪,他們進行罪惡的奴隸貿易,在殖民地犯下了滔天罪行。
(3)早期殖民擴張的積極結果是撒下了資本主義的羅網,把美洲未被開發的地區,大洋彼岸缺乏中央集權的自我保護的民族國家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12. 殖民帝國興衰的歷史教訓
(1)國內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實力強弱決定了殖民戰爭的勝敗。葡萄牙衰落的主要原因在於本國沒有雄厚的工業基礎,也就沒有軍事實力保衛自己的殖民利益。西班牙對外戰爭的失敗也主要是因為國內工商業的衰落。而荷蘭之所以敗給英國,是因為荷蘭是商業國家,沒有工業基礎,而英國則是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工農業資本主義有了相當的發展。勝利屬於經濟實力雄厚的國家。
(2)資本主義制度比封建制度強大,資產階級統治比封建專制統治強大。葡、西退出歷史舞台,法國在七年戰爭中的失敗,英國的稱雄,正好說明了先進制度的勝利。
(3)國內文化思想的進步、思想意識的解放,也是決定殖民戰爭勝利的因素。經過宗教改革的英國,清教徒開始移民海外。他們所具有的那種個人奮斗、樂觀進取的精神必然在殖民戰爭中取得勝利。
13. 啟蒙運動起源於哪個國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是什麼?比較他們觀點的異同點。
起源:英國霍布斯:代表作《利維坦》觀點:社會契約、不反對君主專制、無神論但又主張藉助宗教維持社會秩序洛克觀點:社會契約、三權分立相同點:都主張社會契約不同點:霍布斯不反對君主專制;洛克提倡君主立憲制
14. 啟蒙運動出現高潮的背景是什麼?列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指出他們思想的共同點。
(1)背景: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資產階級力量增強。但同時,法國又是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堡壘,專制主義、等級制度盛行。作為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無權。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許多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對舊體制發起了猛烈沖擊,從而進一步完善了啟蒙思想。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① 伏爾泰:抨擊天主教會、反對君主專制,主張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
② 孟德斯鳩:猛烈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弊端;明確提出三權分立學說共同點:反對封建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都代表法國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③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政治觀點: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說
④ 狄德羅:主編《網路全書》,其書內容反映啟蒙思想的特徵:宣揚科學和理性,反對迷信和專制。網路全書派形成了法國啟蒙運動的高潮。
(3)共同點:用理性主義反對黑暗的現實,集中力量批判專制主義、政權主義、號召消滅專制主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延伸•拓展
15. 比較盧梭與伏爾泰、孟德斯鳩思想的不同點及其產生不同的根源。
盧梭:出身貧寒,代表了法國中、小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在政治上無權,經濟活動又與封建制度相沖突。因此,他們強烈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實行民主政治。所以盧梭主張「人民主權」,提倡人民直接擁有國家主權和立法權的民主共和制度。伏爾泰、孟德斯鳩:出身富裕家庭,生活於法國的上流社會,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法國的等級制度下,大資產階級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但在政治上無權,經濟活動與封建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他們反對君主專制但不一定要推翻君主統治,政治主張:社會契約、君主立憲。
16. 啟蒙思想為什麼最早發源於英國?法國為什麼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
(1)發源於英國的原因:17世紀,英國資本主義最發達,在此經濟基礎之上,英國最早出現啟蒙運動;17世紀中期,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啟蒙思想由此產生了。
(2)法國成為中心的原因: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封建專制制度更加腐朽,封建統治陷於全面危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許多資產階級代表人物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對舊體制發起沖擊,眾多的啟蒙思想家把歐洲的啟蒙運動推向高潮,法國因而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
17. 比較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不同點
① 時代背景不同: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物,啟蒙運動是17~18世紀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產物。② 基本思想不同:文藝復興把斗爭矛頭主要指向天主教會,針對天主教會以神為中心,主張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利益的思想。強調「人性」,主要反對的是天主教神學思想,歌頌人生的價值和提倡人的尊嚴,所追求的是以「人性」為中心的現世幸福;啟蒙運動把斗爭矛頭既指向天主教會,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強調「理性」。主張的核心是反封建制度,斗爭的目的既要消滅專制王權和天主教的世俗權利,又要建立保證他們所要求的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的新制度。
18. 為什麼說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之後,歐洲發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1)從時代背景上看:文藝復興發生在14~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為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首先要在意識形態領域展開反封建斗爭,當時資產階級還沒有一套成熟的理論,於是他們借用古典文化來表達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啟蒙運動發生至17~18世紀,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愈加受到封建專制的阻礙,因而,資產階級提出了反封建的,完整的思想體系。
(2)從基本理想上看:文藝復興把斗爭矛頭主要指向教會,強調人性。啟蒙運動的核心主張是反封建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啟蒙運動是對文藝復興運動的繼承、發展,它的思想主張更系統,更全面。
(3)從影響上看:二者都是近代兩大思想解放運動,都對新興資產階級取得政治上、經濟上的統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備,文藝復興對後來的啟蒙運動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啟蒙運動不僅反對封建專制,而且為新制度的建立勾畫了藍圖,極大地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潮流的發展。
19. 法國大革命期間,各派是如何改造法國的?
(1)君主立憲制的統治:初步改造法國政治上: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包括取消教會和世俗的封建特權。經濟上:沒收教會和逃亡貴族財產,取消關卡,規定一切公民和財產都應納稅;取消一些農民的一些封建義務,但沒有廢除封建地租,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法律上:頒布《人權宣言》(1789)頒布《1791年憲法》。
(2)吉倫特派的統治:進一步改造法國軍事上:瓦爾密戰役——制止外敵入侵政治上:宣布實行「普選制」,召開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處死路易十六經濟上:頒布新的土地法,進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
(3)雅各賓派的統治:革命激進措施頒布法令,摧毀封建制度。實行恐怖政策(政治恐怖、經濟恐怖)發布總動員令,宣布處於緊急狀態
20. 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成果及其鞏固
(1)法國大革命取得的成果主要有:① 制憲會議在君主立憲派的領導下,運用立法手段,對法國進行了初步的改造:通過廢除封建制度的法令,對封建土地所有制進行改造;發布《人權宣言》,對封建等級制度進行改造;頒布《1791年憲法》,對國家體制進行改造。② 吉倫特派執政時期,廢除了君主制,成立了法蘭西共和國,處死了國王。③ 雅各賓派專政時期,頒布法令,摧毀了封建制度,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實行恐怖政策,挽救了革命和共和國。
(2)成果的鞏固:① 熱月黨人時期,維護了共和制,保護了革命成果。② 拿破崙時期進行財政改革;頒布《拿破崙法典》等法律;同反法同盟國家進行戰爭,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21. 拿破崙是如何統治法國的?
(1)對內政策背景:督政府的統治導致法國革命成果危在旦夕。內容:① 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② 經濟上:改革財政,建立法蘭西銀行,鼓勵工商業發展 ③ 法律上:重視法制建設,注重依法治國。公布《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 ④ 文教上:重視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
(2)對外政策:不斷的對外戰爭早期戰爭:拿破崙帝國與反法聯盟的多次戰爭後期戰爭:拿破崙力圖建立一個歐洲大陸體系,擴大戰爭,進攻西班牙、俄國等國。
22. 法國大革命中對封建土地所有制進行了怎樣的改造,試作簡要評價,從中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1)君主立憲派:取消教會、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取消關卡,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封建制度,但農民的土地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2)雅各賓派:宣布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出售,地價在10年內付清,農村公有土地可按當地人口分配,無條件地廢除一切封建權利。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鞏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成果,但由於把土地分成小塊賣給農民,使法國小農經濟長期占優勢,造成法國農業的落後和農民的貧困,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嚴重影響了法國工業化的進程。結論:資產階級革命是以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為目的,評價的標准應放在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基點上,而不應以是否滿足農民無償得到土地的要求為標准。
23. 比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同點
歷史背景不同:法國是當時歐洲大陸上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最發達的國家,不僅有規模巨大的手工工場,而且有的工場技術水平達到了工業革命開始時的水平。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英國革命前,資產階級思想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法國的啟蒙運動不僅包含反封建的戰斗精神,而且從理論高度闡述了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思想、法制思想。其政治學說論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思想。
領導階級不同:法國資產階級獨立領導了這場革命,資產階級一開始就提出了以制定憲法來限制王權的政治綱領。隨著革命的不斷深入,各階級相繼表現了自己的意志,使法國革命的激烈程度超過了同一時期的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其影響也是難以估量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領導,最後通過政變建立起了資產階級專政。法國大革命遭到歐洲許多君主制國家的聯合武裝干涉,因此,革命中出現了違反資本主義的原則,限制資產階級的現象。而英國革命爆發時,歐洲大陸正在進行30年戰爭,英國革命遇到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在法國大革命中,人民群眾的三次起義,把革命不斷推向深入。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資產階級就無法戰勝國內外封建勢力。
24. 評價雅各賓派的統治政策
(1)雅各賓派的土地政策,使數十萬法國農民變成了小塊土地私有者,徹底摧毀了法國封建制度的基礎,它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入新高潮的標志。雖然這一措施沒有滿足農民無償分配土地的要求,不能完全解決農村的土地問題,但在爭取農民對雅各賓派的支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打擊了反對法國革命的國內外敵人。
(2)恐怖政策是雅各賓派在內憂外患空前嚴重的情況下被迫採取的措施。積極作用:它以暫時犧牲資產階級的某些利益為代價,滿足了群眾的某些要求:在經濟上使囤積居奇和哄抬物價的投機行為得到遏制,經濟混亂的局面得到一定的克服;在政治上叛亂被平息,基本上趕走了外國干涉軍,穩定了法國社會秩序,使共和國的危機得以解除。負面作用:在經濟上存在負面作用,經濟問題必須用經濟方法才能解決,行政手段只能起輔助作用,單一的行政手段不能解決經濟問題;在政治上打擊面過寬,造成人人自危;危機過後,雅各賓派以恐怖政策排除異己、維護權力,最終喪失民心。
25. 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和條件
革命背景和條件:物質基礎: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基礎:美利堅民族的形成思想基礎:啟蒙思想的影響階級基礎: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和壯大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6. 如何正確看待美國1787年憲法
(1)從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看:通過1787年憲法,美國率先建立了聯邦制、三權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聯邦制賦予聯邦政府強有力的權力,鞏固了國家政權;三權分立制度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權力機構互相牽制,對於防止專制獨裁、保障資產階級民主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2)從對美國的影響看:憲法調整了大州與小州之間的矛盾、南方與北方的矛盾,使美國在政治上獲得了長期穩定的發展;一系列治國原則的確立,使美國完成了廣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對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為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3)從其局限性來看:憲法允許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黑人和廣大印第安人具有與白人相同的利力。這就違背了《人權宣言》中有關人人平等的原則,深深地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暴露出資產階級的局限性。
27. 北美獨立戰爭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是近代早期的民族獨立運動,是北美人民為掙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求得民族獨立與解放進行的戰爭。戰爭的對象是英國殖民統治者,戰爭的目的是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因此,這場戰爭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第一,北方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南方的種植園主階級充當了革命的領導階級;
第二,導致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是北方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英國殖民統治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
第三,戰爭結局打破了殖民統治的桎梏,為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殊性是:其中心任務是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政治上的獨立。這是由於英屬北美殖民地基本上是英國資本主義的移植,社會經濟基本上是資本主義的經濟,阻礙其發展的最大障礙是英國的殖民統治。所以,資產階級革命的最本質特性是清除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英屬北美殖民地沒有經歷過封建主義階段,並不是說該社會沒有封建因素。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大量封建意識形態的殘余,歐洲移民也不可避免地把種種封建殘余帶到新大陸。
28. 北美獨立戰爭的特點
(1)沒有經歷過封建制度階段,革命的主題是反對英國殖民統治。(2)資產階級和種植園奴隸主是這場革命的領導階級。(3)革命沒有經歷過重大反復,這有利於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完善和鞏固,也有利於社會生活的安定。(4)是近代早期第一個取得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而其本質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29. 美國1787年憲法和法國《人權宣言》都以資產階級啟蒙思想作為基本指導思想,但兩個文件在國家、人民的權利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試分析導致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
美國1787年憲法根據啟蒙思想家關於國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約的原則,規定了美國總統、國會、最高法院的職責與權利,但卻忽視了人民的基本權利。法國的《人權宣言》詳細闡述了天賦人權等道理,體現了要求摧毀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的思想,卻沒有提出如何解決當時尚未清除的封建特權問題。美國是剛剛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既要建立強有力的政權以確保獨立;又要防止政權走向獨裁,防止危害資產階級利益,故突出三權分立的原則。掌權的資產階級、種植園主為了自身利益,不給印第安人公民權,黑奴只按3/5的人口折算,種族歧視明顯,所以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法國是封建勢力十分強大的國家,強調人權有利於摧毀君主專制、等級制度,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兩國掌權的資產階級為維護切身利益,在制訂法律時各自選用啟蒙思想中對自己最有利的部分。
30.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是指發生於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8世紀的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都屬於這一范疇。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是推翻封建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如下特點:
(1)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屬於完全意義上的反封建革命,此外並不負擔別的什麼任務。
(2)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曲折復雜,既有前進甚至超前,又有退縮甚至退得過分,隨著再引起新的斗爭。
(3)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階級關系的總特點,就是在資產階級領導下,一切反封建的階級、階層結成了聯盟。
31. 比較北美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異同點
(1)北美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相同點:① 背景:南北美洲人民都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剝削;經濟發展促使南北美洲人民都要求打破宗主國束縛;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南北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強烈;歐洲列強之間的戰爭為南北美洲人民的獨立戰爭創造了條件。② 目的:都要求擺脫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美國在於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發展資本主義;拉丁美洲人民要擺脫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贏得國家獨立。③ 結果:推翻了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打擊了歐洲列強,促進和配合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獨立後的美洲國家大都建立了資產階級國家;獨立以後都沒有廢除奴隸制。④ 性質:都是以獨立戰爭為形式的資產階級革命。
(2)北美獨立戰爭與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不同之處。
① 背景:北美13州的資本主義經濟比拉丁美洲發達,因此北美的主要任務是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而拉美經濟不發達,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贏得國家獨立。北美13州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拉美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
② 領導者:北美獨立戰爭中,資產階級和種植園奴隸主形成聯盟,起了領導作用;而拉美的資產階級力量薄弱,只作為一股力量參加革命,運動領導權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
③ 結果:北美獨立後,制定了1787年憲法,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民主的資本主義制度,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而拉美獨立後,封建主庄園經濟仍然存在,政治上又處在獨裁統治之下,很大程度上只是完成了民族獨立的任務。

7. 高二歷史選修3知識點

8. 高二人教版歷史選修一知識點

是『第一單元 梭倫改革』那個么?給我郵箱我發給你..

閱讀全文

與高二歷史選修二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